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三则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成语故事三则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6成语故事三则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理解寓意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达成目标:激趣揭题,讲解“成语”“则”的意思。)
1、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6成语故事三则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二、初读课文
(达成目标:同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型,把句子读正确。
启发学生质疑。)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寓言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yùn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夸口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围观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3)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达成目标:学习预习及正确书写。)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3、小组交流,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资料提供者: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案


教学内容

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查字典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张口结舌楚国买卖

锐利戳穿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

资源

原文、课件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查字典理解“腮帮、俸禄、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2.读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了解故事内容,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学生读词语。

2.交流词语意思。

▲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不好、不合格;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15分钟)

1.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二是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装腔作势。

▲学生练习说话。

2.理解南郭先生装不下去的原因。

▲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练习说话。

3.学生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4.寓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5.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15分钟)

1.自由读故事。

2.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惋惜

预设:这四条龙,您虽然画得栩栩如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眼睛,如果你给它们加上眼睛的话,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3.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4.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人们:惊叹不已

学生自由交流。

5.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第二、三个成语故事,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出示词语:

腮帮俸禄齐湣王张僧繇唬人

墙壁逼真神韵腾空张牙舞爪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惊叹不已

1.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2.交流词语意思。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是什么意思?

▲说说“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词语意思呢?

课文中也有句子能解释这个成语,你能找到吗?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南郭先生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3.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能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吗?

板书: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

1.自由读故事。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5.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画龙点睛》。

2.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3.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滥竽充数》

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课文,完成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2)说说故事的寓意。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

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板书:爱讲排场

A: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

B: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C:(点击:一次又一次)

D: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板书:结果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5.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

(1)读课文,分别画出“画上了眼睛的龙”和“没有画上眼睛的龙”的样子

(2)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说说成语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背出《画龙点睛》。

(2)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4、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要求

(二)、学习成语“铁杵成针”

1、欣赏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

师:故事我们已经看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提示和故事内容,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

①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你对他了解吗?(指名背李白的诗,出示李白的资料的课件)

③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则成语的意思?铁杵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后,观看课件,板书成语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谁能用铁杵成针说句话?

④看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只要同学们坚持学成语,日积月累,就会掌握很多词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就好比铁杵成针。

(三)表演铁杵成针(李白这些成绩的得来跟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然而,铁杵成针这件事却对他后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1、小组内先分工排练

2、全班汇报

(四)“铁杵成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谁能讲一讲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语故事

(五)练习题

1、看图猜成语,说意思

2、成语计算题

(六)总结

师:李白被人们成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教学难点:

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教学难点:

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

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

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急:由“、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催、准、辕、辙、醒、式、缠”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去楚国却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明白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明白求剑人和去楚国的人的想法与做法错在哪里。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2.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

朋友()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朋友()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

坐车人()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

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自评—互评)

(2)理解第二、三次劝说,感受人物心理,填写表示不同语气的词。

(朋友:奇怪、着急、耐心……坐车人:盲目、自信、得意、固执……)

(3)找小伙伴分角色读,注意读出括号里提示的语气。

(4)推荐学生表演,学生之间评价。

(四)由事究理,拓展延伸:

1.现在,谁来谈谈这个坐车人最后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

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上“只有……才……”

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

4.小结: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五)课外搜集,巩固升华: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四年级语文下册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走进成语故事,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了解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内涵。

3、积累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重点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明白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一、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谁来说说看。(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很多成语还包含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呢?

2、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几个有关学习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

二、故事一《铁杵成针》

1、李白是唐朝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可他小时候却非常的顽劣,成绩并不好,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呢?课件。出示思考题。

2、学生观看视频《铁杵成针》。(思考:是什么事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呢?)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是呀“铁杵成针”的故事也是对他后期的学习影响很大。也从这个故事中,李白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出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生读后,背一背。

李白被人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都需要刻苦的学习,那么作为普普通通的我们,无论我们的天资如何,都应该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

三、故事二《悬梁刺股》

1、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读书的人有很多,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故事,边看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人读书很勤奋?

2、学生观看视频《悬梁刺股》,指名回答。

3、小结:面对学习,古人从来不懈怠,《悬梁刺股》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记录了。

出示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三字经》

4、师领读,生齐读。背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表演课本剧,加强对寓意的理解。

4、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成语知识,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左手拿钢笔,右手拿消字笔)孩子们,请大家看我手里的这支钢笔,写字特别的清晰,任凭什么样的消字笔都消不干净;我这只手里有一支消字笔,功能特别好,任凭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消得干干净净。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2、师:聪明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我刚才那番话的毛病——自相矛盾,什么是“自相矛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以前的一个学生马小虎胸前挂了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小马虎,他一边哭一边说:“张老师,我又粗心大意了,同学们都笑话我……”大家愿不愿意帮助马小虎同学?

生:愿意!

2、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看到第一题。哪位同学能又快又好的治好马小虎的病?

生1:“戳”是翘舌音。

生2:文中“矛盾”的“矛”没有草字头。

生3:文中“锐利”的“利”应该是“锋利”的“利”。

师:看来大家的医术都很高明,我替马小虎同学谢谢大家。

3、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一下第二题的三个词语?

生1:“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

生2:“张口结舌”的意思是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生3:“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三、研习文本:

(一)、听录音,练习朗读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听一下录音,比较一下录音读的和你读的有没有不同,并且思考《导学案》第三题的几个问题。

生:(用心聆听录音后自由练读)

(二)、分角色朗读师:录音读得怎么样?有没有勇气和录音赛一赛?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引导学生做出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三)、分析课文内容

1、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引导学生处理《导学案》中的第三题)请同学们分组思考一下《导学案》第三题中的题目。

生:(分组讨论问题,派出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四)提升认识: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有了很深刻的认识,那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有没有自相矛盾的现象?

生:(列举自己或同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师: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还会让自己再自相矛盾吗?

生:(发表看法,表示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四、表演课本剧:

师:我知道咱班的同学不仅读书很棒,表演也很出色,听说有的同学还精心准备了道具,愿不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

生:(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师:(引导学生做出评价)

五、知识积累:

师:成语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它用简短的文字告诉了我们非常丰富

的内涵,想要学好成语,需要平时用心积累。我这里准备了一些以“自”开头的成语,请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你还能找出哪些以“自”开头的四字成语?(小黑板出示20个以“自”开头的四字成语)

生:(齐读后讨论成语的含义)

六、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成语,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希望把这种学习的精神延续到课下,有没有信心?《导学案》第四题是自相矛盾的原文和作者韩非子的简介,请大家课下认真阅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另外,把你学习本文的收获写在《导学案》上。

教后记:

《自相矛盾》是一篇短小的成语故事,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成语的含义,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上,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学习热情很高。说实话,我没有想到自己的学生表演才能那么高,真的可以做小演员了!后来我引导学生积累成语,目的是让他们产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在《导学案》最后我又准备了韩非子的《难一》,目的是让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一点基础。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有一点多,有的环节进行得有点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一下时间安排。

附一: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矛锐利戳穿?

盾坚固戳不穿

附二:《自相矛盾》导学案

一、争当“小神医”:

1、戳(cuō)

2、茅盾楚国锐力买卖

二、解释词语的含义:

1、夸口:

2、张口结舌:

3、自相矛盾:

三、品读思考:

1、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3、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4、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为什么他会这样?这里的“张口结舌”还能换成别的词语吗?

5、那个人说话前后矛盾会造成什么后果?

四、拓展阅读:《韩非子〃难一》

1、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2、原文: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称赞)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戳进)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不)能应也。

五、小小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的收获:

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两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两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他是做什么的?(唐朝伟大的诗人)不错,他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诗有诗仙之称。你们都知道李白的哪些古诗?谁起来说给大家听听?(静夜思)

师:那你们知道李白小时候的事吗?(不知道)老师今天为同学们带来了李白上学时候的故事,想不想听?

二、学习新课

师:那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故事《铁杵磨针》师板书。教师出示:铁棒和针并问:同学们请看,知道老师手中的是什么吗?生回答。师:铁棒也就是铁杵,铁杵磨针也就是将铁棒磨成针,你们认为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这细细的针吗?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答案正不正确?那就让我们赶快读一读这个故事吧。在读之前让我们先一起来看阅读提示。(学生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2、边度边思考: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

师:我看有些同学都迫不及待了,那同学们就赶快读吧。

师:读完课文,你认为铁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针呢?(生:能)你从哪个地方知道铁棒可以磨成针的?(生:只要我……)你认为这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坚定、有决心)师板书。让我们一起试着读一读。

师:那么李白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生:不爱学习)你从哪里知道的?(生.:课文第一自然段)哪位同学将第一自然段读一下?(指生朗读)由此可见,李白小时候和许多同学一样,也贪玩,不爱学习。那他后来改正了吗?(生:改正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哪位同学将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指生读)你读的非常通顺。并将

最后一自然段用大屏幕

师:老婆婆的一番话,让李白改掉了以前的缺点,从此再也不逃学了,每天都用功的学习,那老婆婆究竟说了什么话?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划出李白与老婆婆说的话。(生读课文并划)

师:下面老师找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李白和老婆婆的谈话。你们认为这三位同学读的怎么样?(生评价)老师认为在读李白问话时语气应该是不一样的,像这一句“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这里应用奇怪的语气来读。同学们在下面试试看?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李白和老婆婆的对话。

师: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是怎么做的?那个同学能说一说?从老婆婆的话中李白明白了什么道理?(师引导学生得出道理并板书)

三、总结课文

师:课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再将课文齐读一边,注意李白的第二次问话要读出奇怪的语气,老婆婆的话要读的干脆、坚决。

师:李白明白了道理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他遇到困难会怎么想,怎么做?师:学了这个故事,你以后在学习上如果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

师:这个故事我们学完了,你们喜欢老师为你们带来的这个故事吗?(喜欢)这样的故事既通俗易懂,又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一下《成语故事》,里面有许多像这样富含深意的小故事。)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备课教案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课教案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sāifènglùbìyùnhǔ

戳腮俸禄壁韵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俸禄自相矛盾画龙点睛

戳穿墙壁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盾””(古文字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成语故事两则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成语故事两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甚至派兵监视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同来的36人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这个成语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四年级语文下册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教案


成语故事“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4、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要求

(二)、学习成语“铁杵成针”

1、欣赏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

师:故事我们已经看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提示和故事内容,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

①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湘教版二年级下《成语故事二则》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湘教版二年级下《成语故事二则》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其中会写“题、前、昨、数、算、志、棋、弓”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知道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截然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成语的意思。

难点:联系学习实际生活读感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卡片展示,逐一板书。

题目前面作天数学算术

2.师范读,生跟读。

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

4.卡片随机抽读。

5.出示认读字。

则梅致

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

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

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

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

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

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说说“一字之师”是什么意思。

2.“一字之师”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熟悉新课。

1.学习《专心致志》,借助拼音读课文。

2.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

3.小声跟录音磁带读课文。

三、板书生字,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板书。

2.教师领读,学生跟学。

3.学生互相交流掌握读音。

4.学生交流三个生字的自形。

5.指导田字格书写。

6.继续学习认读字。

(1)卡片展出4个认读字。

(2)学生根据拼音试读。

(3)交流较难掌握的生字读音。

(4)老师指导认读。

四、试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1.“秋”的第一个学生是怎样学棋的?

2.第二个学生又是怎样学棋的?

3.他们的结果怎样?

你喜欢哪个学生,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合适的字。

1.题提()目()水问()()

2.志致()敬()意()气()

3.箭剑弓()刀()射()击()

二、用下面的词语说话。

专心致志……

如果……就……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领悟其中的理,三情(教师、学生、文本)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2.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读懂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出示天鹅图片,谁来把课前你收集的关于天鹅的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

2.揭示课题。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板书:天鹅的故事。

[评: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初读。

⑴认读生字词;

⑵提出疑难,相机点拨。如:莫斯科、俄罗斯、贝加尔湖。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评:书不读熟不开讲。对这样情满全篇的文章,初读必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究、质疑、交流,对文本获得鸟瞰式的全景图。]

三、直奔重点,以情施教

1.自学思考: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相机点拨。

讨论:哪些小节最让你感动?

小结:课文描写天鹅破冰的5、6、7几个自然段最能打动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

第5自然段(投影映示这一自然段内容)

⑴讨论:这一自然段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

引导学生扣住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石头似的发表见解,相机作如下点拨:

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

腾空而起,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增加下落的冲力,使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力量更大。)

石头似的,真的是石头吗?

⑵老天鹅这样做是以什么作为代价?你觉得老天鹅怎样?(板书:勇敢奉献)

⑶师范读,生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在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

⑷师: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可贵的顽强精神!我们目睹了这一幕,没有理由不读好它,大家读。

第6自然段

⑴面对这样一个舍身为群,以血肉之躯为武器的老天鹅,你想对它说什么?点拨:破冰勇士

⑵导读第(14)句。讨论:为什么说老天鹅是顽强的破冰勇士?

⑶讨论:读了这部分课文,我们仿佛看见冰面上沾着老天鹅的片片羽毛,映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老天鹅壮举,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⑷出示插图。这就是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请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⑸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看能不能打动他。

⑹齐读,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⑺讨论:每只天鹅都以血肉之躯为武器,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拼搏团结)

[评:直奔重点段,以情为切入点,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咀嚼文中语言的匠心之处,使学生动情地进入角色,达到深切感受文章的情,领悟其中的理,形成三情共振。]

第7自然段

⑴导读第七自然段。

⑵讨论: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前两处在哪儿?各表示什么意思?这里胜利的欢呼又是在说什么呢?

4.诵读复述第(57)自然段。

[评: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让学生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既建构文本的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

四、回环整合,深化感知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触动一定更大,找出来读读。

2.讨论:正为打猎一无所获感到扫兴的斯杰潘见了这感人的场面,有什么变化?[板书:端挂(30)]他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3.扣住深情,读好第8自然段。

五、配乐赏读,总结全文

六、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资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评:课文学完了,学生仍被天鹅的精神感染着,被作者的赞美之情感动着,抓住这一契机导写倡议,既升华了学生情感的余韵,又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评:

丁雪飞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首批实验者,《天鹅的故事》已教学两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呈现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情满课堂,三情共振。以情导入,抓住情感的震撼点,提领而顿,披文入情。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现破冰勇士泣同类、感老人惊天动地的壮举,三个维度在教学中自如交融。第二,关注主体,促进发展。在宽阔的阅读时空里尊重个体感知,引导自主探究。文中前后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声外有音,言外有意。教师放手让学生循声读文,比较、体验、建构,组织交流讨论,由外而内,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第三,品味探究,虽幽必显。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多而不泛,幽而必显。破冰壮举字斟句吟,咀嚼细品。学生口诵心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思维空间、语言实践空间在探究中拓展延伸,回环整合,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和有创意的写作实践。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88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