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西欧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阶段,知道西欧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文件条约的基本内容,包括“舒曼计划”、《巴黎条约》、《罗马条约》、《欧洲联盟条约》等。理解西欧一体化发展对西欧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解西欧一体化这种区域经济集团化形式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技能:
梳理知识、归纳小结的技能。
阅读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相关知识点,整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脉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整理知识、归纳小结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西欧一体化这种区域经济集团化形式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将史实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归纳、概括的能力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学生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艰难历程,领略政治家们高超的政治智慧,感悟人类文明在曲折中前进的艰难及其难能可贵的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流趋势的体悟。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答:(1)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2)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下,西欧各国感受到压力;(3)西欧各国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通过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4)法德和解是西欧走向联合的关键前提。
2、梳理课文内容,制作一张二战后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大事年表,并简述西欧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法德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
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共同体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共同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995年,欧盟马德里会议决定“欧元”将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单一货币;
1998年,11个欧盟成员国成为首批欧元国,并成立欧洲中央银行;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2007年,欧盟扩大为27个成员国。
(二)探索与争鸣
在西欧走向一体化的道路上,德国、法国、英国的步伐不尽一致,德、法两国近代以来征战不断,芥蒂颇深,在二战后却紧密合作,成为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导力量,而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历程一波三折,且步调常常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展开课堂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引导建议:
这个讨论题涉及对欧洲近代以来政治版图变迁、力量平衡变迁以及利益冲突变迁的考察,旨在使学生将以前所学习的欧洲历史问题能够有一个归纳、总结、运用的载体,并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渊源、现实问题、主客观因素等方面分析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讨论的时候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英、法、德三国在欧洲政治版图中的力量均势关系;
(2)英国独特的外交政策,包括三环外交等;
(3)法、德历史上的宿怨及其原因;
(4)二战后西欧大国沦为二三流国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压制下的西欧国家发展诉求;
(5)以上几点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厘清线索,然后再综合起来看问题,就可以清晰地解释法德在二战后一笑泯恩仇加强联合,以及英国在欧洲联合中态度微妙的行为了。

相关知识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题: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欧共体的成立、《罗马条约》的内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欧盟的性质、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利用图表资料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影响

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欧洲一体化中整体利益与各国出让部分国家主权的关系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史料

图片

视频

教学过程

主导调控

主体活动

导入新课

哪一种货币使用的国家最多呢?

(屏幕显示欧元)

用欧元导入2007年欧盟的50华诞之际,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到这片大陆,今天也让我们通过欧盟揭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神秘面纱,回顾昨天,了解今天,畅想一下欧洲,乃至世界的未来!学习新课什么是经济一体化呢?以知识卡片的形式阐述概念.一背景欧洲经济一体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板书背景)看这组材料(屏幕显示)是什么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板书共同的文化)有什么共同的思想文化?近代又共同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洗礼。这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性。我们来看下一组资料:(屏幕显示)从这组材料中你看到了什么?战争、死亡、仇恨和痛苦,(板书战争的灾难)再看下组材料(屏幕显示材料)美苏争霸,冷战中却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在欧洲陈兵对峙,(冷战中的尴尬)法德和解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欧洲的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二过程1950年的5月9日,二战后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学生学生分析(屏幕显示材料)提问:为什么要把煤钢工业共同管理呢?

“舒曼计划”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几个国家的支持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步伐,1957年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请看大屏幕:(屏幕显示)有人说《罗马条约》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甚至我们今天说欧盟50华诞也从这一年算起,为什么?

《罗马条约》签定后到1992之前,欧洲一体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我这里有一个表格并不完整,请大家参照教材为我补充一下。1992年欧共体的12个成员国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请看大屏幕(屏幕显示《马约》内容)大家发现欧洲一体化的什么趋势?欧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屏幕显示盟旗)根据〈马约〉欧盟成立后第一项任务就是什么?用憨豆先生的故事导出欧元的启动。思考欧元诞生的意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欧盟也在忙着另一件事情。看这样一幅漫画,它反映了什么?(屏幕显示护照、驾照、欧洲杯、电影节等图片)
课前探究一体化对世界的影响?小组展示探究成果1对成员国2对美国:3对亚洲课后探究1、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你认为他的梦想会实现吗?谈谈你的想法。2、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冲击下,你认为国家会消亡吗?说明理由。教师小结用欧盟盟歌欢乐颂结课里程碑1启发学生学生分析学生思考归纳填充

里程碑2学生分析里程碑3显示变化的地图教师点评板书设计:

背景:昨天过程:今天影响:明天共同的文化《罗马条约》……战争的灾难《马约》冷战的尴尬

第24课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教案


课题:第24课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

一、原因

①欧洲的共同特征

②近代以来的战争造成

③二战后的西欧

④目的二、进程

1、开始:(时间,地点,标志)

2、成立

3、加快欧洲共同体一体化建设:

①建立关税同盟:

②推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原则:

③欧洲共同体还着手建立,稳定成员国之间的。

④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

4、4、成立欧盟:

①条件:

②标志:1991年欧共体成员在荷兰签订《_________________》,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制定了实现的目标,确立了分阶段实现欧洲的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简称,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政策,以及

的合作。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成立,大大扩大了一体化范围。

③意义:

5、欧元诞生

①时间: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

②意义:欧元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因而

具有欧洲身份的象征,从而加强了民众的

。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参与推动的的进程。

6、欧盟扩大:2002年,欧盟扩大到_____个成员国,包括中、东欧的、等国。

三、意义

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想一想,为什么?结合教材P109阅读与思考,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国家主权、本国利益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欧洲、世界和中国分别有何影响?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什么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地理上相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

为了达到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对外增强竞争能力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组建一定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什么是主权让渡?

主权让渡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问题,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往往越需要成员国转让国家主权。换句话说,各国的经济政策必须与区域内或国际惯例接轨,有时不得不放弃本国的一些保障措施,以求得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并不只是享受利益,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一、选择题

1、.欧洲一体化得以出现的根源在于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知识经济的兴起D.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2.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②关贸总协定成立③世界银行的成立④欧共体的成立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

3.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美国的经济竞争B.实现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

C.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D.保证西欧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4、.西欧国家开始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政治上深受美国的控制②受到苏联及东欧盟国的威胁③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④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联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6.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经济实体过渡的是

A.(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B.1969年“欧共体”共同目标的确定

C.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D.1973年英国加人“欧共体”

7.下列有关欧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欧盟是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它是欧洲国家经济大联盟

B.欧盟的前身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欧共体

C.“北约"组织是欧盟由经济一体化向军事一体化发展的标志和产物

D.欧盟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

8.欧盟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结果。下列各项中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的是

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华约组织的建立D.欧共体的建立

9.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B.符合欧洲各国的利益

C.改变了世界格局D.破坏了欧盟各国的主权,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10、欧元的启动对这一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中最主要的是

A.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B.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C.有效地保护了区域经济的独立发展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1)为什么说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有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2分)材料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2)根据上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课题: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C

C

C

B

C

D

A

11、

(1)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或欧洲传统优势地位的消失;两极格局形成或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2)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危居前列;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发展迅速。

(3)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

《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专题解说】

本专题包括两个板块:“心连广宇”和“伟大的情思”。专题采用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第一板块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王羲之面对人生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他的达观与自我排遣的情怀,而庄子则描绘了一个非经验、超现实的宇宙,让我们的精神“逍遥游”。第二板块探讨的问题是靠思想和理性来探究外在广袤宇宙和内在复杂的人性。帕斯卡尔谈到思想的重要性,罗素则说明一个脱离平庸的人所具有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境界。

【三维目标】

⒈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⒉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⒋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法建议】

1、从文本出发,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

2、本文文学色彩较浓,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围绕“逍遥游”的理想精神境界进行探讨:文章极写鲲鹏的神奇,画面极其壮美,它们达到了逍遥的境界了吗?蜩与学鸠上下翻飞自如,作者为什么批评它们?作者谈小大之辨是不是否定小而肯定大?你认为逍遥的境界是什么?庄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发和意义?

【学习重点】

⒈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⒉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学习难点】

⒈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⒉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⒈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⒉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⒊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案】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

【三维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部分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3.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

1.强调课前充分预习,预习要求:①反复朗读,运用工具书,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②提出疑难问题。

2.注重学生分组讨论,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

3.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

4.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多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只做适当组织、引导。

5.确定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案】

1、作者简介

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

2、解题

《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3、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癸()丑会稽()修楔()激湍()觞()

4、解释下列加线词。

山阴()崇()山峻岭映带()列坐其次()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之相与()

或()取诸()怀抱晤言()放浪()形骸()

向()之所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

5.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①虽无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

(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

【课间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作者介绍

(根据课前案内容)

三、课文朗读

1、听读前提醒学生注意:1、读音正确2、停顿与流畅3、把握情感

2、古琴曲《高山流水》配乐的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句(投影显示)

癸(guǐ)丑会稽((kuàjī)禊(xì)急湍(tuān)、

流觞(shāng)、骋(chěng)怀、趣(qǔ)舍、嗟悼(jiē)、彭殇(shāng)。

词语助读: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都,全。已学例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士。少、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少的人、年长的人。

②茂林修竹。修:长、高。已学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和风。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极尽,穷尽。信,确实)。

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请一个学生看投影读这些字。

五、概括文章三段大意。

第一部分:记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整理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七、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作诗缘曲兰亭修禊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本书意义后之览者有感于斯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兰亭帖》无疑是一代表。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摹本。有人说,《兰亭集序》只适合作为字帖,文学性、思想性不强。是这样的吗?那我们就再度走进《兰亭集序》。

二、三个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作业)

三、词句梳理疑难之处处理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感情线索)

分三组讨论:

2.是什么使作者乐呢?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除了写乐,作者还交代了什么?(第一组讨论)

人众、景美、事趣、时美、骋怀。(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段共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兰亭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

再次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

3.“痛”,是缘何而痛?(第二组讨论)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4.又悲什么呢?(第三组讨论)

“一死生”、“齐彭殇”。

5.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6.第三段作者还交代了什么?

作序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五、设计讨论环节。

(一)讨论1: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问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是不是单一的,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蕴于文中的复杂情感。本文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二)讨论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为什么?

可能的两种观点:(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抒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六、教师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投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七、学生思考

关于王羲之的人生观,大家谈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下面再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而科学的人生观)

九、课堂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十、作业布置

1.比较庄子的《逍遥游》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从文学性与思想性两方面比较)

十一、板书设计:

享盛会乐

议死生痛

感斯文悲

【课后案】

一、课文研读: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第1段本段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同学看注解,弄懂下列词义,疏通文意:

人之相与()茂林修()竹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向之所欣()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特点:

①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试译本段文字。

4.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哪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

(2)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此作者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在这人生感慨中包含着那些含义?

(3)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3段,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不能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亦将有感于斯()文

2.翻译重点语句,分析句式与词语活用特点: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试译本段文字。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并分析作者情感因何而出?

(四)分析全文的情感变化

1.思考:从三段文字中,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怎样的看法?

2.作者的这种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说明理由。

二、课外延伸

翻译短文《王羲之爱鹅》中的语句:

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2.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49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