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周第二单元《奇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第二周教案9.13-9.17
一、周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奇观》,包括三篇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潮》.《红树林》和拓展阅读《海市》.
二、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14个.
2.积累:文中好词20个.好句10个.
3.作文:大胆发挥想象,编写《漫游奇景》的故事.
三、周学科融合:查找有关《泰山日出》.《黄山云海》《华山奇观》的资料。
四·周学情分析:学生对抒情散文的阅读,虽能读懂意思,但对课文的分段,段意的概括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雅鲁藏布大峡谷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介绍了它的地理位置,传说中形成的原因,具体深度.宽度和它的自然美景,层次清楚,生动真实。
学法
教师导法
介绍美景入手
学生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感悟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丽是任何一个峡谷都比不上的。了解它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块秘境。
2.积累目标: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美景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3.生字目标:(既即)(载栽)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朗读课文:1.自由读2.用金钥匙的方法阅读。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词句不明白?
2.细读感悟点:“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吗
?什么是“鬼斧神工”“无与伦比”?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能力训练点:体会观察方法,学习写景中抒情的写法。课后作业1.2题。
4.拓展延伸点:选一处美景:(1)按一定的顺序观察。(2)按一定的顺序讲述。(3)写一写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最深
地球最后一块秘境
壮丽景象神话传说无与伦比
形成原因
神奇景象
课后反思
浙江潮
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教
材
分析
本课有两篇课文,〈浙江潮〉是南宋诗人周密的作品,另一篇〈观潮〉是现代作品。这两篇写的都是气势磅礴的浙江钱塘江大潮。前一篇语言精湛,后一篇描写细腻全面。学习这两篇课文,感受潮水的壮观景象。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朗读贯穿始终
学生学法
咬文嚼字细读品味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潮水的壮观景,理解重点词语。
2.积累目标: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体会两文的不同。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
3.生字目标:撼斋鼎浙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借助工具书,朗读古文,读流畅。读出两文的不同。小组交流,对古文的初步感知。
2.细读感悟点:《浙江潮》
(1)形近字撼憾
(2)文中重点词语
(3)难句理解
《观潮》
(1)理解词语:鼎沸猝不及防
(2)体会文中描写壮观景象的好词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壮观景象
3.能力训练点:
背记好词句吞天沃日人声鼎沸
风号浪吼若隐若现猝不及防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4.拓展延伸点:
查找阅读有关涨潮的散文。
板书设计
大潮来了
观潮大潮的壮观景象天下奇观
潮头奔西去了
课后反思
红树林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教
材
分析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亲眼见到的梦幻般的海底森林——红树林的情景。先概括写作者看到了海底森林,接着写他看到的具体情景,最后总结出他对红树林的热爱。在记叙时又从海水淹没写到退潮,从树林的整体情况写到树冠.树干.花.花香及红树的生长情况,介绍细致,感情强烈。细读品味,咬文嚼字。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有情朗读贯穿全文
学生学法
不同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感受红树林的可爱,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积累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突出主题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3生字目标:栅倘御
多音字露冠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
用金钥匙阅读的方法快速阅读。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词语不懂?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知。
2.细读感悟点: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你最喜欢哪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画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仔细体会。
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3.能力训练点:
(1)学习生字
(2)背诵好句段。
(3)听写好词句。
(4)说说比喻.拟人写法的好处。
4.拓展延伸点:
观察秋天生态公园的树林景色,写一篇作文《中秋生态公园的树林》。
板书设计
海水淹没时
退潮时
树林的样子
树冠.树干红树林
花.香
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
《镜泊湖奇观》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195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