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

我的想法

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社会生活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打入冷宫。同样,在我的教学中,也常常忽略社会生活内容,似乎觉得吃穿住用行这些过于大众化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正好李大钊所说:“历史这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所以,历史老师应该重视社会生活史的教学。

我们常常困惑,年级越高,课堂越显得死沉。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向教材之外扩展,如何改变常规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活”起来,是我设计课堂的出发点。

课堂设计6个环节:

“旧闻播报”导入新课,“视频欣赏”先给学生留下感官初步印象,通过“小组探究学习”深入课文,“学习成果汇报”互动交流,“情境纠错”加深巩固,“设身处地”提升课堂,“有话大家说”“博客留言版”将学生的思考拓展到课堂之外。

经验和水平有限,还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00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相关推荐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3)学生自主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突破:

(1)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

(2)通过学生表演的短剧来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难点突破:

由于社会生活出现的变化是由西方文明传入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是以中华民族沉沦为代价,另一面对中国来讲也是进步的体现。这些认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图片、对比照片、音频资料等辅助讲解,并指导学生编排短剧,从而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讨论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2)自主式教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学习)

(3)情景体验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学习的成果,创设历史情景,在感悟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讲述法、讲解法。(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授课及学生展示都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

●课前导学

(1)发给学生预习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自主学习。

(2)了解近代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情况。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示小组的主要学习成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学生准备:编排历史短剧;准备所需道具;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简单幻灯片

●教学渗透点

(1)在讲授“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这一子目中,引导学生思索近代交通工具出现的原因,如何理解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带给中国的变化。

(2)在讲授“文化生活的变迁”这一子目中,可引领学生对比新旧照片,感悟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改变。

(3)在讲授“近代社会习俗变化”这一子目中,帮助学生自主编排历史短剧《体验民主》,通过在全班选定角色、设计人物对白、推敲人物动作、引导观察思索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逐步使学生深刻体验辛亥革命前后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并从中体会变化的意义。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更好的再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及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通过自身演绎寻求历史、思索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故事导入

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原来,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时的情景。正是像火车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引起兴趣,认真倾听,思绪追随教师进入课堂学习。

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交通工具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

播放投影“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及“近代中国铁路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

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归纳)

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中国古人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牛车和木船等。弊端是浪费人力,行运有限制等等。

认真观看图片及教材介绍,发布相关资料。

学生回答:有线电报。后来又出现了电话。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文化生活的变迁

提出问题: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出示慈禧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照相在中国的传播,并感悟其局限性。

设置环节“用照片讲述我或我家的历史”,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照片比对,感受时代的变迁。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播放幻灯片,并讲解近代中国电影的演进过程。

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拍成照片。

学生观看照片,深刻感悟。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够享用的事物。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在观察思索中加深感悟。

学生上台展示自制的幻灯片——“中国近代电影的演进过程”,配以解说。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文化生活的变迁

在指导学生上台讲解近代电影的基础上,播放音频资料——《渔光曲》主题曲。

提出疑问: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教师展示申报及商务印书馆的照片。

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用心倾听,在歌声中感悟当时的社会现状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近代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的出现。如《申报》,商务印书馆。

小组讨论,发表各自见解。

社会习俗的变化

溥仪照片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为何剪短发、穿西装?

教师引导:这种现象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后,在中国出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其中较为重要的则是民主观念的传入,这相对于封建专制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那么,当时的民主都包含哪些内容?和现今所倡导的民主又有哪些联系?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传承?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指导学生欣赏由本班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短剧《体验民主》,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1:从短剧中看,中国国民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2: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民主”都包括哪些内容?

3: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通过这个短剧,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

教师点评:

短剧开始的旁白部分首先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是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老盐商到南京体验民主”做铺垫。

老盐商的开场白体现了民国成立所带来的商人身份地位的变化。

学生猜测:蓄辫是满族的传统,剪辫易服是因为溥仪与封建习俗决裂;出于个人爱好;受到当时社会影响等等。

历史短剧:《体验民主》

扮演者:

孙中山:安毅老盐商:孙昊奇

卫兵:王英奇旁白:张旖旎

道具: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只手杖、一袭长袍、一个礼帽、一套中山装、假胡须及辫子

旁白:1912年1月2日,昨天,孙中

山先生刚刚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在中国可是第一次,废除了统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中国再也

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了。

场景:南京市大总统府

盐商:(拄棍上场)老汉我姓孙,名昊奇。今年八十有二了,和盐打了一辈子交道,做这食盐的买卖可不一般。从古到今,盐业大多是官家专办,所以啊,我是看了一辈子当官的脸,话不敢多说,事不敢多做,这人欺人的社会竟然还有改变的一天!这不,听说这中华民国提倡民主,说什么人人平等,还给了我们商人很多优惠政策,所以啊,我专程从外地赶到南京,就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这大总统是何等的风采。

旁白:大总统到。

孙中山:(上场)你好啊,孙老先生。

盐商:总统大人好,小民叩见总统大人。(边说边放下手杖,跪下去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孙中山:(急忙把老汉扶起,扶他坐下,亲切地对他说)孙老先生,我们现在是

社会习俗的变化

老盐商与孙中山在着装、称谓、发式、行为以及言谈中的不同,体现出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依此回答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从盐商初见总统的举动中,可看出固有叩拜礼的陋习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仍旧存在;而在他与孙中山的对话中,却体现了民国时期对于称呼、地位的重新界定,更体现了民主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短剧中分析“民主”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可回答第二题)

如:见总统不下跪,总统可以和平民握手,与总统谈话还可以坐下,总统是人民公仆,总统任职不是终身制,总统离职后与百姓一样等等。

指导学生编排的历史短剧中,穿插了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在观看和表演中完成了历史的再现,并在活动中贯穿了主题——民主的体现。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拓展。

民国时期,再也没有什么“老爷”、“大人”了,你可以称呼我为“孙先生”、“孙君”。再说,我们还是本家嘛!

盐商: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坐下和您一

同谈话?还可以称呼您为先生?您可是

大总统啊!

孙中山:总统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

盐商:那么您一辈子都是总统吗?

孙中山:不是的,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中去,和老百姓一样。

盐商:和老百姓一样!(边说边起身,围着孙中山看)总统、啊不,孙先生,今天见到你,果真和我以前所见的当官的不一样:是气宇轩昂,与众不同。您的辫子是放到帽子里了吗?

孙中山:不是的,我的辫子早已剪掉了。

现在是中华民国,我们要废除满清蓄辫

的陋习。

盐商:可我的这辫子从出生一直留到

现在,剪掉多可惜啊!

孙中山:虽然留的时间长了会不习惯,

但辫子很麻烦,梳洗都不方便,不是

吗?

盐商:嗯,您说的对,回头我也剪掉

它,应该会清爽一些。您这衣服看起

来也不错啊,这样式我怎么从来没见

过呢?

孙中山:哦,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这

种样式穿着很舒适、方便,并且实用,

就让裁缝做了一件,觉得还不错吗?

(边说边展示衣服)

盐商:嗯,是不错,就是不知道在哪能

买一件?我也穿着回家,省得家里人总说我老土、老封建,我也时髦一次给他们看看。对了,我的孙女今年5岁,按惯例到了缠足的年龄了,可他们说现在不允许给女娃缠足了,我就想亲自问问您,不缠足的女娃长大还能嫁人吗?

孙中山:当然了,本来缠足就是对女性的歧视,我们应该解放观念,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地位应该平等才对。缠足只会使女孩受到伤害,走路也不稳,精神、肉体都受到伤害。

旁白:孙中山的一席话使老盐商茅塞

顿开,在观念上有了一定的转变。在

他们之间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之后,盐

商告辞,孙中山还派人用车子将他送

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提问: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可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第三题)

思想升华:

教师指出:Democracy——民主,这一观念传入中国以后,就以其魅力赢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欣赏。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民主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根据你的理解,现今所倡导的民主都有哪些呢?

教师引导:通过这个历史短剧,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了民主的丰富内涵,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如何将“民主”的观念日臻完善,并将其传承下去呢?(第四题)

在引导学生依据短剧回答问题的同时,展示几组照片(剪辫子、易服、缠足),便于学生感悟、体会。

回旅馆。

盐商:(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

到民主了。

学生回答: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互重。

学生回答:在当今社会,民主体现在同学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民主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支持;民主还应体现在人与人地位的平等。等等。

学生积极发言。

归纳小结

教师在引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可采取列举的方法:如“我家有个邻居,今年90多岁,但仍旧裹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在归纳其局限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

活出现变化的原因。

学生回顾以上三个子目的学习,归纳其局限性。同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依据:初二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难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依据: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灯光师、化妆师、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组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依据: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2、我的课堂我作主(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比较然后归纳出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3、你讲我讲大家讲(15分钟):学生讨论归纳后再由每组派两名学生就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说明,其余学生作纠正和补充,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图片。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击鼓传声、烽火台、信号旗、信鸽、灯塔等。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我以《申报》为例,请学生讲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这样,通过《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以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多媒体展示,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钟):
为了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我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师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忆一忆,练一练(5分钟):学生填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依据:掌握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近代以前
近代
交通通讯
步行、马车、轿子
烽火台、信鸽
火车、轮船、飞机
电报、电话、邮政
文化生活
皮影戏、画像
照相、电影、报纸、出版业
发式
男子留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君
服饰
长袍、马褂
新式礼服
礼节
跪拜礼
鞠躬、握手
八、说板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轮船、火车等传入中国
2、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与电影传入中国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2、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局限性
九、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社会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教法、学法]应用自制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火车、轮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提问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趋势?当学生能答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后,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3)讲授新课:
一、近代的交通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内容,而近代通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出现,建议将近代通讯调整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
2.充分运用书上媒体如导言图片引文剧照等培养学生通过上述媒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在讲第一小目时,分析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传统手工业,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冲击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连同近代通讯都是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才发生的。近代通讯,报业,出版业对传播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等新观念起了重要宣传作用,这时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时创办了哪些刊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哪些刊物,出版了哪些书籍。
2.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的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以50家为一组,统计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信比率,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分析变化的原因。
三.课后小结:中国铁路由最初仅有几十公里;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全国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有数的几十门电话,虽然现在看来数量很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但这些变化却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四、练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五、作业:畅想考察: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51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