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数学四下:《认识多位数》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数学四下:《认识多位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千是( )。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同桌为一个小组,在算盘上拨珠并数数。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63004200 125460 62006200

(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

四十二万零三百

五千一百六十二万五千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读数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读一读每组数,再说说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题目中的三个数,再根据题意进行选择。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指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四个数进行分级。

说明:从个位开始,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说说每个数的组成。

用分级读数法读出题目中每个数。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道题是读生活中的大数。在读数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数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

这道题是写整万的数。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每个数,再组织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这道题是写含有两级数的多位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这题中的数和第3题中的数有什么区别,含有两级的数该怎样写,再独立完成。

2.数的意义练习。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

(1)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2)第8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四)反思总结

1.巩固知识。

(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

(2)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有关大数的信息?

2.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扩展阅读

浙教版数学四下:《三位数除多位数(二)》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8页例9。

教学目标

通过对例9的学习,掌握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三位数除多位数、商是三位数或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也出现了商末尾有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出示课题),看看商是几位数?商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9。

(1)板书例9:112175123

(2)问: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练习,一生板演。

(4)校对、讲评。

(5)讨论:9为什么商在百位上?

2.试一试。29458286(板书)

问:

(1)29458286与例9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两题的除数和商都是三位数。

不同点:A、例9被除数的前三位不够除,本题被除数的前三位够除。6.例9除数用四舍法试商,本题除数用五入法试商。

(2)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前三位不够除,怎么办?

学生试做,然后校对、讲评。

3.总结法则。

(1)根据刚才两题的演算过程,讨论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学生讨论后回答)

(2)引导看书,边看边把法则填完整。

(3)再次比较:例9与试一试的商有什么不同?试一试商中间有0,例9商中间没有0)

4.引导学生:商中间为什么出现0?

5、请同学们思考:为了不漏商0,对法则应补充什么?得出: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上面写0占位。(板书:不够商1,写0占位)(请学生在书本中)

6、巩固法则。齐读、小组读、同桌互读、同桌默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比一比,哪组学生对计算法则掌握得最好。

2.练一练第2题。

(1)读题、析题、列式计算、校对。

(2)讨论除与除以的区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理解掌握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第24页(二十四〕。

(六)兴趣题

将下面算式中残缺的数字补上。(小黑板出示)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复习多位数的认识(2课时)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复习多位数的认识(2课时)”,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4231579、30050082、3960400000、7000700070、700300009、26740020000、315400000、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80000、9000000、47000000、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325600000000、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9528641、799000、380800、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983536478、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较大小

1650010○16500100;350020○530020;2509200○2509000;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2)最小的数;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3

多位数的读法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位数的读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一般多位数和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

2、让学生概括整理多位数的读数法则,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数方法和读数规律。

教学难点:数级开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具:活动数字卡片。

学具:活动数字卡片。5267 7051 941 867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西湖博览会在黄龙体育中心开幕,老师这儿有几个有关西博会开幕式的数据,想看吗?(显示)

1、为了使西博会开幕式文艺晚会顺利进行,在黄龙体育中心搭建了一个大型舞台,面积有2200平方米,光九夹板就用掉了5800张。(教师读文字学生齐读数字、设计课件闪动数字)

2、这次西博会开幕式文艺晚会门票分甲乙丙三种,全部门票收入将达到9243600元。(师:这个数会读吗?这么大的数在读的时候有什么规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揭题——多位数的读法(小黑板出示)

(二)教学新知

1、借助数位顺序表,教学例1。

过渡语:这是一张数位表,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

(1)出示例1(显示数位表,以下数均在数位表上)

1电脑出示7986,问:这是多少,在数位上是哪一级,为什么这样读?

2把7986移到万级,问:个位上没有数怎么办?(添0)现在在哪一级,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充分说说怎么读?)

3思考:刚才和现在两个数,在读法上什么地方不一样了?

4把7986移到亿级,同时在万级上添0。谁会读这个数?

5出示:798679860000,这个数会读吗?

指名读(4—5人) 全班齐读

6(教师口头,如果个位的0换成7986,会读吗?)

7下面两个数我们同桌互相读读看。

放在数位表中(同时出示), 73421 786473043

8想一想,刚才我们怎么在读多位数的?

9引导学生归纳:读数的时候,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按个级的读法读,只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小黑板出示)

(2)用1—4号卡片组数读数。(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数位表)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离开数位表,用卡片来组数,每张桌上有一个信封,信封里共有四张卡片,每张卡片可以写四个数字,好像是数位表上的一级,我们用其中任意两张或三张卡片组合成一个多位数,然后把它读出来?同桌一人摆,另一人读。

2 学生操作 5267 7051

941 8678

△ 同桌练习读数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做小老师,摆数请同学们来读数。

2、先分级,再读数。教学例2

(1)出示数字,让学生试读,进行四位分级。

过渡语:现在卡片也没了,怎么读数?(显示)

675432 450594001

1学生短暂考虑。

2教师示范。(明确从由往左和四位一级,按级显示读作内容)

读作:六十七万五千四百三十二;读作:四亿五千零五十九万四千零一

(2)练习

1过渡语:利用四位分级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目。

显示:试一试:先分级,再把数读出来。读出声音来(口头)

43754 7095004

5478534 353056041

△学生练习

△反馈:强调分级时从右往左、四位一级

2书面练习

354751 读作: 70645475 读作:

投影反馈。

1、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按一般方法读级开头,中间有0的多位数。

教学例3

过渡语:根据四位分级的方法,这道题目怎么做?

显示 例:450703

四人小组讨论:两个0分别在什么位置?怎样读?

1自由轻声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

4全班齐读

读作:四十五万零七百零三

(继续显示)450073

450003

4500000073

现在这些数怎么读?

对4500000073进行分析,说说0怎么读?

归纳:数中间有1个0,或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0。(电脑显示,同时小黑板出示)

4、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教学例4, 。

投影出示: 5008700

4060008000

(学生有练习纸,在纸上分级试读)

1指名读数。(请中下上各1)

2引导观察0的读法。

归纳: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电脑显示,同时小黑板出示)

5、巩固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写下来。

600200 读作: 70402400 读作:

84350000 读作: 2700000349 读作:

(学生有练习纸,书面完成,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投影反馈,帮助后进生正确读数)

(三)教学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口头作业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邵老师还准备了几条信息,请同学们找几条感兴趣读一读,然后说给大家听。)

(1) 国庆节这天,经长途客运到杭州的游客达到71378人次,是平时的两倍。

(2)1999年到杭州旅游的国外游客达到591900人次,国内游客达到

22070000人次。

(3)为迎接西博会,市政府花费4052300元对钱江三桥进行了美化,

使三桥入城口焕然一新。

(4)1999年,杭州市小学生在校人数512900人。中学生在校人数303600人。

(5)1999年,杭州市全市总人口6060515人。

(6)今年暑假,我们庆春门二小共花费108350元钱,对大礼堂、教室、操场进行了整修,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像这样的数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课后请同学们去找一找,读一读,下节课我们可以一起拿出来大家来读一下。

《作业本》

数学四下:《运算律》教学规划


一、教学内容和编排结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初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能应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的计算,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三步计算,并且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放在四年级(下册)结合三步计算的教学加以安排。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段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律的现实背景。(教材第56页)

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计算操场上跳绳、踢毽子人数的场景,乘法运算律的教学安排了计算踢毽子的人数,计算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等熟悉的问题,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律。并且学生可以以解决问题的结果为依托,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同时,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还注意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律。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所了解,本单元的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经验。教材引导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十分细腻,探索乘法运算律则逐步放手,为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索空间。要切实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1)引出一个实例。教材以跳绳、踢毽为情境,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由于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可以用等式表示,初步感知28和17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2)写出一些类似的等式。要组织学生切实计算结果,是否相等。(3)进行观察和比较。在充分感知大量具体等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发现。(4)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体会多样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点,加深对交换律的认识,发展符号感。(5)用字母表示,提升对运算律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字母表示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对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把探索加法运算律的经验运用到乘法运算律中来,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3.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

教材的安排注意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前有孕伏指在教学使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之前,教材以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悟算式中数的特点。比如教学应用加法运算律简算之前,在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两题三个数中有两个是可以凑成整十和整百的,第2题也安排了这样的例子。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比较哪道算式的计算简便,第5题找出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都为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律做了有效的孕伏。

中有突破,指的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尝试计算和比较的过程,经历交流和反思的过程,形成计算前观察数据特征的意识,加深体会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使计算简便。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体会简便运算的合理性。

后有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简便运算的题型及时扩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学习加法运算律后,第60页想想做做第3题,安排了一个数加接近整百数的简算;在学习乘法运算律后,在第63页想想做做第8、9题,安排了一个数乘两位数可以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算和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可以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简算,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观察算式的特征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意识,感受简便运算的实际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运算定律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的。本单元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用意: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四、育人价值: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选择编排的这些点状的数运算规律固然需要学生去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而教学,其更重要的教育价值是要承载起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的任务,承载起促进学生主动成长和发展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所有结构状的规律都可以成为育人的载体和丰富的资源。通过数运算规律探究的教学,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从偶然现象中去发现必然规律的一般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感受前人的智慧以及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载体,它不但提供了学生更多实践和反思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结构化地把握这些数运算的规律;不但为学生的类比猜想和结构思考提供可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不但能使学生形成认知的结构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五、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六、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

七、教学策略:

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1) 引出一个实例。

第56页例题求跳绳的人数,学生分别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由于得数相同,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如果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会列式(28+17)+23或 28+(17+23),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同样,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也都先引出一个实例。

各个实例的要点是等式中的数学内容,在28+17=17+28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调换了位置。在(28+17)+23=28+(17+23)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分别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实例,了解其中的数学内容,明白当前的学习任务,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第一个实例要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参与列算式活动。第57页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可以列出许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结合律需要的算式。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这个环节上的不必要纠缠。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数学内容很重要,要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但挖掘要紧密联系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运算律。

(2) 进行类似的实验。

在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这需要在类似的情况中验证。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安排分别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中间能填上等号吗?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第一个实例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未经计算就在每组的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进行更多的验证,体验现象的普遍性。

(3) 在众多案例中概括。

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时,教材都让学生从这些等式中说说有什么发现,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材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都引导学生对众多案例进行概括,把同类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与过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各条运算律的内容,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述,而是把概括运算律的活动留给学生进行,以避免机械接受、死记硬背。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运算律的内容,才是他们对运算律的实实在在的理解。教学时要十分重视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是锻炼思维的极好时机。对学生的口头表述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基本正确、能讲清楚就可以了。

概括交换律比较容易,概括结合律比较难,特别是加法结合律。要引导学生应用运算顺序的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经验,以分别讲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步骤为载体进行概括。如(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概括要联系等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经常进行,逐步提高要求。

(4) 用符号表示运算律。

教材让学生用图形和字母组成的等式表示运算律,这是过去数学教材里没有的。图形和字母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学生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

还要指出的是,教学四条运算律的线索基本相同,在具体落实时仍各有不同。首先是学生对交换律的已有感性认识的积累比结合律多,因此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紧接着问学生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还继续提供感知材料,安排两组算式,让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的结论。其次是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向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迁移,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给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如乘法交换律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的出现比加法交换律快,而且让学生填写完整。又如乘法结合律教学中的类似验证比加法结合律放得开。再次,用符号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也不相同。加法运算律先用图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因为图形比字母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也喜欢使用。乘法运算律则直接用字母表示,跳过了图形表示这个活动,这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能力和体验。

2、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

应用运算律能使有些计算简便,简便运算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作为引导,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为学生创设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进行简便运算。

(1) 体验简便,选择简便。

第58页第4题和第62页第2题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通过算和比,学生一要看到同组的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二要感到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组的两道算式中,一道计算比较简便,另一道比较麻烦;四要知道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利用运算律相互改写。如果学生有了上面四点收获,那么就为教学简便运算作了有益的铺垫。

第59页的例题求三个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总人数,通过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次体验三个数连加时,如果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运算比较简便。另外,在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62页想想做做 第3题,创设了简便算法的氛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

(2) 体验灵活,适应变化。

第60页第2题和第62页第4题中,应用加法结合律,有些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要同时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教材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各种具体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第60页第3题是两个三位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如果把这个接近整百数的三位数分解成 几百加几,原题就从两个数相加变成三个数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类似的还有两个两位数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个乘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就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使原来不容易口算的题变成容易口算的题。这些技巧都是灵活应用运算律的表现,也是学生充分体验的结果。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60页第4、5两题、第63页第10题等,这些题都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简便运算不只是数学技能,也能简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是学习者的心理行为,外界只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的条件,不能代替学习者进行体验。体验既能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产生情感表现。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是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为学生预留了许多体验的机会,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体验落到实处,让体验产生效果。

八、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教学可以用5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二课时: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三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四课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五课时:练习七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会按“四位分级”的方法读、写多位数。

4、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把整亿数、整万数改写成以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5、结合多位数的读写内容,加强国情教育。

教学建议:

1、 找准基础、把准基础。

2、 适当把数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

1、多位 数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p1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3、熟记整数数位表。认识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知道个级、万级、亿级、所包含的数位。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自学课本第一段

(2)提问:

1什么叫自然数?你能举例说明吗?你怎样理解自然两个数的意思?

20、1、2……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自然数中有最大的最小的吗?0表示什么?

2、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要用到比“万”大的数。如:这次黄龙体育中心共投入人民币820000000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万大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回忆万以内计数单位和和数位顺序。

(1)万以内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呢?

(2)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十个百是多少?10个一千呢?

小结(略)

2、认识数位顺序

(1)用算盘帮助数数,教师示范认识“万”“十万”“百万”等。

(2)、你能根据拨珠过程,把这些计数单位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吗?

(3)、你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计数单位“个”在右边第几位?他所占的位置叫“个位”……依次写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

4、四位分级法。

先自学课本第一节,然后师生边数数位个数,便按四位一级在标中写出级名,并用彩色笔按级分开。指出各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举例说明。

5、观察数位顺序表,指出各数位及计数单位。说出一级左边省略号说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和99999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几?

2、整数就是自然数吗?

3、谁能很快依次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个数位的名称?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4、依次说说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四、课堂总结

这解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

五、作业

《作业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多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多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第1题,“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2.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本学期中,我们对多位数有哪些认识呢?

让学生翻阅第1单元教材,回顾多位数的认识,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并共同进行整理。(教师提示:可采用结构图或表格进行归纳整理)

2.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整理数位顺序表。

(1)区别数位与计数单位。

(2)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复习应用

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

1.在上面的数位顺序表中,写出一个数,让同桌读出来。再任意指出这个数中的数字,说出它的含义。

同桌两人交换,互相读同桌写的数,说数字的含义。

2.写一个数并读出来,让同桌写出来,看看与你写的是否一样。

同桌两人交换进行。

3.说一说:你是怎样读、写多位数的?

4.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

你能将写出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吗?

三、综合训练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四、课堂小结

关于多位数的读、写,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小学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四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探索新知

1.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

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

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

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总结出方法,进行提炼,学生记忆的会更深刻。

(三)知识运用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画对称图形的方法,那我们来练一练吧。

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

3.教材第84页第4题。

4.教材第85页第6题。

注:这题关键点是哪几个点呢?特别是第二题,同学们要注意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大小

1650010 ○16500100 350020 ○ 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 ○ 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3

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十五》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十五》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饱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按解答应用题的步骤解题,学会列出演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通过应用题的解答,对学生进厅两史一情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练习十五,通过练习来检查和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

(二)基本训练

1.复习。

(1)请学生说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口答练习十五第1题。

(3)问:如果第①小题去掉直接做第②③小题,应该怎样解答?

2.练习第二题。

(1)投影出示线段图,请学生理解图意。

(2)根据图意,请学生口头编应用题。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辅导中下学生。

(4)集体校对作业,比一比,哪组学生做得好?

3.练习第5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析:要求光这两个条约,我国就被索取白银多少万两?必须先知道什么?怎么求?

(3)学生列式回答,校对答案。

(4)通过计算,你懂得了什么?

4.练习第6、7题。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校对答案,教师针对题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思考题教学

1.读题、审题,请学生说说题意。

2.分析:要求四人一共消灭苍蝇多少只,可以怎样思考?

提示:假如大春和俊俊消灭的苍蝇总数与小敏和小荣的总数相等,都是235只,那么四人共消灭苍蝇多少只?现在大春比小敏多54只,俊俊比小荣少15只,实际上四人共消灭苍蝇多少只?

3.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352+54-15

=470十54-15

=509

4.问: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上54减去15?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第3、4、8题。

(五)课堂总结

要能正确解答应用题,必须读懂题目、理解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列式计算是解题的重点;检验和写答案是解题正确的保证。

(六)作业:《作业本》第50页(五十)。

小学数学四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规划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四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规划”,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内容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因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材简析:

1.重建知识体系,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以前的教材把这些内容归结为数的整除,因此根据大纲要求,要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由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再用能否被2整除定义奇数和偶数,以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定义素数和合数,概念较多并且集中,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提出认识整除的要求,但要求能找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并降低要求,只要知道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不要求分解质因数和用求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重建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因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式子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在乘法算式里,积是各个因数的倍数,每一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并在叙述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及相应的倍数、因数的叙述方法。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叙述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由乘法算式引入倍数和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可以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启发学生用乘法算式逐个找出它的倍数,并讨论获得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可以用这个数依次乘1、2、3找出它所有的倍数。同样观察讨论,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这个数,这两个数就都是它的因数,这样可以一对一对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通过解决问题加深体验倍数与因数关系和理解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

2.充分利用百数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发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而不是掌握特征。教材主要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先分别在百数表中找出100以内2、5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组织交流,获得结论。并依据2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教材以此定义偶数和奇数,让学生知道。教材还注意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进一步认识2、5的倍数的特征,发展分析、简单的推理等思维能力。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开始可能会产生看个位的想法。通过观察3的倍数产生认知冲突。首先让学生找出 100以内3的倍数,观察它们的个位,思考是否具有2、5的倍数的类似特征,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探究结论的愿望。接着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是多少;再找几个比较大的3的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看每个数用了多少颗算珠,分析每个数所用算珠颗数有什么共同点并进行交流,获得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的认识。这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和观察3的倍数,获得初步结论。再通过验证确认结论的正确性:3的倍数各数上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但有没有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但各数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呢?要求学生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算一算,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数位上数的和不可能是3的倍数,确认前面获得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做实际上说明了例题里结论的条件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中感受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严密的。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引导分类素数(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定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感知、体验各自的本质属性,理解和获得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在例题中让学生自己先找一些数的因数,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成两类。要形成概念,还得获得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两类数各自因数的特点,认识每类数的因数个数方面的特征,充分感知一类数里每个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另一类数里每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在此基础上,教材抽象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同时还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认识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通过研究数的因数的特征,概括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并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素数和合数内涵的认识,掌握概念。但对素数、合数的判断仅限制在50以内的数,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能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素数、合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5.通过综合性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生的难点在于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特别是在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时,容易混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预计学生还在学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能发现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根据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计划让学生学习完这些概念后,很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个梳理与练习,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各个概念,区别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练习之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旧知进行回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回忆,使他们能正确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学习积极性高,希望能做到有的放矢,定必因材施教。】

四、总体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本单元指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和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

2、让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验证猜想,或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说明;进一步发展数感。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和的倍数和因数的有效方法。

2、通过百数表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3、利用计算器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六、设计思路:

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2、3、5的倍数的特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并引领学生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并提炼、归纳、验证它们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而探索研究的方法学生一般想不到,对学生进行探索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十分必要。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及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增强了学生数学自信心。

七、课时安排: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内容分三段安排:

例1~例3认识倍数和因数 ( 1课时)

例4、例52、5、3的倍数的特征 ( 2课时)

倍数和因数 例6素数和合数 (1课时)

练习六 (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读数导入,巧设铺垫 学习新知,明确概念

巩固新知,适时拓展 全课总结,有效延伸

第二课时:2和5的倍数

活动一: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活动二: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激趣导入 探究新知 活动三: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共同特征的探索

活动四:看书,回顾知识

自主练习 总结

第三课时:寻找3的倍数

视频导入,激趣新知 自主探索,总结特征 巩固练习,

强化概念 全课小结,分享收获

第四课时:寻找素数和合数的足迹

开心智力判断

智力找朋友

复习导入 明确概念 生活拓展 开心辞典

开心游戏

全课总结

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六》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6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练习,提高学生对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试商能力,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小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2、请同学们说说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内容:有口算、笔算等。

3、总结归纳,板书课题。

(二)基本训练

练习六第1题。(用卡片出示)

2400300 2800400 5600700

3500500 4200600 6300900

请同学们看得准、想得清、说得快。(想好一起说)

(三)校对训练

练习六第2题。(投影出示)

1.学生在课本中练习,边算边想在什么情况下初商容易过大?什么情况下初商过小?你是怎样调商的?

2.一生板演,校对。

3.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各自所想的问题。

4.归纳:除法笔算的关键是正确试商,我们学过的试商方法有两种。(四舍法,五人法)

(四)综合训练

1.练一练第3题。(投影出示)

比一比,看谁能灵活运用四舍五人法来试商,并算得又对又快。(巡视辅导差生)

2.刚才同学们做了许多除法试题,下面做几道文字题和应用题。

(1)练习六第4题。

请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2)练习六第5题。

A、列式并计算。

B、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对待益虫的?

(五)思考题

揭示:关键找到哪两个数?0能作百位上的数吗?

(六)总结

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三位数的一些知识,但还有许多新的知识有待于同学们继续探索。

(七)作业

1.练习六第6题。

2.《作业本》第22页(二十二)。

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七》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练习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结合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3。在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审题及独立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卡片出示)

1503 2503 1506 2506 1504

2504 1507 2507 1505 2505

1508 2508 1200400 4500900 5600800

2.()里最大能填几?(投影出示)

200( )<916 500( )<3018

600( )<1500 700( )<4208

300( )<1209 400( )<3350

先请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请中等生或优生回答。

(二)专项训练

1.请同学们回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计算并验算。(练习第2题)

1458243 4972226 109824352

1989154 50004463 168950545

(1)学生分组练习。

(2)投影学生作业,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判断对错,分析错的原因,再订正。

(3)讨论:分别用什么方法试商?

3.改错练习。(投影出片)

(1)请学生找出错误所在,并订正。

(2)讨论:从错误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启发归纳,我们一定要按照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特别要注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写0占位,而且每步计算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要漏写余数或不写得数。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七第4题。

(1)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引导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校对、讲评。

(3)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由于党的政策好,使我们过上了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城镇居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更应热爱自己的祖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2.思考题教学。

(1)学生独立尝试。提示:商百位上和个位上的数据特征及与除数是两位数之间的关系。

(2)引导得出:除数=12。分析:12商4位上数=□□□这一特征,以此类推其他回里的数各是多少?

(四)作业

1.课本第30页第3题。

2.《作业本》第26页(二十六)。

文章来源://m.jab88.com/j/960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