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初步懂得分辨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分,会分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会分辨变化与性质,会分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三、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水加热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变成冰。
2、纸条燃烧后会变成灰。
(二)新课讲授
阅读课本6~9页,完成以下题目。
1、实验1-1,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把洁净的玻璃片靠近试管口,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玻璃片上有水雾。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再变回液态。
2、实验1-2,把块状的胆矾放到研钵里研碎,胆矾会变成粉末状。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胆矾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3、实验1-3,当向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会出现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在这个过程中,硫酸铜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4、实验1-4,当加入稀盐酸时,大理石会溶解,同时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当这些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时,石灰水会变浑浊。
5、在实验1和2中,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它们所发生的变化只能属于物理变化。
6、在实验3和4中,都生成了新的物质,所以它们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7、没有生成新(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8、有生成新(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9、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10、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1、常用来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
密度、硬度和溶解度。即:色、态、味、两点、三度。
12、还有导电性和挥发性等也是属于对物质物理性质的描述。
13、请写出“物体的性质”与“物体的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
物体的性质决定物体的用途,物体的用途反映物体的性质。
(三)拓展提高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A化学变化—B)
矿石粉碎A火药爆炸B轮胎爆炸A金属生锈B熔化A
沸腾A汽油挥发A食物腐烂B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A
用高梁酿酒B氢气燃烧B湿衣服晾干A铜抽成铜丝A
白糖熬成糖块A油脂和火碱熬成肥皂B泥土压成砖坯A
冰化成水A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空气被液化A
燃放烟花爆竹B海水晒盐A
2、判断下列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A化学性质—B)
酒精易挥发A汽油可燃B水可变成冰A食盐有咸味A
空气无色无味A银能导电A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A
铁的熔点为1535℃A木头能浮于水上A氧气可以支持燃烧B
铜绿受热可分解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钠很软A
以粮食为原料可酿酒B食物放置时间长了易变质B
3、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③④;是化学变化的是①⑤⑥;是物理性质的
是⑧;是化学性质的是②⑦。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钢铁生锈③电灯发光④冰雪融化
⑤煤气燃烧⑥铜器上出现铜绿⑦镁能燃烧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4、你根据哪些性质区别下列各组物质。
①酒精和水气味;②冰和水状态;
③食盐和淀粉味道;④氨气和碘酒颜色;
⑤味精和蔗糖味道;⑥铜丝和铁丝颜色;
⑦氧气和二氧化碳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⑧铜绿和氧化铜颜色。
5、判断正误。
⑴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错)
⑵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变化。(对)
⑶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错)
⑷当两种物质相遇后,有沉淀生成,说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错)
⑸灯泡通电发光放热,这是化学变化。(错)
(四)归纳小结
1、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化学性质是物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4、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五)课后作业:完成课本第10页的练习题中的1、2、3题,并思考4、5题。
四、教学后记:
该部分为中考必考部分,有教师提议。以一张纸做为主题:将纸传开,纸的位置发生改变,发生变化;将纸撕开,纸的形状大小改变,发生变化;将纸烧掉,纸这种物质发生改变,发生变化;前两种纸可以复原,而第三种,生成了新的物质,纸不能复原。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实验室45》,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难点:滴管的使用。
三、课前准备
学生教师
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
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走进化学实验室
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观看、思考。
你已经知道什么?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观看课件、演示实验。
(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识。
内容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
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
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
阅读教材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
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内容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
稀盐酸
(提出问题):
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
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
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
4、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观察药品
(联想与启示):
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实验探究)
1、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
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交流与讨论)
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完成练习,交流、讨论,形成认识。
内容3、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
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
毫升的稀盐酸。
2、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
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
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实验结果。
内容4、滴管的使用(提出问题)
1、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
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
么事项?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
阅读教材P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
(实验探究)
1、用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
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用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
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总结。
内容5、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2)给物质加热(提出问题)
1、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
实验事项是什么??
2、酒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
色为什么不同?
3、怎样熄灭酒精灯?
(提出问题)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
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
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
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
行预热?
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
(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烧开水时,水装得过多,
沸腾时水会溢出。
2、装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
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
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实验探究)
1、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
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2、用量筒取2毫升的氢氧化
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
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
内容6、洗涤仪器(提出问题)
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
(实验探究)
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指导学生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引导和鼓励。思考、总结。
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
素质教育学案:P6-12
2、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学生完成作业。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归纳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其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和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的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4.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转载]第一单元复习wbr走进化学世界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该气体能使变,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转载]第一单元复习wbr走进化学世界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l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
②粉末状:用(或)取用;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着放,标签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加热;④熄灭时,用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④加热前应先试管;⑤试管应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3)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洗涤方法: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刷洗;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附有油污,可先用少量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4.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物码,称量时:M物=M码M游码
若不小心做成了:物码,称量时:M物=M码M游码
第一单元(针对训练)
1.(09烟台)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转载]第一单元复习wbr走进化学世界
ABCD
2.(09苏州)下列过滤装置及其操作的简图(图中固定装置和混合液、滤液均省略,且玻璃棒末端均已轻靠漏斗内的三层滤纸处),其中正确的是
[转载]第一单元复习wbr走进化学世界
3.(09眉山)下列变化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食物腐烂C、金桂飘香D、尘土飞扬
4.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它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下列过程中,你认为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的是()
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B、蔗糖和水混合后得到糖水
C、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D、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
5.(09泰州)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瓦斯爆炸B.瓷碗破碎C.潮涨潮落D.干冰升华
6.(09泰州)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B.硬度C.还原性D.溶解性
7.(09泉州)下列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
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
8.(09兰州)下列家庭实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B.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
C.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D.用木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9.由于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我市今年出现了近几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可吸入颗粒物B.一氧化碳C.二氧化氮D.二氧化硫
10.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6毫升B.大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
11.托盘天平称量一未知质量的烧杯。现用“↓”表示向托盘上增加砝码,用“↑”表示从托盘上减少砝码,请使用“↓”和“↑”在下表中表示你的称量过程,并在下图中用“┃”表示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若烧杯的实际质量为36.8g)
砝码(g)
50
20
20
10
5
取用情况
12.(09泰州)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转载]第一单元复习wbr走进化学世界灯花。”诗中“灯花”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
(1)制造蜡烛的原料是石蜡,石蜡属于(填序号)。
A.无机物B.有机物C.纯净物D.混合物
(2)家用石油液化气与石蜡属于同类别物质,欲使其燃烧不产生“灯花”现象的条件是。
(3)如图是小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的实验装置。小李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小王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蜡烛蒸汽。请你参与探究,确定“白烟”成分。验证小李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支持小王同学猜想的方法是。
13..现在有三个集气瓶,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空气。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鉴别它们。
14.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转载]第一单元复习wbr走进化学世界
(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CH。
(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要用到。(填字母或仪器名称)
(3)量取一定量液体除了图中某仪器,还需要。(填仪器名称)
15.实验与探究
实验现象
结论
把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酒精灯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酒精燃烧时生成了____________
用手触摸上一步骤中的烧杯底部,感觉__________
说明酒精燃烧时有热量放出
用塑料软管向一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吹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_
文章来源://m.jab88.com/j/1628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