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知识点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语文《愚溪诗序》知识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知识点

【原文欣赏】《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翻译: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唿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煳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简介:

《愚溪诗序》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背景:

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

字词:

一词多义

1.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2.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4.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6.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虚词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练习题:

1.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在国家不太平时显得很愚昧”,那是聪明人装煳涂。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过去的凡是称为愚人的,没有谁像我这样愚昧。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D.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客人高兴地笑了起来,洗净杯重新斟酒。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哪一项最适合加“如果……那么……”()

A.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B.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C.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答案:D

3.下列各句是对文段的分析,选出分析恰当的一项()

A.甲文中列举了宁武子和颜子之愚,意在表明要向古人学习,做一个隐者,过着安闲生活。

B.甲文作者说在“有道”的社会而做出“违于理”、“悖于事”的事情,是真正的愚昧,表现作者因遭贬而自省。

C.乙文中“客喜而笑”说明客人从我对“变”与“不变”分析中领悟什么,实际上也是作者化“苦闷为旷达”的一种转变。

D.甲、乙两段文字均从山水着笔,借景抒情,都表达了作者遭贬之后的一种激愤之情,含而不露。

答案:C

扩展阅读

《愚溪诗序》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愚溪诗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溪诗序》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请问大家。不过,大家一定要说实话哟!
生:(喧动)什么问题?
师:大家是喜欢别人说你聪明呢,还是喜欢别人说你愚蠢?
生:(异口同声)聪明!
师:看样子啊,好智之心人皆有之,恶愚之心人皆亦有之。(生会心地笑)说自己愚蠢,在别人看来那是愚不可及。可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这么一位愚不可及的人。他不仅自己称愚,而且连其所钟爱的山水也被他以愚冠之。初中阶段,同学们学过他的《捕蛇者说》。他就是被称为唐宋什么家(生齐答: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与谁齐名(生齐答:韩愈)的唐代文学家(停顿。生齐答)柳宗元。那么,他为什么以愚自称并且称他所钟爱的山水为愚呢?今天,就让我们用问题探源法来共同欣赏他的散文《愚溪诗序》,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板书课题)
【点评】导入设置了一种悬念,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索,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同时也注重积累,巧妙复习了相关文学常识。明确提出学习方法,指令明确。
师:这篇课文大家都读熟了吗?
生:(齐声)读熟了。
师:那好。现在呀,我来朗读一遍,请大家当当老师,看我读得好不好,有没有错误,怎么样?
生:(高声)好!
师: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字音是否正确,二是句中节奏是否准确,三是作者以愚自称之处是否读出了悲愤之情,四是次段愚溪七愚景是否读出了层次感。(师范读。其中故设三处机关:一句节奏出错,一个字音读错,一个字读成旧读。)好,我读完了,请大家评判评判?(生掌声)谢谢大家的肯定!不过,我还是想听听大家批评性的意见。
生A:(迟疑,举手)老师,我觉得您有两个字的音读错了。(师期待神情,目光鼓励)一个是塞其流的塞应该读sāi,您读成了sè;一个是夫水,智者乐也的乐应读lè,您读成了yào。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A:因为好像只有闭塞、堵塞、塞责这些词中塞才读sè,乐在这里的意思是爱好,喜欢,应该读lè。
师:好,好!能发现问题,还能说明理由。关于塞的读音,你的意见非常正确。同学们注意,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读sài好说,如要塞、塞外等,读sāi和sè时,要注意区分。当其为堵塞义时,在某些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合成词中读sè,而不读sāi,除刚才××同学说的外,再比如搪塞、淤塞、阻塞等,其他情况下读sāi而不读sè。关于乐,古人依反切读为yào,沿袭至今。但反切注音,拼读时随意性较大。老师对乐的上古音和中古音进行过研究,认为读yào无必然和充分依据,而且也违背字义之理。所以老师当场更正,这个字按无据从简原则读lè。这就叫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了,贡献!
生:(大笑)广告辞呃!
师:好。还有哪位发现我朗读的其他什么问题没有?
生B:您朗读确实读出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愚溪七景您也读出了层次感。但是我认为第一段的今予家是溪的节奏您读错了。
师:(鼓励)能给老师纠正过来并说明理由吗? 
生B:今予家是溪应读成今予/家是溪,而您却读成了今予家/是溪。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在这条溪流边安家,若按您的读法,那意思就变成了现在我的家就是这条溪流了。
师:(击案)精彩!老师被你说服了。这里就应该读成今予/家是溪,老师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呀,真是活到老,学不了噢!
【点评】积累乃语文课堂之魂。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说学好了语文,那是骗人。关键是积累应融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在此,老师创设了一种学生当老师的课堂情景,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师:这篇文章的意思大家都弄懂了吗?
生:(齐声)弄懂了!
师:中气十足啊,好!不过,老师现在却遇到了一处疑问,那就是文章最后寂寥而莫我知中的莫我知究竟应怎样理解。(板书莫我知)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意思是没有人理解我,一种观点认为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老师也搞糊涂了,拿不定主意。同学们能不能认真思考或相互讨论一下,帮帮老师呢?(生兴奋)不过,要求大家说服我的时候,一定要有文中依据。
(生思索、讨论,举手。师随点生C)
生C:我认为应该是没有人理解我。因为作者是由于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受牵连被贬到永州的,所以他一定会认为别人不理解他。而且,文中最后一段明确提到他自己不合于俗。
师:既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又能找出文中依据,嗯,很有说服力。老师准备接受……
生D:(迫不及待地)老师,您要听听我的。我认为莫我知的意思是不知自我也就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因为作者不是清清楚楚地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吗?这是他对愚溪之美的高度肯定,正反衬了他称溪为愚是迫于无奈的违心之语,其愤激之情可以想见。
师:依据充分,很有说服力。我现在真是双手提篮子,左也篮(难),右也篮(难)啰!这样吧,这两种理解我都接受,同学们意下如何?
生:(齐声)可以!
【点评】抓住两可问题,引导学生依文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持之有故的辩证思维能力。
师:现在,我们不妨将全文核心内容梳理归结一下。我因不合于俗遭贬,是愚;溪因莫利于世而称愚。可以说是以一愚字贯穿全文。(板书归结内容)给大家一个任务,数数正文中有多少个愚字。(生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
师:我听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到底多少个?
生:(齐声)27个。
师:对了,27个。28个是包括了题目中的那个愚字的。大家记住了,探究任何问题,首先要弄清条件。刚才我说正文中,那就是条件。那么,我想问一下,面对这通篇的愚字,大家就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哄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愚字?愚溪那么美,为什么要说它愚?作者称己愚景愚的目的何在?……
师:大家能提出这么多问题,很好。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连环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愚溪真的愚吗?那么,现在请大家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要能从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
据。
(生思考、讨论)
师:问题解决了吗?谁来给大家谈一谈?(生举手,师随点一人)
生E:我认为愚溪表面愚,实际上不愚。
师:(颔首)为什么呢?
生E:在世俗之人看来,它很愚,因为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但事实上它很美,因为它善
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只是它这种美不被世俗之人接受和欣赏罢了。
师:嗯,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好,好!(生掌声)那么,现在就涉及到第二个核心问题了:既然愚溪这么美,而作者偏偏说它愚,其目的何在?
生F:我认为作者这是正话反说,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师:何以见得?
生F:作者给愚溪命名,是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且古有愚公谷之故。根据我查阅的柳宗元的相关资料可知,柳宗元聪警绝众,很有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王伾等人发起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柳宗元受到重用,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由于改革触犯了权贵和宦官的切身利益,顺宗受手握兵权的宦官俱文珍的胁迫,将帝位让给太子宪宗李纯。宪宗杀死王叔文,逼死王伾,把柳宗元贬到荒凉的永州作司马。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其愤激可知。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只是不合于俗罢了。所以,当他看到秀美的愚溪无人问津时自然联想到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命运……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秀美的愚溪和寂寥的自己其实是智的。当真是同愚相怜,痴心不改呀!(板书)好,请接着说。
生F:于是,作者悲愤无奈之情顿生,才正话反说,托物言志,借叙写愚溪之景来抒发自己遭贬见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师:真是精妙无比的分析!(生掌声大作)我想,到这个份上,老师也没有必要再饶舌了。
【点评】以数愚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和相关资料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正符合问题探源法的精义。
师:以上是同学们对课文内涵的探究、挖掘和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分析。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解决一个行文技巧方面的问题:作者是如何巧妙布局,将愚溪七景叙写得井然有序的呢?
(生思考、讨论,举手。师随点一女生,一男生听错,倏然而起,生哄堂大笑。)
师:(莞尔)好好好,就是你。
生G:作者在介绍愚溪七景时先一个一个地引出景物,就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同学们注意,这里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很重要,这种写法就是所谓的移步换景。请继续。
生G:介绍到愚池时,就像是游客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一样。作者就是这样巧
妙布局的。
师: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的写法,就叫定点取景。这样,作者将移步换景和定点取景两种叙写手法融合使用,由线而点行文,自然使得叙写景物层次井然。大家今后在作文中也不妨试试这种写法。最后,老师归结一下问题探源法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完成课外作业:找出文中的典故,查阅相关资料,弄清其内涵,并分析其文中作用。好,下课了。我衷心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同学们再见!
生:(齐声洪亮地)老师再见!
【点评】由老师就课文局部行文技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内容技巧并重。
适时对问题探源法进行归结,既显示理性深度,又使学生易于操作、学以致用。最后明确要求学生用问题探源法解决问题,以巩固强化。
附:板书设计
愚溪诗序
柳宗元

莫利于世秀美
愚智
不合于俗寂寥

同愚相怜痴心不改
【总评】双促双发旨在使师生双方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和对话式的教学状态中共同促进、提高、发展,而问题探源法正是教学相长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师生沟通的一个最佳渠道。本教例中,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被发现――提出――探究――解决的过程,使师生双方在一种令人轻松愉快的创造状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双促双发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
王群丽
按照惯例,文言文需要精讲,教师总是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微言大意的剖析。即便是自读,老师也是小心翼翼的扶着走。拿到文章,教师是一个中介者,总有贩卖知识之嫌,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领悟作品呢?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重视他们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学习,但能否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味检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乐趣呢?平时我喜欢上网,也经常找出来相关的材料贴在墙后,供他们随意浏览。
下面谈谈我对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首先,我给孩子们找来了《愚溪诗序》相关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我们学的是柳宗元《愚溪诗序》,就应该对柳宗元的散文有着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印发了《柳宗元散文》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孩子们对柳宗元有个总体的感受和认识。至于课文,我印发了自读提纲,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参考译文,还精选了一篇赏析的文章,对课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欣赏。
材料选好了,如何进行学习呢?我把班级分成了两大阵营,以擂台赛的形式,从学生从所给信息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挑选主持人,自己分组。为了鼓励质疑,我规定提出问题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创意,可以多加分。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人都在认真的研究材料,拟出题目,准备答案。这样最大限度的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理解运用知识,鼓励发挥,更鼓励创造。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达到知识预计能的和谐统一。
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我以激情洋溢的导语导入新课。我说道:本学期我们走进屈原,感受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九死犹未悔的远大抱负;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走进了苏轼,感受到他历尽磨难依旧旷达豪放的胸襟,今天我们走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去感受他的不平之气。
然后由学生代表主持擂台赛。第一是字词比赛,注音解释各占一分,红队蓝队各领风骚,红队略胜一点。(点评:这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第二是朗读比赛。每组分别出两个人范读。(点评: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本文非常适合朗读,学生朗读的也非常好,两组不分上下。)
第三质疑比赛。两个组各精心设计了题目,互相质疑问答,答案各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例如愚溪有哪些愚的特征?作者为什么正话反说?作者是真心贬损这些景物吗?不少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很有创意。提问时注意了细微的差别,比如,课文有给溪水改名的原因,还有溪水命名为愚的原因,答案不一样,如果不细心读课文,很容易回答错误。还有本文用了那些典故和最后一段用了那些典故?设题的细微差别,很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第四抢答比赛。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就设成了抢答题,例如全文用了多少个愚字?(24个)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8个)比赛学生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五,挑战比赛。对难度较高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愚自称?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持人设置了不同分值的选答题,两个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分值高的题目,表露了青年人的可贵的朝气。
最后,我做了总结和补充。首先鼓励肯定同学的积极参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强调了本文的两个鉴赏要点。一是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第二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游。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柳宗元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这节课,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高二语文下册《愚溪诗序》复习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册《愚溪诗序》复习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下册《愚溪诗序》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翻译: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简介:

《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在城郊发现了冉溪,于是结茅树蔬,住在了这里,并改其名为“愚溪”,又写了《八愚诗》,此文便是诗的序言。

字词:

古今异义

牢笼百态(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通假

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

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盖上出也(方位名词作状语)

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专而名焉/故姓是溪为冉溪/溪虽莫利于世(名词活用作动词)

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装愚,装傻)

不能兴云雨(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1.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2.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4.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6.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虚词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六特殊句式

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

②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

③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

⑤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练习题:

1.下列句子中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据B.灌水之阳有溪焉阳:北面

C.夫水,智者乐也乐:喜爱、爱好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类:像

2.下列句中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寡人之于国也

C.故更之为愚溪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D.其南为愚亭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点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点

【原文欣赏】《伶官传序》

呜唿!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唿,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简介:

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背景: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字词:

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向前

2.仓皇东出东:向东

3.一夫夜唿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2.泣下沾襟泣:泪水

使动用法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

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唿,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重点实词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原:推究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3.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

重点虚词

1.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汇总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2、古今异义
(1)明年秋(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3)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
(4)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
(5)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6)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7)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8)弟走从军阿姨死(古:指鸨母。今:多用以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不一定有亲属关系的妇女。)
(9)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指色彩)
(10)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
(11)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12)老大嫁作商人归(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13)呕哑嘲哳难为听古:不堪。今: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1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15)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3、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4)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
(7)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
(8)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9)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10)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4、特殊句式: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4)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5)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6)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文言实词

①感斯人言(话,名词)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①遂命酒(吩咐,动词)
②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动词)
数①使快弹数曲(几,数词)
②一曲红綃不知数(数量,名词)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表判断)

①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②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③间关莺语花底滑(蹄叫,动词)

①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形容词)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①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②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副词)
泣①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①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副词)
②转徙于江湖间(辗转,动词)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

①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
③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名词)

①委身为贾人妇(做,动词)
②因为长句(写,动词)
③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④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动词)
相①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副词)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拨①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①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副词)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副词)
③又闻此语重唧唧(更加,副词)
声①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名词)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声音,名词)6、文言虚词
于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词)
②转徙于江湖间(在,介词)
按课文顺序梳理
诗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被动句)
明年秋(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向,介词)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委身为贾人妇(做,动词)
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遂命酒(吩咐,动词)
使快弹数曲(几,数词)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动词)
转徙于江湖间(在,介词)
转徙于江湖间(在,介词)
感斯人言(话,名词)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因为长句(写,动词)
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表示原因,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长句(古: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因表达需要而字数较多的句子)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命曰《琵琶行》(命,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命曰《琵琶行》(命名,取名,动词)
第一节
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第二节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副词)
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副词)转轴拨弦三两声(转动,动词)
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形容词)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间关莺语花底滑(蹄叫,动词)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多指表现不一般。)
曲终收拨当心画(古:正中。句中指冲着弦的正中部位。今:小心,留神)
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第三节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修饰。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表判断)
一曲红綃不知数(数量,名词)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钗,古代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钿头银篦击节碎(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秋月春风等闲度(古:随便的,轻易地。今:指平常普通。)
弟走从军阿姨死(古:指鸨母。今:多用以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不一定有亲属关系的妇女。)
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色。今:指色彩)
老大嫁作商人归(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多用以称呼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的)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后面带了宾语“利”用作动词,看重;轻,后面带了宾语,用作动词,轻视。)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副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去来江口守空船(古:走了以后。来,语助词,无实义。今:前去又回来,相当于来回。)
夜深忽梦少年时(古:指年轻时。今:指十岁到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
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第四节
又闻此语重唧唧(更加,副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叹息声,今:拟声词,形容虫叫声等)
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辞别,动词)
呕哑嘲哳难为听古:不堪。今: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副词)
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动词)
第五节
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副词)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先前。今: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名词)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江州司马青衫湿(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22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