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7讲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7讲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7讲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掌握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比较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给后人留下的教训。

3.从命题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应注意两个纲领,辛亥革命要注意与西方启蒙思想、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等内容联系命题。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的_________和_______空前激化。

2.兴起发展

(1)兴起: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________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2)壮大:永安建制后于1853年攻克________作国都。

(3)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________,孤军深入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________的湘军激战,夺取清朝半壁江山。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土地分配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________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____。

②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了________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内容:政治上主张向西方学习,________,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文化教育上主张开设________等。

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_______的设想。

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

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

①________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

②________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5.后期防御

(1)重建领导核心:提拔________、李秀成指挥军事,________总理朝政。

(2)开展防御战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又取得________大捷。

②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攻破________打到上海近郊。

③湘军攻陷安庆,________就义。

6.运动失败:1864年,________,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考点2 辛亥革命

1.背景

(1)经济:清末“新政”、“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________、邹容、陈天华等以________、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组织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然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建立。

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建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

(5)时机:1911年四川_______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________,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________权;确立________、立法、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

(1)结局:________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

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________、________、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________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________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

(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__,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

(3)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一、《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评价及未能实施的原因

1.产生根源:

(1)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2)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开始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

(3)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评价认识(特点):

(1)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

(2)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3)落后性:此纲领是指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

(4)从革命纲领上可以得出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自身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中隐含着危机。

3.未能实施的原因

(1)客观: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2)主观: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国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体现了太平天国()

①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②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A.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地位和局限性

1.地位: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近代,农民由于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

(2)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3)农民阶级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小生产者的代表。在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受灾最重的是农民阶级,但是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缓慢又无法吸收这些破产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农民阶级的地位和庞大的队伍决定了农民阶级始终是近代中国的动力。

2.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包含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两个方面

(1)阶级局限性的表现: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而是多用迷信的思想鼓动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带有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并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

(2)时代局限性的表现: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中未曾遇到的新情况。②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运动的程度,而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2.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出()

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B.天京变乱造成悲剧

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D.天京陷落

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区别

(1)产生的背景不同。《制度》是为巩固太平天国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新篇》是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此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经济的主张不同。《制度》以改变土地制度为中心,要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建立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王国。《新篇》则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3)群众基础不同。《制度》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阶级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群众基础广泛。《新篇》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是农民战争的必然产物,缺乏群众基础。

(4)作用不同:《制度》有利于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新篇》未能实行,对太平天国的斗争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制度》提出了均分地主土地、财产的要求,体现了农民反封建的主张。《新篇》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迫切愿望,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虽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但脱离了现实斗争实际的需要。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D.互为补充

4.洪仁干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分析洪仁干的主张是()

A.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四、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2)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3)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4)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5)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

(1)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4)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5)斗争的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5.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五、辛亥革命的失败

1.失败原因

(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2.失败表现:

(1)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3)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3.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6.在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甲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乙:辛亥革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丁:辛亥革命用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戊: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A.甲乙丙丁戊B.甲乙丙戊C.甲乙丙丁D.甲乙丁戊

7.对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妥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有人认为是一种错误,究其原因,孙中山也别无选择,下列所表述中的原因,你同意的是()

①南京临时政府在外交和财政上陷入极度困境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对革命派发动进攻

③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说明他是赞成共和

④孙中山民主革命受到列强的军事威胁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如图的三把利剑,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完了。其史论、史观和史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英雄创造历史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④领导阶级的先进与否,是革命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

该题目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认识。

C

2.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选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是中美历史上的里程碑,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会选择()

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②都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都是本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④都使本国从此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辛亥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巩固成果的途径是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是两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本体从比较异同的角度来考查法律在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与当今社会热点相契合,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注意选项中的④,中国在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这是与美国的不同之处。

A

3.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按照这一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对1840~1911年间的重要事件评价较高的应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③④

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1840~1911年”。①在1851~864年;②在1924~1927年;③在1911年;④在1915年。

C

4.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②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革命派想以此限制袁世凯的独裁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了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全面理解。①是其性质;②是其内容;③是其目的;④是其意义。

D

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A.是指“天京变乱”

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煮豆燃萁”是指“天京变乱”,但不能因为“煮豆燃萁”就不可以去评价洪秀全,更不能完全否定洪秀全,他的反侵略和把农民战争水平推向高峰等还是应该肯定的,当然像“煮豆燃萁”等局限性的方面则要否定。

D

1.“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2.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4.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B.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C.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D.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完成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5.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已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6.学习完《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后,一名同学回家给爸爸讲有关太平天国的故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金田村起义B.太平军取得了北伐、东征和西征的胜利

C.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D.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7.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8.图中的三幅图是近代前期中国先进阶级提出的不同的救国方案。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④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9.南京既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又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对于南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842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签订

B.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与清政府对峙

C.1912年,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之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专自利,限满准他人仿作。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便利者,准其自售。兴宝藏……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

(1)分析材料一、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各自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从时代的要求看,这两种经济思想各具什么鲜明的进步性?

(2)为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社会进步,太平天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为什么失败了?依据材料和有关史实,对其自身的弱点进行分析,说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1.(2010广东卷)“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2010安徽卷)图3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

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3.(2010山东卷)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4.(2010全国卷)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5.(2009江苏卷)“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6.(2009广东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

7.(2009山东卷)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图1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1)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参考答案:

考点1

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2.拜上帝教南京天津郊区曾国藩

3.人口国库绝对平均主义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新式学堂资本主义

4.韦昌辉石达开

5.陈玉成洪仁玕三河镇江南大营陈玉成

6.天京陷落

考点2

1.预备立宪章炳麟上海兴中会同盟会黄花岗保路运动

3.南京国民全体平等被选举行政司法资产阶级性质封建专制

4.袁世凯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立宪派孙中山

5.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国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势力民族资本主义

1.D2.D3.A4.D5.A6.D7.B

1.C.2.A.3.C.4.C.5.A.6.B.7.B.8.B.9.A.10.D.

11.(1)材料一是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绝对平均主义;材料二是鼓励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前者在清政府的残酷剥削压迫下,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后者第一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代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2)客观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时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情况。主观原因;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前期纲领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后期纲领则因不具备实现的社会条件而没有实行。农民阶级的落后性、自私性和狭隘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B.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注意材料信息“民众以为清……‘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2.A.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3.A.从笔记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理由中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可以排除B,因为义和团运动不排斥清政府;②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排除D,因为北伐战争中没有提出任何的关于近代化的思想主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中①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可以排除C,因为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和法令,故不是破坏了生产力,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提出了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从四个选项中可以排除C、D,而B不符合题意,故A项为正确答案。

4.C.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5.A.此题考查外国侵略者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立场。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内战双方”,即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准备坐收渔利。

6.D.本题是知识型选择题,直接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7.(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掠夺到政治军事控制。(2)义和团的道路: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辛亥革命的道路: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五四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王义的传播。

相关推荐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复习提纲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的资本主义强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清朝日趋衰弱腐败,内部危机严重;②直接原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和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③导火线:虎门硝烟。
(2)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开创了列强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
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势力的侵入。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4)《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①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
②影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领土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形成了“利益均沾”惯例,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共同侵略。
(5)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成为中国人民的双重任务。
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2)结果: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英、法、美、俄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条约
时间条约内容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损失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沙俄侵占我国东北、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4)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权益;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具体原因: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转移矛盾。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1895年4月)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日本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白银2亿两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财政和外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①对中国而言:《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斗争、义和团运动。②对日本而言:巨额赔款和大量权益大大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扩张更加疯狂。③使远东格局发生变化:日本的地位迅速上升,一跃成为远东的重要国家,而中国的地位大幅度下降;列强对远东的争夺更趋激烈。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天津之战,攻陷北京。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
赔款⒋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⒐8亿两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区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列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的财政陷于破产;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1年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自发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78年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企图分裂新疆的阴谋;1884年,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坚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3)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官兵英勇抗战。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国;李鸿章“避战保船”,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台湾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反对日本割占台湾,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5)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实现,使列强认识到“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1.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定了“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1936年又制定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国策基准”侵略方案。
(2)现实原因: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困境;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为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欧美各国正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侵华进程
(1)局部侵华(1931—1937)
①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在东北制造“满洲国”(1932年3月成立);②1932年,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国民党19路军奋起抵抗;③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1945)
①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②1937年,发动八一三事变,占领上海。③1937年12月,南京沦陷。④1938年,占领徐州(5月)、广州、武汉(10月)。至此,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制造了旅顺大屠杀。(2)1900年组成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无恶不作;镇压义和团运动。(3)从1931年起,日本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值伪“满洲国”、汪伪“国民政府”等傀儡政权;制造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用中国人进行活体细菌试验,进行细菌战、毒气战;对沦陷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实行“以战养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4.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全国各阶层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①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②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抵抗(注意教材史实);③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④1935年青年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掀起一二九运动。⑤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国共双方由内战走向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①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中共的倡议和促成。②过程: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表示“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③意义: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大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4)敌后战场:中共在1937年8月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造了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百团大战(1940年8月)等辉煌战绩。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两个战场的关系: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共同抗日,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
(5)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45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5.抗战胜利的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以及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是有利的客观条件。(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3)广大爱国华侨的积极支持。(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
6.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折点。(2)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7.抗日战争的特点全国各阶层人民广泛支持、参与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并以大局为重、抛开党派之争;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用对比记忆法从目的、内容、影响等方面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要认识到,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此外,外交政策的制定还受到国际形势、国内政局的影响和综合国力等因素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2.分阶段把握新中国外交政策内容的变化及原因,是把握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轨迹的基本方法。

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指导思想: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________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________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①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

②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___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2)提出: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会见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________、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________问题。

②特点:新中国首次以___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③成果: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④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________。

③特点: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④成果:周恩来提出“________”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⑤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考点2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国家要求________________。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________等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美国与苏联争霸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

③________,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2)过程

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________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________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背景

①________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②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历史影响;

③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2)过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________,维护世界和平。

2.重大外交活动

(1)开展以为________中心的多边外交

(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________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2001年,共同创建________,与俄、哈、吉塔、乌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1)特点:“一边倒”。

(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

(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

(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下列历史事件,其先后顺序是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⑤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①③④C.②⑤①④③D.③②⑤①④

2.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运动,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A.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B.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二、全面认识和把握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两极格局形成,西方对新中国的敌视与封锁

(2)外交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认识: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②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包括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削弱;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外交政策的调整: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改善同西方大国的关系

(3)重大外交成就: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这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的开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邓小平访美。打破了由于美国战后长期孤立中国、造成中国外交的僵局,此后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③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建交。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为中日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转变,和平力量增长。我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加深。

(2)外交政策的调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奉行不结盟政策;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3)外交活动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③着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认识: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新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交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建交⑤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国际会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它包括()

①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②中美关系的改善③“乒乓外交”的开展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③④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影响及存在问题

1.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方面看: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2.标志: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它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4.存在问题:中美两国虽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台湾问题。

5.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6.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B.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C.为了使美国产品打入中国市场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1.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1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1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3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图片反映了中美关系由敌对到走向正常化,中苏关系由友好到破裂到再次和好的过程。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C

2.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图2握手的主角是卡特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图2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尼克松访华促成的。

D

3.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貌,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不是周恩来提出来的。

A

4.有一部记录新中国外交历程的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集中反映20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特点的标题是()

A.“分道扬镳”、“冤家路窄”“峰回路转”

B.“一往情深”、“患难与共”、“情深意长”

C.“求同存异”、“风云突变”、“重归于好”

D.“若即若离”、“冰释雪融”、“锦上添花”

解答本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要识记20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的要点。中美关系从建国初期的分化、度对到20世纪70年代的改善,虽然实现了正常化,但是仍然存在这许多波折。B项反映了中国玉巴基斯坦等友好国家的外交关系,C、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A

5.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2月12日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非洲三国。此次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A.日内瓦会议B.亚非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日内瓦会议是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C项与中非之间的交往无关,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B

1.1960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来到,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这两段话说明()

①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②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③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主要体现在国家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的参与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等方面。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原则B.1949年与苏联建交

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B.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遏制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D.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下列大事,按其发生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③派团出席万隆亚非会议④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B.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

6.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提出:(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向苏联“一边倒”、六十年代对抗“四面八方”、七十年代反苏“一条线”之后,八十年代的中国开始从热衷“四海翻腾、五洲震荡”转向“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下列成就是在“一边倒”时代取得的有()

①与苏联建交②出席第一届亚非会议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与日本建交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由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引发的“朝核危机”,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到2007年10月,已经先后在北京举行了六轮由朝、美、中、韩、日参加的六方会谈,使这一问题由原先的对抗转向了对话。这表明()

A.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承担更多国际义务

C.我国政府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8.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团结。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C.为了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苏联结盟。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9.20世界5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的下列成就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B.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10.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这表明( )

①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②中国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③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④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⑤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

材料三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外交特征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政府面临的外交困境是什么?面对险恶,新中国政府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对新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什么?此时期,新中国外交上还有哪些重大突破?这些突破有何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材料反映中国这时奉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什么?此时期,中国对外政策有了哪些新调整?

1.(2010广东卷)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2.(2010湖南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2010全国Ⅰ卷)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4.(2010福建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图7

图8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5.(2010浙江卷)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10上海卷)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7.(2010安徽卷)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8.(2010安徽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考点1

1.领土主权平等社会主义阵营

2.不承认17印度互不干涉内政

3.印度支那世界五大国发展民族经济求同存异

考点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阿尔及利亚

2.中苏关系恶化基辛格尼克松1979

3.中美关系田中角荣

考点3

1.经济建设霸权主义

2.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1.B2.C3.C4.A5.D6.D

1.C2.C3.B4.A5.B6.D7.C8.B9.D10.C

11.(1)近代中国是屈辱的外交;困境: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基本方针。(2)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突破: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意义:终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3)不结盟政策;依据:既符合中国人民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调整:重视与第三世界发展关系、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长期的对外开放政策。

1.D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2.D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

3.B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4.D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本题再次说明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的重要性。

5.A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6.A①重返联合国1971年;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③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1年。

7.A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8.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参考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发动国家:英国。清政府失败后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发动国家:英国、法国。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发动国家:日本。清政府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割台湾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爱国将领: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

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挥者:李宗仁。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歼敌4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了解洛川会议

1937年中共在洛川召开会议,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全民抗战路线)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说明:

(1)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课本表格)

(2)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3)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抗战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二、知识结构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9世纪以来,欧美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崛起,

对外扩张

列强侵华背景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危机重重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

列强的入侵五次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破坏中国主权的完整

列强侵华危害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疯狂掠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入侵历史背景《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民族瓜分狂潮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

危机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主要内容

评价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元里抗英过程:包围四方炮台牛栏岗杀敌再围四方炮台

意义: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

军民新疆危机的出现:英、俄利用阿古柏在新疆扩展侵略势力

维护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北疆打败阿古柏收回伊犁

设新疆省

国家黄海海战

主权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的斗反割台斗争

争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义和团反帝运动概况:兴起和发展:山东京津地区

失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国策和“征服满蒙”的方针

日本侵华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国忙于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日本侵华战争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残酷的暴行

疯狂的经济掠夺

日本侵华罪行扶植傀儡政权

伟大的推行奴化教育

抗日关外

战争关内外的救亡运动关内

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斗争

抗战的伟大胜利

抗战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的意义

专题二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五口通商口岸

C.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协定D.赔款2100万银元

3、《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4、《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定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是

A.外国列强的入侵B.中国封建制度腐朽C.中国缺少外援D.列强相互勾结

6、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7、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8、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于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精美商品扩展中国市场

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中国政府的感激

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9.下列史实中,表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宰割中国同盟的有

①三国干涉还辽②“门户开放”政策推行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

10、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11.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D.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方针

12、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反映了义和团①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②运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④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B.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

14、义和团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完成了反帝的任务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15、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③刘永福黑旗军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20世纪30年代,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经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18、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各界同胞党派和军队捐弃前嫌,抵御外辱,根本原因是因为

A、党修改了民主革命的纲领B、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

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D、党重新认识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20、“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的上

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不久?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一二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2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淞沪会战D、台儿庄会战

2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B.遵义会议C.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大

2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B、战争的正义性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D、正确的战略战术

25、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23456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清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来自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材料一中的"管事官"为何人?材料中反映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哪项特权?破坏了中国什么主权?

(3)材料二反映了一项什么不平等的原则?它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中国美国英国

伤亡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死亡死亡

3500万人2000多万人62亿美元5000亿美元40.5万人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假设的结局,这一结局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问答题

28、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

(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图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为什么?

29、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又是怎样努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说明了什么?

专题二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D4、C5、B6、B7、C8、B9、C10、B11、D12、C13、A14、C15、A16、A17、18、B19、C20、D21、C22、A23、D24、A25、D

二.材料解析题。

26、(1)《南京条约》附件或《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鸦片战争后。

(2)英国的领事;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西方各国在侵略中国时互相配合,更加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7、(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三、问答题

第28题

(1)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第29题

(1)原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最大的民族利益。

(2)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①1935年提出“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②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1936年底,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局面初步形成。④1937年,主动国共合作提交宣言。⑤1937年答应改编所属军队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

(3)说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60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