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课时教案总第38课时课题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后金和清初的主要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分析清顺利入关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清军入关前后,实行了几项别具特色的重要制度,起到了稳定统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明初对东北管辖:奴儿干都司。

族源:唐代黑水靺鞨(黑水都督府)——辽代女真建金朝——蒙古灭金(1234年)。

明初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等部落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2.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3.努尔哈赤汉化措施——八旗制度

(1)特点:军政合一、兵民合一(性质: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2)八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3)职能: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

(4)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女真统一、满族形成和经济发展),巩固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归纳:兵农合一的制度(隋唐府兵制、北宋保甲制、金朝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

4.努尔哈赤建国、攻明、迁都

建国:1616年,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

攻明:反抗明朝压迫正义战争

迁都:赫图阿拉——沈阳(盛京)

5.皇太极改族名、国号(1636年)

女真——满洲(族名);后金——清(国号)。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1.清军入关的概况

(1)背景:李自成占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降清。

(2)经过:山海关之战(1644年)。

(3)结果:李自成败退,清军占北京,二次迁都(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清军入关的必然性

(1)明末腐朽,实力衰落,抵挡不了迅速崛起的清军。

(2)大顺政权自身腐化和战略失误。自身腐化如:建府、受贿、纳妾;战略失误如:没有收拾明朝余孽;没有重视关外清军实力;没有重视山海关的重要战略位置(只派降将唐通带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一封信去劝降吴三桂)。

(3)吴三桂降清作前导。(不是为刘宗敏霸占其爱妾陈圆圆,“冲天一怒为红颜”,而是其地主阶级本性)

(4)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力较强,具备入主关内实力。

2.统一全中国

(1)剿杀农民军(满汉地主勾结;李自成兵败被杀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2)镇压南明政权(朱由崧)——“扬州十日”(史可法)。

(3)基本统一全国(1662年顺治末年,灭掉南明小朝廷;但台湾等地仍未统一)。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改革中央官制)

1.议政王大臣会议(强大——削弱——撤销;实质还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顺治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内部;

(2)康熙时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集权于皇帝;

(类似秦朝、隋唐、北宋、元朝、明朝的中央机构分权)

(3)雍正时名存实亡;

(4)乾隆时撤销。

2.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挑选亲信满汉大臣任军机大臣;m.JAb88.cOM

(2)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传达执行,直接听命于皇帝;

(3)它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四.严酷的文字狱(文化专制)

1.目的:压制汉人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2.实质:文化专制政策。(联系商鞅变法的文化高压、秦朝的焚书坑儒、明初的特务统治)

3.特点:顺、康、雍、乾四朝规模大,次数多,愈演愈烈。

4.影响: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初加强专制的背景和措施:

(1)背景:背景:满洲贵族控制大权,皇权受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汉族抗清斗争不断。

(2)措施:改革中央官制;厉行文化专制。(2006广东历史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D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2007重庆文综12)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C

A.由粟末靺鞨发展而来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儿干都司管辖D.在努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D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吴三桂降清原因

(1)爱妾陈圆圆被夺;(2)父亲吴襄被辱;(3)富贵不可丢失(阶级本性);(4)借机积蓄力量,最终割据称帝(政治野心、“三藩之乱”)。蒙古族、满族完成大一统任务的相同条件

(1)草原部落的统一和民族政权的建立;(2)军事力量的强大;(3)国内其他并立政权的纷争和衰落。

延伸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记忆口诀》教学设计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八旗制度

明设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欺女真。

努尔哈赤反大明,统一各部八旗兴。

军事组织八旗制,对外征战又农耕。

兵民合一促发展,巩固统治渐强盛。

2、后金改清(1636)

努尔哈赤国号金,赫图阿拉①为都城。

夺取明朝七十城,迁都沈阳称盛京。

联蒙攻明皇太极,改称满洲国号清。

漠南蒙古入版图,传子顺治旋驾崩。

3、入关统一

顺治入关两先锋,总兵三桂多尔衮。

击败大顺农民军,迁都北京又南征。

南北权贵多降清,剿灭南明小朝廷。

扬州殉难史可法,南征统一国初定。

二、专制主义的强化

1、控制中央①三大机构

清初官制仿朱明,内阁六部多决定。

阁部之上议政处②,限制皇权较典型。

康熙设置南书房③,三权制约权归君。

②设军机处

雍正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为亲信。

军用大事帝裁决,中央地方皆执行。

中央集权新标志,专制主义达峰顶。

2、控制地方

诏令地方军机处,行省区域普施行。

十八行省五将军,办事大臣辖藏青④。

督抚⑤将军帝任命,统治全国压人民。

3、控制思想

清朝狂兴文字狱,顺康雍乾⑥渐攀升。

①文字狱

加强专制树权威,压制汉人防抗争。

清朝字狱多危害,禁锢思想害贤能。

社会恐怖人自危,阻碍社会向前进。

②八股取士

明清科举有变更,科举出题唯儒经。

八股取士育顺臣,光绪维新曾废停。

三、主要帝王的活动

1、顺治措施①政治

入关迁都灭南明,设立阁部仿朱明。

权高议政王大臣,限制皇权字狱兴。

②其他

五世达赖受赐封⑦,闭关锁国禁海令。

2、康熙措施①政治

加强专制南书房,大兴字狱害臣民。

固定丁数“更名田”,田赋政策利农民。

②民族

西北平定噶尔丹,西南班禅受册封⑧。

剿抚并用平“三藩”⑨,收复台湾海疆靖。

③外交两败俄军订条约⑩,引进西学开海禁。

3、雍正措施①政治

强化专制军机处,军机大臣传帝命。

大兴字狱害贤能,虚设议政王大臣。

②经济

“摊丁入亩”地丁银,经济发展人口增。

③民族

参赞大臣辖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

西南西藏驻大臣,改土归流全推进。

④外交

西方教士乱朝政,清朝禁教西学停。

4、乾隆措施①政治

清朝乾隆盛衰分,大兴字狱达峰顶。

新疆平叛设将军[11],永久驻军边疆靖。

②民族

喜迎渥巴锡回归,金瓶掣鉴[12]定传人。

③其他

《四库全书》纪昀编,后期国衰殖民侵。

[注释]

①赫图阿拉:在今辽宁新宾。②议政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办公处所,这里指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康熙帝设立、挑选翰林院学士当值,主要职责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④藏青:指西藏、青海。⑤督抚:指总督巡抚。⑥顺康雍乾: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⑦赐封:指顺治帝赐封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⑧册封:指康熙赐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⑨三藩:指康熙年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⑩条约:指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1]设将军: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12]金瓶掣鉴:乾隆年间赐于西藏地方政府金瓶,规定驻藏大臣主持让喇嘛诵经掣鉴,决定中鉴“灵童”,经朝廷批准成为新一代达赖或班禅。

2012届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2届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

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

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

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

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

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

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

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

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

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

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

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

其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

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A.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B.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

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

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

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

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C.地方上财政困难。

D.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1.北宋科举制的完善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2.北宋科举制的作用

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原因:①周王室的衰落,诸侯的逐渐强大。②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周王失去共主地位。③战国时,诸侯竞争,各国变法,新兴地主夺权。
表现: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2、秦实现大统一
条件:客观: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民心所向。主观:商鞅变法;赢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前221年;人物:。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帝国的大帝国,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确立了权力的层次。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特点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主要解决的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指导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基本前提:国家的大统一局面形成。
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措施: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颁布秦律:指导思想:轻罪重刑。特点:细密、严苛。实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特点: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⑤开凿灵渠;等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34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