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1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1”,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专题
科技之光
内涵解说:
科学在发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与认识也在发展,倡导文明、进步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保证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关注并且努力解决的课题。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则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展示它的丰富多彩、绮丽多姿,科学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人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第三板块又将目光收回到人类自身,侧重认识科学的实践性品格,并通过特定的实例说明了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说明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
《物种起源》绪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筛选重要信息。
〖知识链接〗
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⑴[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
⑵[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自主预习〗
一、初读,选择分段
第一种理解: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
第二种理解: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
第三种理解: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
二、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
①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③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
三、解释词语:
琐屑:
审慎:
趋向:
札记:
〖预习反馈〗(师生互动板块——老师的评语、学生的质疑)

〖学习导航〗
一、解题:《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起源”即生物是怎样产生的。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二、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课堂选取一种理解分段,兼顾讨论其他两种理解。)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筛选作者主要观点。(提示:注意标志性语言——观点提示语)
信息的整合:
2.筛选相应语句,说明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堂测试〗
课堂完成P12页思考题1.
〖课时领悟〗(重在整理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见自主预习部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以高科技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使人类的生存智慧闪烁出前所未有的光芒。在全新的时空背景下,人类的生存能力已大大提高。但是,如何学会生存,依然是当代青少年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当年长一代在感叹世事万花筒式的巨变时,新生代却在电视和录像、卡拉0K和游戏机、霹雳舞和摇滚乐的熏陶下,活得格外潇洒。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既未品尝过饥饿的滋味,更没经受过风雨的侵袭,开着空调吃冷饮嫌热,盖着鸭绒被睡觉怕冷,头戴耳机走路,口哼小调跳舞,而手里还拿一本汪国真诗集,哦,“年轻的湖”,“多情的梦”……于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统统被诗化了。
说现在的孩子在诗情面前会迷失方向,这或许是杞人忧天,因为每个时代的人们终究会走出自己面临的困境。但是,浪漫的生活情调正在软化众多青少年的生存能力,销蚀他们生存智慧之光,却并非是耸人听闻。
⑴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 。
⑵“每个时代的人们终究会走出自己面临的困境”这一句的意思是
A.他们会从困境中找到一种合理的生存方式。
B.他们会从困境中醒悟和奋起。
C.他们会从困境中找到教训,找到生存之路。
D.他们会找到一种适应生存的道路,摆脱所面临的困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科学论著的特点在于科学性,表述极其准确,遣词造句无不严谨周密,用心体会。
2.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自主预习〗
1.完成p12页《文本研习》第二题。
2.请说出各段的关键句。(爱问中做好符号)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在文中画出)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5段,
第9段,
二、语言准确、严密。(穿插检查预习一)
①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提问:根据提示找出严密准确的词语。
A.写作前必不可少的过程:
B.搜集过程中的关键:
C.说明了估计的谨慎:

②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提问:本句中“事实”与“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提问:“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

③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提问: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课堂测试〗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①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C.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③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1.下列各组词语,加黑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没有间断间不容发间道而归一间书房间接选举
B.创造发明七处创伤文贵创新创意积极身被八创
C.琐屑陈述渭水对阵陈词滥调楚师既陈暗度陈仓
D.嫌其过简言简意赅措辞简练简便快捷简化汉字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寰球远航。
B.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论的纲要。
C.又如斛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
D.我们经过了精确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错误。
3.依次在下列句子中横线上选填一组恰当的词语
(1)我虽然力求______,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2)就某一种_________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再讨论。
(3)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_________的。
A.严谨狭隘趋势B.审慎狭窄趋势
C.审慎狭隘趋向D.严谨狭窄趋向
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天热,人们常在窗底下睡午觉,其实这不见得是个好习惯,要睡也得切忌:不要顶头风,不要光头睡,不要光膀子。
B.SARS闹的最凶的时候,我们特护医院病房来了两个医院的护士协同我们抗击非典。
C.定之否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因而也是非常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
D.达尔文学说理论,对我们还是挺陌生的,听过这名词,不懂其内容。
5.下列关于《物种起源》一文内容的理解判断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1831年到1836年科学考察成果的概述和1844年后到1859年间十四年艰苦的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小结,旨在说明作者没有轻率下结论。
B.作者急于发表摘要式的《物种起源》的外部原因是担心华莱斯相近的研究结论会抢先发表。
C.达尔文在研究物种变异时不像一般博物学家只以外部环境为原因。
D.文章第七节中重申的三大观点分别在第4,5,6节中作了透彻的论证,是分——总关系。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课后问题:
把大树变成石头,这是大自然独具的威力。一亿多年前,我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要暖和,雨量充沛,植物茂盛。到处生长着坚叶杉,短叶杉,竹节柏,铁树等植物。大多数植物衰老死亡后,遗体日久化成煤。另有一些森林,处在地壳活动的地区,由于火山爆发和地壳震裂,成片的森林被吞噬在地壳裂缝中,或是埋在火山岩浆中,那些未经燃烧的大树与空气隔绝,在含有硅质或钨质的地下水的淋滤渗透作用下,矿物质逐渐取代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使木材变成了充满矿物质的木化石了。
①全属于木化石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a.一亿多年b.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植物茂盛c.植物衰老死亡d.森林e.地壳运动f.埋在地层中g.地下水h.未经燃烧的大树与空气隔绝k.含有硅质或钨质的底下水
A.abdefhB.acefhkC.adefhkD.adefg
②木化石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给木化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3.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并能够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知识链接〗
人类基因组计划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标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与山谷。虽然很慢,但非常精确。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作物。通过控制人体的生化特性,人类将能够恢复或修复人体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
〖自主预习〗
一、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

二、自学评价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携带xié规模mó纤维qiàn
B.伦理lún衍生yǎn病症zhèng
C.辜负gū恐怖bù克隆lóng
D.疟疾nǜe和谐xié祸患h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工程解读渡假村引人注目
B.规模症断双刃剑无米之炊
C.基因协调里程碑覆水难收
D.奥密序列洽谈会悬梁刺股
3.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不孚众望,把它的成果医学化,已在医学方面为人类造福。
B.DNA序列的差异,将有助于人类了解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因而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症下药。
C.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使我们的生物资源流失,将会使生物产业失去源头与上游,建立的生物技术也会成为无米之炊。
D.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4月18日,西安铁路分局在陇海线西宝段开行时速200公里“和谐号”国产动车组,这意味着陕西将成为西部唯一开行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的省份。
B.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改善所致。
C.每天早晨,学校门口一边站着一排值勤的团员青年,向进校的师生敬礼。
D.厂领导在新年来临之际,亲自带领各中层干部以及各种慰问品,深入贫困家庭慰问职工,把温暖送到家。
〖预习反馈〗
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学习导航〗
一、检查预习。

二、文章这样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题探讨
1.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在医学方面为人类造福”,请结合生活举出具体的事例。

2.作者为什么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为曼哈顿原子计划?

四、活动体验
你如何理解“科学是柄双刃剑”这种说法?请结合基因科学研究谈谈。

〖课堂测试〗
阅读课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中的结尾语段,完成(1)—(2)题。
(1)对“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顿原子计划’(前者在人文上远远超过了后者),就是出于这样的忧虑”中对“这样”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种指、种族、群体各自之间的差异足以成为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武器。
B.指人种之间、群体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差异。
C.白种人与黄种人对艾滋病免疫的差别。
D.人种、族群、群体的差异导致第一代能识别“敌”“我”的种族或群体特异性生物灭绝,对这个问题的防范,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关系到每一个有责任心的科学家,而且要保证民众的知情权。
(2)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亚洲人(黄种人)还未发现或极少见对艾滋病毒的天然免疫功能。
B.美国白宫早已经注意到了基因组非和平使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C.中国南方并不罕见的蚕豆病患者,吃上几颗蚕豆便将毙命。
D.现在敌对分子利用致命的病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衍生物制造的与人类基因有关的生物武器给白宫造成了麻烦。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明”与“文化”陈炎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在我看来,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渴望和追求情感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
换言之,人类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当我们说“资本主义时代的文明程度高于封建时代的文明程度”这句话时,即意味着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生产能力高于封建时代,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较之封建时代更能焕发人类群体改造世界的总体能力,还意味着资本主义时代的精神产品及其享受形式比封建时代更加丰富多彩,从这一意义上,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貌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由于这片黑陶器皿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从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乏味。
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譬如穿衣,我们穿的衣料是否取暖、是否舒适、可否满足人类自身的基本需要,这其间有着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穿西服还是穿和服,是穿旗袍还是穿超短裙,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衣衫褴褛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穿中山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譬如吃饭,我们吃的食物是否果腹、有无营养、是否卫生,这其间有着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吃西餐还是吃中餐,是吃法国大菜还是吃日本料理,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茹毛饮血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吃美国快餐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节选自《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1.第一段末尾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请写出你对“统一的价值标准”的简要理解
答:

2.文章还提到了“文明的尺度”问题。请分三点写出衡量“文明的尺度”的简要标准。
答:
(1)
(2)
(3)
3、文章还讲到“文化”及“文化产品”的差异性问题。请写出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答:

4.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论述了文明的含义,认为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而文明的价值却原本没有高低之分。
B.文章还为“文化”下了定义,认为文化及文化产品具有广泛的多样性,风格和样式千差万别,在形态上也是五彩缤纷。
C.文章认为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D.文章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和文化史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E.文章认为“文化产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因而可以消除这种外在差异,设计出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知识链接〗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自主预习〗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荔枝的?

2.本文主要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特点?

3.字词正音(给抹黑的字注音)
红缯 紫绡瓤醴酪
龟裂绛囊渣滓 萌蘖
4.本课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
产地成熟期颜色
〖预习反馈〗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试加说明: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

〖学习导航〗
一、说明文知识归纳: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2.常见的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
3.说明文常见的形式有:(1)总(概说)分(具体)式(2)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3)分(具体)总(概说)(4)并列式(5)递进式。
4.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二、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列出提纲,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颜色:
形状:大小: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
壳膜:果肉:
贮藏:
果实:
花期: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产地:果谱:
移植:产销:
2.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课堂测试〗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
(1)飞焰欲横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云几万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分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作者为什么“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邮的咸鸭蛋和其他地方的咸鸭蛋相比,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作者的介绍,鸭蛋的吃法分为哪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下句为“除却巫山不是云”。
B.作者引用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
C.在普通的介绍文字中,冷不丁加入一句诗,这使得文章平添了几分情趣。
D.“曾经沧海难为水”原本用于男女之间的感情,有过了浓烈的感情,再有普通的是难以打动人心的。这里用来形容对鸭蛋的感觉,显得格外有趣。
5.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作者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条的内容,介绍了腌蛋的方法。
B.小孩拿蛋壳取乐,这是作者写出的鸭蛋的作用之一;如果弄点萤火虫,简直可以用作灯来照明,可见蛋壳之白、之薄。
C.“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这里的“兴”是方言“作兴”的简写,意思接近于通常所说的流行。
D.作者最后写对囊萤映雪这个故事的印象,用的是调侃的语调,显得很亲切、很随意。
E.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偏爱,实际上透露出的更是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见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本文的准确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1.明确的科学术语。(举两例,下同)
2.适当的数量表述。
3,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三、小结“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㈠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㈡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
㈢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课堂测试〗
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国是世界荔枝的故乡。荔枝,树形优美,树干挺拔,树叶浓密,树冠开展,树果累累,肉厚而多汁,味美有异香。
②荔枝含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精氨酸,色氨酸,叶酸,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B、C等成分,实为食补、食疗之佳品。
③荔枝木是上乘木材。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桨之佳料;又是作枕木、桥梁、车辆、家具的良材。
④荔枝树能抗污染。深圳市委旁边有座荔枝公园,内有大量荔枝树,虽处闹市却保山野本色。
(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逐段概括②~④自然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讨论P24页第三题中的相关内容。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将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
1.根据提纲,概括要点;
2.注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语言的朴实、准确。
《斑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和文中提及的自然界各种“斑纹”。
〖知识链接〗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第三届冯牧文学奖的评语:
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

〖自主预习〗
1.词语积累:(自我选择注音)
逶迤斑斓盘踞螺旋匍匐巢穴慵懒蝰蛇蓑鲉
鹰隼晕眩青睐婆娑精湛偏袒强悍接壤酝酿
哺育脖颈颤抖疱疹蛊惑罪孽犁铧老趼碾砣
2.列出文中围绕“斑纹”所写的事物,思考“斑纹”在文中的含义和特点。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和你预习中没有读懂的语句。
〖预习反馈〗
你预习中没有读懂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导航〗
一、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二、什么是“斑纹”?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请给它下个定义。

三、文中写了这么多与“斑纹”有关的事物,显得繁复而不紊乱,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四、小结本课的内容,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具体的:
抽象的:

〖课堂测试〗
〖课堂测试〗
关于文章的详略问题。
①请概括出第一部分介绍了蛇的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
②作家引用圣经传说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蛇的形象?
③为何详写蛇呢?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斑纹,对称设计。老虎,斑马。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酝酿哺育我们的乳汁;振动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螯针。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病变的皮肤上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衍接,像族徽,
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②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大大小小几何形的麦田将原野均匀分割,种粒的全部能量转化为垄间破土而出的禾苗,它们将在秋天成熟,连绵不绝,设下朴素的宴席──握住镰柄的农民融入麦芒闪耀的金光里,积年劳作使他们的掌心磨砺出粗厚的老趼。镰刀的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这就是丰收。而冬天,大地光秃秃的,它深深隐藏起自己的斑纹,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空气中隐形的设计者用透明手指在窗户上描绘出童话般美丽的冰花,我呵气,融化一角冰凌,透过湿润的玻璃遥望那种辽阔的白──我知道,看似无痕的雪地上其实有着细碎的纹饰:觅食禽鸟的小爪痕,拱开冰雪寻找草根的羊和野兔的足印,还有还乡人凹陷的很快又会被雪重新填满的脚印。河流冻结,主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厚重落叶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冰雪融化,春天的斑纹将再次浮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
③斑纹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烧裂的陶碗,瓷器上的冰纹,碾砣上“巛”形的石质花纹。蛋卵上的斑点,变质面包的菌斑,粒子的分布方式。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④中学地理课本向我展示由外太空拍摄到的卫星图片: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地转动,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界,不过是神铺在桌面的一张地图。
⑤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1.第①节并没有明确说明斑纹是如何“对称设计”的,那么该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

2.如何理解“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3.如何理解“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这句话的内涵和表达作用。

4.选文第②段到第⑤段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结合全文,我们应如何理解“斑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2.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自主预习〗
1.完成p24页第三题中的相关思考。
2.赏析文中启人深思的句子。
①“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

②“我们容易忽略,善恶之间也在秘密接壤,而且离这条交集地带最远的善……强悍的一方。”

③“斑纹无处不在,将……荣与辱。”

④“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爱与恨的斑纹”

⑤“因为距离的遥远……一些斑点。”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导入新课:
泰戈尔的诗中说: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话可以来形容我们这篇课文。一切的生命,无论是动是静,是美是丑,作者都极耐心地用独到的语言表现到她的文字里。
二、从语言风格上看,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

三、作者是怎样感受我们所生存的自然,怎样细致描写自然界风景的?

四、集体朗读课文第11段: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五、作者是怎样在“斑纹”里体现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的呢?在本文中,我们还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到作者深层的情感体验,那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层思考?(预习2进行)

〖课堂测试〗
课堂总结:(学生思考后作答)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表格,回答问题。
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传媒实力
传播基础相对美国 
比重(%)国内传播相对美国
比重(%)国际传播相对美国
比重(%)传媒经济相对美国
比重(%)
美国100.00100.00100.00100.00
中国55.5788.7214.4323.45
日本36.3765.0119.1025.63
印度43.5944.017.0622.85
俄罗斯13.6817.2913.800.91
(1)阅读表格,用一句话概括中国传媒整体实力状况。
(2)比较中国和日本的传媒实力,说明中国传媒实力状况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
《景泰蓝的制作》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通过学习增强文化积累,感受劳动人民精湛的手工艺术的美,提高人文素养。
⒉在学习中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了解作者如何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有详有略的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⒊阅读中了解说明性文字的准确、严密性往往表现在语序的合理安排和语言特色上。
⒋学习课文多种样式综合运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诠释说明和比较说明。
〖知识链接〗
⒈作者简介。
叶圣陶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文章,请同学说出篇名,并就你所知道的,对作者作简要介绍。
要求答出:⑴.篇名: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⑵简介: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教师补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⒉课文说明:《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年3月22日。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本文开头提到的“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当时位于崇文门外一条胡同的一所破旧的大四合院内。该厂设备非常简陋,几乎全部靠手工操作。
〖自主预习〗
1.完成P38页表格题。
2.横的顺序:
纵的顺序: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熟悉课文。学生顺次朗读,教师正音:
铜器作()(作坊) 芨() 蘸() 铬()
拌和()铁屑()(碎末) 机械() 硒()
二、对照课本,自行填写表格。然后集体填写表格自左边第二列起的所有内容。
制作过程
衔接词
主要环节
主要动作
详略安排
制作特点

三、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

四、文章怎样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的。

〖课堂测试〗
1.课堂小结(略)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铁砧_______②瓶颈_______③喷水_______④譬如_______⑤白芨浆_______
⑥蘸水_____⑦剥落______⑧缂丝______⑨硼砂______⑩釉料______?
铀______?铬______?硒_______?铁臼_______?椴木_______?铁屑______
?粘满______?作坊______?着火_____一着不慎______
粘液______工作______着力_____说着______
?拌和_______和平______和了______
和面_______应和______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问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甲)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乙)。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1.文中(甲)处应添加的标点是()
A.句号B.冒号C.破折号D.逗号
2.文中(乙)处应填入的一句话是()
A.主题制约内容B.内容决定形式C.内容与形式统一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第二句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不对的一项是()
A.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彩繁笔线条画。
B.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C.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D.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4.对本段段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作用。
B.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
C.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经过。
D.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影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见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请写出这篇课文简明的段落提纲。

2.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景泰蓝的制作顺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电镀,作者在说明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作者为什么不将掐丝和点蓝放在前面突出强调,而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呢?
二、课堂讨论
1.在说明掐丝这道关键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用:由于多种说明方法互相补充和配合,使“掐丝”这道关键工序的说明比较完整、具体。

2.课文其他部分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举例)

3.第6段中说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三条科学道理是什么?
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有:

三、准确使用术语的作用。举例说明准确使用语言的例子。
〖课堂测试〗
1.完成P38页表格题。
2.补充教学。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感悟高考(2007年高考湖北卷)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坟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即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关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1.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陶是一种陶璧上有各种彩纹的远古陶器,其纹饰的特点有时作为原始文化类型划分的依据。
B.彩陶是一种集实用、审美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远古陶器,在中国原始文化遗存中具有代表性。
C.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D.彩陶是在素陶基础上发展而来后一种带彩陶器,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对美的追求。
2.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经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找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不论先后,都经历过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中国是出现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
B.中国的彩陶制作精美,文化信息丰富,出土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年代最为准确,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C.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造型却颇具匠心,例如让编织纹和几何形纹的彩纹与底色相互衬托,产生出虚实相应的双关效果。
D.与其他几类原始文化遗存相比,只有彩陶能同时为探索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等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依据。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B.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因为从考古学来说,彩陶文化其实是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
C.彩陶的制作颇具匠心,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追求,但它的制作主要还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
D.彩陶虽然是原始人类生产的一种器物,但它的一些制作经验却对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
2.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3.领悟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知识链接〗
⒈作者简介:
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学教员,1995—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
俞孔坚在哈佛大学,美国SWA景观与城市设计集团从事景观与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多年。1997年回国后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广场、中山歧江公园、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众多项目。他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坚持走设计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主持设计项目的同时,领导“土人景观”和北京大学研究群体,开展前沿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8部,译著4部。著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等。设计作品先后获十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并获中国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中国科协、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颁发的多项荣誉奖。被聘为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杭州市、青海省、山东省、温州市、大连市等十多个省市政府的高级城市建设顾问。
⒉作者的话: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俞孔坚
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俞孔坚
〖自主预习〗
1.读音辨析:
歧()江淤()泥栈()桥栖()居
茭()白苦苡()卓()有成效厄()运
沉淀()掺杂()氛()围船坞()
抽屉()琥珀()烟囱()袒露()
渲()染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题目与背景:
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二、文本研习:
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2.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你最欣赏设计师对公园哪一部分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

4.《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

〖课堂测试〗
探究学习:
观察你身边的景观,选择一两个向他人介绍说明这一景观的特征,同时做出你自己的评价,并给与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课时领悟〗

延伸阅读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4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4”,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
〖学习导航〗
一、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述观点,把论证推向深入?关键是分析论据,找准论据和论点的契合点,把握四个思考方向:
1.朝深处想,揭示实质;
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
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
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
二、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灵活运用六种方法:
1.假言因果法;2.同类归纳法;3.披文示意法;
4.意义分析法;5.正反对比法;6.叙议交融法。
(一)假言因果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1.实例借鉴:
示例1
(观点:坚持才能成功)
(事例)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叙述例子)
(假言说理)“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如果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那么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分析例子)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假设桥梁)
示例2
(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
(事例)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
(假言说理)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2.方法点拨: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二)同类归纳法:
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例子,然后进行分析论述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但这个相同点必须紧扣论点;或者举出一个例子,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联系其他类似事例,进行归纳总结,紧扣论点。
1.实例借鉴:
示例3
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示例4
观点:乐观是成功的保证
牛顿发明地心引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费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尔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初用苦功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
但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后世所称道。也正因有了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才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获得了成功。
2.方法点拨:所举之例应为同类例子,并且在分析论述时要紧扣论点找出相同点。
(三)披文示意法。
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
1.实例借鉴
示例5: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
(解释)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示例6: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子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2.方法点拨:同学们写作文喜欢引用名言名句。但往往只是简单地引一下就完了,有时这样的效果不好,可作适当分析。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
〖当堂测试〗
1.用假言分析法论证下列观点(任选一个写一段话):
①不同的环境成就不同的人生②依附别人,迷失自我。
③莫让情感蒙蔽了双眼④距离产生错觉
2.用同类归纳法论证下列观点(任选一个写一段话):
①节俭是美德②人才在于发现③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3.在运用下列名言名句时用披文示意法(任选一个写一段话):
①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②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二课时
〖学习导航〗
(四)意义分析法:
也叫例后分析评价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用精炼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由小见大,高度评价,深入本质,揭示危害等。意义分析法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从……中,发现……,感受到……”。
1.实例借鉴:
示例7:
观点:要正视历史
德国总理勃兰特,20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和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示例8:
观点: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我敢肯定说,正是贝多芬有了顽强的意志,他才有了不屈的奋斗精神,他才有了可能去征服世界音乐高峰,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2.方法点拨:要紧扣论点,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语言精炼,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五)正反对比法:
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另一种情况是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以证明论点。(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1.实例借鉴:
示例9:
观点:勤能补拙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示例10:
观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2.方法点拨:注意由事例推及观点,在举例后辅以论理,一正一反,比较阐述。言之成理,增强说服力。
(六)叙议交融法:
叙述交融法即叙中有议,议在叙中的一种分析方法。
1.实例借鉴:
示例11:
人才到处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有人去发现他们。追溯历史,要是萧何不与韩信几天几夜地谈话,他哪里知道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才呢?要是左光斗不在大雪之夜微服出访巧遇苦读的史可法,他怎会发现史可法是可造之才呢?要是没有伯乐深入马群调查研究,人们又怎么能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马呢?
2.方法点拨:在论证过程中,将论据的叙述融于排比兼反问的说理之中,一箭双雕。做到语言简洁有力,信息含量丰富,逻辑性强。
〖当堂测试〗
1.用意义分析法阐述下列观点(任选一个)
①放弃,意味着新的开始;②只有不留退路,才会更容易赢得出路;
③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
2.用正反对比法阐释下列观点(任选一个)
①凡事在于“为”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叙议交融法论证下列观点(任选一个)
①好学出人才②欲成大事者先从小事做起

第三课时(审题立意训练)
〖自主预习〗
下列两则材料,自选一则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填写表格,课堂讨论。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进行多角度审题,填写表格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它选择了用死亡来抗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少于800字。
审题角度角度一:
老音乐家的择生角度二:
顾圣婴的择死角度三:
全面地谈择生与择死
提取观点
二、对课本第90页“写作实践”第二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填写审题表格
审题角度角度一:
从第一、第二个年轻人的角度角度二:
从第三个年轻人的角度角度三:
综合起来全面考虑
提取观点

〖预习反馈〗

〖学习过程〗
一、构思训练
1.交流有关“老音乐家”的审题材料,板书总结讨论成果,并小结多元材料的审题立意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根据总结的规律和方法,同学间互相讨论启发,修改丰富自己关于“三个年轻人”的构思提纲

〖当堂测试〗
根据自己的构思训练完成整篇作文,并上交批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分析方法。
〖课时领悟〗

文言复习专题
第一课时
〖名句背诵〗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9.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10.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不识其人视其友。
13.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14.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1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基础积累〗
一、选择
1.下列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曩(nǎng)者诎(qū)体囹圄(yǔ)
B.倜傥(tǎng)愤懑(mèn)困厄(è)
C.缧(léi)绁闺閤(hé)剌(là)谬
D.强(qiǎng)颜将相(xiàng)愠色(yùn)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滔滔不绝 惊心动魄 络绎不绝
B.言而有信入土为安魂不附体
C.兴高采烈闲情逸志五大三粗
D.仓皇失措浑身冰凉卿卿我我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A.若望仆不相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或师焉,或否焉D.吾从而师之
(2)比肩接踵()
A.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夫知效一方,行比一官
C.天涯若比邻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A.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C.重为乡党所笑D.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4)思厥先祖父()
A.左丘失明,厥有《国语》B.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C.率时农夫,播厥百种D.禹厥之三仞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A.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家祭无忘告乃翁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兄弟之亲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④下流多谤议
⑤安在其不辱也?⑥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⑦重为乡党所笑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①⑤/②⑦⑧/③④⑥B.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5.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D.③④⑤⑥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C.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说明受辱者能够在逆境中,知耻后勇,获得成功。
D.司马迁认为自己因为进谏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以致世世代代无法洗清。说他极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肠里转来转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门不知道去哪里。每想起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浃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间接抒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现了悲愤和不平,也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为史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填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司马迁,字,西汉、,他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五个部分,共篇。《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浓厚的爱憎感情融于平实朴素的叙述描写之中。
三、一词多义
穷1.日暮途穷
2.智穷罪极
3.人穷则反本
师1.若望仆不相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或师焉,或不焉
4.孔子师郯子、苌弘……
闻1.声闻邻国
2.以勇气闻于诸侯
3.朝闻道,夕死可矣
厥1.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思厥先祖父
重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2.重为乡党所笑
3.权,然后知轻重
4.锄其直,遇其生气以求重价
略1.略考其行事
2.略陈固陋
恶1.思正身以黜恶
2.廉君宣恶言
3.境界危恶
4.贪生恶死
5.王弗知恶也
6.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安1.安在其不辱也
2.沛公安在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不患贫而患不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5.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6.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7.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8.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第二课时
〖能力演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悲士不遇赋(司马迁)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①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⑥,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②;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③之乱也。炤炤④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⑤,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释]①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②吁(xū)嗟(juē):感叹词。③哲:哲人,明智的人。④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⑤还周:循环。还,通“环”。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士生之不辰辰,时辰。
B.将逮死而长勤逮,逮捕。
C.天道微哉微,微妙。
D.乍没乍起乍,忽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谅才韪而世戾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①我之心矣,哲已能忖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C.①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D.①好贵夷贱,哲之乱也②此天子气也
3.下列句子与“孰云其否”的结构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沛公安在D.不然,籍何以至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见:被 
B.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希望
C.辟邪说,难壬人 辟:排除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事情
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守前所为而已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 
6.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驳斥了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指责,表明坚持改革,绝不向流言俗议低头的决心。
B.文章驳斥了司马光强加给你新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大罪名,采用的是驳论的方法,驳论的形式是点面结合。
C.论证的语言柔中寓刚,委婉有理又针锋相对,坚决果断。
D.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例子是为了驳斥对方“拒谏”的观点。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8.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
9.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C.①③⑤ D.②④⑦
10.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1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领悟〗

第四专题内涵解说
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体验人类文化经典中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精华,认识到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而思考人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追问。
本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在人文思想上是对前面若干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引功能,对学生精神追求选择,有启发作用。
第一板块:“心连广宇”。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第二板块:“伟大的情思”。探讨的问题是人应该怎么样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两个板块相互补充,引领我们攀登东西方文化的精神巅峰。
逍遥游
〖学习目标〗
一、体会《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二、理解作者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写法。
三、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
一、作者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二、《庄子》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课时一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北冥()抟扶摇而上()坳堂()夭阏()
蓬蒿()晦朔()泠然()宿舂粮()
决起()榆枋()数之然()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
1.志怪5.众人匹之
2.培风6.行比一乡
3.抢榆枋7.绝云气
4.抟扶摇8.而征一国者
四、简答题
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

3.《齐谐》书里如何写硕大无比的鲲鹏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4.鲲鹏上九万里,是不是达到了作者所说的逍遥境界?为什么?

〖当堂测试〗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命名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表判断
D.则芥为之舟为:动词,作
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3.认真仔细品读上面文段,谈谈《庄子》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并创设情景,再造想像。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比喻说理,还是举例说理?

5.“天之苍苍”的实例,“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等比喻究竟侧重说明什么道理?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展开想像和联想,将本段文字改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鹜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庄子外物》

课时二
〖自主预习〗
一、通假字整理
1.通假字
(1)三餐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也(4)而御六气之辩
(5)而征一国者(6)旬有五日而后反
(7)北冥有鱼⑻汤之问棘也是已
二、解释加点字。
怒而飞风斯在下矣
莫之夭阏枪榆枋而止
控于地而已矣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乘天地之正
恶乎待哉
三、古今异义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野马也,尘埃也腹犹果然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不过数仞而下
四、特殊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而莫之夭阏者之二虫又何知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问题探讨:
一、第五小节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蜩与学鸠为什么要嘲笑鲲鹏?

三、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是肯定还是否定,为什么?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抟(tuán)扶摇尘埃(ái)背(bēi)负青天舂(chōng)粮
B.夭阏(yāoyù)晦朔(shuò)万仞(rèn)蟪蛄(huìgū)
C.背(bèi)若泰山泠(líng)然沮(jǔ)丧狙(jū)击
D.翱翔(àoxiáng)坳(āo)堂斥安鸟(yàn)榆枋(yùf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鲲鹏展翅莽莽沧沧食不果腹晦朔
B.乘奔驭风不翼而飞胶柱鼓瑟遨翔
C.饮鸩止渴雀巢鸠占载舟覆舟芥蒂
D.逍遥自在颓废沮丧荣辱毁誉匹敌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B.旬有五日而后反。
C.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汤之问棘也/是已。
D.楚之南/有冥灵者。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B.虽然,犹有未树也。
C.举世非之而不加沮。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6.一词多义
①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②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③图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
④置
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结合文章的第六第七段,思考书后问题探讨第一题。
课时三
〖自主预习〗
1.词类活用。
?①而后乃今图南
?②彼于致福者
?③鲲之大
④志怪
2.一词多义
①穷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②时
时则不至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别君去兮何时还
时不利兮骓不逝
学而时习之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时与出游猎
③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
孰为汝多知乎
知我者,鲍子也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作者在第六小节再写鲲鹏与是否和前文内容重复,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鲲鹏上了九万里,但和蜩,学鸠以及斥安鸟是否有本质差异?为什么?

3.第七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意在阐述什么?

〖当堂测试〗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③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_____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文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难他,他不因此更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因此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更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3.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4.翻译下列语段,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①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②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思考:学习庄子有什么现实意义?(喜欢庄子的同学可以读一读《庄子心得》、《十家论庄》《庄子新论》或者浏览国学网,中国知网进一步学习)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3


〖当堂测试〗
一、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踉跄(liàngqiàng)逮捕(dài)吞噬(shì)
B.殓衾(liǎnqīn)藏匿(nì)骄横(hèng)
C.剑鞘(qiào)憔悴(qiáocuì)悲恸(tòng)
D.攫住(jué)夭亡(yāo)铁钳(qián)
二、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坟莹 窥伺 冗烦 死于非命 B.凭掉殓衾 悲恸 风烛惨年
C.吞噬 侍婢 争执 惊心动魄 D.踉跄攫住 娇横 束手就擒
三、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罗密欧、朱丽叶的殉情是戏剧的高潮,戏剧本来也可以在此收场,但如果那样全剧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B.剧中的重要情节、重要细节,前面都作了预示,埋下了伏笔,后面一一照应,浑然成为一体。如前面有老神父劳伦斯采药的动作和介绍药性的独白,节选课文中,朱丽叶服神父的安眠药就使人感到很自然。
C.《罗密欧与朱丽叶》情节集中,结构严谨。这个剧只有罗、朱爱情的悲剧一条线索,戏剧冲突始终沿着这条线索展开,一气呵成,中间没有横生枝蔓。
D.《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双双惨死的故事,莎士比亚通过这出爱情悲剧主要表现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四、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罗密欧 好,我愿意成全你的志愿。让我瞧瞧他的脸:啊,茂丘西奥的亲戚,尊贵的帕里斯伯爵!当我们一路上骑马而来的时候,我的仆人曾经对我说过几句话,那时我因为心绪烦乱,没有听得进去。他说些什么?好像他告诉我说帕里斯本来预备娶朱丽叶为妻。他不是这样说吗?还是我做过这样的梦?或者是我神经错乱,听见他说起朱丽叶的名字,所以发生了这种幻想?啊!把你的手给我,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一个坟墓吗?啊,不!被杀害的少年,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死了的人,躺在那儿吧,一个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将帕里斯放入墓中)人们临死的时候,往往反会觉得心中愉快,旁观的人便说这是死前的一阵回光反照。啊!这也就是我的回光返照吗?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提伯尔特,你也裹着你的血淋淋的殓衾躺在那儿吗?啊!你的青春葬送在你仇人的手里,现在我来替你报仇了,我要亲手杀死那杀害你的人。原谅我吧,兄弟!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厄运的束缚。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饮药)啊!卖药的人果然没有骗我,药性很快地发作了。我就这样在这一吻中死去。(死)
1.“一个胜利的坟墓”和“一个灯塔”分别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句子中“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怎样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二句画横线的句子,罗密欧的这句独白反映他怎样的内心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罗密欧怎样的心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结合这一论述,体会罗密欧、朱丽叶爱情的悲剧性以及作品闪耀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可与《孔雀东南飞》比较)

旧日的时光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文,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文的主旨。
2.认真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
彭斯,苏格兰著名诗人。人们一般的印象是:彭斯主要是一个抒情诗人。抒情固其所长,但他也写了大量其他作品。至少有四类作品:一、讽刺诗,除《威利长老的祷祠》一类外,还有许多即兴小诗,题在墙上、窗上、书页上、假想的墓碑上,往往短短四行即成一首。二、咏动物诗,如《挽梅莉》、《老农向母马麦琪拜年》、《写给小鼠》等。三、诗札。这是彭斯写得最放松的作品,如《致拉布雷克斗》。四、叙事诗,最著名的如《汤姆奥桑特》。
二、了解本文
本诗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唱此歌。它原为苏格兰民歌,根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
〖自主预习〗
一、读懂诗歌,体会情感,有感情的诵读。
二、尝试赏析本诗的某个句子或者某个段落,最好把你的赏析记录下来,用于课堂交流。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第一节后的“副歇”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旧日的时光》这首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当堂测试〗
1.“你准会把一大杯喝尽!我也会把我的喝光!”(诗人描绘老朋友重逢的典型动作,表达了什么愿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这两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为了采摘美丽的延命菊,我们俩在山坡游荡”与“但我们经历了万里跋涉,自从那旧日的时光”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情感、语言或表现手法),对下列这节诗加以点评。
难道就该把老朋友遗忘,
不把他再挂在心上?
难道就该把老朋友遗忘,
还有那旧日的时光?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归纳《旧日的时光》的艺术特色,了解彭斯及其作品。

专题二作文指导
情到真处文自美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在抒情方面确实问题不少。或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或陈旧呆板,或机械模仿,情感失真,或衰退颓废,表露偏执。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
一、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
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情实感”。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这也是学生平时写的日记、随笔、书信等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如2007年江苏一考生用质朴的文笔触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写自己的家庭变故所产生的软弱:自卑、孤寂、辛酸……由于直抒胸臆,叙述时于平淡、宁静中包含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震撼力,文章最后写道:
我克制不住哭了,木讷的父亲,他不知不觉中苍老了,而我们终究要分离了。我的天空,没有别人的绚丽多姿,却因为有了父亲,让我自由而责无旁贷地翱翔。因为有了他,给了我足以支撑我一辈子飞翔的动力,那就是让他过上幸福的日子,不断追逐我的梦想。
大爱无声,这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不仅宝贵,而且深刻,作文的题材无分新旧广狭,只要能打动人类最基本最重要最珍贵的情感,那就是真正的好文章。
二、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也就是说选材要恰当贴切。
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用心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②细微原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作文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最基本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要三结合。作文时不能仅仅是叙事,有的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一直在“兢兢业业”的交代事情的经过,却没有放慢节奏,关注局部。具体的有这样几种方法
①“点染”突出法。
“点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叙述、抒情性问题中,作者通过有意点明自己主旨的句子和语句抒发对文中人、事、物、景的强烈感情。其实在考场作文中这是很有效的点题、扣题,深化中心的途径。“点染”的句子可用于篇首、篇中和篇末,这些都是关键之处。有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富有韵味的写景来“点染”,以达到升华感情的效果。如高考作文《眼中有泪》中间有一段:
路旁的玉槐树在秋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彼此在诉说着什么。路灯已经亮起来了,白光柔和,却有是那么的无力。
几句写景,将让文章弥漫着浓郁的感伤氛围和悲情色彩,便有叙说故事。
②“你”字倾诉法。
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感情,有“你”作为倾诉的对象,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和心理距离,这个不同于“他”的“你”与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作者所热爱、所怀念的人或物,通过与“你”的矛盾冲突和情感交流,比较容易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难以抑制的不吐不快的情感在“你”的疏导下就显得格外蕴藉而富有魅力。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就直接命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有篇文章全文就以“你”作为写作对象:
你的手,是那曾经握起手术刀的手,你的手,是那曾经弥漫着酒精气味的手,然而如今,你的手,是“笔落惊风雨”的手,是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手,因此,我能够体会,在那个年代,是民众何等的麻木唤醒了你,并赋予了你充满愤慨的灵魂!
行云流水般的倾诉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有利于使文章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无限的文字魅力。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鸦”,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是得高分的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打动读者呢?其实,要想打动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当作者与读者产生了共鸣,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也成功了。

专题二作文评讲
回望岁月的痕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那些一角钱的硬币特别的碍眼,觉得那是身份低微的象征,是生活窘迫的暗示,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落魄、失意的乞丐才会看重这一角钱的价值。
每次买完东西,口袋里总是会有一些一角的硬币,每次我都是随意的弃置一边,不理不顾。久而久之,那些硬币越积越多,正如我对它的厌恶和鄙视一样,越来越觉得一角钱太碍眼。在学校里我从来不用,每次放月假时就把它们如数带回家。
一次放假回家,母亲正好还在外面上工,于是我就到她打工的地方要钥匙。母亲打工的地方是在一个介于船和岸之间的地方,母亲要做的就是从货船上挑卸东西。每天母亲都会来来往往于这两边,行走在只有一尺宽,几米长的桥板上。河边堆积了许多垃圾,在烈日的烘烤下,散发着阵阵的恶臭,在加上四周没有风,这种恶心的感觉使我有点吃不消。
我用双手捂住鼻子,快速地向母亲的方向跑去,希望早点远离这龌龊、肮脏的地方。
我看到了母亲,可是去停下了脚步,这就是我的母亲啊!我的心跳在加速!母亲正在把船上的东西往岸上挑。我发现母亲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我真的不知道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母亲每挑完一趟,就会到计帐的人那里领一根筷子,作为担数的计算,每一根才一块钱。因为负载过重而压成了月牙形的扁担,压在母亲的肩头,一个为了儿子能在外能好好生活,安心学习,宁愿自己在这个地方吃苦受罪的我的母亲的肩头。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但是我没有,我不想在这里让母亲看见我的眼泪。
母亲在长长的桥板上来回的挑着东西走着,没有发现我就站在岸边。她在那发着咯吱声的桥板上每走一步,伴随着她的轻微的哼声,桥板就会很有节奏的随之摆动,一上一下。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的汗珠,我分明看见了母亲的白发。这就是我的母亲,回望着曾经年轻的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的老去,岁月的风刀在她的额头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一刻才发现,在岁月的流逝中,母亲慢慢老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忘记了这个时候来这岸边的目的,静静地木讷地站立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母亲,心中的那股流泪的冲动越发的强烈。回望以前,每次放完假回校的时候,母亲都会从口袋中掏出许多褶皱的钱还有一些硬币塞给我,而我每次都会把那些“讨厌”的硬币悄悄地放在家里。
想着想着,一股热流顺着我的脸颊慢慢地流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都变的模糊,只剩下一个清晰的身影依旧在船与岸之间来回的走着。
我哭,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太对不起母亲,太不了解母亲在家里的含辛茹苦。想想自己对一角钱的鄙视,那不是在鄙视我可亲的母亲的劳动吗?母亲呀,请您原谅儿子的不懂事吧,原谅您的儿子在十七岁的生命书页上才真正地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艰辛,读懂了你的世界。您在用生命和青春为儿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不计回报,不计得失,只求自己的儿子在外能有出息,学习成绩能好。而我?想想自己的可怜的成绩,我能保证完成她的期望吗?xkb1.com
不过,谢谢您,我亲爱的母亲,是你让我在回望岁月的酸甜苦痛中找到了奋发的动力;谢谢您,我可敬的母亲,是您让我在抚摩人世沧桑中懂得了努力的方向。此刻,那模糊却又熟悉的身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印在了我的心里!
妈……
【你的评价】:

给司马迁的一封信
司马迁老先生:
近来无恙乎?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史记》,为您华美的文辞和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您,您老的《史记》在广为流传了两千年之后,已经面临卖不出去的窘境。要问为什么,您老还是睁开眼睛看看现在的世界吧!商品经济的时代,哪样东西不讲究包装?像您这样因循守旧,不懂包装的老土作家,恐怕早因稿费断绝挂笔,另谋他职去了。像您老写的这样一本土得掉渣的《史记》,卖得出去才怪呢!您该怎样包装您的《史记》,让我给您一一道来。
一曰“易名”。像“史记”这样的名字,太平淡了。而您开始起的书名“太史公书”,那更是毫无新意,根本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您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多有诗意!您再看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知道啥意思么?不知道,这就叫“新颖”!像您这部《史记》,可以改成《中华历史巨典》,用份量吓人;或是《一个身心俱残之人的记述》,用感情动人;或是《历史啦飞逝》,用古老压人。模仿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二曰“增版”。一本书只一个出版社出版,这太不值了。您看余秋雨的散文集,多少个出版社出版过!您完全可以与多家出版社同时签约,只需稍微更改一下书名包装就可以了,如这些书名,《太史公自评史记》,《太史公说史》……这样一来,坐在家里拿数份稿费,岂不快哉?
三曰“拆分”。像您老人家写的这部《史记》,乖乖,七十二列传、三十世家、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厚厚一本大砖头,拿在手上都嫌重,谁爱买爱看呢?您应该出单行本,一篇或几篇为一本,用大号字体印刷,再请人画一些插图,就像郭敬明的《岛》一样,每页都是画,画旁几行字,这才叫“美观大方”。这样一来,书的定价还肯定不菲,您老的口袋不就鼓起来了?
四曰“装帧”。好的装帧是好书的一半。您的《史记》的封面最好用表现时空感的现代抽象画,用硬书皮精装,外面再加一个漂亮的盒子。另外,现在一些超强人气作家写的煸情的书随书还赠送一方手帕。我看您老完全可以效仿,在书盒子中放入有您签名的竹简。看,多有历史份量,这样的书才会被作为礼物很快热销,价格往上增长几倍也是抢手货。
另外还有许多包装的方法,在此不絮谈。望您老慎重考虑后与我联系,我们会为《史记》提供最好的包装。
谨再拜
一位具有市场眼光的书商
Χ年Χ月Χ日
【你的评价】:

【南京市2008届高三摸底考试作文优卷】
你听,多美
听雨,是一种享受。
淅淅沥沥的小雨,劈劈啪啪的中雨,哗啦啦的大雨,雨是天生的音乐家,这世界万物都是他的乐器。雨打在玻璃窗上,窗子便清脆地唱起歌来;雨打在翠绿的芭蕉上,芭蕉树便迈着沉闷闷的步伐跳起舞来。诗人们也爱听雨,《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李清照睡意未消地吟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义山更是极爱雨声的,他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
听琴,是一种体验。xkb1.com
我极爱听古筝,坐定筝前抚一曲《渔舟唱晚》总能让我的心宁静起来。手指在琴弦上徘徊,勾、托、抹、颤无不意韵十足。音乐从指间流出,时缓时急,时悲时喜,于是心也体验着悲喜。《香妃泪》中几声“滴泪”琴弦“啪啪”,我的心也像在流泪一般,弹着弹着,我的泪也会滴在琴弦上,砸出悠远的声响。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曲琵琶音,司马春衫湿。音乐里有人生,生命中有音律。
听生命,是一种宁静。
从初春的鸟啼,到夏季的鸣蝉,秋日里有寒鸭戏水,冬季里有雪橇狗的长嗥。还有每天清晨打鸣的公鸡,每天傍晚咕咕鸣叫的青蛙。生命的生机与可爱把大自然装点得更加迷人。还有医院里初生婴儿的啼哭,那样的有力,传出好远。一个婴儿的啼哭,可以拯救一个生命,屠格涅夫年轻时,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就在他闭上眼时,听到了旷野中婴儿的哭声,这让他停住了脚步,本向生命的怀抱。
听心灵,是一种美德。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只给了我们一张嘴巴,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聆听别人的心声,聆听心灵的和鸣。学会了聆听,便少了许多误解;学会了聆听,便少了许多争辩。听一颗真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涤;听一颗善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有了落脚点;听一颗美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如鲜花般绽放;听一颗智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也环绕着智慧的灵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皆为听众。世界的音响有千种万种,或许尘世的喧嚣蒙住了你的耳朵,但是你要用心去听。你听,多美!(64分)
【你的评价】:

第二专题综合复习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险衅(xìn)笑靥(yè)挣揣(chuài)B.日笃(dǔ)谂(niǎn)知洗(xiǎn)马
C.修葺(qì)乳媪(ǎo)拔擢(zhuó)D.扃牖(yǒu)玉醅(pēi)闵(mǐn)凶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喧殉情烦乱悲欢离合B.宣泄委曲毗邻出奇不意
C.辍学聘礼海涵耳濡目染D.提纲赝品风采不容质疑
3.名句默写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③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
④此情可待成追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怜悯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夸耀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别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尽
5.下列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A.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D.谨拜表以闻
6.下列四项中能打动皇帝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A.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C.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三、戏剧、散文阅读
阅读《长亭送别》选段,回答8—10题。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新课标第一网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8.对选段中景物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落日山横翠”点明离别时刻。
B.“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此处写景是实写,用夸张、对比手法写出离别人“泪”“恨”情愁,触景生情,形象地勾出莺莺之“恨”。
C.“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把“暮秋天气”与“离人伤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莺莺对于暮色临近、疏林遮住视线的不快。
D.“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中的“一鞭”指张生于烟霭残照中扬鞭远去。
9.下列对于这一折曲词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耍孩儿]一曲用典巧妙,生动地抒发了离别之人的情思,“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更是毫不夸张地点出莺莺愁肠。
B.[五煞]一曲写莺莺对张生旅途健康、安全的关心,生动细腻。
C.[三煞]一曲写别后归家的愁肠难耐,“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照应了《西厢记》第五折张生草桥梦莺莺的情节发展。
D.[一煞]中先写别时秋景,再写来时急别时懒,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暗示作用。
10.莺莺在[二煞]唱词中表达了怎样的忧?为什么身为千金小姐的莺莺有此忧?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第二专题综合复习二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xìn)门衰祚(zuò)薄垣(héng)墙生当陨(yǔn)首
B.终鲜(xiǎn)兄弟期(qī)功强近殆(daì)有神护宠命优渥(wò)
C.栏楯(shǔn)尘泥渗(shèn)漉扃(jiǒng牖)修葺(qì)
D.茕茕(qióng)独立常在床蓐(rù)阖门(hé)猥以贱微(wěi)
2.下边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C.吾妻来归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下列文学常识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汉魏时期,散文出现了向骈体文过渡的趋势。骈体文要求表达方面的声韵美,注意句法整齐,渐渐发展为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四字句、六字句交互使用。这些特点在本文中可以窥见,像“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都是整齐的句式,中间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正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
B.古人笔下的女子,要么是恋人,要么为情人,而以亡妻为歌咏对象,归有光是第一人。怪不得近人钱基博说:“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境。”
C.与杜牧《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珍宝、宫中人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不同,《项脊轩志》的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自成风格。正所谓“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这种创作方法,更是归有光的创造和对唐宋古文传统的一个发展。
D.秀才,原指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后来为一般儒生的泛称。唐时称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明清时专用以称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秀才又称茂才,因东汉时避刘秀讳而改名。
二、阅读下文,完成4—6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吏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奉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看见)
B.而刘婴疾病(缠绕)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危险)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可以)
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具以表闻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则移其民于河东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急于星火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选自《语文读本》必修五)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谱汝诸孙中谱:记入家谱
B.忠烈拔刀自裁自裁:自杀
C.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克:克服
D.不能执刃执刃:拿刀
8.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此:指代“与城为殉”。
B.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之:指代“成此大节”。
C.劝之降之:指代“先生”。
D.至是是:指代“我死”。
9.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扬州城旦夕将破的紧急关头,史可法约集将领们共同立下了殉城报国的誓言,副将军史德威慨然应允。
B.扬州城陷时,生死关头,史德威却不能履行当初的允诺,部属纷纷被元军杀死,史可法愤然地自表身份。
C.洪承畴听史可法没有死非常愤怒,急忙叫部下把孙公兆奎赶出去杀掉。
D.作者认为,史忠烈成神仙的说法,是荒诞的。史忠烈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是因为他的凛然正气磅礴浩大。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2)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四、语言表达。
11.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陈情表》的语言,不仅有形,有声,更有情。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含笑背后的恼怒,臣子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1.根据课文内容,任选一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简析《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2)细节的力量
——谈谈《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片断作文。
《项脊轩志》写得真切感人,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善于传情,懂得传情的技巧。如细节传情,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如托物传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明写高高的枇杷树,暗写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如直呼传情,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如叠词传情,“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请借鉴《项脊轩志》的一种传情技巧写一片断作文,写出自己对他/她的真情,他/她可以是自己的亲人,也可以是其他你熟悉的人物,300字左右。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本专题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这是人生的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第一板块“生存选择”选了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死观,既有丰富的语言学习内容,又有巨大的问题探讨空间。在这一板块中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学习中,要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句子,仔细研究其内在的情理冲突,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博大的内心,进而从不同方面对两人的选择进行探讨。第二板块“真的猛士”选取的是鲁迅先生的至情之作《记念刘和珍君》,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作者“说”还是“不说”这个关键,梳理相关的语句,弄清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文中充满感情色彩的关键议论句,并且对“真的猛士”和“庸人”的内涵加以探讨,理解鲁迅对生死选择的认识。第三板块“苦难中的尊严”选取了培根和周国平的文章,两篇文章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文章难度不大,可以尝试课后自学。
报任安书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能根据课本样例给课文的4-6段作翻译,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知识链接〗
一、关于《史记》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全书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杰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奠定了基础;而且是兼具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极具文学价值。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驱遣史实,结构布局既尊重史实,又具开阖跌宕之致,再加以峻洁生动的语言,从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史记》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走近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6?)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三、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四、课文删减情况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报任安书》选自梁萧统编订的,作者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字________,西汉著名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他的作品开创了________的史学体例,对后代的史学产生深远影响。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曩者()②阙然()③诎体受辱()④箠楚()⑤槛阱()⑥圜墙()
⑦头枪地()⑧羑里()⑨受械()⑩魏其()⑾衣赭衣()⑿缧绁.()
⒀臧获()⒁倜傥()⒂剌谬.()
3.诵读全文,根据文本翻译自行疏通文章,划出不能理解的词或句。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

2.有人称这封回信“通篇一个辱字”,请你围绕“辱”字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作者议论的基本途径。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从前;辱:污辱。
B.其次关木索关:贯,这里指戴上。
C.亦颇识去就之分也去就:舍生就死。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累:积累,经历;垢:污垢,这里指所受的污辱。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意气勤勤恳恳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断肢体受辱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仆窃不逊D.灌夫受辱于居室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特以为智穷罪极以为上大夫
B.积威约之渐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无乃尔是过与
7.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课时领悟〗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行翻译文章3—5小节。
2.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请你从文中圈画出关键句,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做简要概括。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研习第一段,思考: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二、研习第2段,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司马迁认为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有哪些?

三、研读第3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当堂测试〗
1.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次剔毛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罪至罔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垂空文以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则仆偿前辱之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所自树立使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流多谤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领悟〗

第三课时
〖自主预习〗
1.诵读全文,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2.思考: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研读第4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二、研读第五段,思考:忍辱活着,并不容易,要忍受肉体的痛苦、人格的屈辱、灵魂的煎熬,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是不行的。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望仆不相师(怨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B.幸勿为过(错误)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
C.不可胜记(尽,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
D.不复与言(说话)新沐者必弹冠(洗头)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曩者(rǎnɡ)剖符(pōu)系狱(xì)倡优畜之(xū)
B.阙然(què)愠色(wèn)卜祝(bǔ)定计于鲜(xiān)
C.桎梏(ɡù)倜傥(tǎnɡ)强颜(qiánɡ)怯夫慕义(qiè)
D.囹圄(yǔ)沉溺(nì)赭衣(zhě)贪生恶死(wù)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蝼蚁槛井震恐文史星历
B.文采诎体发愤王侯将相
C.缧绁钳奴绳墨义气用事
D.鞭箠枝体辞令权倾五伯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在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课时领悟〗
第四课时
〖自主预习〗
你怎么体会和看待司马迁在选择活下去的过程中,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请联系全文予以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

二、你怎么体会和看待司马迁在选择活下去的过程中,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请联系全文予以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当堂测试〗
1.说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太上不辱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赭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其狂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倡优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俗之所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曷足贵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式类型
西伯,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多谤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信,适足取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司马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重组后做到连贯和简明。
人们理所当然地敬仰赞颂司马迁,因为他不饰帝王之功,不隐权贵之恶,他是不屈的,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屈下正直的脊梁,他以公正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可读可信的历史。

4.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决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2)人学的史学观:、、。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屈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者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我们像司马迁那样的深刻地审视和真切地感悟,生命值得我们好好地欣赏和敬畏。课后广泛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积累写作素材!

渔父
〖学习目标〗
一、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古汉语句式。
二、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分析,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背景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二、了解本文
阅读教材课下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枯槁()三闾()淈泥()
餔糟()歠醨()()汶汶()鼓枻()
莞尔()濯缨()
三、用斜线标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并指出划横线句子的文言句式。
1.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2.圣人不凝滞于物
3.何故深思高举
4.屈原既放
5.是以见放
6.自令放为?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遂去,不复与言
五、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末期楚国人,杰出的和。名,字。他所开创的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诗经》和《楚辞》也就成了中国诗歌史上和两大优良传统。
六、名句背诵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一种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二、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友情提示: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也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或者从司马迁的生死观、荣辱观来探讨。)

〖当堂测试〗
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至于斯②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④可以濯吾足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渔父》和《报任安书》真实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深刻的矛盾。请思考两文分别是怎么样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的?

〖拓展延伸〗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一、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二、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三、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一、“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二、人物介绍——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小传
1.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2.杨德群烈士小传
杨德群女士,字先哲,湖南湘阴人。幼秉性温慧,长好学不倦,待人诚蔼慈惠,人以此交重之。生平专心教育事业,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志皎洁不淄,而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近服膺三民主义,欲由此以实行其夙负。以民国七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湘服务五年。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为八国通牒事,随市民请愿执政府。被卫队枪击,弹从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立仆,血流如注。移入官医院,以下午三时卒,年二十四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
三、女师大学潮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正义,维持校务。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四、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徘徊()屠戮()洗涤()桀骜()
立仆()殒身不恤()()干练()
长歌当哭()租赁()不惮()山阿()
虐杀()惩创()绯红()尸骸()
寥落()黯然()攒射()浸渍()
喋血()抹杀()菲薄()()
二、解释重要词语
寥落:浸渍:
深味:菲薄:
喋血:惩创:
长歌当哭:广有羽翼:
惊心动魄:殒身不恤:
桀骜不驯: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本文是为评述“三一八”惨案而写的。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尝试先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大意,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二、问题探讨(学习探究第一、二两部分)
1.本文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作者要写一点东西的原因是什么?)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2.在这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的的感情如何?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诵读体会,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当堂测试〗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编辑 洋溢 桀骜不驯B.扉页 屠戳 百折不回
C.气概 徘徊 陨身不恤D.销行 喋血 和霭可亲
2.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A.即使但也倘使B.虽然相反也或许
C.虽然但却倘使D.即使相反却或许
3.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夸张)
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反复)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
4.对本文的线索,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
B.本文是以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
C.本文是以主要人物刘和珍为线索来串联全文的。
D本文是以中心事件“三一八”惨案为主线来贯穿全文的。
〖课时领悟〗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一、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有哪些身份?

2.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背诵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学习探究第三、四、五部分)
1.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事迹的内容集中在哪几个小节?

2.这三部分主要叙述回忆烈士事迹和遇难经过,在思路上有怎样的特点?这三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起来的?

3.阅读第三部分,回答鲁迅先生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当堂测试〗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形和注者全对的一组()
A.赁房(lìn)碟血(xuě)尸骸(hái)菲薄(fēi)?
B.恶耗(è)黯然(àn)广有羽翼(yì) 干练(gàn)?
C.桀骛(ào) 浸渍(zì)和蔼(ǎi) 屠戮(lù)?
D.相干(gān)攒射(cuán) 惩创(chuāng) 不惮(dàn)
2.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
B.长歌当哭(当作) 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逝者(走了的)
C.立仆(倒下)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勇毅(果决)
D.殒身不恤(死亡) 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沉勇(沉着)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
A.《南腔北调集》B.《华盖集续编》C.《且介亭杂文》D.《呐喊》
4.《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
A.沉痛的悼念与愤怒批判相结合B.刘和珍的事迹
C.总结历史经验D.揭露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
5.作者结尾写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这样写的用意是()
A.心情过于激动、忧伤,实在写不下去。
B.表示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故意虚设,让人们共同抨击反动当局。
C.与第一部分照应,作者深感“言不尽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
D.表示作者该说的话已说完,是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
6.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课时领悟〗

第三课时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学习探究第六、七部分)
1.第六、七小节侧重写什么?这里以煤做喻有什么作用?

2.引用陶潜的诗意在何为?

二、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

〖当堂测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6题: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在第①段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竟至 竟会 竟能B.竟能 竟至 竟会
C.竟会 竟至 竟能D.竟能 竟会 竟至
2.在第②段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A.中国女子办事
B.少数中国女子办事
C.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D.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4.对文中第③段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5.对文中第④段理解正确的是()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
B.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
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
D.“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
6.下列对“中国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A.“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B.“中国人”指为反动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
C.泛指所有中国人D.指一切反动、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走狗。
〖课时领悟〗

第四课时
〖自主预习〗
1.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结合文章,说说对下列语句含义的理解。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二、课文中多次出现“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概念。从文章内容看,这些概念怎样区别,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当堂测试〗
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
①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③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④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1.文①中加点的一句话要看鲁迅哪两篇文章才能清楚了解?

2.文②中“伟大”“伟绩”“武功”的意思怎样理解?

3.文③中“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4.文④中划线部分是否矛盾?为什么?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作者运用哪些的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

第三专题写作指导-----学会分析
〖学习目标〗
一、学会对同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审题立意,并能总结出审话题作文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二、学会运用一到两种方法对议论文的材料进行恰当的分析,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更有深度。
〖自主预习〗
一、回顾规范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综合式。
二、自读本专题“写作指导”,勾画其中的关键语句,想一想,除了课本上介绍的这三种分析方法外,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还有哪些方法,能否举出其中的一至两种。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5


课时四
〖自主预习〗
1.反复吟读,品味作者的情感
2.找出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简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学生分小组交流看法,统一意见)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问题探讨: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鉴赏《逍遥游》的主要艺术特色

〖当堂测试〗
就文章的艺术特色中的某一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拓展延伸〗
阅读这几则小故事,完成下列题目。
(一)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1)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2)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二)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3),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4)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选自《庄子秋水》)
(三)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5),手足胼胝(6)。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选自《庄子让王》)
注:(1)先:致意。(2)巾笥:布巾竹箱。(3)鹓:属于凤凰一类的鸟。(4)醴泉:形容天然泉水的甜美。(5)肿哙:浮肿。(6)胼胝:手足生茧。
1.片段(三)中,有个至今还有生命力的成语,它是;意义是。
2.下列各项中的“顾”字和“持竿不顾”中的“顾”相同的一项是( )。
A.顾此失彼 B. 三顾茅庐C.左顾右盼D.顾复之恩
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庄子钓于濮水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月出于东山之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D.纳屦而踵决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夜缒而出
4.翻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逍遥游》课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偷窃
C.何以易之改变
D.胁息然后带收敛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B.①
C.②③⑤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了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人命低于草菅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但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会为自己充当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庄子被诱惑。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这一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双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的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也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沉重是自找的。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双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架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二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架,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实。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还是不要胡言乱语了。让我们的心,老老实实地在股票与基金的浮沉中,飞翔一生吧。
(《散文》2008年第3期)
1.分别指出“猎物”“宠物”在文中的含义。

2.“庄子的翅膀”含义是什么?作者对它有何评价?

3.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到庄子的散文,用意是什么?

4.有人说,文章的最后一段表现出一种绝望而消极的情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学习目标〗
一、能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品味鉴赏内涵丰富的句子,品悟深邃的思想。
〖知识链接〗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Pascal,1623—1662),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思想录》与蒙田的《随笔集》、培根《人生论》一起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思想录》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
帕斯卡尔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也十分巨大。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帕斯卡尔的贡献。
帕斯卡尔只活了三十九岁,无情的病魔夺去他的躯体,正如他所说,人像一根苇草,生命是如此脆弱!但这一根苇草却因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闪光了几个世纪,无情的病魔可以夺去他的躯体,却不能磨泯灭他思想的光辉!
〖自主预习〗
一、填空
1.《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选自,作者是。国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帕斯卡尔。其代表作有和。
2.本文采用了式的写作方式,用含蓄隽永,简练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发人深省。
二、理解下列三段话的含意。
1.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2.正是由于它而不是鱼油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3.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2.怎样理解“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里两个“天使”和“禽兽”的意思相同吗?

3.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

4.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当堂测试〗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虔(qián)诚之心汹涌(yǒng)澎湃无与(yǚ)伦比
B.深更(gēng)半夜表示忏(chàn)悔稍事休憩(qī)
C.凝神屏(bǐng)息勉强称(chèn)职一片苇(wěi)草
D.颤(chàn)抖不止十分蔑(miè)视镶(xiāng)嵌宝石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钩心斗角兴高彩烈情有独钟蔑视
B.合盘托出不速之客精美绝伦卑贱
C.远见卓识徒劳辨护庸人自扰荒唐
D.如火如荼如弃草芥枉费心机愚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针对个别国家首脑不顾及中国人民的情感,一意孤行,会见达赖,我外交部发言人郑重
:“如果任何势力企图分裂国家,我们绝对不答应……”
②想要摆脱金融危机,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要达到此目的唯有改革。
③改善和加强中日关系,要在中日间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遵循三个重要原则。
A.表明调整遵守
B.申明调整恪守
C.表明调控恪守
D.申明调控遵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四川省科技馆航空航天大厅里,歼七机前人流不绝如缕,孩子们兴奋非常,很多白发老人也一样惊奇,纷纷用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画面。
B.可可西里是众多珍稀植物生长的乐土,在这里,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以及高山冰缘植被广泛发育,夏天,如花似锦,可谓“花花世界”,冬天,也依然有不少红花绿草,满眼生机。
C.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放的“易中天品三国”一直备受关注,易老说得好:大雅在某种意义上一定是大俗,大俗才能大雅,雅俗共赏才是好作品的最高境界。
D.那经的夫子庙,总统府个个都称得上是经典,花钱也不多。但综观现在盖起的栋栋高楼,真正能流传下来,并能代表南京城市特色和历史的微不足道,而且花费巨大。
二、结合课后练习一,写一段500字左右的感悟。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它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的彻底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地感动。
高中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在心里产生了一种残酷的想法,悄悄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死,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他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不堪的事,他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心中凸现的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逐渐感受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与他们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小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了“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煮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小鳝鱼;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里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的神性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是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之心以后扩展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残杀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到下的也便是自己了。(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1.从文中看,对“敬畏生命”有哪些认识?
 

2.作者在第四、五两段写异类生命的自爱自护说明了什么?
 

3.本文写“弘一法师临死前的再三叮嘱”、“丰子恺劝告小孩误伤蚂蚁”等,请结合“敬畏生命”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曲悯爱生命的赞歌,其博爱情怀和忧患意识,令人扪心反思。
B.弘一法师对“生命的深切怜悯与敬畏之心”是佛教“众生平等”观的生动体现。
C.文章列举了许多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维持的不易,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D.最后一段,把人类比作“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其批判性不言而喻,人类终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E.文章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我”的残忍,与弘一法师的大悲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此,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审视。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目标〗
一、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二、研读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自主预习〗
一、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2.文章开头就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动力中哪一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二、名句分享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歌德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为什么这三个理由是作者活着的原因?

2.作者这三个方面的追求有没有顺寻和层次的区分,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当堂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伦比lún矫正jiāo蒂落dì震颤chàn
B.芦苇wéi飓风jù卑贱bēi脆弱cuì
C.愚蠢yū嘲讽fěng蔑视miè边缘yuán
D.遏制è俯瞰kàn濒临bīn禽兽qí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在2006年斯诺克中国赛中,丁俊辉虽经艰苦拼搏,但最终仍无力对手,无缘卫冕机会。
(2)就此事件,我新华社发表声明。
(3)当你于深山美景时,轻舟已过十六弯。
A.遏制受权沉醉
B.遏止授权沉湎
C.遏制受权沉湎
D.遏止授权沉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攻克酸甜石榴保鲜技术,万世明每天钻进书堆收集资料,研究酸甜石榴保鲜技术,没日没夜地在他的“研究室”里进行试验,有时连饭都得家人送到他跟前。
B.人类内部的大灾难萦绕在全世界所有政治家的头脑中,这种灾难如同幽灵一样,可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
C.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现实出发,将保障和尊重人权作为治国原则写入宪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D.国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否适合中国的国情,对于那些对国内生活不甚了解的“海归”们来说,很可能成为一个门槛,这个门槛过不去,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4.仿照示例,从“金钱”“权力”“网络”“时尚”中选择两个词语,用比喻的手法(不得使用统一喻体)各写一句话,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句式、字数不要求与示例一致)
名利是一柄双刃剑:追名逐利会伤害他人,为名利所累最终也害了自己。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1)“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在这段文字中有何作用?

(2)“这就是我所寻求的”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1.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激情中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请写下你的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2.罗素在这篇文章中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呢?写一篇名为“我为什么而活”的随笔。
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知识链接〗
一、作者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课时一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癸丑()修禊()
激湍()流觞()
骋怀()感慨系之()
三、解释文中出现的下列成语:
流觞曲水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情随事迁
四、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问题探讨:
1.反复诵读课文,找出能够概括各段感情基调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2.作者为何而乐,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乐?

〖当堂测试〗
1.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全都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清流激湍颛臾陈抟老祖列传
B.流觞曲水彭殇河水汤汤商旅
C.游目骋怀伶俜抨击时弊怦然
D.放浪形骸骇人言简意赅垓下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物相互关联衬托
B.夫人之相与:相处,相交
C.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情趣
D.犹不能不以之兴坏:触发感慨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告诸往而知来者。
6、按要求默写。
点明兰亭集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一句
点明兰亭四周环境的一句
点明兰亭集会进行游戏的一句
点明集会当天天气情况的一句
,,所以,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诗中“俯瞰绿水滨”对应《序》中“”“”。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2)这些景物是纯客观之景吗?
课时二
〖自主预习〗
一、一词多义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修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次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二、将本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在笔记本上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问题探讨:
1.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2.作者悲从何处来呢?

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当堂测试〗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诞(dàn)癸(kuí)殊(shú)峻(jùn)
B.殇(shāng)稽(jī)骸(hái)晤(wù)
C.悼(dǎo)禊(xì)骋(chěng)契(qì)
D.嗟(jiē)觞(shāng)湍(tuān)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5.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翼若垂天之云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之二虫又何知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2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2》,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正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钢筋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归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个方面的表述不超过20字)
答:

⒉第3段中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
答:。(不超过20字)。
⒊回答下列问题。
⑴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
答:
⑵文中“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⑶文中“长城”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⒋下列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以黄土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容存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欣赏建筑的美。
作文训练
要有描写意识(指导、评讲2课时)
[训练目的]
强化描写意识,学会描写方法。
[作文指导]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叙述、描写的手法写人记事,有时也要结合抒情和议论。叙述着眼于交代、介绍,使读者明白、了解某个事实,而描写着眼于刻画、描摹,重在表现细微之处或侧面局部,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和情感体验。同学们写作时往往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而不长于描写,因此文章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写作时,如果能叙写结合,突出描写,使笔下的摹写对象有形态、有动作、有色彩、有声响,文章就会有栩栩如生之感、历历在目之效。新课标第一网
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呢?
第一,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突出而有代表性的特征描绘摹写。
第二,要善于通过各种描写传达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在写作中,描写总是伴随着情感——无论是描写环境,还是描写人物,总是渗透着人物的情感,流露着作者的倾向的。
第三,要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这里着重谈谈这个问题。
1.肖像描写。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主要写了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沦为乞丐:“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初到鲁家:“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再到鲁家:“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精神上的最后的希望破灭后:“眼睛窈陷下去,精神也更不济了。”这几处的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关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要性格化。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诸如阿Q的精神胜利,孔乙己的腐迂,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曲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三仙姑的装神弄鬼,李双双的热情爽直等等。做到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的具体性格。
3.行动描写。动作虽然不像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意义,但它却同语言一样表现着自我,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它也是表情达意的语言,只不过是无声的语言。 如:“……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鲁迅《药》)
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抓”“捏”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凶狠、贪婪、惯于敲诈的丑恶嘴脸。
4.心理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鲁迅《阿Q正传》
这一段心里描写虽然很简洁,但很好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画了出来。
此外还有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不一一介绍。
描写是记叙类文章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写人、记事、状物、摹景中广泛运用。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一定要强化描写意识,训练再现能力,力争把客观对象摹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读者有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如嗅其味、如睹其人的感觉。
[作文训练]
以“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文题点拨]
这是一道让人动情的文题。写作时应围绕老师,选取自己与老师相处的日子里的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从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中,突出老师思想品质中的高尚与感人之处,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佳作赏析]
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
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文曾老师的文章,因为总是静不下来,又怕写得不好,影响了老师的行象,迟迟不敢动笔。这次老师布置我们做这篇文章,一是完成任务,二是以之表达对文曾老师深深的思念。 
早就听说数学组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女老师,名字叫文曾,一年多了,却无缘见面,记得在一次上数学课前,我和几个同学还在打篮球,班上有名的花花公子气喘吁吁跑来,激动的大叫:“别打了,我们班来了一位美女,快,快去看啊!”我们这群“好色之徒”赶忙一窝蜂似的跑到教室,只见在我的座位旁(最后一排)静静的坐着一个女孩,只见她清秀的面容显得娇媚无比,那窈窕的身材就是被誉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在世也会投来嫉妒的眼神。我们正在饱餐秀色之时,那不懂人间心思的讨厌的铃声,搅扰了我们的梦镜。我怀着“小偷”似的心情,第一次轻轻移到我的座位前坐下,心却砰砰跳着,假装正经,将头硬生生的看向她相反的一边。这时她静静的起身,走上讲台,用仙女般的声音说:“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数学老师,我叫文曾。”教室顿时一片哗然,同学们议论纷纷。“好吧,我们用10分钟,来互相认识一下可以吗?”教室又突然安静下来。静得有点窒息。几秒后还是文曾老师打破了这该死的寂静。她平伸出那白嫩无骨的玉手,五指合并,对着我说:“就从你开始,好吗?”我脑子一片空白,平时油嘴的我这时却艰难的站了起来,好不容易说出几个字“我说什么呢?”教室顿时爆发一片笑声……和文曾老师就这么认识了,好多年以后,我的那句“我说什么呢?”还一直被老师和同学作为笑话来讲。
不仅是文曾老师的美丽,吸引了我们对数学课的向往,更是她那独特的诲人方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仅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填补了我们容人待人的空白。
记得有一次上课前,班上两位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一人一句,相互伸出食指指责对方,文曾老师看见后,并没说什么,上课后她微笑着说:“今天我想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个生物课的问题,你们看看自己的手,是不是拇指最发达,中指最长,小指最短小,食指和无名指居中呢?”我们看着自己熟悉的手,不明白老师的意思。看着我们一片茫然,她又浅浅的笑了笑继续说:“人类经历了无数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现在这样完美分工的手,我们许多人却不知道使用,拇指为什么最发达?是因为它经常对人对己,对人是夸人,对己是激励。小指为什么最短小?是因为它常常提醒我们,在自然界我们每个个体都是渺小的,需要其它手指大家一起相互依靠,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每一项事。希望同学们以后不管对谁,多用自己的拇指,好吗?”说完她看看我们,会心一笑,特地平伸手掌说:“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我们再讨论数学问题。”我这时才发觉,我那美丽的老师,不管对谁,哪怕是提问从来也没单独使用过食指。我衷心的感谢,是您教会了我手指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也醒悟了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您的手是那么的美……
[简评]
曾老师那“白嫩无骨的玉手”,机智、幽默、深刻的教诲,都令作者难忘。作者通过肖像和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女性形象,让读者也难以忘怀。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专题解说
一、专题版块:如泣如诉:陈情表/项脊轩志
执子之手: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
*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
二、专题内涵: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
三、呈现方式:文本研习
四、核心文本: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
五、教学重点:诵读—鉴赏—多样的表情手段
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一诗,重点在“情”字上,揭示了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人的高贵博大心灵世界。阅读熔铸深刻高尚情感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培养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去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人生。
本专题选的是中外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在感受作品丰富情感的同时,接触到多种的文体和表达形式,在鉴赏解读的实践中,学习抒发感情的常用方法,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切实提高对散文、戏剧、诗歌的鉴赏能力。
专题的人文主题是感情:“如泣如诉”、“执子之手”和“旧日时光”,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和友情。
第一板块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第二板块选了两篇戏剧作品,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西厢记》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的动人描写,让我们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对爱情这一人类情感的高峰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三板块选了三首歌颂真挚友情的诗歌,它们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象,传达出多样的情感内涵。我们陶醉在友情的旋律中,认识到“友谊地久天长”,需要爱的付出,需要彼此的勉励,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融合又各自独立。

陈情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密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
2.了解本文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二、了解本文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悯臣孤弱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常在床蓐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逮奉圣朝供养无主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刘病日笃犹蒙矜育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日薄西山
矜悯愚诚庶刘侥幸生当陨首犬马怖惧之情
三、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2.臣具以表闻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4.但以刘日薄西山
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九岁不行2.至于成立
3.则告诉不许4.沐浴清化
五、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臣具以表闻
3.则刘病日笃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谨拜表以闻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的政局是怎样的?

2.文章题为“陈情表”,“陈”是什么意思?“情”指的是什么?“表”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初中时我们接触过的有一篇名篇体裁为“表”,你能说出来吗?

3.请设想,新政权建立以后,旧朝臣子李密推辞不做官,当今天子会怎么想?如果当今天子怀疑李密是因为对新政权不满,才推辞不做官的,那么李密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李密在文章中是否消除了天子的怀疑?

〖当堂测试〗
1.选择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A.太子洗马(x)险衅(xìn)B.茕茕孑立(jié) 闵凶(mn)
C.期功之亲(qī)祚薄(zuò)D.责臣逋慢(pū)拔擢(zhuó)
2.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科举考试的一种身份)
C.欲苟私情,则告诉不许(报告、诉说)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之心)
3.选出翻译准确的一项()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A.此后又过了四年,舅舅夺去了母亲守节的志向。
B.此后又过了四年,母亲改了嫁。
C.我到四岁的时候,舅舅夺去了母亲守节的志向。
D.我到四岁的时候,母亲改了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除臣洗马 D.过蒙拔擢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召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陈述你的理由。

陈情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背诵全文。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自主预习〗
一、疏通三、四段文义。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二、本文的语言艺术令人称道,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请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诵。
三、本文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成语,根据表述,将下列句子概括成成语。
1.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结了。()
2.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3.孤单无依靠地独立生活()
4.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四、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古书的故事或者词句。本文里有一个典故,请找出,并把故事和含义讲给大家听。
五、本文以情感人,哪些地方读来令你感动?请在文中划出。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当堂测试〗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祚薄: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C.察臣孝廉察:考察。
D.形影相吊吊:安慰。
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终鲜兄弟:终于没有兄弟②行年四岁:经历了四年
③供养无主:没有主人供养④辞不赴命:辞谢不接受任命
⑤日笃:一天一天沉重⑥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⑦伏帷:伏帷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⑧死当结草:死后再算帐。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⑧C.①④⑥⑦ D.②④⑥⑧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4.翻译句子。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课后比较阅读《出师表》和《陈情表》,最好能写下你的感受。

项脊轩志(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背景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叙写家事细节,亲切生动。
二、了解本文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项脊()轩修葺()开辟()断壁残垣()
栏楯()冥()然偃()仰笏()板
先妣()呱呱()坠地老妪()枇()杷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垣墙周庭:乳二世: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妪,先大母婢也。
4.儿寒乎?欲食乎?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1.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2.本文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扃牖(jiōng)修葺(qì)栏楯(shǔn)栖息(xī)
B.象笏(hù)先妣(bǐ)阖门(hé)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长号(háo)异爨(cuàn)冥然(míng)
D.万籁(lài)偃仰啸歌(yǎn)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D.①③⑥⑦⑨⑩
3.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正确的是()
①日过午/已昏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鸡/栖于厅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⑥述诸/小妹语
⑦然/自后/余多在外
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⑥C.①④⑥⑦D.①②③④
4.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5.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自主预习〗
归纳词类活用。

归纳特殊句式。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1.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当堂测试〗
一、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2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本段从、、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
2.作者在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突出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以动衬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静高度和谐,给人以美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是本文删节部分,阅读后思考:
1.两处用典,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2.作者自比“井底之蛙”有何意图?

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一、把握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
二、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二、关于《西厢记》故事题材的来源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时〔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等,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改写,故事虽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
〖自主预习〗
一、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把握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筵席()笑靥()恓恓惶惶()萋迷()
草芥()谂知()玉醅()胸臆()
余荫()蹙愁眉()保揣身体()
三、应掌握的古白话词。
1.兀的:
2.幺篇:
3.把盏:
四、典故
1.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2.红泪: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眼泪为红泪。
3.比司马青衫更湿:司马青衫语见白居易《琵琶行》,本句意思是自己落的泪比白居易听琵琶时落的泪更多。
4.伯劳东去燕西飞: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风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伯劳,鸟名。
5.一春鱼雁无消息:鱼雁,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六、名句背诵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问题探讨:
1.、张生和崔莺莺被谁强行拆散?老夫人的动机是什么?崔莺莺是怎样看待功名富贵的?

2.这注定别离是黯然销魂的,那么在崔莺莺的眼中,离别之地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斜晖(huī)筵席(yàn)绣衾(qīn)靥儿(yè)
B.金钏(chuàn)罗帏(wéi)谂知(shěn)相携(xié)
C.牺惶(qī)蹙眉(cù)蜗角(wō)厮守(sī)
D.青鸾(1uán)禾黍(shǔ)栖迟(xī)女婿(xù)
2.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句是()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B.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C.意似痴,心如醉,昨霄今日,消减了小腰围
D.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奈时间怎不悲啼!B.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C.做到见夫人科D.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4.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和另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B.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C.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D.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5.上文中有“夕阳古道”之语,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时代另一散曲大家——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另文段末“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也化用了宋代著名女词人写烦愁的名句:,,这些都给唱词增色不少。
6.对上文两支曲子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支曲子应是在张生离别之后所唱。莺莺目送着张生渐行渐远的身影,愁绪万端,不忍遽归。这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帐望情景和依依心情。
B.“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实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C.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无人语”三字道出了环境的寂静:古道上人来人往,只是都不说话,仿佛也在为崔、张别离而伤感。
D.“四周”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着无限情思。它使“长亭送别”留下了境界深远,意味无穷的余韵。
〖课时领悟〗

〖拓展延伸〗
走出《西厢》,整合教材:从林黛玉、刘兰芝、杜十娘、崔莺莺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形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剧作家莎士比亚。
2.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
一、了解作者、背景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10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9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3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7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4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3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自主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坟茔()踉跄()()窥伺()()
吞噬()馋物()殓衾()()
侍婢()攫住()悲恸()
二、成语识记
沸沸扬扬:开水上下翻滚,热气腾腾,形容人声喧嚷,议论纷纷。
风烛残年:人到了晚年就像风中灯烛一样,很容易熄灭,形容人已衰老不久于人世的晚年。
回光返照:a.日落时由于阳光的反射作用而天空出现短时的发亮。
b.常比喻人临死前忽然神志清醒或暂时的精神兴奋;也比喻事物在行将灭亡时表面似乎有些好转。
三、文学常识填空。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时期英国伟大的和,
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四大悲剧、、、
及悲喜剧。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预习反馈〗

〖学习导航〗
一、熟悉情节:
1.第五幕第三场主要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关系是怎样的?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课文节选部分内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13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