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

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

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

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

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

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

其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

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A.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B.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

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

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

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

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C.地方上财政困难。

D.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1.北宋科举制的完善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2.北宋科举制的作用

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精选阅读

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

[基本理论]

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

1.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动员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说经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师。宋太祖闻言大怒,“说什么江南有无过失,岂不闻天下一家?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时李煜于静居寺听和尚讲经,肉袒出降,后自记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资料]“赵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只是将汉族生活的大部分区域统一进来,所以,这一时期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1)集中军权。

A.解除了统兵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将他们调至外地充任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C.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

D.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E.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F.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

[资料]

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

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军事组织: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如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5.9万人。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宋又实施养兵政策。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候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

(2)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A.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派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上报皇帝,各州公文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集中财权与司法权。

A.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了中央,扭转了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3.评价。

(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C.地方财政困难。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评价?

三、科举制的发展

1.措施。

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B.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

C.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

D.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E.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十近万人。

[资料]宋代科举科目多,大体有进士、明经、诸科、制科、童子、武举等。进士最重要,其考试内容为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于诗赋和策论。前三名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防舞弊严格,有锁院制度,考官确定后,即锁于贡院中,中断与外界联系。另有弥封。考后将试卷姓名、籍贯糊上交判卷者,直至成绩公布后方拆封。誊录,防止写标记和暗号,由人专抄。别试,对考官子弟专设,另派人监考、阅卷。权贵子弟往往多复试一次,以判断有无利用职权提高成绩现象。

2.评价。为地方阶级各阶层入仕途开展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评价这是科举制的发展,并说明其负面作用。

[课堂小结]联系前代历史,将秦至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加以罗列。归纳科举制产生发展小史。

[课后反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原因:①周王室的衰落,诸侯的逐渐强大。②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周王失去共主地位。③战国时,诸侯竞争,各国变法,新兴地主夺权。
表现: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2、秦实现大统一
条件:客观: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民心所向。主观:商鞅变法;赢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前221年;人物:。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帝国的大帝国,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确立了权力的层次。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特点是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主要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中央集权主要解决的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的矛盾。
指导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基本前提:国家的大统一局面形成。
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措施: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颁布秦律:指导思想:轻罪重刑。特点:细密、严苛。实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特点: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⑤开凿灵渠;等等。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课时教案总第38课时课题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后金和清初的主要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分析清顺利入关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清军入关前后,实行了几项别具特色的重要制度,起到了稳定统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明初对东北管辖:奴儿干都司。

族源:唐代黑水靺鞨(黑水都督府)——辽代女真建金朝——蒙古灭金(1234年)。

明初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等部落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2.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3.努尔哈赤汉化措施——八旗制度

(1)特点:军政合一、兵民合一(性质: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2)八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3)职能: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

(4)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女真统一、满族形成和经济发展),巩固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归纳:兵农合一的制度(隋唐府兵制、北宋保甲制、金朝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

4.努尔哈赤建国、攻明、迁都

建国:1616年,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

攻明:反抗明朝压迫正义战争

迁都:赫图阿拉——沈阳(盛京)

5.皇太极改族名、国号(1636年)

女真——满洲(族名);后金——清(国号)。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1.清军入关的概况

(1)背景:李自成占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降清。

(2)经过:山海关之战(1644年)。

(3)结果:李自成败退,清军占北京,二次迁都(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清军入关的必然性

(1)明末腐朽,实力衰落,抵挡不了迅速崛起的清军。

(2)大顺政权自身腐化和战略失误。自身腐化如:建府、受贿、纳妾;战略失误如:没有收拾明朝余孽;没有重视关外清军实力;没有重视山海关的重要战略位置(只派降将唐通带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一封信去劝降吴三桂)。

(3)吴三桂降清作前导。(不是为刘宗敏霸占其爱妾陈圆圆,“冲天一怒为红颜”,而是其地主阶级本性)

(4)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力较强,具备入主关内实力。

2.统一全中国

(1)剿杀农民军(满汉地主勾结;李自成兵败被杀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2)镇压南明政权(朱由崧)——“扬州十日”(史可法)。

(3)基本统一全国(1662年顺治末年,灭掉南明小朝廷;但台湾等地仍未统一)。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改革中央官制)

1.议政王大臣会议(强大——削弱——撤销;实质还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顺治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内部;

(2)康熙时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集权于皇帝;

(类似秦朝、隋唐、北宋、元朝、明朝的中央机构分权)

(3)雍正时名存实亡;

(4)乾隆时撤销。

2.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挑选亲信满汉大臣任军机大臣;

(2)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传达执行,直接听命于皇帝;

(3)它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四.严酷的文字狱(文化专制)

1.目的:压制汉人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2.实质:文化专制政策。(联系商鞅变法的文化高压、秦朝的焚书坑儒、明初的特务统治)

3.特点:顺、康、雍、乾四朝规模大,次数多,愈演愈烈。

4.影响: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初加强专制的背景和措施:

(1)背景:背景:满洲贵族控制大权,皇权受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汉族抗清斗争不断。

(2)措施:改革中央官制;厉行文化专制。(2006广东历史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D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2007重庆文综12)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C

A.由粟末靺鞨发展而来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儿干都司管辖D.在努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D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吴三桂降清原因

(1)爱妾陈圆圆被夺;(2)父亲吴襄被辱;(3)富贵不可丢失(阶级本性);(4)借机积蓄力量,最终割据称帝(政治野心、“三藩之乱”)。蒙古族、满族完成大一统任务的相同条件

(1)草原部落的统一和民族政权的建立;(2)军事力量的强大;(3)国内其他并立政权的纷争和衰落。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
①背景: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目的:争夺土地和人民
③方式:兼并战争
2、秦朝统一:前221年
①秦国先后灭掉了哪六国?
韩、赵、魏、楚、燕、齐
②秦国能统一全国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③秦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①始皇帝的来历: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为“皇帝”,自称
“始皇帝”,希望从自己开始,皇位能传承千万世。
②皇帝制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③皇帝制的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九卿及其职责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三公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三公九卿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3、决策程序及其作用:
①程序:丞相、御史大夫、诸卿朝议→皇帝裁决
②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过程:开始产生(春秋战国)→全面推行(秦朝)
2、郡县长官及其产生:
①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
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或县长
3、影响:
①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随堂练习:《全品》第1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10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