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3课改革开放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23课改革开放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23课改革开放教案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和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经济特区的建立把改革开放引向全面和深入;浦东开发开放则是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和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正确。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知道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理解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创举。知道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的开放;知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知道海南建省;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知道浦东开发开放。理解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

聆听改革开放艰辛历程的叙述,感受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会利用图片描述历史过程,尝试从图片中感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方法。

初步了解口述史实的收集整理方法,初步养成多角度收集历史信息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解放的艰辛历程,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初步树立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进取的观念,理解邓小平等伟大人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l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小岗村土地承包书影印件,告诉学生:它是一张土地承包书。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合同文本来看,这份承包书只能算是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君子协定”。然而,就是这张看似不起眼儿的合同,却是引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那么,在它的背后,究竟承载着一段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导入新课

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借地度荒:

教师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居然出现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而诱因竟然是一场自然灾害。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在万里领导下的安徽省委组织恢复生产的措施却是出台了一个“借地度荒”的决定。

在一次很普通的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发放救灾物品,组织恢复生产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了,然而,我们仔细看一看”借地度荒”的措施,却发现问题没有那样简单。

出示:

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

鼓励多开荒,谁种谁收,国家不征粮食,不分配生产任务。

----------《党史纵览》2008第三期

从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看,这个措施显然是针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引导学生分析人民公社体制何以让农民无法度过灾荒?在同学们归纳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基础上,教师总结。

2:小岗村的契约书

出示:小岗村的承包书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小岗村承包书

师生结合材料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看到这个契约,小岗村的村民要干什么?

当时的政府,对待分田是一种什么态度?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坐牢杀头,说明分田非常危险,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如不成,就是说还有成功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在那里?

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残酷的现实逼得善良朴实的农民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同命运抗争。那么,他们抗争的结果是什么呢?

小岗农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3:争议中确定国策

教师指出:安徽农民自发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成功了,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已经被人民公社体制束缚的筋疲力尽的广大农民却争相效仿,纷纷实行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着农民自发的家庭联产承包的洪流,争议四起,争论不断。

出示:主要争议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是搞资本主义。理由:是毛主席高度肯定人民公社、反对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不是搞资本主义。理由:现在农民都赞同。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哪里?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你的理由?

在师生共同讨论基础上,教师指出:又经几次反复,我国农村的体制改革终于尘埃落定。

出示:农村改革的推进时程表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3年,《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入宪法。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l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出:如果说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由农民自下而上推动进行的,那第二步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动实施的,即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英明决策。目的是: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问题:那么,在思想解放之初,党中央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教师讲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后,中国领导人先后组织了20多个国外考察团,分赴世界各地,不仅是到我们的周边友好国家,甚至原来与我国不相来往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派出了考察团。

在德国他们看到了什么是电气化和自动化,在日本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日本制造和现代化,在美国他们更是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差距。回国后,在报告中,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多数国家领导人的共识。

出示:经济特区图,提出问题: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为什么选在这四个地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经济特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中央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2、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

出示:改革开放格局形成图

教师讲解:1984年,中央又进一步开放了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先后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批准海南建省。

可以说:至此,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具有了多层次的特点。

l浦东的开发开放

出示:浦东功能定位图

教师引导:从浦东的功能地位图来看,国家要把浦东建设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区?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讲解:浦东开发开放后,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起来。乘着这股强进的东风,浦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出示图片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作为上海人,我们在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而兴奋的同时,更应该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如果让你用人物访问的形式记述这段历史,你该拟定一个什么样的访问提纲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解:

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出示对比图片:

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WTO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

2008年,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梦想

2010年,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更昭示着改革开放的未来。

(二)知识结构图示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性质、作用: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及地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

浦东开发开放的目标

浦东开发开放的作用

相关推荐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讲授新课:
导入:“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不仅仅是豪迈的歌词,更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我们有幸出生在80年代,见证了上个世纪我国的第三次巨变;领略了小平同志的伟人风采;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常言道:“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有必要也有责任回过头来了解一下这段辉煌的探索史。
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
1、背景:
(1)文革结束,两个“凡是”阻碍了左倾错误纠正;
你如何看待“两个凡是”?
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体现,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原因:人们要求纠正“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错误
目的:冲破理论禁区,纠正文革以来的极左路线
邓小平一针见血指出:“两个凡是”的实质“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毛泽东在世时,个人崇拜的浪潮铺天盖地,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什么“万岁、万岁、万万岁”,“几百年、几千年出一个”、“万寿无疆”等等充斥神州,毛泽东到后来已不是“人”,而是“神”了。
意义:1978年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也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3)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2、重大决定:
(1)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口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治路线)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组织路线)
3、意义
(1)是党的历史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二、经济领域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取得突破?
率先突破:农村(安徽、四川)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B、人民公社的体制(一大二公)不能调动家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C、农民生产生活困难。
“日日窝窝头,月月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
安徽:“乞丐大省”
万里(安徽省委书记)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成的黑糊糊的,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凤阳花鼓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过程(内容)
A、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使农户成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基本上形成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轨经营体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三年跨了三大步。
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安徽一农民写: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1950土地改革——1956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
B、1984年产业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合同订购制与市场收购制代替统购派购制
D、2000年税费改革
目的:理顺分配关系
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二个调 整一项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步骤
A、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
B、“放权让利”:大力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和结果
70年代未,开始,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4年,全面展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形成、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的理由1、靠近国际市场(香港、澳门);2、与海外有密切的联系(侨乡);3、海陆便利;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为依托。
二、党风建设
1、原因: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腐蚀极大。
体制的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法制);个人思想上的蜕化变质;境的影响(行贿行为、腐朽思想)。
2、主要内容:反腐倡廉;“三个代表”
3、改革开放与以前党风建设的不同
整风、群众运动揭批、法律严惩;法制化、制度化。
三、政治体制改革
必要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主取代集权、法治取代人治);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分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紧迫性)。
1、前提方向: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2、过程: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体制;实行党政分开。原有体制优势部分强化与完善。
3、改革模式变化:传统的集权模式——民主模式
4、改革的主要任务:教材P143
5、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村民自治
6、政体改革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四、改革战略:团结一心奔小康
1、宏伟目标: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会
2、形成:
(1)提出: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
(2)定量表述:党的“十二大”
(3)“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

第16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6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6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制定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3、南方讲话发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4、“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实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小组学习的基本运作方式,提高分工、合作、协调的能力。
2、掌握“宏观把握”(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微观突破”(难点剖析、观点论证)——“意义建构”(思维习惯、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等的养成)的历史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教师的角色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虚心的探究者、有效的协调者、热情的帮助者,以身
示范,感染学生。
2、站在历史的角度,体会历史人物的活动历程;站在今天的视角,了解历史人物的伟大
功绩。
3、以史为鉴,提升历史素养,继承革命先辈锲而不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树立历史
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实践
1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春天的故事》,并展示歌词,要求学生思考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候?歌词中的“1979”年和“1992”年具有怎样的特殊背景?1979年邓小平已经有多少岁的高龄?
教师导语:邓小平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主要有6个身份,三落三起。邓小平一
生经历了坎坷的历程,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一生所追求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在他的晚年,
他为中国人民构绘了一幅伟大的蓝图,这就是改革开放,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
一、留法少年
(提出问题):阅读课本,找一找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生:原名邓希贤,1904.8.22 生于四川广安
2、留法之前的中国与邓小平:20世纪初,中国在饱受苦难的同时孕育着巨变。在维新
思想风潮下,邓小平接受了新式教育和“西学新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
小平和同学们参加了声援五四运动和抑制日货的活动。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军阀
混战民不聊生,各派政治势力互相倾轧。新式教育培育了邓小平的爱国思想,并使
之了解了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国家的危难激发了邓小平寻求救国真理的决心。
3、留学法国,实现转变,体验了劳工的生活,逐渐树立了为穷苦大众谋幸福的思想
(1)1920年,留学法国,是同期留法青年中最小的一个;五个月后,走上了勤工俭学
之路
(2)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3)1923年,被选入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
(4)1924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可以这样
说,
新式教育(资产阶级启蒙教育)培育了邓小平的爱国思想;资本主义严酷的社会
现实、工厂做苦工的经历、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使邓小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
者和职业革命家。
二、转战千里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1927年,先后在武汉和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工作;
(2)1929年,赴广西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
根据地;
(3)1931年在中央苏区任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红军《红星》报主编等职;
(4)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遭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批判和打击;
(5)1935年,以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遵义会议,在长征的实践中,逐渐成
为一个成熟的领导人;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刘伯承指挥
所部八部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并巩固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1945年,配合重庆谈判,指挥了上党、邯郸等战役,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2)1947年6-8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948.9-1949.1,担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与总前委一起领导指挥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4)建国前后,遵循中央的战略部署,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并和平解放西藏问题。
在革命时期,邓小平逐渐成长为务实创新的成熟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为新中国
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
(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为建设新中国做了哪些活动?邓小平哪三起三落?
有何感想?
(学生活动)
1、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1)1956.9,在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2)八届一中全会上,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3)1961年初,与周、陈一起制定了八字方针,力图纠正“大跃进”所犯的“左”倾

误,对出现的包产、分田到户的现象给予了肯定;
3、十年文革时期
(1)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
(2)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劳动,并未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索;
(3)1973.3,经毛和周提议,中央决定正式恢复邓小平的职务;
(4)1975年,周恩来病重,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
(5)1975.11,毛泽东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6)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被诬指为该事件的总后台,被错误
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4、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1)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
放,
第一次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平反,邓小平得到了晋升,被正式
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遵义会议后第一次“上”
(2)文革初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第二次“下”,1975年周恩来病重,复出代周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二次“上”。
(3)因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加上“天安门事件”而第三次“下”,“四人帮”倒台后第三次“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邓小平一生经受了众多磨难,在三次大落之后,又能三次重新崛起,最后走向成
功,
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
不挠的坚韧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四、拨乱反正
(1)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提出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推动了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3)1978年5月,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
(4)1978年11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中
国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
(5)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实际成为中央
领导集体的核心;
五、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提出问题):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学生活动)
1、开始产生:
(1)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十一届三中全会:
2、逐步发展:
(1)1982年中共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2)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3)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4)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5)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
(6)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成熟和形成:1992年南巡谈话:
(1)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提出“两个不等于”思想
4、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中共十四大:
5、党的指导思想:1997中共十五大:
6、对邓小平的客观评价
邓小平是20C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1929年他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
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开辟中原战场,
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初期解放西南,主
政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工作;
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逐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第16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解析与探究]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讲话?你认为自己应该怎样做?
提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知识分子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鼓励知识分子学习老一代科学家,报效祖国。关于学生自己的做法,答案不求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应鼓励。
[自我测评]
评述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历史贡献。
提示:本题目难度较大,要求史论结合,建议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进行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为中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论贡献有: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实验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并已经实现前两步: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也在1999年底回归中国。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新时期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材料:
2004年8月23日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说:邓小平同志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也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请思考:我心目中的邓小平怎样?
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1929年他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40年,指挥并参加百团大战指挥部队;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军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初期解放西南,主政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工作;
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逐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全国人。

高二历史教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1)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第一次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平反,邓小平得到了晋升,被正式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遵义会议后第一次"上"

(2)文革初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第二次"下",1975年周恩来病重,复出代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二次"上"。

(3)因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加上"天安门事件"而第三次"下","四人帮"倒台后第三次"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邓小平一生经受了众多磨难,在三次大落之后,又能三次重新崛起,最后走向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44

2013届高考历史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学案


第21课时 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全会的主要内容;②全会的意义。

2.经济体制改革: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对外开放: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发浦东;⑤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邓小平南方谈话;②中共十四大与十五大。

对应学生用书P111

,伟大的历史转折

1.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两次转折、两次起点”

巧记速记

,改革与开放

1.对内改革

(1)农村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程①开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推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废除。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原因: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①基本任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④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

2.对外开放

(1)过程

①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5年海南岛。②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④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一“面”、一“线”

巧记速记

1.

2.

实录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2)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①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

(1)内容: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

,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一次谈话”“三次会议”

史观史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新型经济体制。

实录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实录二

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对应学生用书P113

,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拉开帷幕。此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角度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经济体制、工作重点、对外关系上,有何重大转变?

提示:(1)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2)工作重点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角度2我国为什么首先在农村推行改革?

提示:(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3)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损害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角度伟大的历史转折

 

(2009四川文综,18)1979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外商广告“西铁城——星辰表”。这反映出()。

A.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愿望

B.国外普遍赞赏中国开放政策

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点拨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语“1979年3月15日”,此时中国还没有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因此可排除B、D两项,C项应为改革开放的成就。故应选A。

答案 A

1.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从图一、图二到图三、图四的变化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组漫画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 (1)图片中的《望穿饭锅等下勺》和《白菜土豆排队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讲求营养碗变小》和《四季蔬食满柜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漫画通过两个时期的对比,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沧桑巨变,歌颂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则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角度1为什么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标志?

提示:(1)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从而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角度2推动改革开放的两次思想大解放的比较

提示:

时间事件主题作用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1992年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宣言书,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角度 改革开放的进展

(2011福建文综)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点拨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图表材料可以判断1984年起中国进出口总额呈大幅度增长,其原因与这一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A、C、D三项分别是1980年、1992年、2001年,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 B

2.阅读材料:

请回答:

(1)将材料补充完整。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A.深圳 B.汕头 C.珠海 D.厦门 E.福州 F.闽南三角区 G.海南 H.上海浦东

(2)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1)由建国初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角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角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1浙江文综,20)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点拨 “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D项正确。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3.阅读材料: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请回答:

(1)特区在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有何创新之处?

(2)这些创新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 (1)创新: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方便;建设上以吸收外资为主。

(2)本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对应学生用书P115

(5年12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

?考情感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和新时期的不断发展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给经济体制带来的变化成为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区域

?北京、天津、海南出现非选择题命题形式,山东、江苏、安徽、广东在此处命题

?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中国农村经济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从现实角度:产权观念和契约意识是改革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解放思想,体制创新是改革得出的首要认识。这对我国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属于高考的重点命题区域

城市改革的起步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安徽蚌埠3月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 C

(沧州模拟)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考察凤阳县小岗村是对该地1978年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土地公有和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以土地公有为前提

D.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必须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答案 D

(5年10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一

?考情感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成为近几年命题的主要区域

?广东、江苏、天津、北京出现非选择题命题形式,浙江、山东、全国课标也在此处命题

?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经验获得的科学结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创新

?从现实角度:坚持党的领导与改革方向、坚持体制创新与渐进方式,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经验。研究该知识点对我们今天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

(宁德质检)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国有企业改革还在继续深化和扩大,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B

(雅安模拟)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C

(5年6考)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一

?考情感悟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课标、考纲的重点内容

?经济特区设立、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近几年考查重点

?北京、安徽、天津、上海非选择题有所涉及,江苏、四川、宁夏也在此处命题

?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入世后,中国由政策性开放转为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为与世贸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

?从现实角度: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汲取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

(商州月考)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始于()。

A.广东、福建的开放B.经济特区的建立

C.沿海城市的开放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置

答案 B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9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