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九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九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九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五代开始时间、名称及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

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消除分裂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次重要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重点和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是本课重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封建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开始,五代十国和北宋。

2、讲授新课:

一、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更迭

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诸多政权并立,封建王朝频繁更替的大分裂时期。907年,唐末农民军的叛徒,势力最大的藩镇节度使朱温用“禅让”的办法夺得帝位,国号为梁。历史上称作后梁。后梁又被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依次取代,历史上将这五个朝代合称五代。和五代并存的还有南方和北方山西的十个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为争夺一顶王冠,他们依赖骄兵悍将频繁登场。50余年间,中原换了5朝8姓14个皇帝。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走向了公开分裂。

军阀间的混战厮杀,给人民带来极深重的灾难。唐代的名城如长安、洛阳、扬州在那黑暗混乱的年代都曾化为废墟。后梁同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父子互相厮杀了10多年,大小百余战,人民死伤无数。947年仅相州一战就屠杀了10多万百姓。统治阶级面对没落的恐惧,极尽享乐之能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时期。

2、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后期,南方经济发展,人民厌恶战争,统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历史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了改革。周世宗实行一些优待政策,安顿无家可归的流民。削废寺院,减少坐食剥削者。减免苛捐杂税,惩治贪官污吏。严肃军纪,整顿军队,建立精干的中央禁卫军。周世宗的改革恢复了生产,扭转了唐后期以来冗兵悍将的积弊。接着又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攻后蜀,取四川,证南唐,得江北14州;讨契丹,收瀛、莫二州。

二、陈桥兵变

周世宗之后继位的是他年仅7岁的儿子周恭帝。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逐渐掌握了实权。960年,后周文武百官正在庆贺新年,忽然有人来报,说外敌来犯。赵匡胤请求皇帝下令,要他亲自出征抵御。当赵匡胤带兵出征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亲信赵普和大将石守信等人预先经过策划,把一件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就这样,赵匡胤黄袍加身,逼恭帝退位,做了皇帝,定都东京(今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三、“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1、“杯酒释兵权”

北宋建立后,日夜困扰统治者的是自唐后期以来的悍将干政,藩镇割据的忧患。一天,太祖与赵普谈论天下大事,他问赵普是否有息天下之兵的良策。赵普说,现在方镇太重,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兵大将的兵权。

2、派文臣做地方官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这样,宋太祖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太祖、太宗经过20年的努力,消灭了割据势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尽管如此,宋太祖仍担心兵家夺权,于是他规定,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各级将领不断调动,以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现象。这在客观上虽然避免了兵家夺权,但宋代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因此,当外敌进犯之时,宋朝不能进行有效地防卫。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出现。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它并未统一全中国。当时,北有辽,西有夏,南有大理。

四、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变法背景)

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北宋中期,各级官员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政府的财政开支很大,行政效率很低。到北宋中期,禁军人数比北宋初增加6倍,达到80多万人,而且待遇特别优厚。浩大的官俸和军费开支使政府财政濒于破产。此外,北宋每年向辽和夏交纳的“岁币”,也是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

②为取得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北宋统治者采取放任和鼓励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使北宋初年就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现象。到了北宋中期,占全国人口不到20%的地主,占有耕地竟达80%以上。地主还大量隐瞒田产,将负担转嫁给农民。政府税收日见困乏,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③辽和西夏对北宋边境也构成严重威胁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宋神宗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对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深为优虑。1069年,他任用锐意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主持变法。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希望通过变法,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变法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参照教材图表)

3、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

实行新法后,政府收入增加,收支达到平衡,还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局面;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灌溉面积38万多顷;国家军事力量有所增加,王安石任用王韶对西夏用兵,收复河、洮、岷、亹、宕五州,取得了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变法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北宋统治。

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况。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所以宋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新法几乎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

3、板书设计

第九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一、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更迭

2、后周世宗改革

二、陈桥兵变

三、“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1、“杯酒释兵权”

2、派文臣做地方官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四、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变法背景)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

精选阅读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棉纺织业逐渐取代丝织业成为纺织业的重心。


★民族关系:本阶段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⑹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期(1368-1840年):本阶段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在地方废除省制,设三司;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主权威。如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统治者都比较注意恢复发展生产,为此些他们调整统治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小农。如明太祖奖励垦荒,减免租税;清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松弛,从而减轻了无地农民的负担,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达到繁荣。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丝织业等部门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缓慢发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但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毕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巩固时期。特别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帝还周到地安置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使其为开发边疆作出贡献。清政府还通过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紧密控制了西藏。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五代的更替;十国;南方经济的发展;后周的强大;契丹的兴起。

2.思想认识五代十国期间割据政权之间混战不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局部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说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3.能力培养周世宗改革,除五代弊政,使后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后来的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由此培养学生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大的重要手段的能力。

[教学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成果;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分析法。

[教具]《五代十国前期形势》、《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教学过程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战国起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长达2300多年。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五个时期。

1.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前475—220)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581—907)

找学生列举已学过的封建时期包含的朝代,起止时间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情况。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封建社会的第四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

1.五代十国的概念

①时间(907—960)

②地理位置五代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位置大体相同。(看地图)

③朝代更迭

④十国北汉在山西,其余在南方,前蜀后蜀是相继出现的,在四川。吴和南唐也是相继出现的。

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续的战争,关卡林立,制度不一等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

2.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

①黄巢起义后,唐末藩镇的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

②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以武力夺皇位。

提问:黄巢起义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瓦解了唐的统治。)

黄巢起义为什么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而流动作战?造成什么后果?

(中原地区藩镇势力大)一些藩镇首领趁机抢占地盘,扩充实力而拥兵自重。而被黄巢起义瓦解名存实亡的唐政权无力控制局势。局面进一步扩大。

那么五代十国局面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①唐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皇帝建梁(史称后梁)

练习:安史之乱后,以下四种因素导致了唐朝统治日益衰落,而直接结束唐王统治的是()

A、宦官专权 B、朋党之争 C、藩镇割据 D、农民起义

在此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同时,北方的山西和南方的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五代的皇帝和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都凭借武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夺取皇位的。

所以说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正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的必然结果。

阅读P98史料: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实质是什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影响: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不稳。②各割据政权之间的混战不休,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

1.回忆:江南经济的开发开始于何时?发展情况如何?

①开始于三国吴(汉族同山越族共同开发江南)北方农民大量南迁。(比不上北方,大量土地未开垦,产量也很低。)

②西晋末年,北方重新陷入混乱,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直到南朝。北方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

③南朝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④隋朝大运河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更有利于对江南开发。

杜甫诗云:“稻米流脂……”也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五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②③(课本)

成就: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课本)吴越海塘

练习:三国、唐、五代都是丝织业中心的是:()

 A、益州B、杭州C、扬州D、定州

这一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而北方在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不断的加强。周世宗的改革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周世宗改革

郭威建后周,三年后死去,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当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革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1.改革措施①经济②政治③军事

2.改革的作用

①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②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后周强大起来。

955年开始统一事业,先占后蜀,解除顾之忧,再打南唐,夺江淮间14州,又北上夺三州,就在后周经济、军事顺利发展时,周世宗病故。

后周的强大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作业:P102 1.2题。

补充: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于新课的导入,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第1课“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相关内容,然后指出,我国古代不仅科技成就突出而且文学成就辉煌灿烂,由此引入。

三讲授新课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根据语文课所讲知识,说一下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

(二)导入新课

本课引言通过原始歌谣《弹歌》的介绍,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正文学习;另一方面,对诗歌的产生根源作一介绍。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三)讲授新课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从三方面分析《诗经》:

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

③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曲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屈原和《离骚》

第一,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祠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第二,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第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由学生阅读,了解诗和楚辞产生的背景及“风”“骚”的来历。

(3)汉赋

从三方面分析:

第一,应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第二,西汉时期赋的特点及成就。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代表性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第三,东汉时期赋的特点及成就。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作品: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2)唐诗

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要求学生记住四个阶段的名称,具体时间不作要求。然后,按四个阶段顺序组织教学。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第一,先由学生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

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

应指出的是,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2)元曲

这一知识点可略讲,只需强调两点:一、元曲的含义,包括散曲和元杂剧。二、元杂剧的成就,关汉卿与《别情》,马致远与《秋思》。

三明清小说

第一,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第二,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

(三)小结

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本课要旨》,领会本课核心内容;然后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四课堂练习

比较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产生的原因

五课后作业

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后记

本课很多内容在语文课上学生已经接触过,有关文学成就方面可略讲,将重点放在每种文学形式,重要文学作品出现的历史背景上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54学时)

第六章杜甫(6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杜甫的生平与诗歌成就。
重点:杜甫诗歌成就、特点。
难点:杜甫诗风及律诗成就。
第一节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
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壮游,35岁之前(712-746)。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30岁在偃师娶妻杨氏。33岁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困守与求仕,35—45岁(746-755)。父去世后,生活困窘,为生计无所不用其极: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在长安,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看到生民的苦难及贫富差别,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左拾遗),45—48岁(756-759)。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为刺史。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许多诗都是哭天抢地,可见他的困顿。有“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岁(759-770)。在严武的帮助下(可能高适也给他帮助)建草堂,初相对安定。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6—768,居夔州(奉节)。770年死。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孙子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谜。一说八月,死于由长沙到耒阳途中,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郭沫若先生从医学角度论说杜是因食用了变质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一说因长沙兵变至耒阳,长沙平定后又回长沙,死于十一月。仇兆鳌《杜诗详注》、萧涤非《杜甫研究》持此说。
夔州两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近430首诗。与华州至洛阳的创作不同,他尝试各种律诗的写作。《登岳阳楼》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对仗最工整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是联章体。另有长至百韵的排律,164句对仗,可见他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思想个性: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
《旧唐书文苑下》:“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云:“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又在《醉时歌》写给好友郑虔:“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第二节杜甫的创作
存诗1400余篇,在唐人中仅次于白居易。其诗内容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包罗万象。主要有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个人经历和人生忧患等。杜甫的社会诗,也就是那些被称作“诗史”的部分:一类是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杜甫是盛唐诗人中首先把战争苦难引入诗中的。(“三吏”、“三别”见文选122页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诗史”意义。(史诗:重视诗歌的叙事性)
1、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如《兵车行》、《石壕吏》反映穷兵黩武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
2、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其创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对历史是形象的补充。
3、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揭露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表现安史之乱前国势倾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这种“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写法,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细事入手,从一个细小的视角来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图画。在诗中杂以议论,或者用散文的语式铺排,或者将抒情融入叙事中,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二、何谓沉郁顿挫?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他诗歌的主流风格:沉郁顿挫。(指他的政治、社会诗)教材上说: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的山水诗萧散自然。
三、杜甫七律的成就:
如果说,沈、宋可以算作律诗体制的确立者,那么,杜甫才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律诗艺术的奠基人。杜甫律诗的创造与贡献:
1、数量上:151篇,是初、盛唐之和。与盛唐大诗人较:王维,479首——七律20;高适,241首——七律7;岑参,397首——七律11;李白994首——七律9。
2、内容上:杜之前,多酬赠、应制之作;杜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3、艺术技巧上:杜之前,守格律者,不免落入卑琐庸俗,如沈宋诗;而意境胜者,往往视格律于不顾,如李白。杜诗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
其一,对仗精工,出神入化。
其二,议论精当,叙写自如。
其三,布局精心,屈曲盘旋。
其四,对比精确,正反相映衬。
其五,语言精致,含义深邃。
其六,诗律精细,体制创新。

第三节杜诗的影响
一、杜诗的影响
中唐以后,杜甫的地位和影响日大,陆侃如、冯阮君说:天宝前,李白的时代;天宝后,杜甫的时代。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除了在主题意蕴上主要是仁人爱物的仁政理想,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个集大成者,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由于他的转益多师的吸取,兼备众体而自铸伟辞,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可能。
杜诗是唐诗的转折,四个主要标志:
1、以文为诗。“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纪实,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转为新题时事。
2、以论入诗。由山水蕴藉向现实忧患、个人感叹在表现方式上主要是夹叙夹议的散文化的铺排技巧,由唐而向宋诗风转变。
3、以才学为诗。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变。
4、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开苦吟之风气。
二、“李杜优劣论”:李杜两大诗人,难分优劣,各有极诣,同时达到了五七言诗歌的顶峰。后代有些文人,因个人爱好、时代风尚等因素不同关系,发表了若干抑扬的言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引起公案(文学史)。严羽则认为:李杜二公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三、重要注本: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有“杜诗学”。较好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止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萧涤非《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四、讲读:
讲读之一《登楼》(略)
讲读之二《登高》(略)
讲读之三《登岳阳楼》(略)
扩展阅读论著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杜诗注本: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有“杜诗学”。较好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之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
今人萧涤非有《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精读作品篇目:
《登楼》、《登岳阳楼》、《登高》、《春望》、《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
阅读作品篇目: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新婚别》、《悲陈陶》、《羌村》(峥嵘赤云西)、《北征》、《江村》、《前出塞》(挽弓当挽强)、《赠卫八处士》、《梦李白》、《哀江头》、《丹青引》、《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蜀相》。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整理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
2、杜诗艺术成就概述,以七律为例。熟悉杜甫的“赋笔”艺术,试赏析《北征》、《咏怀五百字》。
3、关于“诗圣”、“诗史”、“沉郁顿挫”的词解。
4、比较《登岳阳楼》、《汉江临泛》、《临洞庭赠张丞相》。

第七章大历诗风(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大历诗坛概况。
重点:刘长卿、韦应物、李益诗歌特点。
难点:大历诗风。
第一节中唐诗歌概况(766——835)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祐。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主要为大历诗坛,以王维趣味为趣味。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二节大历诗坛概况
一、士人共同的心态: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1、在盛唐已养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使他们仍关注着社会现实,试图恢复元气,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这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中,有着豪气与激情。
2、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软弱的性格,又使他们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希望在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中寻找心理的平衡,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情趣与远离尘世、洁身自好、颐养天年的生活态度。
二、总体诗风。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五言。有句无篇。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三、主要诗群: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台阁诗人群——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2)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3)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4)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5)李益等边塞诗人
1、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大历,唐代宗时年号,766年—779年,共14年。大历十才子的成员,记载不同,以姚合《极玄集》注所载为最早,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漳、夏侯审。但也有人怀疑这一记载的真实性以为此注为后人所加,因保存此书原貌的汲古阁影宋抄本并无此注。《新唐书卢纶传》记载同。江邻几《杂志》:卢纶、吉中孚、钱起、朗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李嘉祐、皇甫曾、耿湋。胡光炜引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抄》:刘长卿、钱起、朗士元、皇甫冉、李嘉祐、司空曙、韩翊、卢纶、李益、李端。大历十才子基本上都生活在安史乱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安史之乱不仅给唐朝的政治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创伤,摧毁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热情。在这方面,大历十大才子是典型代表。他们缺乏盛唐大家那种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热情。他们虽号为才子,但也缺乏盛唐大家那种杰出横溢的才华。从题材上看,内容单一,赠别酬唱、吟咏山水之作最多,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台阁之中,文人宴集,各擅名场。从艺术上看,推崇六朝二谢(灵运、朓)、王维。意境闲淡幽冷,喜作律体,注重锻炼字句,精细工巧。
2、钱起,有诗四百余首,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主的中原诗人的领袖,在才子中年辈最高,天宝时与王维过往甚密。诗风仿佛王维,缺少恬淡韵味,有斧凿痕迹。其诗挑不出毛病,也说不出特别的好。闲适有余,热情不足。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省试湘灵鼓瑟》)据说曾听人月夜吟此句,应举时韵有青字,以此二举结,考官以为绝唱。百年后仍为范本。《岘佣说诗》说其诗“清气中时露工秀”。就省净来看其诗更近祖咏。他的诗很多是由人家的作品翻衍出来的:“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题玉山村叟屋壁》),即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的意境;“烛影出绡幕,虫声连素琴。”(《夜雨寄寇校书》)直接变化祖咏的诗意“风帘摇竹影,秋雨带虫声。”(《宿陈留李少府厅作》)。还有“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则是王维诗意的摹写。他的七律写得清丽流畅,《赠阙下裴舍人》富丽工稳,堪称佳作。
3、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地方官诗人群——刘长卿、戴叔伦等
刘长卿,虽然经历过盛唐,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代宗两朝。他早年应举屡试(十次)不中,后入东都国子监,推为“棚头”得第。唐考试不糊名,知举者在决定录取与否及等第时需博采众议的情况下,举子们在考前投献诗文、干谒奔走是很重要的,有时单靠一人之力还不够。于是就互结朋党,造成声势,一方面保护本派人员以争取榜上有名,一方面攻击别派的人员。参与棚的容易登第,否则就难免落第。往往有门路的人才能进棚中。肃宗时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载:“士子殷勤,每岁士子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鱼夺,号黹外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戚,无不走也。”他的身世遭遇与杜甫有相似之处,安史乱后身处衰乱之时,宦游于江南,曾两遭贬谪,但是他缺乏杜甫那种远大的政治抱负,所以他的诗哀叹嗟伤之情多于济世救时之志,风骨不举,表现出盛唐向中唐的转变。刘长卿现存诗五百余篇,数量相当可观。他和“大历十才子”专攻律诗,尤长于五律,但基本上走的是盛唐诸家的路子,文辞、声律上修整得十分工致,气度的安详与意象的浑融则稍有不及,更丢失了杜甫诗中的“古意”。他自称“五言长城”,五言诗占十分之六七,五律占五言之六七。与中晚唐的这一题材的诗相比,风貌不同。如刘长卿诗多灰暗、寒冷、苍白的意象,有人以“幽州白日寒“明其诗风,甚当。如其名句、名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远,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游休禅师双峰寺》)前人称代宗时的“大历诗人”,往往“钱,刘”并提,他则是江左诗人的代表。刘的成就高于钱,为“大历诗人之冠”。
4、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元结比杜甫稍晚,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其诗在反映安史之乱之后的社会现实这一点上与杜甫“诗史”类的作品也相似,他曾经辑录同时人的诗选《箧中集》,所收诗人与自己的作品相近,因此,可以说以元结为首,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紧承杜甫之后的。杜甫有《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称赞元结。有《舂陵行》。元结诗刺世疾邪、同情民生疾苦,这是时代对文学的要求。诗风古朴,只作古体,不写律诗,有的作品文采不足,是其缺陷,这与杜甫古、近并工,文质兼备不同,自然成就也就逊于老杜。其诗对新乐府、韩愈古文运动影响很大。
顾况部分作品与元结一派相近,用古体和写实手法抨击现实弊病。顾况性格狂放旷达,晚年受佛道影响,归隐茅山,号“华阳真逸”。所以其作品风格多样一些,唐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谒顾况事(见《作品选》P212),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不能成立。
5、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韦应物737—792(?),又(七五O一一八三O)。出身贵族,西安人,世称韦苏州。少年任侠负气,15岁时就成为唐玄宗的三卫近侍。后来折节读书。早年作品有盛唐风。他最出名的诗歌写于滁州任上,语言简淡,绝去雕饰,风格秀朗,气韵澄澈。后人论唐诗常常王、孟、韦、柳并称。代表作《滁州西涧》。
与大历十才子相近。学陶潜,在语言上清新朴素,但对田园缺乏亲切感,不如陶把田园看作理想和归宿,故不够亲切自然;学王维,没有王对自然的亲和,似带有无可奈何的成分。朱熹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较王维来得更清澄,更疏淡。《滁州西涧》:“独伶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湖带雨睫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人有“王、孟、韦、柳四家”之说,即指山水田园诗。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柳“清而峭”(参见《诗薮外编》卷四)。
6、李益等边塞诗人
李益(748—827),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曾五入幕府。人品似不高,为人所咒,《霍小玉传》敷衍其事。所作多为边塞题材,是中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边塞诗人。风格悲壮,与盛唐边塞诗相比,少了一些激昂慷慨,多了一些哀怨低沉。擅长七绝,胡应麟认为其七绝可与李白、王昌龄比美(参见《诗薮内编》卷六)。如其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卢纶,诗存330余首,有些雄浑气势。如《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韩翃,《寒食日即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精读作品篇目:
张继《枫桥夜泊》、韦应物《滁州西涧》、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月黑雁飞高)、顾况《江上》、《山中》、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阅读作品篇目:
韦应物《观田家》、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韩翊《寒食》、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听晓角》、《宫怨》、顾况《苔藓山歌》。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1、中唐诗坛诗人的分布情况整理。
2、大历诗风的优劣及其评价。
3、熟悉韦应物、刘长卿等人的诗风及其影响。

第八章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韩孟诗派的特点及刘柳诗歌创作。
重点:韩愈雄奇险怪诗风及成因。
难点:韩愈“以文为诗”。

第一节、韩孟诗派(贞元末——元和初)
1、代表诗人:韩愈、孟郊、贾岛、卢仝、马异、李贺、刘叉。
2、成因:(1)命运和个性相同:狷介孤傲、仕途坎坷。(2)文学主张相同:“不平则鸣”、“笔补造化”。(3)创作态度相同:“推敲”苦吟,尚奇求怪。李贺“呕出心乃已耳”。(4)审美趣味相同: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
3、风格:奇崛险怪。他们诗歌题材新异、构思奇特,喜议论,好铺陈,炼奇字,押险韵,多用虚词拗句,从而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
评议:他们追求新变的精神应该肯定。但有时追新求奇过甚,不免流于怪诞。如炼字方面,有的生新奇特,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审美上所谓“陌生化”的效果,有的则艰深怪僻,读之则诘屈聱牙。又如散文化倾向,其表现是以议论入诗,以散文句法入诗,用得适当,增加了诗的表达功能,但过度使用,则损害了诗歌应有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曾被讥为“押韵之文”。
第二节韩愈
一、生平思想(768—824)字退之,河阳人(河南孟县),自称郡望河北昌黎。三岁时父亲韩仲卿去世,得长兄韩会抚养。十年后,韩会死于韶州贬所(由起居舍人贬),由嫂抚养。贞元二年,韩19岁应举。“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不得授官。从29至34岁,先后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作推官。贞元十八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广东)连州阳山县令。元和元年至十二年,先后任国子监博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因平淮有功),进入统治集团上层。十四年,因《谏迎佛骨表》,得罪宪宗,贬潮州刺史。次年回。后官拜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57岁去世。
二、雄奇险怪诗风。奇险最能反映韩诗的艺术个性,影响也大。
1、性格狷介强梗,心理躁郁斗进。韩愈一生充满坎坷,“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上宰相书》);登朝之后,为了革除敝政、弹劾权佞、抵斥佛教,屡遭打击,两贬南荒,几乎丧命。(如《进学解》、《送穷文》。)这种生平遭遇,再加上个性倔强,使其心灵扭曲、情感不能理顺。诗境乃心境的对应物,不平和的心态也就不可能外化为“中和”之美的诗风。
2、才大气雄而又富于创造精神。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瓯北诗话》卷三:“自沈、宋创为律诗后,诗格已无不备。至昌黎又斩新开阔,务为前人所未有。……皆有意出奇,另增一格。”
三、雄奇险怪的表现:
1、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怪,这源于他总是处于矛盾斗争、躁郁斗进中的心灵,艺术上需要这样的对应物。如《南山诗》连用五十多个新鲜比喻写南山的光怪陆离。韩诗有些意象由生新奇特转入怪异险恶,如《初南食》: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令人毛骨悚然。又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洞庭连天九嶷高,蛟龙出没猩鼯号。……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2、“以文为诗”。以文为诗,在杜甫是偶一为之,而在韩愈则成为一种倾向。沈括:“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具体表现:a、移植辞赋铺陈排比手法入诗,如《南山诗》,连用带“或”字的诗句五十一个,叠字诗句十四个,铺列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月蚀诗》铺列东西南北四方之神。b、运用散文章法结构,如《山石》采用游记散文的章法论述游山经历。又如《嗟哉董生行》,形同传记。c、破骈入散的句法,即故意不用骈偶,而只用单行奇句。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全用散句。句法方面的另一生新之处是改变上二下三、上四下三的传统句式。如:“有穷者孟郊”、“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子去矣时若发机”、“虽欲悔舌不可扪”。《路旁堠》:“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陆浑山火》:“溺厥邑囚之昆仑”等。其特点是句式拗析,多用虚词(诗歌一般少用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之类更罕见)。其成功之处在于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能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失误之处在于一些诗求之过甚,近于“押韵之文”,有损诗的形式美、音韵美等。d、散文化的另一表现是以议论入诗。如《山石》和《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的结尾都是议论,水到渠成,显得自然,增加了诗歌的思想性,诗歌并不排斥议论,而且议论与抒情往往是难解难分的,即言志与抒情常相结合,但韩诗有时议论过多,如《送灵师》首段排斥佛教,全用议论,几近押韵的《谏迎佛骨表》。这就损害了诗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舒芜认为韩诗散文化是追求“非诗之诗”。散文的结构方式,用奇句单行,少用对偶;好铺叙。如《山石》。
3、用奇字。韩诗在语言上,除上述句法方面的新变之外,另一面表现就是喜用奇字、押险韵。韩愈论文主张“唯陈言之务去”,作诗亦然。遣词用字,避熟就生。他评论孟郊诗云:“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异”。但韩诗有时生新过甚,并不妥贴自然。如《陆浑山火》。赵翼《瓯北诗话》卷三:“盘空硬语,须有精思结撰。若徒搏摭奇字,诘曲其词,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如《南山诗》之“突起莫间篷”、“讦陷乾窦”、“仰喜呀不仆”:《和郑相樊员外诗》之“禀生肖勒刚”、“烹斡力健倔”等词句。吴经熊说:“像在《石鼓歌》里面,他手持韵文字典一册,选用最深奥的字,以期显示他的才学。他惟求文字上的‘险奇’。”
4、好用(险韵——僻韵,作诗用艰僻字押韵,或从包含字数不多的韵部中选取韵脚,人觉其险。与宽韵、窄韵相对)。《六一诗话》云:“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旁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
5、审美的异化,以俗、丑为美。“好像故意用令人厌恶的字,若呕、虱、脓疮、丑娃,甚至于‘粪’字”。《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火维地荒是妖怪,……阴气晦昧无清风。……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这是“以丑为美”,(《艺概诗概》),舒芜认为是追求“不美之美”(陈迩冬《韩愈诗选序》)。
四、韩诗地位与影响:《原诗内编》上:“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第三节孟郊、贾岛、李贺
一、孟、贾、李三人的共同点:
l、他们都与韩愈有密切交往,其创作也都受韩诗追求奇崛险怪的影响。
2、三人都是科场失意不顺、仕途蹭蹬偃蹇。孟效四应科举,四十六岁时才进士及第。五十岁选授溧阳尉。贾岛早年为僧徒,后还俗应举,但屡试不第,直到58岁时,才被任命为遂州长江县主薄。李贺更是命乖运奇,因其父名晋肃,而失去应举的资格,后任奉礼郎,年27即抑郁而死。
3、三人皆以苦吟而著称。孟郊《夜感自遣》:“夜学晓未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贾岛(七八八一一—八四三):费了三年工夫的苦心思索,才写了下面二行: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其《题诗后》云:“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推敲”的典故就来源于贾岛苦吟的故事。(见宋曾糙《类说》转引《唐宋遗史》)涉及的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但据今人考证,故事本身不可靠,因韩愈任京兆尹是在逝世前一年,而韩、贾两个早在十多年之前既已结交。不过故事反映贾岛若吟还是符合诗人一生创作情况的。李贺作诗刻苦,其母责之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出自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二、“郊寒岛瘦”:郊岛历来并称,苏轼《祭柳子玉文》云:“郊寒岛瘦”。中国古代诗论重直观感受,而少理性的条分缕析,苏轼此评颇具典型性。“寒”大概主要是就郊诗的内容而言,多写其苦寒生活及凄凉心境。“瘦”大概主要指贾岛诗内容单薄情感淡漠,显得不饱满不丰腴:另外贾岛工于五律,语言凝炼简约,而又时见奇峭,故给人瘦硬之感。(内容、语言、情调)
1、孟郊(七五一一一八一四)性格孤傲狷介,不谐流俗,46岁才进士及第,50岁任溧阳尉,一生沉沦下僚。他的诗以“苦吟”和“吟苦”而著称,不断地唱述贫苦不幸,苏东坡将他比拟在寒冷中抖栗的蟋蟀。他写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充满幽僻、苦涩意象的诗,风格峭硬,诗境仄狭,表现了诗人凄凉寒碜的生活状态。诗中多冷露、峭风、秋草、吟虫、病骨等意象的组合,真切地展现了一个形销骨立的凄苦老人形象。如:《借车》: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家穷;《秋怀》: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家破;《答友人赠炭》:晚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苦冻;《悼幼子》: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可怜;《老恨》:无子抄文章,老吟多飘零——老惨。
韩愈说孟郊诗“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傲。”(《荐士》)孟郊《赠郑夫子鲂》也自我写照:“天地入胸臆,吁嗟声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这一派的诗人十分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笔补造化”,“务去陈言”,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除《登科后》外几无得意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贾岛(779~843):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韩愈说他:“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惨。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著名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见一斑。其诗《题诗后》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气冲斗牛,一副侠胆。其实他骨瘦如鹤,气短力微,只不过借剑喻己,想人赏识罢了。
《全唐诗话》有一段故事,说韩愈诗写贾岛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世。”
这些诗人对社会生活不怎么关心,阅历也狭窄,入诗的事料相对的贫乏。他们写诗多刻意为之,多把力量倾注于五言律诗上。因此往往有句无篇。
苏轼有所谓的“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概括。还有“卢奇马怪”之说。刘叉宣称“诗胆大如天”(《自问》),卢仝自谓“忽忽造古格,削尽俗绮靡。”(《寄赠含曦上人》)
韩愈说张籍诗“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病中赠张十八》)“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韩愈《调张籍》)这些都是从用语险怪、造境雄奇上着眼的。

3、“鬼仙”李贺:李贺只活到27岁,《新唐书》本传,但流传作品240多首。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从创作方法来看,他受屈原和李白的影响,以浪漫主义为主。主要表现是想象丰富而奇诡。杜牧在《李贺集叙》里说李诗是“骚之苗裔”,意思是深受楚骚影响。其诗果然有骚之余韵,而又独具自家特色,诗人多以乐府,用语奇瑰而超逸常规,想象奇特而迥异常人,思维奇怪而不合常理,创造出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境界及效果。诗风幽奇冷艳,古诡怪诞。代表作《梦天》、《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致酒行》。《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官街鼓》:“几回天上葬神仙。”《马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南山田中行》:“鬼灯如漆点松花。”《长平箭头歌》:“左魂右魄啼饥瘦。”钱锺书《读艺录10长吉曲喻》:“长吉乃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余论昌谷诗,引申翻译名义集所谓雪山似象,又长尾牙,满月似面,平添眉目者也,如《天上瑶》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云可比水,皆流动故,此外无似处,而一入长吉笔下,则云如流水,亦如水之流而有声矣。《秦王饮酒》云:‘敲日玻璃声’,日比玻璃,皆光明故,而来长吉笔端,则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声矣。……皆类推而更进一层,古人病长吉好奇无理,不可解会,是盖知有木义而未识有锯义耳。”李贺的比喻是根据递进想象而形成的曲喻,不仅如此,其他的想象奇诡的诗句亦同此理,换言之,李贺想象只所以显得奇诡,奥秘就在于它是一种递进式想象。谜底揭穿,我们就掌握了解开李贺诗风奇诡的一把钥匙。李贺因其诗歌想象奇诡,又多写非现实、超现实的虚幻怪诞的意象,所以人们称其为“鬼才”(宋祁语),这并不恰当。李贺诗风虽受屈原、李白影响,但成就远不及屈、李。杜牧《李长吉歌诗叙》:“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贺诗乃李白乐府中出,瑰奇谲怪则似之,秀逸天拔,则不及也。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韵。”贺诗多乐府歌行,故诗集名《李长吉歌诗》。
精读作品篇目:
韩愈《山石》、《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孟郊《游子吟》、《洛桥晚望》、李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
阅读作品篇目:
韩愈《石鼓歌》、《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调张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孟郊《寒地百姓吟》、《游终南山》、李贺《老夫采玉歌》、《马诗》(大漠沙如雪)、《将进酒》、《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金铜仙人辞汉歌》、《梦天》、

四、柳宗元、刘禹锡
刘早年与柳同登进士(21、22岁),同为官,共同参加永贞革新(33、34岁),同贬南荒,又一起由地方调入京城,后又一同被贬湖南作司马。十年后又分别被迁官到更为遥远的地方,一到连州(今广东),一为柳州(今广西)。二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远离京城的穷僻处度过的,诗风比较接近,故“刘柳”并称。二人友情亦为文坛所感动,柳以柳(广西)易刘之播(刘有老母。贵州遵义,更苦。刘后被改为连州刺史);刘为柳送葬,养柳六岁子如己出。晚年与白居易结交,又并称“刘、白”
(一)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山西永济县)人。文与韩愈齐名,诗与韦应物并称。其山水诗与山水游记,尤为后人称颂。在提倡古文创作方面,与韩愈并称,但诗风不同。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谪南荒十四年,47岁死在贬所。所以,作者借诗歌倾泄胸中的愤悱之情。固其遭遇似屈原,其诗亦有屈骚之义,《唐诗别裁》卷四:“柳宗元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以工整的格律抒哀怨之情。在山水诗方面,“王、孟、韦、柳”并称,但风格不同。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其山水游记小品相似,渗透了迁谪意识。其《游南亭初还叙志七十韵》云:“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风格清峭幽冷,如《江雪》、《渔翁》。
一生与禅僧多有往来。他的《送僧浩初序》开头的第一句话便说:韩愈与我是好朋友,他恨我嗜浮图言,而尤其不赞成我与浮图游。但是我不因他的反对而放弃我对佛禅的信仰。他认为:“凡为是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名。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而焉从?”柳宗元有诗一百六十三首,论禅诗就有三十多首,其比例不在王维之下。特别是柳宗元涉及禅学的文章竟有三十多篇,数量远远高于王维。柳宗元的性格气质犟拗,不能豁达随顺,“知不可而愈进兮,誓不偷以自好”(《吊苌弘文》),“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他十多年身处荒远穷僻之地,其直觉观照必然摆脱不了悲怆哀怨情绪的干扰。《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诗云:“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一生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情绪万万调整不过来,繁露坠地、冷水疏根的声响都能使他不能入眠而倚楹待旦。诗末乃悲慨之语,却以淡泊的字眼出之。清人沈德潜看出了他的这种故作高蹈闲散的内心痛苦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
柳宗元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中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此两句是写实性的赋笔,又是象喻性的比兴。霍松林先生评曰:“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霍先生的读解精彩之极,突出了诗人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中所触发出来的个性情怀。(见《唐诗鉴赏辞典》第92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因为动则得咎的处境,柳宗元的精神始终处于一种惊悚惶惧的状态,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引发不出赏心悦目的美感,风过鸟来都是一种魂惊魄动的感觉。“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因身世不幸带来心境的孤愤忧伤,使他不可能具有高度虚空的心态而进入两望同一的境界。柳宗元有诗云:“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南涧中题》)意思是,以后有谁也被贬弃到我曾经囚居的那个地方,我相信他必定会与我有同样的心情。因此柳宗元诗中多荒僻凄凉的场景,诗人特别注意精心选择大量的微弱不幸的物象,正表现出其对于悲惨生活和命运的真实而深刻的体验。不可能将不合理现实合理化而达到人生价值的转换。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设色寒凛,于天寒江冻、万籁无声中偏偏有我独钓而突出,诗人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然而离群孤绝的钓者只能达到自钓自赏的目的,保持着一种独洁孤立的强硬姿态。他忘掉一切而沉浸于一种苦苦追求的幻觉中,享受着期待的精神满足。诗人强行突兀于大雪之中,表现出主动地站到社会对立面一边的孤傲不群,活生生一个执拗勇毅的斗士形象和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胡应麟曾比较王维和柳宗元二人的诗这样评论说:“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杼,名言两忘,色相俱泯。又曰:‘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诗薮》内编卷六)柳宗元还有一首为千古诗人所津津乐道的诗,题目叫《渔翁》,这也是借渔钓来发泄孤愤不平的。渔翁乃诗人自况,意在表现独来独往、超凡脱俗的清高。“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硬把这两句按上,使一绝句多出了一个奇特的尾巴来。苏轼认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但是他却认为“其尾两句不必亦可”。(见惠洪《冷斋夜话》)东坡的审美理想是以盛唐为宗的。明末诗论家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也有很精辟的阐释:“中唐人用意,好刻好苦,好异好详……盛唐人寄趣,在有无之间。”柳宗元所处的时代则是衰落的中唐,其美学情趣突破盛唐藩篱,硬把一种孤傲独寂的牢骚强行加上两句标出,显示出悲剧的刚性美来。其山水诗特点:清峭凄怆,幽邃奇崛。以“穷神知化”为其诗学思想核心的明末诗论家胡应麟认为,“诗最可贵者清”。他在其论诗专著《诗薮》中指出:“柳子厚清而峭”。他自己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则透露出其诗歌的风格特点和师承关系。
(二)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与柳宗元同年登进士第。刘官至检校礼部尚书,晚年迁太子宾客,因此其诗集为《刘宾客集》,存诗800余首。又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其仿民歌的《竹枝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之作,这些诗风情俊爽,雄捷明快,极富艺术张力。如《乌衣巷》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寓意深刻,豪门兴盛而引起了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诗今存八百余首,数量相当可观,虽不象韩愈那样形成了一个流派,但象柳宗元一样,自成一家,刘柳相比较,刘的诗歌成就高于柳(柳存诗仅160余首)。明人杨慎《升庵外集》卷十六:“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刘禹锡诗题材多样,众体兼备。值得称道的特点有不少,最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的一个评价。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里的“豪”是指刘诗雄豪苍劲,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之于作者气质的坚毅和性格的豪迈。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贬谪在外,长达二十多年(湖南朗州、连州、夔州、和州),但志气不衰,傲岸达观。孟柴《本事诗事感》云:“刘尚书自屯田员外左迁朗州司马,凡十年始征还。方春,作《赠看花诸君子》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有素嫉其名者,白于执政,……不数日出为连州刺史,……(十四年后招回,重游玄都观,又题一绝)诗曰:“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白氏原唱《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比,沉郁中有旷达。白居易很欣赏腹联二句,谓之“神妙”。又如《舶台闻秋风》诗:“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面对萧瑟衰飒的秋天,诗人不仅没有感到畏缩凄凉,反而精神振奋,诗中实以骏马雄鹰自喻。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老杜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说:中唐诗人“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这首绝句,的确具有刚健的风骨。(《金陵五题》中《石头城》、《乌衣巷》等绝句,则含蓄蕴藉,神韵悠扬,此为盛唐绝句的又一特征。)刘诗的雄豪苍劲还得之于思想的明哲。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刘禹锡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些作品的雄劲风格的形成正是受益于哲理之感的照耀。除“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外,又如《秋词二首》之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幻良淘沙九首》之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当然,刘诗风格的形成也与其政治抱负以及从政经历有关。
柳、刘是韩白两派外的名家。二人并称,诗风不同:前者峭拔简洁,后者雄豪苍劲。《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柳——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刘——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清人贺裳评价刘、柳诗云:“五古自是刘诗胜场,……使千载后人犹为之欲哭欲泣”,“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阅读书目: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精读作品篇目: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柳宗元《渔翁》、《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阅读作品篇目:
刘禹锡《石头城》、《金陵五题乌衣巷》、《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第八章思考与练习:
1、中唐诗坛流派概述。
2、韩孟、刘柳比较。
3、李贺诗歌想象奇诡讨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66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