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考历史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中考历史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导学案

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ACADCBDDCDCDB

材料分析题

1、(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①中国贫穷落后,综合国力不敌日本;②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

(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原因:①这是一场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战争;②国共两党团结协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得到了美国、苏联等国家的支援。

(3)回答“落后就要挨打;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团结起来力量大;国共和则民族兴”等均可。

2、(1)参加了西安事变后的国共谈判、抗战结束后的重庆谈判。

因为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黄埔军校中,蒋介石是校长,周恩来是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成为事实:抗日战争时期归属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由红军改编的。

(2)影响或作用:西安谈判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重庆谈判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签订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两次谈判过程中所做的巨大努力,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只要围绕题意即可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导学案

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CACDBBCCC

非选择题

11、(1)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2)1947.6刘伯承、邓小平(3)①中共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揭开了进攻的序幕。②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12、

(1)国民党实力强大,在军队人数、武器装备、拥有人口和地区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共产党则相对劣势,各方面不如国民党

(2)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3)渡江战役

(4)南京1949.4.23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导学案

主备人:@@@主审人:九年级历史教研组

一、

1、复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相关历史史实2、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三、1课时

四、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年8月重庆谈判

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进攻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全面内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6-1949)战略进攻——-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1948.9—1949.1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1949.4.22-23解放南京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五、

(一)重庆谈判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 

2、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

3、时间:,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2)转战陕北的时间: ;原因:

2、战略进攻阶段(1947.6)

(1)1947.6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意义:a、中共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揭开了进攻的序幕。

b、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3、战略大决战阶段:(1948.9)

(1)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时间地点领导人战果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意义

(2)在平津战役中,北平获得解放的方式是: ,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是:

。 

(三)解放全中国(渡江战役1949.4)

1、1949年4月,和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命令下达时人民解放军已打下的军事基础是。

2、1949年4月23日, 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六、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七、

★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国共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中共签订了()

A.《双十协定》B.《停战协定》C、《共同纲领》D.《国内和平协定》

2、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发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其真实目的是:()

①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②欺骗人民,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嫁祸到共产党身上

③积极争取国内和平④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B.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D.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4、“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重庆谈判开始B.《双十协定》签订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D.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5、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

6、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②《平津战役》篇?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②①③

7、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8、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B.三大战役C.渡江战役D.孟良崮战役

9、国民政府统治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胜利B.北平和平解放C.南京解放D.新中国成立

10、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A.锦州B.沈阳C.北平D.南京

★非选择题

11、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请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材料一中“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这一战略部署是在何时实施的?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指挥者是谁?

(3)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图

国民党共产党

拥有军队430万人130万人

武器装备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3亿多1亿多

拥有地区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二: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诗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力量对比如何?

(2)结合材料二,请你列举最能证明毛泽东所说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的三大决战?

(3)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哪一重大战役?

(4)毛泽东七律诗中所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它是何时解放的(年月日)?它的解放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关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4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4》,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4

五、知识结构

时间:年月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蒋介石在年月对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内战,接着大举进攻解放区。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指挥者:和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为什么抗战后蒋介石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

2.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七、目标检测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力量的壮大B.国内人民要求和平

C.美国提出和平主张D.内战准备不充分

2.国共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中共签订了()

A.《双十协定》B.《停战协定》C.《共同纲领》D.《国内和平协定》

3.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A.中原解放区B.陕甘宁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D.上党地区

4.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A.山东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C.陕甘宁解放区D.大别山根据地

5.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收复延安B.挺进大别山C.渡江战役D.三大战役

6.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

A.彭德怀、贺龙B.陈毅、粟裕

C.刘少奇、邓小平D.刘伯承、邓小平

7.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请问这一事件是?

(2)图二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他们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你能将他们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原因说出来吗?

(3)为什么说毛泽东此行是“弥天大勇”?国共之间谈判的结果如何?

8.阅读下列材料

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回答:

(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

(2)“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

(3)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7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识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四.知识链接

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解放军已增长到280万人,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当时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共48万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点上。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共60余万人,分布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带。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60余万人,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内。中原为白崇禧集团,共75万人,分布在平汉铁路南段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西北为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他们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后方机动兵力也很少。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并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同时决定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

五知识结构

背景:

辽沈战役:时间: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海战役:时间:___________

三大战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津战役:时间: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渡江战役:时间: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放南京:时间:

意义:

六.问题探究

1、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三大战役指挥员参战部队战果意义

1948.9~

1949.1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七.目标检测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 B.武汉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4.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6.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B.三大战役C.渡江战役D.孟良崮战役

7.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A.锦州B.沈阳C.北平D.南京

8.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9..读“三大战役形势图”,回答问题。

三大战役示意图

(1)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战役的人是谁?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进行淮海战役的人是谁?

(2)在当时的情况下,你分析徐州对于国民党来说,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3)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这些战果在三大战区是如何分配的?

(4)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8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

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联系比较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它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殊国情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

1.通过分析张謇纱厂的兴衰与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荣氏家族的兴衰,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分析方法。

3.通过讲述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使学生具备简单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张謇(1853—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他认为从政无望,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1899年,经过数年筹办,建成大生纱厂,后相继建成大生二、三、八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与此同时,他把经营实业的部分盈利,投入文化教育实业。他先后在家乡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等十余所学校,尤以专科学校为有名,其中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最好,1920年三校并为南通大学。在南通以外的其他地方,张謇还倡议和资助建立了一些学校。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任江苏咨议局议长。民国初年,先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来先后任袁世凯政府农林、工商、农商部总长。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活动辞职回籍,继续从事实业活动,但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力下,陷于窘境。1926年病逝。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人物:

状元实业家:口号:

目的:

结果:

过程:

(三个阶段)

近代民族工业

的曲折发展:

1.

特点:2.

3.

六、问题探究

1、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几个阶段?

3、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4、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非常短暂的原因是什么?

5.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哪些部门?这说明了什么?

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

七、目标检测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诞生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民族资本家。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是:

A.方举赞B.陈启沅C.张謇D.孙英德

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自然经济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C.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D.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3.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其原因不包括:

A.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推动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张謇等爱国实业家致力于实业救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一战期间,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D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6.右图中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A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7、材料解析题:民族资本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虽然其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请回答:

(1)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大幕被拉开,1882年,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铁厂,在其制造的一艘小艇上,“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国旗”,这是为什么?

(2)1895年—1913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哪位民族企业家的创业活动成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他投身实业之前的身份是什么?

(3)1914年—1923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外部原因是什么?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9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

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

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

3.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A.照相机B.电影与照片C.《申报》D.课本与字典

4.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

6.下面哪一剧照反映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7.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

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9.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0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范例教学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

挖掘教材比较概括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学科领域、时代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

讨论探索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

思想意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如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何处?

2.指导学生列表说明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题目比较大。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既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四、知识链接

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京张铁路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崖峭壁,工程之难为当时世界所罕见。关沟路段包括居庸关、八达岭、五挂头、石佛寺等四个隧道工程,总长1645米,最长的是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居庸关第二,长367米。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者的讥讽嘲笑,克服缺少资金、技术设备等重重困难,在开凿号称“天险”的八达岭工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分段施工的方法,精心设计了从洞身中段开一口大井垂直下去与两端相对开凿的办法,詹天佑亲自把关,精益求精,到1908年终于完成了举世著名的八达岭隧道工程。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重要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詹天佑突出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德榜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源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复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式学堂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____________郭沫若:____________

徐悲鸿:____________丁玲:____________

文学、艺术家冼星海:____________赵树理:____________

及作品聂耳: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完成下表

类别姓名代表作

文学

艺术美术

音乐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七、目标检测

1.詹天佑针对外国人对京张铁路修建中的挖苦,他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这种思想,表达了詹天佑的()

A.对外国的蔑视精神B.民族自强精神

C.以中国为荣精神D.立志报国精神

2.20世纪初,世界上最畅销的纯碱是“红三角”牌纯碱。为中国的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謇B.詹天佑C.侯德榜D.邓稼先

3.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整体落后,但仍然出现了跃居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这一技术产生在()

A.农业科技B.文化教育C.电子工业D.化学工业

4.“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废除科举制度

5.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顽强的探索。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严复──“红三角”纯碱

C.詹天佑──京张铁路D.侯德榜──师夷长技以制夷

6.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B.《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

C.科举制度的废除D.新式学堂的创办

7.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孔乙己》D.《子夜》

8.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右图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人物是谁?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2)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他提出的救国之策是什么呢?这一策略是什么意思呢?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复习本节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1832年任江苏巡抚,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了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12月,道光帝召林则徐到北京,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20200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10月,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林则徐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被发配新疆,在新疆垦辟屯田。1845年,署理陕甘总督。1846年,任陕西巡抚。1847年任云贵总督,奏请准许招商集股,开发矿产。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广西巡抚,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他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广东潮州,终年66岁。著作辑为《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五、问题探究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的,如果没有林则徐

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为什么?

4.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

带来什么危害?

项目主要内容影响

割地

中国社会开始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赔款

通商

关税

5.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六、目标检测

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

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历

史时期,这期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B、殖民地社会C、半殖民地社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

C、英国出于为中国经济发展考虑D、英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的需要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

之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货”指什么?“人”指谁?

(2)材料二中的“本大臣”指谁?“此事”指何事?

(3)材料二表现了“本大臣”的什么态度?对“本大臣”应如何评价?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识记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

 1.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2.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3.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知识链接

英法联军劫焚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动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毁坏。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的通讯写道:“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3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据当时记载:“倾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的历代富有皇家风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五、问题探究

1.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2.列强为什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4.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六、目标检测

1、2008年4月26日,三张133年前拍摄的圆明园原版照片在北京华辰

春季拍卖预展中亮相,照片中记录的圆明园和现在的圆明园遗址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是()

A、时间久远,建筑坍塌B、自然力量的风化和腐蚀

C、英法联军纵火禁烧D、城市规划拆除

2、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

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

3、太平军占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的时间是()

A、1851年B、1852年C、1853年D、1855年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

A、法国、英国B、日本、美国

C、俄国、美国D、美国、英国

5、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是在()

A、青浦大捷中B、上海战役中

C、浙江的一次战斗中D、安庆保卫战中

6、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条约

是中俄()

A、《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天津条约》D、《改订条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

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

到更多的好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

是谁?这次遭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儿?

(2)材料二中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请用史实

说明俄国得到了哪些好处?

(3)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3课收复新疆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联系归纳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识图填图认识伊犁、喀什噶尔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思想意识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四、知识链接

阿古柏

阿古柏(1825—1877年),中亚浩罕国人,军队的帕厦(总司令)。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大部分地区,但领导权被封建主掌握,出现许多割据政权,互相攻伐。1865年,南疆封建主金相印向浩罕国求援。这时阿古柏在国内争权斗争中失利,便被国王派往支援,他便乘机侵入新疆,占喀什噶尔、疏勒、和阗、叶尔羌等地。1867年其势力到达喀嗽沙尔及库尔勒一带。接着阿古柏仿照中亚汗国制度,建立哲德沙尔国(意为七城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继续向北发展,陷乌鲁木齐等地,几乎占有新疆全境。

阿古柏盘踞新疆期间,曾得到沙俄和英国支持。阿古柏也为英俄肢解中国的侵略政策服务,成为“一仆二主”的走狗。1872年、1874年阿古柏先后与俄、英订立“条约”:英俄承认阿古柏政权,给以金钱武器援助,阿古柏则给他们以通商、设立领事、低额关税等特权。英国为了排挤俄国势力,加强对阿古柏的援助,使阿古柏越来越依靠于英国。俄国更在1871年乘机出兵侵占伊犁。

阿古柏统治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受到残暴的奴役和掠夺,生活极度贫困,甚至出现买卖奴隶的历史倒退现象,激起各族人民的仇恨。1876年3月,左宗棠率三路大军入疆,次年5月阿古柏兵败于库尔勒,服毒自杀(一说被部下杀死)。

五、问题探究

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其中哪

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

2.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3.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

途径解决?

4.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5.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六、目标检测

1、贡院是科举时代进行乡试和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兰州

贡院曾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贡院,它的修建者是收复新疆的清朝重臣,

你知道“他”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2、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

A、府B、行省C、办事大臣辖区D、将军辖区

3、左宗棠的事迹有()

①进军新疆,打败阿古柏侵略军②率兵收复伊犁

③收复新疆(除伊犁外)④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4、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之争、左宗棠曾上

奏朝廷,指出“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

段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强调东南海防重要B、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C、强调西北塞防重要D、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

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

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

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兵

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

怀抱。

①左宗棠进军新疆采取的军事策略和方针是什么?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最后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3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口头

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年),广东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专长测量、驾驶。历任东云、振威舰管带。后调北洋舰队,任扬威舰管带。1887年,奉命赴英接受定购的致远号巡洋舰等新舰,任致远、靖远、经远、济远四舰营务处兼致远号管带。次年,晋总兵。他治军严整,钻研海军战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率致远号将士首先冲锋,奋勇作战。旗舰定远号帅旗被震落后,即高悬致远舰旗,以定军心。在舰伤弹尽的危境中,与日舰吉野相遇。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下令鼓轮怒驶,直撞吉野,不幸于追敌途中被敌舰炮火击沉,与全舰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同时壮烈殉难。

五、问题探究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叫“甲午战争”?

2.设想邓世昌在亲自驾舰撞向“吉野”的心理活动。

3.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

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项目割地赔款通商其他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影响

4.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却能击败幅员辽阔的中国,这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

六、目标检测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

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D、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3、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突出

表现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败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4、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A、2亿元B、2亿3千万元C、2亿两D、2亿3千万两

5、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赴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李鸿章D、左宗棠

6、《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内地最远的是()

A、沙市B、杭州C、苏州D、重庆

7、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

根本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扩大B、索取的赔偿数额不断加大

C、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内地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

材料二:“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甲午战败”是指什么战争?结果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材料二中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查询你手中的资料,你能说出台湾被日本霸占多少年吗?作为中学生你

对当前中日关系有什么看法?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4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综合

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论

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想

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四、知识链接

克林德碑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兵击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外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向德国政府公开道歉,并为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在崇文门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后来,他们把拆下来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园,重新修好,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五、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完成下列表格。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八国联军

3.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项目主要内容影响

经济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军事

外交

4.《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有道理吗?为什么?

六、目标检测

1、下列侵华战争中,列强攻入北京的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几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点是()

A、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

C、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权力

D、列强联合发动

3、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大平天国运动D、变法运动

4、《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列强都要求清政府()

A、割地B、赔款C、开设工厂D、设立馆区

5、使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九国公约》

6、《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

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A、开商埠B、建教堂C、办工厂D、设使馆

7、下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他们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马关条约》②《南京条约》③《辛丑条约》

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

8、《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B、允许外国驻兵

C、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赔偿白银4.5亿两

9、毛泽东总结中国近代历次农民起义运动失败时说过:“没有农民办不成

大事,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下列事件属于“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的是

()

A、虎门销烟B、收复台湾C、黄海海战D、义和团运动

10.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到了一九零一年,它(指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

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

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入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

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据此回答:

(1)哪一事件使中国“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地步?”

(2)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何警示?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5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活动课《侵略与反抗》。

第6课洋务运动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综合理解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讨论分析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辩证态度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思想意识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知识链接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什么是“洋务”?什么是“洋务运动”

2.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

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七、目标检测

1、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先进的军事技术D.思想文化

2、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一个军事工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D.湖北织布局

3、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D.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下列活动中,不是洋务派筹划兴办的是()

A.改组军机处B.设立翻译馆C.筹建海军D.兴办新式学堂

5、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的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

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段话体现了

李鸿章的主题思想是()

A.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D.清政府解体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中期,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与

顽固派对立的派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请回答:

(1)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是什么?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请你说出这一派别开展的主要活动(至少答出2项)

(3)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这一运动,你怎样评价?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6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整理

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

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四、知识链接

光绪帝(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1875—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光绪帝在位期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围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产生了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1889年,光绪帝19岁,举行“大婚典礼”,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应该“亲政”,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统治权,并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命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视变法如亡国,以维新派为洪水猛兽,于是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2年1月回到北京。1908年11月光绪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时年38岁。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___________(_____年、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报刊: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政治团体: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___________思想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____________(______年)

六、问题探究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

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2.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导学案

1.鸦片战争
二、新课导学
※自主学习
(一)虎门销烟
1、背景: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英国:______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有:
⑴⑵]
⑶⑷
3、禁烟:时间地点人物[4、评价:是的伟大胜利,显示了,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鸦片战争
1、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2、经过:;民族英雄:
3、结果:清政府向英军求和,签订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签订时间:地点:
条约内容:
(1)割地:割给;危害:损害了中国的;
(2)赔款:赔款;危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
(3)通商:开放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危害:便利了英国对中国进入;
(4)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危害:破坏了中国的。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_________。
4、影响
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端
※合作探究
1、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引起的。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可得到什么教训?
自主学习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___________。英法联军在1860年攻占北京后犯下的滔天的罪行是。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3.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领土_________平方千米。
4.在中国近代史上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_。
5.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___。
6.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间和领导人分别是__________、
7.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的军队名称是______________,洋枪队的统帅是美国人________。
8.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是在________战斗中。
※合作探究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
2.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犯下哪些罪行?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4.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使》请回答:
(1)文中提到的“伙伴”、“果园的主人”究竟是指谁?“果子”指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当“伙伴”与“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美国公使出来调停时,你认为他会维护“果园的主人”的利益吗?为什么?
(4)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和美国想法类似,你知道他是谁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31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