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教学设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jAb88.cOm

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的情况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本课的教学按着历史发展的线索设计。“重庆谈判”是内战烽火燃起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介绍了美蒋阴谋发动内战、蒋介石耍出政治欺骗手段、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的概况。然而,蒋介石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早已确定,全面内战最终避不可免的爆发了。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抗日战争后期及结束后,美帝国主义积极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政策和态度。重庆谈判。国民党撕毁政治决议发动全面内战。
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毛泽东究竟应不应该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山雨欲来”一目并总结知识点,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和教师生动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重庆谈判等历史事实有直观和形象的认识。通过讨论、辩论或回答问题的形式,培养学生探索性和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必须用革命的两手去反对反革命的两手,才能使革命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等到重庆谈判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以民族利益为先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
教学难点
对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坚持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认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
讲解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师:(自然导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下册的学习。第一单元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单元导入部分,使学生对本章形成整体认识)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上册书学过的伟大的抗日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这胜利来之不易。人们在欢呼雀跃的同时,都深深地希望这和平的果实能够被保持下去。那么到底抗战胜利后,中国走向了何方呢?是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还是和平和光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板书)
师:不言而喻,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知道,在走向最终的和平之前,中国又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大战——内战。今天我们就首先来分析一下这场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较量——重庆谈判。
一、重庆谈判(板书)
师:首先同学们回顾一下上册书关于中共七大的内容。①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②毛泽东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的名称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生:回忆、思考并回答。
师: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这个光明的前途就是在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然而,抗战胜利后,与人民的这一愿望相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以美国为靠山,积极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既然这个方针确定了,为什么蒋介石还要发起这次谈判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1.原因(板书)
(1)国民党方面(板书)
师:刚刚我们已经讲到了和平是此时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呼声甚高。我们可以通过教材第2页的图片和“读一读”来感受一下。而且,通过抗日战争的洗礼,解放区和人民武装力量已经强大起来,蒋介石认识到要发动全面内战还需要更充分的时间来准备。因而决定邀请毛泽东来重庆。如果毛泽东拒绝来,那么就可以借此蒙骗舆论,宣称共产党拒绝和谈,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来了,那么既可以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也可以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民主政权。可以说给自己准备好了两条道路,所以我们称之为“阴谋”、“骗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究竟应不应该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呢?(教师组织讨论)
生:讨论并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都很踊跃,也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是不是切实可行呢?当时中共中央是怎样考虑的呢?
(2)共产党方面(板书)
师:我们刚刚通过复习七大,明确了共产党一向主张和平与民主,所以从捍卫人民利益的高度出发,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同时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这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坚持了革命的灵活性。那么这些目标到底实现了吗?
2.经过(板书)
师:(结合课件)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中共中央经反复研究决定,接受了邀请。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建议教师补充王若飞的生平资料)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这成为当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山城为之沸腾。共产党这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被一些民主人士所称赞,被称为“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师:在谈判过程中,中共坚持要求国民党当局承认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同时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主动表示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湖北等8个根据地,并将这些地区的部队调往北方。国民党当局却借口“统一政令军令”,一再要求共产党“放弃地盘、交出军队”。因而,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与否就成为了国共双方争执的焦点。刚刚讲到在是否去重庆的问题上中共坚持了革命的灵活性,但是,现在,在这些生死攸关的问题上,就必须坚持革命的原则性了。
3.结果:《双十协定》(板书)
师:经过40多天的艰难谈判,双方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因为是10月10日签署的,又称“双十协定”。(图片见课件)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那么这份协定能约束住蒋介石不再发动全面内战吗?
二、山雨欲来(板书)
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做出了一系列反动举动,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页,阅读“山雨欲来”一目,总结出有几个方面。
生:阅读并总结。
师:(结合课件)①当谈判还在进行时,国民党阎锡山部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教师讲明目的是企图在谈判桌上要挟共产党),被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部队痛击。②“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电令国民党各战区部队占领长江以南地区、抢占华北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③美国政府空军和海军的支持,包括直接出动海军陆战队。(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了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实行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对外屈膝卖国,以求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统治有利于美国在中国扩张侵略势力。实质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是美国在华的统治工具,美国和蒋介石集团之间是一种主仆关系。)④国民党当局各级官员大肆搜刮“五子登科”,即金子、车子、房子、女子、票子。⑤1946年6月下关惨案(教师要讲明参加请愿的是上海人,请愿的地点是南京)。国民党当局的种种倒行逆施表明全面内战的山雨马上就要来到。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板书)
师:(结合课件)重庆谈判只是蒋介石用来准备全面内战的烟幕,一旦准备就绪,国民党反动派便会凶相毕露,公开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1946年6月,蒋介石自认为一切准备就绪,立即撕毁“双十协定”,向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举进攻。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蒋介石首先进攻中原解放区呢?(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5-6页的小字部分)
生:阅读并分析。
师:(结合课件)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南临长江,威胁武汉。蒋介石要进攻华北、苏皖解放区,必须先解决后顾之忧——中原解放区,因而国民党以20万大军将6万解放军压缩在以宣化店为中心,东西长100千米、南北宽20多千米的狭长地区,以为可以在48小时内解决战斗。但是,中共中央制定了严密的作战计划,分路突围,主力向西越过平汉路,进入豫鄂陕边界;另一路转入鄂西北,建立游击根据地。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截击合围,终于和其他解放区的部队胜利会合。与此同时,国民党军还向苏皖、山东、晋察冀等解放区发动猛烈进攻,内战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和全国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而国民党为确立和维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在美国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并最终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在今天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明确这样一个认识:党领导人民群众必须用革命的两手去反对反革命的两手,才能使革命立于不败之地。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具体学习全面内战的情况。

教师可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教材所设的问题。注意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目的是拓展学生思路,开阔视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做好全班讨论发言的准备。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
一、重庆谈判
1.原因
(1)国民党方面
(2)共产党方面
2.经过
3.结果:《双十协定》
二、山雨欲来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相关阅读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案
●精题精讲
例1(2004年河北中考)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____________→康乾盛世
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
例2阅读下列材料: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l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
(2)你怎样认识乾隆帝时与外国通商?
参考答案:(1)清朝。
(2)乾隆帝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没必要和外国通商,只是为了照顾英国才格外施恩,在澳门开设洋行,让英国得到喜欢的中国物产。这种认识是典型的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看不清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落后状态,最终导致了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我夯基我达标
1.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是()
A.文景之治B.康乾盛世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到1800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长至()以上.A.1亿B.2亿C.3亿D.4亿
3.1700~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五
4.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除安徽形成商帮外,还有()
A.陕西B.山西C.山东D.江西
5.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货币之一是()A.扇贝B.白银C.银票D.黄金
6.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17~18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的国籍是()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7.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最早出现在()
A.广东B.北京C.江南D.山西
8.在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请问到明末时,位居第二的是哪一个阶层()
A.商人B.知识分子C.农民D.手工业者
9.再三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的清朝皇帝是()
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
10.如果你在明清时去做生意,你带的货币一般是()
A.铜钱B.白银C.黄金D.纸币
11.假如你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山西人,比较聪明能干,你最有可能去()
A.经商B.当差C.读书应试D.当地主
12.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请回答:
(1)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
(2)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3)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1)闭关政策。(2)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3)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与世隔绝,也妨碍了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从而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
1.______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明清前期手工业生产兴盛,盛世时期,中国的贸易出口值超过进口值,称为_______差。答案:康乾盛世顺
2.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外______,对内坚持“________”政策,压制打击_______,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______因素的萌芽。答案:紧闭国门;重农主义;工商业;近代化.
3.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占()
A.5个B.6个C.7个D.8个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
1.“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B.康熙和乾隆在位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D.整个清朝前期
2.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A.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B.气象万千的经济社会
C.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D.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
3.“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至第二。这一变化发生在()
A.隋朝初期B.宋朝中期C.明朝末年D.清朝初期
4.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指清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主要原因是清帝国()
A.没有能够制止鸦片贸易B.愚昧自大、故步自封C.鄙薄科学技术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大繁荣时代是()
A.明朝前期B.康熙时代C.康乾盛世D.明中期到清前期
2.明朝中后期体现新的社会发展趋向的历史现象是()
①商人地位上升②苏州机工罢工,要求加银③“苏城……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日受值”
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②③
3.多次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的清朝皇帝是()
A.康熙B.雍正C.乾隆D.嘉庆
4.下列有关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状况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朝的闭关政策完全阻止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五个
C.明代前期以后,中国的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
D.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5.阅读下面材料: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帝国”指我国的什么朝代?
(2)这个“帝国”当时采用什么政策最终出现这样的危机?
(3)这个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1)清朝前期(2)闭关政策
(3)一定程度上有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6.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体现在:①统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②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历史发展;③农民起义;④英国对清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的危机加深。
教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进步、要想强大,一定要走出去,去学习、去交流、去吸收。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言之有理即可)或(教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学习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取人所长,补己所短,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否则,就会落后挨打。)
课本第134页想一想答案:科学技术:传统的科学技术取得一定突破,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学巨著;著名科学家体现出献身科学的价值取向,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开始显示出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文学艺术:描摹世态人情的世俗文学蓬勃兴起。古典小说蓬勃发展,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性,要求个性解放,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课本第137页自我测评答案: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等;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1.学生自备的工具。(剪刀、直尺、木棍等)

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认识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F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F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活动7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几个杠杆示意图,学生指出图中的支点、动力、阻力。并作出动力臂、阻力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8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

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9学生观察:教师开门时的两种不同情形:一次在门把手附近用力,一次在门轴附近用力,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想使杠杆转动或静止,需要力的大小可能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学生活动10学生按照教材61面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学生活动11学生处理实验数据,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与前面的猜想结合起来。)

实验结论: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问题:在本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开始的时候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第1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教学设计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教学设计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我国在核科学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农业科学和医疗技术方面在世界领先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了解“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涉及的领域;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我国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讨论网络技术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领先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突出事迹,进一步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决心和信念。

一、重点:我国核科学技术、航天技术及农业科学和医疗技术方面的成就;“863”计划。

二、难点:科学技术成就中涉及的有关科技成果原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师教法:讲述法、活动法、归纳法、启发引导法等;

学生学法:收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1课时。

新授课。

教师准备: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准备相关历史图片,写好阅读提纲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

小黑板

导入新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今天的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国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

学习新课:

第1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一、两弹的成功研制

(师问)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使用原子弹?原子弹第一次在军事上的使用是什么时候?作为爱好和平的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和掌握核武器?

(生答)美国最早使用原子弹,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几十万人的伤亡。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大国多次威胁,要对新中国事业原子弹,进行核讹诈,为了打破西方核垄断和核讹诈。同时引用毛泽东“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所以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

(师导)请同学们阅读,两弹的成功研制一目,回答问题:

1、我国原子弹、氢弹实验爆炸成功的时间?

2、导弹的实验经过?

3、我国能够研制掌握核武器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教师作适当补充)①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进行了第一次核实验,成功爆炸了相当与两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这一天,是经历过哪个年月的亿万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同日,我国政府发表声明: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打破核讹诈,中国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仅两年以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②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在本土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实验,1980年5月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从西北实验基地升空,半小时后,准确的落在太平洋预定海域,实验圆满成功。

③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掌握核武器的五个国家之一,对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重要作用。引用——(邓小平曾经深刻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教师过渡)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航天技术

(师导)请同学阅读航天技术一目,同时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1、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有哪些?

2、它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意义?

(学生结合教材作答)①第一,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之后还掌握了回收卫星的技术。第二,我国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长征型系列运载火箭技术指标先进,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掌握了“一箭多星”的国家。第三,我国的航天实验飞船完成空间飞行实验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②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意义:通信实验卫星(传输电视、电话)、气象卫星提高气象预报水平。

(教师过渡)我们不能忘记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向我们挥手的情景,我们更没有忘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的画面。

三、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谁最先掌握杂交水稻技术,产量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2、我国在医学领域取得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有那些?

(学生结合教材作答)①1973年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八百多千克;袁隆平新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100多千克,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医学领域的成就:针刺麻醉、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治疗、切除大肿瘤等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教师过渡)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1986年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上书中共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邓小平上迅速作出了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这就是“863”计划。

四、“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863”计划提出的背景?

2、“863”计划涉及的领域?

3、“863”计划实施的意义?

(学生结合教材作答教师补充)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的冲击着全球,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力的发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②涉及领域: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作为重点。

③“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师过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顺应世界信息化的潮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思考,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结合教材作答)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化。

(师生互动)同学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以自身的体会和周边的事物为例说说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防止和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展开辩论,教师要宏观调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作为准则。

(师示小黑板)《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本课小结:

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其原因是: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是与优秀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

板书设计:

第1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一、两弹的成功研制

1、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

2、导弹核武器的研制

3、洲际导弹实验圆满成功

二、航天技术

1、“长征一号”火箭

2、“东方红一号”卫星

3、载人航天技术的成就

三、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1、杂交水稻技术

2、医疗技术

四、“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863”计划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和返回地面的航天飞船是()

A、东方红一号B、神舟号C、神舟二号D、神舟五号

2、作为爱好和平的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和掌握核武器?

functionImgZoom(Id)//重新设置图片大小防止撑破表格{varw=$(Id).width;varm=700;if(w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13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