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长歌行》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评安期生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诗中诗人抒写了平生的理想和抱负,以及理想无由实现的悲愤;还对驱逐金人,尽复失地的令人神往的情景作了热切的憧憬。全诗感情热烈充沛,气势豪迈奔放,一如长江出峡、骏马奔驰,是陆诗中独具风格的抒情佳作。

作品原文:

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3出作李西平,手枭5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7来无情。

成都9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2、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

3、犹当:应当。表愿望。

4、李西平:唐朝名将李晟(成)因平定叛乱有功,封为西平王。

5、枭(xiāo):杀。

6、旧京:指唐朝京城长安。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从叛将朱泚手中收复长安城。

7、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8、来无情:无情地生长。

9、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陆游时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10、岂其:难道。表反诘。

11、寒螿(jiāng):寒蝉。似蝉,体较小。

12、市桥:桥名,在成都石牛门。

13、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

14、哀丝豪竹:指悲壮的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5、剧饮:放量喝酒。

16、钜野:古代大泽名。旧址在今山东钜野县附近,临近黄河。

17、顿:立刻。

18、匣:剑鞘。

19、宝剑夜有声:这是表示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20、何当:哪时能够。

21、凯旋:胜利归来。

22、飞狐城: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当时被金人侵占。

白话译文: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算没法做个安期生那样的仙人,喝醉了,在东海里骑着鲸鱼玩耍游荡;也该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带兵杀敌,收复沦陷的国土与首都长安。可怜我,什么功名也没建立,年龄却已老大,白发萧骚;傍晚躺在这成都的古庙,眼见着落日的余晖,装点这僧房的纱窗。哎,难道我这个驰骋沙场的杀敌能手,就成了这么个做做诗的无用之辈,像寒蝉那样?酒兴来时我把桥边酒家的酒都买光;长长的酒瓶,把大车全都堆满。唤来了乐队奏起悲壮的音乐助兴,喝起来犹如黄河水倾倒在钜野中一样。我平时滴酒不沾,这番豪迈气概,顿时令许多人惊讶感叹。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

创作背景:

这首七古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陆游五十岁,离蜀州通判任,闲居成都,住安福院僧寮。回想一生走过的路程,想到自己从前方被调回,杀敌的希望落空,他心中很苦闷,因此借这诗抒发胸中的抱负。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用浪漫手法开始,前四句谈自己生平的抱负:或者做个安期生那样的神仙,游戏人生;要么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杀敌立功。这四句写得气势很雄壮,与李白《将进酒》等古风一样,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激励,使人进入振奋的状态。就表达上来说,前者又只是后者的陪衬,做神仙是幻想,做名将才是诗人努力想实现的方向。同时,用李西平事又十分贴切当时时局,陆游正是想要同李西平扫平逆贼、收复旧京长安一样扫平金虏、收复旧都汴京。

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愿望是那么地虚无缥缈。诗人回到了现实,便把前四句放出的狂澜一下子倒挽回来,进而感叹自己,年龄老大,功业无成,只能闲居在僧寮,无聊地躺着,默送着夕阳西下。他想着,像自己这样的战士,就不能只作个诗人,发出凄苦的吟声,这决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于是诗在沉重的压抑中再度放开,故作豪语,先写自己放浪于酒,意气奋发,从而在吐露心中郁结的烦闷时,又表现自己的豪情、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收复失地,饮酒庆功。末两句结得很自然,既承上饮酒而来,又与起首要做李西平遥遥呼应。

后人评放翁诗十九都是从军之作,这首诗虽然是闲居遣怀,主题仍与从军诗保持了一致。诗的格调雄放豪轶,悲中带壮,既有不满与牢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论是醉歌作达还是自我排遣,都紧密围绕对国事的关心与对未来的信心,所以很有鼓舞力。

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1125鈥?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小编推荐

八年级下册《长歌行》优秀教案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生字葵、衰,新词华叶衰、待日晞、布德泽。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用具:

flash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1、播放歌曲《长歌行》,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课题: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查阅并出示相关资料: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二、学习古诗

1、老师范读,学生自读。

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准确。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意指导以下字词:

葵:冬葵、冬寒菜,古代的一种蔬菜。

衰:从强到弱,在文中衰败,枯萎的意思。

华:同花。花和叶子都变黄了,然后衰败凋谢了。

待日晞:很快要被太阳晒干。

布德泽:给予恩泽,恩惠。

3、出示:

学习向导:

⑴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⑵绘画法:从诗中圈出美好的诗词并作画,照图解说。

⑶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或诗句做深入研究,仔细体会。

4、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受吗?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12、让学生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

把古诗读正确,读准确。

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

三、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想一想。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出示: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莫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同学们的收获很多。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3、出示:

作业:

抄写并背诵古诗。

找劝学勤学的词句诗篇积累。

设计成劝诫人们及早努力的公益广告建议在我们的校园里能挂上这首诗。

附板书设计:

汉乐府

长歌行

珍惜时间

小学一年级语文《长歌行》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长歌行》教学设计资料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长歌行》教学设计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8个生字,能够熟读这首诗,并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一去不复返的,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读的方法读熟古诗。

2、分组合作学习生字,一人读其他人听并正音。

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层面的朗读,使学生在互动互评中感悟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录音机、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水彩得对,(有关时间的谜语)。由此引入新课。

2、导课,板书课题:《长歌行》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生字。

2、放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学生在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同桌互读,并交流认字情况。

5、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6、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读生字,并组成词语。

(3)做猜字游戏。

三、图文对照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观察图画。

2、小组讨论:途中的一老一少在看什么?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3、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4、师生总结: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

四、课堂小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歌行

川何复归努徒伤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会读会写本课7个生字,能用字组词,能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让学生珍惜时间,并能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会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措施:

1、教师正确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重点的指导生字的写法。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采用学生自己读背,小组互查互评背诵课文,理解课文。

2、采用学生自己试写,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学习方式教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口头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中、差生)

二、朗读背诵练习。

1、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老师指导朗读古诗。

3、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4、让学生背诵课文。(可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背得快)

三、学写生字。

1、小黑板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2、让学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

3、小组讨论生字的笔顺。

4、师指导“川”,中间竖要写直。

5、学生书写练习,师巡视指导。

6、小组内展示自己写的字,并相互评价。

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歌行

歌川海努力伤悲

[荐]小学六年级长歌行教案(汇总4篇)


为人师表,当认真负责。作为教师要随时准备好属于自己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师吃透教材内容,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88教案网的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小学六年级长歌行教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小学六年级长歌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小学六年级长歌行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小学六年级长歌行教案(篇3)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小学六年级长歌行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 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 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 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探究活动

【边塞诗派】

唐朝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

长云:连绵不断的浮云。

穿:磨破

金甲:金属制的战服。

破:打破。

终:始终。

还:回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请你自己再找一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与大家交流一下,背一背。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长歌行教案作业题(鄂教版)


古诗诵读

长歌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3个生字和多音字“少”。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体会青春年华的宝贵,激起学生珍惜时光,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逐步培养学生多读自悟古诗的能力,读出古诗的意味,体会青春年华的宝贵,激起学生珍惜时光、发奋努力是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引发体验

1.同学们,你觉得自己聪明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一读《长歌行》,一起到古诗智慧园里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一次“智慧之旅”吧!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长歌行》)

二、教学互动,熟读成诵

1.活动一:采摘“智慧果”(板书:果园图)

(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认一认。

(2)瞧!智慧果兄弟们手拉着手来了!想和它们打声招呼吗?

在组内自由认读,争取把字音读准。“少壮不努力”的“少”读作“shào”。

互动反馈生字认读。

识字游戏。

2.活动二:走进“智慧屋”(板书:小屋图)

(1)多漂亮的智慧小屋。让我们进去看看有什么秘密吧!

(2)原来古诗《长歌行》也来到了智慧小屋。快把它读一读,看谁能把这首古诗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反馈

3.活动三:播撒“智慧种”(板书:土壤图)

(1)你要是能读出古诗的韵味,你就能帮智慧爷爷把种子播撒在这块智慧的土壤里了!

(2)教师范读,播撒智慧种,并简单介绍这首古诗,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3)激活体验:听了教师朗读古诗,以及对古诗简要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4)朗读训练,入情入境。

(5)反馈交流

4.活动四:勇攀“智慧峰”(板书:山峰图)

(1)把这首古诗背下来了,你就能攀上“智慧峰”了。加油!自己先试着背一背。

(2)自由展示,指名背诵。

(3)全班齐背古诗,共同攀登“智慧峰”。

三、展示交流,拓展积累

活动五:装扮“智慧树”(板书:大树图)

1.出示课前提供学生的搜集古诗相关资料的方案。

2.展示交流

3.用学生自己收集的优秀作品装扮智慧树。

4.推荐作品,拓展积累。

四、诵读小结,分享体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其他的“汉乐府民歌”读一读。

3说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了后悔就晚了。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长歌行

果园图小屋图

土壤图山峰图大树图

【课后反思】

此诗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教学古诗,我便设计了五个活动。活动一是采摘“智慧果”,就是认读生字,扫清生字障碍,根据拼音,古诗读下来。活动二:走进“智慧屋”就是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活动三:播撒“智慧种”就是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古诗。活动四:勇攀“智慧峰”就是知道背诵古诗。活动五:装扮“智慧树”就是搜集古诗相关资料。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的课文。此诗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一)《长歌行》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长歌行⑴

青青园中葵⑵,朝露待日晞⑶。

阳春布德泽⑷,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⑸,焜黄华叶衰⑹。

百川东到海⑺,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⑻,老大徒伤悲⑼。

词句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14 长童话的森林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4 长童话的森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掌握10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独立完成识字任务。
2.朗读课文,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3.通过学习,认识到森林的急剧消失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4.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认识到森林的急剧消失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2.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难点
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搜集一些关于森林各方面的资料,为自己的资料定一个主题。用自己的方式想象一万多年前那一个绿色的世界是个什么模样。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幻灯片(抄写句子)和地球仪一个,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童话引路,激趣导入。
1.师:我们是听着美丽的童话故事长大的,说说我们还记得的童话故事有哪些?
2.师:这些故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使童年的生活充满乐趣、充满无尽的遐想。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总是生长出一个又一个娓娓动听的童话,有《白雪公主》《小红帽》《狐狸和乌鸦》《九色鹿》等等百听不厌的故事,那就是——(引导学生一起说,同时板书课题:14.长童话的森林)
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查。
1.小组分段朗诵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要求会认的字中注意“顷qǐnɡ”的读音是第三声,要求会写的“茂”字要注意下部分书写顺序正确:横、撇、斜勾、撇、点。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一)前后呼应,对比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比较,齐读,注意带点的词语。(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句子)
A?“可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再也读不到新的森林里的童话了。”
B?“那时候,你再静静地倾听,你会听到怎样一个娓娓动听的童话呢?”
2.思考:比较这两句话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说出为什么。
“那时候”是什么时候?你希望那时候是个怎样的情形?
3.交流讨论。
从第一句话我们认识到,因为森林正在锐减,快得让人揪心。所以长童话的森林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永远从地球上消失,新的童话不会发生在森林里。
最后一句说明人类只要不乱砍乱伐,节约资源,多植树造林,森林里仍然能听到娓娓动听的童话。
(板书:森林锐减让人揪心)
(理解词语:锐减揪心娓娓动听)
4.小结过渡:多么希望娓娓动听的童话能伴随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快乐地成长!还是让我们先去了解世界和我国森林覆盖状况吧!
(二)利用数据图片感知现状。
1.指名读2、3自然段。
2.师:很久很久以前——大约是一万年以前吧——地球上的森林有62亿公顷,这接近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你能想象那是怎样一个绿色的世界吗?
(1)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例如一幅自己画的世界地图、一段优美充满美好想象的文字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上网欣赏原始森林的图片。
3.过渡:同学们想象的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长童话的绿色世界,它曾经就真实的存在着。可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它面貌依旧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和我国森林覆盖现状。
4.数据说明。(幻灯片放映,指名读)
①世界森林面积到2000年只剩不到39亿公顷,不足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热带雨林正以每年上千万公顷的速度递减——这约略相当于每分钟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茂密雨林从我们眼前彻底消失。
③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6?6%)的61?3%,居世界第104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的林业用地率不高,森林面积仅占有林地面50?49%,而瑞典为98%,日本为96%,美国为95%。
5.从这组数据中你明白了什么?请用你搜集的资料进一步加以说明。
6.引出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那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充分地说明曾经美丽的长童话的森林正在被人类肆意砍伐,世界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7.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8.小结。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再也读不到新的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了。
四、作业。
搜集整理好关于森林被破坏后大自然对人类惩罚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三部分。
(一)认识灾难性。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怎么理解“土地一旦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就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灾难便会接踵而至”?“潘多拉的盒子”指的是什么?(出自希腊神话,指包藏灾祸的机关)
4.师:长童话的森林哪,将在人类的刀与斧中消失,灾难接踵而至。(理解词语:接踵而至)大自然为我们讲述的将是一些可怕的故事。请同学们用有力的证据来说说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后给人类带来的恶果,教师适时补充小结。
相机板书:
风沙干旱洪涝黑风暴水土流失
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可怕的故事
5.小结过渡: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减少,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因此,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那么森林对于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呢?
(二)了解重要性。
1.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谈谈重要性。
2.小结补充。(指名读)
森林对于人类至关重要:
①森林制造了供人和动物呼吸的氧气,吸收工业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
②它是木材的生产基地,又是林副产品和化工原料的生产基地;
③森林给陆地蓄积淡水。郁郁葱葱的森林是一块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绵,它丰厚的植被把天上珍贵的降雨留下来,树根把雨水送到地下,形成泉水和地下水。所以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库;
④森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所以森林保护着生物多样性;
⑤森林植物的叶面蒸发出水分,使空气湿润,有利于降雨和调节气候;
⑥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紧紧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冲刷,制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⑦森林能减低风速、吸附尘埃,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减少热效应;
⑧森林释放出氧气,吸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有极大的提高空气质量的能力;
⑨无论是在都市周边还是在远郊,森林都是价值极高的自然景观资源。
3.过渡: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灾难便会接踵而至。怎么办?难道就让这些可怕的故事一幕接一幕地上演吗?人类真的要毁灭自己吗?不。我们该怎么办?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三、学习第四部分。
1.齐读或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读后你懂得了什么?
(1)深刻认识森林是怎样消失的。
①从浪费谈起(引导学生从一张纸、一张贺卡、一双筷子等生活细节谈浪费)。
②补充说明:2005年我国铅笔出口量已近5万吨(60多亿支),再创历史新高。然而,每年伴随60亿支铅笔诞生的是20多万立方米优质椴木的消亡,由此耗费的木材价值人民币3亿多元。
③相机小结:森林就是在我们平时很不起眼的一些小事情中浪费了,而且浪费是巨大的。
④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重点感受“……这要砍掉多少树木哇……要毁掉多少森林哪……”
师:这真是小浪费,大损耗啊!我们应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板书: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①谈节约,谈绿化,并结合课文读一读。
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结合创建节约型社会谈谈自己生活中该怎样节约。说说我们为绿化祖国又能做些什么,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②阅读资料,了解我国节约与绿化的情况。
A?家庭节水节电法:
切勿长久开水龙头洗手、洗涤衣服或洗菜。
用喷头淋浴比用浴缸洗澡节省水量达八成之多。
用过的水可以再拖地或浇花,坚持一水多用。
使用洗衣机或洗碗时,集齐衣物或碗碟一起洗涤。
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可耗水70升应立即修理。
切勿用水嬉戏。
减少开冰箱的次数。
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B?2004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已使内蒙古2308万亩土地重新披上绿装。
内蒙古5年投入58亿元,退耕还林还草2987万亩。
③过渡:节约一切该节约的东西,我们就保护了森林资源;绿化了土地,就有了再生森林资源。(板书:绿化环境)那时候,你再静静地倾听,你会听到什么?
(动物在说话,小鸟在唱歌,小溪在弹琴……)
3.小结:那时候,我们听到的将是一个个娓娓动听的美丽童话。
四、全文总结。
善待自然,造福子孙。

我和小树一起长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我和小树一起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和小树一起长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植树节”去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从中渗透环保意识。其次,我根据教材原有的内容,增添了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二班种得比一班多一些”和“12棵、43棵、98棵”等信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再次,本节课我还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首先一开始在“一班植树的情境”出示后,我就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一班种的棵数;紧接着,在三个班种的棵数知道之后,我又提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接下来当我出示第二幅情境图时,对于图中的几个信息,我也不再引领着学生一一阅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很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不同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刚开始是两人小组,接下来是三人小组,最后才是六人小组的讨论形式。学生从一对一的交流,到小范围的讨论,再到多人参与的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多次讨论交流的机会,而且在每一次的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的增加,对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与人合作的要求也一次比一次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学生讨论之前,我还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和讨论,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的看法,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在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之后,我再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更能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落到实处。
课题:认识图形(教材38--39页)
三、自学导航
复习旧知识:
1、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2、正方体的特征: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3、圆柱的特征: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大小相同。
活动一:认图形、找图形
4、观察教室,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5、观察老师带来的物品,想一想哪些物品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的数学信息。
7、选学生代表说一说各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二:玩图形、摆图形
学生用小棒摆出4种图形以及自己喜欢的图形。
活动三:想图形、画图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各种图形。
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
形、正方形、三角型、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这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
8、各种实物,如饼干盒、茶叶盒等。
9、小棒10根。
10、课件
教学过程
兴趣导入,认识图形,拓展应用

长眼睛的小树_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7个汉字,3个多音字好、长、乐。

2.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学习课文,积累优美的词语,感受小鹿的活泼快乐,并懂得像小鹿学习如何创造快乐。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要求学会的8个生字,正确书写,准确运用。

2. 感情朗读课文,自己和领悟课文的内容,理解小鹿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一棵快乐的小树?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有关小鹿言行的词句,感受小鹿的快乐,了解小鹿是如何为自己和朋友创造快乐的。

教学准备:

1.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2. 自制幻灯片:生字卡片 词语卡片 填空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见过很多的树,能把自己认识的树说给大

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表达)

2. 我这儿可有一棵很特别的树!

(教师边说边贴出课题小黑板:长眼睛的小树)

3.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课题,读准长[zhǎnɡ]眼睛的读音。)

4. 读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小树怎么会长眼睛呢?长眼睛的小树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

动态备课栏带着你们的疑问,我们去课文里寻找答案吧!

1. 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把课后出现的生字

多读几遍,对照课文圈画生字。

2. (出示生字卡片)课文中出现的这些生字,你会认了吗?谁来读一读?

①抽卡读要求学会的字,重点指导挂、映、唱、悄。

②试着给生字找朋友。

③抽卡读要求会认的字。

3. (抽卡读词语)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认读、开火车读、去拼音认读。

4. 带着正确的读音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些什么?

5. 你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吗?我们来分自然段读课文。

(指名读文。①集体正音、读通顺;②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6. 你知道这长眼睛的小树是指的谁吗?

三、品读课文

学习课文的第1-3自然段。

1. 我们知道长眼睛的小树是一只小鹿,可为什么小鹿会认为自己是一棵小树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这个内容?从课文里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2. 指名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梅花鹿是怎样变成小树的?

(指名读文,读后理解:)

①梅花鹿是怎样变成小树的?引导学生观察小鹿的样子,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它跑过小树林,角上挂了藤叶儿,看上去就象小树杈。)

②梅花鹿是怎样发现自己变成小树的呢?再读读课文第2节。动态备课栏

创设情景

探头一瞧是个什么样?请你学着做一做。

小鹿,瞧见了什么?

①出示池塘里映出了一棵小树,小树杈上飘着绿叶。

②指导学生想象地说一说。

③指导读句子。

再一瞧又瞧见了什么?(学生惊奇地发现)

出示:小树杈下面,还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在一眨一眨呢!

多奇特、多可爱的小树呀!

指导感情朗读

你能带着刚才你所感受到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吗?

(指名读文,读中加深理解)

③小鹿发现自己变成了树,怎样的心情?它想到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瞧它那么的高兴,你能读出来吗?

四、巩固练读

1.抽卡认读。

2.自读、互读1-3自然段。

3.识记。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的第4-6自然段

1. 小鹿发现自己成为一棵小树而高兴不已,它说自己是一棵快乐的

小树,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4-6自然段。

(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2. 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4-6自然段?

(指名读文,读后理解:小鹿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一棵快乐的小树?)

① 小鸟飞来落在哪了?为什么会落在这一对树杈上?

动态备课栏

(指名回答,理解:树杈是指小鹿的角,因为小鹿的角的样子很

像树枝,再加上挂着藤叶,就和真的树杈一样。)

小鸟认出来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指名回答,理解:小鸟快乐地唱歌,没认出这是小鹿的角。)

多有趣的事发生了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② 小鸟没认出来,那小鹿告诉小鸟了吗?

创设情景理解

它怎么做的?谁来学一学?(学生做动作)

我发现你屏住气、一动不动,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A小鸟的歌声给小鹿带来了快乐,小鹿想留住小鸟;

B小鹿的树杈给小鸟送去了安宁和愉快,小鸟不想离开。

③它们都是多么快乐呀!谁来读一读第六段?

(指名朗读,读后感悟:①小鸟怎样?②小鹿想到什么?)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小鹿的心里话吧!

(全班齐读)

二、感情朗读课文

1. 学习课文后,你们知道为什么小鹿说自己是一棵快乐的小树了吗?

你们喜欢文中的这只小鹿吗?为什么?

2.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文吧!

三、 学习生字

1. (幻灯5:生字卡)你记住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吗?谁来认一认?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2. 有这样几个字,我们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

①挂:右边是两个土字。

②非:第一笔是 ,第五笔是 。

③棵:给果加个木字旁。

④唱:右下比右上宽大。

动态备课栏

3. 教师范写,学生描写这四个生字,集体评议。

4. 学生自己描写生字映、胆、完、悄。

5. 完成课堂写字作业。

缘事而发 源清水长


最近读到叶黎明老师的文章《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语文学习》2005.11)。叶老师在文中对李海林老师在沪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所提出的真实写作进行质疑:所谓的真实写作是基于学生自发性表达的写作,只有学生自发、自愿、主动的写,才是真实的写。反之,凡是学生非自愿、非主动的写,都是虚假的写难道真实写作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吗?难道我们今天写作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消灭老师虚假的命题训练指导,消灭虚假的课堂教学,代之以学生自发的写作吗?质疑之后叶老师认为判断学生写作是否真实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写作是否表达真情实感。叶老师的质疑看似很有理由,不是吗?教师进行命题指导,强调作文时要表达真情实感难道有什么错吗?但叶老师的质疑却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我觉得叶老师对真实写作的解读似乎不完整或不严谨。试问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自发写作的愿望,写他们所想写的,写他们所愿写的,难道不是写作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吗?

其次判断是否真实的标准是真情实感当然不错,但关键是怎样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呢?我以为这恰恰是作文教学改革无法回避的根本点!事实上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样式的逐渐开放难道不正体现了人们对作文本质认识的进步吗?这一命题样式的变革过程也恰恰体现了人们对以怎样的命题方式能最大化地激发出写作者的真情实感的关注,简言之即体现了对写作主体因素的关注。

一篇文章的写作应该说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的因素:一、作者内在的主观人格力量;二、作者所选取的题材内容;三、作者用来表现题材的技巧和形式。这是任何写作者都不能违背的准则。而在这三个要素中,我以为最重要而且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第个因素。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眼光总是落在后两个因素上,只注重题材内容、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叙写手法上,偏偏忽略了这起决定作用的第一因素,也就是写作者的内在人格力量,包括其思想认识、生活经验以及实际的文化水平等。这种把极复杂的、极个性化的写作简化成仅做一些形式层面的技巧的指导的做法的确给人一种舍本逐末的遗憾!如此,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的确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李海林老师提出真实写作包括四个方面: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环境;真实的写作成果。这四真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作文情境的真实!怎样让学生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怎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切合他们兴趣点的感性的素材?应该说四真体现了对写作主体、写作行为的关注与尊重,是作文教学的舍本逐末的回归!从这个角度讲李老师的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因素,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为一谈(叶文)。这值得大家深思并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整数除以小数、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明白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了。教材创设了打电话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部门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打电话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小数去掉小数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32.20.750.0125.623

2、填一填,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被除数 15 150

除数 5 50 500

商 3

(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能运用于除法的计算。

3、只列式,不计算,并说明理由

(3题应用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电话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解决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看图并理解图意。

师:(出示主题图)你从图中收集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师:这些信息告诉了我们每个人打电话的单价及总价,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每个人打电话的时间、俩人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3、讨论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师: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呢?你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请学生列式)

小红:8.540.7 小华:457.2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重点不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出示情景后,直奔主题,中心明确,过渡自然。

三、探索学习

1、引导比较例题的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想想这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2、估一估:

师:小红打国内长途,7角一分钟,共打了8.54元,你估计一下她大约打了多长时间?你是怎样估计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3、引导学生把新知转化成已有知识,试对例题8.540.7=?进行计算。

师:以前我们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要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那怎么办呢?

(将除数转化为整数再计算)扩大多少?10倍

师:除数变成整数,商不变吗?(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相同倍数)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用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4、引导学生观察457.2=,自主尝试算法。

(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比较,做答

5、再引导学生观察。

师:这两题都是把谁变成了整数?(除数)

师:除数变成整数,商不变吗?(把除数变成整数,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只要把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讨论总结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汇报。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①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②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③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并没有什么难度。在全班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除数的变化,揭示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把除数化成整数,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随之变化就可以了。

五、习题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50.50.7681.637.10.5312.60.3

(找4人上来板演)

2、计算两题应用题

[设计意图]:主要练习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提升。数学课不仅是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应该向学生传递一种数学的思想与学习的方法,这样也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有不同的发展。

我和小树一起长 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和小树一起长 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解决问题(我和小树一起长)
教学目标
1、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加与减、图形等知识与技能。
2、感受到和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以及观察事物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根据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多种形式开放练习法
教具
与学具小黑板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谈话导入,创造情境
师:你们知道3月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吗?
生1:有妇女节、植树节。
生2:有学习雷锋月。
生3:我妈妈的生日是在3月份。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啊!而且还有同学知道自己妈妈的生日,真是个孝顺的孩子。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大地刚刚舒醒,雨水充足正好是植物生长的时间,植树的好处很多:树木可以帮助我们吸收飞尘、噪音。树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植树,看一看在植树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板书:解决问题(我和小树一起长)
二自主探索
(一)淘气也来参加比赛了,他很快就植好了一棵树,瞧,他正和小树比高矮呢?(出示小黑板图)让学生自己估计,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二)观察主题图,解决问题
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1、根据提示得出每班植树的棵数
一班数数得出;二班根据整捆和单棵算出;三班根据数位的知识得出
根据每个班的植树棵数提出数学问题,如:哪个班植树最多?哪个班植树最少?三班植树比二班多多少棵?……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提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存入问题银行)
(三)各种树有几棵及它们之间的多少关系
1、认读已知的数量:有40棵杨树
2、根据各种数量关系计算几种树的棵数
(1)、学生分析解答柳树比杨树多16棵,柳树有几棵
(2)、小组讨论又栽了52棵柏树,松树比柏树少多了,松树可能有几棵从所给的三个数中选择一个答案
(3)、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
(四)图形知识
1、师:淘气乘着飞机往下看,会看到很多物体,飞机上看到的物体形状跟咱们站在平地上看到的大不一样,图中的凉亭在淘气眼中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从P35下面的两幅图中进行选择
2、小组交流,独立完成
三、练习
小马虎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觉得非常有意义就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课件出示日记)
3月12日我很早就起床了,因为今天我们要去植树。洗漱完了后,用了2分钟走完了500M的路到学校。我推开高约2CM的门等待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年级一班种了8棵树,二班种了12棵树,我班种了14棵树。我知道了我班比一班多种7棵树,比二班多种了12棵。
(让学生自己通过读去找出错误。)
小马虎可真马虎,大家要不要学他的样?(不要)我相信我们班上的小朋友一定会做的很好的。
三、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全班交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我和小树一起长
一班31棵杨树40棵
二班43棵柏树52棵
三班45棵松树18棵
柳树40+16=56棵
让我们一起去保护树木

语文园地七成长的故事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园地七成长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①实物投影仪

②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全班交流。

⑥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背诵名言。

⑤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三下语文《聪明的徐文长》教学设计


聪明的徐文长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以读为主,读中品味,入景想象,会文悟情。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教学难点:
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创新的热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题,读题.看题你想知道什么?
2.自由读文,读文后你知道什么?
3.学生交流:本文写了小时候哪两件事?
4.自学生字词
5.找出不懂的字,词,句作记号。
二、学习课文1——3节。
1.自由的读课文,思考:
徐爷爷出了个什么问题考大家?大家想出办法了吗?
2.交流。
3.读出当时的情景。
三、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
二、学习课文。
1.学1-3自然段:学生读文,思考?徐爷爷出什么问题考大家?大家想出办法吗?徐想出来了吗?什么办法?
2.学4-5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思考:
徐爷爷提出问题,大家反应怎样?徐文长反应怎样?
他怎样做?找出写徐文长的话,读一读.
理解轻轻巧巧,说说徐文长怎样过桥?
找出写他过桥动作的词,表演徐过桥动作。
讨论:他的过桥办法好在哪?指名说说。
3.学第6自然段:齐读,思考:
他过桥后,孩子,伯父各表现怎样?
表演拍手叫好的情景。
伯父的礼物是什么?孩子们看到后,心情怎样?
拿伯父的礼物容易吗?从哪看出来?
孩子们没想出办法,徐想出什么办法?这个办法好在哪?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办法拿到礼物吗?
为什么徐能想出办法,而其他孩子想不出办法?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聪明的徐文长
过桥取物
仔细思考善于动脑

文章来源://m.jab88.com/j/1628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