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2006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

考点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知识梳理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领域。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领域。①《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②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③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领域。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创建近代海军。

5、起步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1、经济领域(工业化)。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②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③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领域(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②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③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④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①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军事领域。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5.文教领域。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③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①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②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③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2.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曲折前进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20年虽然时间短,但近代化的程度有所深化。然而,中国毕竟没有为第一次现代化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依然没有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在外忧内患面前。第一次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屈指可数,但为全面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①《共同纲领》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②建立了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③1953年,中共提出了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④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不复存在。⑤“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⑥“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工矿业成就突出。⑦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建设比较突出。⑨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需要加速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一

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新观念。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第三时期: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政治领域。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②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制度,1949--1956年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③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后来对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④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⑤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_.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_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⑦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⑧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r、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对中国现代化的新思考、新概括。

4.思想领域。①1957年整风运动;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5.外交领域。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②三个世界的理论;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l;④“安邻”“睦邻"“富邻";⑤和平崛起。

6.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代化。

7.腾飞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既是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现代化的领导者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中国式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快速推进,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二、升华认识

(一)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①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②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④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⑤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1.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开展的具体背景如下:①人口过剩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②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社会动员作用。③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④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2.中国近代化面临着两大任务和出路:①任务: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两者要同时并举,1949年前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1949年后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为主。②出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近代化的成功。

3.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动力群体:地主官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

(三)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有区别。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

(四)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同时,中国近代社会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关于两者的关系,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①二者相互交叉同步进行,互相影响。工业化为近代革命提供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为工业化开拓道路。②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而近代化又是前者的最终目的n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个问题的内容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人们无法同时并举来实现两个任务,或者毕其功于一役。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走革命的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中国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化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更新。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近代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2.准确掌握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3.正确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相互关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4.掌握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5.比较中国与西方、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苏联走向近代化的异同点,从中获得启示。

6.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7.掌握中国现代化与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三次历史性巨变为: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8.把握历史上现代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中国近代化也就是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化的社会转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考察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全景式地展现近代历史,并便于把握其发展规律。

10.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其它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找到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切入点。

考点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一、知识梳理

(一)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912~191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四)日益萎缩(1927—1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五)走向崩溃(1937.1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

(六)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升华认识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有很大的区别:

1.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近代化不仅遭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3.在阶级力量上,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4.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5.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二)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的不利条件。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化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等)②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中国资本主义长期遭到封建主义的压制、束缚乃至重重盘剥,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提)③寓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摧残。(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等)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①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重工业延伸至农业。而中国工业化则先重后轻,农业却严重拖后腿。欧美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的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终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②从决策上看,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近代历届政府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近代教育严重滞后,_中国现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近代化的正常进行。③从环境上来看,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也影响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包括产生及发展的不同阶段(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后、一战期间、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各阶段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

2.掌握近代时期各个阶段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等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认识建国初期中共合理调整工商业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根本目的。

5.准确理解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概念问题。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

6.把握历史上工业化两种类型的道路。掌握两种道路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二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7.抓住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两面性特点,进而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也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密切相关。它还涉及到一些重要问题的历史根源,如“为什么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等,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8.近年高考考查的内容多集中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发展原因和特点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和思想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的准确分析和理解。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本专题时以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并且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9.掌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近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除了政治、地理上的原因之外。其历史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10.联系现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岸能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区域,就得益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考点三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一、知识梳理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各阶级、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放,眼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明地主阶级抵抗派此时思想仍处在器物层次(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引进西方制度)。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等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学堂、派遣留学生,引进了一批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有进步意义。但由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封建制度,因而学习西方的思想仍旧是停留在器物层次。

(二)农民阶级的探索及实践

19世纪中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洪仁玕为首的农民阶级,先后提出、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等革命纲领,试图建立一个新型的社会。但由于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尤其根本上由于农民阶级所受的阶级和时代局限,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是《资政新篇》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清政府的认识不清,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绞杀下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民主革命。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中分离出了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和议会制度。早期维新派以郑观应等为代表。由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本身仍与地主阶级有着联系,他们的主张也并未真正付之于行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御侮自强和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有了重大突破。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号召,以《应诏统筹全局折》为施政纲领,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决定变法。由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限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要求。发动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的伟大成果。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在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威逼下,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并一步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了。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四)无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先于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早期工人阶级的自发斗争,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和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国民大革命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升华认识

1.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3.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人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4.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革命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5.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

三、复习提示

1.掌握近代各种政治力量对政治民主化探索与实践的基本情况。

2.把握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趋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明清时期空前强化,进入近代后走向衰变,政治民主化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从思想启蒙到社会运动再到制度变革的过程。

3.联系历史重大热点。2005年是“公车上书"110周年、中国、同盟会成立l。。周年以及《新青年》创刊90周年,这三个事件刚好涉及中国政治近代化探索的三次重大历史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先后掀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深深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此外,2006年是文革结束40周年,以史为鉴,吸取文革的教训,尤为重要。

4.联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三个文明建设的精神。物质文明建设重点把握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就业、健全社保体制等几个方面。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把握好民主制度、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放在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

考点四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历程

一、知识梳理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2.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3.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4.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5.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主张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人权,是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7.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二、升华认识

1.西学东渐的概念。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人、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

2.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此后30年里,中国近代化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效果并不明显,近代化未能实现。

3.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4.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三、复习提示1.掌握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2.把握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特点。3.掌握中国科学文化近代化的轨迹。先是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后是“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于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过程中有激烈的冲撞,有艰难的移植,也有别具匠心的创造,最后导向中国科学文化的近代化。

4.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明显目的: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众的爱国和民族精神,为其政治侵略服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人中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对封建地主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如此)。

5.联系时政热点,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文化观。

第十五专题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

主干知识整合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的过程

(1)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19世纪前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殖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最终形成时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考讨论

想一想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条件,又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认识

(1)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东方各国的近代化。

(3)也给东方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体系演变

1.演变过程

(1)18世纪中期~1944年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9世纪早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拥有广大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霸主,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逐步形成。②一战英国经济受到削弱,英镑地位动摇,二战使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2)1944~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二战中西欧各国普遍衰弱,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拥有最雄厚的工业资本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伴随西欧和日本的恢复与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欧元的崛起: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

2.认识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联盟的建立取决于各国或集团经济实力,反映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1.经济全球化

(1)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思考讨论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提示: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2)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3.认识

(1)经济的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四、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过程

(1)1500~1945年资本主义萌芽和两次工业革命都开始于欧洲,使欧洲长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2)1945年~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战败,欧洲普遍衰落,美国掌握世界霸权,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

(3)20世纪70年代至今天,美国经济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一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形成环太平洋经济区。

2.认识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有欧洲中心—美国中心—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过程。经济政治的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X”综合向导

一、科内综合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基本途径及评价

从1500年~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不断的海外殖民扩张来完成的。它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旧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也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2.欧洲一体化进程

(1)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组成,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1993年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1994年增至15个国家。

(3)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欧元的启动对欧元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3.工业化国家对落后民族的征服活动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的需求。

(2)主要手段:用炮舰、廉价商品、剩余资本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使之成为其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重要的投资场所。

(3)主要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列强本国经济的发展,给亚非拉落后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促进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近代化。

(4)主要启示:落后国家只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才能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领域: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经营的模式。

(2)对社会制度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们的公民意识增强。

(3)对侵略方式的影响:殖民侵略进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6)对环境的影响:石油等能源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①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还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②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错失机遇,被美国德国迎头赶上。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②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市场,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②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相关知识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

(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

(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

(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

(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②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③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

▲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

(1)经济(工业化)

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

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

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

(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

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军事近代化:

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

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

(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发展过程:

(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器物层)

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制度层)

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

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

中国近现代化问题


中国近现代化问题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

一、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

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主要领域及内容:

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

经济政治人本身

传统社会自然经济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臣民

近代社会商品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公民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大事

(1)经济上:

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

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

(1)经济(工业化):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

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阶段性的成果: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当然,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1)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2)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4)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2)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

(1)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

(2)文学:文学革命等

(3)史学:史学革命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机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

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1、表现

(1)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政治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经济上: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走苏联的路: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

·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经验教训: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

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

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

要勇于创新

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三、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关系: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四、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原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我们称之为半封建。

在这种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三种所有制。它们相互勾结,三位一体,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至解放战争后期,根据地已形成了个体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格局。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比重最大,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最小。

近代中国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交织在一起。

(2)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

(4)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首先,形成了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和复杂的阶级关系。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新增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关系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其他各个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深受压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重性。

其次,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派别。地主阶级中有顽固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中有维新派和立宪派、革命派和民主派。再次,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等。

五、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1、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

2、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3、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4、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3、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六、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只有中共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能迎来新纪元。

2、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清除封建思想对近代化的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5、知识、人才是关键:英美等国近代化历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近代化要早日实现,教育要先行,改革开放之前,教育的落后,严重制约中国近代化事业。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8、在认识中国现代化问题时,要坚持把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现代化放在第二位的原则。

9、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巨大牺牲和付出了巨大代价。

10、运用主现动机和客观效果的关系,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充当了不自觉的推动工具,这与他们的主观愿望是不符的。

11、运用内外因关系的原理,认识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斗争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第二:经济近代化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一)产生: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见教材第35页表)。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四)日益萎缩:

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2、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五)获得新生:

1、建国初期,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六)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中国四次发展机遇与挫折(原因、表现、结果、成败原因分析)

1、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局面出现后洋务运动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3、抗战胜利后

4、文化大革命后

二、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一)总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三、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及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第三: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实质是政治民主化

一、史实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进程、意义、败因、教训等)

(2)比较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

(3)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

经济基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中国民资虽有初步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社会基础:日本的改良派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力量;中国维新派则脱离了人民群众

思想文化;日本民众较早地接触西方文化;清政府在文化上严格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几近断绝,对民族危机并未作深刻思考

领导力量;日本是在民族危机,幕府统治危机下,由商人、新闪地主、资本家与中下级武士和部分要求改革的大名进行的;中国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

改革前提;日本经过了武装倒幕发起的;中国变法前没有经过政权的变动

国际环境;日本当时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瓜分世界的高潮尚未闪起,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斗争也为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中国此时已处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已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他们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

2、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辛亥革命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兴起、发展、高潮、失败、败因及历史地位)

(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评价

民族主义:内容(略)评: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没有明确反帝,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内容(略)评:这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但它反封建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内容略,评;这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民资希望解除封建生产关系束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的革命纲领;但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正确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

①主观目的的反动性

②活动本质的落后性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

(4)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点

①领导者不同

②性质不同

③政策的内外侧重点不同

④历史地位作用不同

二、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这一时期发生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19世纪末的清末新政也是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不言而喻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清末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他们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革命派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都缺乏本质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

第四:思想和文化的近代化

1、文化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文化的批判

这是继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流,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1)基础知识(背景、兴起、内容、影响、局限)

(2)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

①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

②主张以文化的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造中国民众的状态

④它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2、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

(1)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

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

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

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2)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A、林、魏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作用在于;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但重在思想而没有具体实践

B、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借助于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涉及王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得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C、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其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D、民主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具体现在三民主义

其作用在于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E、前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深入的反封建的斗争

作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

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中国科学文化近代化的轨迹

先是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后是“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于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开始了向西方的学习,开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有激烈的冲撞,有艰难的移植,也有别具匠心的创造,最后导向中国科学文化的近代化。这是科学文化在中国近代化的轨迹。

在这个过程中,自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万历十年(1582)年进入中国内地,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颁布并厉行《防范外夷规条》、闭关自守、禁传天主教等,这是西学东渐第一波的涌动和沉落时期。这一时期处于明清之际近200年间,中西文化随着天主教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发生了一次有力的撞击。就当时输入的西学而言,主要有两部分:天主教教义和科学技术,前者是主导,后者只是附属。在当时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中,最突出的是历算学即天文学和与之相关的几何学,以适应明清之际修历、制历的需要。其次是地理学和测量技术,它们开阔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并导致康熙年间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的绘制。传教士所介绍的内容还涉及数学、力学、光学、解剖学、逻辑学、实验仪器以及水利、机械、建筑、采矿、兵器等技术,也有零星的西方哲学、音乐、绘画、历史方面的知识。这些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不但促进了明清之际学风向实学的转变,而且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运动作了重要准备,不期而然成为后者的一次彩排。

19世纪中叶,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执行近百年后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率先开眼看世界,从而掀起了传播西学的第二波。这一次与上一波不同的是,进入中国内地的主要已不是西方传教士,而是以胜利者自居的列强,那些作为闯入者的商人、外交官和军人。此时,国力的衰颓突显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又开始面向世界,学习西方也获得了比明清之际更大的推动力。但自上而下关注的焦点却集中在“船坚炮利”的器物层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林则徐以后,甲午战争以前的西学领域中,洋务运动是主流。这期间传播西学与明清之际最大的不同,一是社会影响程度上的差别,此时具有切肤之痛,中国被逼着非学西方不可;二是角色上的变换,译介虽然仍借助洋人,但以中国人为主,以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甲午一役战败,洋务运动也以失败告终,中国时局危如累卵,一部分朝野有识之士要求变法自强。学习西方的重点,从器物层转向制度层和学术层。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要救国,只有学习外国。不但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而且学习外国的学术和政治制度;不但向成功建设了现代国家的西方列强学习,而且向学习西方卓有成效的日本讨教。维新运动以后,更准确地说在辛亥革命以后,自觉地开始了中国科学文化近代体制化的进程。不再仅仅是零散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是全面地从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社会支持系统、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诸方面,克服各种阻力面向世界,建立近代体制化的科学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虽然还很贫弱,但确已重起炉灶,实现了中国文明向近代科学文化的转折。

4、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明显的目的;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从的爱国和民族精神这其政治侵略服务

(2)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对封建地主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如此)

第五、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始即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为己任,从党的“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到“七大”提出要把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建设起来;从建国前夕以恢复经济为中心任务,到1952年提出“一化三改造”的方针,其着眼点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1954年在一届人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国家。党的“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在1957年初南下视察时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195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虽然发生了种种偏差,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始终没有动摇过。即使在“文革”中的1975年,周恩来还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了分两步实现现代化的设想。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在革命战争时代搞武装斗争乃是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建国后的建设则是利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力,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而改革则是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首先是从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的。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用毛泽东1960年的话说,十大关系“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1957年初,毛泽东在南方视察的过程中,提出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的观点。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更是成绩卓著:(1)邓小平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观点。(2)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设计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蓝图。“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最早提出工作重心转移,最早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早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中,特别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使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3)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4)提出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致力于理论创新,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对自己的使命有了进一步认识。使全党认识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先进”的现代化,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化,是经济、资源、人口、科技、环保、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第六、世界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历程

1、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过程

·17——19世纪:

亚非拉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奴役,只有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种模式。但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先发内生型,如英法美;后发外生型,如德意日俄)

本时期,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如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拿坡仑法典、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等)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实现了工业化;

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

·20世纪上半期:

现代化模式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多种现代化道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代表,产生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以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为代表,产生了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模式)

·二战后:

现代化模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产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独立国家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多种现代化道路,如韩国与新加坡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西亚国家形成了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结构)

2、重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化(明治维新;19世纪80年代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和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现代化(战后对日本的民主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等)

·美国的近代化进程

主要推动因素:三次科技革命、两次社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西进运动)

3、中国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比较

(1)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19世纪中日近代化几乎同时起步,但结局截然相反,原因主要有: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而对日本相对有利、中国的顽固势力强大而幕府势力衰微、中国的改革势力单薄而日本的中下层武士为首的改革力量强大、中国的近代化进展迟缓措施不得力而明治维新措施得力、中国有排外的传统而日本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并善于把外来文化内化为本民族的文化

·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20世纪50—70年代中日现代化的比较

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中国经济挫折的原因:左倾错误的干扰,政治上错误地估计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向,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经济上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化的基础薄弱;外部的孤立和封锁;

(2)重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比较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近代山东建有两家著名的酒水企业,一是1898年广东华侨张振勋在山东烟台创设的张裕酿酒公司,生产葡萄酒、白兰地。一是1904年英德两国资本家合资在青岛创办的英德麦酒厂。1948年,该厂被齐鲁公司接管,改名青岛啤酒厂。

回答:(1)指出张裕酿酒公司和英德麦酒厂(青岛啤酒厂前身)建立的历史背景。

(2)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在山东可以创办大量酿酒企业的原因。

(3)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有何本质不同。

■点评:

该题是一道文科综合题,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张裕酿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厂是目前中国较大的酿酒企业,以这两家企业初创的历史切入,从时间、空间和意识三个维度去综合考查相关政、史、地知识,可谓匠心独运。

第(1)问要从这两家企业创办的时间入手去思考,张裕酿酒公司创办于1898年,青岛啤酒厂创办于1904年,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段创办的。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何变化?民族工业发展有何机遇?

第(2)问考查的是地理知识,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地要建酿酒厂必须保证有原料(优质小麦、葡萄、水等)、有市场、交通条件好等,然后分析青岛、烟台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第(3)问具有“古往今来一线牵”的特点,要求学生把旧中国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设厂的本质不同找出来,应从其设厂的目的、影响去分析思考。

应该说该题学生解题用到的知识在课本中大多已学过,但由于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是课本外的,是鲜活的生活素材,学生必须对材料进行确认、解读,并根据设问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构建,从而实现了由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向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转换。

■答案: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由此外国在华设厂数量增多。同时,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华侨创办的企业也日益增多。张裕酿酒公司和青岛啤酒厂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2)山东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暖温带气候,土地比较肥沃,适于种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这给酿酒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山东一些地区靠海,如青岛、烟台等,其他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也比较充足,如济南等,可以为酿酒业提供水源;山东交通便利,产品很容易运输,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财富,赚取超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侵略性。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1.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认为,当陈独秀一派思想家在此时得到“伦理的觉悟才是根本觉悟”的反省时,才算达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完整境地。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4)在近代中国,晚清政府为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也进行了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试列举这几次政策调整或改革的名称,谈谈你对晚清政府现代化的认识。

答:(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实业方面,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教育方面,创立了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人才;外交方面,创立外交机构,促进了与外国的交往。因此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文化运动。理解:①器物层面技术资源的现代化必须与制度和观念层面非技术资源的现代化配套,没有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同步变革,器物的变革只能落于浅尝辄止的表面文章,最终归于失败。②“伦理觉悟”的反省,其目的不在观念变革的形式本身,而是求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协调。这是对“体用”关系认识的突破和深化,它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不只是需要移植西学的“用”,还必须在“体”上实现社会结构性的转换。

(4)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坚持“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是这些调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调整是清政府在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整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2.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与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这三位伟大人物紧紧相连。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次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分别是谁?

(2)三次历史性巨变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概括指出三位伟大人物对中国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4)三次巨变都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三位伟人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答:(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

(3)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封建帝制,积极投身实业救国。毛泽东: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订社会主义宪法。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

(4)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路”,毛泽东“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


专题四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
●重点关注: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的内容和结果,革命与改革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密切相关。
(2)一战后法西斯主义出现的社会背景、表现及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影响。重点了解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历史根源、现实原因、特点及其对远东国际形势的历史影响以及二战后的民主改造。
(3)近代以来民主与专制斗争所取得的公民选举、政党政治和议会制度的成果,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4)资产阶级法制建设的主要成果及其对建立平等社会的作用。
(5)德意志、意大利和美国统一的背景、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关注热点
本专题的内容为当今社会的很多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提供了知识依托,甚至是命题的切入点。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法制建设对我国民主政治化建设的启示,资本主义民主、平等、法制建设对我国和谐社会建立的借鉴作用,德意志、意大利和美国统一的历史经验对我国统一的历史借鉴,日本与东亚国家关系的历史基础,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土地政策与我国的三农问题,欧盟的重要国家——法、德两国的政治情况及其关系等等。
●知识整合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知识要点与要求: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革命的过程(导火线、内战、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归纳革命的意义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发展。
2、法国大革命: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掌握革命过程(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推翻君主制度、成立共和国、抵抗外敌、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拿破仑帝国);归纳革命意义,认识英法革命的异同点。
3、美国独立战争:
知识要点与要求: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再现革命过程(导火线、爆发、《独立宣言》、转折、胜利),掌握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的内容,分析独立战争的意义,比较《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的异同点,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地位
(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
1、俄国农奴制改革: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掌握改革内容(农奴人身自由、农奴与份地),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地位,归纳改革后俄国政治的特征及影响
2、美国内战:
知识要点与要求:掌握美国内战的背景(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和矛盾焦点),了解内战的过程(导火线、爆发、扭转、《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转折、结束),归纳内战的意义和影响
3、德意志的统一: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统一的背景,再现统一的过程(俾斯麦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归纳德意志统一的意义;分析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特征及影响
4、意大利的统一:
知识要点与要求:掌握意大利统一的背景,再现意大利统一的过程(撒丁王国的改革、北部基本统一、西西里之战、意大利王国成立,最终实现统一),认识意大利统一的意义,比较德意两国统一的异同点
5、日本明治维新:
知识要点与要求:掌握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再现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分析改革成功的原因,得出改革的作用,归纳改革后日本政治的特征及影响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
1、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2、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控制垄断组织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政治,归纳其政治民主道路与专制主义道路的典型国家,分析其选择不同政治道路的原因
(四)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
1、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归纳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的作用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前的政治危机,掌握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出任总理并成为国家元首),归纳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影响
3、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前的背景,掌握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及特点(军部势力),归纳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点
(五)“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改革与“问题”
1、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势力的惩治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党战犯与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审判及惩处的力度,比较德日法西斯受惩治的不同点
2、战后德国、日本社会民主改革: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实行政治改革、进行非军事化的内容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问题”
知识要点与要求: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如麦卡锡主义、黑人民权运动),了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种族歧视现象难以消除、极右势力沉渣泛起等内容
(六)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
1、英国《航海条例》、《权利法案》等:
知识要点与要求: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雅各宾派法令和拿破仑法典等:
知识要点与要求:概述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雅各宾派专政法令和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及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美国《独立宣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787年宪法》《1933年工业复兴法》等
知识要点与要求:概述美国《独立宣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787年宪法》《1933年工业复兴法》等内容,说出《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归纳其对美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规律认识: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就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它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近代社会,不仅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斗争,也有人民群众的斗争。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步壮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1、资产阶级的民主斗争:
表现:①1640年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对查理一世专制统治的斗争。资产阶级议会领导人民与王军进行了近十年的斗争,1649年处死了查理一世,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克伦威尔建立了“护国政体”,但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才取得最终的胜利。
②在1789~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帝国建立后,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但在欧洲封建势力的干涉下,波旁王朝复辟。期间几经反复,直到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制才稳定下来。
③中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也是这样。1912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资产阶级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而进行斗争,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起来。
认识: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政治现象。在整个近代时期,一直存在着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专制主义是奴隶主和封建主专政体制传下来的,他们专政的时间远比刚刚启动的资本主义力量要长得多,留下的传统也强得多,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所以,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以16世纪为近代的起点,那么到19世纪末并未能在全世界普遍建立起来。
政治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政治的民主化。民主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力追不舍的目标。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对代议制的朦胧向往到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提出,从戊戌变法时的“托古改制”到辛亥革命时的民主和理想,从倡导民权抑制君权到批判、否定君权,从个别人的议论到群体的追求,从民主理论的成熟到民主政治的实践,都有清晰的轨迹可寻。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2、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表现: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政治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觉醒。1836年英国爆发的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无产阶级首次将争取民主权利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
②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推动了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
③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政治、经济的管理方面都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利。
④抗战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国民党专制独裁势力进行斗争,最终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和巴黎公社建设民主制度尝试的斗争表明,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大大地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史实: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②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③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其突出特点在于实行三权分立。
④德国1871年统一完成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
⑤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⑥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近代以来颁布的法律文件:
①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故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
②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也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
③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如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等,是对启蒙思想的首次实践,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④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
⑤1917年墨西哥宪法
认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民主化的模式已基本成型。人们至今还公认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大国是美、德、英、法、俄、日等六国。这六国在政治体制形态上可分成两类,即民主的(如美、英、法)和专制的(如德、俄、日等)两类。
这种民主政治有三大特点:一是公民民主,实行普选制。二是政党政治,将竞争机制引进了政治生活。三是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议会作为真正的立法机构。这一套政治模式,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稳定秩序、保持经济发展。

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复习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复习”,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

(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

(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

(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

(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

(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②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③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

▲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

(1)经济(工业化)

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

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

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

(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

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军事近代化:

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

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

(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发展过程:

(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

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器物层)

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制度层)

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

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独特之处,我们应从华夏文明在政治领域显示出来的相对停滞状态的历史、国民的国家观念极为薄弱的国情以及中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去理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993.html

更多
上一篇:30蔡伦造纸 下一篇:我会拼图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