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1届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1届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专题复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三单元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严重、损失巨大,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类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1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触目惊心。

(板书)

2.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学生活动)自学P60“知识窗”,完成P61活动题。

(转承)世界上有十大公害事件(如:20世纪50年代的发生在日本水俣湾的水俣病,也就是有机汞中毒事件等等),这些公害事件都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灾害事件。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板书)

二、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世界十大公害事件或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

(提出问题)什么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你还能举出发生在我国的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2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环境污染导致的灾害事件频发。比如:前几年的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导致松花江流域取水困难;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愈演愈烈,在淮河流域的某些村落,甚至出现集体患癌事件,这与淮河流域水污染有直接关系。类似例子还有很多。这也给我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

(板书)

1.什么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

(提出问题)结合生物知识和P62本节课教材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土壤是各种污染的“归宿地”?简述土壤污染的危害严重性?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分组讨论,总结条目,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阅读P63“知识窗”,理解土壤污染灾害应如何检测,以及土壤污染灾害的严重性。

(板书)

2.土壤污染灾害

(提出问题)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想一想:水体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地表水污染灾害链的产生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自学P63教材内容,自己思考并总结答案。

3.水体污染灾害链

(转承)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板书)

三、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阅读P64两幅图以及教材内容,找一找:哪些数据说明全球气候在变暖?气温升高的幅度有多大?

结合必修一所学内容,想一想: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吗?(提醒学生保证答案的全面性)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答案,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全球变暖的原因概括有以下几点:1.人口剧增因素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6.酸雨危害因素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8.水污染因素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等等。(鼓励学生踊跃回答)

(板书)

1.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提出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可以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活动)结合刚才讨论结果,认真分析,总结答案。

(总结归纳)危害主要有: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低地淹没;气候异常现象增多;生态失调,全球自然灾害加剧等等

(学生活动)阅读P65“知识窗”,看一看乞力马扎罗的冰雪变化给我们哪些启示?

(板书)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课堂小结)略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2.水土流失灾害

3.石漠化灾害

4.土地荒漠化

二、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

1.什么是环境污染造成的人为灾害

2.土壤污染灾害

3.水体污染灾害

三、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

1.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

2.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读某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2题。

1.A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风沙、旱涝、盐碱B.水土流失C.土壤酸化D.土地荒漠化

2.关于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地有丰富的煤炭和稀土资源

B.B地是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

C.冬季严寒多暴风雪是c地发展牧业生产的不利条件之一

D.B地的河流在此段不易出现凌汛现象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下图)。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回答3~5题。

3.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B.土地荒漠化C.旱涝灾害D.水土流失

4.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用水B.沙漠广布C.过度放牧D.气候干旱

5.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④恢复自然植被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2006年10月30日,英国政府公布了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这份长达700页的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灾难程度将不亚于世界大战和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回答7~8题。

7.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②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③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④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⑤人类在使用冰箱、冰柜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8.下列现象与全球变暖无关的是()

A.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雪线上升

B.全球大量的野生物种灭绝

C.严重的干旱和洪水将在地球上肆虐

D.日本发生地震

完成P66活动,写在作业本上。

本节课与学生初中所学知识以及必修所学知识联系密切,比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必修3学过);水体污染(必修1学过);全球气候变暖(必修1学过)等等。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网络性,强化记忆和理解。

[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第三节

课题: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4.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的直接表现主要是和,其灾难性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和。

2.水土流失灾害的直接危害是。

3.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地区最为严重。

4.土地荒漠化是指地区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

5.荒漠化的成因包括:、。

6.荒漠化灾害本质上是一种。

二、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1.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和。

2.土壤污染灾害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污染物会向

和中迁移。并会飞扬到,通过大气环流在全球传播。

3.水体污染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和最终造成、和。

三、自然灾害多发区案例分析

1.气候变暖的原因目前普遍认为

2.过去的100年全球气温升高了。

3.全球变暖使得全球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呈现出的态势。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主要表现为、

、。

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土地荒漠化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

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

D.人口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从而导致荒漠化范围扩大

解析:分析该问题时要注意理顺人口增长、耕地面积的变化和荒漠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建国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的需求快递增加,而生产力的发展相对落后,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要扩大耕地,只有大面积开垦土地,加大对草原、林地的植被破坏、从而导致荒漠化不断蔓延。因此荒漠化是伴随着耕地面

积扩大而发展的。很显然,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发展的直接原因,人口增长是耕地面积扩大的直接原因,是荒漠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D

原因

水土流失灾害危害

我国分布

生态破坏诱发概念

自然灾害自然因素

成因

土地荒漠化人为因素

世界上:

自然灾害与危害

人类活动我国:

土壤污染灾害

环境污染诱发自然灾害

水体污染灾害链

事实

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诱发自然灾害原因

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1.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

A.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B.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

C.水土流失、荒漠化

D.人口过多、工业集中

2.生态破坏的直接表现主要是

A.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日趋严重

B.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C.水源枯竭,水质下降

D.泥石流多发、旱涝频繁

3.在水体污染灾害链中,导致地下水超采的最直接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水源不足

B.污水排放量增加,地表水污染严重,水危机加重

C.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减少,水危机加重

D.全球变暖,海面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水源充足

4.不属于对气候变暖事实叙述的是

A.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含量迅速增加

B.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上升幅度也有明显增加

C.某些特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

D.某些传染性疾病蔓延的风险增加,防治难度加大,死亡率增加

5.由于暴雨而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汇入河湖,可能引发的人为灾害是

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缺氧而亡

B.泥沙淤积,导致河湖面积减小

C.水质变坏,危及人类健康

D.水量剧增,淹没农田,冲毁交通

6.从全球角度来看,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几十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的加剧,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对人类发展活动中不理智行为的报复,下列现象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臭氧层出现空洞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

C.日本群岛发生火山、地震

D.留民营村建设的生态农业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改善了环境

7.读“自然灾害关联性网络示意图”,请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分别解释①、②箭头的含义:

①,

扩展阅读

高考地理考点归纳: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专题


高考地理考点归纳: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专题

第十一章: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专题

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和措施:

危害:1)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2)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地下水水质恶化;

3)严重时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塌陷。

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

赤潮产生的原因、危害、措施

1)概念:海水中赤潮生物(藻类)异常繁殖,聚集于水面,使海水变色的现象。

4)产生的原因:

1)太阳辐射强,水温高,海水运动缓慢(静水)

自然原因2)海面上空气流稳定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使海洋中积累大量有机物(静风)

(外因)3)海域相对封闭

1)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人为原因2)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根本原因)3)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3)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4)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5)带来危害:a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b危害人体健康;c影响海洋旅游业。

6)措施: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咸潮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措施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

自然原因: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d节约用水;e修建水库

温室效应问题:

⒈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⒉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⒊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⒋解决措施: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减弱了港口功能

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

⑥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西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简述其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1)上游山区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2)石漠化加剧;

3)生态环境恶化;

4)下游平原地区泥沙淤积严重,洪涝灾害加剧。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自然原因:①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②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③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1)减少地表植被的破坏,恢复植被;2)在易发区减少人类“不恰当”的工农业生产活

动;3)加强灾害的预测、监测,必要时进行人口迁移。

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1)有石灰岩广布的地质条件;2)高温多雨的气候,便于溶解侵蚀。气候条件

3)生物条件: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总结: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分析分布:(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区)

岩石条件:岩石破碎;

自然原因:地形条件:沙区坡陡谷深,受重力影响易下滑;

产生原因:气候条件: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冰雪融水会聚;

人为条件:人类毁林开荒,开山凿石,修桥搭路等。

★黄土高原地形特点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原因?(4分)

特点: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分)

原因:地质历史时期的风力沉积作用、地表形态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2分)

补充:黄地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措施。P176

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地壤:粉沙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溃;具有独立性;

2)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

自然原因:3)地形:地形起伏明显;

4)地质:黄地高原构造运动强烈,史上多地震,加剧地表破碎;

5)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1)破坏植被(开垦陡坡,过度放牧和樵采,建设宫殿,战争);

人为原因: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3)过度开矿露天矿:破坏植被形成新物质

河道:滩地开矿,泥沙入河

★渤海湾3月份多风暴灾害的原因?

1)气象原因:渤海湾地区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浪大;/该季节吹强劲的偏北风;

2)天文原因:此时正值满月前后,即将出现天文大潮,潮汐与风暴潮的叠加,抬高了潮水位;

3)地形原因:渤海湾是浅海大陆架,沿海地势低平,危害大;

4)本地区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海面上升和地面沉降使风暴潮灾害加剧。

1)该地区是飓风多发区,易形成风暴潮;

类似:孟加拉湾风暴的原因2)海湾呈喇叭口向印度洋敞开,夏季风加剧了潮势;

3)沿岸地区低平,多洪涝灾害。

★中国沙尘暴灾害的分析(原因、措施、多发地区)?

1)西部有大片荒漠区(沙漠),地区缺少植被保护;[物质条件]

自然原因:2)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降水条件]

形成原因:3)快行冷锋天气影响,冬春季大风日数多[动力条件]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

人为原因: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d超量开采地下水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注:讲荒漠化的成因时不讲物质条件

治理措施:

1)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2)合理放牧,控制载畜量,推广“轮作”;

3)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

4)调节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5)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禁止采伐发菜;

6)加强沙尘暴预警机制,降低沙尘暴的破坏能力;

7)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治理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为了揭制沙漠化的趋势,种植草和灌木比栽种乔木更好,分析原因?

1)该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降水量大,风力大,不利于乔木生长;

2)乔木生长需水量大,易导致该地区干旱;

3)草和灌木矮小,根系发达,抗风固沙能力强,草和灌木需水量少,在干旱地区易成活.

4)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原因:1)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以致

地壤盐分向地表积聚;

2)地形低洼,起伏和缓,岗洼相同,排水不畅,且地下水位高;

3)地壤疏松,土壤水分容易蒸发;

4)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水位升高;

5)不合理的垦殖。

治理措施:1)引淡淋盐;2)井排井灌;3)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4)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6分)

原因:1)北方雨季短,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不均匀,降水年季变化大;(2分)

2)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人均水资源少;

3)水污染和浪费严重;(2分)

措施:1)节约合理用水;建设水利工程;2)跨流域调水;3)防止污染,保护水资源;

4)因地制宜,采用海水淡化等技术,增加水源.(3分)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措施

1)我过的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A(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凌汛现象。

自然原因:B河床条件——河道弯曲、狭窄、泥沙淤积、地势低平;

2)产生的原因:C支流湖泊的数量及分布;D入海通道。

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人为原因:B围湖造田;

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3)治理措施:水患及整治

原因

治理措施

黄河

①降水集中在7、8两月,多暴雨;②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④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①中上游修水库拦蓄洪水,治沙和防洪并举;②中游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③加固黄河大堤,防止决口,引黄淤灌

海河

①降水集中在7、8两月,多暴雨;②支流多源于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易被淤塞;③扇形水系使各大支流洪水同时汇集天津,注入海河;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①在支流上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②中游利用洼地积蓄洪水;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减轻海河压力,利于洪水排泄)③中上游植树造林

淮河

①降水集中在7、8两月,多暴雨;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泥沙淤填入淮河道;③扇形水系洪水同时袭来;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①在支流上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②中游利用洼地积蓄洪水,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减轻海河压力,利于洪水排泄);③中上游植树造林

辽河

①降水集中在7、8两月,多暴雨;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易被淤塞;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①在上流上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②下游加固堤坝

2006年夏四川盆地遭受近100年来最严重的高温伏旱天气,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副热带高压控制

2)处于东南和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产生焚风效应;

3)盆地地形,难以散热;

4)全球气候变暖;

5)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生产、交通集中,工业生产、家用电器等方面的废热排放,使城区热量增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极端高温的酷热程度)

★台风形成的条件?(4分)

1)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度以上的洋面上;(2分)

2)保证有充足的水汽和热量,并且受到一定的地转偏向影响。(赤道没有)(2分)

今年的自然灾害使我们在预防,减轻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方面获得这样的启示?

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报;

2)建立有效的“防灾机制”,及时应对突发性灾害;

3)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督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灾害的应急工作开展保险业务;

4)宣传有关自然灾害的常识,让人们学会合理的自救、营救措施。

南方雪灾专题

南方各省冰雪灾害形成的原因?(大气环流形势异常,以及当前的拉尼娜事件)

1)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水温偏低,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有利于北方冷空气的南下;

2)副热带高压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

3)①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致使气温持续偏低;

②(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冷暖两股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而形成“锋面”;

③冷暖气流势力均衡,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为形成大范围雨雪

天气创造了有利而稳定的环流条件;

注:厄尔尼诺气温上升,拉妮娜气温下降

持续“不退”的原因

着段时间天气环流稳定少变(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一直持续在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贵州一带受灾严重的原因

+1)冷空气气过境后,气温骤降;

2)受秦岭以及大巴山等高大山地的阻挡,长时间停留在该地;

3)西南从印度洋北上的暖湿气流不断增加湿度,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形成持续的地形雨;

4)云贵高原海拔高(或地面崎岖),地面气候高;

5)位于云贵准静止锋冷气团一侧。

北方损失小南方损失大的原因?

1)我国北方地区空气干燥,低温下不会出现电线、房屋、地面等大面积结冰;

2)南方地区空气潮湿,低温下出现电线、房屋、地面等大面积结冰,导致房屋倒塌,输电中断;

3)北方冬季寒冷,房屋、电线、水管等公用设施等注意防寒报暖;

4)南方冬季温暖,房屋、电线、水管等公用设施等初建时就没有防寒保暖措施,突遇寒潮暴雪就会造成巨大损失;

5)北方居民适应寒冷天气,南方居民不适应。

此次雪灾南方地区比往年严重的原因?

1)持续降雪时间比往年长;

2)降雪范围比往年要广;

3)降雪量比往年要多;(或降雪强度比往年要大)

4)重灾区集中在南方;(或主要降雪影响地区比往年要偏南)

5)降雪带来的灾情比往年严重。

试列举本次“雪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和热带作物遭受严重危害;

2)大雪冰冻造成牲畜死亡;

3)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等。(影响交通和通信)

4)造成人员伤亡等;

5)电力供应受破坏。

简要分析本次冰冻、暴雨产生严重灾害的原因?

1)降雨、降雪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2)气温下降幅度较大,冰冻日数长;

3)南方缺少抗冻雨和雪灾的基础设施,抵御能力差;

4)适逢春节前后,人口流动大。

极端低温天气有利的一面

①我国冬季一般降水少,降雪增加了土壤的水分,有利来年春播和作物生长;

②积雪对土壤有保温作用,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

③低温不利病虫的越冬,减轻来年的虫害。

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

1)我国冬季一般降水少,降雪增加了土壤的水分,有利于来年的春播和作物的生长;

2)积雪对土壤有保温作用,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

3)低温不利于病虫的越冬,减轻来年的灾害。

防治南方酸雨可以有哪些措施

①建立废气处理系统,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②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③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④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废气达标排放。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自然灾害与人类复习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自然灾害与人类复习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15讲自然灾害与人类

探究点一洪水、洪灾的概念、成因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洪水洪灾

含义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洪水溢出或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形成洪灾

洪水的形成自然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

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

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

人类活动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分洪区被占用

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形成洪灾人类活动区,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灾害越严重

对人类造成的损害直接损失冲毁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

间接损失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商

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

例1 关于长江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洪灾,完全是由于长江流域降水多,又多暴雨造成的

B.长江洪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C.1998年的特大洪水,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原因的加剧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D.“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大,而三峡对干流水量的扼制起了重要作用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了长江洪水灾害的原因分析,能够很好的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目的。

解析:题目中选项A、B均犯了只顾及一面的错误。D项中,小雨量、高水位本身是矛盾的,从自然气象、水文条件分析,雨量小,河流径流汇集不可能形成高水位,更不可能形成大洪灾;水位高,在水量不大的情况下,只有河床抬高才有可能,河床抬高则是由于泥沙淤积太多造成的,而泥沙的淤积则要追究人们的土地利用。三峡是长江上游几乎全部来水和来沙的出口,故有扼制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对上游,时中、下游则无能为力。答案为C。

答案:C

探究点二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

气象灾害成因危害防御

台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①强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②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洪水泛滥;③特大风暴潮能破坏海堤,淹没海岛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暴雨洪涝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②建立洪水预报系统

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②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内剧烈降温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前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

例2 下列我国北方地区在不同季节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对生活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

B.春季和冬季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

C.春季和秋季的台风袭击华北地区

D.春季和夏季的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了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综合性较强,学生应从我国气象类灾害的发生时间及地点入手,考虑到对生活的影响综合评价筛选出正确选项

解析:寒潮多出现在冬半年,以晚秋和早春最多,使农作物受到极大的危害,故A项正确。干旱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就北方地区而言,主要是春旱和伏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故B项错误。台风在我国登陆的时间集中在7~9月,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春、秋季影响很小,北方地区这两季几乎没有台风的影响。故c项错误。我国北方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一般不会有暴雨发生,故D项错误。答案为A。

答案:A

探究点三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成灾原因基本知识基本特点危害

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发生建筑物破坏、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火山

喷发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火山构造: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

火山类型: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火山灰和熔岩流破坏田园、建筑,有时会引起地震及气候异常

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形成的原因具有复杂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泥石流山区暴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一、单项选择题

据中国水利部权威人士披露,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6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6.52%,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45.277/平方公里。据此回答1~3题。

1.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

①地处东亚季风区②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③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④干旱区面积广大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中国山洪灾害尤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分布区为

A.西北内陆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长江流域

3.下列属于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的是

A.修筑堤坝和植树造林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读某流域汇流示意图,回答4—6题。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集水线B.等高线弯曲最大处,一定形成分水线

C.流域边界与某一条等高线完全重合D.流域面积的大小与周围地形有关

5.下列哪种情况下,流域的汇水速度较大

A.地面坡度较小B.土壤含水率较低

C.植被覆盖率较高 D.土壤含水率较高

6.有关该流域洪灾形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洪水

C.地面坡度小→河道排水速度快→洪水D.植物覆盖差→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读下图,回答7~9题。

7.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为()

A.长江上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长江下游河段D.金沙江河段

8.这里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①上游支流多,成扇形水系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④人类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有效防御洪涝灾害的工程性措施是()

A.建立预警系统B.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C.修筑堤坝,整治河道D.加强居民的防范意识

某中学调查小组在某流域进行的聚合草地(22度坡地)调查资料如下表,回答10-11题。

聚合草覆盖度(%)径流减少率(%)减水效益(%)侵蚀减少率(%)减沙效益(%)

201552.555--30--2042.2

403062.580--50--4060.3

6060--50--3046.895--80--7084.8

8075---60--5075.298--89--8089.1

10.通过调查资料表明,要想减水效益显著、稳定,且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临界值。聚合草覆盖度最合适的值应为

A.20%B.40%C.60%D.80%

11.根据表中所示原理分析:关于近些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任务艰巨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径流减少率降低

B.侵蚀减少率上升,水土流失加重

C.多雨季节,直接汇入长江干流的地表径流增多,水位上涨

D.河床上升,湖泊萎缩,防洪能力下降

读淮河水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有关淮河水系和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系呈树枝状对称分布B.河水注入长江和黄海

C.南岸支流结冰期较短D.南岸支流较长,流速较慢

13.下列措施中,不适合在淮河流域治理中实施的是()

A.上游植树造林B.中游修建蓄洪工程

C.下游开挖人工入江水道D.全流域防止凌汛

1949年以来,我国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5.8次,登陆台风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每年约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据此回答14~15题。

14.上述几种自然灾害中,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最大的是()

A.旱涝B.台风C.地震D.低温冷害

15.关于洪灾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②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③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小于河道的排水速度量时,就容易形成洪水④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形成洪水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二、综合题

16.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人类活动对灾情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读下图分析回答:

(1)分析上图,说明图中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当此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上图中甲和乙造成的灾害程度有什么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可举例说明)

17.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7.B长江中游为宜昌至湖口,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荆江河段,所以应属长江中游。

8.A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既与自然原因(荆江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又与人为原因(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有关,从而导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蓄洪功能下降,加剧洪涝灾害发生。

9.CA、B、D选项为非工程性措施。

10.C本题重在考查分析数据的能力,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与覆盖度密切相关,仔细分析表中数据,当聚合草覆盖度为60%时,综合效益最显著。

11.B题目的关键点是理解径流减少率和侵蚀减少率的含义,当侵蚀减少率上升时,意味着聚合草覆盖度的提高,这时水土流失应减轻。所以正确答案为B。

12.B淮河水系是一个不对称的羽状水系,淮北支流较长,河道坡度平缓,流速较慢;淮南交流源短流急,河道坡度大,流速较快;1月份0℃等温线通过秦岭——淮河线,因此南岸支流没有结冰期。

13.D凌汛发生在中高纬度(有结冰期)、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因此淮河没有凌汛。

14.A我国是以季风气候为主的国家,季风的不稳定造成气象灾害是各类灾害中最常见的灾害,而旱涝发生的范围最大,因此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最大。

15.D本题考查洪灾的形成原因。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量时,就容易形成洪水;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形成洪水的可能性越小。

二、综合题

16.解析:同样的自然灾害,若是强度相同,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受到的损失就大,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1)洪涝灾害淹没农田、毁坏房屋、人口死亡等(2)乙所示区域灾害严重;人类活动进入了洪水的高风险区,同时乙图区域房屋的密度增加、人口的密度增加、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大等都导致了灾情的严重。(3)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的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改善植被条件,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

17.解析:⑴由上表可知,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②区。依据是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⑵由以上分析可知: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⑶由以上分析可知,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为森林火灾,监测手段主要为遥感技术。

答案:(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15自然灾害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15自然灾害”,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基础强化小专题15:自然灾害

一基本点

(一)概述

1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防灾减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生物入侵等)。

2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及关联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灾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发达地区往往防灾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较轻,相对损失小。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我国地域广大,海岸线漫长,自然条件复杂,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自然灾害与人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调查访问课堂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概念)基本属性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洪灾
2.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
3.洪灾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
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
(1)洪水形成的原因:堤坝决口
人为原因
汇水速度排水速度=洪水
(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
地面坡度河谷的顺直、通畅
土壤植被程度、纵向坡度
洪水大小
(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经济状况

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引江水利枢纽工程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工程措施:措施==效益
(2)非工程措施: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作业:
大家可以回家去问一些老人,我们镇江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43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