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次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运用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的原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第18课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影响√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

√美国“新经济”的概念√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理解:191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贫富差距扩大,是导致供需矛盾(生产和消费)扩大的主要原因

信贷消费过度,市场虚假繁荣

股票投机过度

二、简单运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深了国际社会的矛盾(资本主义大国争夺市场的冲突;大小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一、综合运用: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影响

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管理证券业。

(2)、复兴工业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政策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

(5)、进行社会立法

《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工会

影响: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是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识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

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未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理解:美国“新经济”的概念

含义:“新经济”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

,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

运用

综合

运用

第5课开辟新航路

①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海家

②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①英国成为殖民霸主的时间

②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后果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珍妮纺纱机”出现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识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海家

1.迪亚士

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风暴角”——好望角)

2.哥伦布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新航路。

3.达·伽马

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葡萄牙人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沿迪亚士航线继续前行,1497年到达印度。

4.麦哲伦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沿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今麦哲伦海峡),横渡大西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二、简单运用: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

1.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和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

2.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汇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识记:英国成为殖民霸主的时间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

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最终确立殖民霸主地位,号称“日不落帝国”

二、简单运用: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后果

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侵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对荷兰、英国等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掠夺当地财富,贩卖奴隶,获得巨额利润,殖民国家由此迅速聚敛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发展和兴旺起来;

2.对亚、非、拉美——破坏不可估量:在殖民强盗的掠夺之下,亚、非、拉美国家丧失财富、资源、劳动力,发展迟缓、贫穷落后,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被大幅度地拉大了。在美洲,殖民者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了1亿左右的精壮劳动力。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识记:“珍妮纺纱机”出现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珍妮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简单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

2.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如: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制造出来;发电厂和输变电技术的日益完善;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的涌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如:19世纪80年代轻内燃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用柴油作燃料。19世纪晚期,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

3.化学工业的建立。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中提炼出化学物质。如: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染料、塑料(美国人发明)、药品、炸药、人造纤维(法国人发明)等

4.进入“钢铁时代”。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发展。

二、综合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

1.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诞生了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2.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大企业时代到来,形成了垄断和垄断组织。

3.工业结构: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4.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5.经济生活: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政治: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言人。

2.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新的高潮。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

国际关系

1.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2.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进入瓜分世界、资本输出时代,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考历史必修二复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表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掌握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培养学生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3)掌握“自由放任”政策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概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表格等),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运用分析与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本质;

(3)通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体验角色,再现历史场景,掌握知识,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通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的重要性。

1.利用讲述法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这次危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2.通过提问和讨论使同学们探究这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认识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必然产物,以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本章的进一步了解。

1.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持续繁荣。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

20年代美国经济虽出现繁荣景象,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又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危机爆发。股市繁荣带来的人们生活上的富足,胡佛政府当时信誓旦旦的承诺都在瞬间化为乌有。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

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641万股的最高记录收盘。随后,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之快,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价。股市崩溃了。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换兑存款,这又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银行倒闭后,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随之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这样由美国纽约股市崩溃开始的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来临了。

2.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

(1)具体原因:

①贫富差距过大:财富过于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②股票投机过度,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

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异常狂热,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使得作为企业“晴雨表”的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当矛盾最后激化,就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

在经济虚假繁荣的环境下,分期付款的过度膨胀是经济危机的重大隐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用句时髦话来说,就是所谓“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1925年,有约49亿美元的零售商品是靠分期付款的方式售出的。1926年,赊购票据达60亿美元。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

(2)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即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危机迅速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

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加拿大、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它的经济状况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还因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全世界。

4.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①它范围特别广:

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②它持续时间特别长,达四年之久;

③它破坏性特别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2)影响。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伴生现象,但是具有这样特点的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也并不多见。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从各国国内: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泛滥,美、法、英、西班牙、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法西斯势力很活跃,德日两国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②从世界范围看: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整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战。1930年美国首先宣布提高关税,引起40个国家的报复行动,国际关税战愈演愈烈,1931~1932年,76国提高了关税。1931年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令英镑贬值30%。两年后美国也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50%。经济危机期间,先后有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以争夺国际市场。

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③危机中蕴含着新的契机,为解决危机而进行的罗斯福新政,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5.美国的应对政策:

(1)胡佛的政策: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后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2)结果:

根本无法阻止形势的恶化,危机不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了。胡佛的声望一落千丈,被人们称为“饥饿总统”。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经济危机为什么首先在美国爆发?

2.经济危机有那些具体表现呢?

3.19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哪些?

4.1929年经济危机的有哪些,为什么会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比例失调;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一方面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拼命剥削工人,造成生产巨大增长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上述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理解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过程讲述以了解本章内容;

(2)利用图片教学使学生有直观认识,增进了解;

(3)对有深度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资本自由发展弊病和国家有效参与的力量。

(2)体验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自由竞争”和公共权力引导关系上的教训与经验。

(3)理解政治精英个人品质对历史发展的特殊作用。

教师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巨大危害。

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的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的企业破产,完全失业的人数达到了1300万,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把美国人民推向深渊,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政府虽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

美国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全国上下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3)美国民众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总统以实行“新政”为竞选宣言,他誓言实行新政,并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政治见解、出众的口才和亲和力以及坚定的信心,赢得选民的信任。在1932年的大选中,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针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和就业危机,罗斯福上台伊始,便宣布实施“新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挽救危机的几项措施,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的措施具体可分为五个方面: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

④管理证券业。

这些措施对稳定人心,恢复银行信用起了巨大的作用。

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这说明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2)复兴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国家复兴工业的中心法令是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国家工业复兴局发起“蓝鹰运动”(P87),试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3)调整农业政策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③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农民的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近70亿美元。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①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以工代赈”的措施,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另一方面减轻了政府因单纯的救济产生的财政压力。同时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

(5)进行社会立法

此外,联邦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如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工会;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它本是应对危机而急速作出的政策调整,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仅在美国历史上刻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直接影响: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新政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对外贸易趋向活跃,失业人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到1940年国民收入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新政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广大公众的生活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人的赞许和欢迎,从而缓和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由于经济逐渐复兴,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所以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是没有道理的。

(2)深远影响: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①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虽然这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发展”的思想相违背,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自由放任发展”已不符合美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经济大危机表明,美国经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在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而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发展的时候,国家需要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结论。像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就不可能应对突发性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②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政是美国经济制度的一次重大调整,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在罗斯福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动摇,而经济制度可以进行改造,改造的办法就是运用政权的力量加以干预。正如罗斯福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罗斯福对银行和金融业采取的这些非常措施有何作用?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新政有什么重要意义?

4.罗斯福新政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当初罗斯福却遇到了种种阻碍和困难,“新政”曾一度陷入困境。“新政”的成功是他锐意进取精神和坚强意志的结果。在美国历史上,他同华盛顿、林肯一样有名,他们是代表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三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人物,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对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又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人。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

(2)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探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及其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前后知识的联系、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注意创新与适时调整。

1.利用讲述及多媒体等工具,让学生们对战后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于美国和西欧的变化有所了解;

2.通过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1.美国经济的发展:

(1)战后20年的黄金时期

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工业国,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尚未取得绝对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削弱欧洲的同时,却使美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有、更强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上鹤立鸡群,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据1948年统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4%,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数字),黄金储备占74.5%。在此基础上,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从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期。因此,这20年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

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美国在大战后期开始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随着市场的扩大,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②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

③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2)经济的“滞胀”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在石油危机的诱发下,1974~1975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过后,没有出现繁荣。加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形成了“滞胀”局面。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滞胀”是“停滞膨胀”的简称。通常出现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而引发的,它导致价格下跌,企业破产倒闭,资金周转不畅,信贷萎缩。但滞胀时期却出现物价持续上涨,信贷不断扩张的新特点。“滞胀”的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止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在这种情况下,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冒通货膨胀的危险;要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于是,“滞胀”成为困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顽症。美国不断寻求解救危机的对策,但似乎都未见成效。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初,里根上台后,才稍有改变。

(3)经济复苏和繁荣

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结果。

1980年11月,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他在1981年2月5日晚对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指出,美国经济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两位数字的通货膨胀率、失去控制的政府开支、高失业率和低生产率。因此,里根的复兴经济计划的四根支柱就是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紧缩通货。里根的计划,采纳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资产阶级广泛关注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精髓,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198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回升,美国回升的势头最快、最大。到里根执政的第二个任期,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的局面。但即使如此,美国财政赤字还是难以削减,由于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举借债,使美国国债总额有增无减。

90年代,克林顿上台以后,美国政府吸收了一系列新经济理论学派的观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在此期间,美国充分吸纳世界尖端人才,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罗斯福新政的改革内容,并与里根的改革、克林顿的改革加以对比,寻找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2.西欧经济的发展

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纳粹德国对欧洲的无情掠夺,以及以德国为工业中心的分工计划,严重破坏了欧洲历史形成的经济结构。经历战争浩劫的西欧各国呈现一派衰落破败景象。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恢复和重建国家经济生活的艰巨任务。但经过战后初期的重建和调整,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超过了战前的水平。20世纪50至60年代,也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1)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西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的重工业在短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美援使西欧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

②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社会改革: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政策调整: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③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2)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①战后德国政局比较稳定。二战后,占领当局鼓励联邦德国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在德国实行政治改革。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②实行非军事化。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

③政府扶持工业的政策。德国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得到了合理运用,促使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发展经济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

④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确保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⑤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与二战前相比,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当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正确地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时代“改革”这一主题和特征,具有积极意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不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缓和。

(2)在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充足的物质条件改善各个阶层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以缓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3)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三大产业的比例有了变化,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金融、商业和服务等部门的比重不断提高。

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这些变化有其根源,受客观规律支配,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地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但是,这些变化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

1.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继续发展,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繁荣景象?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的最明显特征是什么?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有什么积极影响?它可以杜绝经济危机的发生吗?

5.简述联邦德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从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为了摆脱“滞胀”,发展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总结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阶级关系、经济全球化趋势等方面。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嘉禾一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Ⅱ复习资料(按考点整理)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次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

运用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理解: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1、概况: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提供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华盛顿,美国取得绝对控制权)

关贸总协定: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2、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识记:世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成立,中国1991年加入)

二、简单运用: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性质与特点:

性质: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

特点: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综合运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影响:

1、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1)它可以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供新的有利条件;

2)它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并扩大的统一的整体;

3)它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

4)它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凭借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绝对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3、对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科技和实力的差距,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扩大了贫富差距;发达国家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会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利用全球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总之,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二、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及影响

1、过程: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1950年台湾当局退出;1986年中国政府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机遇:

促进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使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2)挑战:

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相对落后的企业和产品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可能被淘汰;

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可能上升。

第6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6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6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191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扩大,是导致供需矛盾(生产和消费)扩大的主要原因;信贷消费过度,市场虚假繁荣;股票投机过度

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深了国际社会的矛盾(资本主义大国争夺市场的冲突;大小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考点2:罗斯福新政(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理证券业。

(2)、复兴工业: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

(5)、进行社会立法:《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工会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用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的方式应对经济危机;

以立法形式确立应对措施。

罗斯福新政的“新”:①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②新的方式: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建立起社会救济和保障体系。③新的起点: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三、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影响

1.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是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实质:调整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

3.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考点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盛行(1945—1971)

①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未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②实施:罗斯福首先在美国推行;二战后,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③影响:西方国家迅速完成经济恢复工作(1945—1955);并出现近20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55—1971)

2.混合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减缓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②特征: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经济管理模式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含义:一层: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二层:为实现良好福利的各项国家政策

2.目标: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基本手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服务开支;目的:减少因贫困引起的社会问题,保障经济安全,维护统治稳定。

3.具体表现——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失业保险、义务教育等。

4.评价:积极:使穷人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老、弱、病、残、孤),利于社会稳定;扩大了国内市场,刺激了生产。消极: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增加了社会惰性。

三、第三产业的繁荣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繁荣

原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

表现:增长速度快;产值比重、就业人口比重迅速增长。

作用:推动一、二产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加了国民经济的门类;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缓和了经济危机。

范围: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电信、水电煤气供应事业、教育、法律服务、医疗保健、娱乐、休闲、酒店、互联网、新闻媒体。

2.“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

含义:“新经济”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84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