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125840 =(□□)□

小编推荐

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表格式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序号

13

课题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学习内容

P34例2(乘法结合律)

主备人

学习

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具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

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125×8×40=(□×□)×□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65=+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192+96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

2.连一连。

83+31564+(73+37)

87+42+58315+83

(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运算复习》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运算复习》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72+93+2821254(3/8+4/12)24546+541/5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4.4252/53.6-2/52.12564125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0.7+0.7+0.7+0.7)255.80.125+11.6(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48+36= 75-29= 213= 526= )884=

60+70= 150-90= 40005= 3000+140= 608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现在有多少棵果树?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 创设情境,引入例1。

2. 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4. 创设情境,引入例2。

5. 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

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 +147)

(23+47)+56=23+( □ + □ )

654+(97+a)=( 654 + □ )+□

2. 课本31页第4题。

3.课本28页做一做。

4. 课本31页第2题。

【提高练习】

5. 课本31页第3题。

6. 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拓展练习】

7.动动脑筋,看谁能很快算出下列各题。

165+204+335+96 78+53+47+22 36+18+64

8. 新星小学2~6年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去军营 114人,去儿童福利院 76人,去敬老院 86人 , 去社区服务站124人。

(1)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表格

活 动地 点

人数

(2)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此次活动?

9. 李庄小学今年栽树92棵,比去年少栽28棵,两年一共栽树多少棵?

(四)全课总结

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72+568 803+275 5147+723

2.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560米,第一周修了567米,第二周修了483米,第三周全部修完。第三周修了多少米?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四下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 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例如乘法运算定律,安排3课时,其中乘法分配律就是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见的就有分配混乱或不完全分配等现象,虽然例题以现实的情境为背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在备课中应有所意识,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七、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48+36= 75-29= 213= 526= )884=

60+70= 150-90= 40005= 3000+140= 608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现在有多少棵果树?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 创设情境,引入例1。

2. 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4. 创设情境,引入例2。

5. 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

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 +147)

(23+47)+56=23+( □ + □ )

654+(97+a)=( 654 + □ )+□

2. 课本31页第4题。

3.课本28页做一做。

4. 课本31页第2题。

【提高练习】

5. 课本31页第3题。

6. 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拓展练习】

7.动动脑筋,看谁能很快算出下列各题。

165+204+335+96 78+53+47+22 36+18+64

8. 新星小学2~6年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去军营 114人,去儿童福利院 76人,去敬老院 86人 , 去社区服务站124人。

(1)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表格

(2)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此次活动?

9. 李庄小学今年栽树92棵,比去年少栽28棵,两年一共栽树多少棵?

(四)全课总结

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72+568 803+275 5147+723

2.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560米,第一周修了567米,第二周修了483米,第三周全部修完。第三周修了多少米?

冀教版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冀教版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编排

1. 加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2)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4)例3。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 乘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 简便计算

(1)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5)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复习课导学案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复习课审核人:数学组(六)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大性质。
2、认真地审题,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导学流程



新知识导图:(用字母表示出来)
1、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
2、乘法的运算定律
3乘法分配律:

减法的运算性质:

除法的运算性质:



导练简算
(1)628+182+472+18(2)624-85-15

(3)45×11×2(4)96×101-96

(5)3400÷25÷4(6)723-(123+159)





一、填空我最棒
1、26+285+315=26+(285+315),此题运用了()律。
2、7×4×6×25=7×6×(4×25),此题运用了()律,也运用了()律。
4、1200÷(12×25)=1200÷12÷25,这样计算是根据()。
简算
1、444-56-442、101×147-147

3、25×164、88×125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编写人:张高锋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导学流程



新1、复习数位顺序表: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二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即10个0.1是(),()个0.01是0.1,()个0.001是0.1.
2、复习小数的性质:()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4、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从高级单位名数到低级单位名数是()进率,小数点向()移动;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是()进率,小数点向()移动。
5、复习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①近似数末尾的零能不能去掉?()
②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位
③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④精确到百分位表示保留()位小数。


导练㈠填空
①由6个一,5个十分之一和8个千分之一组成成的数是()读作()
②0.26里面有()个0.01,0.45是由()0.1和()个0.01组成
③6.53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㈡判断。
①大于3小于4的小数有9个.()②三位小数大于两位小数。()
③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都比1小.()④整数都比小数大。()
(三)单位换算。
94507=()万6804300000=()亿437=()万0.45平方米=()5元7角2分=()元30厘米=()米5吨50千克=()




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千米30米=()千米10元3角4分=()元9吨90千克=()吨
8.04吨=()吨()千克()克=345千克27公顷=()平方千米
1.25公顷=()平方米0.58平方米=()平方分米8米6厘米=()米
解决问题。
1、10千克鲜鱼可以晒3.6千克鱼干,1吨鲜鱼可以晒多少千克鱼干?

2、一块菜地有300平方米,每平方米可以收白菜24千克。一共可以收白菜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编写人:张高锋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导学流程



新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总结:()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导练1、用下面三组边组三角形(单位:厘米)
(1)6、7、8.(2)4、5、9。(3)3、6、10

2、我们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




1、练习十四2、3题

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12厘米和9厘米,那么第三边可能是多长?

4、下面的三组纸条的长度,哪个能拼成三角形?
(1)5、9、4.(2)8、12、9。(3)6、7、15。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1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导学流程



新三角形的意义:()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


导练学习59页例1
(1).观察(59页)图形;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不易观察的要用量角器度量)
(2).填表:
观察五个三角形各内角和的大小,并照样子填写下表。
(1)(2)(3)(4)(5)
锐角个数3
直角个数0
钝角个数0
(1)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相同点:(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不同点:(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大小,可以把上面的这些三角形分为()类:
每一类分别叫做()三角形、()三角形、
()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判断: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4)、直角三角形中可能有两个直角。()
5)、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6)、一个三角形,最小的角是46度,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7)、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40度,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2编写人:张高锋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能力。
导学流程



新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大小,可把三角形分为几类?
()叫做锐角三角形。
()叫做直角三角形。
()叫做钝角三角形。


导练一、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有一个角是120。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①钝角②直角③锐角
2、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
①1②2③3
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不小于60°,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①等边②直角③钝角
4、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75°、30°、75°,这个三角形是()。①锐角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③等腰锐角三角形
二、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1、求下面各角的度数。(每题6分)
(1)∠1=27。∠2=53。∠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一个()三角形。
2、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
(1)∠1=35。∠2=()
(1)∠1=28。∠2=()
(1)∠1=47。∠2=()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的教案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四年级下册《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一、设计意图
每节毕业总复习课的设计,我们是否可以先去追寻如下几个问题:这节课复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思想与学习方式统整这些内容?学生对该模块有何困惑,在应用中会出现哪些典型错误,如何利用学生的错例来完善认知与培养反思能力?这是我在备课时反复慎思的。
我们知道合理的简便计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而且能使学生把学到的定律和性质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那么总复习阶段,如何对“简便计算”模块再做一次知识统整与求链呢?我们不可否认简便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凑整”,从而达到“简算”,而“凑整”的策略有许多,主要是根据数的特点进行“分拆”与“分解”,而“分拆”与“分解”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定律,是性质等等。我企图通过让学生对简便计算试题的分类活动,让学生逐步体悟到这种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简便计算”,同时通过分类活动,疏通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修复知识、查漏补缺之效。
要提高毕业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能离不开对学生的“读懂”,读懂的内容包括知识层面与思维方式以及情感上。于是我设计了几道前测题,调研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收集了学生中出现比较多的典型错例,通过让学生圈一圈错误、思一思错因、讲一讲对策等多种反思形式,让学生自己走入内心看待问题的根源,分析和研究错误的心理成因,寻找到合理而有效的方法去克服。在练习环节,根据典型错例,设计了相应的“跟进式练习”,力图做到“赢在失败”上。
最后再引领学生通过乘法竖式算理以及几何领域(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和圆环面积的计算等)运用运算律化简公式的赏析,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72+93+2821×25×4
(3/8+4/12)×245×46+54÷1/5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4.4×252/5×3.6-2/5×2.1
25×64×125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0.7+0.7+0.7+0.7)×255.8÷0.125+11.6(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3/7+7/11)×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的教案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6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