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一部分五年高考荟萃

2009年高考题

1.(09天津文综历史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2.(09福建文综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答案A

3.(09江苏历史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答案C

4.(09上海历史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5.(09广东历史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6.(09海南历史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噶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答案D

7.(09山东基本能力9)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过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画②画家吸引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8.(09山东基本能力29)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是()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

答案D

9.(09山东基本能力40题第(1)小题)《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

A.五四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救亡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10.(09山东基本能力40题第(3)小题)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歌使你悲使你感奋,使你知道对祖国的责任②国歌的拍号2/4是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第二小节有两拍

③国歌是一首旋律轻松,舒缓的歌曲④国歌是一首音调高昂、气势豪迈的歌曲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11.(09辽宁宁夏文综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历史背景:“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历史作用:“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保障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12.(09四川文综39题第(2)小题)

材料二“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2)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13.(09江苏历史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只有,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005—2008年高考题

1.(08全国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1949年建立新中国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故A、B两项说法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建立的。

2.(08江苏)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注意从连环画的注释中抓住时间是“1953年”这一关键信息,其次从连环画的正文中抓住“老孙归社”这一信息理解。结合1953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信息,可知“老孙归社”是指老孙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3.(08海南)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解析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回答,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完成,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国家急需专门人才。

4.(08广东)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解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就是规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5.(07宁夏)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农副产品紧缺,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分析出其作用。

6.(07山东)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图片可获得的信息为:五种少数民族的文字,由此可得出民族平等、团结等内涵。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由图片体现不出。

7.(07上海)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经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完成的,上海是工商业城市,由此判断出正确答案。

8.(07广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答案C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由周恩来提出的,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的封锁之下。

9.(07广东文科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答案D

解析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中美建交前;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亚非国家建交;中日两国建交是在1972年。

10.(06上海)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1950年(%)1954年(%)

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85.545.292.191.4

富农、地主14.554.87.9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包产到户”的实施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1950年时被富农地主占有的土地到1954年大部分转移到了贫农中农手中,这也就意味着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废除了。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土地改革的完成。

11.(06江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为了()

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

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C.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统一财经政策以后,又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这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2.(06上海)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1950年除夕”用排除法。A项是1949年春,C项是1950年10月,D项是1953年开始的。因此应选B项。也可根据教材知识采用直选法。

13.(06广东)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答案C

解析元旦社论一般应包括对上一年经历的回顾和新一年前景的展望。因此,把备选项中的语汇与1949—1952各年元旦前后的史实相对应就可确定这些语汇属于哪一年的元旦社论。A项为1950年,对应全国刚刚解放后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B项为1949年,对应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C项为1952年,对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准备开展的计划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项为1951年,对应抗美援朝战争。

14.(05上海)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能力。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A是清末预备立宪时制定的,B是辛亥革命时临时参议院制定的,C是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

15.(05江苏)1952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确立了()

A.生产资料公有制B.人民公社体制

C.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全面掌握。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确立了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公社体制是在1958年后出现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05广东)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分析。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一方面资本家正常存在;另一方面国家支持资本家的正常生产,实行统购包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材料备选项看:②与题干不符,因为当时资本家仍然存在;①③④与题干当时的历史背景吻合,即已开始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但改造尚未完成。

17.(05江苏)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再认再现基本历史现象的能力。“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195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秋,1954年秋召开的一届人大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07北京)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基本主张实践过程结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马列主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反对北洋军阀,争取民主共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06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雇户贫户中户富户新富农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

材料二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①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出农村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动是地主和富农消失了,而雇农和贫农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结合时间来分析,发生这种变动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第(2)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土改后农村仍然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而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这样,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材料二正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即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对商品粮和其他工业原料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工业品对农村广大市场的需要,这成为1953年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3)问,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人民公社体制。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它必须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超前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因此说它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第(4)问,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对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即可;基本的启示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三年联考汇编

2009年联考题

题组一

1.(09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一次月考)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到,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曲最可能流行于哪一时期()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过渡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C

2.(09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二次质检)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答案A

3.(09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上期期中)1949年10月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答案D

4.(09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三次月考)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点是()

A.都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和召集B.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C.都是全国最高的权力机关D.体现了民主协商原则

答案D

5.(09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下列哪些举措贯彻了这一指示()

①银元之战②土地改革③企业民主改革④三反五反运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6.(09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答案B

7.(09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1955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指出:“将农业合作化运动转入控制发展,着重巩固阶段”,这()

A.说明农村工作出现了右倾保守思想B.该方针着眼点在于纠正工作中的急躁冒进

C.表明农业合作化运动条件尚不成熟D.反映了合作化运动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答案B

8.(09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9.(09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中所示五种经济形式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840~1956年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曲线图

A.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

B.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C.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

D.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答案D

10.(09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上期期中)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我国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11.(09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三次月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于1956年为即将建成的某座大桥而题写的诗句。这座大桥是()

A.武汉长江大桥B.重庆长江大桥C.南京长江大桥D.九江长江大桥

答案A

12.(09山东省潍坊市普高高三上期阶段评估)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答案B

13.(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10月月考)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很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材料三

图一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图二遇刺身亡的宋教仁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材料四“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

(2)因为依据《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篡权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徒有其表。

(3)举措: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焦点: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

(4)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中国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艰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2009.广东六校联考)二十世纪初期,当时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①实行三权分立②实行内阁责任制③实行“耕者有其田”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2.(2009.北京摸底)造成下表中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大致范围所有制土地经营

1949年以前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个体经营

1950——1952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个体经营

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高级社,集体经营

A.土地改革运动B.三大改造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3.(2009.广州摸底)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行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2007——2008年联考题

1.(08广东省惠阳期末)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彻底完成

C.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D.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答案A

2.(08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应该出现在()

A.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B.1941年“双交双减”政策施行后

C.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行后D.1950年全国的土地改革推行后

答案D

3.(08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下反映的我国公私经济成份比例情况,出现于()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答案D

4.(07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作为铁路枢纽的徐州车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度严重

堵塞.但经过采取措施后实现了畅通无阻。其措施是()

A.七千人大会调整国民经济B.周恩来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C.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D.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答案C

5.(07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一大片”

答案A

6.(07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主要作用是()

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制定了“临时宪法”

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各项准备

答案D

7.(07西城模拟)中国人民开始走上独立、民主、统一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覆灭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获得和平解放D.三大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B

8.(07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义是()

①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②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③取缔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特权

④拒绝与两方国家建交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9.(07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下列国家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先后顺序是()

A.苏联、印度、美国、日本B.印度、苏联、美国、日本

C.苏联、印度、日本、美国D.苏联、美国、印度、日本

答案C

10.(08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四条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材料二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请回答:

(1)判断图中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曲线是哪一条,并指出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把③、④两种经济形态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分别对

它们采取了什么政策?各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案(1)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时期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步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2)对③采取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对④采取没收政策。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第三部分创新预测题精选

1.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标志着中国领土的全部解放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为西藏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D.标志着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答案C

2.朝鲜半岛出现南北分裂局面,主要原因是()

A.古代朝鲜半岛就曾长期分裂B.日本对朝鲜分而治之政策

C.朝鲜民族内部的不团结D.美苏“冷战”对抗

答案D

半个多世纪来,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时常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有关朝鲜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战争是由于美国第七舰队开到朝鲜海峡引起的

B.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进朝鲜后,中朝军队并肩作战,战场形势迅速转败为胜

C.战争胜利的标志是美军退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D.先是朝鲜内战,后演变成朝鲜民族自卫战争

答案B

4.“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针对建国初期社会上某些人一度出现的这种惶恐心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举措是()

A.稳定物价,统一财经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开展“五反”运动D.进行三大改造

答案B

5.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利用市场关系和私人资本主义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与之相类似的政策是()

A.稳定物价,统一财经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合理调整工商业D.没收官僚资本

答案C

6.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这一时期发展状况,以下能反映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是()

A.剿匪中立富农美国第七舰队赎买

B.斗私批修臭老九革命无罪上同下乡

C.人民内部矛盾原子弹高产卫星焦裕禄

D.经济特区乡镇企业证券市场网络

答案A

7.“要想下地狱,就去学汉语!”这句感叹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颁布,成为历史语言至今已有50年了。我国汉字由繁到简、从难到易的演变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汉字演变的主要因素有()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②受书写工具影响③有利于交流传播④文化传统的中断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8.穿俄式“布拉吉”(俄语连衣裙)、哼唱苏联歌曲《三套车》、观看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成为中国广大年轻人的最爱。这一生活方式流行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新中国一五建设时期

答案D

9.辽宁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是因为该省()

A.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器工厂

B.最早将官僚资本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C.建成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

D.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

答案C

10.“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牌汽车跑中华,喷汽式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这首歌谣所歌颂的成果的取得是在()

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11.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答案A

12.每个时代都需要时代人物和时代精神。王崇伦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工业劳动模范,他曾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和他同处一个时期的工业劳动模范还有()

A.赵梦桃B.李顺达C.孔繁森D.孟泰

答案A

13.汉语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产生了许多新的词语,在一定时期的报刊上大量流传。下列词语,按照流传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民国②议院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④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答案D

14.被誉为“企业大王”的刘洪生,1930年在上海创办章华毛纺织厂。1954年该厂改名为中国毛纺织厂。在庆祝会上,有人高呼:“资产阶级20年来剥削工人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赢得了人们的热烈掌声。这一史实反映的是新中国()

A.合理调整工商业B.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进攻

C.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企业、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80%,垄断钢产量的90%,电力的67%,有色金属和石油的10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构、交通、对外贸易等。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银行2400多家,工矿企业2800多个。

材料二1949年6月,刚刚解放的上海市,金银价十天内上涨了两倍左右,6月8日一天,银元黑市价人民币从1400元涨到2000元,上海军馆会断然查封挑起“银元之战”的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了投机倒把的首要分子,刹住了破坏金融的非法活动。

材料三“银元之战”以后,一些投机商人又进行粮食、棉纱等投机倒把活动。(1949年)上海米价6至7月上涨4倍。国民党特务说:“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那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陈云说:“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人民政府统一调动粮食、棉纱在各大城市抛售,市场物资饱和,物价接连下降。许多投机倒把分子破产了。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收入分散,公粮、税收仍归地方,而行政开支、军费建设投资等都由中央支付。因此,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把公粮、税收、库存物资和公营企业的利润一律收归国库,由中央统一掌握;开支也由中央统一规定标准,不准擅自额外开支。此外,还规定国营贸易的物资由中央贸易部统一调用,机关、企事业的现金除留少量供近期使用外,一律存入人民银行。这样,初步确立了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新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

(3)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的实质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国家的什么政策?国家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和结果各是什么?

答案(1)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2)共同现象:物价暴涨。不同措施:材料二采取了行政、专政、镇压的手段;材料三运用了市场、经济干预手段。

(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4)政策: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原因: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财政困难。结果:初步确立了以中央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16.铁路是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他的发展和推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铜线铁路,如有其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亦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彼虽日干能派人看守防御,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晏然不问乎?设我百姓为其人所戕,我能晏然不问乎?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以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问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成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典许,否则断难准行动。

——沈葆桢《务说议铜线铁路》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材料二孙中山说:“铁路常为国家兴盛之先驱,人民幸福之源泉也。”又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材料三新中国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从1952年建成其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千米,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

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改变了一些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不能以铰路与内地沟通的状况;新建的集二铁路和湘桂铁路采睦段,为加强中蒙、中越之间的国际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铁道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据材料一、二回答,清朝官员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和孙中山对待铁路问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说明他们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三回答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铁路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对中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沈葆桢等持反对态度,孙中山持肯定、支持态度。沈葆桢的理由:铺设铁路会“站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威胁清朝统治。孙中山的理由:铁路建设有利于国家兴盛、人民幸福;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建成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总长6000多千米。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改变了一些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不能以铁路与内地沟通的状况,促进了工业发展,为国际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取得民族独立铁路才能获得真正发展。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由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问,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古代到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

答案(1)核心:法律是君主制订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是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举例: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进步:材料一、二是封建社会法制,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要求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扩展阅读

-高中地理教案 第八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学生懂得应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并初步了解农业区划划分的科学依据。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难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农业区划示意图、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哪些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阅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我国农业的世界之最。

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为什么我国将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大家的意见: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②工业中有大量原料需农业供应;③农产品出口换取的巨额外汇可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实现四化的根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1)参照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思考:

①我国的光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的总量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虑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从水热结合的条件看,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基本影响?

(2)参照我国地形图,思考:

①我国的地形与我国主要的农、林、牧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②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对发展我国农业有哪些不利影响?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参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思考:

①为什么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②我国主要的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分布在哪里?比较和分析这些可开垦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③我国主要农业区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请各组讨论后,填写下表:(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自然条件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气候

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东部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

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水分不足,灾害性天气影响多

水源

总量很大,地表水、地下水丰富

地区分布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土地

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总量很大

山地多,干旱地区广,耕地比重小,耕地后备资源少,且多分布于边远地区

土壤

宜农沃土多,分布广

各地都有需要改良的土壤

生物

种类繁多,农作物品种丰富

破坏严重

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自然条件要注意用辩证的客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任何一个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很复杂的。如我国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雨热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较多。山地多对发展耕作业不利,还影响我国的一些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提供了林、牧、副各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总的来说是非常优越的,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许多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改为耕地,以及农药和工业“三废”的污染等。再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所以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珍稀保护有限的资源,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数量,保证一定的资源占有量。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哪些改善?

②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哪些增长?(出示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

③40多年来,我国农业布局有了哪些改进?

(1)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

河流的整治: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减轻了洪涝灾害。

土壤的改良: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

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发展,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很大增加。

推广科技成果:畜牧、森林、水产、气象等方面都有新技术的应用。

(2)农业生产大大增长(读下表,并请将表上内容画成折线图)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90

1994

1996

种植业(亿元)

1118

1454

2506

4954

9169

13547

林业(亿元)

209

354

798

1967

4672

7083

牧业(亿元)

48

81

189

330

611

778

渔业(亿元)

22

33

126

411

1298

2020

(3)农业布局有所改善

农产品加工工业一般应接近原料产地,尤其是初级加工、可以减少因农产品原料失重而造成的损失,我国纺织工业的老基地像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前原料大多来自国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扩大了邻近地区的棉田种植面积,使上述棉纺基地可以就近获得原料供应,降低运输费用,同时还接近了消费地区,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而且使成本降低。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工矿区不断兴起,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交通运输网不断扩大,上述邻近地区荒地得到开垦,出现了新的农业基地,保证了这些新兴城市的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农场。

我国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32.7%,1994年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个,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业原料需要市郊供应。所以在许多大城市近郊区建立了副食品基地,这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计划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产品基地,有的以粮食为主,有的以某种经济作物如棉花、烤烟、油料、甘蔗、甜菜、果树、天然橡胶等为主。这为今后实行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事实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还是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还比较落后。我们要努力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国的农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阅读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看产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结构是否合理?)

(2)我国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了哪几件大事?

(1)人均粮食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粮食总产量较1949年增长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长却不到两倍。每年增产的粮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粮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灾频繁发生使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常有较大的波动。

(3)从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几乎为牧业的两倍多,而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我国农业中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各部门之间是一个密切结合的整体,存在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达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六件大事:①建设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设施;②积极推广节水浇灌技术;③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④加强速生丰产林等的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兴农;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中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条件的表格。

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导入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国内外敌人不甘心失败,妄图颠覆新生的政权,形势十分严峻。为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例如,解放全国大陆领土,消灭残余敌人,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等等。党和政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讲解新课:

一、全国领土基本解放: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要讲明两点:

①建国之初的军事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祖国领土还有一些地方未获解放,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威胁人民政权。

②过程。在此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地图,阅读教材上的小字,了解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大致情况,以形象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过程。

2.西藏和平解放。这是本目重点。教师应具体介绍,强调其意义。

1949年底,解放军就开始了进驻西藏的准备工作。解放军的前哨部队到达了西康的甘孜。为了避免伤害民族感情,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京谈判,以期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2月,十四世达赖亲政。达赖亲政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组成西藏代表团到北京,同李维汉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5月23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抵达西藏。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它是中国*******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发展。至此,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实现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

二、抗美援朝:一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结合地图讲解,讲明目的和性质。

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为使其侵略行径合法化,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武装干涉朝鲜的非法决议,随后组成了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从8月下旬开始,美国飞机多次侵犯我国东北。9月,美军七万多人在朝鲜中部西海岸仁川登陆。10月,美国军队悍然越过三八线,侵占平壤。接着,向我国东北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进犯。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

10月1日,麦克阿瑟通过广播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五条件投降。当晚,金日成召见中国驻朝大使,希望中国尽快派兵援助。为了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和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请求以及祖国安全的需要,于10月上旬作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决定,组成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志愿军分别开始从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等地渡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2.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教师利用录像等手段形象教学。

抗美援朝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朝中军队五战五捷,共歼敌二十三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第二阶段,从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属于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美帝国主义在遭到朝中人民沉重打击后,被迫接受苏联政府于1951年6月提出的关于停战谈判的建议。从1951年7月开始,双方举行停战谈判,由于美国缺乏谈判的诚意,企图以军事压力使朝中方面屈服,谈判时断时续,停停打打。美国动员他的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将近二分之一的海军,投入到朝鲜战场,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但都被朝中军队所粉碎。朝中军队密切配合,两年中又歼敌72万人。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结束。

3.在抗美援朝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由学生阅读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或组织学生演示,突出英雄形象,加深感性认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可从五方面分析:

第一,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

第四,使我国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各兵种的国防军,并取得了对美作战的经验。

第五,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国人民由于空前团结,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教师要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并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镇压##运动:一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镇压##的必要性。这是本目的重点,可补充材料和实例讲解,突出其必要性。

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以后,潜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还相当大。据统计,仅西南地区就有土匪百万人,特务八万多人。还有一些坚持反动立场的反动党团骨于、恶霸分子以及反动会道门头子。这些##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从事各种破坏和捣乱。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制造谣言,刺探情报,破坏工矿生产和交通运输,残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甚至组织武装暴乱。大量的事实说明,镇压##分子的破坏活动,已成为当时全党全国人民一项十分迫切的政治任务。

2.镇压##的伟大胜利。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活动的指示》。大规模的镇压##运动从1950年12月开始。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条例》,使运动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次运动打击的重点对象、运动的政策和运动的伟大成果。

3.镇压##运动的意义。补充材料讲解。

第一,运动中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分子七十多万人,关押和管制一百多万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复辟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运动纯洁和巩固了全国各级人民政权,保证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积极性,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安定了社会秩序,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四、土地改革运动:一目是本课又一重点,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联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进行讲解。

在旧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占乡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据着农村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广大贫雇农和大多数中农终年辛劳,却得不到温饱。这是中华民族被压迫、被侵略、陷于穷困落后的根源,是我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得以巩固,农村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不能实现。所以,为巩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给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必须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解放战争中,我国已对总人口约1.6亿的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拥有3.1亿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革,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必须完成对这些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

2.土地改革的简况。讲解时突出成果。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从当年冬天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这次土地改革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这是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不同的地方。

3.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由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第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小结全课:

由学生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进行的斗争,阐述其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方案一

方案二

一、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二、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953年

2.司令员——彭德怀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胜利——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三、镇压##

1.背景

2.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土地改革

1.开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有利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第八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八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八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共和主义

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D.同盟会和共产党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主张兴民权的不同之处是

A.主张给人民一些基本的民主权利B.主张给资产阶级以参与政权的权利

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D.反对保留君主,主张建立共和政体

4.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最主要影响在于

A.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B.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C.奠定孙中山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地位D.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部分任务得以完成

5.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B.起义工兵的幼稚无知

C.革命党人认为有“资历”的人才能号召群众D.在特定的条件下,革命党人群龙无首

6.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相比,二者的根本缺陷都在于

A.都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B.都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C.都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都是应付危局的权宜之计

7.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A.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D.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8.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多年。有人把武昌起义的发生说成是张之洞“种豆得瓜。”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A.张之洞横征暴敛,埋下了人民仇清的种子

B.张之洞在鄂开展洋务,客观上为革命准备了物质、精神条件

C.张之洞残酷镇压人民反抗,引发了人民更强的反清情绪

D.张之洞思想守旧顽固,使革命在沉默中爆发

9.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政权B.包括革命、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C.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D.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10.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重申保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其思想根源是

A.对列强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抱有幻想B.不敢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C.希望换取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承认

D.愿与列强建立“邻谊之笃”和“提携亲爱”的关系

11.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述揭示了

A.辛亥革命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积极主动地参加革命

B.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C.辛亥革命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动摇了地主阶级统治基础

D.除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12.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③④

13.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B.西装C.中山装D.列宁装

14.有人把“中华民国”(1912—1949年)分为:1912—1916年“帝国”、1916—1928年“战国”、1928—1949年“党国”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

①袁世凯窃国至死都想称帝②新老军阀连年混战③孙中山过早病逝④国民党一党专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B.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

C.配合蔡锷发动护国运动D.扩大立宪派的影响

16.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宣布“独立”,其“独立”的含义是

A.建立民主共和的独立国家B.实行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

C.强调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利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

17.宋教仁案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8.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

A.“实业救国”实质上是走资本主义道路B.“实业”往往被反动政权所垄断

C.社会性质所决定的D.科技水平严重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19.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

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

20.1914-1921年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其是指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B.相对外国资本,民放资本的发展空前迅速

C.中国轻工业发展显著D.中国的重工业开始起步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0分,第24题5分,共4小题4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以为武昌地处上游,控扼九省,地据形胜,故一举而全国响应,斯固然矣,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指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地。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盛,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源源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

材料二买办欧阳萼在给袁世凯的信中谈及武昌起义时说:“追源祸始,张文襄优容新进,骄纵军人,养痈十余年,糜帑数千万,兴兵练学,设厂制造,徒资逆用,以演成今日非常之惨剧,殊堪浩叹。”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张之洞湖北新政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举措与武昌起义的关系。(6分)

(2)提炼材料二中欧阳萼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4分)

22.(15分)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又是如何实施的?(6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批评他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材料二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材料三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以上材料均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的批评针对的对象是谁?其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情景你认为谁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是如何做到“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的?(3分)

(3)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救国方案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方案出现的必然性。(4分)

24.(5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16个中心城市,是世界上六大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地区出现了两种新的经济形式的名称并简要分析其活跃的原因。(2分)

(2)20世纪初期,长江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指出该地区发展最快的两个轻工业部门,分析这一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分)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又出现了那些新的经济形式?(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强调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C从保国变法、作乱自振等关键词思考。

3.D主要区别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间斗争方式的不同。

4.D着眼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5.A革命党人把革命成果送给旧官僚,这是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6.A从目的和内容上看二者的缺陷,B项只是二者在性质上相同点。

7.A从背景和目的思考。

8.B从兴办实业、编练新军、选派留学生等后期洋务(“新政”)的客观效果看。

9.B从掌握实权的黎元洪、汤化龙等人的阶级属性思考。

10.A资产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对列强抱有幻想。

11.B农民阿Q对辛亥革命存在极大误解,这正好说明其群众基础太弱。

12.C是否符合时代潮流,决定了某项事业是否会取得成功。

13.C从服装样式包含的寓意思考。

14.D从帝国、战国、党国三个关键词思考。

15.B梁启超等立宪派从拥袁到反袁的态度变化,说明了问题。

16.D这里的独立不是建立独立的国家政权。

17.B宋案本身就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18.C半殖半封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乏充分发展的社会条件。

19.C理由同18题。

20.B黄金时代是指其发展速度而言。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回顾新政内容、从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背离去思考)主要内容: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教育、编练新军。关系:张之洞湖北新政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却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兴办近代工业为革命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新式教育使革命思想得到传播;编练新军为革命积蓄了武装力量。(任答三点)

(2)(总结观点、客观评价)材料中欧阳萼认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张之洞推动新政造成的。这种观点不正确。武昌起义的爆发主要是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不断加深的结果,张之洞湖北新政只是起了客观的推动作用。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回顾贞观之治的经济措施)体现: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2)(联系国内外背景,回顾民生主义主张)针对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针对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3)(回顾土地革命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操作办法)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实施: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为者,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若学生答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可给分)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洋务运动的目的与内容思考)洋务派。批评有道理。因为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李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思考)康有为。他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说同传统的濡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折变法思想,主张效法日本走君主立宪道路来摆脱民族危机。

(3)(思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即以前的方案行不通)孙中山的方案: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必然性:洋务派企图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方案来自救,拒绝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果以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宣告破产;维新派企图用君主立宪的道路来攫脱民族危机.结果遭到顽固派的镇压,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想以此换取清政府的同惜和支持,同样难逃失败的厄运。因此,用民主革命的方式拯救中国是当时历史的必然选择。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结合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新经济现象思考)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原因:较早遭受外国侵略,经济基础较好,水运交通便利。

(2)(回顾一战期间中国民资的基本情况)部门:纺织业、面粉业。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3)(回顾改革开放后的新所有制形式)新经济形式: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个体私营经济。

高二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电场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电场,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二物理第八章知识点总结:电场

第八章电场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
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
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六、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七、电场的叠加:在空间若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解题方法:分别作出表示这几个点电荷在该点场强的有向线段,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场强;

八、电场线:电场线是人们为了形象的描述电场特性而人为假设的线。
1、电场线不是客观存在的线;
2、电场线的形状: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G:用锯木屑观测电场线.DAT
(1)只有一个正电荷:电场线起于正电荷终于无穷远;
(2)只有一个负电荷:起于无穷远,终于负电荷;(3)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起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3、电场线的作用:
(1)表示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则电场强(电场强度大);电场线疏则电场弱电场强度小);(2)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4、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不是封闭曲线;
(2)同一电场中的电场线不向交;

九、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平行、且分布均匀;
1、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一簇等间距的平行线;
2、平行板电容器间的电是匀强电场;场

十、电势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作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势差,又名电压。
1、定义式:UAB=WAB/q;
2、电场力作的功与路径无关;
3、电势差又命电压,国际单位是伏特;

十一、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势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有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
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φA-φB;
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降低;时,电场力要作功,则两点电势差不为零,就不是等势面;5、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位置,电势能相同;原因:电荷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6、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7、等势面的画法:相临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十二、电场强度和电势差间的关系:在匀强电场中,沿场强方向的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的距离的乘积。
1、数学表达式:U=Ed;
2、该公式的使适用条件是,仅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3、d是两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

十三、电容器:储存电荷(电场能)的装置。
1、结构:由两个彼此绝缘的金属导体组成;
2、最常见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十四、电容: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电容器量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用“C”来表示。
1、定义式:C=Q/U;
2、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3、国际单位:法拉简称:法,用F表示
4、电容器的电容是电容器的属性,与Q、U无关;

十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C=εs/4πkd;(其中d为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又称板间距;k是静电力常数,k=9.0×109N.m2/c2;ε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s表示两极板间的正对面积;)1、电容器的两极板与电源相连时,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等于电源的电压;
2、当电容器未与电路相连通时电容器两板所带电荷量不变;

十六、带电粒子的加速:
1、条件:带电粒子运动方向和场强方向垂直,忽略重力;
2、原理:动能定理: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W=Uq=1/2mvt2-1/2mv02;
3、推论:当初速度为零时,Uq=1/2mvt2;
4、使带电粒子速度变大的电场又名加速电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07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