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历史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单元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单元复习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12届高考历史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二十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1918-1939)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39年二战爆发。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一国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建成了社会主义,成绩大,问题深;帝国主义经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重新瓜分了世界,实现了20年代的短暂稳定,经济大危机使帝国主义阵营出现大分化,法西斯疯狂扩张,新的世界大战在酝酿之中。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本主义发展——从调整,稳定到危机,分化和战争:
1、资本主义经济—-暂时恢复到大危机
(1)生产力:战后各国经济普遍恢复,但潜伏深刻矛盾,29-33年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2)生产关系: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和法西斯阵营:
(1)以美为首包括英法等国坚持了民主制度;(2)德日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
(二)社会主义运动
1、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是现代史的开端;
2、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是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苏联建成社会主义,1936年新宪法是标志,成绩很大,问题很深。
4、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三)殖民活动——从重新瓜分到法西斯扩张:
1、列强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瓜分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英法日获得了原德国殖民地,美国打破了日本对亚太的独霸局面。
2、30年代以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尔比亚、中国的扩张形成了二战策源地。
(四)民族解放——从高涨到和反法西斯结合:
(五)国际关系——从一次大战到二次大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华体系是对战后世界的重新瓜分,蕴含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之间的深刻矛盾,这些矛盾,特别是德法,德英,美日是大战的根源。
2、30年代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法西斯扩张,世界大战在酝酿之中,当时世界主要政治势力,特别是西方大国奉行的绥靖政策姑息养奸,未能制止大战的爆发。
(六)全球化——世界体系在冲击中深化
1、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在帝国主义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2、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激烈,帝国主义国家分化严重。
二、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俄的显著差异。
民主革命:苏联是城市工人暴动的二月革命;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经过长期艰苦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苏联是暴力的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没收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是在掌握政权情况下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和赎买.两者都对农业实行集体化,苏联用强制和行政手段,中国循序渐进,自愿互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和中国都是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苏联形成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中国在曲折探索中摸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三、从参加巴黎和会各大国的意图来看,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和表现?其中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与一战前相比有何变化?原因?
意图:削弱战败国和瓜分殖民地;反对苏联;划分势力范围.
矛盾:帝国主义和广大殖民地矛盾;帝国主义和苏联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主要是德国和法英矛盾;战胜国之间因为分赃不均的矛盾,主要包括英美,英法,美日,法意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间主矛:由英德矛盾变英美矛盾.
原因:根本是资本主义主义的发展不平衡,德国战败,英国势力下降,但仍要维护其霸权,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企图全面挑战英国的霸权.
四、29-33年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面对危机主要资国摆脱危机的基本方式有哪两种?其特征分别是?造成方式差异的原因?各自的影响?
(1)大危机:①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扩大和消费不足;股票投机引发危机.②特点-席卷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程度深;③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法西斯抬头;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2)方式,特征和原因:
①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放式,特征是坚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缓和危机。原因是美英法等国有较雄厚经济实力,民主传统浓厚,能够干预缓和危机.②法西斯专政方式,特征是建立独裁,扩军备战转嫁危机。原因是这些国家经济积累不足,专制残余较多,军国思想浓厚,企图冲破凡-华体系。
(3)影响:前者缓和危机,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后者疯狂扩张,形成了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
五、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对比:
(1)原因相似:从经济上都是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积累不足,同时受危机打击严重;在政治上未经过彻底资产阶级革命,保留较多残余,缺乏健全民主制度;垄断资产阶级和军方的支持;思想上军国思想浓厚;对外都要冲破凡--华体系束缚.
(2)方式差异:德国以纳粹党为核心,通过欺骗宣传扩大影响,以合法选举方式上台;日本以军部为核心,通过暗杀,政变扩大势力上台.
(3)活动雷同:对内独裁,国民经济军事化,思想严密控制,对外则都疯狂扩张,成为大战的策源地.两者都对其他民族实行屠杀政策.
六、绥靖政策的产生原因,表现,产生恶果.教训.
含义:绥靖政策是30年代大国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的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既得利益,同时祸水东引的一种外交政策。
原因:为保护既得利益;自身危机,力量软弱;祸水东引到苏联;法西斯的欺骗宣传;试图延缓大战。
表现:①国联李顿调查团针对伪满洲国的态度;②国联和英法美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未禁运石油和封闭运河;③西班牙内战期间英法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纵容了德意气焰;④1939慕尼黑阴谋是顶点。
恶果:纵容了法西斯气焰,壮大了法西斯实力,加速了二战爆发;牺牲了小国利益;自己遭到进攻,自食其果。
教训:对法西斯扩张,一定要防患未然,加强国际团结。

相关推荐

2012届高考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复习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2届高考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二十一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939-21C初)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39年大战爆发到1989年苏、东剧变。这一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战后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从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改革,改革总体成效不大;国际关系上确立了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两极格局,50年代中期后演变为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其中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局势瞩目;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到更高层次。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本主义发展——美国独霸到美欧日三足鼎立:
1、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
(1)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2)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广,宏观调控加强。(3)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天下到美欧日三足鼎立。(4)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加强,欧共体是其主要标志。
2、资本主义政治—相对稳定:
(1)雅尔塔体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2)各国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矛盾。(3)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阶级矛盾,社会危机,极右势力泛起。
(二)、社会主义运动——一国到多国,动荡和改革: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
2、各国的动荡和改革:50-60年代,由于原有体制弊端的显露,经济困难,政局动荡,也希望摆脱苏联的干扰;改革的内容大多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放松对企业的限制;改革总体失败,中国在曲折探索中摸索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四)国际关系——二次大战到两极格局:
1、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帝国主义削弱,社会主义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雅尔塔体系确立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两大阵营的矛盾逐渐尖锐,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形成了冷战局面。
3、50年代中期以后,两极格局逐渐演变为美苏争霸,两强互有攻防,争夺世界霸权,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动荡。
(五)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
在科技革命作用下,市场制度推广下,国际金融发展下,跨国公司主导下,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张。欧共体等区域集团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全球一体化相辅相成。
二、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表现,成因各是什么?这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四个阶段。战后到70年代初,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特征成因和表现:(1)第一阶段稳定发展--①美国大力开拓世界市场;②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工业;③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资本主义;④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第二阶段衰退--①自身受危机打击,经济放缓;②美苏争霸,包袱沉重;③欧日竞争,十分激烈;
④第三世界,石油涨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经济霸住地位动摇,经济进入滞胀.
(3)第三阶段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降低税率,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对企业干预。
(4)第四阶段经济繁荣—-大刀阔斧改革,信息技术刺激。
对对外政策影响: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社会国家展开冷战;60—70年代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80年代政策重新回到强硬立场;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美国霸权十分嚣张.
三、欧洲战后经济恢复的总体原因有哪些?认识?
恢复原因:(1)利用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资金因素;(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因素;(3)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因素.
上述因素中,最根本的还是科技因素.
四、欧共体成立的原因?目标?成立的过程?性质?发展的趋势特点是什么?对世界影响?
原因:(1)自身--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提供可能;(2)外部--面临美苏争霸,美国控制.
目标:争取商品,人员,劳务,资本自由交流,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过程:1951年六国煤钢联营;1958年组成原子能联营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组为欧盟.
发展趋势、特点:成员扩大--由西欧向东欧扩展;程度加深--由经济一体走向政治一体;目前是世界合作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区域国家经济政治集团.
影响:促进欧洲自身经济发展,也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五、德日两国在战后经济腾飞的相似原因?
(1)经济因素--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国防开始小。(2)政治改革—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3)美国扶植—德的马歇尔计划,日军事订货;(4)科技因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5)政府调控—-国家制定经济战略和加强调控;(6)教育因素—-两国都重视教育.(7)社会环境—-社会环境都保持了稳定。
六、二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影响?
演变:从美国一枝独秀,到60-70年代美欧日三足鼎立,再到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
原因:(1)战后初期,欧洲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通过,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通过布雷顿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生产了世界商品的一半以上;(2)60-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腾飞,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争霸的影响,第三世界冲击下,布雷顿体系崩溃,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三足鼎立;(3)新科技革命的一个内向,市场制度的推广,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载体.
七、19世纪晚期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两次高速发展,相似原因,影响?
原因:①科技革命推动--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③政治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社会改革调整;④社会环境稳定--巴黎公社至一战,雅体系下相对稳定.⑤不平衡--前:后起美德超越英法,后:欧日冲击美国.
影响:(1)前: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疯狂对外扩张,资本主义殖民和世界体系确立;各国争夺世界的矛盾空前激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引起了世界大战.(2)后:欧日谋求政治独立,冲击了两极格局;也推动了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八、德日两国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相似性.
(1)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阶段:自上而下形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2)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后起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疯狂对外扩张.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经济危机打击,法西斯势力登台,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成为大战策源地.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接受改造,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发展战略,重视科教.
九、50-60年代东、西欧的两种改革,结合背景分析其内容特点,不同的结果.从中得出的认识?
背景和内容特点:
内容和特点:西欧:(1)二战后经济困难,政局动荡;面临冷战和美国控制.(2)各国加强宏观调控,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治上社会改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并逐渐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建立欧共体.
东欧(1)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照搬苏联高度集中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受苏联干涉,要求独立发展.(2)各国放松对经济控制,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政治上发扬民主;对外要求摆脱苏联控制.
不同后果:西欧经济腾飞,走向一体化;东欧由于未冲破原体制和苏联干涉而归于失败.
认识: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出发.
十、结合史实评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几种不同模式.
(1)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传统模式,经济上强调重工业,所有制单一,计划和指令性,否定价值规律;政治上高度集权,民族法制不健全.形成于苏联,二战后推广到大多数国家。有利于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长远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优越性.
(2)南斯拉夫模式--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经济上社会所有制,企业自主管理,重视商品市场;政治上地方和社会自治.这种模式调动了地方和个人积极性,但削弱了宏观调控,出现分散和自由主义.
(3)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上对内改革,多种所有制共存,对外开放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同时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模式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一、结合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说明“经济发展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抓住机遇,走自己的路”的基本经验。
(1)东亚东南亚模式:韩国新加坡资源匮乏,劳力丰富,抓住60年代西方国家转移劳动密集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技术,同时不断调整战略,韩国实施不均衡增长的战略,新加坡重视道德和社会秩序,两国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西亚等国模式:西亚石油资源丰富,但大都控制在西方垄断资本手中,西亚各国收回石油资源,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冲破国际垄断,提高油价,增加收入;同时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发展农业提高粮食自给率.产油国日益富裕
(3)日本:日本战后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同时接受美国的扶植,利用朝鲜和越南战争时机发展经济,不断调整战略,发展外向经济.实现了经济腾飞,仅次于美国.
(4)中国: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学案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学案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都锋王朝统治下的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的反对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动向的教学,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进程的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有关《权利法案》的材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其间虽然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层层深入的问答,使学中形成探究历史现象本质的思维方式和重在理解的学习方法。(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有关《权利法案》的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重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英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因此,通过具体的史实来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仅是通过具体材料使学生形成思维表象的教学上的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
(2)革命的结果。列宁说:“任何革命,只要是真正的革命,归根到底都是阶级变动”,而“革命中的阶级关系是随着革命的进展而变化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长达近半个世纪,中间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最终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君主立宪的形式掌握了政权,其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过程中与下层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把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过程中的动向,是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曲折和反复以致达到最终结果的根本。对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深入分析或探讨,力戒贴标签式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总是曲折长期的”等空洞说教。
2.难点分析:本节的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学生对宗教缺少切身的体验,有关的知识也较少,因此在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易形成深刻的理解。对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
(1)讲清楚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实行宗教专制政策的做法及英国国教、非国教徒、清教徒等概念;
(2)引导学生联系在学习西欧宗教改革内容时的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总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已有认知。
教学设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教学要点(板书)
第一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3.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2.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
3.英国内战1642年-1648年
4.克伦威尔统治时期1649年-1660年
5.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年-1688年
6.光荣革命1668年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14—16世纪的欧洲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6世纪前后,在欧洲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学生回答:意大利和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等)这些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我们看到16世纪前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在欧洲和北美,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冲击,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我们首先来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讲授新课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哪些重大影响呢?(学生回答)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英国的海外活动,使英国逐渐变成了大西洋航运的中心。在殖民掠夺过程中比起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更加重视通过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以强凌弱的不平等贸易来获取惊人的利润。英国这种积极开拓海外贸易,进行掠夺的手段,使英国被称为“民族工业”的传统部门——制呢业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英国的制呢业中,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经营的手工工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0页16世纪英国民歌,简要分析手工工场的特点。(学生回答)手工工场的特点即(1)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2)工人实行分工;(3)工人工作时间很长,但工资低,(4)工人都是穷苦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说明在英国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制呢业的手工工场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部门。采煤、炼铁、造船等部门,也采取了手工工场的方式。同时还影响到农村的生产方式,因此,在英国历史上出现“圈地运动”。请学生回答什么是“圈地运动”?(学生回答)由此,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也有了受雇在牧场和农场劳动的农业工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展起来了。随着新的经济的发展,新的阶级和集团也随之出现。
2.资产阶级、新贵族形成,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通过16世纪英国的海外掠夺、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农村的“圈地运动”,为英国积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金融家、银行家、商业资本家和工场主羽毛日益丰满,他们在社会中有着同其他阶级不同的利益,从而形成了新的集团,这就是新的资产阶级的出现。农村中,那些在农村雇工经营牧场和农场的牧场主和农场主,有的还经营工业和商业。他们也拥有资本,同资产阶级有着相同的利益,为了便于同封建贵族加以区别,他们被称为新贵族。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到17世纪,由于英国政治发生较大变化,最终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3.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17世纪英国政治发生怎样的变化?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
在客观上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怎样不同的作用?(学生看书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都是属于封建的专制王朝,他们都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但是,客观上,两王朝采取的措施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起着不同的作用。都铎王朝发动宗教改革,建立了听命于英国国王而不是从属于罗马天主教会的“英国国教”,这一措施起了削弱和限制旧的封建势力的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争夺海上霸权。16世纪末,英国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从而成为海上强国。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英国实力,而且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起了促进作用。1603年起,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历经了詹姆世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两位国王都相信“君权神授”,认为“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所以,在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可以实行部分商品的专卖,可以任命亲信控制大部分国内贸易和几乎整个对外贸易。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宗教问题上,詹姆世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统治英国后,他看到英国国教还保留有许多天主教旧习,而且英国国教当时也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因此,他以尊奉国教为名而不断地恢复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教会的礼仪。所以在詹姆世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那些主张取消国教中天主教旧习的“清教徒”。何谓“清教徒”?(由学生阅读课文20—21页小字)。由于以上两方面的矛盾,造成斯图亚特王朝在政治上的紧张局面,终于在1640年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1638年的苏格兰起义。斯图亚特王室虽然统治着苏格兰和英国两部分,但两国并未合并,苏格兰保持着独立性。英国的宗教改革使苏格兰宗教也受到影响,苏格兰也出现了“清教徒”,并在教会中有一定地位。1637年,查理一世命令苏格兰必须采用英国国教祈祷书,这对于要保持苏格兰独立性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而对于清教徒来说更是一种强行侮辱。苏格兰人为了保护本国的独立性和保持自己的信仰,举行了起义。起义军一直打过边境,占领了英格兰北部的一些地区,这种局势严重威胁着查理一世的统治。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以合法的形式筹集经费。但使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议会的召开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
关于英国议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1页回答英国议会产生于何时?它有哪些权力?(学生回答后指出)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和特别税的权力,因此,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结成反对派利用这个权力同国王展开斗争。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后,反对派们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声势日盛。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查理一世不甘心“和平”的走下历史舞台,在议会中国王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反复的较量后,最终在1642年挑起了内战。
3.英国内战1642—1648年
要求学生看课本22页地图《英国内战形势》,回答内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各自的根据地在哪里?议会军的著名领袖是谁?议会军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内战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内战的结果是议会军打败王军。查理一世成为议会的阶下囚,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于1649年1月在伦敦被处死。同学们可以观看课本插图《议会审判查理一世》。处死查理一世意味着否定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是历史的进步。内战结束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开始了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
4.克伦威尔统治时期 1649—1660年
英国建立共和国后,国内外的局势都非常紧张。国内由于战争英国经济受到一定损失,阶级矛盾并未结束,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并未停止。在国外,荷兰乘机抢走许多海外贸易,爱尔兰拥立查理一世的儿子为王,称查理二世,苏格兰也支持查理二世。在这种形势下,克伦威尔掌权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克伦威尔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这些措施怎样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克伦威尔主要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治。这些措施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说明了克伦威尔代表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但是,共和制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封建君主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批判,旧势力没有被铲除,再加上克伦威尔本人逐渐擅权专断,好大喜功,1653年他被宣布为“护国主”,并先后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其子曾继任护国主,但他既没有克伦威尔的威望,又没有其父的才干,因而引起军官们的不满,他被迫下台。高级军官都想独揽大权,他们的明争暗斗使政局极为混乱。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恢复君主制的势力采取了妥协和赞同的态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0-1688年
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带领一群亡命海外的保王党人,返回伦敦,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曲折,查理二世复辟不久就实行反攻倒算的政策,进行残暴的统治,使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成果逐渐的被否定甚至丧失。这种倒退使政治斗争又趋于尖锐,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关于两党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解释。辉格党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新贵族等的利益,托利党代表贵族地主和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这是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19世纪中期,托利党发展成保守党,辉格党发展成自由党。
詹姆士二世即位后,由于他是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因此,他不仅大力压制反对派,而且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如果他的企图得逞,在英国会有什么变化吗?(同学看书后回答)这样,詹姆士二世在议会中不仅引起了辉格党人的反对,也遭到一部分托利党人反对。从而发生了在英国历史上为英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场政变,即“光荣革命”。
6.光荣革命1688年
由同学介绍光荣革命情况,教师指出几个问题,为何称“光荣革命”因为这次政变基本上没有流血,光荣革命是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联合行动,,是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这场政变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此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限制王权,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此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我们已经了解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简要过程,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哪些特点?。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指出)总的来说有二个特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2)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利益上一致,促使他们在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联合起来。这种联盟致使资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带有软弱性、保守性。这就决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其结果是,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达成妥协。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资产阶级的这场革命在英国以及整个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指出)第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以“光荣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务。玛丽和威廉三世虽然仍属于斯图亚特家族(后为汉诺威家族),但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制已经被推翻了,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第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从此,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所以;它又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本课小结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英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和反复,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制度。英国资产阶级所经历的这场革命,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他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高二历史教案: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1.掌握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影响,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2.了解西欧国家殖民掠夺的概况、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正确评价殖民扩张的影响。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正确认识封建国家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加深对封建制度衰亡和资本主义成长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

5.比较分析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和封建国家的改革、亚洲与欧洲封建国家在世界大势面前的不同态度。

6.比较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归纳它们在思想和政治领域产生的影响,正确评价先进思想家的主张,正确认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进步性和历史地位。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148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案

教学目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2、通过教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经过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总历程,理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史上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史上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目录介绍第二章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征,但制度不完善;此阶段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2、结合英国王朝世系表介绍英国历史的沿革及革命前的背景(重点介绍:七国时代——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比中国晚3000年。安茹王朝——13C议会制建立、议会的传统。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及遗留的问题、专制、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伊丽莎白女王王位继承。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启发学生归纳、概括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3、革命过程:采取板书、地图或课件示意的方法,由老师形象、重点讲述,对一些重点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如:导火线——革命的标志?——内战——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克伦威尔措施、评价?——复辟及原因、两党制形成——“光荣革命”、二王制、革命结束的标志?——《权利法案》(内容、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君主立宪?

4、历史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思想

1、学习世界历史,尤其是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需要从这个阶段的大背景(即阶段特征、知识线索)入手,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在时空上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同时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2、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适量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并采取图示的方法。

3、本节主要采取教师启发下的学生讨论、归纳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33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