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册第九课《故乡》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

学习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学习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

导学过程

1、词语预习,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

潺潺()黛()色愕()然五行()

2.熟悉课文。

3.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

二():

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第三层()写

三(从到结束):

7.完成表格: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检测

一、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惘然()颧骨()

嗤笑()鄙夷()恣脽()

二、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体裁是,作者是,原名,文章以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

明确:

(1)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2)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生活: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3.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

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

对话描写——

动作描写——

检测

1.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2.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变形题)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学习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

这一段主要写。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确:

。。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

3.“我”的人物形象:(描写。主要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4.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5.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关推荐

201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人教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谈生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语言。

2.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语言。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本文以“生命”为主题,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了生命进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的规律,语言清丽典雅、深刻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本文首先要通读全文,疏通文中的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赏析本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语言;然后背读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生命的本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正确地对待生命。

学习过程

【自学课文】

1.走近冰心:搜集作者的资料,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写在下面。

2.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骇()枭鸟()羞怯()绯红()

荫庇()芳馨()怡()悦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n岩()云yì()休qì()骄shē()穿枝fú叶()

3.再读课文,试着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

4.在文中标划出揭示生命本质的句子并摘抄在下面。

【小组探究】

1.在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出批注。组内交流批注并进行朗读比赛,推荐成员展示合作成果。

示例:

【原句】他聚集起许多生力,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

遇的一切。

【品析】这个句子描写了春水一路聚集生力不停流动的昂扬姿态,其中加点的动词更强调了这种力度和气势,“快乐勇敢”、“享受”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春水享受生命、积极乐观的情绪。

2.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给你以哪些人生的启迪?

3.感悟创新在冰心眼中,生命是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你认为生命还像什么?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达标测试】

1.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悬崖峭壁,□□□层沙积土,□□□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

在文中□□□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挟卷着冲倒了穿过了B.冲倒了挟卷着穿过了

C.穿过了冲倒了挟卷着D.挟卷着穿过了冲倒了

2.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2分)

①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拓展延伸】

1.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也写道:“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写一段话,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链接材料一】安徽太和县张营小学5名13岁女学生,因其中一人与其他同学发生口角,凭“姐们义气”之冲动,竟相约集体投水自杀,导致2人死亡,两朵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就此凋零。

【链接材料二】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5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应邀赴美巡演,场场爆满,演员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精妙绝伦的表演,让人感动,令人惊叹,征服了美国观众,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生命之歌。

【教后反思】

《那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老树的形象。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正确认识科学与环保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品味文中精妙的语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1927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王鼎钧创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本、影评、小说批评等等。

2.了解背景: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文明造成的环境灾害也日渐严重。作者深刻透彻的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两重性,写了不少文章来表明他的观点: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那树》即是其中的一篇。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佝偻()倒塌()紊乱()踝骨()

引颈受戮()周道如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那树”身上发生怎样的故事。

方法链接:

★概括的方法:通过把握事件的关键语句,并联系文章的标题、主题来概括。

概括的表述:形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或怎样),结果怎样”。

要求:简洁、到位、完整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a、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b、文中记叙了大树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小组探究】

1、领悟形象

大树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觉得心痛,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树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树的语句,读一读,感受一下那树的形象。

示例:“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无畏

2、品读语言

就是这样一棵集众多特点于一身的老树,有一天,却被砍倒了,连根带枝,此时,作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你觉得文中哪个地方最能渗透出作者的感情,最值得欣赏,请你找出来,有感情读一读,品一品。

方法链接:

品析句子的方法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入手。

【师生质疑】

就这样,一棵充满无限爱心为人类带来无尽福荫的老树被无情的砍倒了,老树倒下了,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一丝抱怨,留给我们的是无限深思。我们假想一下:假如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达标测评】

﹝一﹞课文我们已经赏析完了,相信学了课文我们同学心中都有了新的想法,现在让我们用一个简短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

1.想象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

3.如果你是那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

﹝二﹞品味语言“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学后反思】

《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学习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说说我所认识的作者。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①生字注音

浩瀚无垠沙砾万籁俱寂啾啾嶙峋

瘠薄沉湎吝啬徘徊窥测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小组合作】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师生质疑】

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2.细节研读21段至27段

思考:

①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②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3、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4、品析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请用“我认为……句最精彩,表现在……”这个句式说话。

【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达标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狼嘷()虎啸②碾()成粉末③渗()进石缝④怜悯()

2.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

【教后反思】

《人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概括提炼能力,找出文中对人生所设的四个比喻。

2、分析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3、品味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4、练习写作,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学习重点:

1、理解对人生所做的四个比喻,理解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学习难点

对文中四个比喻及含意深刻的语句的理解。

预习导学:

1、课前预习,疏通文章,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找出那四个比喻是什么

3、课外查找资料:谈人生的文章、格言。

4、了解同学对人生的看法。

【资料助读】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犹太人(这一点也许很重要),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套书几乎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教本;而对一般人来讲,也许最喜欢看的还是他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巨匠的名人传记:《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凯撒》、《米开朗基罗》。

【学案自学】

1、《人生》这篇散文的作者是______(国别)文学评论家________________(姓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hǎng()心悦目精力充pèi()攫()取

停滞()不前馈()赠瞻()望

3、仿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每句20字以内。

例句: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

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仿句:

奋斗者说:人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问题。(这里同学们可以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朗读第一个比喻部分,讨论: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

2、、文中所写的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群各是什么样的人?试从实际生活中各举一个例子说明。

3、作者描述这些人群,想表达什么意念,要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4、、课文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以用更多的画面场景和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请结合你对生命或人生的理解,用形象的比喻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的人或更多的场面。

5、、课文标题是“人生”,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阅读本文,对照自己,想想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质疑探究】

听完发言,提出疑问,有其它小组解决,师适时点拨。

【自悟自得】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从知识的获得、写作技巧的提高、为人处世等方面来思考)

【写作训练】

运用你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技巧,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A、给课文加一个议论性的结尾。(要符合课文主题)

B、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十一中国石拱桥-----导读单
学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特点。
2.了解中国石拱桥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学习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中国石拱桥》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色,展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篇说明文体。“中国石拱桥”这一题目,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典型的偏正短语,这个短语按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中国”修饰“石拱桥”,第二层为“石”修饰“拱桥”,第三层为“拱”修饰“桥”。从上所看,这个短语的核心是“桥”字,而“中国”“石”“拱”为它的层层定语,起限制作用。
2.走近作者
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推崇()②和谐()③惟妙惟肖()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桥dūn()②xiáo()河③饮jiàn()④ɡǒnɡ()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这是一篇,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②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
③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结构,强度。
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匠心独运)
⑤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崇拜推崇)这座桥。
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证明表明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5.下列词义的范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拱桥——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
B.桥——石拱桥——拱桥——中国石拱桥
C.中国石拱桥——桥——拱桥——石拱桥
D.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合作探究】
6、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否开篇就点题了呢?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有什么关系?

7、①、②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8、第③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

9、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10、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吗?

11、读4~7自然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

1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1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1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15、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16、概括本文的中心:

我的问题:

十二桥之美
【学习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走近作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tóng)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xié)、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jìng)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俏()峭()削()
(2)峻()竣()俊()骏()
(3)孤()弧()狐()瓢()
(4)魅()魄()魏()魁()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2)极目: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合作探究】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7、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8、作者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9、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十三苏州园林
学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标题直接点明了所要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2.走近作者
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
3.相关资料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香港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作者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池沼( )嶙峋( )着眼( )琢磨( )丘壑( )
镂空( )轩榭( )斟酌( )对称( )阑干(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
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
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
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
4.关联词语填空恰当的是( )
( )说早期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 )近10多年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不是某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 )国际间的协调和联合,( )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A.尽管但是只要就B.尽管那么只有才
C.如果那么只有才D.如果但是只要就
5.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
(1)湿沙层的水分足够( )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2)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 )有充足的水分。
(3)那么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
A.供给必需预告B.供应必须预告
C.供应必须预兆D.供给必需预兆
6.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
【合作探究】
7、本文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课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分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图画之类的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故宫博物院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3、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一、【自主学习】
1、辨明字音:
击磬( )攒( )鳌( )头琉( )璃蟠( )龙
藻( )井銮( )殿琉( )璃( )鎏( )金额枋( )
2、解释词语
玲珑:
湛蓝:
布局:
肃穆:
幽雅:
悠扬:
井然有序:
二、合作探究,深入感知
1、速读课文,画出有关方位词,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
2、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三、研读赏析,揣摩品味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建筑有前三殿:太和殿、、;以及后三宫:、交泰殿、。
4、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顺序进行说明。《故宫博物院》就是抓住故宫建筑群的,,的特征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5、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岱”指;“孔”指。
6、文中多处写到威武庄严的龙,美丽典雅的凤。相信你对“龙”“凤”也很了解吧?请写出含有“龙”、“凤”的成语各两个。
龙:()()凤:()()
四、课内精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试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蕴含的感情?

2、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在开头说“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故宫建筑精美这一特点的语句。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五、拓展迁移
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15、《说“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词语,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更美好。
【学习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及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伧()俗休憩()韶光()书斋()
擅()长徒劳()相称()忒()
2、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浙江杭州人,
专家。
《牡丹亭》的作者是,朝家。中国古代还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请你写出两部并说出其作者。
3、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二、探究活动:
(一)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己的话说明。

2、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二)精读细品合作交流
1、细读文章第一段,说说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请找出课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名句,理解这些诗句及其作用。

3、读了本文,你能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向未见过屏风的人介绍什么是屏风吗?

三、学习体会:
1、预习中的疑难解决了吗?

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应用与拓展:
1、搜集咏屏的古诗文佳句。

2、我们学过的《口技》一文中,“口技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屏风”来使表演更有吸引力。请就此写一段文字,说明屏风在舞台表演中放置的作用。(200字左右)

五、课堂练习
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A.屏风(pínɡ)纳凉(nà)B.流莹(yínɡ)惟幕(wéi)
C.伧俗(chèn)因地制宜(yì)D.造型(xínɡ)缓冲(huǎn)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专题(小说)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说,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二)各课基本内容

《故乡》写故乡闰土等人物的变化,反映旧中国农村人们陷入苦难深重的生活状况。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各异,促进成长的动力就不同。

《我的叔叔于勤》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的无义寡情,反映人际关系的社会悲剧。

《心声》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三)单元教学要求

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青少年的生活开展的,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把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青春随想”为主题,开展活动。

形式: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关注在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提高语文读写能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239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