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把握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背景、过程、特点与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概括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与深远影响。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
1.背景:
①的成功向世界各国证明了经济区域化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
②美苏“”的影响。
③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和平、进步和繁荣的必要性。
2.标志:1967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发表《》,正式宣告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
3.进程:
①进入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了《》和
《》,这次会议标志着东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②区域化进程加快:1999年,东南亚个国家全部加入。
③自由贸易区启动:年正式启动。
4.作用:东盟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1.背景:
①国际形势: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也已起步。
②、、三国共同发展的需要。
2.过程:1992年、、三国签定了《》,1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内容:成员国之间取消,进行,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4.影响:
①三国之间的大大加强,在经济上形成互补,促进了三国的经济发展。
②为三国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③其它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有些国家开始自己筹建。
三、亚太经合组织
1.背景:
①20世纪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
2.过程:
①成立: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国外交和经济部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②扩大:1991年,中国和中国、加入该组织。
3.特点:
①成员国差异性大,经济结构性强;
②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
③有共同的组织原则和创新的合作方式合作方式:即。
4.作用:
①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使亚太地区在和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
②在和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当今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及其特点。试以其中的一个为例,介绍其形成过程及所产生的影响。
(1)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2)特点: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区域集团,一体化的水平最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跨区域的国际经济组织,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
(3)举例:欧盟的建立与影响:
过程:①二战后,西欧国家开始经济一体化的探索,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在此基础上,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②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生效,西欧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一大步。③欧盟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拥有25个成员国。④欧元的启动加强了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影响:西欧的联合是战后欧洲经济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在两极格局下,西欧的联合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欧的联合与崛起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的格局向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方向发展;欧盟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我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原因
(1)APEC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
(2)积极参与APEC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3)参加有利于我国在地区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例1.(2007广东文科基础)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反映了
A.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基本消失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美国被排斥在区域集团化之外D.全球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解析:题眼:“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考点:经济全球化结论:选B
例2.(08海南历史,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之一。
东盟大事年表
1967年
东盟成立,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
1971年
签订《东南亚中立化宣言》。
1976年
签订《东南来友好合作条约》,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1984年
文莱加入东盟。
1992年
决定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5-1999年
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
1995年
签订《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
1997年
首次举行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2002年
分别与中国、日本达成一致,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2年
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摘编自耿协峰《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等
(1)指出20世纪60年代影响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外部因素及表现。(2分)
(2)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5分)
(3)概括东盟和欧盟共同的成功经验。(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集团化,以东盟和欧盟为中心展开。第(1)问注意“60年代”、“外部因素”“表现”等关键词;第(2)问对比分析型题目,主要指出东盟区别于欧盟的地方,应从成员国的组成、合作领域和合作层次水平等方面比较。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要点:
(1)冷战,越南战争(2分)
(2)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同;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政治目标是地区稳定;经济一体化水平低。(5分)
(3)从共同关心的问题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逐步推进区域化;不排外,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5分)
一、单选题
1.北美自由贸易区比欧盟合作程度低,主要表现在
A.合作的内容上B.成员国的规模和数量上
C.合作时间的长短上D.组成国家的发展水平上
2.1989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欧共体12国组成欧洲联盟。上述现象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国际经济旧秩序向新秩序过渡
3.下列关于APEC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亚洲及大洋洲地区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②它是在经济区域化趋势推动下成立的国际组织③它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④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国际组织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
①②③④
A.④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④②①③D.②①④③
5.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组织的建立,不能表明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欧美加强了对亚洲经济的扶持
C.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D.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正逐渐形成
6.亚太经合组织成立、欧盟产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诞生,直接表明了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B.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强
C.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趋势减弱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7.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
A.欧共体B.欧盟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8.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9.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国走向联合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
B.同欧共体一样,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
C.美国、加拿大主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D.贸易区的建立也存在一些问题
10.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虽然对美国关税下降率远小于美国对墨西哥下降比率,但大量产品的涌入,仍然使墨西哥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这最能说明
A.发达国家侵略发展中国家经济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
C.墨西哥经济实力较差D.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弊大于利
11.关于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原则,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B.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原则
C.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D.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
12.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是
A.欧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合组织D.欧共体
13.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不同点是
A.是个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
B.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
C.既是区域性经济组织,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各地经济依赖型加强的产物
14.下列图片体现了亚太经合组织
A.B.C.D.
15.(2004·天津)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
A.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B.亚洲一一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洲一太平洋地区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3分)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1分)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1分)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旨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能表明这一宗旨?(1分)中国于哪一年加入该组织?(1分)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分)这一趋势(进程)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1分)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1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1993年世界上共有35000家跨国公司,分布在全球的附属公司(包括子公司)共17万家。其中90%属于发达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只有2700家,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重下降到81.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7.8%。
——薛荣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
材料二亚太经合组织(APEC)近年来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在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同时,APEC以单边贸易自由化为突破口来推进亚太合作,并制定了《APEC的非约束性投资原则》。在《大阪行动议程》中,APEC提供最惠国待遇,扩大国民待遇以及确保透明度,促进各成员国各自的投资制度和整个APEC投资环境自由化,并通过技术援助和合作促进投资活动。
材料三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形成和发展的经济背景是生产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规模经济会带来最大效益,追求规模效益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当代跨国公司不断涌现,正是为了追求规模效益以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导致国际科技分工协作新体系的建立,反映了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并且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一种新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基本知识》
材料四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面临新的挑战。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摆在亚太经合组织面前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二是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在这两个方面,亚太经合组织都可以也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江主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并指出产生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科学技术国际化的动力、目的、途径各是什么?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应该怎么办?
(3)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时间、性质和作用。
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CAB 6―10 ABCBB11—15BBCDC
二、非选择题
16.(1)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欧洲联盟。(3分)亚太经合组织。(1分)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1分)
(2)“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1分)2001年。(1分)
(3)对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分)
存在哪些问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发展中国家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方面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答出一点即给1分)
建议: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1分)
17.方法点拨:首先要阅读材料,然后依托材料再现相关史实,分析回答设问。本题(1)(2)两问运用材料信息回答。(3)问将材料信息与相关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回答问题。
(1)总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全球范围的生产力发展到绝非一国所能驾驭,只要世界生产力继续发展,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全球一体化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2)动力在于追求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的更大规模效益;目的是增强经济竞争所依赖的经济实力;途径是通过扩大国家之间或公司之间的技术合作,组建跨国公司。对中国来说,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
(3)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成立的区域经济集团;加强了区域经贸合作,实现亚太经济共同繁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一五”计划建设、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理解:(1)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2)社会主要矛盾(3)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3、运用:(1)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资料搜集与展示
2、问题探究
3、史料(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和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
A、主要矛盾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八字方针(1961年)
①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意义
A、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B、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a.时间:1958年
b.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①“大跃进”
A、内容:
a、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b、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B、影响:
a、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大炼钢铁)
b、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A、内容
a、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b、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B、影响
a、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后果:
A、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B、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局面的?
经济状况: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和多年战争破坏。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探究一:阅读课文及下列图片思考一五计划相关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1949-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为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2)图一、图二反映当时一五计划哪方面内容?产生什么影响?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图三、图四反映一五计划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内容: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
探究二: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分析当时的主要矛盾: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确定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探究三: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
反映:大跃进运动
愿望: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落后面貌。
(2)从材料中归纳当时这场运动所犯的错误。
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同一时期在农村还进行什么运动?有何失误?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过度公有化,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4)两次运动的教训是什么?
1、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实事求是;
2、经济建设中要遵循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两次运动发展结果如何?中共中央如何应对局面?
结果: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困难。
应对: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探究四:文革爆发后在1971年和1973年分别出现经济复苏和回升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原因有(C)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③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④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新中国开始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是(A)
A.国民经济的恢复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精神的是(A)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4.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D)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相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5.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A)
A.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6.下列反映出“大跃进”本质特征的历史现象是(B)
A.全行业公私合营B.谷子亩产过万斤C.三大改造D.抓革命,促生产
7.“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状态,其主要原因是(C)
A.“文化大革命”的客观作用B.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D.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第10课世界经济发展一、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1、经济全球化趋势:最重要趋势;(1)基本含义:指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达到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现状。(2)主要特征: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3)形成原因: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②以信息动手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最主要原因)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④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⑤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⑥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4)本质反映: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5)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益和风险并存;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②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匮乏、债务沉重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④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扩大②阻碍着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③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威胁;例: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6)重要表现:世界贸易组织(WTO)运转——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
项目
基本概况
时间
1995年1月1日;前身
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部
日内瓦;性质
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影
响
①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②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中国入世
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第143个成员国;2、经济区域化趋势(1)基本含义:指若干国家联合起来,依仗集团力量以促进和突现成员国共同繁荣的战略利益,是一种联合图强的战略。(2)背景原因:①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②经济多极化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激烈;③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依赖性加深;(3)三大区域经济集团:①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1月诞生;②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1989年成立;③欧洲联盟:项目
基本概况
简称
欧盟;前身
欧洲共同体;点评
是经济区域化的典型代表;①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条约》生效,欧共体12国结成经济政治联盟;②1999年1月,欧元成功启动,标志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作用
(4)主要作用:①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②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④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⑤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3、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在发展中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2)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了经济区域化的趋势;(3)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二、知识经济的兴起1、基本含义:区别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2、兴起背景(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2)冷战后,经济和科技为主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3)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3、兴起概况(1)时间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出现于美国;(2)增长动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3)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4)主要特点: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4、历史作用(1)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2)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1、环境问题(1)出现原因: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掠夺,破坏了全球生态平衡;(2)主要表现: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大气和水污染加重,气候恶化;(3)面临后果:使世界无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4)解决办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项目
基本概况
基本
含义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在“需要与限制需要”方面的关系;形成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时空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作
用
①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②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③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④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意义
①使生态系统第一次被人类自觉地纳入到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中去,是人类向自身生存环境由索取到回报的大转变;②提升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将导致人类生活指数及质量的根本变革;2、恐怖主义: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3、国际性毒品贩卖走私4、艾滋病蔓延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33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