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
一、认识各种细胞
1、原核细胞
2、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大小
细胞壁
细胞器
有无核膜(本质区别)
染色体的有无
基因结构
转录和翻译是否在同一位置
生物例子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图像的识别
○1如何区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
○2如何区别高等植物细胞与低等植物细胞?
○3如何区别显微结构图像与亚显微结构图像?
○4如何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二、认识细胞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功能:
细胞内所有的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都完全相同吗?
结构特点:原因:
哪些现像可以说明这个特点?
功能特点:原因:
此特点与生物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有什么关系?
细胞膜所能吸收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和什么有关?
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和什么有关?
8种细胞器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比较
分布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结构不具膜结构的
具单层膜结构的
具双层膜结构的
显微镜下可见的
成分含DNA的
含RNA的
含色素的
功能能产生水的
能产生ATP的
能复制的
能合成有机物的
与有丝分裂有关的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
细胞核
核孔的作用: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吗?
细胞核的作用:
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研究生物膜的意义:
三、认识由细胞构成的各种结构
1、植物:
2、动物
动物体各器官系统在生物体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请在上图上用箭头画出氧气、二氧化碳、葡糖及其它代谢废物的运输途径
四、认识细胞所经历的一些生命历程
1、细胞增殖
(1)、有丝分裂
在这个过程中遗传物质形态和名称上的变化
染色体的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变化及其它曲线图:
(一个染色体中DNA分子数量曲线,着丝点距离曲线)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比分裂的不同点:
对比时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
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曲线图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对比:
○1、共同点
○2、不同点
在此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有什么特点?
细胞质中的基因在此过程中的分配有什么特点?
观察下面的图找出有丝分裂图像和减数分裂图像的特点
前期中期后期
有丝
减I
减II
小小练习一下:看图写出属于什么分裂及相关
图形时期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
(条)数DNA分子
(个)数染色单体
(条)数染色体组数(组)
(3)无丝分裂
2、细胞分化
高度分化了的细胞具不具有全能性?
全能性高低和分化程度的关系?
比较受精卵、卵细胞、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肌肉细胞全能性大少。
五、我们用细胞的功能和特性可以做点什么?
请在下面写出胚胎移植的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
原理
培养基
结果
应用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比较
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制备
原理
融合前的处理
促融的方法
目的
六、相关实验总结
○1、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2、膜成分的验证
○3、膜的流动性
○4、膜的选择透过性
○5、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变形虫)
○6、细胞核是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7、观察细胞质流动
○8、观察有丝分裂
实验步骤
标明下图中A-E细胞所处的时期
在此图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数量最多?原因是什么?
显微镜相知识
考点一.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
(1)组成:
(2)作用: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平衡原因来源=去路产热=散热吸收量=排出量
神经调节下丘脑感知血糖变化并通过神经支配胰岛A(α)细胞、胰岛B(β)细胞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冷(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汗腺、甲状腺、肾上腺、立毛肌等)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肾小管和集合管);渗透压升高时可在大脑皮层形成渴觉
参与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
共同点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调节的神经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体液中的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或异常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效应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免疫失调
(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2)过敏反应
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四、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致病机理: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并寄生在T淋巴细胞内,患者的免疫系统最终完全瘫痪,功能瓦解,使患者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3.HIV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考点二.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它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神经调节过程
考点三.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相关结论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3)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4)生长素可穿过琼脂片向下运输。
2.作用特点——两重性
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合成部位生理功能
赤霉素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三、植物激素的应用
1.棉花摘心整枝,果树整形。
2.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促进结实。
3.获得无子果实。
4.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四.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种群数量的变化
(1)变化趋势:包括数量的增加、减少、波动和平衡等。
(2)增长曲线
项 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数量连续增加,Nt=N0λt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后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先增大后减小
K值的有无无有
二、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
项目内 容
物种组成动物、植物、微生物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演替类型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营养结构的特点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高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②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③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1)参与循环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循环范围: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3)循环特点: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性。
3.信息传递
(1)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作用
①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
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细胞代谢”,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二细胞代谢
小专题一物质跨膜运输与酶和ATP
核心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物质跨膜运输
1.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自由
扩散协助
扩散主动
运输胞吞
(内吞)胞吐
(外排)
运输
方向高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低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细胞外
→内细胞内
→外
运输
动力浓度差浓度差能量
(ATP)能量
(ATP)能量
(ATP)
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实例水、CO2、O2、甘油、乙醇红细胞吸收葡萄糖K+、Ca2+、Mg2+,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2.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
(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2)O2浓度
特别提示:①乙图中,当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受运载物质载体数量的限制,细胞运输物质的速率不再增加。
②丁图中,当O2浓度为0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供能,细胞也可吸收物质。
(3)温度
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2010广东卷,1)下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被动运输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分析图示可知,矿质离子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协助,还消耗能量,故为主动运输。
[答案]C
[知识总结]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快速确认技巧:(1)是否消耗能量:只要运输耗能就为主动运输,即使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2)可否逆浓度梯度:只要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就是主动运输;(3)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载体就是自由扩散,需要载体则通过浓度、能量进一步作出判断。
(2010成都质检)在水池中沉水生活的丽藻,其细胞里的K+浓度比池水里的K+浓度高1065倍。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池水中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K+进入丽藻加快
B.池水中好氧细菌大量繁殖时,K+难以进入丽藻
C.池水中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时,K+难以进入丽藻
D.池水中鱼虾较多时,K+难以进入丽藻
[解析]根据题中的信息可以判断,K+进入丽藻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主要是有氧呼吸)。大量厌氧细菌能在池中繁殖,说明池中缺少氧气,丽藻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所以K+难以进入丽藻。
[答案]C
考点整合二:酶
1.酶催化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的研究方法
(1)自变量:要研究的因素。
(2)因变量:酶的催化效率。
(3)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其他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都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除自变量外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实验研究要做到科学和严谨。
3.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
(1)酶浓度
在有足够多的底物而又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如图所示。
(2)底物浓度
当酶浓度、温度、pH等恒定时,在底物浓度很低的范围内,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所有的酶全部参与催化,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增加了,如图所示。
(3)pH
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其中酶的活性最强时的pH即为该酶的最适pH。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且该种变性是不可逆的,如图所示。
(4)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其中反应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即为该种酶的最适温度。温度偏高或偏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甚至会使酶失去活性,如图所示。
特别提示:高温使酶失活是由于破坏了酶的分子结构,即使恢复到最适温度,该酶的活性也不会恢复,而低温条件不会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在恢复至适宜温度时,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4.教材中常见的酶及其作用
酶的名称酶的作用
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肠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催化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DNA酶催化DNA水解为脱氧核苷酸
纤维素酶催化分解纤维素
果胶酶催化分解果胶
酪氨酸酶催化利用酪氨酸合成黑色素
解旋酶催化DNA双链之间的氢键断开
逆转录酶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RNA聚合酶催化DNA分子转录RN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形成黏性末端
DNA连接酶将DNA分子黏性末端连接起来
(2009宁夏理综、辽宁理综)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解析]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当反应温度由t1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故B正确。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也逐渐上升,故A错误。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的升高酶逐渐变性失活,而在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随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减弱,但酶的分子结构并没有被破坏,因此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故C.D两项均错误。
[答案]B
[知识总结]与酶相关的常见误区明示
项目正确说法错误说法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产生细胞一般来说,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不考虑成熟红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核糖体
生理功能生物催化剂,只起催化作用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来源生物体内合成有的来源于食物
作用场所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温度影响低温影响酶的活性,不破坏酶的结构,但高温使酶失活低温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2010合肥质检)下图1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2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当温度增加一倍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是
A.曲线1B.曲线2
C.曲线3D.曲线4
[解析]最大生成物的量与温度无关。从图1中可以看到,温度为2a时的酶促反应速率比a时要高,所以在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要比a时短,根据图2可以看出只有曲线2符合。
[答案]B
考点整合三:ATP的结构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ATP的结构简式
结构简式可以写为A—P~P~P,其中A代表的是腺嘌呤与核糖结合形成的腺苷,~代表高能磷酸键。
另外,要注意将ATP的结构简式和与遗传相关的DNA.RNA的结构简式中的不同部位的“A”进行区分,如下图中圆圈部分所代表的分别是:①腺苷、②腺嘌呤、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图解分析
3.生物与能量归纳
(1)光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植物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光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以有机物为载体通过食物链而流动。
(3)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只有当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将能量转移到ATP中,才可用于生命活动。
(4)能量一经利用,即从生物界中消失。
(5)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6)ATP的分解是一种水解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水解酶;生成ATP的反应是一种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酶属于合成酶。
(7)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于高能磷酸键中的化学能,可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反应阶段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而ATP所需的能量则主要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或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光能。
(8)病毒等少数种类的微生物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其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来自宿主细胞的代谢。
(2010海淀区质检)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中ATP的惟一来源
B.有氧状态下,谷氨酸棒状杆菌在线粒体内合成ATP
C.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有氧条件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
[解析]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ATP,在无氧条件下,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也可产生ATP,故A错误。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故B错误。根毛细胞中不含叶绿体,故D错误。
[答案]C
[知识总结]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不是可逆反应,两过程反应的场所、条件、反应式中的“能量”均不同,具体如下:
项目ATP合成ATP水解
反应式
场所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所有需要能量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构
条件由ATP合成酶催化由ATP水解酶催化
能量来源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来自光能(光合作用)和化学能(细胞呼吸)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
能量去路储存在ATP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2010临沂模拟)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代表的是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
B.ATP生成ADP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不可逆
D.酶1、酶2具有催化作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解析]ATP是由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腺苷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一分子的核糖组成;酶具有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同时作用的条件要温和,所以要受到温度,酸碱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答案]D
高考链接
1.(2010天津卷,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与物质运输相关的生理过程及各自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主动运输消耗能量且需要载体,故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供能;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仍进行新陈代谢,需要吸收葡萄糖将其分解供能;质壁分离时,细胞失水,从而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通过胞吐方式运输到细胞外,该过程中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将抗体释放到细胞外。
答案:B
2.(2010山东卷,3)下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跨(穿)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对物质跨(穿)膜运输方式的理解、运用和识图的能力。由图可知,曲线a表示物质的转运速度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成正比,因此曲线a表示的是自由扩散的跨膜运输方式;曲线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物质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成正比,而超过一定的范围,物质的转运速率与被转运分子的浓度无关,这时候主要受细胞膜上载体数量的限制,因此曲线b表示的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的跨膜运输方式。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因此A选项错误;方式a表示的是自由扩散,如果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那么与之有关的载体蛋白应贯穿于细胞膜中构成蛋白质通道,所以B选项错误;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b的转运速率有影响,而对方式a的转运速率无影响,因此D选项不正确。
答案:C
3.(2010山东卷,5)溶酶体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其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B.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
C.细胞质基质中的H+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
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溶酶体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由核糖体合成的,因此A选项正确。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进入溶酶体,有的通过膜融合形式进入,改变溶酶体的膜组分,所以B选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溶酶体内的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因而细胞质基质中的H+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因而C选项正确。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的衰老细胞、破损细胞等,通过溶酶体的作用被分解,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D
4.(2010上海卷,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解旋酶B.属于水解反应
C.会有能量变化D.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水解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分析图形可知,该图可表示肽酶催化肽键断裂的水解过程,水解需要肽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故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水解过程中肽键断裂,会引起能量的变化。解旋酶用于DNA分子中氢键的断裂。故A错误。
答案:A
5.(2010上海卷,17)下列有关人体中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和激素都是蛋白质
B.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
C.酶和激素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
D.酶和激素都要释放到血液中才能发挥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酶与激素的异同,意在考查考生的辨别比较能力。A项中少数酶是RNA,只有部分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是蛋白质;B项中酶能催化物质和能量代谢,而激素对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相关反应起调节作用;C项中人体的酶并非由内分泌细胞分泌;D项中酶不一定需释放到血液中,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答案:B
6.(2010上海卷,20)右图为显微镜下某植物细胞在30%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仍保持不变
B.若该细胞处于40%蔗糖溶液中,B/A值将变小
C.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
D.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图示为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植物细胞。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故若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A仍将保持不变。若在40%的蔗糖溶液中,与图示相比,A不变,但因失水更多而B变小,所以B/A将变小,可见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图中A表示的是细胞长度,但B表示的并不是液泡的长度,而是失水后的原生质体的长度。
答案:D
7.(2010上海卷,22)如图表示细胞中某条生化反应链,图中E1~E5代表不同的酶,A~E代表不同的化合物。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度加快
B.若E5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B积累到较高水平
C.若E3的催化速度比E4快,则D的产量比E多
D.若E1的催化速度比E5快,则B的产量比A多
解析:本题考查一系列酶促反应相互之间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A项,若E1催化的反应被抑制,则A的消耗速度变慢;B项,因E2催化的反应并没有被抑制,所以B不一定会积累到较高水平;D项,因B还会被E2催化反应,故E1的催化速度比E5快时,B的产量也不一定比A多。
答案:C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438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