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变异--遗传图解类
1.解读:
(1)考查载体:遗传图解或遗传系谱。在高考中遗传系谱的考查形式较为常见。
(2)考查要点:考查显隐性状的判断、基因型的推断、概率分析等常规遗传学问题。
(3)基本思路:在掌握基本遗传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亲子代的表现型进行推理、计算。
2.特点:信息简洁,考查内容逻辑性强,思考量大,区分度高。
3.考查能力:观察、分析、推理、计算能力。
(2012江苏高考)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①HhXTXt HHXTY或HhXTY
②1/36 ③1/60000 ④3/5
审题 三明
一、明确基因符号
1.解读:
题目一般给出代表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字母,应区分代表不同性状的字母,不能混用或另用其他字母。
2.应用:
题干文字叙述部分给出了控制正常与甲遗传病的基因为H、h,控制正常与乙遗传病的基因为T、t。注意该信息不能说明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相对性状的显隐性需要在遗传系谱中进行判断。
二、明确图例
1.解读:
在遗传系谱右侧,有用文字说明的正常男女和患病男女的图例。在涉及两种遗传病的系谱中,应分清患甲病、患乙病和两病兼患的图例。
2.应用:
根据系谱右侧的图例可知:横阴影代表甲病患者,竖阴影代表乙病患者,方格代表两病兼患者。
三、明确系谱中特殊个体的文字信息
1.解读:
遗传系谱中的特殊个体信息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这些信息对于遗传方式的确定、基因型的推断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遗传系谱时,应结合这些文字信息综合考虑。
2.应用:
根据系谱分析只能推测乙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2)中“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关键。题中“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说明在正常人群中h基因携带者的比例为10-4,该信息是对Ⅱ-8信息的重要补充。
答题 先分后合
一、解读
遗传系谱题经常涉及两种遗传病,此时应看清每一问涉及一种遗传病还是两种遗传病。在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的问题中,也应分别对两种遗传病单独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进行综合。
二、应用
1.典例中第(1)小题可分别单独对系谱中甲、乙遗传病的特征进行分析。
2.典例中第(2)小题中①②需要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但在解题时应对两种遗传病分别进行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综合。Ⅱ-5的基因型有2种可能,Ⅱ-6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如果不对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分析,Ⅱ-5与Ⅱ-6婚配,可能的基因型组合有8种,思维过程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
3.典例中第(2)小题中③④只考虑甲病即可。此时如果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会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浪费宝贵的解题时间。
s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与变异-变异致死类名师讲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变异致死类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名师讲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1.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分析: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是样方法。
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分析: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3.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分析:垂直结构是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
4.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 分析: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
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分析: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则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分析: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演替是在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7.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分析: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8.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分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9.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种群的特征
(2014福建理综)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由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
B
(1)种群特征中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坐标曲线图,得出该植物种群在5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1)提示:出生率、死亡率、迁人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2)提示:该种群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种群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调查方法
(1)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①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出率、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②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③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影响。
(2)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①植物:样方法。
②动物:标志重捕法。
③土壤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取样器取样法。
(2014山东烟台一模)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
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A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则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A点之前随笠螺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D错误。
D
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4广东理综)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由题图可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的松针长度不能体现物种的种类;由于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题图可知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B
(1)种群“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____________。“S”型曲线是指在____________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2)根据曲线图,获取解题信息。
①“S”型曲线中,K值是指________。“J”型曲线中有无K值?________。
②种群的K值在环境条件受到破坏时,将会怎样变化?
(1)提示: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自然状态
(2)提示:①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无
②环境条件被破坏,生物不适应环境,K值会减小。
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增长速率的区别
(1)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总数的比率。
公式: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2)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数量。
公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3)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它们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S”型曲线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群落中种间关系
(2013海南高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A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的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故正确;B项,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故正确;C项,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故正确;D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错误。
D
(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找出以下信息:
①通过池塘1,可知哪种蝌蚪的竞争力最强?哪种蝌蚪的竞争力最弱?
②通过捕食者数量的增加,可知天敌主要以哪种蝌蚪为食?
(1)提示: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2)①提示:甲。乙。
②提示:甲和丙。
(2014课标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C.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约42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的能量之和,因为自身呼吸作用还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若C增加1kg,根据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25、3/20,则需要消耗A约42kg;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现象;一定范围内,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多。
B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示意图可知,数量与能量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1)提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提示: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也就越少,所以一般情况下,生物数量会越来越少,但也有特例,如一棵树与树上的昆虫及鸟的关系。
能量流动的方向判断及其计算方法
(1)流动方向:
(2)传递效率及计算:
①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一般情况下,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C
2.(2014天津理综)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任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图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不能反映其营养结构组成,且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B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D错误。
A
3.(2014江苏单科)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
4.(2014临沂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C.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由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个生物群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有些真核生物也是分解者,如蚯蚓;臭氧层的破坏是由氟氯烃的大量排放所致;一般来说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大。
B
5.(2014天津模拟)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所固定的能量是兔、狐所同化的能量之和
B.该生态系统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系统内能量流动仍能正常进行
C.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D.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与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草所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生态系统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由于能量不断通过各营养级散失一部分,系统内能量流动不能正常进行,将逐步走向崩溃;植物、动物的遗体、残骸是由生物生长发育而来的,所以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图中②/①的值代表狐与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C
6.(2014四川理综)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际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遗传的物质基础
1.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分析:T2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遗传物质是DNA。
2.噬菌体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 分析: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而不是以细菌DNA为模板。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DNA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而不是用15N标记的DNA。
4.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过程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分析:艾弗里等人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的时候还含有0.02%的蛋白质,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现了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离,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6.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
× 分析: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7.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 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而不是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
8.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 分析:DNA能够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进一步通过翻译完成蛋白质的合成,所以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2014烟台模拟)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类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才能得到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请简述实验方案。
(3)科学家若用含有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解体后,15N存在于T2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1)单凭猜想,遗传物质可能会有三种情况: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仅DNA是遗传物质,仅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2)解答该问题要考虑到病毒本身不能增殖,必须借助于宿主细胞,因此应考虑先培养出有标记的宿主细胞,然后再培养出有标记的噬菌体。
(3)T2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元素C、H、O、N,而DNA分子中含有元素C、H、O、N、P,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增殖时,所用原料(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都来自大肠杆菌。由于大肠杆菌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所以大肠杆菌内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都含15N。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15N。
(1)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NA不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2)将宿主细菌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含有32P的细菌;用T2噬菌体去侵染被32P标记的细菌,待细菌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便会被32P标记。
(3)蛋白质外壳(或蛋白质)和DNA
(1)解决本题首先要明确: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32P标记噬菌体的____________,用35S标记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___。
③噬菌体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放射性元素存在位置的理解:
①仅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离心,放射性存在于上清液中的原因是什么?
②仅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离心,放射性存在于沉淀物中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1)提示:①DNA是遗传物质
②DNA 蛋白质 ③寄生
(2)①提示:侵染时间过短会有很多噬菌体还没来得及侵入细菌;或侵染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②提示:搅拌不充分。
遗传物质探究实验的解题规律
(1)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S型细菌DNA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分解物+R型细菌――→相互对照①DNA是遗传物质②其他物质不是遗传 物质
(2)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分析:
被标记的物质子代噬菌体
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只有含有亲代噬菌体DNA链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均不具有放射性
用32P标记细菌内的含P物质,如DNA、核苷酸等
用35S标记细菌内的含S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等因为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全部来自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均具有放射性
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及相关计算
(2014山东理综)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DNA分子中(A+C)/(T+G)应始终等于1;一条单链中(A+C)/(T+G)与其互补链中(A+C)/(T+G)互为倒数,一条单链中(A+C)/(T+G)=0.5时,互补链中(A+C)/(T+G)=2;一条单链中(A+T)/(G+C)与其互补链中(A+T)/(G+C)及DNA分子中(A+T)/(G+C)都相等。
C
(1)明确DNA复制的相关问题:
①复制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关计算: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有
a.子代DNA分子数为2n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 不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数为:
b.子代脱氧核苷酸链数为2n+1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为: 新合成的脱氧核苷酸链为:
(2)依据题中DNA含有的标记元素,分析DNA复制离心后的情况:
DNA两条链的标记情况密度试管中的位置
________最小________
15N/14N居中居中
________最大________
(1)提示:①半保留复制
②a.2 2n-2 b.2条 2n+1-2条
(2)提示:
DNA两条链的标记情况密度试管中的位置
14N/14N远离底部
15N/15N靠近底部
与碱基互补配对或DNA复制相关的计算方法
(1)双链DNA分子中碱基含量的计算。
①规律一:双链DNA中,A+G=T+C=A+C=T+G=总碱基的一半。
②规律二:若在DNA一条链中A+GT+C=a,则在互补链中A+GT+C=1a,而在整个DNA分子中A+GT+C=1。
③规律三:若在一条链中A+TG+C=m,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m。
④规律四:某碱基在DNA中所占比例等于它在每条链中所占比例和的一半,如A总碱基=A1%+A2%2。
(2)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假设1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
①子代DNA数为2n含母链的DNA数:2?完全含母链的DNA数:0?不含母链的DNA数:2n-2
②子代DNA链数为2n+1母链所占比例:12n??子链所占比例:1-12n
③复制差错的计算:DNA复制过程中其中一条链发生差错,复制n代后,含有突变基因的异常DNA分子占DNA总数的50%。
④复制原料的计算:若某DNA分子含某碱基m个,该DNA分子进行n次复制,则需消耗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进行第n代复制时,需消耗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014孝感模拟)下图表示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某种遗传信息流动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间期一定有该过程发生,衰老细胞中不再发生该过程
B.图示能表示成熟的水稻叶肉细胞某基因的基因表达全过程
C.图中的d代表核糖体,细胞中的c一般有20种
D.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中都一定会发生图示过程
在真核细胞中,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转录过程,细胞分裂间期一定有该过程发生,衰老细胞中也可以发生该过程;该图不能表示成熟的水稻叶肉细胞某基因的基因表达全过程,只能表示DNA分子的转录过程;图中的d代表RNA聚合酶,c代表核糖核苷酸,细胞中的c(核糖核苷酸)一般有4种;无论细胞的分裂还是细胞的分化过程都会产生蛋白质,都会发生DNA分子的转录过程。
D
(1)明确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并理解相关信息:
①图中a、b、c、d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②由a形成b的过程中模板是哪一条?原料是什么?
(2)明确下列各类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生物种类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NA病毒,如噬菌体________
烟草花叶病毒________
逆转录病毒________
细胞生物________
(1)①提示:双链DNA、mRNA、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②提示:甲,c(核糖核苷酸)。
(2)提示:
生物种类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NA病毒,如噬菌体
烟草花叶病毒
逆转录病毒
细胞生物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分析技巧
(1)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分析:
①判断依据:模板为DNA的两条链,且合成双链DNA。
②子代DNA的组成:分别由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组成。
③子代DNA的分离时期: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DNA分子转录过程的分析:
①判断依据:模板为DNA的一条链,且合成单链RNA。
②转录方向:由于图二中d是已经与模板DNA分离的游离的RNA片段,因此可知转录的方向是由右向左进行,且a为RNA聚合酶。
③标号名称:b与c的名称分别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④发生场所:在真核细胞中图二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可进行。
(3)翻译过程的分析:
①判断依据:模板为mRNA,且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②名称确定:Ⅰ为tRNA,Ⅱ为核糖体,Ⅲ为mRNA,Ⅳ为多肽链。
(2014江苏单科)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C.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经逆转录④形成DNA可以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再通过转录②和翻译③合成子代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侵染细胞时,HIV中的逆转录酶能进入宿主细胞;若抑制逆转录过程,则不能产生子代病毒的蛋白质和RNA,故科研中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B
1.(2014郑州模拟)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均不能证明的是()
A.DNA可以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DNA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两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D
2.(2014南京模拟)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经过搅拌、离心,上清液是质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沉淀物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搅拌不充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未分离,放射性应出现在沉淀物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注入自身的DNA,子代噬菌体的DNA含32P,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C
3.(2014武汉模拟)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那么所产生的4个DNA分子的特点是()
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
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形成4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另外2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无放射性。两次复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A
4.(2014厦门模拟)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复制时,严格遵循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DNA复制时,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可作为模板
C.DNA分子全部解旋后,才开始进行DNA复制
D.脱氧核苷酸必须在DNA聚合酶作用下才能连接形成新的子链
DNA复制时,遵循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时,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均作为模板。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在形成DNA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连接形成新的子链。
C
5.(2014郑州模拟)下面是几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以及中心法则的图解。
①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②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
③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以阻止其发挥作用。
④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环丙沙星会抑制a过程,利福平将会抑制b过程
B.除青霉素外,其他抗菌药物均具有抑制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作用
C.过程d涉及的氨基酸最多20种、tRNA最多有64种
D.e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环丙沙星会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故可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过程(a过程);利福平会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故可抑制细菌的转录过程(b过程)和RNA的自我复制过程(c过程);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以阻止其发挥作用,故可抑制细菌的翻译过程(d过程)。只有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不影响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翻译过程(d过程)涉及的氨基酸最多20种,tRNA最多有61种。e过程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C
6.(2013天津高考改编)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
(3)图中+RNA有三方面的功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RNA复制酶(或RNA聚合酶或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2)9000
(3)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96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