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战法2.duódù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代词,代量好的尺寸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2)反,同“返”,返回。7.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肯定平时积累了许多知识,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吗?(学生回答)
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目标展示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昨天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文言文的朗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我们知道文言文的字词掌握对于学习理解文章是相当重要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预习来告诉我们你学会了这篇文章的哪些字词?可以展示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并向大家翻译下一课文内容。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同学们学习得都很快,现在请你们来说说这篇文章有哪些重点字词和句子是需要我们牢记的呢?
1、古今异义词:
刻舟求剑: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2、一词多义:
自度其足:代词,他的,指代郑人的。
(1)其: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他,指代涉江的楚人。
至之市:到…去。
(2)之何不试之以足:代词,它,指代“鞋子(履)”。
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
2、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之楚人
(2)判断句:是吾剑之所从坠(主语是“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句意是“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活动3:看来大家都进入文言文的学习轨道还是很快的,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个人”做了什么事?看他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想法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两篇寓言篇幅都很短小,但却是寓意深刻,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千万别犯“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答案】1.《吕氏春秋》吕不韦2.jùqì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1)自己从(2)到代词,代量好的尺码助词,无意义5.(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6.不能找到剑。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7.(1)担心、忧虑(2)拔(3)赶去(4)干枯8.D9.(1)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2)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3)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10.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五、古代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情感与态度:
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
第三课时《刻舟求剑》
知识与能力:
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学后记: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三、互动探究
(一)基础训练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二)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提示:宾语前置)
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置之其坐B.而忘操之C.反归取之D.至之市
(二)课内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履()宁()
3.解释字词。履()操()市()罢()以()宁()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宁信度,无自信也。
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返归取之(3)其子趋而往视之(4)至之市,而忘操之A.(1)(2)相同,(3)(4)不同B.(1)(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
五古代寓言二则(2)《刻舟求剑》
一、目标导学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其舟()()不亦惑乎()
(2)文学常识积累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三、互动探究
(一)理解重点字词。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
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二层:
(六)深入探讨课文。
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七)总结。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人。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
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
A.何不试之以足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课内阅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坠()遽()契()
3.解释下列词语。
涉()是()遽()求()止()惑()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阅读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盗。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③斯:那么、就、应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其:或:是:
损:已:非义:
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2)或告之曰(3)是非君子之道(4)请损之
A.(1)(2)(3)(4)都相同B.(1)(3)相同,(2)(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D.(1)(2)(3)(4)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预学导学
2.(1)lǚduódùnìngsuì
(2)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战国末期法
3.鞋子放置到了拿,携带用
到,等到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终于宁可不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三)
1.坐座座位反返返回
2.量长短量好的尺码量好的尺码到……去指履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四)
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五)
(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2)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六)
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四、课堂练习
(一)
1.宁信度,无自信也。2.D
(二)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战国末期2.lǚnìng
3.鞋子拿,携带集市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用宁可
4.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
五、拓展阅读
1.mǐnyàgǎo
2.悯:耽心、忧虑;长:生长、发育;揠:拔;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
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
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
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7.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智子疑邻等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1)shèzhuìjùqìhuò
(2)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
2.①渡,从水上经过②掉下去③立即,匆忙④雕刻
⑤我⑥寻找⑦停止⑧像⑨迷惑,糊涂
三、互动探究
(三)
是:①这,这儿②对,正确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之:①代词指剑②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③动词到……去④代鞋子
其:①指示代词,那,那个②他③他的
而:①表转折②表顺接
自:①从②自己
(四)
1.(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不是很糊涂吗?
2.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
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六)
1.表现楚人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表明他认真的态度。“求”表明他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2.不能找到他的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靠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七)
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四、课堂练习
(一)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B
(二)
1.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
2.zhuìjùqì
3.渡,从水上经过代词,这,这儿立即,匆忙寻找停止迷惑,糊涂
4.他的那,那个他
5.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五、拓展阅读
1.其:他的;或:有人;是:这(代词);
损:减少;已:停止;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
2.B
3.(1)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
(3)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
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原谅自己的缺点,必将种下祸根。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讲讲《掩耳盗铃》的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读并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准备矛和盾的道具、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三、理解寓言内容。分小组自学,要求:
1、利用字典学习生字、词。
2、读课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困)
四、检查汇报。
1、字形:矛盗
2、字义:矛→(进攻)盾→(防守)(书上)锐利→刀锋尖而快俺→我
3、寓言内容
形式:3分钟准备,可以通过读(分角色)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大家。(大家可以对他们的表演提建议或意见)
五、我们了解了寓言内容,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回答不出别人的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怎样避免?
八、读课文,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论什么矛都戳的穿
课后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投影:形近字组词
哑()掩()盗()偷()雾()当()
亚()淹()盒()愉()零()铛()
2、字义: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小组汇报寓言内容有语气的读或者讲故事。
四、自己轻声读,理解寓言内容
五、请同学读。思考讨论:掩耳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发觉?(困)
1、盗铃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铃当,就会发出响声;捂住耳朵就听不到这响声了。
2、盗铃人没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别人的耳朵,因此被别人发现了。
六、谈谈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读寓言,体会寓义。
作业:读寓言,写语训
板书设计:26、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响铃→被发现
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9”,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 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引导方法探究
怎样读得准确?
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
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课件演示]
买履(lǚ)者 自度(duó,这里不读dù)其足
遂(suì)不得履 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ó)
及反(f6n.同“返”) 宁(nìng)信度
不亦惑(huo)乎 邃(jù)契(qì)其舟
4.展示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如下:
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
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
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 ’
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
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
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
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
(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示如下: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大概有三种译法:“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出去买双鞋子”,“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课文原意?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为什么?
②“至之市”的。市”与今天“城市”的“市”一样吗?为什么?
③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而忘操之”的“而”,你是怎么理解的?去掉它,可以吗?
④“已得履”与“乃日”之间语意有省略,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可以补充哪些语意?
⑤这个郑人买到鞋子了吗?“遂”字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些感情色彩?
⑥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2)围绕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可采用竞赛积分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故事讲述,整体探究。(男女同学之间可采取讲故事竞赛的方式,也可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
2.举一反三,引导理解《刻舟求剑》
(1)放声朗读课文,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围绕词义与文意问题相互答问,教师适时点拨。
(点拨]①“楚人有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从文意来看,作者要突出的对象是什么?②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再读课文,引导比较思考:
①《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相比较,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刻舟求剑》最后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②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联系寓言的特点,明确虚构的作用与意义。这两篇寓言都是虚构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④两则寓言的出处相同吗?它们是否选自寓言专著?
根据课文注释作答。
3.分组研讨.深化理解
(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的笑话。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篇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好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理解,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发散思维,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古代寓言,短小精悍,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从中我们可以初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古人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源头。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1寓言二则”,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9 寓言二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9寓言二则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辅导训练之《古代寓言二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做练习,以下所介绍的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辅导训练,主要是针对每一单元学过的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
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
(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1)通(2)通
6.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现在是不是觉得学期学习很简单啊,希望这篇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辅导训练可以帮助到大家。努力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
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
4、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言故事了,谁愿意回忆一下都学过了什么?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看看你能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那个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默读课文,思考。)
5、汇报。
(二)指导造句。
1、“匆匆忙忙”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3、自由发言。
(三)讲述这则寓言。
1、这个郑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这篇寓言多么的生动,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
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
3、教师及时平价。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把这则寓言的故事讲个别人听。
第二课时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1个认读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排练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呢?(默读课文,思考。)
5、汇报。
(二)指导造句。
1、“毫不示弱”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3、自由发言。
(三)讲述这则寓言。
1、这则寓言写的多么生动啊,如果鹬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让的话,肯定不是这个结果的,那么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
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
3、教师及时平价。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把这则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课本剧。
2、发挥想象,把这则寓言改编一下,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9寓言二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寓言二则课后练习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一、甲文选自《》,编纂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地位),______(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文章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
乙文选自《》,这部书由________(时间)秦相________(人
名)组织编写,共_____卷,_____篇,又称《》;文章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
宁()信度()涉()江遽契其舟()().....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买履:2..置之其坐:3.至之市4.而忘操之:....
5.反归取之:6.及反:7.市罢:8.遂不得履:....
9.何不试之以足:10.宁信度:11.无自信也:...
12.涉江:13.坠于水:14.遽契其舟:....
1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6.是吾剑:17.所从坠:....
18.求剑若此:19.不亦惑乎:20.不亦乎:.....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的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该书的作者______是______末期_____家,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该书主编者______是______末期秦的丞相。(8分)
2、解释句中加点字:(14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3、解释句中加点的虚词:(8分)
之至之市()至之市,而忘操之()
而置之其坐()反归取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而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6分)
①置之其坐: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归取之: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8分)
①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练习 苏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12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