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次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

运用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②“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政策

①赫鲁晓夫改革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理解: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表现强烈不满。政府也认识到原来政策有问题。

2、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上交后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

3、评价: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适应了俄国小生产占主要地位的国情,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综合运用:“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功绩:

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快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主要原因。

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认识: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的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斯大林模式有着很多弊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政策

一、识记:赫鲁晓夫的改革

内容:经济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评价: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斯大林的迷信,但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又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二、简单运用: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

应用

综合

运用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②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南巡谈话”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识记: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综合运用: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积极探索(经验)

严重失误(教训)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8年“总路线”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大跃进

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人民公社化运动

纠正农村工作“左”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

八字方针

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积极探索(经验)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953—1956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变私有为公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1956年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背景:先进的制度,落后的经济

内容:①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①提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纠正农村工作“左”的错误和八字方针

1960年——1965年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4)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5)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严重失误(教训)

1)1958年“总路线”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

提出过高的工农业发展指标,并付诸实施(大炼钢铁)。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过分提高农村的公有制,水平(“一大二公”)。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4)“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简单应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

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从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

内容:

①责任承包(将集体的耕地等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民;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生产;农民上缴相同数量的税费;其余产品由农民自由支配)

②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村委会)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识记:“南巡谈话”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内容为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提出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7年10月中共产党第十四次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理解: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国家选择这些地区兴办经济特区的原因:

①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⑤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影响: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全国排头兵。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简单应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①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②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③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

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运用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③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意义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二月革命的性质、结果

②“四月提纲”

③《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④十月革命胜利意义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条件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暴露。(根本原因)

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兴起

理论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2)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3)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理解:巴黎公社建立的时间和意义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意义: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识记:二月革命的性质和结果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理解:“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内容: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三、简单运用:《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合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结果:苏维埃政权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目的: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四、简单运用: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Ⅲ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Ⅲ

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运用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意义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及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和韩非子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简单运用:“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弱,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起来;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主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运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至圣”

创立的儒家学说(代表奴隶主利益)

政治思想:仁:核心思想,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六经”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观:“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本性。

(2)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伦理观:“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三、识记:老子和韩非子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

思想主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其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朴素辨证法)

2、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战国)

思想主张: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主张:

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君权,提出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此后,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根本原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第3课宋明理学

一、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突出,所以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

2、代表人物:

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二、识记:“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客观唯心主义)

内容: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格物致知”

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理解: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南宋时期)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守仁(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更多的吸收了佛教禅宗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上,主张“至良知”和“知行合一”。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识记: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离经叛道”的李贽(明朝)

①自称“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标准为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①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对君主专制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①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Ⅰ

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运用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①“冷战”的含义及其表现

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影响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①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②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理解: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表现: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经济:“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

军事: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定《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苏联:

经济: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二、识记

朝鲜战争:1950年爆发。结果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越南战争:1961-1973年,美国发起。结果美国被迫撤出越南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简单运用:欧共体形成

1、背景:

二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经济、军事控制,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合作提供了条件

2、过程:

1951年,《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3、意义:

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在政治上,欧共体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

二、理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1、原因:

推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美国的扶植;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战略方针;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技与教育。

2、表现: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简单运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2、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识记:

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二、简单运用: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欧盟:西欧开始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极力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03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