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地球运动规律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地球运动规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微专题3 地球运动规律
考向1 地方时、区时计算与日期变更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影响地球上某地自转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
4.地球公转过程中,近日点时间为每年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时最慢。
5.地球表面有两条日期分界线:一条是0时或24时所在经线(设为A),另一条是180°经线(设为B)。从A线向东至B线为今天(新的一天),其他部分为昨天(过去的一天)。AB重合时,全球一个日期。
深化练习
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某地(40°30′S,64°W)拍摄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的景观照片(如下图),照片上显示出北京时间为5时16分。读图完成1~2题。
1.拍摄的景观和日期最可能是()
A.日出 1月1日B.日落 4月1日
C.日落 7月1日D.日出 10月1日
2.此时太阳位于()
A.东北方B.东南方
C.西北方D.西南方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照片拍摄地位于南半球,拍摄时间是北京时间5时16分。根据该地经度,可以计算出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是17时,图片反映的应是日落景观。该地17时日落,因此可以推断出该地昼长约10小时。该地位于南半球,昼长短于夜长,南半球是冬半年。4月1日太阳直射点离赤道较近,该地昼夜长短差别不大。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此时的当地时间是17时,正是日落时间,太阳位于西北方向。
2015年11月27日5时2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此完成3~5题。
3.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伦敦烈日当空
B.纽约(西五区)日渐西斜
C.悉尼(东十区)夕阳西下
D.旧金山(西八区)夜幕降临
4.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时,世界上新旧一天范围之比约为()
A.2∶3B.4∶9
C.5∶11D.3∶7
5.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后的20天内()
A.地球公转速度渐慢B.上海正午太阳高度渐增
C.南京白昼时间渐长D.北极圈内极夜范围渐大
答案 3.B 4.A 5.D
解析 第3题,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时,是北京时间27日5时24分,伦敦位于中时区,所以伦敦时间=27日5时24分-8小时=26日21时24分,纽约(西五区)时间=27日5时24分-13小时=26日16时24分,悉尼(东十区)时间=27日5时24分+2小时=27日7时24分,旧金山(西八区)时间=27日5时24分-16小时=26日13时24分。第4题,此时,东12区为9时24分,所以新一天跨度为9小时24分钟×15°/h=141°。第5题,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后的20天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继续往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渐快,A项错;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B项错;南京白昼时间渐短,C项错;北极圈内极夜范围渐大,D项正确。
考向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计算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某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3.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达一年中最大值。
4.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直射点与所求点之间的纬度差。
深化练习
位于杭州市郊区的张女士,在国庆节这一天的8时(北京时间)走进菜市场的大门时,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读图回答1~2题。
1.这一天()
A.甲大门下午阳光直接照射强度大
B.乙大门上午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
C.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丙大门
D.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丁大门
2.这天张女士所走进的大门,刚好不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北京时间约为()
A.10:00B.12:00
C.14:00D.16:00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秋分以后我国已处于冬半年,日出方位为东南,张女士走进菜市场是上午,因此张女士进入的是东南方的大门,应为丁大门;甲大门朝向偏北方向,下午不会被阳光直接照射;乙大门朝向西北,上午不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第2题,由上题可知,北京时间8时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是一致的。当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垂直时,丁大门刚好不能被阳光照射到。太阳在天空中每小时运行约15°,那么再过6小时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垂直,这时北京时间为14时。
位于三个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合作设计了一个测量“立杆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于2013年6月22日,各自在当地正午前后,测量1米高立杆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据此回答3~4题。
3.甲、乙、丙三地该日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乙、甲、丙
4.当乙地测得该日杆影最短时,丙地所在时区的区时是()
A.5时B.7时
C.17时D.19时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2013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23°26′N,故当某地在此纬线以北,影子朝北,反之,影子朝南,且距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同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相反。由此可得,甲在北半球,且在北回归线上(当地12时,杆影长为0,说明直射),乙在南半球;丙在北回归线以北。第4题,考查区时的计算,解此题关键在于找到中间点——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根据乙地和丙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的北京时间,知乙地为西四区(相差12小时),丙地为东三区,两者相差7小时,故依题意得,乙地测得该日杆影最短时(当地12时),丙地所在时区的区时为19时。
考向3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以内有极昼;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以内有极夜;南半球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
4.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5.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深化练习
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监测图。(注: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读图回答1~2题。
1.此地大致()
A.位于90°E,昼长14小时左右
B.位于90°E,昼长12小时左右
C.位于120°E,昼长12小时左右
D.位于150°E,昼长14小时左右
2.据图判断()
A.16时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
B.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
C.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刻
D.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始终大于散失的热量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气温最高时为北京时间(120°E)16时左右,而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在14时左右,则该地位于90°E附近;依据地面从太阳吸收的热量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时刻,可判断昼长约为14小时。第2题,从图中地面散失热量曲线可知,一天中都在散失热量;图中显示地面散失热量曲线与气温日变化曲线变化趋势一致。
下图中N为北极点,M、Q为赤道上两点,MQ=NQ,P点是晨昏线与某条经线的交点(图中四条相邻的经线经度差相等)。读图完成3~4题。
3.若该日为夏至日,则P点的夜长是()
A.8小时B.10小时
C.12小时D.14小时
4.若P点位于45°N,一年中P点正午太阳高度(Hp)与Q点正午太阳高度(Hq)的比较()
A.全部时间:Hp<HqB.只有一天:Hp=Hq
C.只有几天:Hp<HqD.有大半年:Hp<Hq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知,图中相邻两经线之间的经度差为30°;夏至日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据此可以计算P点的夜长为60°×2÷15°=8(小时)。第4题,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大部分时间距离Q点较近,故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Hp<Hq。

相关知识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水体运动规律


微专题5 水体运动规律
考向1 水循环与河流补给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3.水循环的意义: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传输;塑造地表形态;促使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4.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
5.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有:雨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6.一条河流往往具有多种补给形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形式的变化特点。
深化练习
读“地下水与河流、湖泊、海洋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潜水面的变化特征是()
A.随地势的起伏略有起伏
B.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
C.随海平面的升高而升高
D.随海平面的升高而降低
2.如果地下水被污染,治理难度会更大,其原因主要是()
A.地下水流速快B.地下水流速慢
C.地下水蕴藏量大D.地下水与河湖海相通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潜水面的高低取决于入渗量的多少,入渗量的多少又与地表状况相关,地势低洼处有利于地表水汇集,入渗量多。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潜水面随地势的起伏略有起伏。第2题,地下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主要在于地下水流速慢,更新慢,自净能力弱。地下水蕴藏量大、与河湖海相通也是难以治理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读“世界主要河流径流季节分配特征与降水量、气温的关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代表的河流依次是()
A.刚果河、乌拉尔河、长江、尼罗河
B.长江、刚果河、乌拉尔河、尼罗河
C.尼罗河、乌拉尔河、长江、刚果河
D.长江、尼罗河、乌拉尔河、刚果河
4.下列关于四条河流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均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乙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率最小
C.丙河主要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D.丁河夏季径流量最大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根据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可以确定甲河主要位于亚热带地区、乙河和丁河主要位于热带地区、丙河位于温带地区;根据降水量的差异可以确定乙河应为尼罗河,丁河为刚果河。第4题,乌拉尔河为内流河,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根据各河径流季节分配来看,径流量季节变化率最小的是甲河;丙河位于温带地区,径流量最大的季节为春季,其主要的补给水源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丁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为秋季。
考向2 洋流的分布及影响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洋流按性质分两类:暖流和寒流。
2.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此外还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的影响。
3.中低纬度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北印度洋海区,夏季海水自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相反。分布在南半球40°~60°之间的西风漂流的性质为寒流。
4.大洋东西两岸的洋流流向与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5.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6.在寒暖流交汇处和有上升流存在的海域往往有利于渔场的形成。
深化练习
读“印度洋某海域及马六甲海峡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示时段最可能是()
A.3~5月B.6~8月
C.9~11月D.11月~次年2月
2.马六甲海峡海水的流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致是冬季快于夏季,其原因是()
A.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季风洋流流向叠加
B.冬季赤道逆流与季风洋流流向叠加
C.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南赤道暖流流向叠加
D.冬季赤道逆流与南赤道暖流流向叠加
3.7月,图中R处的天然橡胶运往我国上海,货轮在马六甲海峡中()
A.逆风逆水B.顺风顺水
C.无风顺水D.无风逆水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北印度洋海域盛行季风洋流,5~9月,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10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马六甲海峡内,冬季北赤道暖流与冬季风吹拂下形成的季风洋流流向叠加,使得海水流速较快;夏季两者流向相反,流速较慢。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与冬季季风洋流的流向相反;南赤道暖流对赤道以北地区影响很小。第3题,7月,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海水整体上由西向东流,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但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风力微弱。
2015年4月20日,翟墨率领的“东南卫视号”和“沣沅弘号”帆船队从福建平潭出发,开启了为期4个月的“2015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之旅。下图为本次活动航程图。读图回答4~5题。
4.翟墨说:“特别是到了索科特拉岛附近海域,帆船倾斜得非常厉害,这是我环球航海以来,遇到的最大的风浪……”翟墨描述的海域是()
A.中国南海B.马六甲海峡
C.北印度洋D.地中海
5.历经艰险与磨难,翟墨率领的帆船队终于在8月25日顺利抵达意大利。途中的“艰险”主要有()
①新加坡—马六甲市航段遭遇海雾困扰 ②马六甲市—科伦坡航段逆水逆风,航行困难 ③塞舌尔—红海段遭遇海盗跟踪 ④希腊—马耳他航段遭遇暴雨袭击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由“索科特拉岛”名称可知,该处不属于中国,故A错误;马六甲海峡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风浪小,故B错误;北印度洋此时正是西南季风强盛时期,风高浪急,故C正确;地中海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处于无风时期,故D错误。第5题,新加坡—马六甲市航段受赤道低压控制,空气对流运动旺盛,不易出现海雾,①错误;马六甲市—科伦坡航段此时段盛行西南季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动,与航向相反,逆风逆水,航行困难,②正确;塞舌尔—红海航段内的亚丁湾,海盗活动猖獗,③正确;希腊—马耳他航段主要在地中海气候区内,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④错误。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大气运动规律


微专题4 大气运动规律
考向1 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
2.时间变化:一天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大陆向后推迟一个月。
3.空间变化:对流层中,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减低,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全球气温自低纬度向高纬度方向递减。北半球一月份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温低,七月份相反。暖流经过海域比同纬度海域水温高,寒流相反。
4.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阻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但逆温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利于高空飞行。
深化练习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2.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与③处给出了风向和风力大小情况,因湖陆风与海陆风均为局地热力环流,故可根据①处与③处风向确定②④处气流运动状况。图中①处风向为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如果①处风向为由陆地吹向湖泊则叫陆风),③处风向由陆地上空吹向湖泊上空,则②处为下沉气流,④处为上升气流。D正确。第2题,城市地面硬化会加剧陆地与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加强,A错。围湖造陆减小了湖泊面积,会减弱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减弱,B错。湖陆风使陆地与湖泊上空的空气流动,进而影响区域内气温、气压及湿度,对局地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表现为增加陆地空气湿度,调节陆地气温,使气温日较差减小。故C正确。
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4.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季风
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
答案 3.B 4.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为藏北高原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小,日照时数多,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差,其气温日较差大;乙地为河流谷地,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大,日照时数少,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好,所以其气温日较差小。因此,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乙地,A项错误;甲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B项正确;乙地的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大于丙地,因此乙地的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也大于丙地,C项错误;丙地的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线远比丁地稀疏,因此其空间变化也远小于丁地,D项错误。第4题,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大,说明其大气保温作用好,气温日较差小,主要因为乙地位于河谷地区,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此A项正确。
考向2 热力环流与风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近地面受热地区往往形成低压,受冷地区的高空为低压。
3.低压地区等压面向下弯曲,高压地区等压面向上弯曲。
4.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5.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6.在高空,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深化练习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凉爽的小气候。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1~3题。
1.对“冷岛效应”形成的原理解释合理的是()
A.在垂直方向上,绿洲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
B.在垂直方向上,沙漠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
C.在水平方向上,高空空气平流作用较弱
D.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平流作用较强
2.“冷岛效应”对该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①不利于绿洲地区污染物的扩散 ②有利于抑制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 ③不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 ④有利于绿洲地区与沙漠地区热量的交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 1.B 2.A 3.B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冷岛效应”分布区在水平方向上,高空空气平流作用较强,近地面空气平流作用较弱;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容小,沙漠增温比绿洲快,沙漠区空气以上升运动为主,绿洲区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但绿洲作为一个冷源,会使先下沉的那部分空气冷却,因此,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第2题,“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同时也不利于绿洲地区污染物的扩散;“冷岛效应”还会形成一种凉爽的小气候,因此,有利于提高绿洲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还可以抑制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第3题,由图可知,该区域为我国天山及其以南地区,甲位于塔里木盆地内部,为沙漠区;乙地位于天山北侧,降水较多,且位于汇水区,绿洲面积较大,“冷岛效应”明显;丙地位于天山顶部,应为高山冰雪带;丁地位于天山南坡,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城市或乡村,甲、乙、丙、丁代表区域中的四个居民点。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A.①B.②C.③D.④
5.因图示热力环流而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4.A 5.B
解析 第4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依据图示信息分析,①地夏季午后气温最高,热力环流范围最大,所以图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是①。第5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相关知识。依据图示信息分析,近地面①地形成低压中心,②地形成高压中心,乙地位于两者之间且位于①地东方,据此判断形成东南风的居民点是乙。
考向3 气压带与风带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大气环流的形成受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高气压带风向相同。
3.北半球信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为东北风。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西北风。
4.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南北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5.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深化练习
读“世界两区域简图”,回答1~3题。
1.关于影响图中①②两地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地终年受西风影响
C.①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
D.②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2.1月③地盛行风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3.关于图中①②两地气候特征的比较,正确的是()
A.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
B.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C.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
D.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答案 1.C 2.C 3.D
解析 第1题,①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②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第2题,根据陆地轮廓判断,③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第3题,①地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两地高温不同期,但多雨期都是7月份左右。
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读“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回答4~6题。
4.与离岸风不具有相关性的是()
A.上升洋流B.渔场分布
C.海雾形成D.热带雨林
5.与地中海气候冬雨率关系密切的风向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
6.图示季节,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非洲食草动物南迁
C.中南半岛洪水泛滥D.北极地区科考繁忙
答案 4.D 5.D 6.B
解析 本题组考查离岸风、迎岸风的成因及影响,全球气候。第4题,稳定的离岸风把近岸表层海水吹离陆地,引起近岸海区表层海水的亏损,导致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因此排除A选项;上升补偿流把深海的营养盐类物质带至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形成渔场,因此排除B项;因为上升流带来的是冷海水,使海面水温下降,很容易形成海雾,因此排除C项;出现离岸风的地区,海洋水汽不易影响陆地,沿岸地区也一般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因此与热带雨林不具有相关性,D项符合题意。第5题,地中海地区在冬季受来自海洋上的潮湿西风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与地中海气候冬雨率关系密切的是箭头④。第6题,据图分析,图示季节地中海地区盛行西风,而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因此为北半球的冬季,此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A项不可信;此时非洲赤道以南地区正值夏季、多雨季节,从图中也可看出盛行东南风,水草丰美,正是北方食草动物南迁季节,B项正确;此时北半球为冬季,中南半岛降水稀少,不会出现洪水泛滥,C项错误;此时的北极地区处于极夜,明显不是科考的最佳时间,D项错误。
考向4 主要气候类型及判断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拔、坡向)、洋流等入手。分析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方面考虑;分析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多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考虑。
2.单一受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受单一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3.热带草原气候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具有干、湿季明显交替的特点。
4.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也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5.地中海气候主要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6.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
7.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深化练习
下图是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因素中,与①沿岸气候类型分布特征的形成无关的是()
A.地形B.洋流
C.副热带高压和信风D.季风环流
2.下列四种气候类型在上图所示两个区域内均有分布,但成因明显不同的是()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①沿岸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分布特征体现为东西窄、南北长,主要是受南北向的山脉阻挡和沿岸寒流的影响,同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第2题,选项中A为热带雨林气候,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位于山地迎风坡,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沿岸暖流增温增湿;纬度低,气温高。而南美洲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下图为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①②③④相对应的城市依次是()
A.银川、拉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
B.呼和浩特、拉萨、银川、乌鲁木齐
C.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拉萨
D.拉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4.在四个城市中④的1月平均气温最高,原因是()
①地势最低 ②纬度最低 ③受冷空气影响弱 ④受洋流的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3.C 4.B
解析 本题组考查我国气候的差异。第3题,图中①城市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最大,年降水量(冬春降水和夏秋降水之和)不足300mm,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是乌鲁木齐;②城市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降水量约为400mm,可能是呼和浩特;③城市气温年较差较小,冬季气温稍高,年降水量约为300mm,可能是银川;④城市夏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最小,年降水量超过400mm,且集中在夏秋季节,可能为拉萨。第4题,四城市中,④城市为拉萨,该城市纬度最低,且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河谷中,阻挡了北部冷空气对该地的影响,使该地冬季气温最高。
考向5 锋面系统与天气
回扣导图
知能梳理
1.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雨、雪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
2.暖锋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前;过境后,气压降低,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3.我国北方夏季暴雨为冷锋造成,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控制形成的。
4.气旋和反气旋是就气流状况而言的,高低气压是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
5.在气旋中心气流控制下往往形成阴雨天气,在反气旋控制下为晴朗天气。
6.在高压脊控制下多晴朗天气,在低压槽控制下往往形成锋面,出现阴雨天气。
7.由于锋面总是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因此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形成的降水总是分布在锋线附近冷空气一侧。
深化练习
下图为“某年10月17日超强台风‘鲇鱼’移动路径预报图”。读图完成1~3题。
1.台风对应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冷锋C.反气旋D.暖锋
2.据图判断,17~22日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变化特点是()
A.一直变大B.先变小后变大
C.一直变小D.先变大后变小
3.21日海南岛主要吹()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答案 1.A 2.B 3.A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知识。台风为热带气旋。第2题,本题考查读图判断能力。依据图示数据可知,17~22日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先变小后变大。第3题,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知识。21日海南岛位于台风中心的西侧,吹西北风。
读“2015年1月8日我国海平面等压线图(hPa)”,回答4~5题。
4.能正确表示AB线附近的天气系统是()
5.下列是某些城市的实时天气预报,正确的是()
A.兰州市今明两天有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B.合肥今明两天持续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天气,司机朋友要随时注意路况信息
C.南昌今日寒风凛冽,昼夜温差小,明天有小雨,并伴有持续性暴雨
D.北京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空气湿度大,能见度高
答案 4.D 5.B
解析 本题组考查天气系统。第4题,根据图中A处的等压线的形状及其数值的变化规律可知,该处为低压中心,AB位于低压槽中,此处的南北两侧气流聚合,容易形成冷锋。根据选项中的天气系统符号和示意图可知,A应该是冷锋,但此时还未到达南昌,而A选项的图示显示冷锋已经过境南昌,A项错误;B项图示为暖锋,错误;C项图示冷气团出现逆转,表明暖气团势力强大,应为暖锋,C项错误;D图为冷锋,符合题意。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兰州位于高压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A项说法错误;合肥位于冷锋的锋后,容易出现降温和雨雪天气,B项正确;由于冷锋还未到达南昌,因此南昌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天气晴朗,C项错误;此时的北京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空气湿度不大,能见度好,D项错误。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交通建设


微专题12 交通建设
回扣导图
1.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中,运输量最大的是海运,最机动灵活的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适合长距离运输。
2.影响交通站点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条件,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阶段性因素,技术条件是解决制约因素的基本保障。
3.随着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弱。
4.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使用以桥带路的方式,以桥带路的主要作用有:节约耕地,线路平直、运行安全,跨越湿地和沙地等不利地形,跨越冻土、喀斯特地貌等不良地质地区,跨越河湖等不利地表障碍,给野生动物预留迁徙通道等。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改变能深刻影响沿线的聚落、商业等人类活动。
2014年12月16日沪昆高铁长沙以西湖南段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沪昆高铁湖南段正式全线贯通。长沙至怀化单程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7小时缩短至1小时40分左右。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回答1~2题。
1.高铁车站一般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郊区,其作用不包括()
A.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加快高铁站核心区域发展
D.便于旅客集散
2.下列关于高铁和航空运输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航空运输因速度快,在长距离运输中优势明显
B.航空运输因价格高,长距离受高铁影响较大
C.高铁因运量小,在短距离运输中占优势
D.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较航空运输大
答案 1.D 2.A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第1题,高铁站的布局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布局在城市郊区,高铁站用地面积较广,郊区地价较低,可降低成本;高铁是人流的集散地,有助于郊区和城市核心区沟通,加速郊区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故选择D项。第2题,对比高铁和航空运输,航空运输速度快于高铁,在长距离运输上航空运输时间短,节约运输时间,优势明显;在运输价格上航空运输高于高铁,航空运输成本较高;在运量上航空运输量小,高铁运输量大;航空运输受气候影响大,不稳定性强,高铁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于航空,故A正确。
我国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段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施工技术。下图为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春季冻土消融B.防止黏土地基沉降
C.减少大量稻田占用D.降低洪水泛滥危害
4.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的建成通车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显著减轻航空运输的压力
B.提高沿线农产品的外运量
C.缩短中东部地区时空距离
D.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答案 3.B 4.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城际高铁的路基特点,区域高铁通车带来的影响。第3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没有冻土,A错。CFG桩深入土层中,可能防止黏土地基沉降,B对。图中复合地基没有减少占地,C错。也不能降低洪水危害,D错。第4题,长三角地区城际高铁属于短途运输,对航空影响不大,A错。城际高铁是客运,B错。城际高铁只分布在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中部关系不大,C错。客运便利,能够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D对。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生态脆弱区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生态脆弱区”,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微专题13 生态脆弱区
回扣导图
生态
环境
脆弱
区域表现典型地区考点内容
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水土流失我国黄土高原、东南丘陵、西南地区(1)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利弊分析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湿地退化三江平原、三江源保护区、洞庭湖和鄱阳湖(1)湿地的生态效益
(2)湿地退化的原因
(3)保护湿地的措施
森林退化亚马孙平原、刚果河盆地、东南亚热带雨林(1)森林的生态效益
(2)森林破坏带来的危
(3)森林保护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地不同时期的用地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地村庄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
2.图中M有可能是()
A.基本农田B.沙障工程
C.城市建成区D.育种基地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结构可知,该地的森林面积大幅萎缩,村庄、河流的数量急剧减少,沙漠面积扩大,原因最有可能是人类对森林植被的砍伐,造成沙漠快速扩张,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M位于村庄和沙漠之间,最有可能是为了保护村庄、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张而设置的沙障工程。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现象在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下图为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略图。读图回答3~5题。
3.从图中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
①内蒙古自治区 ②湖北省 ③甘肃省 ④陕西省
⑤贵州省 ⑥四川省
A.①③⑤⑥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⑥D.①②⑤⑥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大,但水土流失面积小;陕西省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大,主要原因是()
①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②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③陕西省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④两地植被破坏严重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5.关于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不正确的是()
A.修筑梯田、打坝淤地
B.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C.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D.加强监测,及时预报
答案 3.C 4.B 5.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内蒙古、甘肃、陕西和四川。第4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故水土流失面积小。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故水土流失面积大。第5题,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应针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修筑梯田、打坝淤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56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