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
[基本理论]
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
1.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动员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说经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师。宋太祖闻言大怒,“说什么江南有无过失,岂不闻天下一家?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时李煜于静居寺听和尚讲经,肉袒出降,后自记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资料]“赵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只是将汉族生活的大部分区域统一进来,所以,这一时期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1)集中军权。
A.解除了统兵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将他们调至外地充任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C.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
D.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E.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F.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
[资料]
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
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军事组织: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如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5.9万人。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宋又实施养兵政策。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候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
(2)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A.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派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上报皇帝,各州公文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集中财权与司法权。
A.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了中央,扭转了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3.评价。
(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C.地方财政困难。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评价?
三、科举制的发展
1.措施。
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B.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
C.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
D.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E.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十近万人。
[资料]宋代科举科目多,大体有进士、明经、诸科、制科、童子、武举等。进士最重要,其考试内容为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于诗赋和策论。前三名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防舞弊严格,有锁院制度,考官确定后,即锁于贡院中,中断与外界联系。另有弥封。考后将试卷姓名、籍贯糊上交判卷者,直至成绩公布后方拆封。誊录,防止写标记和暗号,由人专抄。别试,对考官子弟专设,另派人监考、阅卷。权贵子弟往往多复试一次,以判断有无利用职权提高成绩现象。
2.评价。为地方阶级各阶层入仕途开展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评价这是科举制的发展,并说明其负面作用。
[课堂小结]联系前代历史,将秦至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加以罗列。归纳科举制产生发展小史。
[课后反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课时教案总第38课时课题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后金和清初的主要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分析清顺利入关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清军入关前后,实行了几项别具特色的重要制度,起到了稳定统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明初对东北管辖:奴儿干都司。
族源:唐代黑水靺鞨(黑水都督府)——辽代女真建金朝——蒙古灭金(1234年)。
明初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等部落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2.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3.努尔哈赤汉化措施——八旗制度
(1)特点:军政合一、兵民合一(性质: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2)八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3)职能: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
(4)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女真统一、满族形成和经济发展),巩固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归纳:兵农合一的制度(隋唐府兵制、北宋保甲制、金朝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
4.努尔哈赤建国、攻明、迁都
建国:1616年,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
攻明:反抗明朝压迫正义战争
迁都:赫图阿拉——沈阳(盛京)
5.皇太极改族名、国号(1636年)
女真——满洲(族名);后金——清(国号)。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1.清军入关的概况
(1)背景:李自成占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降清。
(2)经过:山海关之战(1644年)。
(3)结果:李自成败退,清军占北京,二次迁都(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清军入关的必然性
(1)明末腐朽,实力衰落,抵挡不了迅速崛起的清军。
(2)大顺政权自身腐化和战略失误。自身腐化如:建府、受贿、纳妾;战略失误如:没有收拾明朝余孽;没有重视关外清军实力;没有重视山海关的重要战略位置(只派降将唐通带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一封信去劝降吴三桂)。
(3)吴三桂降清作前导。(不是为刘宗敏霸占其爱妾陈圆圆,“冲天一怒为红颜”,而是其地主阶级本性)
(4)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力较强,具备入主关内实力。
2.统一全中国
(1)剿杀农民军(满汉地主勾结;李自成兵败被杀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2)镇压南明政权(朱由崧)——“扬州十日”(史可法)。
(3)基本统一全国(1662年顺治末年,灭掉南明小朝廷;但台湾等地仍未统一)。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改革中央官制)
1.议政王大臣会议(强大——削弱——撤销;实质还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顺治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内部;
(2)康熙时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集权于皇帝;
(类似秦朝、隋唐、北宋、元朝、明朝的中央机构分权)
(3)雍正时名存实亡;
(4)乾隆时撤销。
2.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挑选亲信满汉大臣任军机大臣;
(2)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传达执行,直接听命于皇帝;
(3)它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四.严酷的文字狱(文化专制)
1.目的:压制汉人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2.实质:文化专制政策。(联系商鞅变法的文化高压、秦朝的焚书坑儒、明初的特务统治)
3.特点:顺、康、雍、乾四朝规模大,次数多,愈演愈烈。
4.影响: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初加强专制的背景和措施:
(1)背景:背景:满洲贵族控制大权,皇权受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汉族抗清斗争不断。
(2)措施:改革中央官制;厉行文化专制。(2006广东历史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D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2007重庆文综12)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C
A.由粟末靺鞨发展而来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儿干都司管辖D.在努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D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师
生
互
动
记
录
吴三桂降清原因
(1)爱妾陈圆圆被夺;(2)父亲吴襄被辱;(3)富贵不可丢失(阶级本性);(4)借机积蓄力量,最终割据称帝(政治野心、“三藩之乱”)。蒙古族、满族完成大一统任务的相同条件
(1)草原部落的统一和民族政权的建立;(2)军事力量的强大;(3)国内其他并立政权的纷争和衰落。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10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