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学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学案

1、认识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采用朗读感悟的方法来读课文,读中感悟风景的优美和小洁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难点:抓住“攥”和“扔”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攥”和“扔”的卡片。

3、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动画视频《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课前,我们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看了这美丽的景色,听了这动听的旋律,你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是呀!这么清澈的湖水,这么葱绿的树木,老师和大家一样,也想去尽情游览。这节课,让我们也荡起双桨,一起走近——(师生同写:27、清澈的湖水)

2、一边想象着湖光山色,一边想象着绿树倒影,再来把课题读一读。

二、复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为了奖励你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课件出示青蛙跳伞)学生开火车认读。

2、出示攥和贴,学生认读并做动作。

3、学生再小声读课文,试着用上攥和扔来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学生读课文后自由概括。)

4、教师课件出示一段话,学生先小声读读,再试着填空。(指名填空)

学生齐读这一段话。(生齐读)

三、深入课文,读中感悟。

(一)朗读感悟,欣赏湖中景色美。

1、湖里的景色到底有多美?把小洁都给吸引住了,使她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不丢呢?请你再细心地读读课文,用漂亮的波浪线把写湖里美景的句子画出来。

2、相互交流文中描写湖里美丽景色的句子并指导朗读。

(1)感受湖里美景。

课件出示重点句: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好像在天上飞,又好像在水里游。

a、师:你们想看到这美丽的画面吗?其实这美丽的画面就在你们的脑海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多读几次你就能看到了。

学生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师:让我们来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吧!(师课件出示美丽的湖面景色图)

b、湖水像一面神奇的大镜子,多美啊!自己读读这个句子,看看从这个大镜子里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根据学生的述说相机课件出示描写鱼儿的句子:

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c、师:小鱼跃出水面在干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在这清澈的湖水里小鱼多快乐呀!谁能快乐的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感悟山石的美。

a、除了这些,你还能看到什么?联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

课件出示:

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b、边看图边读句子,在图中找一找形态各异的山石。

学生指着图练习读一读。

c、拓展想象:这些山石还会像什么呢?小朋友们展开想象的小翅膀,用上“——像——”的句式练习说一说。(学生自由想象。)

d、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能像小洁那样有条理地介绍这些山石吗?(学生自由练说。)

编辑推荐

《清澈的湖水》导学案


《清澈的湖水》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课文内容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抓住描写景色美丽的句子,了解小洁的行为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音乐游戏——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一、激趣导入,感知美。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你们,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礼物——几张清澈湖水的风景图片。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

提示课题--清澈的湖水优秀教案|清澈的湖水导学案

板书课题:清澈的湖水

学生齐读课题,(读好“清澈”)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师: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大家快打开课文27课,自由的、放声的读一读!读的时候把句子读顺,同时勾出你不认识、或者读音拿不稳的字宝宝和词宝宝。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发现你们有这么一些词宝宝读音读得不准,老师啊,把这些词宝宝请到了卡片上,现在老师就代表小洁姐姐来考一考大家,哪个孩子来读一读第一个……(抽生读)。

师:戴帽子的词宝宝孩子们会读了,老师把词宝宝的帽子摘下来,你们还能认识它吗?(集体读)

过渡句:这些词宝宝啊孩子们都认识了,现在它们跳进了小洁姐姐的船里,和小洁姐姐一起去欣赏那美丽的风景,我们也去看一看吧。

三、品析课文,欣赏美。

1、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学生欣赏两岸的风景,师问:你们看到什么?觉得这里的山石怎样?谁能把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展示句子、抽生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老师能把这里的山石读得跳起来,飞起来,你们相信吗?如果老师读得好啊,读完后就请给老师一点掌声吧。(师范读)师范读后,学生试评价。学生带着体会和感情朗读句子。学生展开想象,山石还可能像哪些动物或其它东西。

2、第三自然段,读课文。师问:小洁姐姐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丢了吗?(没有)为什么不丢呢?你能找出描写湖里美丽景象的句子吗?(出示课件)抽生读,自由读,为什么小洁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师旁白(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时,你荡舟湖上,与湖水贴得那么近,湖水是那么的清,而天上的蓝天、白云、山峦又如此的清晰。此时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3、第四自然段,师读课文,学生勾出喜欢的句子。

师问:小洁姐姐还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吗?(教师抓住“攥着”和“生怕”理解句子)她为什么害怕面包纸掉进水里呢?(小鱼)谁来读一读写小鱼的句子(出示课件)(采用各种形式读)从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带着体会读句子。

孩子们,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鱼嬉戏,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啊?板书:景色优美。景色多美啊,小洁姐姐从想扔面包纸到攥着面包纸到生怕掉进湖里,孩子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洁是个怎样的孩子?(生说)是啊,小洁姐姐才不会把这美好的的景象破坏呢!看,那边的孩子在干什么?(读四自然段的后面部分)师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美丽景象被破坏了,体会小洁的心情。)孩子们,你们喜欢哪个孩子呀?为什么不喜欢扔香蕉皮的小孩呢?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吗?

4、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小洁姐姐是怎么做的。(抽生用表演的形式上台饰演小洁姐姐)

5、学到这儿,孩子们,你们不想对小洁姐姐说些什么吗?你们又不想对扔香蕉皮的小孩说些什么呢?你们又不想对你们自己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培养品质。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二年级语文上册《清澈的湖水》知识点整理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清澈的湖水》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上册《清澈的湖水》知识点整理

【原文】

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

小洁穿着红色上衣坐在船头。她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小洁看得入了神。她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却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湖面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

【字词学习】

字:神、攥、船、岸、跨、跑

词:游船、行驶、浪花、波纹、风景、青蛙、雄鹰、赛跑、景象、山峦、香蕉、皱纹、企盼

四字词:展翅欲飞、四处张望

【重点句子】

1.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

2.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3.湖面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4.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

5.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

【中心思想】

《清澈的湖水》以第三人称小洁看到的景象来描述了一片清澈湖水的画面,也写出来小洁和那个乱扔香蕉皮的小孩儿对于清澈湖水做出的不同的做法,小洁面对清澈的湖水,自己手里的面包纸从“想扔”到“攥着”的变化过程,表现出小洁有美好的心灵,从而对比出那个乱扔香蕉皮的小孩的错误做法,警戒大家要自觉爱护环境。

【得到的知识】

通过读本文,我们可以看得出小洁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孩子,小洁有着美好的心灵,同学们应该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精神,不能像那个乱扔香蕉皮的孩子一样,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应该懂得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这样大自然才会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

【感悟出的道理】

现阶段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而现在的学生对于环保的意识比较薄弱,所以让同学们了解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们,让他们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因为我们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为自己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文的重点就是学习生字词,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已为大家整理出来了,大家可参考上文,接下来就是理解本文的要告诉大家的道理,同学们都要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精神。

难点:大家要了解为什么“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小洁是在不满那个小孩乱扔垃圾,不爱护环境,我们不可以像那个小孩学习,应该要爱护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

【练习题】

一、组词。

失()觉()扔()掉()

眼()睛()纸()船()

二、填空。

1、船头两侧_______白色的浪花,船尾_______一条长长的波纹。

2、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_________________,这边的山石像一只________________,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_______呢。

3、湖水像____________,映出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这句“他”指的是谁?你从“不满地看他一眼”和“企盼的目光”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组词。

失(失望)觉(察觉)扔(扔垃圾)掉(丢掉)

眼(眼镜)睛(眼睛)纸(纸屑)船(小船)

二、填空。

1、船头两侧__卷起__白色的浪花,船尾__拖着__一条长长的波纹。

2、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_正要跳起的青蛙_,这边的山石像一只_展翅欲飞的雄鹰_,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_赛跑_呢。

3、湖水像_一面镜子_,映出__蓝天__、_白云_,还有__变幻的山峦_。

三、解答题。

“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这句“他”指的是谁?你从“不满地看他一眼”和“企盼的目光”中体会到什么?

答:①“他”指的是那个乱扔香蕉皮的小孩。②“不满地看他一眼”体会到:小洁是在不满那个小孩乱扔垃圾,不爱护环境,我们不可以像那个小孩学习;“企盼的目光”体会到:希望湖水的平静不要被那个小孩打破,还是像刚才一样美好的景象。

清澈的湖水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澈的湖水,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淡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生活的环境怎样?你们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23 清澈的湖水)

二、自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分析字形。

澈: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氵,中间是育,右边是攵。

卷:共8画。

波: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皮。

纹: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文。

欣:左右结构,左边是斤,右边是欠。

赏:上中下结构,上边足小,中间是冖,下边是员。

三、学习课文,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2、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

讨论

(1)小洁看什么看得入了神?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3)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两岸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讨论

(1)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

(2)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景象不见了。美丽的景象指什么?为什么不见了?(讨论后读有关句子)

(3)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

(4)小洁跨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读全文

小结: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2、 读读下面的生字和词语

清澈卷起波纹跃起丢进镜子变幻表演香蕉企 盼 跨

二、 识字、写字。

1、重点教:澈、卷、演。

2、读读下面的字:皮、文、斤、去、分。

想一想上面的字加上什么偏旁是本课的哪个生字?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3、出示卡片,独立分析下面的字形。镜、幻、表、蕉

4、书写生字。

三、 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认真记忆字形。

2、听写本课生字。

四、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波( )坡( )披( )赏( )堂( )

盼( )粉( )纷( )境( )镜( )

2、学写句子。

( )的树上有( )在( )。

( )的草地上有( )在( )。

( )有( )在( )。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认识》学案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认识》学案

一、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二、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三、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帮大熊猫份竹笋的情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玩中去学习。
四、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除法和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理解除法的意义,将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与实际相结合。3.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策略
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采用了一下的教学方法:
游戏学习法、启发引导、尝试法、演示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六、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八、教学具准备
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情景图。
(1)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他憨厚的样子惹得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它。你们知道,它们最喜欢吃什么吗?
(2)饲养员叔叔为大熊猫准备了12根竹笋,打算分4次喂给熊猫吃。每次要喂熊猫几根竹笋呢?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如果将12根竹笋平均分成4次喂熊猫,饲养员叔叔每次该喂熊猫几根竹笋?可以用小棒表示竹笋,边摆边想边说。
(2)学生动手操作
(3)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可以一根一根分,也可以两根两根分,也可以三根三根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次饲养员叔叔可以喂几根竹笋?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板书课题)
(3)问:谁能用1句话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帮饲养员叔叔分12根竹笋的?
我们的分法是平均分吗?出示动画
(4)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5)动画: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这样的几盘?
这也属于平均分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2.认识除法
(1)介绍除号: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2)介绍写法: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3)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4)解决饲养员分竹笋的算式写法:把12根竹笋平均分成4份,就是用12÷4,每份有3根竹笋,结果就等于3。写成完整的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5)问: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6)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①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写出除法算式,并读一读,再说一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②平均分成3份呢?平均分成6份呢?
(三)拓展延伸
1.分饼干:出示动画
(1)明确要求:先动手操作,用18个长方形表示18块饼干,依次把18块饼干平均分给3人、2人、6人,再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读出填写的除法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2.“平均分”与“除法”
(1)圈一圈,再写一写:24里有()个4,20里有()个5。
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动笔圈一圈,再将“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看图圈一圈:10÷2=515÷3=5用“圈一圈”的方式表示出对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包含除”及“等分除”两类不同的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3.解决问题
(1)分白菜:有18棵白菜,每6棵分一筐,需要这样的几筐?
(2)做风车:5个小朋友一共做了30个小风车,平均每人做了几个?
(3)做游戏:15个小朋友做游戏,分为3组,每组几个人?
15个小朋友做游戏,每5个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又来了3个人,平均每组有几人?
每一个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说一说是怎样平均分的,再说用哪个算式解决问题更合理。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学案


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8个生字,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使学生理解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正确看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用白板聚光灯功出示“观天”,剩余部分遮盖起来,问:“观”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经常看到的天有多大?(生交流)

2.互动小判断:“老师白板上只有‘观天’二字。”学生判断这个说法对不对,然后老师显示剩余部分,为后文如何看待事物做铺垫。

3.有一只小青蛙坐在水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有多大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学生小组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生开火车读字,识词。

信沿抬际蛙错答还

井沿无边无际不信抬头青蛙弄错回答还用

(三)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四)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

(2)说说读懂了什么。思考:小鸟和青蛙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3)比赛读读小鸟人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

4.感悟第三次对话。

(1)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

讨论: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它俩笑的含义是什么?

(2)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五)戴头饰表演

(六)拓展活动

1.思考: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全班交流。指名续编第四次对话(戴头饰)。

(七)谈感悟

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二年级上册《秋游》学案


二年级上册《秋游》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老师前几天也和同学们到郊游,并且拍了一些照片回来,大家想欣赏吗?(出示风景幻灯片)这地方美吗?老师把这些图片都洗出来了想要吗?比一比哪一组表现最好,就奖励给哪一组.大家加油哦!

二、建立模型

1、你们想去吗?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出示公交车幻灯片)

2、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272人,四年级师生共230人,五年级共有师生368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同桌讨论如何安排车辆.

4、解决问题

(1):三年级师生共272人都坐小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②让学生猜得数,

③讨论如何估计试商。

④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230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30÷46=

②让学生猜得数,

③讨论如何试商。

④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⑥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5、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1)、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2)、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余数大余或等于除数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

三、应用拓展。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计算下列各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大了?然后再计算:361÷54342÷43272÷26448÷89

第2题:(机动)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师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

263÷27○10602÷31○20487÷18○30

第2题(提高题):先估算,再计算.233÷34=351÷58=

840÷35=630÷31=

3、帮帮老师。(机动)(课后延申)

老师带来了128张精美的小图片,

(1)如果奖励给第一组16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2)如果奖励给第二组15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3)如果奖励给四(3)的61位同学。平均每人能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完成“练一练”第3,4题。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意义》学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意义》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意义》学案
一、基本练习,复习乘法的意义
师在黑板画示意图,学生在草稿本上写算式。
①每行4个圆,画2行;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师重点问:2×4,4是这里的加数,那2哪里来?
生:2是数出来的。
师:请你上来,指着加法数一数吧。
②每行4个圆,画3行;
③每行4个圆,画4行。
师:这幅图,怎么只写一道乘法算式?
生皓: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都是4个4,是一样的。老师,我还发现,这是一个正方形。如果像上面的长方形,那横着看,竖着看就不一样。
二、比较乘法和加法,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
师:有位二年级的小朋友,他认为4+4=4×4,你同意吗?
先同桌交流,再请一组开火车回答。
学生有两种理由:一种从意义出发,一个表示2个4,一个表示4个4,所以不相等;一种从结果聊出发,4+4=8,4×4=16,所以不一样。
练习:比大小
4+4()4×4
师:积大,还是和大?说理由?
7+7()7×7
2+2()2×2
生涛:乘法大。
生:一样大。
师:我同意他的。前面都是乘法大,这当然也是乘法大。
生:都表示2个2,所以一样大。
师:你坚持自己的想法吗?
生涛:不,它们一样大。
1+1()1×1
生翔:一样大。
生:加法的结果大。
师:我也同意你的。前面2+2()2×2都一样大,这里也一样大,对吧?
生翔:对,我是这么想的。
生:1+1是两个1,1×1是1个1,当然两个1大。
(反思:总有部分学生永远被形式迷惑,比如上面的两个孩子,前面是乘法大,后面想当然也是乘法大。他们总会急着下结论,然后直接用自己下的结论去判断,不愿意再动脑去思考。这部分的学生,平时动作快,反应快,给人感觉很机灵,但一遇到难题,就容易出错。我猜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去思考,而是凭经验下结论。)
三、课堂练习,巩固乘法的意义
剩下的20分钟,做《课堂作业本》,教师趁机给后进生辅导,然后集中较对易错题。
整课反思:这节练习课,虽然简单,但效果不错。学生参与度也高,因为整节课是板演,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本人越来越觉得,课件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学生看得不清楚,再加上如果学生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看,眼睛也受不也,还是看黑板清楚、轻松。

二年级上册《估算》导学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上册《估算》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上册《估算》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学案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学案

本节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从左右辨认物体
教学准备
班班通课件。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玩具小熊,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9页上的主题图:这是小英、小强、小刚三个小朋友看到的长方体的那个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学案


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学案

小鹰学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鼓的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1、小鹰跟着老鹰飞到了大树上面

2、小鹰跟着老鹰飞到了大山上空

3、小鹰跟着老鹰飞到了更高的天空,小鹰怎么会越飞越高呢?

思考:1、小鹰怎么会越飞越高呢?

2、它飞到了很高的天空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拼读,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读一读:

老鹰鼓起劲拼命

跟着喘着气摇摇头不算

总算急促会飞了吧头顶上

指了指盘旋

3、分自然段读一读。

4、各人有感情地读。

5、初步有感情地读。

三、学习生字。

1、自己分析字形。

2、组词。

3、练习。

四、练习。

1、课本上描红。

2、《习字册》上相应部分的描红、仿影、临写。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学问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看图,小鹰跟老鹰飞到哪儿?

2、小鹰飞到大树顶上,它认为怎么样?老鹰是怎么认为的?

3、指名读,指名说小鹰和老鹰的话。

指导读课文体会意思。

4、指名用已经说话。

5、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指导看图:小鹰飞到大山的上空,这时它又认为怎么样?老鹰认为怎样?

2、自读,画出小鹰和老鹰的话》

3、指导读小鹰的话。

4、集体读老鹰的话,体会老鹰的话的意思。

5、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小鹰是怎样刻苦锻炼的?

2、指导读小鹰的话,体会感情。

3、把小鹰的三次话对照读,抓住已经、真的、总算,体会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心情来。

4、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看图,投影引导学生思考:小鹰看到更高处还有鹰在盘旋,小鹰会想些什么?它会怎么做?

5、自由读。

6、分角色读。

三、总结课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

老鹰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向小鹰提出新的要求?

(希望小鹰虚心学习,永不止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口头扩词。

旋()()鼓()()

练习说话》

跟着已经

五、作业。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记忆字形,指导写字。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写好生字。

教学重难点:指导写字,正确掌握笔顺规则。

教学准备:带田字格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全文,提问: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1、指名读本课生字。

2、进行口头扩词。

3、指名学生分析生字字形。

三、指导书写。

1、指导指、促、旋、摇。

让学生说说偏旁名称

按笔顺进行书空、描红。

四、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

二年级上册《假如》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假如》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以读代讲、读中领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利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本文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合作意识,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动画,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马良到神笔后他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是有关马良神笔的。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用他的神笔干什么吗?

3、板书课题:《23、假如》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相互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结构。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利用不同形式认读)

4、巩固学生识字。(课件出示水果树,每种水果里藏有生字。)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式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四、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

2、小组交流。

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注意重点的提示

4、评议学生的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二、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1、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读)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3、分组学习

A、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B、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C、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5、交流自学情况

6、感悟句子

A、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B、扩展说话:我要给——(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句子)

7、感情朗读课文。

想一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朗读时应该怎样读?(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A、读懂了你喜欢的小节,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把他读好?B、多种形式朗读。C、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同桌相互读读背背。

四、扩展活动

小组讨论:课文中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你能仿照课文发挥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写出你的愿望,像课文里的小诗歌一样。回家在把你写的愿望画出来。

板书设计:

太阳

23、假如画谷粒

一双好腿

……

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学案


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学案

单元课题
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本节课题
6的乘法口诀例6
本节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

3.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班班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

2.把乘法口诀说完整。

()五十五三()十二()四得八

()四十六四()二十()五一十

()三得九五()二十五()三得六

3.写出乘法算式。

(l)5个3是多少?(2)4乘以5是多少?

二、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6的乘法口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

鱼(条)
1
2
3
4
5
6
(个)

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1)请你说说每一列是什么意思?分别表示有几个几?2)根据这个

表你能够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6=66×

1=62×6=126×2=123×6=186×3=18

3.编口诀说给同桌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诀

4.游戏记口诀

三、巩固练习:

l.摆小棒。课本60页《做一做》要求学生口答,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2.做练习十三第l~3题。

做第3题。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自己的书上,然后再集体订正。

四、总结:

说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六的乘法口诀有六句,相对来说,学生的记忆难度增加,于是课堂上,我采用多放手,让同学们之间慢慢地整理口诀,并展开背诵,用孩子们之间可以听得懂的语言来记忆口诀,效果还不错,多数同学都已经熟练地记住了口诀。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学案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学案

一、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9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