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3)(苏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3)(苏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3)(苏教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7分)
脚踝()秕()谷颧()骨伶仃()寒噤()别墅()阔chuò()褴()褛腻()烦幌()子埠()头踌chú()ào()丧tiào()米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2)、它们的吃法很(),用一方()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3)、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整个老城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4)、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要变本加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取得优异成绩。
B、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C、为了一道数学题,我花了整整半天时间,真是碌碌无为。
D、他在学习上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4、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到北京。这次故乡之行,目睹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于是,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故乡》。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小说中都有反映,因此可以说文中的“我”就是鲁迅。
B、《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波澜情节,表现了世态的炎凉,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C、《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着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D、《多收了三五斗》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掺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5、下面语段中有两个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上网。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句是病句,修改:。
第()句是病句,修改:。
6、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2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夺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7、填空(5分)
(1)、莫泊桑是()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的创作,轰动了文坛。其长篇小说有《一生》、《》等。
(2)、《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3)、关关雎鸠,()。窈窕淑女,()。
(4)、蒹葭苍苍,()。所谓伊人,()。
第二部分阅读与感悟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和()心情。(2分)
9、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此诗中描写的景色。(2分)
(二)、阅读《那个芒》,回答文后问题。
那个芒
①我在故乡的公路边下车时已是傍晚。中秋时节的乡村弥漫着田禾的芳馨,西天边上正红艳艳地变幻着火烧云,夕阳如一枚酥软的蛋黄流溢交融在霞光里。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见到了芒。他正拉着满满尖尖的一排子车新玉米走过来。一股浓烈的汗味使我不能不注意到他:一条粗硬的麻绳深深地勒进他赤裸着的肩肌里,丘陵似的疙瘩肉在他的胸前臂膀上涌动着,下身系着一条灰苍苍皱巴巴的宽大布裤,赤着脚。走过我身边时,他没说话,只是冲我笑笑,笑得毫无表情,那笑纹就如一潭浑浊的洼水溅起密密的皱褶,乱糟糟的头发如洼边的蒿草。仅仅是一双黑碌碌的眼睛,才使我想到他就是芒。
我的心一下子震颤了。记忆像一块早已被时间淹没了的礁石,又突然显露在水面上。
那时,他是我不曾想到的一个客人,叩开我的门。他穿一身洗得泛白的蓝裤蓝褂,嫩白细腻的脸像一块碧玉,镶着一双黑葡萄似的眸子,进门就喊了我一声“清哥”。他说:“你不认识我了?我从咱老家来,老家咱是一个胡同,我叫芒。”
少小离家,确实认不得我这位小乡亲了,但我一下子喜欢上了他,请他坐下喝茶叙话。他细声细气的话语散发着书卷气青春气,他告诉我,他今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了。说到这话的时候,他低低地垂下头,白净的面颊微微泛红。
“那明年再考嘛!”我劝他。(小小说阅读网
芒抬起头,黑黑的眼睛放着光彩:“我就是为这事儿来找你。我爹不让我考,要我下地干活儿,可我不愿意,我只是想上大学”他求我回去给他爹说说,让他再复习一年,他说:“我是没有一点办法才来找你的,你给我爹说说一定行。”
芒的爹给我的印象很深: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粗大健壮,发脾气就打骂芒的娘,一只大手抓住她,从炕上扔到屋地下,又从屋地下扔到门外,吓得芒和他的兄妹缩成一团躲在门后,捂着脸从指缝里偷看。
我想,这样的家门能出芒这样一个好孩子,也算是他家的前世积德和造化。芒向我表示,只要他爹能同意他再复习一年,吃多大的苦他都愿意。
我被芒感动了,同意抽空儿回去给他爹说说。
芒很高兴,站起来,冲动地拉住我的手:“谢谢你了清哥!谢谢!”他那双黑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送他下楼时他还用衣袖拭眼睛,然后回眸,留给我一个清秀芳馨的微笑……我想,如今城里的孩子都很幸运,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都情愿付出任何代价。比起芒,真是天上地下两个世界。
芒留给我的只是一瞬间的欣喜,犹如一股花香一缕烟云,慢慢地淡了。我没有因为芒的事专程回老家,后来偶尔回老家时也没想起去顾访芒的爹。
如今的芒,陌生得几乎使我认不出他,他老了,一点不像他的年龄,我同他打招呼,他只是说了声:“你回来了?”那声音如一面破碎的铜锣,震得我的心弦索索发颤。我木然地瞅着越走越远的玉米车,夕照里,那玉米车像一团火在燃烧,在摇曳……
回到家中,老母亲和家人自然十分地高兴,说长道短地拉家常话拉个没完。我却还想着芒,心里如同一团乱麻。
此时,一盘圆月镶在天上,踏着胡同里清凌凌的满地银白,我走向芒的家中。
芒的一家正在月光下吃晚饭。见我进来,芒从他的屁股底下拽过一个蒲团让我坐下,他却蹲在一旁,依旧捧着手里的粗碗“唏唏”地吃粥。芒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见我坐下,他的小儿子好奇地蹭磨在我的膝前,芒冲在一旁吃饭的妻子吼一声:“你死了!把孩子弄开。”
这一吼,把我吓了一跳。我想起了芒的爹,那个曾经把老婆从炕上扔到屋地下又从屋地下扔到门外的芒的爹。
等芒的媳妇把孩子抱到一边,我瞅着在一边闷头吃饭的大儿子问他:“上几年级啦?”
芒接过话茬说:“嗨,念了两年,没用,让他退学了,在家帮着养牛。”说完掏出烟袋哧哧溜溜地吸着,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烟叶子味……
我的心突突憋得难受,满肚子话愣是没有说出来。
这不能怨芒。(小小说阅读网版权所有)
那天晚上我没睡着,以前那个书生气的芒,芒的爹,还有如今当了爹的芒,在我的眼前漂浮变幻着。
我发现自己的过错已经太晚了。当年,我是答应芒去给他爹说说上学的事的,可我没有去!
当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芒,是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了?
10、第①段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1、现在的芒的性格如何?(3分)
12、你认为画线句子中的“我”的满肚子要对芒说的话应是什么?(3分)
13、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爱之链》,回答文后问题。
爱之链
①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颤。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②前面的路边上好像有什么。乔依定睛一看,是一辆车。走近时,乔依才发现车旁还有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她满脸皱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③乔依很理解她的感受,赶紧安慰她说:“请别害怕,夫人,您怎么不呆在车里?里面暖和些。对了,我叫乔依。”
④原来她的车胎瘪了,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找一块地方放置千斤顶。他的脚腕被蹭破了,因为他没穿袜子。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上的各种水分没有冻上。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⑤乔依扣上那车的后备箱时,老妇女摇下车窗,满脸感激地告诉他说,她在这个荒无人烟地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又冷又怕,几乎完全绝望了。老夫人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
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给他一点帮助吧。”
⑥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
⑦老妇人沿着山路开了几公里,来到了一个小餐馆,她打算吃点东西,然后回家。
⑧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人,她热情地送上一条雪白的毛巾,让老妇人擦干头发上的雪水。老妇人感到心里很舒服。她发现这位女店主的脸上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可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她怀孕至少8个月了、尽管如此,她还是忙来忙去地为老妇人端茶送饭。老妇人突然想起了乔依。
⑨老妇人用完餐,付了钱。当女店主把找回的钱交给她时,发现她已经不在了。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打开纸包,里面装着一些钱。餐桌上还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
⑩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14、第①段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5、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16、老太太为什么要帮助那位女侍者?(3分)
17、题目“爱之链”有什么含义?(3分)
18、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4分)
第三部分写作与表达
19、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40分)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参考答案
《故乡》
1、huìxiāo寓xíngquán愕bǐ嗤wǎngsuī
2、阴沉昏暗;看不起;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放纵,凶暴。
3、展转;麻木;恣睢。
4、惊慌害怕的样子;一种隔膜;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可奈何。
5、小英雄;天真活泼,神奇的故事。
6、木偶人;迟疑沉默;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兵匪官绅等。
7、若不写杨二嫂,文章会显得单薄,杨二嫂对“我”的“隔膜”是构成《故乡》深刻主题不可缺少的部分。
8、苦苦思索,探求生活新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等。
9、表现了“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不免迷茫的真实的思想。“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观思想。如果说闰土是用泥塑的偶像来麻木自己的话,那么“我”则是用“希望”来安慰自己。
10、对家乡现实的不满;对故乡人与自己形成隔膜的郁闷;对故乡人精神麻木的悲哀;对新生活的思索和渴望。
11、奔波劳苦;劳苦悲惨;处心积虑算计别人。
12、没有苦难,安居乐业,没有人与人的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
13、这种看法不对。理由是:“我”不留恋现实中的冷漠悲凉的故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满中流露出的是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曲折地反映出“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14、满脸振奋;兴致勃勃。
15、“我”的见闻;使故事更具可信性。
16、黄色山峦、类似荆条的植物、孤独的老柿子树;这些景物表明了土地的贫瘠与荒凉,更加表现出少尉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17、示例:牵挂的远山;远山的呼唤。
18、形象:服从命令,热爱家乡,牵挂老人。分析:服从命令:本来上级已经批准回家探亲,但是突然来了命令,要接受新的任务,因此放弃探家的机会;热爱家乡: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调换座位,为了更好地看一看家乡,并如数家珍般地给人介绍家乡的情况;牵挂老人:看到母亲树下的身影,流下热泪。
1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0、点评词:这两句是很优秀的广告词,综合性、概括性强,而且形象生动,值得长期使用。
21、一个“生”字,好在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好在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
22、提示:能抓住名人特点,与名人生平事迹吻合,语言简练即可。
《我的叔叔于勒》
1、jūzhànlìlánlǚ蹋墅
2、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衣服破旧;阔气,排场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文雅;小巧;伸;动
4、储备做正用或赖以应急的钱;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消息;下场,地步
5、贫、富、贫
6、赶、盼、躲;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民;金钱
7、神情: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结结巴巴”“神色很狼狈”;心理:“出大乱子了”不知所措。
8、“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9、未见时盼望,遇见后害怕,确认后躲开,情节的跌宕变化,就充分展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莫泊桑式结尾的魅力。
10、不好,原句声音断断续续,写出父亲在得知真相后惊慌而语无伦次的情形,而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
11、称呼于勒为“贼”“讨饭的”。因为她的希望破灭了,已不可能从于勒身上得到好处,于是旧怨新恨一齐发作。
12、示例:母亲强行要我要回多给于勒的十个铜子,我坚决不肯,于是与母亲争执起来。女婿看出了破绽,立即扔下二姐,扬长而去。
13、一是不想让两个弟弟受到伤害;二是想让父亲感受到温暖,得到鼓励;三是体贴母亲,为母亲分担忧愁。
14、示例:玛菲尔“咬着嘴唇,没有让眼泪流下来”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15、母亲:“微笑”表现了她为丈夫即将出狱能与家人团聚而感到高兴;“眼泪”则表现了她四年来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所感受到的艰辛和苦涩。
玛菲尔:“微笑”是因为看到父亲在自己的努力下体面的回家而感到欣慰;“流泪”则表现了她见到父亲时的激动心情。
16、示例:爱。因为爱,玛菲尔的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心灵痛苦,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干净善良的爱的天空;因为爱,玛菲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让刚出狱的父亲获得尊严;因为爱,爱德华父子帮助玛菲尔,让一家人感到温暖。只有爱才能对抗苦难,创造和谐。
17、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8、端午节带给人愉悦、激励争先、团结合作、爱国爱民等精神,也传诵屈原的“楚辞”文化。
19、情景一:如丝的细雨飘飘洒洒,如轻纱,如薄雾,远处的绵绵山峦,近处的漠漠田野,都笼罩在这一片茫茫的春雨中。
情景二:天黑的像夜晚,教室里闷的如同蒸笼一般。突然,一阵惊雷响起,随着雷声,豆大的雨点泼洒下来。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像是天河突然决口。不一会,整个校园就成了茫茫的一片湖泊了。
20、梁山好汉姓名:鲁智深、史进、史迁等。
梁山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讲义气,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等。
《在烈日和暴雨下》
1、盹jínìbiēshāěsōu幌xīng躁
2、感觉心烦;胆小,畏缩;商店门外表明所卖商品的标志;气味又腥又臊
3、(1)、憋闷;烧透(2)、刺目;搀和(3)、睁眼;迈步
4、(1)、形容枝条精神萎靡,不振作(2)、害怕,慌张,不知怎么办好。
5、烧透的砖窑;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比喻,拟人,排比等。
6、正面描写:从“六月十五那天”到“一点风也没有”;从“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到“使人喘不过气来”。侧面描写:狗和骡马的呼吸,小贩的沉默,柏油路和铜牌的要被“晒化”等。
7、水的世界全乱、全响、全迷糊。
8、犹豫心理: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胆怯心理:祥子有些胆怯了。矛盾心理:他心里腻烦了。后悔心理: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这些心理描写很好的表现了人物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痛苦不堪的心情。
9、本文写景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物,是为典型人物创造一个典型环境。可以理解,“烈日”越“烈”,“暴雨”越“暴”,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的祥子就越痛苦,越难熬;旧社会劳动人民面临灭顶之灾。
10、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
11、①ac;②bd
12、用恶劣的暴雨环境衬托祥子痛苦的境遇,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小说的思想意义。
13、①写出了雨点落下时的迅疾有力。②生动地写出了暴雨弥漫整个空间,包容一切的景象。此时,祥子就在暴雨中拉着车,受着折磨。
14、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
15、“各色”意为特别,含贬义;推动情节的发展,能更鲜明的塑造人物形象。
16、示例: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突出的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又如:“张四抽间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这一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苏大夫医术精湛。
17、示例:(A)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精明干练。(奇人奇貌,必有奇能)(B)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连串动作,医术了得)
18、示例:(1)小说构思精巧。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节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2)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0、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相信在大家的帮助和关爱下,你们一定会满怀信心的健康成长。
21、示例:时间在学生笔墨的流淌中,绘出了美丽的画卷。
22、情节:读《骆驼祥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
感动的原因:祥子的遭遇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普遍遭遇,我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深表同情。
《多收了三五斗》
1、bù梗tiàogūxiāhú卜niù懈niǎnào躇
2、停船的码头;因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突然破碎而往外飞溅;水波微动的样子
3、(1)停泊;(2)松懈(3)迸裂(4)殷红
4、(1)这里是意味深长的意思(2)江浙方言,舒服,开心
(3)找麻烦、捣乱的意思(4)这里是苗头的意思
5、希望—失望—愤懑—产生反抗意识;希望: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失望:“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惊呆了。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愤懑:你端起酒碗来说几句,我放下筷子来接几声,中听的,喊声“对”,不中听,骂一顿:大家觉得正需要这样的发泄。反抗意识:“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
6、船上会饮时的对话:先是大家探索今后的出路,结果因“路路断绝”而一时“沉默”,后来议论“白当差”“抢米”。这些对话表现了农民们由失望到愤激,由愤激到产生反抗意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示例:议论米价时,农民们用“差不多是哀求的语气”,米行先生却是“冷笑”、“斥责”、“厌烦”,对照中充分表现出农民们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道。
8、小说中“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这里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指代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旨不局限于某地某人,比塑造几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更能说明这种丰收却造成农民更大不幸的普遍性,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宽广。
9、由于国民党政府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过路也要捐现洋钱,农民更是苦不堪言。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地主的剥削,投机商的压价,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农民们在旧社会受到种种盘剥,虽然粮食丰收了,但“谷贱伤农”,生活反而更艰难了。
10、这里是意味深长的意思。
11、比喻,表现了农民们愤激的心理。
12、对话描写,反映了农民从不满到反抗的过程,暗示着农民参加革命的必然性。
13、对话描写,反映了农民从不满到反抗的过程,暗示着农民参加革命的必然性。
14、不好。理由是:文章写了舅舅和像舅舅一样的农夫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能把城市与农夫这二者联系在一起,比“我的舅舅”更贴切。
好。理由是:可以把舅舅看为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的代表,用“我的舅舅”这题目显得更亲切。
15、《背影》中家境贫困,父亲尽心尽力支撑家境及对子女的关爱引发孩子想到自己的父亲。
16、每月收获近千元的现钞;使孩子在知识面前拥有尊严;使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好些。
繁华似锦的城市。
17、不矛盾。两句话分别写舅舅的收入高低,比较参照的对象不同。(1)句说舅舅的收入可观,是相对于舅舅在农村的收入与在城市里打工的“汗水”成本而言,(2)句说舅舅的收入低,是相对于一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而言的。
18、C
19、有关秋花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有关秋雨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有关秋风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0、灯泡:因为有一颗火热的心,才能给人们送去光明。
短尺:以你有限的生命,量出无限的长度。
21、主题:保护树木
内容:每人植一颗树;写出保护树木的宣传标语;写一份倡议书,向同学们发出保护树木的倡议;等等。
22、提示: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可以围绕“积累语言素材、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思想内涵、增长人生阅历、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等方面结合作品内容说明即可。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huáibǐquándīngjìnshù绰lánnìhuǎngbù躇懊粜
2、(1)展转;麻木;恣睢(2)文雅;小巧;伸;动(3)憋闷;烧透(4)殷红
3、B
4、A
5、第③句,修改:删去“阻止孩子不上网”中的“不”。第④句,修改:将“有效的”调至“寻找”后面。
6、示例:一次受伤后的救治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次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7、(1)法羊脂球漂亮朋友(2)斯威夫特英(3)在河之州君子好逑(4)白露为霜在水一方
8、中秋月色;望月怀人。
9、乳液似的月华静静的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薄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雀也逐渐消停了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的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树,散发着幽幽的馨香。
10、渲染傍晚乡村的一种清新、静谧的氛围,为下文写芒做铺垫。
11、吃苦耐劳、粗鲁暴躁、安于现状、观念保守,对生活失去激情。
12、可能会因当初没能替他说情而道歉的话或对他的现状进行一些劝慰。
13、由芒的爹到现在的芒,他们在愚昧、粗鲁、对生活的麻木等方面何其相似,这一切真的不会改变了吗?表现出“我”对现在的芒和已辍学的孩子的前景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14、衬托乔依当时工作无着、饥寒交迫、急于赶路的情形。
15、我是真诚的帮助你的,请别担心。请你坐到车里,等我换下瘪的车胎。
16、因为她为曾被帮助而感动,看到需要帮助之人时,想让这份人间之爱传递下去。
17、让爱如链般传递下去,如乔依付出爱心后,爱又回报于他的妻子。
18、应当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真诚的伸出援助之手。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1)(苏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1)(苏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1)(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3、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学习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学习难点】

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到北京。这次故乡之行,目睹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于是,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这一短篇小说。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小说中都有反映。

2.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0多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专辑中。

3.相关资料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个小说集。其中的小说写于1918年至1922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正在展开。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他“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无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总之,就是要为革命呐喊助威。

“闰土”是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但在绍兴确有原型。他的名字叫章闰水,是绍兴海边农村的一位农家子弟。《故乡》借描绘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道尽了鲁迅对章闰水儿时友谊的怀念。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萧()索yù()所五行()缺土颧()骨è()然鄙()夷chī()笑惘()然恣睢()

2、解释下列词语。

阴晦鄙夷惘然恣睢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3)、我问问他的景况等。他只是摇头。

【合作探究】

5、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中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什么原因“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7、杨二嫂在文中是个次要人物,那么不写杨二嫂只写闰土好不好?

8、“我”是一个什么形象?“我”感到自己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怎样的厚障壁?

9、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0、这是《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11、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12、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13、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主题阅读】

阅读《家乡情感》,回答文后问题。

家乡情感赵宏欣

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的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不多言语。

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山峦峦,在秋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派醒目的土黄。

突然那少尉说话了:“同志,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马上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我一听,忙说:“行。”便同他调换了座位。少尉对家乡的情感打动了我的心。因为我也有过同家乡的离别,不过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现在早把那种感受淡忘了。这会儿,经他这么一点,思乡之情忽而浓浓的。

“路过家乡不停停?”我问他。

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他点点头,说:“三年了。”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然后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将身子伏在面前的小几上,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一片起起伏伏、重重叠叠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段一段地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振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苍凉和淳朴。

“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那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

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此刻,少尉一直沉默无语,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在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就这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同志,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着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的母亲!”

14、用四字词语填空,概括少尉心理的变化过程。

神色庄重____________欣喜自豪______________沉默无语—热泪盈眶

15、小说以()为线索,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16、小说写了少尉家乡哪些景物?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并说明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7、有人说本文标题比较直白,请从下列格式中任选其一,为本文另拟题目。

(1)_______远山(2)远山________

18、文中的少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结合原文简单分析。

【拓展提升】

19、古诗中有许多写“江水”或“河水”的句子,请你写出两句。

20、下面是广东肇庆推出的一则旅游宣传广告,请你点评。

广告语:气度非凡鼎湖山,人间仙境七星岩。

点评词:

21、《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评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2、学校文化长廊里有以下几位文化名人的雕像,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一句简练的话对他作介绍。(不能只引用名人的原话)

【教学后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六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和魅力。

3、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学习重点】

1、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和魅力。

【学习难点】

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我的叔叔于勒”题目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于勒”,文中的主要人物。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波澜情节,表现了世态的炎凉,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2.走近作者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10年间他写了300多部短篇和6部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3.相关资料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的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活,梦想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拮据()栈()桥牡蛎()褴()褛()糟tà()别shù()

2、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褴褛阔绰与日俱增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它们的吃法很(),用一方()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3)、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合作探究】

5、小说写于勒的经济境况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评价,在这几个阶段有什么不同?典型的语言有哪些?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揭示了于勒与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7、船长向菲利普介绍完于勒境况后,作者是如何描写菲利普神情和心理的?

8、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9、小说情节曲折,构思巧妙体现在哪里?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10、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改为“啊!原来如此!谢谢您,船长”好不好?为什么?

11、母亲是怎样称呼“于勒”的?当她确信水手就是于勒时,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

12、假如“母亲”逼“我”要回多给于勒的十个铜子,你认为事情会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段话。

【主题阅读】

阅读《玛菲尔的秘密》,回答文后问题。

玛菲尔的秘密

①四年来,天真的玛菲尔一直深信,父亲之所以一直没有回家,是因为他在宾州经营者一家大型采煤场忙得脱不开身。当玛菲尔和两个弟弟想念父亲时,母亲就安慰她们;“采煤场一般要经营四年才能稳定,到那时候父亲就能回来看我们了!”

②但是就在圣诞节即将来临,也就是父亲离家四年许诺回家的时刻,玛菲尔却突然得知,原来父亲在宾州经营采煤场是一个残酷的谎言。那天,同桌比索问玛菲尔希望得到什么圣诞礼物,一心牵挂着父亲的玛菲尔说;“希望父亲开着鲜红的跑车回来看我们!”比索听完她的愿望,睁大眼睛问:“什么?你父亲刑满释放还能从监狱里开一部跑车回来?”

③比索的问题让十一岁的玛菲尔如遭雷击,泪水迅速布满刚刚还阳光绚烂的脸庞,她对比索低吼道;“你不能这样侮辱我的父亲!他在宾州拥有采煤场。”比索白了她一眼说:“不信你去问卡伊、爱娃或者你母亲,谁都知道你父亲在蹲监狱!”玛菲尔抓起书包狂奔出教室。她要拉母亲来跟比索证实:世上没有比父亲更正直的男人,他怎么会蹲监狱呢?

④远远的,玛菲尔就看见花园长凳上熟悉的背影,母亲一定是太累了,又在长凳上打起盹了。四年来,她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此时也一定和自己一样想念父亲了吧?玛菲尔放慢脚步,轻轻绕到母亲面前。她睡着了,唇角带着美丽的微笑,但眼角有浅浅的泪痕。

⑤玛菲尔正要给母亲盖上毛毯时,突然发现她怀里躺着一个浅灰色信封。“宾州第七十一监狱托比斯”,再熟悉不过的字体,却来自如此残酷的地方。毛毯从玛菲尔手中轻轻滑落,她几乎要哭出声来。望着依旧睡得安稳的母亲,玛菲尔强忍着即将流下的泪水,轻轻拾起地上的毯子,踮着脚尖离开了花园。

⑥玛菲尔背起书包,掩上铁门,回头看看玫瑰怒放的花园里,孤独憔悴、泪痕满面地母亲睡得那么安稳,这个十一岁的小女孩对父亲的鄙视突然减少了几分。善良的父母一定是想用这种方式,为他们撑起一片干净善良的爱的天空。

⑦玛菲尔跟比索道歉,并求他:“千万别告诉我弟弟,也请相信我的父亲回到赛维克立镇时,只会带给人们善良和真诚。”听到玛菲尔的话,比索羞愧难当,他说:“如果你父亲回来时需要一辆跑车,我想我父亲可能会借给他。”比索的父亲诶德华先生,在赛维克立镇经营着一家大型汽车租赁公司。

⑧玛菲尔是家里的老大,看到母亲让孩子们快乐无忧地成长,付出了一切,她知道自己有责任替妈妈分担,玛菲尔不希望生活因为这个秘密而改变。周日晚上,她依旧和两个弟弟蜷在沙发里,认真幸福地听父亲从“宾州托比斯采煤场”的来信,信里依旧在描述让全家人引以为豪的采煤场:曲折蜿蜒煤矿丰富的山脉;戴着大大的探照灯脸庞黝黑的采煤工人;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四处奔波的父亲……这些不曾看见却已经无比亲切熟悉的场景,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四口之家最温柔庄重的牵挂。

⑨也就是从这时起,玛菲尔开始为迎接父亲做起了准备。以往不怎么做家务的她,现在居然开始学做烤面包了;为了以父亲的名义为家人准备礼物,玛菲尔还央求邻居考伯太太让她帮忙摘苹果;同时她还动员弟弟亲手为爸爸做贺卡。她想,不知道比索的父亲诶德华会不会将跑车借给一位刑满释放人员,但她决定试试。玛菲尔带着父亲四年来发表的文章和他以前赛车得到的奖章,去了诶德华的公司。这个姑娘大胆的提议让诶德华先生大吃一惊,同时他也被她的孝心感动。他问玛菲尔:“如果你爸爸骗走了我的车怎么办?”坚强的姑娘咬着嘴唇没有让眼泪流下来;“我发誓他不会这样做的,再坏的父亲也决不会玷污女儿的尊严。”

⑩奇迹出现了,诶德华先生真的答应了玛菲尔,一个月后,他会派人开着红色的跑车去宾州第七十一号监狱门口迎接她的父亲。玛菲尔离开后,诶德华到有关部门询问玛菲尔父亲托比斯的有关情况。让他满意的是:托比斯犯贪污罪是受部门主管的牵连,这个狱中男人才华出众,而且曾获过许多项赛车冠军。为了让玛菲尔的梦想能延伸得更深远,诶德华决定亲自去接托比斯。

⑾那是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憔悴苍老的托比斯走出监狱大门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诶德华迎面走过去说:“欢迎你回家,托比斯先生!许多人都跟我说,你是赛维克立镇最棒的司机,为了请你给我当司机,我等了四年了。”托比斯疑惑问:“为什么你会相信一个刚出监狱的犯人?”诶德华笑着回答:“因为我们都是父亲。”

⑿到达赛维克立镇后,诶德华将方向盘交给了托比斯:“这车以后由你掌管,车里有四份礼物,回家和孩子们亲热完后来上班。”如坠梦中的托比斯拉开车门,后座上有四个包装精美的盒子,还有崭新的西装和领带。他当然不会想到这些是女儿玛菲尔的“杰作”,他在心里对宽厚善良的诶德华充满了感激。

⒀妻儿早已等在门口,妻子在铁栅栏上用玫瑰花拼成了“欢迎回家”;两个小儿子欢呼着朝跑车狂奔过来;那微笑着流泪的孩子是玛菲尔吗?四年不见,她看起来懂事文静了许多。

⒁一对善良父母苦心编织的谎言,最终仍然被他们小心呵护着没有向孩子们揭穿。如果玛菲尔的父母有一天知道,除了善良的父亲诶德华大义成全外,其实十一岁的女儿早就和他们一起以更宽容执著的决心来呵护和捍卫爱的话,他们该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动……

13、读完全文,你认为玛菲尔为什么要保守秘密?

14、小说往往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请结合第⑨段中的一个细节描写,说说玛菲尔有怎样的性格?

15、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试分析第④段和第⒀段中的画线句子,比较两处“微笑”与“泪”所表现的人物的不同感情。

母亲:

玛菲尔:

16、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玛菲尔的秘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那样和谐?请结合文章内容,以下面的句子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理解。

和谐来源于。

【拓展提升】

17、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18、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常常让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请简要说出下面介绍的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或精神。

端午节里,在屈原的故乡秭归,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事。

19、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下雨”为中心,任选一种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40字。

情景一:春天野外下雨

情景二:夏天校园下雨

20、《水浒》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诸如晁盖、宋江、武松、李逵、杨志、林冲等。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再写出两个梁山英雄好汉的姓名,并简要概括这些英雄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

梁山好汉姓名:

梁山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

【教学后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2)(苏教版)
七在烈日和暴雨下
【学习目标】
1、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学习重点】
1、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学习难点】
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介词短语,是文中主人公祥子拉车活动的环境。小说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着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2.走近作者
老舍(1898—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茶馆》。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以长篇小说和剧本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
3.相关资料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那个时期的北平,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特务横行,官吏凶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老舍先生虽然不在北平,对北平贫苦人家的生活有切身的体验,他也结交过一些下层贫苦人民,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他们的质朴、勤劳的本质,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无助与无奈。他为他们的命运感到不平,可又没有办法来改变,他希望用自己的笔,来反映贫苦人的生活,来表现并批判那个不公与不幸的社会。
选文的故事背景是:车夫祥子厌恶他的老婆虎妞,不愿在家待着;虎妞因把一间屋子借给小福子使用,也不愿祥子在家。这天,祥子因天太热,想白天在家,晚上出去拉活,可虎妞嫌他碍事,就把他轰出去干活,他一声没出,喝了瓢凉水,走了出去。课文故事即起于此,后来祥子因在暴雨中着凉,生了一个多月的病,病还未完全好,因贪拉车挣钱,又染上痢疾,待痢疾刚好不久,虎妞又难产而亡。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打dǔn()汲()水腻()烦憋()闷发痧()恶()心冷飕飕()huǎng()子腥()臭焦()zào
2、解释下列词语。
腻烦胆怯幌子腥臊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整个老城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2)、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3)、他不能抬头,不能(),不能呼吸,不能()。
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条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2)、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惶失措。
【合作探究】
5、课文在描写天气炎热时,把老城比作什么?从人的感觉角度又是怎样写的?
6、作者在具体描写天气的干燥、烫手、憋闷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举例说明。
7、暴风雨开始来临时,天地的情景是怎样的?给人的感觉如何?用文中的精练语言回答。具体表现在哪里?
8、作者怎样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心理的?有什么作用?
9、作者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刻画,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0、在选文的“”处填上所缺的句子。
11、下面的句子,哪些是对暴风雨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将它们的字母分别写在横线上。
a.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b.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
d.白亮亮的雨点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①正面描写:。
②侧面烘托:。
12、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下列句中的加点的动词用得准确生动,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②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
【主题阅读】
阅读《苏七块》,回答文后问题。
苏七块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A)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B)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似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4、阅读全文,概括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15、“各色”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小说介绍苏七块“各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
16、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17、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结合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加批注。
18、就本篇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拓展提升】
19、“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一句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句。
20、在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少年儿童不幸成为残疾人和孤儿,他们的身心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作为学校赴灾区慰问团的一员,面对这些同龄人,你将怎么说?
21、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
22、请用一句话概括《骆驼祥子》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部名著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情节,并简要说出感动的原因。
情节:
感动的原因:
【教学后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八多收了三五斗
【学习目标】
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
2、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3、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
【学习重点】
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
2、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
【学习难点】
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多收了三五斗”是指稻农丰收,多收了三五斗稻米,但没有卖个好价钱,反而赔的更惨了。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是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掺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2.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3.相关资料
20世纪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罗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囤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只举,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篇小说从1932年秋天开始酝酿,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九个月之久。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埠()头作gěng()粜()米沽()酒呷()酒斛()子占bǔ()拗()不过松xiè()捻( )着懊( )丧踌chú( )
2、解释下列词语。
埠头懊丧迸裂荡漾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着乡村出来的敞口船。
(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下来了。
(3)、“什么!”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了三四个。
(4)、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4、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2)、“退了租逃荒去吧。我看逃荒的倒是蛮写意的。”
(3)、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4)、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合作探究】
5、小说从开始到结尾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结合文中的语言分析。
6、本文的对话语言描写精彩,试结合具体描写加以分析。
7、小说的对照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有人物的语言对照、表情对照、心理对照,还有场面对照。请找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8、本文中的人物与我们常见的小说人物不一样,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如果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故事,与现在这种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谈谈你的看法。
9、“多收了三五斗”本来是好事,好事为什么会变成了坏事,农民为什么会遭遇到如此的不幸,其背后隐藏着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路路断绝。一时大家沉默了。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好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就有另一个人指着万盛的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种的。我们吃辛吃苦,赔重利钱借债,种了出来,他们嘴唇皮一动,说‘五块钱一担!’就把我们的油水一古脑儿吞了去!”
“要是让我们自己定价钱,那就好了。凭良心说,八块钱一担,我也不想多要。”
“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么?他们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
“那末,我们的田也是拿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
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决议案。酒喝干了,饭吃过了,大家开船回自己的乡村。船埠头便冷清清地荡漾着暗绿色的脏水。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10、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11、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12、文段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3、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主题阅读】
阅读《城市农夫》,回答文后问题。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l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14、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为什么?
15、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农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
16、④段: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
⑤段: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的手来打磨。这句话里“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
17、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他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
B、④段写“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
C、⑥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渗出汗来”,形象的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
D、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拓展提升】
19、按照提示写古诗词。
有关秋花的:
有关秋雨的:
有关秋风的:
20、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灯泡:
短尺:
21、学校为了开展经常性的环保活动,向全校师生征集“环保主题活动”方案。请你选择一个切合实际的活动主题(除节约用水外),并列举活动的主要内容。
主题:
内容:
22、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一部,推荐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同学,并根据提示结合作品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名著:
这本书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
【教学后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往事依依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先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
2.重点品位、体会叙述与描写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
3.引导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学习重点
1、重点: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三、学法指导
采用“活动式”学习法。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教法设计:活动探究式
四、预习导学
1、课前预习
①读准音,学会利用工具书。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诗词。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2.开课导语
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文学便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印象。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于漪老师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五、活动过程。
1、正音活动
下列加点字该怎么读?(投影显示,学生认读后注上拼音)
倘佯浩淼素娥婵娟雕镂镌刻心旷神怡绚丽芳菲慷慨谆谆教诲
2、听读活动
①文题是“往事依依”,哪些是写往事的?写了哪些往事?请边听边划出关键词语,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已对文中叙述描写的内容寄托的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3、思考活动
①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②教师学法辅导: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结合问题,作好批注。
4、交流活动
①关于结构切份
明确:第1自然段,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第2-6自然段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7自然段,收束全文,往事依依,催我奋进。
②关于“思想感情”的整体感受
引导:读《水浒传》充满了激情;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充满了豪情。这是出自孩子的天性。请男同学齐诵第2自然段,第7自然段品一品是不是有这种感觉。(齐诵)读《千家诗》沉醉意境,听国文老师讲田汉的《南归》似乎老师的眼睛注满了情思。这是孩子受到深深的感染。请女同学齐诵第4、5自然段,读出深情,读出意蕴。
5、品析活动
①关于文章首尾的品析:
用词的对应:开头抓了两个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结尾也有两个词“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情感的呼应:开头“年华似流水”结尾“金色的回忆”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②关于过渡段的品析:
文中写了四件事,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生速读,找答案)
讨论后明确:第3自然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中的“也”字。还有67页“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中的“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关于文中诗句的品析:
找一找色彩性的词:
说一说诗句的顺序:
想一想描绘的画面:
用即兴作画题诗的形式或用语言表达的形式,小组间竞赛表演。
六、课堂训练
㈠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重{泊{降{模{
㈡主题总结:作者通过学生生涯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㈢技巧总结: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㈣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编织的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意思是—――――――――――――――
⒉第一节叙述―――――――――,引出对――――――――――――――的回忆。
3、“黄郦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完整的句子是――――――――――――――
4、引用《千家诗》的诗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5、第4自然段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划,并且在下面概括各层次的内容。
6回忆春夏秋冬的诗句,越多越好。
7你读过什么名著,是否曾经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请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往事依依
引出回忆看读品听登
↓选材精当山水千国北
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
│语言优美画传诗课楼
↓前后照应蕴含哲理
篇末点题————————-—————————→

幼时记趣
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及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品位文章的童真童趣。
3疏通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结构形式,掌握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重点
目标2、3
方法设计:参照注释,推断语义
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中,咀嚼文言味道。
2、教会学生能抓住重点句子疏通全文内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
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课堂训练
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
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300字左右)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2)以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
(3)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4)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二)、文章回忆了哪三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作详尽叙述。
学习研讨
(一)、合作探究品位鉴赏
1、这三件趣事的安排有没有一定的顺序,可以随意打乱吗?
2、你们对哪一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
3、结合每一件事,请同学们自行画简笔画。老师也画。其中第二件事由老师重点分析。以。。。为。。。的句式。作者的观察与想象、联想。还有第三件事,老师主要抓住其中的动词来体会作者的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思想。
4、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再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作者文章中的哪些景象或事物变得美丽而奇特了呢?
5、很多人说“眼睛是窗户”,老师说“沈复的眼睛是放大镜,是美容镜”,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请用你们的双眼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一切,看有无新的发现。
6、“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起眼的平凡物象,在作者眼里变了,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让学生质疑,做到条条有落实。
课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代的——,本文选自————
2、本文以记趣为中心,记叙了哪三件事?——————
3、解释加点的字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强————
(3)神游其中————
(4)鞭数十————
4、翻译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拓展延伸
一、读下面一则关于“梦”的诗谜,回答问题。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
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花非花,雾非雾”写了梦的————特点。“夜半来,天明去”点明了梦的————特点。“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写出了梦的————特点。
二、课内阅读
1、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第1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选文第2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是-------------------
(3)底1、2段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为什么“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十三岁的际遇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3、体会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能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道理。
4、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
目标1、3、4
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迸发出的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与众不同的个性。
2、在朗读中,要想一想有些话若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3、体会文章诗意盎然,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的特点。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亲爱的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成为了一名初中生。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北大和田晓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驹()过隙迸()溅穹()隆积攒()呜咽()
摒()弃xī利()怪僻()安恬()xié取()惆怅()
沉淀()骤然()xù()语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
白驹过隙——
涉足——
委于我心——
不系之舟——
安恬——
惆怅——
小立——
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没有错别字的就在括号内画个“√”。
湖光塔影()漠然回首()盲然若失()津津有味()
一视同人()谈笑风声()和蔼可亲()弹指一瞬()
4、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跃然纸上。你能体会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吗?

一、导入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文章以空行空开,自成三个部分。课文开头写了作者幼时与北大之间的哪些事情?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与北大“尘缘”的“奇妙”?

2、在4~5小节中,作者回顾了自己进入北大三年间的感受,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说明)

3、进入北大学习后,北大的哪些东西对作者产生了影响?

4、初见北大的图书馆,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插叙那位小姑娘抽泣有什么作用?

5、“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你认为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又从北大的人中读到了些什么?

6、朗读最后一部分。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北大的什么感情?

才进校门,高年级的同学就带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都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颇()呜咽()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前后的破折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一句后面的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近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文说明“我”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00万册图书!”中,感叹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从记叙顺序上来说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中的“最小”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说“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不读下文,你能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推想出作者接下来会怎么样做吗?请试着说出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时

一、复习导入
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二、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一)品味精美语句
1、“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谈谈你的感受。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其中“河流”、“风景”、“船客”、“舵手与船工”各比喻什么?

4、“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体会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中,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于母校的感情。

(二)回味领悟
1、你感受到课文中所流淌着作者对于母校的深情吗?归纳一下贯穿全文的那条感情线索。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什么?

三、归纳小结
1、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

2、课文在详略安排、表达方式上各体现了什么特点?

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写出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按时间顺序来写,
感情线索: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
七岁时的梦想
十岁时的信心
十三岁时的际遇
十六岁时的回顾
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278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