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要使学生认识: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美国经过二战,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如何理解这一点是本课的难点。

讲授新课:

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共、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里根

戈尔巴乔夫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苏联不仅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12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

3、80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延伸阅读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学生还应掌握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中期美国陷入侵越的泥潭,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二.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我们应当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通过讲述美苏争霸中双方战略态势及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既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更由本国的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制约;同时还应意识到大国的对外政策既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际局势,还会对其本国实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如何理解这一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雅尔塔会议上的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中)、丘吉尔(左)、斯大林(右)

二战时,美苏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和苏联分别控制了原来被轴心国占领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正如英国的一句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苏外交战略的相互遏制,他们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讲授新课:

一、冷战政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什么叫“遏制”?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

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

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以反共著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一年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杜鲁门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1947年4月5日杜鲁门的一次演讲

由此可以看出杜鲁门主义提出的目的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它的特点是:以反苏反共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以维护美国的利益和安全为借口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内政。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公开对抗,成为敌手。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在经济方面美国采取了什么做法呢?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又称作援助欧洲复兴计划。我们先来看看二战结束后欧洲的状况。多媒体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二战后欧洲城市被毁、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的多幅图片。西欧国家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之中,美国政府为此忧心忡忡。你知道美国为何担心吗?

阅读史料: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引导学生思考:“你怎样看待马歇尔计划?”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引导学生分析马歇尔计划对美国、对欧洲在政治、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

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得到恢复,但美国感到这样的西欧还不足以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经济上发展、政治上稳定、军事上强大的西欧。

欧洲难民马歇尔在欧洲

1949年4月,在美国的一手操纵下,美国、加拿大和英、法等西欧国家共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根据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请看公约第5条是怎样规定的。由公约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再由学生绘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对苏联、东欧在战略上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的包围圈。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美国对苏联的冷战分成哪几个重要环节?多媒体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地图为背景,依次出现丘吉尔、杜鲁门、马歇尔的画像提示学生。

学生在图上用不同的色彩或阴影做标记。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借助教师提供的信息,思考并回答:丘吉尔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

教师带学生填表总结: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各有什么表现?

项目重大事件作用

政治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形成,美国控制了西欧

军事成立“北约”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针对美国的冷战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有什么反映?多媒体演示:二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形势图。

学生思考并回答。组成华沙条约组织抗衡。

教师小结: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结果是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大军事集团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二、美苏争霸

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

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赫鲁晓夫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实质上也是一种霸权政策。

从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争霸的局面开始形成,那么美苏争霸的情况如何呢?苏联能否真正做到同美国“平起平坐”呢?

1.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美苏争霸期间双方的实力与对外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这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的一面,又有紧张的一面。(1)在缓和方面,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和解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其中突出的事例有:第一,签订对奥地利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第二,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德国问题上的矛盾,长期以来是东西方冲突的症结,1955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应邀访苏,举行两国建交谈判。经过几天的艰苦谈判,双方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第三,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会谈。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2)在紧张方面,突出的事例有:第一,“柏林墙”的修筑。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为了制止从东柏林逃亡西柏林的人流,沿西柏林的边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墙”的修筑,引起美国以及西方盟国的恼怒,但它们除了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第二,“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了亲美政权,动摇了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1961年4月,美国入侵古巴失败。卡斯特罗为抗击美国,迅速向苏联靠拢。当时古巴主要依靠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1962年,赫鲁晓夫采取冒险政策,以保卫古巴为名,秘密向古巴运送导弹。8月29日,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的导弹发射场。9月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会容忍进攻性武器运入古巴。苏联一开始否认向古巴运送导弹之事,于是,美国决定对古巴实行封锁,美国海军部派遣大批军舰参与封锁行动,在古巴领海设置警戒线,并出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拦截和搜寻苏联船只。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军队和北约各国的军队也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和华约组织各国也都作好相应的准备,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起初,苏联外交官否认苏联在古巴装备了导弹。不久,苏联又发表了强硬的声明,表示要继续对古巴提供军事援助,要对美国的威胁进行坚决回击。但是,苏联的实力毕竟不如美国,赫鲁晓夫政府开始寻求妥协的办法。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返航。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信,表示愿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以后也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但美国必须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次日,肯尼迪表示同意。于是,赫鲁晓夫下令从古巴撤走进攻性导弹。但是,古巴领导人宣布拒绝联合国派人前去核查。苏联对古巴施加压力,11月,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苏联的“伊尔?86”轰炸机撤出古巴。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结束。古巴导弹危机以美国占上风结束。但却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与美国进行争霸。

戴维营会谈柏林墙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

2)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联对外战略转入攻势。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此时的苏联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1~195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占美国的27%~26%,而到1966~1970年,两数值分别增加到占美国的51%~54%。某些重要的工业品,如钢铁、石油、化肥等产品以跃居世界首位。虽然就总体经济而言,苏美差距尚大,但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使其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投资军事工业。1961~1975年苏联军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为8%,几乎高于美国一倍。到1978年,苏联的军费开支达1250亿美元,比美国高20%,居世界首位。苏联不仅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使洲际导弹的数量多于美国,勃列日涅夫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这一阶段,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由于美苏在欧洲都聚集了重兵,两军对垒,处于僵持状态,难于正面突破,苏联就一方面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作为与美国争霸的手段;另一方面,7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出兵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但是,美国的对外战略却转入全面收缩。这一阶段的美国日趋衰弱,首先表现为在侵越战争的失败,越南战争使美国耗费上千亿美元。它使美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其次,美国经济地位严重下降。1970年与1948年相比,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了16.8%,1979年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比1950年下降了34.1%,加上美元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再次,美国与其盟国关系日趋紧张、矛盾重重,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趋于瓦解,日美经济摩擦不断加重,帝国主义阵营趋于瓦解。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当时形势的变化,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7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在谈到美国同亚洲“友邦”关系时,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第一,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第二,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这一新政策,后来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宣布从越南撤军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3)第三阶段

8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苏联转攻为守,进入全面收缩阶段;而美国则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于是美苏争霸出现了僵持局面。鉴于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为此,里根于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加上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困难加剧。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苏联落后于美、日两国而位居世界第三。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面对严峻的现实,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为此,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如苏联主动提出裁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以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同时,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如苏军撤出阿富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了苏中关系,实现了苏中关系的正常化,并放弃了70年代对外扩张所得。更重要的是,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但是,这一时期美苏争霸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咄咄逼人,随着苏联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也由于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同时它受到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

教师根据上述讲述,让学生填表回答:美苏争霸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表现有什么特点?相应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80年代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美国领导人肯尼迪尼克松里根

重大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苏军侵入阿富汗苏军撤出阿富汗、西欧和日本崛起、拆毁柏林墙(东欧剧变)

争霸特点和实力对比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2.美苏争霸的结束

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也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而美苏争霸的形成,则主要是因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但是,美苏争霸毕竟严重影响了两国的发展,美国失去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而苏联则由于积重难返,最终解体。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两极格局瓦解,美苏冷战结束。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附:

资料1:核武器方面

项目洲际导弹潜艇发射导弹战略轰炸机核弹头

年份1968年1978年1968年1978年1968年1978年1968年1978年

美国1054枚1054枚656枚656枚545架432架4300枚11000枚

苏联858枚1400枚121枚1015枚155架135架1300枚4500枚

资料2:常规武装力量方面

项目现役武装部队坦克战术飞机水面战舰

年份1968年1978年1968年1978年1968年1978年1968年1978年

美国350万人210万人8500辆10500辆5100架4500架360艘172艘

苏联340万人440万人32400辆50000辆4000架4600架320艘240艘

资料3:星球大战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走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中将首先提出了“高边疆”战略。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不久,立即召集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战略家组成研究小组,对“高边疆”战略进行研究,并于1982年3月正式确认了这一战略。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以消除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与此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领域,以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1983年,美国国防部向里根总统和国会提交了一个新的战略防御技术研究计划,并编制出1984~1989年财政年度数额高达260多亿美元的技术研究经费预算。1984年1月,里根签署了第116号国家安全指令,正式批准“战略防御计划”。由于该计划主要以太空为基地,故亦称“星球大战计划”。这年夏天,“星球大战计划”开始进入全面研究阶段。“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防御方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方面,它是一个由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各种雷达和传感器、微电子和计算机设备等高技术组成的耗资巨大、结构复杂的武器系统。在高技术方面,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组成的高技术群。美国政府为此组织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社会活动家、军事战略家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动员了国内的科技力量和陆、海、空三军的有关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有关公司及许多理工科大学投入这项研究工作。里根总统称“星球大战计划”是一个可使对方进攻性武器失效的“空间绝对盾牌”,但是,“星球大战计划”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战略防御计划。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几项国防战略计划,除了具有加强国防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促进经济的职能。40年代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是这样,60年代制订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也是如此。同样,美国80年代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也是企图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来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从局部上说,“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而从整体上看,它又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对其本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任何国家的政府和领导在决策时都应引以为戒。

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工作的中心。而遏制霸权主义的最强有力的措施就是使更多的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冷战中的对峙》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冷战中的对峙》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冷战中的对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2、通过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如何理解这一点是本课的难点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84-85页,

1、理解什么是冷战政策?

2、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哪些?(在教材上标出并记住)

阅读教材86-87页,

3、在教材上标出美苏争霸各个阶段的大致情况。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的认识。

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结束的?

(三)拓展延伸

结合教材87页“动脑筋”,谈谈你的认识。

(四)系统总结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称霸世界的野心

原因膨胀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不断壮大

冷战政策含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

行动,遏制共产主义

政治: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表现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组织

原因:赫鲁晓夫上台后,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50年代中~60年代初,美占据优势(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争霸表现60年代中~70年代末,争霸达到高潮

80年代,争霸态势缓和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五)巩固训练

1、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B称霸世界C稳定资本主义世界D扶植反动势力

2、对美苏争霸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增加了两国人民负担B加剧了地区间矛盾

C影响到世界和平与发展D是充分发挥大国优势作用体现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在军事上,美国除拥有庞大的海陆空军外还垄断了生产原子弹的技术。

材料二美国总统曾公然声称:“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

材料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请回答:

根据材料说明美国奉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列举美国推行这一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这一政策实行后对世界局势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六)当堂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不足呢?请写在下面。

收获:

不足:

冷战中的对峙导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冷战中的对峙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九(2)班课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主备教师冯上发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北约的建立;美苏争霸的代表性时间。

过程与方法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分析媚俗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美苏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互有攻守的美苏争霸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问答法

学法指导探究讨论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填空题

1.二战后,美国带领,对苏联等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

2.1947年,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干涉、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3.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五六十年代,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4.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学生预习课文,并回答课件题目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了解

(初步探究)二战中美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怎样?(他们联合打击轴心国法西斯集团。如:1942年发起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配合苏军对德作战,结束欧洲战事;其间举行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对法西斯作战的统一步调;1945年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共同对日作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教师讲述,学生认真摘笔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合作学习)1、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冷战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师讲述二战后社会格局变化,引导学生认真思索。使学生对实行冷战的目的和本质有区别的认识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深入探究)结合教材87页“动脑筋”,谈谈你的认识。通过所学知识,学生谈谈自己看法,并简要说出自己理由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习诊断)(2010年山西中考)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十米高,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这表明

A美国欲推行霸权主义B美国要无私援助欧洲

C美国要改善与苏联的关系D美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2.(2010贵阳中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措施,既帮助了处于困境中的欧洲,又刺激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项措施是

A罗斯福新政的推行B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学生独立完成与思考,并简要分析

培养学生答题技巧

(梳理归纳)(1)师生合作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学生通过所学,并整理笔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1.完成课后练习与探究

2.背诵本节重要知识点原因:①②

含义:(手段、目的)

冷战政策政治:

表现经济:

军事:

原因

五六十年代:特征事件

美苏争霸阶段七十年代:特征事件

八十年代:特征事件

结束:

影响: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56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