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一课《举手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露”,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中的“我”是怎样进步的,感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高老师之所以能巧妙地给予“我”鼓励和信任,是出于她对学生的热爱。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学习时要充满自信。
2.了解高老师的做法,理解她对学生的“爱”。知道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有自己的秘密吗?谁愿意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他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举手的秘密。
2.师范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指导。
1.各自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办法记住字形、弄懂词语的意思。
(2)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说出故事的大体内容。
2.检查初读效果:
(1)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生字词:
A.谁能准确地领大家拼读这些生字词?指名领读。擦去拼音再读。随机抽查生字词读音。注意多音字:
露lù
lòu
找出课文中这些字读什么音,读读这些句子。
B.小组内相互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字形、弄懂词语意思的?
C.组织集体交流,教者适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办法。鼓励学生有创见。比如:记字形,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仍”,把“扔”(或“奶”)的偏旁去掉,换上“亻”(单人旁)。“份”还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识记。记“况”,左边“冫”,右边“兄”。“题”:左边是“是”,右边是“页”,注意“页”字要写在“是”字最后一捺上。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A.各自练习说。
B.指名当众讲述。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字,组成词。
仍()偏()急()兄()分()
扔()扁()隐()况()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对话,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试一试,你能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吗?
隐约虚荣心露馅儿声调习惯
仍然心照不宣一份情况偏偏
2.出示句子: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
指名读。那是谁的笑,为什么会这么大的魔力?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说说“我”遇到了什么困境?在遇到困境后,“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直接描写:不敢举手,出于虚荣心;动作、表情描写:“脑袋嗡的一下蒙了”“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眼泪很快流下来”。)
(2)结合实际,谈感想: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我”这样的困境?在困境中,你最希望什么?
(3)指导朗读: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4)指名当众朗读,说出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感受。
(5)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在“我”很伤心的时候,高老师是如何对待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亲切的笑容”)如果将课文中的“搭”换成“放”,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看到高老师“亲切的笑容”,想想“我”会怎么想?
(2)思考:高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走出困境的?
“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如果你不会……我就知道……”
(3)高老师提出今后“我”怎样举手,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高老师不当众提出这种办法呢?(高老师对我十分尊重。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二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高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能看出高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师生俩的秘密。点题。
(4)齐读三、四自然段。
3.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1)高老师引导“我”走出困境了吗?指名读课文中相关句子。
(2)每每当“我”在课堂上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这种情形,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高老师和学生心心相印,情感交融。联系课题,体会师生俩的秘密非常美好。)
(3)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你有什么话想对高老师说?
(4)男女生比赛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采取分组读,师生共读等方式。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体会题目《举手的秘密》中的“秘密”二字,为什么用这个词?
2.你喜欢课文中的高老师吗?为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4.你希望老师跟你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可以用小纸条告诉老师。
五、课外活动。
小组同学合作,将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的课本剧。
板书设计
14.举手的秘密
秘密(老师的爱)露馅儿(不自信)
从容(自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火车接龙朗读课文。
(2)指名表演编好的课本剧。
提示指导:
a.可增加一个角色——“我”的同桌,通过“我”与同桌的对话表现“我”的内心活动。
b.在表演的过程中,安排小记者采访。如:谈谈你对这位老师的看法。当你身边的同学回答问题时由于紧张结巴起来,你觉得该怎样做?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将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抢、仍、况、份;半包围结构的字:题。上下结构的字:室。
b.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③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①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作业设计。
1.把你心中的小秘密写下来。
2.自制本课生字卡。
教学反思:
第二课《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易碎——→永久
忍让↑↓奚落
铁罐坚硬——→氧化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一、《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
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晏子使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晏子的机智过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点:
1.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对待的。
2.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时数:I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2.以“选择读段”法来汇报晏子进楚国时“楚王怎样侮辱”、
“晏子怎样反驳”以及“结果如何”的,同时板书。
启发学生:用更简洁的浯言来概括,分小组进行练习。如:“进楚国——进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三次板书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减缓学生概括全文的难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4.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小组研究,解决问题。
如:生提问:晏子是如何令楚于感到理屈的?
(1)生读书,研讨问题。交流看法:
(2)、汇报交流: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3)语言训练: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读出这种感觉,;
5.师从不同角度提问:楚王为什么侮辱晏子?你认为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
(教师意想不到的发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概括楚王是什么人可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6.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其中的含义,练习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反问句等。
(抓住训练点进行表达方式的培养,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介绍晏子生平,完善学生对晏子整体人格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晏子说一句敬佩的话。
(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之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引发学生对晏子的敬慕之情,表达的愿望也油然而生。)
四、课堂练习
1.说出描写人物智慧的3个词语,如有胆有识……
2.小练笔:回忆生活中的小事,练习用对话描写的方式突出人物的机智。
五、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加深对本课人物的理解。
2.开故事会,讲一讲春秋战国时期自己喜欢的故事。
板书
晏子使楚
楚王侮辱晏子反驳结果
进楚国进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见楚王下等人下等国赔着笑
酒席上齐人是贼国风不正赔不是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关心同学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能说会写”围绕单元主题“关心尊重他人”,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关心同学”。通过本节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自然得体地表达对同学的关心与问候。
设计理念
本设计结合单元主体课文《举手的秘密》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让学生顺其自然地进入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谈一谈、演一演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问候,并请学生自由推荐以“关心他人”为主题的美文,收集有关“关心他人”的名人名言,进行课外扩展练习,进一步体会“关心他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1.通过同桌间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师生合作、评价等多种交际形式,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亲切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问候,体会“关心他人”的美德。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恰当地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锻炼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3.指导学生在语言交流实践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恰当地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学习完课文《举手的秘密》后,请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
1.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老师参与其中。
2.指名学生发言,谈感受。
是啊,课文中的老师对待学生既宽容又友善,既关心又尊重。在生活中你得到过哪些人的关心和尊重呢?谁来说一说?
(1)学生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简单说一说。
在你得到亲人、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时,可曾想过我们也应该把关心和帮助无偿地给予他人?
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以“关心同学”为话题,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师板书课题)
二、营造氛围,展现生活
既然本次口语交际以“关心同学”为主题,那请大家先说一说对主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交流后发言。(也可同桌讨论交流)
2.指名说感受。
是啊,同学生病了,你送去问候是关心;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你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是关心;主动为同学补课、每天送同学回家等,这都是关心同学的表现。有人说,一个温存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话语能使人忍受生活带给他的磨难。看来关心真的很重要。那么你在给予别人关心时要注意什么,请想一想。
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明确:
(1)说话要恰当得体,态度自然大方。
(2)要使用礼貌用语。
对学生表述不准确的,师可适当点拨。
三、情境引路,激活再现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谈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就充分发挥你的交际能力,自主选择素材进行实景交流。
1?交际素材。
(1)平时爱说爱笑的小华最近沉默了……
(2)小英是名优秀的学生,可是最近成绩下降得特别快……
(3)小江生病住院了,几天没来上课……
(4)小华是个守时守纪的孩子,可最近却天天迟到……
(5)小东家受灾了,损失惨重,他情绪很低落……
(6)上学时小田不慎把书包和文具弄丢了,他急得哭了……
2.学生自由选择情境,组内交流,充分发表看法,师巡视,适当参与其中。
3.组内练习表演。
4.指名小组向全班汇报表演。
5.评价表演。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自然?有没有使用礼貌用语?
6.评选优胜者。
四、扩展延伸,推荐美文
是啊,关心他人,付出无私的关怀和问候,收获的是快乐!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描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文章?请把它推荐给大家。(学生自由推荐收集的美文)
生活中有许多有关关心、帮助他人的名人名言,你能把收集到的名人名言与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出示收集到的与本次交际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并相互交流。
五、总结
1.本次口语交际课你有什么感受?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2.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要给有困难的人以真诚的关心,热情的帮助。那样,我们将会在付出真诚关心的同时,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我们更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别人对我们的关心、问候和帮助,无论这份关心来自父母、亲人、同学,还是朋友或是陌生人。
教学反思:

延伸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三课时《谁敢试一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2、学习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语重心长”“遒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言警句吗?今天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一个警句:
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课件出示)
2、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
3、课文《谁敢试一试》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还会给你以生活的启迪。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把课文读通顺,再来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小组内讨论分段方式。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课件出示):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课件出示):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a句形象生动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同学们的为难和不敢尝试的心态。B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同学们不敢大胆尝试,不敢向老师挑战、向困难挑战的心理。C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个子女生坚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⑤当同学们看到小女生轻易拧开了杯盖,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在小女生尝试的时候,同学们表现怎样?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课件出示):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问:从前后不同的表现中,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抓住机遇,树立自信才能成功,做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1、小练笔
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更自信。本课中小个子女生以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老师所不能做的,此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个子女生的举动换来同学们嗤嗤地一笑,此时,同学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请你发挥想像,扬起你自信的手笔,以片段的形式写出当时小个子女生和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任选其一)
3、读片段(教师随机评价)
4、耿老师说明不能拧杯盖的原因
过渡:原来,耿老师为同学们创设的问题极其简单,但是由于同学们的不自信,没有勇气挑战,因而只能得到失败,正如德国叔本华所说:
——叔本华(德国)
(课件出示):
那些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四、明确主题,感悟升华
1、看了同学们的表现之后,耿老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
2、讨论交流,说说你对耿老师话的理解。
①耿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②“语重心长”“遒劲”是什么意思?
(“老师不能干的,不等于你们不能干”是教育学生在老师面前要有自信心,要敢于超越老师。“书山有崎路,科学有高峰”说明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更需要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险阻。)
1、过渡:通过讨论、交流,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耿老师的用意。
(课件再现):
勇气和自信是成功的朋友。
课前我们对这句话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感悟、理解,你还会有更新的感受吗?
2、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迎接挑战,从小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上节课,耿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让我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那么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鼓起勇气,迎接知识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步入“比一比”知识天地。
二、知识天地
(一)比记忆
给括号里的读音选择正确的字:
耿嘀咕
①(gěng)老师②心里犯(dígū)
朕嘀嗒
嗤嗤愕
③她(chī)地笑了④我惊(è)了
媸媸谔
插崎
⑤一段(chā)曲⑥书山有(qí)路
播琦
(二)比眼力
投影
1、认准字,读准音。(生认读)
2、说发现,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生强调)
3、教师范写:
①“拳”第五笔撇与第六笔捺书写时要舒展大方,第七笔要落在横竖中线的交叉点上。
②“插”偏旁在左,书写时左窄右宽,第八笔竖稍倾斜在竖中线上。
③“攀”共19画,书写时注意“木”字的捺变点,第5、6笔的交叉点要与第7、8笔的交叉点落在同一竖中线上,第13笔横要与上半部的宽窄度适宜。
1、学生练写。
2、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三)比收获
选择本课喜欢的词语,写在积累卡上。
(四)比文采
《谁敢试一试》写了一个小个子女生看似弱不禁风,但她却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她的自信与勇气令人佩服。那么生活中你有过用自信战胜困难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1、学生自由言表。
2、小练笔:
把你刚才说的以“勇气·自信·成功”为题写一个小短文。
写作建议:
①叙事要完整。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选取自己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④字数不限。
1、学生作品展读。
2、师生共同评价。
三、阅读欣赏
勇气与自信
勇气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
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
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勇气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
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是乐谱错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设计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锁定重点语句,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广度;以品为手段,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潜心涵泳,读、思、悟结合,课内外结合,基础知识训练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达到三个维度的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面对挑战,要相信自己、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力目标:认真体会作者对小泽征尔的细节描写和对评委们态度的叙述,对表达教学设计文章中心的作用。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对小泽征尔自信表现的细节描写和对评委们态度的叙述和意图。
教学设备:1、课件出示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
2、课件出示本课有关的生字、新词及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课件出示:播放音乐家小泽征尔1979年第四次访华,指挥中央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片段。
2、这个指挥洒脱、大方、豪放、细腻的指挥家谁认识?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
4、谈话交流,引出课题。4、是乐谱错了。(板书)
二、解题入手,开启新课
课文题目是一个判断句,为什么在“乐谱错了”前加一个“是”呢?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这句话的意思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同桌间交流。
3、默读课文,标画出不懂的问题。
4、速读课文,理清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四、与生沟通,引出话题
1、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你们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挥家?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以下词语:优秀洒脱、与众不同、才华横溢、了不起、富于自信、不同凡响、令人敬佩、勇于挑战……
3、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富于自信的人?(板书:不同凡响、富于自信)
五、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1、画一画:
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描写这位大指挥家自信的语言、神态和表情的句子、词语,从中体会出小泽征尔过人的勇气与自信的素质。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品一品
课件出示:句子1——“突然,小泽征尔发现曲调有一点不和谐。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闪过:乐队演奏错了!”。这句话表现了小泽征尔具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
课件出示:句子2——“小泽征尔再一次停下来”。从重点词“再一次”看出此时小泽征尔是怎样认真、慎重的面对眼前的问题?看出他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句子3——“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一致认为乐谱没有错”。
(1)、这些短语体现出评委怎样的态度?
(2)、小泽征尔此时内心是怎样的?想象一下他的内心活动。
(3)、片段训练:用简短的话语写出小泽征尔内心的活动。
(4)、面对庄严的考场,面对音乐界的权威人士的态度,如果是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那么,小泽征尔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此时你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3、读一读:
指导练读文中对话,用怎样的语气读小泽征尔的话?
课件出示:
1、这次,他向评委提出:乐谱出错了。“不可能,乐谱是不会有错的”。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小泽征尔的话用肯定语气读)
2、“是的,乐谱怎么会有错呢?”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的话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
(1)、教师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范读。
(2)、学生练习读。
(3)、指名读。
六、超级访问,与大师对话
课件出示:1、小泽征尔访华演出的录象。
2、小泽征尔获得的各国音乐学院学位称号。
面对这位著名的指挥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七、熟读课文,练习复述
八、总结:本课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走近大指挥家小泽征尔,他教会了我们面对挑战要相信自己,只有自信的人,才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人。让我们师生以这个格言共勉吧!
课件出示:信心是命运的主宰——英国;
信心比天才重要——希腊。
板书教学设计
4、是乐谱错了
小泽征尔不同凡响行为:两次停下
著名指挥家重新演奏
富于自信语言:是乐谱错了
大吼:不,是乐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检查复述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我们在被他精湛的指挥艺术折服的同时,更佩服的是他超凡的自信。我想他的形象会深深地印刻在你们的脑海中,他在考场上那种出色的表现,你们一定记忆犹新。那谁愿意为大家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在讲述时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1、指名复述。
2、复述后师生评价。
二、绿色通道,OK检测
1、课件出示本课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当学生读准字音时,课件屏幕将出现“OK”的字样与声音。
2、记忆大比拼:学生随意在本课17个生字中,说出他记住的字并交流记忆方法。
3、奖励记忆之星。
4、特别的你:课件出示——分析重点字,如:凝、素、符,看谁的记忆方法好,记忆汉字有技巧。
5、金色手指显神威:课件出示——重点指导承、素、冠的笔画与结构,其他的生字,在小组内交流写字经验。
三、携手自信,共闯难关
1、词语大关。课件出示:舒缓、和谐、附和、权威、凝固、试探、素质、桂冠。
2、开火车,读词语。
3、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体会。
4、练习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或者一段话。
四、阳光互助,句子演练
课件出示:
1、只有具备自信素质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2、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是受环境影响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
(1)、读句子,看一看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小组内交流。
(2)、用画曲线的词语造句。
五、滴水藏海,日积月累
在本课中,把你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在妙词佳句的积累卡上。
六、文笔展示,话题写作
1、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充满自信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事例吗?
2、你在书报中,还知道哪些优秀人物自信的故事?
3、练习写一个有关自信话题的片段。
七、布置作业:做一个小小的读书卡。
课外阅读,选取有关自信的故事、诗歌、教学设计文章等,并把你读的好书记
下来,下节课推荐给大家。
八、结束语: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让书香温暖你们金色的童年,将来做一个有学问而且富于自信的人。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从学生的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语文学习的拓展与迁移,把课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树立起大语文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树立自信心是要经受住考验的,坚定不移的自信心才能使我们成功。
2、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4、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做一个最棒的人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如果你经过努力,成为了“最棒的”,可是别人却没有发现,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最棒的玉米》,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会给你带来有益的启示。
“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轻声读,大声读,默读,同桌合作读等。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交流自读体会。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学习收获。
(2)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预设如下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自由读书,自主感悟,再交流互动,最后全班交流,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a、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最棒的玉米?
b、开始老婆婆为什么不摘最棒的玉米,难道说它不棒吗?
c、最棒的玉米心理是怎样变化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课件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配有音乐的动画。学生边看动画,边听老师范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逐段读文。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对学生给予恰当的点拨。
(1)找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最棒的玉米的自信?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①一定是最先摘我了,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棒的玉米!
②奇怪呀,怎么不把我摘走呢?一定是老婆婆的眼睛不好,没注意到我。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的!
③明天她一定会摘我的。
指名读三个句子。
教师提问:“一定”是什么意思?读三个“一定”时语气一样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齐读,读出最棒的玉米从开始时的充满自信到内心逐渐有了疑虑时语气及感情上的变化,再谈出感受。)
(2)是什么原因使最棒的玉米感到伤心和绝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它的这种心情?应该怎样读?看到最棒的玉米这样伤心和绝望,你想对它说什么?把你想说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课件出示语段:“我一直以为自己最棒,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最差的玉米。自负过头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现在只有被火热的太阳烤,被风吹雨打,直到烂掉为止了。”指名读、范读、齐读,用低沉的语调、悲哀的语气读出伤感的情绪。在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直”、“以为”、“最差”、“一定”、“只有”、“直到”等词语的语气和语调。在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对玉米说的话。)
(3)当得知自己被当作来年的种子的时候,最棒的玉米有什么表现?对于它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4)理清最棒的玉米的感情变化,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师生共同归纳出最棒的玉米的感情变化:充满自信-→自我安慰-→并不灰心-→伤心绝望-→恢复自信。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很多的,比如无论外界条件怎么变化,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都不要失去自信心。比如,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被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积累迁移
1、在文中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再充满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2、自学课后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五)实践活动
把《最棒的玉米》这篇童话改编成你喜欢的形式,比如课本剧、诗歌、童谣、评书、快板等。
(六)布置作业
搜集以树立自信心为主题的文章,并把你喜欢的感人描写摘抄下来。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赞扬
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口语交际训练部分。教材由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文字提示和一幅插图组成。文字提示分为3部分:一是启发学生选择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内容。二是对“说”提出的具体要求:选择一位同学,赞扬他(她)的好品质或某方面的长处;要把理由说充分,说具体。三是对“听”提出的具体要求:要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提出建议。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力求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和尽情表达的兴趣,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倾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能抓住重点,并能补充或提出建议。表达要有条理,态度真诚、大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优点。
2.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实践,使学生能够理由充分、具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把赞扬他人的事说清楚、说具体,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准备
一些能表现值得赞扬的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值得赞扬的好人好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导言: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美”,美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向往、追求和歌颂的。下面请看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自制多媒体课件)一组组值得赞扬的画面。(工人叔叔头顶烈日建设楼房;一位少先队员在扶老人过马路;同学们在认真值日;一个小孩子为奶奶洗脚;少年在进行才艺表演……)
3.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按着“时间—地点—谁在做什么—如何做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这样的思路说。)
4.学生互评,教师及时点评叙述的事件是否完整,语言是否连贯,谈的观点是否正确。
5.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尊敬长辈,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多才多艺……这节课我们就来赞扬身边的同学,也来体会一下欣赏、称赞他人的快乐感觉。(揭示话题)
二、利用教材,指导学生
1.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同学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赞扬?(指名说)
2.怎样让我们的赞扬真实、得体呢?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
3.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人称去赞扬同学。
(2)叙述的事件要具体,思路要清楚。
(3)赞扬同学要发自内心,态度真诚。
(4)要认真倾听,可给予补充或提建议。
4.主题交流,小组合作。
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各有各的长处,看谁最先发现了身边同学身上的美?(组内交流)
5.全班展示:“猜一猜”游戏。
同学交流,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赞扬的人是谁?
要求:(1)不点明被赞扬同学的姓名。
(2)同学们猜一猜,并且说出理由。
(3)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6.互相评议。
刚才哪些同学说得好?好在哪儿?
7.现场采访被称赞的同学心里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大家说点儿什么吗?
8.活动。
(1)播放音乐,学生自由选择对象,面对面,敞开心扉称赞同学。(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2)小结。
三、拓展话题,延伸训练
1.想一想,除了当面口头称赞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赞扬之情?
例如:(1)改换歌词用歌声赞美;(2)画简笔画;(3)写文章……
2.学生自主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别人。
四、总结激励
用心发现他人的美,发自内心地赞扬他人,不仅使我们心与心之间架设起了真诚的桥梁,更让我们学会了欣赏,在发现美、赞扬美的同时,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教科版)
15紧靠森林,为什么还要种树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傣族小村寨为例,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写了村寨的人们如何爱护森林,自觉保护这个天然宝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事,告诉人们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物资源,自然规律不能随意违背,生态平衡不可随意破坏,只能根据生态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设计理念
本文文题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去理解文章,并深入地谈自己的感受。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较为深刻,让学生们用联系文中实例的方法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懂得保护森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懂得人类只能根据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的深刻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版、坝、菠等11个生字,会写族、印、萝等1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橄榄坝这个傣族小村寨紧靠森林,人们还要大量种植树木的原因。
2.理解课文最后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傣族村寨风光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观看傣族村寨风光片。
今天老师做导游,请同学们随我一起去领略一下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叫做橄榄坝的傣族小村寨的美丽风光。(播放橄榄坝小村寨的风光片。)
2?在片中,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各种各样的树木、很多的水果、鱼塘、农田、家畜……)
3?看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橄榄坝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生活富裕……)
4?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要告诉同学们,除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画面之外,橄榄坝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它紧挨着原始森林。(继续播放风光片,橄榄坝旁的原始森林。)
5?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脸上出现了疑惑的神情,那你们好奇的是什么呢?
(挨着原始森林,为什么自己还要种那么多树呢?)
6?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紧靠森林,为什么还要种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好自然段。
3.男女生分组读文,纠正字音。
4.指名读文,检查读文情况。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读书思考,深入感悟
1.橄榄坝的人紧靠着原始森林,他们为什么不去旁边的原始森林采摘、砍伐、猎取现成的资源发家致富,而要辛辛苦苦地自己动手种树呢?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边读边画。
学习第3自然段,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关键句:因为他们知道,原始热带雨林是个“百宝园”。
关键词:“百宝园”:林中有珍贵乔木,树下生药材,树上长美味菌类,还有珍贵动物。
关键词:“绿色蓄水库”:整存零取。
小结:正因为原始热带雨林是“百宝园”,是“绿色蓄水库”,(引出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因此,他们十分爱护森林,自觉地保护这个天然水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
2.橄榄坝的人们是怎么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呢?
学习第2自然段。
关键句:这个小小的傣族村寨,真是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
橄榄坝的人们过着这么幸福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十分爱护森林,自觉地保护这个天然宝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学生读文。)
3?结合橄榄坝的例子谈一谈橄榄坝的五业兴旺,和他们爱护森林、保护水源之间的关系。学习第4自然段。
(如果人们不爱护森林,随意滥砍滥伐,森林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如果没有了森林这座“百宝园”,人们就不能烧柴、盖房子,不能打猎、采药材,没有了森林,动物们都没有了家园;没有了森林这座“蓄水库”,不再能细水长流,人们无法再种植水稻,发展农业;鱼塘都会干涸,就发展不了渔业……)
教师总结:也正是因为有了今天这样的生活,橄榄坝的人才更加懂得爱护森林,保护自然的好处,他们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第2课时
一、积累内化
1?默读全文,说说橄榄坝这个傣族小村寨紧靠森林,为什么人们还要大量种植树木?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给出的关联词语叙述课文大意。
因为……所以……如果……就……
3.做课后练习第3题,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4.完成“自选词语”。
二、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本课要求认的11个生字的认识情况。
2.指导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
区别形近字:族—旅稻—滔编—偏牧—放雀—省
重点强调:写“印”字时左边不要丢掉中间一短横;“律”字是双立人旁。
三、拓展延伸
1?查找破坏森林造成严重后果的实例。
2?让学生结合家乡的自然情况,提出保护森林、草原和城市绿地的建议。
教学反思:
16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是“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然后又以美国“黑色风暴”为例,具体说明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本课语言简洁明了,易读易懂,重点应是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2.能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
2.能举例说出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3.正确书写本课13个生字。
教学准备
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大自然五彩斑斓、美丽、富饶,不仅给我们创造了生存的环境,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大自然中也有一些可怕的、灾难性的事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录像。
(录像出示:雪崩、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强烈的视觉映象冲击学生的感官,在上课之初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好铺垫。)
2?启发提问。
看完课件后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片段,内心有什么感受?
预设:(1)这些灾难太吓人了!
(2)大自然太可怕了!
3?揭示课题。
是的,这些灾难太可怕了!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加剧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而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们应该怎样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引题能够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对“大自然”的报复有个较清楚的概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激情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二、自主读书知环保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带着问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
同学们,看到课题相信你一定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学贵有疑,所以老师提醒大家,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那么这篇课文你想带着哪些问题去读呢?
预设:(1)大自然为什么会报复我们?
(2)我们要怎样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教师桌间巡视。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间讨论交流。
(1)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3)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4.检查读书情况。
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你们一定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这句话的?
预设:(1)不应该破坏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
(2)要保护大自然,尽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3)破坏了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合作交流议环保
1.自读课文,查找事例。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请各小组统一答案后填在表格里。
表格示例:
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造成的自然灾害(小组合作交流,不仅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锻炼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1)捕捉护林益鸟后,破坏树林的生长。
(2)捕杀黄鼠狼造成鼠害成灾。
(3)1934年美国东部因破坏森林、草原而遭受黑色风暴袭击。
4.延伸学习,加深理解。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你还知道哪些由于人为伤害而造成的自然灾害?
学生展示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预设:沙尘暴、酸雨、虫灾……
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不去破坏“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四、探究升华做环保
1.理解词语,加深环保意识。
(1)阅读理解。
说到“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两个词?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大家结合实际来理解这两个词语。
谁能说说这里的“食物链”指的是什么?
预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或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2)师生共同归纳。
食物链: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例如,蚜虫食小麦,瓢虫食蚜虫,山雀食瓢虫,老鹰食山雀,形成一种包含几个环节的食物链。草食动物吃绿色植物,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这是最基本的食物链,也叫营养链。食物链中不同环节的生物,其数量趋向相对恒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生态平衡:指一定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如麻雀吃果树害虫,同时它的数量又受到天敌的控制,三者的数量在自然界中达到一定的平衡。
2.小组讨论。
生态平衡为什么不能被破坏,如果被破坏会怎样?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不要破坏森林,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小动物,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4?小结。
只有维持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联系,才能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通过小组内交流汇报和讨论,举一些实例理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让他们尝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保护大自然的必要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信你们一定能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板书设计
16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食物链:大鱼—→小鱼—→虾米—→浮游生物
生态平衡:不能破坏
第2课时
一、回顾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预设:(1)知道了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2)了解了什么叫“食物链”。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体现了整体性阅读。)
二、指名读文,圈画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2.反复认读,巩固识字。
(1)出示带注音的字,指名领读。
(2)去掉注音再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3)老师随意抽取生字卡片指名读,考查学生识字情况。
三、归类识字
1.本文共有13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按结构给它们分类。
2.指导写字。
教师对难写的字进行统一的指导,规范学生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警”字的长横要写长,托住上半部分;“蠢”的撇捺伸平些,盖住下面的两个“虫”字;写“愚”字时,下面“心”的卧钩的起笔、收笔要参照上半部分的宽窄来定。
(2)左右结构的字“啄”,写时引导学生想象,找窍门记住不要丢掉第九笔的“丶”。
3?评价提高。
学生书写时,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出示出来,并集体评价,再对自己写的字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归类识记汉字,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四、发出倡议唤环保
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了解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了让更多的人有环保意识,我提议,同学们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通过此项活动,引导学生重视环保,注意“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激发学生环保的热情。)
五、总结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八
地球只有一个
这是一首颇具童趣的小诗。这首小诗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比作我们亲爱的“妈妈”,把人类比作“妈妈的女儿”。小诗旋律优美动人,语言清新含蓄,让人读了不禁沉醉其间。这样的小诗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畅想理想世界的欲望,并产生愿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而努力,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而奋斗的决心。
设计理念
1?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魅力,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2?从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歌,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是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地球,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调动学生的内在体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认识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能用最美的词汇、最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美吗?预设:蓝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河、妈妈的微笑……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谁赋予我们的呢?(预设:家、祖国、大自然、地球……)对,是地球,地球给了我们一切,然而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又该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做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阅读“快乐读书屋八”中的《地球只有一个》这篇文章,相信读后你一定会有收获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并用笔圈出要认的字,反复读几遍。
2?结合学生读书的情况,针对学生读书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做相机指导。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测读书效果。
4?指生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5?汇报交流,再提出不懂的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他们的看法多给予鼓励)
三、细读课文,感悟主题
1?读文前提示,从中提炼出阅读要求。
2?默读课文,思考:要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好,我们该做些什么?可以在书中画出有关的语句,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归纳和整理。
3?讨论交流读书的收获,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要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生活的质量更好,我们应该做:
(1)保护环境的使者:栽下爱的花朵淌过蓝色的河流飘过洁白的云朵
穿上五彩的衣裳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银波
嫩绿的竹林温馨的小窝
(2)维持和平的使者:放飞和平的白鸽开辟友谊的长河
保护地球中的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存
消灭战场让战场成为历史
四、精读段落,深化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指导3、4小节和6、7小节。
(1)当你读这两小节时,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语言描述)
(2)在朗读时应该选择合适的语气表达情感,让听的人和你产生共鸣,你觉得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才能让别人仿佛也看到那美丽的画面?(舒缓、欢快)
(3)练习朗读。
(4)指名读后师生评议。
(5)竞赛读或教师范读。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或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1?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配乐)
2?出示认字卡,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齐读、背诵课文。(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会背的背,背不流利的跟着读。)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我们理想中的地球是那样的美好,然而,你们知道吗?负载着60亿人口的地球已经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展示图片资料),面对这样的家园,我们少年儿童应该比成年人更关心自己和地球的未来。我们能为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做些什么呢?(生自由诉说)
2?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第40课《小孩与树木同价》和第41课《小鸟的呼唤》,回答文后问题。
3?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规范地抄写在本子上,然后读给家长听。
4?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保护地球的心愿。
板书设计
地球只有一个
保护环境的使者维护和平的使者
\/
负起神圣的职责
创造美好的世界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在学习本单元几篇有关生态平衡的文章后,通过这次口语交际,使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关注周围的环境,把语文学习与生活拉近、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和能力,树立地球小公民的责任心,增强环保意识。教材内容清楚地提出了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即“保护环境,你打算怎么做?结合生活实际说给大家听”。图中小朋友的话,提示了口语交际的部分内容和方式。
设计理念
1?口语交际话题要关注生活,倾向于小问题。口语交际的话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某一阶段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话题属于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切忌做大,要把大主题缩小,让学生认识到,环保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才能将这一主题回归学生生活,让每个孩子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同时又要体现出对生活的适度拔高、提炼和浓缩。
2?口语交际任务要具有指向性,致力于增强学生交际密度。口语交际是每个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生存与生活的必备能力,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指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尽可能多地为每个学生参与交际实践、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创造条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表达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2?说话态度要认真诚恳,举止大方端庄,语言要清楚简练。善于倾听,乐于表达,有礼貌。
教学重、难点
1?发言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听明白。
2?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及时补充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不重复表达。
教学准备
结合交际内容制作的短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了解交际话题
1?回忆单元内容。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一单元学过的文章,你能概括地说说,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吗?谈谈学习后感受。
2?观看短片,搭建互动平台,引出话题。
(短片素材建议:美丽的自然风光——地球遭受的破坏——引发的自然灾害。)
同学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看起来是个很大的话题,其实它与我们息息相关,环保话题随处可见。(短片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交际内容: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结合实际谈一谈。
(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把大主题缩小,结合实际,降低难度,便于学生操作。)
二、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调动全员参与
1?明确口语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
(1)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2)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有礼貌。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话题交流。
(1)独立思考想点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想出的点子,并说出理由。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发表不同的看法。比比看谁的点子有创意。
(2)全班交流,师生参与评价。(教师评价倾向于学生交流中随意插话现象,引导孩子认真听。对表达时语言逻辑性强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随时把交际中要注意的问题落实在实际中。)
(3)发表看法,评选出“金点子”。(如①见到破坏环境的现象要及时劝告。②周末组织几个同学到社区当义务环保劝导员或宣传员。③同桌合作办小报宣传环保。④为校园或社区设计环保广告牌。⑤提出环保建议等。)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给每位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让课堂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为环保献计献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检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1)两组学生上台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①一同学打球后去洗脸,洗完脸抱着球就跑了,学校的自来水龙头大开着。
②一个小孩捉了一只青蛙,边走边玩。
(2)全体学生评议:如果你见到这种现象该怎么做?直接与表演者对话,彼此互评。在指导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听的时候围绕对方的发言思考自己的发言思路。
(3)请同学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参与评价。
(表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环保就在我们身边。)
4?设计环保广告。
(1)小组讨论,为一处环境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
(2)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佳广告语。
5?谈话小结,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本节课收获。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付诸于行动。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环保广告语,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活动
课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为保护环境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付诸行动。
板书设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五课诗四首《梅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教学反思: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
郑燮
板书: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反思:
《菊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j*)——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sh8)——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t2o)——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pi1n)——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c!)——此花,这个花。
尽([emailprotected])——完。开尽:开完。
篱(l0)——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黄山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我最喜欢的诗文
教材简析
本课是口语交际教学。此次口语交际是本学习了本单元几篇描写植物的诗文后,安排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描写植物的诗文,说出喜欢的理由,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表达自己对读过诗文的体会,从而达到学会欣赏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经常的、具有挑战性的听说训练,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的教学理念,课前安排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诗文并收集有关材料,课上让学生采取独白、会话两条线交叉进行的方式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叙说、去倾听、去评价,促使他们想说、乐说、会说,提高学生叙说、交流和评价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内心对读过诗文的感受。
2.能在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了解他人讲话的内容。
3.学会欣赏诗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表达欲望
同学们,你们喜爱诗吗?老师可是一个诗迷。我喜爱李白诗中“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飘逸;喜爱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尖锐。我时常慨叹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年华消逝,也常激动于“怒发冲冠”的壮怀激烈。
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诗文。(板书课题)
(在充满诗意的讲述中,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古诗优美的意境中,以创设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1?温故知新,生成口语交际的要求。
(1)自由说。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四首描写植物的诗,谁来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叙说刚学过的诗入手,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有话可说,也可调动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
这几位同学说出了自己喜爱的诗文,还说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龙龙和文文最喜欢的是哪一篇诗文吗?请大家把书翻到44页,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2)指名说。
预设:
①龙龙最喜欢的诗文是《竹石》,因为生长在岩缝里的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②龙龙最喜欢的诗文是《竹石》,他说:“一个‘咬’字把竹子写活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生长在岩缝里的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文文最喜欢的诗文是《梅花》,因为梅花有不畏恶劣环境而开放的坚强个性。
④文文说她最喜欢的诗文是《梅花》,诗文通过“凌寒”“独自”“暗香”等词语,写出梅花不畏恶劣环境而开放的坚强个性。
在学生的表述中生成并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表明态度,说明理由,交流感受。
(教师站在旁听者、建议者的角度提示学生在表达中怎样才能把理由说得充分、具体、感人,学生更容易认同其课堂主人的地位,有利于其发挥主动性,明确了从诗文的字、词、句中表达喜爱之情的话题,满足学生想说的欲望,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感受。)
2?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1)根据本节口语交际课提出的要求,自由练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要说清楚喜欢的理由和感受。
(2)指2~3名同学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要说清喜欢的理由和感受,大家注意倾听、评价。
(3)刚才几位同学在叙说中,分别从诗文的字、词、句中说出了自己喜爱的原因。老师感到,很多同学都在跃跃欲试,想一吐为快。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评一评,谁说得最好,为什么好?
3?情境再现,提升能力。
同学们在自主交流中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你们愿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让大家也从中得到愉悦呢?
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叙说,其他同学围绕刚才生成的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价。同时,老师把准备好的几首古诗的情境和音乐轻柔地播放出来。
(在学生自说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间的自主交流,让学生互说、互评,展开互动,并在具体的情境和音乐中,让学生体验叙说的乐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欣赏诗文的能力。)
三、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刚才述说的过程中,大家共同欣赏了优美的诗文,受到了美的熏陶。那么,你们想不想评选出几篇优秀的作品来,再深入地感悟一下诗文所蕴涵的哲理呢?
分小组进行评选。
(在学生评选过程中,再一次为学生创造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他们到生活实践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实践知识。)
四、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科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九课《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红军战士夺桥时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三)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夺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还知道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飞夺泸定桥”。课文是以中心事件来命题的。)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从题目上看,文章应该先写谁向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夺桥,然后写怎样飞夺泸定桥,最后写出夺桥的结果。)
(二)介绍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出示挂图),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又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大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花费多少日子啊!70多年前,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士兵曾因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贻误战机而全军覆灭,成为千古恨事。能否及时渡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蒋介石曾扬言,让红军到大渡河,作石达开第二。所以一桥系安危,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三)教师范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同学边听边认真思考,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本课生字较多,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如:“撤”ch6、“召”zh4o是翘舌音,要提醒学生读准,特别是“召”字声调是四声,容易读成平声。
“援”字的右边易写错,写成“爱”;“键”和“健”易混,从字义中加以区别;“撤”的中间是“育”易写成“”;“榴”的右边笔画较多,提醒学生共有10画。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天险:自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阻拦:阻止、拦挡。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来支援。
妄想:狂妄地打算。
诡计:狡诈的计策。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击溃:打散、打垮。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进攻、增援或逃跑。
索性:副词,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疑心:怀疑。
瓢泼:形容雨大得像用瓢向下泼一样。
宿营:军队在行军途中或战斗之后住宿。
心惊胆寒:形容令人十分害怕。
直泻:直直地向下急流。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极大,好像要把耳朵震聋了。
工事:保障军队发射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
疯狂:发疯,比喻猖狂。
霎时:极短的时间。
突击:集中兵力向敌人防御阵地发起猛烈而迅速的攻击。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号召:召唤(群众共同去做某一件事)。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顾,注意,照顾。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英勇:非常勇敢。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借喻声势壮阔广大。
奔赴:奔向定好的目的或目标。赴,前往。
前线:作战时双方军队接近的地带,跟“后方”相对。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形近字。近义词:
挺进——跃进防守——镇守
阻拦——阻挠增援——支援
妄想——妄图诡计——阴谋
击溃——击退索性——干脆
疑心——怀疑
反义词:
湍急——缓慢密集——稀疏胜利——失败形近字: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再根据字义组词。
援(支援)键(关键)
暖(温暖)健(健美)
撤(撤兵)瓢(瓢泼)
撒(撒手)飘(飘扬)
链(表链)泻(倾泻)
涟(涟漪)泄(泄气)
榴(石榴)召(号召)
溜(溜冰)沼(沼泽)
钧(千钧一发)狈(狼狈)
均(平均)坝(堤坝)
赴(奔赴)赶(追赶)
(五)理清文章结构。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在分段过程中有不同意见,只要有道理就行。本文既可以分成三段,又可以分成四段,还可以按五段来分。
三段:第1自然段为一段。
第2~8自然段为第二段。
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段: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8)
第四段(9)
五段:第一段(1)
第二段:(2)
第三段(3~5)
第四段(6~8)
第五段(9)
这里按五段分法学习。
第一段(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泸定桥。
第二段(2)讲红四团
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段(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第四段(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9)讲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一)理解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题《飞夺泸定桥》,想一想“飞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神速,像飞一样攻下的意思。)
“泸定桥”什么样?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6自然段。
通过读这部分,让学生初步感受泸定桥的险及周围环境的恶劣。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体会。
(泸定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险,书中称之为“天险”。
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了它的险:桥上人走过去像在荡秋千;桥下叫人心惊胆寒,文章是从河水的色彩、气势和声音来突出的;桥对岸敌人的两个团已经筑好了工事,时刻准备堵截红军战士。)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二)讲读第1自然段。
这样危险的泸定桥,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夺呢?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后,画出重点词句,加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红军北上抗日要渡大渡河,河水湍急,两岸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泸定桥。“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板书:北上抗日必须夺桥)
(三)讲读2、3自然段。
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画下来。教师边提问题边板书:(飞夺)
出示幻灯:
什么是关键?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关键的意思是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
第一句话强调抢在前面的重要性,要突出抢时间是胜利的保证。)
为什么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自由读2、3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
这里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可以画简图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懂得抢时间的重要性。简图如下:
(板书:抢时间)
(四)讲读4、5自然段。
默读4、5自然段。思考:红四团的战士们是怎样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画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过学生间的讨论,教师点拨体会文章的中心。
重点点拨:把敌人抛在后面,“抛”字是什么意思?“抛”说明抢时间取得了胜利。
困难:①饥饿和疲劳;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指名分句读课文。两名同学,一个只读“困难”的句子,另一个读“克服”困难的句子,交替进行。要求读出语气。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呢?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五)讲读6~8自然段。
到达了泸定桥,我们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再看一看这天险大渡河,齐读第6自然段。
出示投影片或小黑板,解决课后思考、练习3(1)。
(这些词语突出了泸定桥的“险”,它是极不容易通过的。)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详细地描写泸定桥的险?
让学生认识本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对中心思想的作用。这部分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反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的衬托作用。
“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的“飞”字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飞”的意思是“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快的意思。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
红四团的战士们,面对滔滔江水,面对疯狂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向天险大渡河发起总攻。自由读7、8自然段。
想一想: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攻天险的?画出表示夺桥动作的词语。
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板书:(攻天险)
(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指导学生抓动词深入文章内容,理解体会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什么是“千钧一发”?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千钧一发”的意思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
突击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所以称之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出示投影片或录像演示攻天险的内容。
结合画面说一说红军战士是怎样攻夺天险的?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但仅仅几个动词难以表示出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战士们奋勇杀敌人的战斗情形,很有必要放录像片或投影片,补充必要的战斗场面,加深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读出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斗争精神。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六)讲读第9自然段。
红四团的战士们英勇夺下泸定桥,取得长征途中又
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主力浩浩荡荡奔赴抗日最前线。齐读第9自然段。
结尾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第1自然段决定夺取泸定桥,结尾渡过天险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这样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板书:渡过天险,奔赴前线)
(七)总结课文。
看板书,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通过板书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经过:抢时间、攻天险。结果:渡过天险,奔赴抗日前线。)通过“抢时间,攻天险”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八)解决课后练习第4题。
指导用带点词造句。
①理解“关键”、“千钧一发”的词义;②读词所在的句子,并体会在其中的意思。举例:
关键:上课专心听讲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千钧一发:在洪水将要冲塌王大伯家房屋的千钧一发之际,是解放军战士把王大伯抢救了出来。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第十课《丰碑》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五
草地夜行
教材简析
这是《红军长征回忆录》中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红军老战士寻找到掉队的红军小战士“我”,为了帮助“我”赶上大部队,在出现险情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突出了老战士为了革命,为了他人,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设计理念
由有感情地朗读引出理性的思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体会幸福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认识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落”在本文中的读音,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通过对环境、外貌、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背景:过草地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到处笼罩着迷蒙的浓雾。最可怕的是在每一块草皮下面都可能是深不见底的泥潭,一不小心陷进去,很快就会被吞没。那里的气候十分恶劣,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冰雹骤至。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70年多前在这种环境下发生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阅读课文,引出重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小红军在行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想的。
板书:困难重重一步一挨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老红军和小红军之间的对话(第3~10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
(1)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
请为大家读一读。
(2)老红军见到“我”为什么大声嚷?是批评“我”吗?
请大声读一读他的话。
板书:见面激励谈话鼓劲
(3)老红军为什么要背“我”走?
板书:天色渐暗背上“我”赶路
(4)老红军掉进泥潭后,是怎样舍己为人的?(引导学生抓住动作和语言来体会老红军的优秀品质。)
(5)认真朗读描写老红军牺牲那一刻的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红军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饱含着他对小红军的希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体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崇高思想境界。
“顶”和“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红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沉着冷静,竭尽全力帮助小红军脱险。
板书:突陷泥潭临终嘱咐
(6)两人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甚至还来不及熟悉老红军的音容笑貌。可是他们的言行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吧。
请同学们先自己选好角色练习朗读,然后小组分角色朗读。(播放音乐,学生朗读,老师巡视指导。)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还是一样茫茫无际的草地,仍是孤身一人的小红军,此时此刻的环境更加恶劣,道路更加险难,他为什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进呢?这与文章开头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细细体会一下。
老红军的牺牲以及他的嘱咐,激励了小红军下定决心:一定要赶上革命队伍。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读出小红军的决心。
四、感悟深化,拓展延伸
1.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的。
作者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对人物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别具匠心,意味深长,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请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内容读一读,再想一想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说吗?(播放音乐)
3.大家还知道什么感人的长征故事,请讲给同学们听听。(推荐自己读过的长征故事)
五、认识生字,扩展阅读
1.出示要认的字,学生自己认读。
2.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要认的字。
3.教师出示字卡,检查认字情况。
4.出示“落”,学习它在本课中的读音“là”,再分别用“luòlà”的音练习组词。
5.请同学们读一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25课《草地颂歌》,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阮慧凌)七律·长征
教材简析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以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全诗采用七律的形式,浓缩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是一首歌颂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借助书下注释,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品悟诗情。在深入而有层次的读文中,感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红军队伍那气势磅礴的革命英雄气概,从而达到熏陶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
录音机、《长征》歌曲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审清题意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毛泽东”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带领全国劳苦大众经过无数战争的洗礼,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七律·长征》就是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完成时,他诗兴豪发而写下的不朽之作。(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什么?
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内容是写“长征”的。
二、读诗解意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诗中不认识的字,注释中如果没有标注,可以自己查字典。为了把诗句读通,要多读几遍。
2.再次自由读诗。
要注意断句,争取读得流利。
3.同桌互读。
要注意倾听,对同桌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给予指正。
4.指名读。
检查学生读诗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5.自学诗意。
(1)结合注释,自己边读诗句,边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把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把弄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指名读诗句,讲诗意。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指导。
预设学生不明白的地方:
①腾细浪:翻起的小波浪。在这句诗中,是指五岭那气势雄伟、蜿蜒曲折的山势,在红军眼中,就像江河中的微波一般。
②走泥丸:滚动的泥丸。在这句诗中,是指乌蒙山尽管气势磅礴,广大无边,可在红军眼中,只把它看做滚动的泥丸。
③暖、寒:是给人的两种感觉。“暖”表现出的是一种愉悦、开怀;“寒”则表现的是惊心动魄,仿佛还心有余悸。
诗句的理解可结合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的历史背景。
(4)完整地讲一讲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只要学生大致理解即可。
三、品诗悟情
1.深读细想。
诗中提到了红军长征走过的哪些山,哪些水?从哪儿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学生读后汇报。
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那种豪迈气概。“五岭”只是腾起的“细浪”;“乌蒙”只是滚动的“泥丸”;水拍云崖,我们感到的是征服后的愉悦;面对桥索纵横,红军表现的是神勇无惧。这是何等气概!
3.请学生胸怀对红军的无比崇敬之情,激情饱满地来诵读此诗。
(1)个人练读。
(2)指名读。
(3)评议指导后再读。
(4)听课文录音。
(5)引导学生注意停顿及语调的抑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熟读成诵
1.根据提示背一背。
提示:……远征……,万水千山……。
五岭……,乌蒙……。
金沙……,大渡……。
……岷山……,三军……。
2.去掉提示,再背一背。
五、落实认字
用卡片出示要认的字,引导学生识记。
六、拓展阅读
为学生准备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领学生诵读,并鼓励学生课下背下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十一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峪yù屯tún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远看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五《草地夜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使学生受到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精神的感染。
2.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险,体会出老红军为了革命,为了小战士,那种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学生对老红军为了革命,舍己救人的品质能够初步感到,但是关系到文章中的更深那种战友情,同志情,恐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这个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老红军是群像的代表,学生理解起来更有困难。
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初步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熟读课文。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有一个认识,对理解课文内容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回忆内容,理清层次。
1导言:引入课文情境,
2抓课题,理清层次。
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板书)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
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
一人行:
小红军一个人在稀烂的路上,疲惫,饥饿,艰难地行。这部分写出了道路的艰险,“我”的艰难,是故事的发生。采用默读,轻声读,指名读的办法使学生再现那小战士在草海艰难行走的画面。
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稀烂的路一步一挨)
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
3这段的意思是什么?
二人行:
随着老红军的出场,这部分情节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赶路;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生命。帮我行,老红军使用了三个办法,学生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读得懂内容,体会不深,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老红军语言,动作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使学生理解内容,体会老红军对我的帮助。
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2抓外貌,体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疲惫。
3抓“迎面”,体会同志情。
4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体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分角色读)
板书:激励行哄着行催我行帮我行背我行
第二部分: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扣人心弦部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的表现。老红军在遇到危险那一瞬间心里考虑的是“我”,是革命。可是书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是通过他的话语,行动而展现的。因此带着学生品味老红军的语言,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是体会文章感情的关键。
1引言:随着夜幕的降临,行军更加困难,我们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发生了什么情况?
2抓语言,体会老红军的心理。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3抓动作,体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板书:顶甩
4体会我的心理:朗读课文
一人行:
我化悲痛为力量,迎着风雨前进,在老红军的鼓舞下我已经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1体会是一幅什么画面?板书;光明大路迈开大步
2“要记住革命”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同?
三落实训练点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全文的训练点,通过概括段意,归纳内容实现,从中体会文章的主次。
1各段的意思是什么?
2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那些部分是次要的?
四总结全文:
五板书
草地夜行
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
稀烂的路激励行光明的路
一步一挨哄着行迈开大步
催我行
背我行
顶甩
教学反思:
第12课《莫高窟》教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枫桥夜泊》《乌衣巷》是第6单元“快乐读书屋”中的内容。本单元以“名胜古迹”为主题,这两首古诗也都是描写我国江南名胜古迹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夜泊枫桥时所写,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愁绪。《乌衣巷》是唐代刘禹锡所作,通过写乌衣巷这个原来东晋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居住之地的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
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是写所见景物,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慨,在结构、写作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前者直抒情怀,写景有静有动,有明有暗,江边江上,以夜景的宁静清冷与作者愁怀相融合,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后者颇含深义,以“野草花”“夕阳斜”的景物描写出朱雀桥北乌衣巷的残破,以“堂前燕”极其精练含蓄的今昔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粗通诗意,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诵读让学生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基本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其旅愁与怀古的感情和意境,两首古诗同时教学,要把握其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相应音乐、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铺垫诗情
1.引入新授,感知诗味。
古诗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之前的唐朝,到枫桥边,到乌衣巷口,透过诗句来体会诗人那如烟的旅愁,那无穷的感慨。
2.读通诗句,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诗句。
(2)指名来读两首诗,大家订正。
3.对照注释,粗通诗意。
(1)同桌间对照注释,进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境。
(2)指名说还有哪些句子听不懂,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说诗意,集体订正。
二、反复吟读,感知诗韵
出示诗的节奏,学生反复吟读诗句,要读出节奏和韵味,自由读、指名读、组合读、齐读。
三、用心品读,体会诗境
1.枫桥边的旅愁。
旅途的乡愁,是每一个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那么,诗人张继旅途思乡之愁又是通过诗中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用心品读《枫桥夜泊》来回答。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拨,说明作者通过景象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恰当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作特点。
2.乌衣巷口怀古。
怀古,是诗人对人生变化的一声叹息,深远而沉重。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而刘禹锡凭借一句“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怀古的绝唱。看似平常,却不寻常,诗中哪些是寻常之事,却又因时光流逝而变得不寻常?请大家品读后说一说。
同学交流。教师指出“野草花、夕阳斜、堂前燕”是诗人所见之物,物是人非,表达出诗人对社会变迁、人生变化的无限慨叹。
四、音画诵读,把握诗眼
1.通过配乐、出示画面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两首古诗。
2.同学交流其他借景抒情的诗文。
能说会写
当一次小导游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当一次小导游”,这是一次独白式口语交际训练。教材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部分交代了什么是导游,然后指出怎样当好导游,以及当导游的基本要求,插图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设计理念
精心创设情境,为口语教学构建必要的情境与氛围,这是决定口语交际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举措;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应努力实现交际的多向互动、沟通,为口语交际的实效提供保障;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来说,环境和活动是自由表达、评议的源泉,是产生思想感情的渠道。言为心声,如果学生感到交往互动是生活中一项现实的言语交际,是生活的需要,必将无拘无束,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视角,对家乡名胜、景点的风光进行自由的描述,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名胜的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2.在做小导游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培养学生说话按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做到说话时语言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
教学重、难点
1?搜集资料的能力。
2?向人介绍时,语言要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要自然、亲切;举止要文明、大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画面,感知家乡美
(播放家乡风光课件)你们认识这些地方吗?(生辨认)
咱们家乡还有哪些好去处?
刚才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景点,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两三句话概括地说说吗?(生描述)
(课件播放家乡风景,一方面能拉近学生和生活的距离,激活心中库存语言;另一方面能催发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激情,为下面创设教学情境、交际互动以及发散思维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是啊,人们都说咱们家乡是风景优美的宝地,因此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面对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人,这可让我们旅游局的同志犯愁了,因为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又要来临了,可是他们的导游不够。现在他们委托我招聘一部分学生做“小导游”,你们愿意来应聘吗?
2?小导游的条件就写在我们教材的89页,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阅读。
3?指名说应聘条件(口语交际要求),教师相机板书:熟悉景点,搜集资料;语言准确、流利;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
4?这些条件是作为一个导游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优秀的导游什么样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导游介绍景点录像片)
5.你从这位导游身上看到了什么?(提示生从讲述的顺序、是否抓住了景点特点等方面加以评价)
6.小结: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一定要熟悉游览的地点,了解与景点有关的资料。向游人介绍时,语言要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或值得一看的景观时要按顺序、抓特点(板书),才能吸引游人。
(“导游招聘”可激发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欲望。而对录像中优秀导游的评价这一环节紧扣教学主旨。为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互动交际指明方向,使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有衡量依据,倾听他人发言有评价标准。)
三、启发示范,尝试表达
1.分别练说,同桌相互提建议,再改进自己的解说词,准备应聘。
2.先由一位应聘考生登台应聘。教师与学生担任评委和游客。游客对导游没讲清楚或自己还想了解的地方要进行问询。
3.之后进行质疑、评议、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第1轮这位同学的应聘、学生评价等,起示范作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导游的要求”,即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实践“导游的要求”,再次明确努力方向。)
四、小组练说,准备应聘
分小组自由组成“旅游团”,并给“旅游团”命名,小组内选定一处景点,借助课外收集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充分展示,互说互评。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语言表达、交际上有障碍的学生,让小组长对组员加以帮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交际活动。
(注重开放教学时空,拓宽交际渠道,重视学生的交际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交际机会。在自我尝试、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的集体智慧。对说话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全面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交际互动,正式应聘
1.展示表演。
选一小组,边展示资料及图片边介绍相应的景物。
2.反馈意见。
你对“导游员”的导游服务满意吗?你认为还有哪些应该改进的地方?
3.各小组人员轮换“导游”和“游客”的身份,再进行现场应聘,再评价,看谁的表现最优异。
4.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展示,争当“小小导游员”。
5.学生自由交流、评价。
6.组织学生评出自己最喜欢的“导游小组”“优秀导游员”。
(此环节是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主体。教学中,采用点面结合、层层深入的方法,注重学生交际的“量”与“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述说机会、足够的交际空间,自主述说,自主评议,以达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的效果。)
六、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把口语交际课自己当导游推荐、介绍某处景点的资料整理成稿件,办一期“我说家乡美”的墙报。
2.总结全课,提出希望,结束本课教学。
(扩展延伸环节,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说写环节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板书设计
当一次小导游
内容: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
要求:1.熟悉景点,搜集资料
?2.按顺序、抓特点
?3.语言准确、流利
?4.态度自然、亲切
?5.举止文明、大方
语文七色光六
教材简析
围绕单元主题“名胜古迹”安排了4项内容:练——通过组词辨析形近字,通过选词填空辨别同义词;日积月累——积累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知识窗——列举了我国有代表性的8个名胜古迹;大家一起来——搜集名胜古迹的图文信息,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设计理念
课内与课外结合,书本学习与自我实践活动结合,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强调趣味性,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重视合作性,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区分形近字的读音、字形和用法;区别近义词,选择填空。
2.进一步了解黄鹤楼,积累与黄鹤楼有关的精彩对联或名句。
3.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够围绕名胜古迹的专题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剪贴,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专题,如“首都名胜组”“西湖名胜组”“东北名胜组”等,在课前收集相关名胜古迹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个学生在外地读书。一天,父母接到了他从学校寄来的信。父母看完了信,吓得面如土色。信的正文是:别人都有命,唯独我没有命。有命拿命来,没命送钱来。
老夫妻俩就这一个独生子,一看这信,心中火烧火燎,他们怀疑儿子闹出了人命案,于是便赶快把银行的全部存款提出带上赶路。但是,他们来到学校一看,儿子安然无恙。他们拿出信来气冲冲地问儿子出了什么事。儿子一看,惭愧地低下了头。原来,他在信中把“伞”字写成了“命”字!
原来如此!老夫妻俩又累又气,瘫倒在地上!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讲一个与错别字有关的笑话的方式导入。目的是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
二、字词训练,学习运用
1.你平时有没有犯故事中那个学生的错误呢?想一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2.仔细比较8组形近字,说说每组字有什么异同,并组词语。
3.同桌互相检查,指名汇报。
4.过渡:不管是形近字还是近义词都要认真区别,准确运用。出示“宏伟、雄伟、雄壮”3个词语,选词填空。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这3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及用法。
宏伟:指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雄伟:雄壮而伟大。
雄壮:气魄、声势强大。
不同之处:“宏伟”的适用范围较广,它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规划、蓝图等;“雄伟”和“雄壮”的适用范围较窄,通常一个是指建筑物,一个是指气魄、声势。
三、欣赏对联,怡情益智
1.过渡:“宏伟、雄伟、雄壮”3个词语都分别用在描写名胜古迹上,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
2.自由读,指名读,背诵。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或诗句?
四、游览名胜,开阔视野
1.过渡:“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下面我们随着电视镜头到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去游览一番。
2.多媒体演示或展台出示我国一些名胜古迹图像。说一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去过哪些地方?
3.阅读教材,看看这些名胜古迹分别在什么地方。
五、展示成果,拓展延伸
1.小组内展示搜集名胜古迹的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或收获,教师桌间巡视。
2.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发言,每组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内容。
3.教师及时鼓励评价。
4.小组根据本组的专题筛选材料,整理粘贴。
5.贴在展板上,组织学生进行评比,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编辑”。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科版)
14哈尔威船长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发情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习(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七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习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近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学习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2.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高尔基画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揭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给jǐ予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
(1)这壶水是从哪里来的?这壶水与家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要以“一壶水”为题目呢?
(3)“给”和“拿”为什么加引号?
(4)“给”是什么意思?“拿”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二、先学习《一壶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围绕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主线,交流感悟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板书: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围绕着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板书:抉择)
1.理解“抉择”。
(1)这个人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把这壶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说这个抉择是艰难的?在书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②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
(3)结合上面的句子谈谈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与死)关口的选择,叫做“抉择”。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在生与死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么?再读纸条上的话。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2)从纸条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告诉人们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才能有水喝,并且在走时还要再装一壶水,为以后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话说得很中肯,相信纸条上的话,也就是相信写这张纸条的人对人的真诚和无私。
③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课文中那个迷路的人一种力量,使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会得不到安慰。
(3)读了纸条上的话,本文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把水壶装满,再自己喝个痛快?为什么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4)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真诚、无私,相信别人且勇于奉献。)
(5)文中还有谁也具有这种品质呢?谈谈你的感受。
(他只不过是重复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样做法,他们是一群真诚、无私的人。)
三、学习《“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回读课题,回顾提问。
1.回顾先前提出的问题。
“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2.出示高尔基的画像,介绍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
(“给”指的是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是付出、是奉献;“拿”指的是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是接受、是索取。)
2.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当你给予别人好的东西时,也就是无私奉献时,不仅能使别人得到益处,而且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别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受过“给”比“拿”愉快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乐于奉献”的理解。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悟
再次朗读这两个故事,加深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巩固识字
以卡片形式检查巩固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六、综合实践活动
学了《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级里,或到你居住的社区,找一找“无私、乐于奉献”的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的境界,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歌颂我们身边这些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装满水“给”是奉献
“拿”是索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值得赞颂的事
教材简析
《值得赞颂的事》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习作训练,主题是“舍己为人”。本次习作的内容是该单元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表现了一个救落水儿童的场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设计力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和从各种媒体收集的值得赞颂的事,培养学生养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进行写事的训练,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发生在本班或本校学生、老师中的值得赞颂的事;收集最近媒体报道过的值得赞颂的事,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何为“赞颂”?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值得赞颂的事。(指名说)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这些“值得赞颂的事”写具体?
师逐条整理并板书习作要求:
1.写最受感动,最值得赞颂的事。
2.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把经过写具体。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指导看图,启迪思路
1.仔细看图。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这幅插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看图想象。
根据这幅图想象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把原因、经过、结果3部分串联起来,说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指导选材,先说后写。
1.想想自己见过、听过的值得赞颂的事。
提示: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动了你,你就可以去赞颂它,自由地抒发你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你认为最值得详细描写的情节。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下工夫。
2.组织好语言,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
3.选取典型当众说,大家评一评,重点是细节描写。
4.根据评议,充实构思,动笔写作。
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构思有问题的学生选材、构思。
五、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
1.指名朗读习作,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
2.根据评议,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3.指名读修改后的习作,共同分享习作的乐趣。
六、激励总结,提升情感
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赞颂的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动,完成了本次习作,你们真棒!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们面前,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动。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一单元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为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以下简称教科版课标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的实际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辅助用书。全书根据教科书的主题单元构建方式编写的,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编写说明和八个主题单元、八篇选读课文的教学指导,共十部分。

一、编写目的

本书编写主要是为了便于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教学的具体操作。全书从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的角度对阅读课文、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等部分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了每部分内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剖析了课文的难点、重点,提供了一些拓展延伸资料和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难,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编写体例

本书的编写参照了教科版课标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构建。在每个单元的开头部分都作了简要说明,介绍单元主题、单元构成及教学注意事项,便于教师对整个单元教学的理解和把握。

每个主题单元由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部分组成。对这三个部分都安排了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在部分课文或语文学习活动(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后还安排了相关的资料或者听记材料。

教材说明是对一篇课文或者某一项语文学习活动的具体说明和分析,其中阅读课文的教材说明要比语文学习活动的更为具体一些。教材说明包括:解题、结构分析、语意理解、写作特点四部分。解题是对课文题目的剖析和拓展延伸,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资料。结构分析是根据课文内容、段落之间的关系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并归纳段义。语意理解是对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具体理解与分析,是由结构分析中的“面”延伸到语境语意的“点”的过程,语意理解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写作特点主要介绍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

教学建议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和操作要点五部分。其中教学目标指出了本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重点、难点指出了本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准备是对教师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媒体教学的建议;教学时间是对本课教学课时安排的要求;操作要点是具体的教学操作建议,其中包括:读书指导、积累内化、迁移练习、实践活动等部分。

资料是对课文内容的相关链接。

听记材料是某些语文七色光后听记活动的文本材料。

在八个主题单元之外,教参还对八篇选读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对选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指导。

三、使用建议

为了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本书提供了较具体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参考,但是不能硬搬照抄,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灵活使用。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科书,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理想、更优化的教学过程,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书提供了一些人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介绍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科书按整套教材编写体例,采用主题单元方式构建而成。每个单元分“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板块。其中阅读分为“主体课文”与“快乐读书屋”;“能说会写”包括“口语交际”与“习作”。这种编写体例使全册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全书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全书共8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日月星辰、抗日烽火、童年趣事、无私奉献、同情弱者、奇思妙想、持之以恒、廉洁自律。

“阅读”板块编有主体课文16篇(每单元2篇);快乐读书屋16篇(每单元2篇);“能说会写”板块编有口语交际8次,习作8次;“语文七色光”8次。

选读单元编进了8篇文章。

现将四年级下册教材编写思路简介如下。

一、选文。

1.确立富有理性化的单元主题,选入能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一些严肃文题的课文,进一步强化语文的教育功能。本学期是学生在第二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即将转入第三学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阅历、知识面都大有扩展。这一阶段对一些富于理性的,与社会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已经进入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这一册中,我们确立了“无私奉献”“同情弱者”“持之以恒”和“廉洁自律”等单元主题。我们选入了一些立意高远,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在与文中人物交流、在对美文欣赏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这些文章有赞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风亮节的《一夜的工作》《布衣元帅》,有描写为官清廉的正面历史人物的《林则徐求雨》,有发人深思的《挑山工》《愚公移山》,还有具有很强心灵震撼力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血染的实验报告》等。

2.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对从出生就一直处于和平环境中的这一代小学生来说,必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主干学科语文来说,强化人文教育应首当其冲的。

在本册中,按整套教材制定的革命传统教育系列的规划,编选了“抗日烽火”单元。在这一单元中选入了两首流传极广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和《保卫黄河》,选入了描写八路军英雄群像的《狼牙山五壮士》和描写一个大的场面、一次大型战斗的《平型关首战告捷》。特别是选入了一篇以国民党军队为正面形象,写国军与百姓情感的《一个有缺口的馒头》。

在这一单元的“语文七色光”的“知识窗”和“日积月累”中编有“抗日战争中的几件大事”和抗日名将吉鸿昌的名言。在“能说会写”中设计了“举行一次抗日英雄事迹报告会”和“写一篇读(观)后感”等说写活动。这样安排,把读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3.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培养学生利他、富于同情心、勇于创新、有恒心、具有欣赏自然美的兴趣。这些内容在本册八个单元中各有侧重反映。特别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问题,我们专门确立了一个“廉洁自律”主题单元,在这个单元中选编了几篇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代杰出历史人物的课文。《一夜的工作》《布衣元帅》和《林则徐求雨》等。这些文章给学生树立了正面的廉洁自律的形象。

4.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注重选文的趣味性,使学生爱读爱看,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在本册确立的单元中,“童年趣事”和“同情弱者”两个单元的主题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在这两个单元和最后选读单元中,选入了一些直接描写儿童生活的文章,如《捅了马蜂窝》《渡河少年》《卖火柴的小女孩》《父母心》《天窗》等。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儿童的生活;有的写了儿童成长的历程,有的写了成长中的心理体验,有的写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还有的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儿童的不同遭遇,这些文章不仅开阔了儿童的视野,而且可以引发他们的联想与共鸣,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阅读的兴趣。

5.注重选文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扩大学生对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接触,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本册选文包括了现代诗歌、古代诗歌、中外神话、散文等多种体裁,同时还选入了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节选。这些文章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儿童面前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智慧的窗口,吸引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进一步思索。在阅读中,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受到陶冶,这对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常有利的。

6.精编细选,打造语文教材的新风貌。在全册40篇课文中,我们保留了一些小语教材经典的传统篇目。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挑山工》《一夜的工作》等。尽管这些篇目是“老”面孔的,但由于编入了新的主题单元中,又重新设计了课后思考题,使这些老篇目从新的角度上发出光彩。除此之外,我们着力选择在各种版本中没有出现过的新篇目。据统计,这类新篇目占全部选文的1/3强。对这些新篇目,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请专家鉴定,确保在思想方面、知识内容和可读性方面不存在问题,同时在文字上又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增删润色,以保证语言规范,表述简洁,文字优美,力求使本册教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

二、阅读板块中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阅读板块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是: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1.主体课文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

主体课文是落实教学目标、表现单元主题、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材料。课文后学习活动一般设计了以下内容:读、说、想、练活动,识字、写字和自选词语等活动。

读、说、想、练活动设计一般从三方面着手:

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项活动从文章主题着眼,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达到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理解的目的。

⑵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展。这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感悟和体验,由课内向课外延展,沟通教材与学生的经验、积累的联系,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资料、独立思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能力的目的。

⑶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的训练。这类活动设计从课文固有的词语、句式和表达方式等语言材料出发,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规律性和有应用价值的语言现象,以多种类型练习的方式呈现,达到落实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增强语感的目的。

识字与写字活动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学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在两类课文后都有落实。“自选词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词语的积累,进而形成自觉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2.“快乐读书屋”前阅读提示的设计。

“快乐读书屋”是围绕单元主题选编的,可以由学生独立或单独阅读的课文,这些课文是对主体课文的补充、丰富和拓展,是阅读板块的有机组成部分。“快乐读书屋”设计意图是:

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⑵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⑶培养学生进行自觉阅读的习惯。

⑷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略读能力。

“快乐读书屋”文前提示语因文而异,或激发兴趣、或点拨立意、或设置悬念、或指点方向、或引向文外。文前提示言简意赅,以期起到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的作用。

三、“能说会写”板块语文活动设计。

本册教材“能说会写”板块按整套教材编写体例,包括口语交际和习作两部分,共编8次独立的口语交际和8次习作。

1.口语交际活动。

“口语交际”遵循情境、互动、应用和生活化原则,在话题和活动的设计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⑴话题和交际活动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强化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同时承担了本单元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听和说(重点是说)的任务,突出了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⑵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实际生活设计话题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亲切、熟悉、有趣味,并且有话可说,而且这些练习进行后,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派上用场,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⑶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注意创设切合实际的交际情境,易于活动的进行和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⑷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提出对情意、态度方面的要求,并结合活动表现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同时也学习了倾听和评价。

2.习作活动。

学生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习作训练,所以本册习作按照巩固成果,坚持课标要求,进行有序练习的原则进行设计。有以下特点:

⑴紧密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设计习作要求,注重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敢于写,愿意写,有可写的内容。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

⑵注重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本册教材的习作设计大多是半命题或自命题作文,只是创设了情境或提出宽松的要求,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立意、选材的发挥空间。

⑶在习作中重视学生情感的表达。在习作中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每件事和人物的情感,就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⑷重视培养学生对他人习作的欣赏、评价能力和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四、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设计。

按整套教材的总体设计,本册教材在每个主题单元最后,均编有“语文七色光”,这是一个独立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园地。“语文七色光”内容上紧扣单元主题,设计了四项语文活动,意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听说读写整体发展的特点,也给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课内外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段的融会提供了平台。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能力都大有裨益。

“语文七色光”包括四个相对稳定的栏目:

1.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这些练习以本单元出现的语言材料为基础,总结出的一些典型性和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学生做了这些练习,可以加深对这些规律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可以增强语感,而且可以触类旁通,有利于今后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

2.“日积月累”。在这个栏目中,围绕单元主题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成语、谚语、古诗词选句、名言警句等,这些语言材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又扩大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同时对学生自觉积累语言材料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

3.“知识窗”。在这个栏目中围绕单元主题,组织了多种样式的相关资料。编入这些资料的意图是:⑴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和理解。⑵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面。⑶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4.“大家一起来”“窗外事”“开心一刻”等语文综合活动。“大家一起来”是一项重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栏活动的设计,大多着眼于通过开发课内外语文学习资源,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融合起来,让学生口耳手脑并用,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创造能力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识字与写字的设计。

在上面两个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特点和认字、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继续坚持“在阅读中识字”的原则,采取的方法是,在主体课文后列出了要求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快乐读书屋”每篇课文后列出了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字。在识和写的关系上仍坚持“多识少写”的原则,鼓励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利用工具书自主识字。

本册教科书安排认字207个,会写的字187个。

六、关于选读单元。

本册在主题单元后设计了一个选读单元。选读单元选编了8篇课文,这些课文主题各异,不受单元主题制约。在本册编写选读课单元的目的主要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阅读的平台。

本册的选读课文文质兼优,体裁风格各异,不仅有中外名家的名篇,还有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节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某篇文章作为补充纳入单元,可以作为略读材料指导学生练习,也可以做为一篇带多篇的范例,引导学生课外进行大量阅读,还可以进行鉴赏式的深入剖析。总之,这些文章给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巨大的阅读空间。我们相信,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这些文章只要学生读了,定会有益。最后申明一句,读多少,可由师生自主安排,但不作为必读材料。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日月星辰”。选入主体课文《海上日出》《火烧云》,“快乐读书屋”中选入《古诗三首》和《皎皎空中孤月轮》。通过学习这些描写日、月、云在不同场景的形象,使学生学习捕捉、描绘、欣赏自然景观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情趣。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谈一谈观察的景象和感受”“观美景写感受”等口语交际和习作。“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知识介绍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注意坚持语文课的特点,不要上成政治课或科技课,要把向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育放在第一位。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9~11课时。

1海上日出

教材说明

〔解题〕

《海上日出》是巴金写的一篇散文。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具有世界影响。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蜚声中外。此外,他还写出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童话、散文、特写、报告文学、回忆录,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名著。由于贡献卓越,他先后获得意大利的“但丁国际奖”和法国的荣誉勋章,接受了香港中文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他在九十华诞之际,荣获意大利蒙得罗国际文学特别奖。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从上海黄浦江乘“昂热号”邮船赴法留学,2月20日到达巴黎,历时35天。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红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面对大自然奇丽的景观,联想到国家和民族的不幸遭遇,巴金激动不已。他将旅途所见所闻所感记了下来寄给两个哥哥看。后来,他把这些文稿整理成《海行杂记》,共39篇,《海上日出》是其中的第23篇。

巴金在《海上日出》中,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勾画出一幅隽永绮丽、博大壮阔的画卷,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对光明前程渴求的思想感情。

〔结构分析〕

文章围绕“日出”这个中心,突出了“海上”“日出”之“奇”。全文共6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划分,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和在船上看日出的特殊位置。是下文描写海上日出奇观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所看到的海上日出的奇观。先写日出前天空景色的变化,再写太阳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的奇妙而壮观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第4自然段写云薄时水天一色、晶光耀眼的日出景观。第5自然段写云厚时太阳光芒不可阻挡的情景,以及太阳终于冲出重围把天地变成光亮的世界的景观。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句赞叹海上日出是奇妙而伟大的自然景观。

〔语意理解〕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这是一个目的句,“我”“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是看“日出”的强烈欲望,激“我”“常常早起”。句中“常常”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常常早起”,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持续性行为,正因为如此,才会熟悉日出的过程。

“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这句与本文第1句互为因果。正因为“常常早起”,“我”才“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我”才会“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我知道”,在此处是预料、推想的意思,是依据已有生活经验的猜测。“目不转睛”是描述看日出时全神贯注、专心等待的神态。“那里”,指太阳即将升起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初升出水面的太阳为什么“红得很”?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见红色。为什么“没有亮光”?因为太阳刚升起时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这句话具体地、形象地描述了海上日出的情景。作者先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三个词语描写海上日出的动态,这与前边“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前后呼应,生动地写出太阳上升的缓慢和吃力,也写出“我”观海上日出时的感觉。这种描写是真实的、客观的。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不断向上升腾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上升时,就产生“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的感觉。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这是从观察者视觉与感觉的角度,描写太阳完全跳出海面时光辉灿烂的奇景。作者在这里用“深红的圆东西”指太阳,既状太阳之形,又绘太阳之色,还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射得人眼睛发痛”,写阳光强烈,激人生发出光芒万丈的联想。联系上文太阳升起时的艰难,可以想到太阳上升时的不懈努力;读到本句,又使人觉得太阳十分可爱。这正是对太阳的咏叹。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黑云”指云层厚重,颜色趋于黑色。黑云竭力遮日,然而云层虽厚却挡不住太阳的光芒,“它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在这两句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精当地使用“镶”“透”“染”等动词,形象地描绘出黑云毕竟遮不住红日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重围的勇不可挡的上升力量。因为天空中有不同的云,阳光照在不同的云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光照在黑云上呈现紫色;红光照在白云上呈现红色。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这是反问句,指出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奇”,罕见的,特殊的。“观”,景象或样子。“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前文描写了晴朗天气海上日出的景象,又描写了有云天气海上日出的景象,都是雄伟美丽而又奇妙的,它们掀起作者情感的波澜。在文章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伟大的奇观”的赞叹:既赞叹罕见的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更赞叹红日的光明与伟大的力量,抒发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情感。

〔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散文。初看,似乎是把日出的过程做为贯穿全篇的结构线索,细读,并非如此,文章有一条隐伏的结构线索绾束着描写对象,即作者的情韵。巴金曾说,此文“有向往光明,奋发向上这个意思”。作者的青年时代,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处在危亡之际。“五四”运动后,作者接受了新思想,逐渐认识到国家需要主权,人民需要自由,社会需要阳光。他去法国留学,正是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他看到冲破阻力,跃出大海的红日时,被深深地打动了,仿佛看到光明与希望。所以,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进步向上的情绪:描写日出前的景象,闲情妙趣,溢于言表;描写日升时气象万千的壮观,渗透着作者热爱光明的喜悦心情;描写太阳在云层后的非凡气魄和巨大威力,显露出作者坚定的、乐观的、欢快的情绪。文章写的虽非一时一地,但感情的线索是连贯的,融情于物,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佳境。比如,写太阳“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终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这正是暗示:祖国和民族有无法遏止的力量,终究会挣脱苦难,解救自己,迎来灿烂的光明。这是作者进步情感的宣泄。

2.语言洗练。

全文6个自然段,400余字,描绘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五彩缤纷的景象。全文共18句,多为短句,无一个赘字。比如,“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仅10个字,交代了行为的目的,观日出的时间,还点明观日出的频率。第3自然段写“日出”过程,仅仅5句话,写出太阳初升时的形状、颜色、亮度,上升时的动态,跳出海面的情形,升起后的样子与光亮,还写出日旁的云彩。他写太阳的“红”,用“红是红得很”“红霞”“真红得可爱”“深红”“红色”等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不加修饰,但都确切地表现了事物特征。写太阳光,有时用“亮光”,有时用“光线”,有时用“光芒”,文词错落有致。

3.描述生动。

为形象地描述海上日出,准确地抒发思想感情,作者将多种描述手法合理地穿插使用。一是描写颜色的词语富于变化的运用。如第2段写衬底的“蓝”天,出现“红”霞,“蓝”中有“红”,煞是好看;第4段,有“黑”云,云外镶“金”边,后来又来了“紫”云、“红”云等。二是巧用修辞法。如,写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这是比喻;“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是比拟;“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反问;“这深红的圆东西”,这是借代。三是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开头是叙述;第2~5段既叙述过程,又描写景观,以描写为主。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爱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

难点:引导学生凭借图片或课件结合文字描述,展开想象,去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情导入。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导入,或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景物设计导言,或借助时代背景设计导言。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结合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课文主要写了无云和有云情况下的日出景象。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己谈读书收获。

⑶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第二、三自然段是无云情况下日出的景象。教学时可按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通过整体感悟,要让学生弄清楚太阳升起的五个步骤,而且体会句子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言之有序。

第二,进行句子的对比,如,用“太阳使劲儿向上升”和原句“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对比体会含义,培养语感,感悟到作者语言优美,描写恰到好处。学习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第三,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激发想象,体会日出奋力向上的情景,感受日出的奇观。

第四,指导背诵。(按着五步引读,记支柱点的词“转眼间”“果然”“一刹那间”———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第四、五自然段的教学,可以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日出景色的美丽壮观。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一段,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2.积累内化。

⑴表示时间短的词有()。

⑵课后的自选词语给学生留有空间。

⑶抄写:一道红霞、一道光亮、一片浅蓝、一纵一纵地、一片灿烂。

⑷仿写:一纵一纵()。很浅很浅()。

⑸引导学生抄写生动的句子。

3.识字写字。

课后有要认的字2个,会写的字10个。强调“刹、染、范、霞”的读音,指导“霞、镶、染”字形,“”不要写成“段”,“镶、染”不要多笔少画。

4.练习。

⑴迁移练习。

写话:观察日落,仿照日出的描写,按时间的顺序写日落。

画图:根据课文描写的景象,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景象,画一幅图。

⑵实践活动。

①选读《海行杂记》39篇。

②引导学生观察日出和日落,写观察日记。

资料

〔巴金(1904—2005)〕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7年留学法国,1928年年底回国。代表作有《家》《春》《秋》等。

2火烧云

教材说明

〔解题〕

《火烧云》是萧红写的一篇散文。

萧红在这篇文章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火烧云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结构分析〕

文章以火烧云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为线索写的,共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晚霞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文章具体描写了在霞光照射下人和动物身体颜色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先写从西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天空一片红色。接着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围绕“变化极多”,不仅写颜色变化丰富,而且写变化极快。然后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一是把火烧云比拟成各种动物,二是突出火烧云形状连续、快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火烧云下去了。这部分写出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从侧面表现火烧云变化又多又快,然后在快速变化之中迅速消失。

〔语意理解〕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两句中有两个名词,“火烧云”和“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等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颜色:照到白色物体上,呈红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照到红色物体上,红上加红,呈金色。

“您老人家必定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这句写霞光照到老人身上的颜色。胡子是老人身上表征性事物。在红光照射下灰白色胡子变成黄中有红的颜色,即金色。表现了说话人对老人的敬重和对老人的美好祝福———金胡子是高寿的象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这一句先总写颜色“变化极多”,再具体写变化成哪些颜色。“一会儿……一会儿……”,表明不仅颜色种类多,而且变化极快。“红彤彤”形容很红很红,也写作“红通通”。“金灿灿”形容金色耀眼。“百合”,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呈漏斗形,白色。“百合色”,即白色。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

这句写作者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切感受,“恍恍惚惚”即“恍惚”的叠用。“恍惚”原指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本句使用引申意义,指看得不真切。因为看的时间太长了,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眼睛就发花了。这句话包括5个分句,第1分句概括写“恍恍惚惚”,后4个分句具体写恍恍惚惚的表现。

〔写作特点〕

1.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

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两个特点,一是颜色变化多,二是形状变化快。

2.描写生动逼真。

全文采用联想的方法写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比如,说白狗变成红狗。红公鸡变成金公鸡,灰白胡子变成金胡子。再如,说云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狗,一会儿变成狮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联想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方法。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情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本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导入:让学生看火烧云的录像或图片;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读书的情趣;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火烧云的奇观,再读课文体会……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

⑶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要以读为主。教学第1段时,感受晚霞的神奇,晚霞把万物改变了颜色。

课文第2自然段,主要告诉读者为什么叫火烧云。要抓住“烧”体会用词准确。感受天空红彤彤的变化莫测的景象,要通过文字想象,再借助图像感受火烧云的壮观与奇妙。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教学时要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同时进行词语的归纳,让学生用恰当词语来概括火烧云色彩的变化。

第4~6自然段写了云彩形状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用引读、再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让学生读出和感受到还没看够的心理,要和作者一起留恋让人心醉的火烧云。

2.积累内化。

⑴摘抄描写颜色的词语。

⑵仿写词语。

红彤彤:

半紫半黄:

恍恍惚惚:

⑶抄写表示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句子。

⑷仿写排比的句子。

3.识字写字。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初读课文时,检查字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讲读课文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教师强调“葡萄、恍惚、揉”等字的字音,指导“葡萄、盈”等半包围部分书写的位置,“镇、揉”等左窄右宽的结构。

4.练习。

⑴迁移练习。

①仿照形状变化的句子,展开想象,按着“天空出现了”“什么样子的”“后来又怎么样了”的方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和写话训练。可以结合教学形状变化一段的教学进行。

②观察朝霞等自然景观,按顺序写朝霞的颜色和形状。

⑵实践活动。

①搜集阅读萧红的作品。

②收集萧红的有关材料,组织一次萧红作品欣赏会。

资料

〔萧红(1911~1942)〕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原名张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28年在哈尔滨市第一女中读书,1933年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1935年出版代表作《生死场》,鲁迅亲自为这篇中篇小说作序。1936年去日本养病,抗战爆发后回国投入抗日战争。1942年因患肺病,在香港逝世。

快乐读书屋一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宿建德江

〔解题〕

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结构分析〕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语意理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船只。“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空旷的原野。“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像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写作特点〕

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善于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

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他人;写日暮、旷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

暮江吟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皎皎空中孤月轮

教材说明

〔解题〕

《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峻青写的一篇散文。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

本文题目出自古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点明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轮很白很亮的月亮。文章用纤细秀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一轮明月自大海中升腾的过程及皎月当空的情景,表达了对皎月喜爱的情思。

〔结构分析〕

本文共12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夜海的景色是迷人的,人们在等待观看月亮升起。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皎月升空的过程与景观。第4~6自然段写皎月初升的景观。第7自然段写皎月当空的景观。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礼赞皎月的美好。第8自然段写大海对皎月的赞美;第9~11自然段写作者对皎月的赞美;第12自然段总写大海和人们都赞美皎月。

〔语意理解〕

“时值盛夏,那深沉、苍茫的海,对于在海滨漫步的人来说,更有无穷的魅力,它使人神往,使人遐想……”

“盛夏”,夏天最热的时候。“深沉”,沉着持重,情感不外露。“苍茫”,空远辽阔。“深沉,苍茫的海”写出大海的两个特点:大海阔大,一望无垠;大海在夏夜里默默地面对游人,给人以深沉之感。“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神往”,心里向往。“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象。文中写大海因其深沉、苍茫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对大海十分向往,并激发出悠远丰富的想象。这一句自成一段,承接上一段,具体写出“夜海”为什么迷人,怎样使人迷。这是第3自然段人们停下观望的原因。文章应直接写月,但这里先写海的魅力也绝非闲笔,目的是以“海”引“月”,因为是“海上升明月”,海与月是不可分离的。

“只见雄浑的天穹和苍茫的大海相交处,映出了一片微红。转瞬间,隐约有一条狭窄的暗红绸带飘浮在黛色的水中。”

“天穹”,指像半个球面似的覆盖大地的天空。“转瞬间”,即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黛色”,青黑色。这两句写即将升出水面的月亮。海上月升别有特色,先是露出微红,表明月已临近海面,即将跃出。接着,在眨眼之间,微红变成暗红的绸带。这神奇的现象是由海水波动引起的。海水不像陆地那样静卧,而是在暗暗地涌动,且有水雾,因而使月光露出的不是白光而是暗红的光亮,月亮也被拉成带状。

“这时,她脱去了红装,又撩开了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纯洁的笑脸迎着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佛家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这里指众多的望月的人。这句写皎月已升上天的景观。“脱去红装”,即不再是原来初升时的暗红色了。“撩开了黄色的纱巾”,此时的月也不再是金黄色。“露出白玉般纯洁的笑脸”,升上天空的月亮,没有水雾的遮拦,变得很白很亮。三个分句,描述了月亮升腾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颜色。作者以亲切的情感,用拟人的写法,把月写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尽露作者赏月、亲月、爱月的情思。

“当人类享受太阳的温暖时,她默默地存储着光亮,夜幕中她便让这些光为夜行者导航。”

这句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作者所以写月,不仅是月白而亮,不仅是月升时的奇异景观,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月联想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品格———纯洁无瑕,无私奉献。作者是抓住月与这种品格的相似点构建联想的。写月亮白天不现身,而是在“默默地存储着光亮”,所以如此,是为了“为夜行者导航”,为夜间工作、生活的人们带来光亮,使其安然无恙。

〔写作特点〕

1.情与景的融和。

文章全篇在写景。其实这景是在海边的人有目共睹的自然景观,但峻青有他独特的感受。夜来月出,色形突变,勾勒出海上升明月的动态。而对这诱人神思的景观,作者情动神驰。此时的月在作者心中不是景物而是亮丽娟秀的女孩,在变换新装,在婀娜起舞,在笑迎众生。景中饱含人的深意,以至于到文章结尾,作者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直抒对月的赞美———对一种高尚品格的赞美。

2.富有诗意的构思。

文章在组织材料,炼字炼句,营造情境方面颇富诗意。其一,写夜幕降,月初升,月腾空,人的遐想,景物多变,起伏曲折,奇丽变幻,都围绕“眼”而展开。“为夜行者导航”“忘记梳妆”的劳作,阐明了开篇的哲理,是全文的“文眼”。其二,文章不长,却排出12段,有时仅一行一句即为一段。语言高度凝炼,字字内涵丰硕,且流畅、耐读,一些地方有诗样的韵律,如“啊,月亮,难怪大海、人们都为你歌唱”。

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⑶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⑷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⑸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2.积累内化。

⑴抄写描写颜色的词语。

⑵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资料

〔峻青〕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人。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1941年写了第一篇作品。1944年后,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春,随军南下。后调《中原日报》、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2年,调中南文艺界联合会从事专业创作。后调上海,任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1957年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怒涛》;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此外,还有与人合写的论文集《谈谈短篇小说的写作》。

能说会写

谈一谈观察的景象和感受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的,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学生看的见、摸的着的事物,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材有如下要求:一是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抓住特点,要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一是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情景和体验说出来。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对观察的事物有自己的体验。

2.能够有顺序表达,说话有条理,说得清楚明白。

3.尊重他人,养成倾听别人讲话,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课前观察,如何引导学生有自己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有条理地说出来。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操作要点〕

1.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从观察中抓住自己的感受并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有条件的也可以用相机或录像机把精彩发现拍录下来。

2.教学提示。

(1)导语设计要激发感情,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如:可以播放日出、日落或月全食的变化的录像,激起学生观察日月景观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想象和感受。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把小组内的进行汇总。形成小组汇报提纲。

(3)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4)教师总结。

3.扩展练习。

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并把观察所见和别人交流。

观美景写感受

教材说明

这次习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把看的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习作贴近学生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材的第一自然段是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不同自然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第二自然段是习作要求。

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把当时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恰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或联想。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文前指导。

课前布置观察写观察日记。教师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自然条件,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感受。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前,要交代观察方法,如观察顺序,如何抓特点,如何细心地感受体验,能把感受体验写出来。

2.文中指导:激发写作的欲望。

⑴课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观察日记时,要引导学生言之有序,特点要鲜明,感受要真挚。

⑵指导布局: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构思如何作文。拟提纲,修改提纲。

⑶起草作文:集体评议草稿,修改成文。

⑷抄写作文。

3.文后指导。

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总结优点与不足。以表扬为主,哪怕是学生有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也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出示两篇作文:一篇佳作;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出示有某些问题的习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注意保护小作者的自尊心)。

4.扩展。办优秀作品展,做优秀习作集,向报刊投稿等(激发习作兴趣)。

语文七色光一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包括形近字和近义词选择两道基础知识的练习;两道日积月累的题目,一个是词语积累,一个是古诗词的积累;安排了知识窗和语文实践活动。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注意知识的扩展。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使学生区别字形,不写错别字。

2.通过第二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古诗文的美。

4.通过“知识窗”和“窗外事”使学生增长知识。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辨析形近字组词。

魄(气魄)辨(分辨)染(染红)壮(壮士)贤(圣贤)撒(撒落)渐(逐渐)

魂(灵魂)辩(辩解)柴(柴草)妆(化妆)览(阅览)撤(撤退)惭(惭愧)

庙(寺庙)园(园地)

届(届时)圆(圆圈)

这道题的每组字都是形似混淆的字,通过组词检测学生对形近字的区分能力,防止混淆和用错。从字的结构上看,都是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可以介绍一些形声字的特点,以便学生提高对形近字的辨识能力。

形声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这个字的意义有关,叫形旁;一部分和这个字的读音有关系,叫音旁。如“园”,“”表示形,“元”表示读音。对形近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所以要在意义上加以区分。如“惭”的形旁和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是竖心旁。

2.引导学生用词要准确,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养成用词要推敲的好习惯。

第一句:选“纵”,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纵”和前面的“负”相吻合,可以看出太阳升起时的奋发向上的情景。

第二句:选“镶”,更符合当时太阳躲在黑云中,从黑云边上透出光的情景。

第三句:选“烧”,通过读让学生感觉到天空是变化的。感受它的准确性。

第四句:选“沉静”,通过读感受到用词的准确。“安静”是指环境而言的;“冷静”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而言;“沉静”是指沉稳心情。

第五句:选“映”,“映”体现海的特点,水天互相映衬。

第六句:选“享受”,“温暖”一词只能用“享受”来修饰,其他两个词不可以。

日积月累

1.学生自己搜集带月和日的词,进行汇报,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只是组织者。

2.引导有感情地读书上的句子,让学生感受、体会诗文的意境。然后找到原诗、原词读。让学生积淀古诗词。

知识窗

让学生知道、了解太阳、月亮的别称。能记住的记住,以便今后更好地学习。

窗外事

要引导社会实践活动,去了解太阳能的知识。然后进行交流。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鄂教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鄂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1、少年

教学目标

1.认识“仞、茁、翱”三个汉字,学会“冈、源”等八个生字。

2.随课文理解:万仞、茁壮、翱翔、英秀等词语。

3.读懂诗,知道诗中将少年比喻成什么?为了突出少年的那些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作为少年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奋发自强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意、激发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意、激发情感。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几个阶段,你们知道,你们现在正处于什么时期吗?(少年)

少年时期是最值得我们羡慕的,想知道我们羡慕你们什么吗?用一首诗告诉你们吧。

板书课题:少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2.指名读诗句。

3.学生交流从诗中了解了些什么?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汇报你读懂和不明白的地方。

2.释疑:

3.梳理诗的内容。

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板书:太阳(高山的)源泉小树小鹰乳虎刀刃英秀

四.读熟整首诗:

五.学写生字:

1.再次认读生字:

2.范写“鹰”,提示被包部分笔画多,要写紧凑。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山冈源泉小鹰飞翔

2.读诗:

二.思考与讨论:

1.作者说少年像什么?太阳源泉小树小鹰乳虎刀刃英秀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是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3.讨论、梳理学生的发言: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大声读一读,看你有什么感受?

2.你为什么会有自豪感,你在读诗时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3.背诵。新课标第一网

四.拓展:

1.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试着写几句。

2.交流你的小练笔:

五.学写生字:乳撞磨刃

板书设计

太阳

源泉(高山)

小树

少年像小鹰

乳虎

英秀(人中)

作业设计

课题2.小松树

教学目标

1.会认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

教学重点

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简笔画出一棵小松树,提问:你们知道松树的哪些特点吗?

二.了解自学情况:

1.小组生字红绿灯(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指名读课文。

3.默读,概括课文大意。

三.质疑问难。

四.指导学习书写生字。

1.观察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师生互动: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小松树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读课文,思考。

三.生自学课文,看看小松树的成长共分为几个阶段,每次成长的动力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四.全班交流。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小松树

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3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认真预习课文。

2、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

3、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具学具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读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生字词

(重点:耍、愁、桩、挠卵石拐弯)

2、质疑问难

四、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这篇课文主要讲谁,讲他做了些什么?

2、用横线划出写小溪流如何奔流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填空。

小溪流在()地奔流。

小溪流一边()一边()。

小溪流在()奔流()。

小溪流就这样()地奔流、奔流。

(体会小溪流永不停步的精神)

3、讨论课后题1。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不断”、“欢快”造句。

2、了解第2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熟读这一段中的几个拟人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读课文(对话分角色朗读)。

2、填空:

()的小溪()的卵石

()的嗓子()的样子

()的山谷()的海洋

3、交代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小溪流的心情怎样?给你的感觉如何?

2、朗读指导:朗读的声音应该怎样?速度怎样?

3、练读、评议。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导读小溪流怎样玩耍的句子。

读着读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调皮活泼)你觉得现在的小溪流就像什么?你喜欢哪些词句?

2、填空:

他()岸边的卵石,()地上的小草,让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一会儿()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

所填的词语应该怎样读?

3、这一段是什么结构?(先总后分)

4、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读:小溪流是怎样冲过巨石的?读出它的勇敢劲儿。

2、难句理解: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回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与忧愁。(小组讨论)

3、朗读指导。

五、学习第二大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各角色当时的心情。

2、指导朗读:第一句两个分句中的第二个“到前面去”语调要变高。后一句中的“为什么呀?”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我不能停留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3、明确枯树桩已失去了生命的力量,生活没有意义。而小溪流为什么停不下来呢?(为人民做好事)

讲讲小溪流可为人民做哪些有益的事?

六、学习第三段

明确小溪流汇合成了大河,它就更有力量,可以为人们做更多的事了。

小结:小溪流这种自强不息,永不停留的精神真使人感动。

七、总结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板书设计10、小溪流的歌

一、快活、玩耍、冲了过去

二、我不能停留——推动水磨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三、汇成大河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古诗诵读1: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语文乐园(一)

教学目标

一、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二、“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本题要求学生积累的词语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词语中有一些音或者形的变化。特别是词语接龙。

三、习作部分注意启发学生写真实的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我来试试

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复习背过的有关的成语,再让学生独立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2、引导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这类词语,如,“人来人往”“往XXX”“XXXX”。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留心这样的词语,多积累这样的成语。

3、结合本次练习,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动物成语、花草成语等,开展语文活动,给学生提供学成语、用成语的机会,进一步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使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写一写、背一背。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2、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读一读”安排的是读短文《鹏程万里》。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写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鲲鹏与晏雀志向与能力的不同,作者希望同学们学习燕雀的高远。

1、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感慨,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谈对作者感慨的理解;可以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谈,也可以从自身的体验方面谈,更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

第二课时

二、探究与发现

这次学习主要是学习拟人句

1、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她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她微笑。

学习句子的表达方式,照样字也写一些

2、森力后面还是森林,再望过去,还是森林,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那么,森林后面还有什么呢.?

很明显,这个句子要注意,“还是”“还是”的连接作用。

三、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围绕一个话题分正、反两方阐述完全不同的看法。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设和自己的职务。可以用书中的话题,也可以由学生确定话题,使争论的话题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辩论的欲望。

2?选定话题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参加辩论前,各方要充分交流每个人的看法,梳理材料,达成共识后分配任务,或推选辩论主要代表。

3?辩论的时候,要求学生不仅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适时抓住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反驳。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

4?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辩论不仅要讲“理”,还要讲“礼”,培养学生文明的语言习惯。

第三课时

五、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写自己的新发现,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1?导入,如,讲许多生活中应该拒绝的事情,,让学生知道,真实的表达,发表不同看法,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通过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从中选择值得写一写的自己的拒绝。只要是“自己说不”都可以。如,无论多小的发现,只要是自己的,都有价值,都可以写。这样,学生就能打开思路,就能愉快地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习作一定要“把说不的过程写清楚”。这一点应作为评价这次习作的重要标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分析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分析

单元主题:享受童年的快乐

春天,菜花丛中,追寻翻飞的蝴蝶是一种欢愉与惊喜;夏日,小溪岸边剥食新鲜的莲蓬是一种闲适与安逸。草地上,大家踢一会儿足球,是一种畅快与潇洒;河面上,放逐自己折叠的小船,则满载着憧憬和乐趣……

本组由五篇课文和阅读连接、综合学习组成的。《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是古诗词,一个“古”字好像离孩子们的生活有点遥远,但是古代的“儿童”和现在的“儿童”都是“孩子”,诗中记录的都是童年的足迹;留下的都是值得回味的记忆。《天窗》中那被关在乡下屋中的孩子,是那一方天窗让他们的想象丰富起来,也让他们的渴望丰富起来,天窗虽小,但是,却把他们的心引得好远,好远。《快乐的足球赛》是诗歌,足球赛是孩子们诗意的生活。课文为我们呈现的是孩子的群体形象,阅读的过程就是快乐在迅速地传递。孩子都有孩子的小把戏,芦叶船就是其中之一。芦叶是自然的赏赐,做芦叶船则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手巧,是否心灵。《女孩乌塔》中的乌塔的世界要大得多,而且,她的这个大世界是自己闯荡出来的,看起来很潇洒,也很让中国的孩子羡慕。女孩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是多方位的,一篇篇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饶有情趣的儿童生活图,并在其中折射着一种思想,那就是人类特别是少年儿童,要想活得快乐、充实,就必须“回归自然,尊重天性,热爱生活”。

因此,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两个层面:一是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内容、体会乐趣、感悟生活。要通过阅读感受古代儿童、当代儿童还有外国儿童的不同生活情趣,丰富孩子的阅读感受,引发儿童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二是面对现实生活,师生要积极创造快乐、记录快乐,实实在在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娱乐游戏活动,踏春、调查访问等。为了使“阅读链接”“我的小笔头”内容更充实,活动开展更丰富,关于“儿时的游戏”邀请家长、任课教师、交流座谈可以提前布置。丰富了孩子的实践活动,也就丰富了孩子的对生活的体会、理解和感悟,从而促进孩子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的健康发展。

课时安排:

古诗二首……………………………..二课时

天窗…………………………………..2课时

快乐足球赛…………………………..1课时

芦叶船………………………………..2课时

女孩乌塔………………………………2课时

阅读链接………………………………1课时

综合学习……………………………..4课时课时

1、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所见到的景物,展现了春夏之交儿童捕蝶嬉戏的生动情景。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喜爱乡村春天美景的思想感情。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教学时,从一开始的简介作者及背景到品词析句直至想象意境,都要注意把握着诗人的情感脉搏。同时,还要注重诗歌朗读的层次性。在研读古诗前只要求读通全诗,在品词析句中要求品读诗句,在想象意境中就要求放声感情朗读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品味古诗无穷的语言魅力,可以让学生搜集杨万里、辛弃疾的另外的诗、词来赏读,让学生在体会诗情美,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最终达到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词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感悟诗、词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来说说,你觉得最快乐事情?

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他们快乐吗?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2、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3、.自学理解诗的内容。

(1)自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2)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决。

(3)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理解古诗。

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儿童正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机械记忆古诗内容的方式,使诗的内容得到了真正的内化,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4)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5.拓展性练习,你还知道杨万里的哪些诗。

(把课内学习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有效的教育资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

1、背诵。2、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二、学习《清平乐.村居》

1、了解宋词的特点。

2、简介辛弃疾

3、读《清平乐村居》。

4提出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

5、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

上阕:边读边想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

(1)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2)这个家庭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这温馨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4)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再读。

(5)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是谁在陶醉?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

通过读中感悟,说中理解,加深学生对词的记忆。

下阕:

(1)自读。指读。

(2)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

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3)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4)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5)指名朗读。

拓展练习:

1、师生共同介绍辛弃疾的诗词

2、师介绍词:《如梦令》《满江红》《沁园春》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茅——醉?

相媚——翁媪?

溪上、溪东、溪头。?

最喜——无赖?

教学反思:

2.天窗

教材分析:

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多少雕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童稚的真情。一方面作者抓住孩子好动、爱玩儿的天性。如“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最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一处处生动的描写,会使我们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童年。表现童趣的另一方面是丰富的想象。爱幻想、爱想象是孩子的共有特征,作者抓住孩子爱玩、爱想的特点,把天窗下的孩童世界描写得细腻而生动。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觉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积累并了解“慰藉、一瞥、猛厉、锐利、阔达”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感受天窗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4、培养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5背诵课文4——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你见到过的天窗。

(由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2、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矛盾的散文《天窗》。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4—9节,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巡祝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加以归纳:

为什么作者把小小的天窗说是神奇的,是精神的慰藉呢?

(课堂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学生的问题很幼稚,零散,但这种问题意识还是应特别重视的。)

第二课时

(一)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感悟课文

为什么作者把小小的天窗说是神奇的,是精神的慰藉呢?

(二)预案:

1、读课文3-6小节,找找有关语句,多读几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欣赏3、4、5小节,出示:

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生活谈感受,写感受。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有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会想到什么?

5、引导6节

(1)读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呢?

(2)为什么作者看到的很少,却想到的很多?

(3)集体交流。

(4)感情朗读。

小结:愿大家都能拥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天窗”,去想象。

四、拓展渠道,延伸学习

介绍茅盾有关作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与大师交朋友,上网查寻,以后也会成为一名大作家。

课后反思:

3.快乐的足球赛

教材分析:

本诗语言通俗易懂,运用押韵诗歌形式,描写了孩子们在小河边的草地上进行足球赛的热闹场面,处处洋溢着幽默、风趣,充满着童真、童趣,无时不让人感受着这场足球赛的快乐气氛。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了一场精彩的球赛。先来感受一下孩子们的赛前准备吧,虽然不用海报,不贴门票,但球赛却异常火爆,瞧,没有正规的场地,双方不用限制人数的多少,球门是两个没有上学的“小豆豆”,没有比赛的时间,没有裁判,可从文中“热闹、飞跑、乱跑乱叫”这些词语却让人充分感觉到了球场上的孩子们早已是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让人不得不相信这场比赛将会进行得热热闹闹。

再看看比赛的过程,那一个个精彩绝伦的镜头又怎能不让你捧腹大笑?瞧,“球满场乱飞、人人大汗直冒”足以让人想象得到此时的孩子们是何等的兴奋与快乐,哎呀,“小胖把球射进了自家球门,他还在拍手叫好,我呢,才要进攻,球门却找不到了,原来是去草地上摔跤,”多么纯真、可爱的孩子呀。大家正在起哄,球又让小狗叼跑了,此时不要说那些球场上飞跑的孩子们会笑闹成一团,就是读着文字的我,也早已满脸笑意了。

比赛结束了,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着这份难得的快乐,有的闭目养神,有的在小河里洗澡,有的在一起谈天说地,有的追跑玩耍…..看着这其乐融融的画面,会不由让人感动,又有谁忍心去打扰?是啊,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充满笑声的童年生活真好!

教学目标:

1、认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

2、体会足球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1、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

3、体会足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

(1)找出孩子们的足球赛和平时看到的足球赛有什么不同?

(场地、时间、队员、人数、守门、裁判、射门、比分)

(2)从哪体会出足球的快乐?读出快乐之情。

引导学生从“比赛前、比赛中”,足以让人捧腹的精彩镜头去体会,在学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如“小胖把球射进自家球门,他还拍手叫好,球门不见了,去草地上摔跤,球让小狗叼跑时”,这种种状况发生后,场上的其他小伙伴会有什么表现呢?想象当时场上的情景,让学生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快乐,也是非常重要的。

4.芦叶船

教材分析:

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玩什么却千差万别。在孩子的眼里,蓝天、大海、山、水、花、草,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然而,吴成笔下的童年欢乐则来自于小小的芦叶。他们用芦叶做成一只只小小的芦叶船,这种快乐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种自然的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朴素与真挚。

初读《芦叶船》,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河边,手拿芦叶船快乐嬉戏玩耍的情景便跃然纸上。那片片极其简单的芦叶,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成了天然的玩具,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不仅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小船,并能得心应手的操作。那娴熟的动作,动听的吹奏,欢乐的场面,不禁让人想起那悠远的童年时代……

文章脉落清晰,层次分明。作者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那“像蜘蛛网一样的河道”,一个简单明了的比喻,便生动地再现了纵横交错、如迷宫般江南水乡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又怎能不让那些喜欢追寻快乐自由的孩子们眉开眼笑呢?这也正是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基础。不仅如此,到了春天,随着一个“冒”字,那密密层层的芦苇便快速地生长起来,“像船上的桅杆,像升起的绿色风帆”这样两个生动的比喻,不仅描写了芦苇的样子,从中也体会到了那浓浓的春意,作者对家乡、对芦苇那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的确,美妙的江南水乡,本就是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再加上那纵横交错的河道旁密密层层的芦苇,那如绿色风帆般的芦叶随风摇曳,不禁会让人由衷想说:给作者带来快乐的地方真美。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所带来的欢乐

3、抓住课文重点,通过“想象、感情朗读”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味作者愉快的童年生活,以及他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芦叶船》。

汇报预习:

1、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2、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了解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感悟课文,理解感情。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二、理解句子。

通过“折、做、叠”几个动词,体会孩子们的智慧,“吐、跑、扔”体会孩子们操作的得心应手,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学生可能会想象到“还是我的船做得精致,肯定会跑得远,”“我的船比你的结实,一定不会输给你的…….”,

(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

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聪明。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3、展开想象,小小的芦叶船带着童年的快乐,票向了长江,票向了东海……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三、拓展:说说自己童年的快乐事情。

5.女孩儿乌塔

教材分析

乌塔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课文主要写了她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通过攀谈,“我”知道了中德孩子所受教育的差异,中国的孩子从小依赖性强,是家里的宝贝,一般由爸爸妈妈带他们出去玩。而德国的孩子从小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与乌塔在旅馆相识,通过“我”的亲眼目睹和“我”与乌塔的交谈,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独自一人出门在外,并能从容处理各种事情,适应各种环境,做事有计划、果断、胆大而心细的小姑娘的形象。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

(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自己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3、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形成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2)认读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2、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3、再读课文,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忆课文内容。

二、深入学习,感悟课文。

(一)你最佩服乌他塔的哪些地方?在文中找出理由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想法。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

3、乌塔都到过的地方。

4、给家人买礼物。

(把课本中的人物经历和学生自己生活实际进行对照,使学生得到启示,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展开辩论,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周游欧洲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阅读链接

这一“阅读链接”从“享受童年的快乐”这一文化主题出发,安排了“儿时的游戏”的系列内容。教材包括两部分:一是“我喜欢这样玩儿”,以“翻绳”“染指甲”“踢毽子”为例游戏的玩法与妙处作了介绍。二是以“昨天他们怎样玩儿”为内容,意在让学生更加广泛地了解过去的或者别人喜欢的各种各样的游戏。教材附有一张调查表,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采访记录。教材配有提示性的插图,包括跳方兜、拍手歌、跳皮筋、推铁环、转陀螺、编花篮等。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课文中童年的生活,汇报自己的快乐游戏。

2、开展社会调查,体会长辈的童年乐趣,增长社会阅历。

课前准备: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为了把这次活动搞好,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做好准备。

第一、让学生想清楚、讲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班里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准备,争取在大家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把阳光的一面,自己的特长展示给大家。这就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认真思考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自己最喜欢玩什么。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喜欢的,其中的甘苦与快乐是什么。必要时可以用实物或者行动展示。

第二、邀请、鼓动其他教师或家长参加班级活动。

二、导入:

著名诗人雷抒雁说得好,说得实在,“一个不会游戏的人,大家总会觉着他的生活有点枯燥;而过些日子如果不去玩一玩,你也许会觉得生活太憋闷了”

你,儿时的游戏有哪些?哪些游戏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把蕴涵在“儿时的游戏”中的欢笑、哀愁、酸甜苦辣,跟大家尽情表白吧。这次语文活动给了大家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阅读课文,谈谈感受。

四、说说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要说出喜欢的理由。

五、汇报调查

1、汇报结果。

3、谈谈感受。

综合学习一

教学目标:

积累成语和充满童趣的古诗。学习好的读书方法。以让你我都快乐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写自己的童年趣事,逐步学会修改文章,提高习作的水平。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采蜜集

1、读成语,比一比谁记得又准又多。

2、补充自己知道的有关成语。

面带微笑;

几声冷笑;

一脸奸笑;

哈哈大笑;

一阵爆笑;

会心一笑;

回眸一笑;

皮笑肉不笑

二、读读背背

1、读诗

2、了解诗的内容,谈谈感受。

3、背诵古诗。

三、我的好方法

1、学习书中的方法。

2、介绍自己的好方法。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看课文启发学生,拓展学生的思路。

2、想想怎样让别人和自己快乐。

3、小组交流

提出说的要求:第一、让大家听清楚快乐的根源或苦恼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听清楚表达的同学什么地方说得好。

第三、听众要积极想办法,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要善意地、文明地讲究表达方式地说明自己的意思。

提出听的要求:

4、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准备活动:

在你的生活里,曾经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也许大家一时想不起来了。不要紧,老师建议大家先开展一个“趣味故事大搜捕”的活动。请同学们先认真地在课外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上找一找“趣味故事”,或者让大人们给讲一些“趣味故事”。

一、读短文,说说你从哪体会出有趣了?

“趣”的第一个要义:使自己快乐、好玩、高兴的事情。第二个要义:惊奇、意外、特别的情节或者结果”。这是幽默的艺术。这是高层次的趣。

二、学习作者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写作方法。

“那些地方让我们觉得作者或者文中的任务很快乐?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哪些语言现象(语句和段落)表达了作者的快乐的情感?”“在文章中,哪些情节让我们读者发笑?为什么会发笑?哪些语言把让人发笑的做法、情节很好的写下来了?”

三、指导习作:

看,这次习作是多么有趣呀!如果我们把童年的趣事写下来讲给大家听,那么每个人的生活中就会飞扬出一串串笑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

为了让笑声在生活中响起来,我们来开展个“童年趣事大比拼”活动怎么样?如果喜欢的话,大家就一起来吧!

趣味故事“大搜捕”

把搜集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完了、笑够了,就认真想一想:你觉得这些故事哪里有趣?为什么?

童年趣事“集中营”

读了、听了别人的趣味故事之后,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了?好好想想:自己的生活中,哪件、哪几件事情想起来就好笑?这几件事的哪些地方好笑?如果你想好了,就把这几件事讲给同桌或者要好的伙伴听,看他们听了之后会不会发出开心的笑声。如果听完了他们真的笑了,要让他们谈一谈:他们为什么要笑,哪里有趣?如果听完了他们没笑,那就要让他们帮助分析一下:是这件事没有意思,还是自己讲得不好?听听他们的分析,认真想想:怎样讲才能让别人觉得有趣?

为童年趣事“留影”

根据伙伴的建议,把你自己选出来的趣味故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你或者同伴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写得细致一些。一边写一边读,看自己是不是又笑了起来。

当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把事情的前后经过交代清楚,让别人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可笑的事情,事情是怎么发生和发展的。写好以后,请老师给指点一下,按照老师的指点进行修改。

在笑声中成长

最后,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写的童年趣事编印成小册子,每人一份。然后我建议大家对这些故事进行一下分类:哪些故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哪些故事仅仅是让人一笑了之?哪些故事是善意的?哪些故事不值得效仿的?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建议“马上动笔”!

三、自己习作。

四、作文讲评。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

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

板书: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词语。

芦苇、缤纷、密如蛛网、恬静、飘逸、口哨、舵手、纺织娘、包裹

舵手,看舵的偏旁你就一定知道它跟什么有关?那什么是舵手呢?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多装在船的尾部。那你能猜出舵手的意思吗?你瞧,有些词通过查字典或猜想也可以知道词义。

再看“纺织娘”,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见过吗?(看图片了解纺织娘)你能快速地在书中找到描写纺织娘的句子读一读吗?“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你瞧,作者抓住了纺织娘身体、触须和羽翼特点,仅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纺织娘的外形,写作时抓住事物特点多重要呀!

好了,同学们,其它的词语我们会在读文的过程中学习。

3.字词我们都认识后,相信读文更没问题了。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美景和趣事,板书)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一)体会芦苇之美

1.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故乡芦苇之美吧。

问:谁来读读文中描写芦苇之美的句子?(一片片,一簇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故乡的芦苇有什么特点?(多、长、绿、轻)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体会一下芦苇的特点。(2人)

读着读着,你体会到那份“恬静和飘逸”了吗?(课件变红)说说你的感受?你瞧,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呢。

那我们就读出这份恬静和飘逸。(指名读)

2.师:正是这芦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所以作者发着内心地说……(出示课件复沓1: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二)体会事情之趣

1.师过渡:这样朴实无华却飘逸美丽的芦苇在家乡随处可见,春天来临,它便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请同学默读第7、8、9自然段,思考:试着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每件事,写在这一段的旁边;再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份童年的快乐,将句子画下来。

2.请同学们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一下你每件事概括的语言,看能不能最简单;再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3.汇报交流

概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抓纺织娘

(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4.复沓2:正是因为有了芦苇,才有了我们童年的这些趣事,所以作者说“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三)感受缤纷的记忆

1.师:学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段话(课件出示)没学。(1读)请你先来读读这段话,说说对此你有什么疑问?(这段没有芦苇)

是呀,没有芦苇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谁来再读一读(2读)。

问:这段写了故乡的哪些事物?(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生我养我的故乡呀,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比如: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还有棉花。(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这样体现不出缤纷的记忆,不美)

师:那我们就加上这些词一些来体会那缤纷的记忆吧,齐读(3读)。

师:你想看看这些美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读句子,4读)

2.师:这些事物如此之美,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故乡的芦苇,由些我们更能体会到芦苇对作者的重要了,这也就是写这些美景的原因,更衬托出不起眼的芦苇的与众不同了,所以作者说(复沓3):“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四、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芦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单元整合,训练说话

师:故乡的芦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老家的萤火》,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还不曾远离故乡,但我想故乡也一定有你难忘的事物,你能想一想,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吗?“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因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都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冀教版)

4、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难点分析:

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描写景色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

4.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

望:看,往远处看。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却步、望子成龙、望风而逃”等。这样一来对“望”理解更深入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人都望见了什么?从哪里能够看出诗人是在远处望洞庭、望天门山,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

5.汇报交流各自所发现的两首古诗中描写的不同景物。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学习《望洞庭》。

过渡: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

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欣赏洞庭湖美景画面。2.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教师范读。

3.自己练读。4.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2)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让学生找“庭、潭、镜、磨、螺”这五个字的形近字,记忆字形。书写时提示:“庭、磨”的撇要向左下伸展,包住右下部分。

四、作业

收集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和描写洞庭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

遥望秋月赞美、热爱大自然

山水

第二课时

导入:“我们一起感受了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静美,那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天门山的壮美。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

(二)“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理解句意,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二、想象诗歌的意境,品读天门山的壮美。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诗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想象画面(2)读出节奏感。(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

三、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想象画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四、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最喜欢的一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和李白的其他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断、开、流、回、出、来-----动胸襟开阔

山青、水碧、丽日、孤帆-----美情思奔放

教学反思:

5、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十三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二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3.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描绘的桂林风景图,培养孩子投身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重难点分析: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桂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桂林山水,领略美。

课前听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1.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的题目是《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是广西壮族非常有名的一首山歌。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广西不仅山歌有名,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就是桂林

2.(幻灯出示:桂林)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教师做文字说明:

看,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烟雨蒙蒙的漓江,又是另一番的景象。走进桂林的绿水青山,让人觉得仿佛走近了仙境一般。

二、整体感知,带入美。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

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理解“甲”:天下第一。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4.默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交流: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请看自读提示。

5.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把最吸引你、你感到最美的地方用笔画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

(2)找到桂林山、水、洞的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赏”、“涉”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分析记忆字形,“奖”与“桨”,“栽”与“裁”要注意区分。

4.学生练写其他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四、作业布置

书写本课生字及词语

板书设计:

5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二课时

一、品读感知,领悟美。

上节课,我们朗读完了课文,同学们说一说: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

根据学生的交流,引领学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桂林洞的“奇绝”。师生交流。

(一)走近漓江,领悟美

1.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2.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3.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试着背诵。

4.学法迁移,自学美。

(1)小结学法。

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的有关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节。

(二)走近桂林的山:领悟美。

1.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找到桂林山的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的有关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读出感情。

读读:读第三节。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学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4.在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山的:奇、秀、险。

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1)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语句。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

用整齐的句式:奇、秀、险(板书)

(三)走近桂林的洞,领悟美。

1.根据小结的自学方法,以读代讲。在教师激情点拨中感悟洞的奇绝。

2.把品味体会和感情朗读紧密结合。

二、升华情感,体会美。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山水间又有变幻无穷的洞。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1、师生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背诵课文,留住美。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指导背诵。

四、选择性作业,延伸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板书设计:

5桂林山水

总: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静清绿

分:桂林的山奇秀险

溶洞剔透幽深绚烂

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阅读链接美的发现(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的内容。

2、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字词的问题。

3、锻炼孩子口才、发展学生语言素养。

课前准备:搜集风景名胜的美文、图片、资料介绍,选择与美文合适的音乐,或者能够勾起人们对自然无限遐想的自然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

1、师:同学们,谁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音乐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意境?

2、师:这是老师给学生带的礼物,同学们带来的关于自然风景的礼物会更丰富,更精彩,更令大家陶醉。

二、阅读文本,初步了解阅读链接的大概内容

1、师:下面,请大家打开书21页,自已认真的读一读。

2、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3、找2-3名学生说一说。

4、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内容?

5、找四名学生,每位学生读一个板块的内容。

三、再回归文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发现。

1、师:同学们,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吧,一会儿我要找同学们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2、同学们自由读。

4、读后先小组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5、分组展示

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方面:听听看看展示的同学哪里最精彩;他人的展示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有什么补充或建议。

四、走进想像的乐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一起发现美,走进了一个美的乐园,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幅画来表达你的心情?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笔做画。

3、师:谁能向大家来展示你的作品?同学生踊跃参与。

5、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作品呀?

五、扩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直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美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大家想不想课下到我们身边找一找美,如果你找到了,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有时间会再一起来交流,好不好?

六、课下作业

写一篇景物的文章

教学反思:

综合学习一

文本细读:

综合学习一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读读背背”中《郎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寄情名山大川,流连田园风光,这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共同志趣,那一处处美景陶冶了诗人的情操,更激起了他们勃勃的诗情,因而不少的写景文章语言用词都很华美。积累这些语汇的过程是一个丰富自己阅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生活的过程。教学中我的猜谜集可以采用分类积累的方式。可以将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和我的采蜜集综合考虑。即先对“最美的地方”进行讨论,然后到“最美的地方”感受体验,中间可以对“最美地方”的文化内容、如题字、说明、标语、楹联等作必要的采集,记入自己的“采蜜集”,最后,完成“最美的地方”的小练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更多的积累描写界色的好词佳句。

2、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初步的习作能力有机结合,通过口语交际积累、展示生活的素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意识与能力。

2、初步了解文化名人的作品,激发喜欢积累的情趣。

3、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巩固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验诗人来源于生活中的心境

策略与方法:

采用小本本展示“我的采蜜集”采用想象法学习读读背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描写景色的词语、诗歌、谚语、古诗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回顾

孩子们,我们刚刚开学两个星期,就已经欣赏了很多自然的美景,著名的景观。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可以是词语、古诗、诗歌、或者优秀的段落。(学生畅谈)

二、我的采蜜集

1、请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描写景色的词语展示给大家吧!

2、选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成语,自办手抄报,版面设计可以采用明快色彩!

3、评选“成语积累之星”,“成语积累优胜小组”。

三、读读背背

1、用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读通、读准《浪淘沙北戴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推荐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冀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阅读链接美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的内容。

2、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字词的问题。

3、锻炼孩子口才、发展学生语言素养。

课前准备:搜集风景名胜的美文、图片、资料介绍,选择与美文合适的音乐,或者能够勾起人们对自然无限遐想的自然音乐。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再设计与教学随笔

一、播放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

1、师:同学们,谁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音乐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意境?

2、师:这是老师给学生带的礼物,同学们带来的关于自然风景的礼物会更丰富,更精彩,更令大家陶醉。

二、阅读文本,初步了解阅读链接的大概内容

1、师:下面,请大家打开书18页,自已认真的读一读。

2、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3、找2-3名学生说一说。

4、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内容?

5、找四名学生,每位学生读一个板块的内容。

三、再回归文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发现。

1、师:同学们,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吧,一会儿我要找同学们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2、同学们自由读。

4、读后先小组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5、分组展示

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方面:听听看看展示的同学哪里最精彩;他人的展示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有什么补充或建议。

四、走进想像的乐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一起发现美,走进了一个美的乐园,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幅画来表达你的心情?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笔做画。

3、师:谁能向大家来展示你的作品?同学生踊跃参与。

5、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作品呀?

五、扩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直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美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大家想不想课下到我们身边找一找美,如果你找到了,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有时间会再一起来交流,好不好?

六、课下作业

写一篇景物的文章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最美的地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丽。

2、让学生学会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的心目中的家乡。

3、培养交际能力,用普通话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讲普通话和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2、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和自我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欣赏了美丽的桂林山水,一起走过阅读连接中的杭州西湖、黄河壶口瀑布、亚龙湾等许多迷人的地方,同学们你还看到过那些美丽的地方?(交流)实际上最美的地方不只在名山大川,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那润泽的土地上也有很多让人留恋的地方:比如村旁的小溪、房后的树林、街心花园、校园一角……这些都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准备开展一次“家乡最美的风景”暨“优秀小导游”的评选活动。各班要上报两名参赛选手,谁想参加呀?这么多人想去,选谁呢?这样吧,咱们开展一次优秀小导游比赛,谁最棒就推荐谁去,好吗?

师:咱们的家乡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家乡一处美丽的地方,你想介绍哪个地方呢?你们觉得应该怎样介绍呢?(共同交流:景物地点、特点,也可加入传说、说话有快有慢、有感情,用普通话……)

二、全班互动交际自己眼中的美景,闯关

第一关:小导游初赛(在小组内讲讲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并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记下推选的理由,也可合作画画)。

第二关:小导游复赛(全班交流,交流前请各组介绍本组优秀小导游的优势,教师顺势指导交流要求,全班交流过程中针对交流情况适时点拨)。

三、评价总结

学生参与评价,讲清理由。颁发班内入选美景及小导游标志。

第三、四、五课时

我的小笔头我最喜爱的地方

习作要求:

《综合学习一》中“我的小笔头”习作要求是这样的:《梦中的外婆家》例文引入,外婆家的藤花书屋,淡红的花朵,大竹园……在小作者的笔下都是那么美,那么亲切。喜爱,才能写出美。你喜欢哪儿?请你也来写一写。

教材分析:

本次作文是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较三年级有很大发展设计的。三年级时已有过写景的片断训练,在此基础上这次习作要求有了很大提高,从例文来看,有了一定的表达顺序,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宽松、愉悦的游玩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实践中,调动多种感官,触摸写作素材。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将最具特色的景物写生动、具体。体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

3.体现整合的理念,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准备好摄像机、照相机或画笔。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融身自己喜爱的地方,放飞自我,感受自然

师: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讲得都很棒,老师知道了景色美,能给你们带来快乐的地方就是你们最爱的地方,他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同学们,马上就是星期天了,老师有个提议,让你的父母再带你到最喜爱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怎么样?有条件的可以用摄像机或用照相机拍下,也可用自己的手画下那里的美景,咱们准备用它来装饰黑板旁边的展示栏,好吗?当然了,同学们也一定要仔细观察那里,那里的小导游可是你呦!(指点方法:1要突出重点,在大范围观察的基础上,重点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几种事物,用笔记下他们的特点。2注重方法,观察的时候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心去感受。)

二、成果展示,畅谈最爱的地方

师:上周星期天,同学们再次走进了自己最爱的地方,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就洞察到了你们内心的喜悦。那好,同学们就利用这节课找你最喜欢的伙伴把你最爱的地方介绍给他听,好吗?(学生交流)师巡视,推选典型的在全班交流。

三、明确方法,描绘最爱的地方

1、趣味启发。师:同学们,我们最爱的地方像一只美丽的小兔子,揣在我们各自的怀里,现在就请大家把“兔子”放出来,让它在我们的纸上踩出最美的花朵吧!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快乐。你认为怎样写才能最有效地体现是最“爱”的地方,才能写得形象生动感人呢?

2、探寻方法。读读《梦中的外婆家》这篇例文,想一想,我们如何写好自己眼中的“最爱”,梦中的地方。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按一定的顺序写,把景物的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联想、感受以及带给了自己哪些快乐写出来,语言要生动形象,要灵活应用妙词佳句,要巧妙的用字词体现自己的“最爱”。

3、学生练习写作。

四、读品结合,展示自己最爱的地方

1、小组内互相读读评评,找找优点和不足。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3、全班交流。各组推荐的同学上台朗读,师生互评,以表扬激励为主。

4、学生再作修改。完成后自己再读一读,或互相读一读。

五、抄写,根据兴趣可以给自己的作品配图

优秀作品张贴于展板,有兴趣的可发到网上或杂志社。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冀教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冀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单元主题分析: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智慧的根。从古至今,无论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得有多快,智慧的翅膀飞得有多高,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眷顾与依恋。和作家、诗人、旅行家、探险家一起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画卷吧,从《桂林山水》《望天门山》《望洞庭湖》中发现怎样欣赏名胜;从《秋色》《大海的歌》《下雪的声音》中体会怎样用心和自然交流……

学习这一单元,一要注意品味朗读,想象画面,入情入境,体验自然美景,并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的方法。二要注意师生一起投身自然,回归自然,让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在大自然中鲜活起来,也让师生的语文生活和语文体验丰富、充实起来。三要注意审美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更自主地认识“鼾、屏、蔚”等34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潮、涛、增、”等4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相关的篇章。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用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习到的写景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

3、尝试在习作中将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景方法加以运用。

4、能用普通话交谈,采用辩论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不同景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在广泛的阅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课时设置:

1《大海的歌》…………………………………………………………2课时

2《下雪的声音》…………………………………………………2课时

3﹡《秋色》…………………………………………………………1课时

4《古诗二首》………………………………………………………2课时

5《桂林山水》…………………………………………………………2课时

阅读链接《美的发现》…………………………………………1课时

综合学习一………………………………………………………1课时

口语交际《最美的地方》………………………………………1课时

我的小笔头…………………………………………………………3课时

主题实践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上课前十分钟分别把两个学生藏于校园某个角落。)

一.创设情境,突出活动主题:

1、教师:同学们,大家看看,咱们班现在是不是少了两个同学啊?刚才我分别把他们藏在了校园的某个角落,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回来啊?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不论找到与否,要全部回到教室里来。

(注意要轻声点,不能说话不要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2、同学们回到教室后,师根据结果进行询问: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生生发言。

总结:同学们刚才说的真好,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有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序的做好每件事。刚才大家都发现我们校园有了秋色,景色很美,好!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我们的第一个课题的研究:感受大自然的美。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结合今天你们的活动,你们的认识,以后你们准备怎么去发现自然,如何开始?把你们的方案写在老师发给小组长的纸上,十分钟以后给大家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很好,现在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意见,给他们提出来?

小结:在下一段的活动中,老师再给你们添点建议,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一下:你对哪个季节里的什么景物、事物最感兴趣,想一想:对感兴趣或者喜欢的景物、事物你了解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清楚?这就要努力通过观察来搞清楚――认真的看、听、嗅、触摸……除了观察,还要注意发现一些问题,要注意做好观察笔记,做好资料积累:笔记、标本、绘画、照片……都可以,这可都是你的发现呢!

二、活动开展:

1、学生可对自然界的任一事物发言论(朗诵诗歌,用歌声表达,优美词句或段落)。

2、以“我感受到了美”为题写一段话。

三、教师总结

好,同学们,让我们利用每日的休闲时间一起唱着愉快的歌曲,追随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自然界的美吧!老师等待你们精妙的发现。

三、留心观察,记录秋色:

(后面的活动与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

1、大海的歌

教材分析: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

《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融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1.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课件播放大海的图片。

2.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语言训练]: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1.默读诗歌。

2.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默读思考: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诗句。(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四、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

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

(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宁静

(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

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

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

(1)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个“她”是谁?点出:“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

(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声。(学障班)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3)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

(4)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五、作业1、背诵大海睡了。2、摘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不闹了

宁静

不笑了

大海睡了人性

抱着明月

温柔

背着星星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感悟《海上的风》。

(一)入情入境读诗歌。

1.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引导:“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

2.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

3.各种形式读文

(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

1.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相机指导朗读。

●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

●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

●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

●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

2.读中体会: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

3.思考:诗歌的最后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4.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

(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教师导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续写“大海的歌”,写在小本本上。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

(1)自主学习7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全班讨论。(音、形、义、写。)

教师点拨:“涛”与“淘”、“朝”与“潮”、“绽”“淀”的对比、区分。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进行探究,学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合作朗读课文。2.配乐读文3.指导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六、作业

试着编写自己的“大海的歌”。

板书设计:

花神——海浪翻滚

琴师----波涛声音

海上的风是

大力士----渔船往来,一派繁荣

狮子----波浪滔天,气势壮观

2、下雪的声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十七个生字,会认字八个,会写字九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

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师生从谈话交流开始,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窸窸窣窣的雪声。

过渡: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指名读课文。(发挥学生的评价方式)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

过渡:“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边读边思考:下雪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用心感受,有感而发的。作者听到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3.师生交流。

●交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

●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课件展示

2.学生畅谈交流。

板书设计:

2下雪的声音

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屏气凝神

绚丽、序曲窃窃私语窸窸窣窣黏着你的耳畔

第二课时

一、指导背诵课文。

二、配乐体会读文。课件展示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好。

1.到大自然中,用心去聆听自然界的声音。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把自己学习本篇课文的感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2下雪的声音

用心感受

美爱希望

3秋色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题板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作业

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诗篇或段落。

板书设计:

3秋色

瓜果遍地景色迷人

喜悦赞美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无私奉献”。编有主体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和《开天辟地》,“快乐读书屋”中编有《购买上帝的男孩》和《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通过对这几篇赞美古今中外为别人、为人类甘心奉献的人物事迹的学习,学生们定会产生崇敬之情。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感谢”和“给助人老人的回信”,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了解感谢的技巧,习作既可以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拓展,又可以再次练习写书信这种常用文体。“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和知识介绍、“举办一次捐赠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自己去体验、感悟,由衷地产生崇敬感,不可以刻板地说教和生硬地灌输。

7血染的实验报告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出色地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的事。一天,卡尔施密特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剧痛,在5个小时里认真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应,最后献出了生命。他的记录成了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使抢救被毒蛇咬伤的人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这件事反映了卡尔施密特认真求实的科研品格,赞扬了科学家为科研事业、为人类的健康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

标题“血染的实验报告”,用一个偏正词组概括文章的内容。“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专门描述、记录某项课题研究全过程与结果的报告类文体。具体讲,就是以实验法为主进行观测、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记录成文,这就是实验报告。卡尔施密特的关于毒蛇咬伤治疗的实验是用他自身当实验对象的,他的研究与记录都是他在被蛇咬伤后忍受剧痛、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进行的,最后他为科研而牺牲。他的记录,就是实验报告。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实验报告,是用血写就的实验报告,所以称为“血染的实验报告”。

〔结构分析〕

本文共5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卡尔施密特作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完整地记叙卡尔施密特所作报告的特殊时间、地点及起因。这是事件发生的过程。第2自然段写卡尔施密特在实验室里专心研究美洲巨型毒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第3自然段写老科学家不慎被毒蛇咬伤。第4自然段,具体写老科学家在知道自己将要死去的情况下,决心为人类留下人被毒蛇咬伤后的感受与生理反应的资料,于是,他忍受剧痛顽强做记录。第5自然段写老科学家将“实验”记录一直记到停止呼吸,也写了老科学家这份记录在医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语意理解〕

“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是千千万万为科学事业捐躯的人中的一个。”

句子用“芝加哥”起首,点明卡尔施密特是美国的科学家,“血染的实验报告”写于美国的芝加哥。“捐躯”,为崇高的事业牺牲生命。科学事业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事业,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因此是崇高的事业。科学研究总有风险,轻则损财伤身,重则失去生命。历史上伟大的正义的科学家都是敢担风险的人,他们为科学甘愿奉献,不怕牺牲。卡尔施密特也是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一句话具体勾勒出巨型毒蛇的凶猛形象。3、4、5分句写毒蛇之大,在笼子中盘五六圈儿,说明蛇体很长。蛇的大小与蛇身长短有关,体长则型大,型大则力大,力大则凶猛。第6、7、8分句描绘毒蛇之凶。它被关在笼中也不安分,时刻准备攻击人类。蛇的视力不强,它了解周围情况主要凭长舌。蛇的舌头神经极其敏锐,能准确感知周围物体的性质、大小、远近,为其捕食、进攻作出判断。“不时”,时时,经常不断地。这条笼中的巨蛇,高抬头,频吐舌,正是它判断周围情况的表现,是随时准备进攻的表征。蛇大,毒大,力大,又时刻准备进攻,自然其眼睛给人凶恶的感觉。对蛇凶恶形象的描写,为下文老科学家被蛇咬伤做了铺垫。蛇这样凶恶,自然危险四伏,靠近者随时有被伤的可能。老科学家全然不顾,甚至还拿着它观察,抽蛇血化验,为科研事业他毫无畏惧。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的毒主要在蛇牙。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蛇毒进入血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亡。施密特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疼,四肢麻木时,清楚自己中蛇毒了。

“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几句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又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作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其意虽未言明,却使人明了,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落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写作特点〕

1.新颖的文题。

用短句或词语概括文章内容是拟题的常规方法。本文没有采取这个方法。一方面作者知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种包装,只有有创意,使标题新颖,才能具有吸引读者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文章在赞颂一个出色的科学家,而老科学家临终的行为正是在搞科研,其对被蛇咬后的生理反应的记录正是朴素的科研报告,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科研报告。所以,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比拟的办法去拟定标题。这个标题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巧妙地反映老科学家执著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老科学家的敬服、赞叹与纪念。

2.曲笔与直笔相互配合。

这也是作者艺术功力所在。曲笔,委婉地表达;直笔,直白地表达。曲笔与直笔有机相融,文章生动、耐读,也更能强烈地表情达意。比如,第1段,直写卡尔施密特的功绩,使读者一开篇便对老科学家的贡献有个概括的了解。“67岁的他以生命作为代价,完成了一次特殊实验”,设置了一个悬念,既扣题目,又促人读文。第2段写蛇的凶猛,是曲笔,全段无一个词语直写蛇的凶猛,也没写明它是毒蛇,而是在具体描写蛇的颜色、体长、脑袋、舌头、眼睛中,让读者自己产生蛇是凶猛的毒蛇的认识。文章歌颂老科家至高至上的人品及对人类的贡献,是在通过写老科学家在负伤后超常的表现后让人们自己悟出的。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情境导入。

①播放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②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③齐读这句话。

④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情景。

⑵精读课文。

①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②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③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的最强烈感受是什么?

④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⑤指导朗读4、5自然段。

⑶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做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呀,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2.积累内化。

⑴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⑵完成选择词语填空。

3.迁移练习。

⑴认读生字。

可以分为形声字和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认字。

⑵指导书写。

指导的重点:一类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博”容易误写成“”;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如“损、惧、肤、燥”等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4.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再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8开天辟地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是人类在幼稚时期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虚构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在古代,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对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幻想出一些有极大威力的神灵,这些神能够控制自然,能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先人迫切的要求与美好愿望。神话决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人类童年时代虚构出来的,是把自然力加以拟人化的产物。神话中的英雄都是神化了的人。神话表面上歌颂神,实际上是歌颂人类征服自然、反抗强暴的胜利。

文题中的“开天辟地”,就是开辟天地的意思,指宇宙的开始。人类在远古时就产生过疑问,这天地是怎样生成的?谁是天地的开辟者?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就虚构出一些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探讨开天辟地这个问题的当数屈原,他在《天问》中发出一连串关于开天辟地的疑问。正式记载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出现在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里。大意说,上古还没有天地时,世界混沌一片。后来出来阴神和阳神,苦心经营天地,最终使阴阳剖分,八方定位了,阳神管天,阴神管地,形成世界。在这之前、之后,还有许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直到三国时,徐整吸收众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也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关于“盘瓠”或“盘古”的传说,加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这一段空白,盘古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本文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述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地创造世界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坚强勇敢、勇于创造和富有自我牺牲品格的优秀民族,热情地讴歌了高尚的为征服自然的奉献精神。

〔结构分析〕

课文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远古时的世界一片混沌,像巨大的鸡蛋,盘古孕育在大蛋里。这是故事的起因,讲盘古的孕育。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盘古将天地劈开,又顶天立地支撑不让其合拢,直至累死。这是故事的经过,讲盘古成熟后的伟业,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先写盘古孕育成熟了,发现眼前漆黑,便劈开混沌的圆东西,使天与地分开。再写他头顶天,脚踩地,奋力支撑,并随天地的升高与加厚、身体也不断增高,直至天地不能重合,他也最终累死。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盘古死后泽被后人,仍造福于人类。这是故事的结尾,盘古不仅开辟了天地,而且把一切献给人类,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语意理解〕

“传说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

“混沌”,传说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庄子应帝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南海的天帝叫,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混沌没有七窍,和忽便用爷子、凿子给混沌凿七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结果混沌却死了。这个故事虽滑稽,却已包含开天辟地神话的概念。后来的传说中,混沌被丑化了。比如《神异经》说混沌是个像狗又像人熊的野兽,是个“睁眼瞎”。他抵触有德性的人,却对恶人服服帖帖。可见,人们对与黑暗差不多同义的混沌大无好感。本故事用这一句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表达人们对黑暗的厌恶,对光明的追求。

“天地的开创者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

本故事中的盘古是作者综合以前诸多故事创造出来的。中国南方瑶、苗、黎等民族流传的故事中把“盘瓠”两字音转为“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尊。传说南海有绵亘三百里的盘古墓。又说有个盘古国,一国人都以盘古为姓。

“随着一声巨响,蛋里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

“阴”和“阳”最初的意义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比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经》把阴阳交替看做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庄子》体现道家学派观点,把世界之初解释为阴阳混沌,是盘古将混沌劈开,阴阳割离。阳气轻而清,自然上升为“天”,阴气重而浊,自然下沉为“地”。

“刚劈开的天和地,相距是很近的。盘古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

盘古劈开天地,这是他创造世界的第一步。因为天地分开前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刚劈开也有重合拢的趋势。如不采取措施,则前功尽弃。另外,刚劈开的天地“相距很近”,天地空间太小,自然人们生活不会舒畅。从以上两点考虑,盘古必须设法阻止天地合拢。“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用身体当做支撑物去支撑。为了光明,为了人类的生存,盘古以血肉之躯奋力支撑着天地,他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故事到这里已为人们塑造出一个壮丽的巨人形象。

〔写作特点〕

塑造了一个富于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的英雄。

中国神话的主要特点,往往是赞美了一些英雄人物为实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传统美德。本文是体现这一特点的代表作之一。文中的盘古,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英雄。为人民谋幸福的宏大理想,使他奋斗不息,他用自我牺牲去抗击死亡,将自己全部血肉与灵魂奉献给了一个光明、美好、可供后人自由共生的新天地。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献身的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盘古的行为与古代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关系。

2.体会盘古为人类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趣导入,了解文题。

①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能把你收集到的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③能说说你对“开天辟地”这个词的理解吗?

⑵通读全文,理清层次。

①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时间、人物、事件说清楚。)

②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③哪几个自然段意思相近,可以划为一大部分?说说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⑶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①默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天地的不同?指导学生抓住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下沉”这些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②自由读第二大段,你有什么感受?(指导体会盘古的伟大献身精神,注意抓住写动作的词语)

③从第三段中感受到人们对盘古的赞颂了吗?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背诵最后一段完成课后练习(1)。

⑷指导复述,完成练习(2)。

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每个自然段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可以用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但不要背诵课文。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自主完成。

⑵建议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3.迁移练习。

⑴认读生字。

①课文中的生字可以先让学生分类,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可以运用形声字、熟字加减偏旁等方法。

②找学生指名认读。

⑵指导书写12个生字。

抓住重点进行指导,如“创”字左边是“仓”不是“仑”,“拢”字右边是“龙”不是“尤”,“孕”字的笔顺先写“累”和“衡”笔画较多,注意写字时摆好各部分位置。

4.实践活动。

⑴查找一些神话故事。

⑵可以召开一次神话故事会。

快乐读书屋四

购买上帝的男孩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徐彦写的一篇外国儿童故事。故事讲一个孤儿邦迪由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帕特鲁普在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医生告诉邦迪:只有上帝能救叔叔。于是,邦迪用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一个老者深受感动,卖给邦迪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又出钱请医疗小组把邦迪的叔叔治好。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应当有爱人之心,愿为他人谋幸福,爱心就是“上帝”。

“上帝”从字面解,在中国,称为天帝,或叫玉皇大帝,俗称天老爷。基督教把所信奉之神称为“上帝”。天主教则称“天主”。传说上帝神通广大,有仁爱之心,能普度众生,解救百姓。

〔结构分析〕

这篇故事共有8个自然段,依故事发展顺序讲述的,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邦迪用1美元到处买上帝,却总被店主赶出来。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一个老者将“上帝之吻”牌饮料卖给小邦迪。这部分借小邦迪之口交代了他买上帝的原因,是为了救昏迷不醒的叔叔。一个贫困的孤儿用仅有的1美元执著地买上帝救叔叔,感动了老者,老者卖给他一瓶“上帝之吻”牌的饮料。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在老者的帮助下,小邦迪的叔叔得救了。老者卖给小邦迪的“上帝”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实际是老者花钱请医疗组治好小邦迪的叔叔的伤。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老者给小邦迪的叔叔写信,说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语意解释〕

“一个小男孩儿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1美元是微不足道的。小邦迪的叔叔是建筑工人,收入不高,作为被叔叔抚养的小邦迪当然不可能有多少钱。这1美元,也可能是省下的零花钱。他要用1美元去为叔叔买救命的药,已经是“倾其所有”了。“沿街一家一家地问”,可见他的执著。他家家不落,生怕漏了一家店而漏了可能买到的“上帝”。这是他对叔叔的爱的驱动使然。小小年纪有如此爱心,怎不令人无比感动?“上帝”不是一般生活用品,也不是治病的药品,不能购买。邦迪不懂这些。他认为,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说的,自然是救叔叔的灵丹妙药,于是便天真地认认真真地“沿街一家一家地买”。这一举动看似荒唐,却映出小邦迪心灵深处的美好的东西———金子般的心。

“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老者”,老人。“银发”,灰白的头发。第1、2分句交代老板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是一个颇有阅历的人。“慈眉善目”,形容仁慈善良的样子。第3分句交代老板不但年纪大,而且心地很慈善。他没有武断地认为孩子捣乱、恶作剧,而是从弄清真相入手,因为老者阅历广,预料此中必有原委;因为慈善,才会不以坏人之心度人,而以君子之意看人,才可能深入了解。

“那个老者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者花重金聘来的。”

“翁”,年老的男子,即老头。“富翁”,泛指拥有大量财产的人。本文中的老者是“亿万富翁”,他的财产已超过“亿”,该是一个大富翁。“跨国公司”,指公司的业务超越本国,涉及两国或数国,说明老者的公司业务范围大,实力极其雄厚。“董事长”,企业、学校或团体,常组建董事会作为本单位领导机构。董事会的负责人叫董事长,他是这个机构的责权代表。“隐居”,原指对统治者不满或有厌世思想而在偏僻地方居住,不出来做官。本文仅指老者不再担任董事长,也不再过问公司事务,在远离公司的地方居住。“打发时光”,即消磨时间。“重金”,巨额的钱。这两句道出小邦迪叔叔得救的真相。老者的身份决定他十分富有。难能可贵的是这么有钱有势的人没有被铜臭污染,没有滋生霸气,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纯洁、富有仁爱的心。他不仅有慈祥的外表,而且有慈善的举动。他能帮助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普通的孩子,也一定常向社会献爱心,施善举。值得注意的是,献几美元或几百美元,一般人可能做到,而老者却是以“重金”聘医疗组,这就决不是一般人所为,不具备无价的爱心是做不到的。

“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这是点题句,也是总结全文的点睛之笔。老者道出一个道理,上帝是虚拟的,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化的人格体现。世界是没有上帝的,因而靠上帝拯救生灵也是不现实的。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心。有爱心,就会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关爱,一切困难与痛苦都可战胜,一切理想都可以实现。老者在这里是在选择小邦迪的爱心,也在表明,之所以救助病人,正是追求爱、实践爱,更是在宣扬爱,他企盼爱满人间。

〔写作特点〕

1.在直叙中巧妙地插叙与补叙。

文章开场就直叙小男孩在买上帝,接着逐段沿着“买上帝”这件事直叙下去,直到故事结束。小男孩是谁?为什么买上帝?完全可以放在前边作交代,即写出事件起因,但作者却放弃了这种平板的写法。这些问题是要交代的,否则读者会如堕云雾。作者巧妙地采取“补”与“插”的办法,使这些问题明了化。作者在写老者与邦迪的对话中说清了买上帝的原委。

2.耐人寻味的标题。

用“购买上帝的男孩儿”作文题,很诙谐,也使人悬念顿生:上帝是神是人们崇敬的万物之主,怎么可以购买呢?必有蹊跷,看下去!这正是作者立此题的原意。

3.别开生面的结尾。

最后两个自然段很妙,它不仅是情节的自然结束,更是对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写此类文章,大都事完了,文章也就完了。此文却跳出常规的框子。写老者已将杂货店卖掉,去旅游了。他是不想让邦迪叔侄找到自己表示答谢。卖掉店铺,表明不再回来;旅游去了,居无定所。老者的言行已告知:答谢就免了!帮助别人不言谢,做无名英雄,使老者仁爱之心再上一个台阶。一般说,写到此处文章结束已相当妙了,但作者又设计了一个老者来信的细节,解释原委,点明上帝就是爱心这一真理,读到这里,不由人不拍案叫绝:多么严谨的结构,多么奇妙的构思!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弄清小男孩的叔叔是怎么得救的,从而体会人世间人们真诚、无私的关爱是可以救助每一个人的上帝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爱心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情感。

2.理解老者信中话的含义,从而体会老者帮助小男孩的原因。

3.认识8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关于“爱心”的歌曲。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1.搜集相关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长请教,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条件的上网查阅,以便对“上帝”有所了解。

2.从课题引入交流资料。

上帝是什么,能进行买卖吗?有个小男孩要买上帝,这是为什么呢?共同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3.自读自悟,体验情感。

⑴初读课文时,先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读后交流初读感知。

⑵本课的难点是最后一段中老者信中话的含义,从中能看出他帮助小男孩救叔叔的原因,学生在读这部分时可能不易理解老者是被小男孩的一片爱心所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互读、互议、互听、自悟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结合第2自然段进一步领悟。

4.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⑴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奉献爱心?(播放歌曲)我们应该分别向老者,小男孩及他的叔叔学习什么品质?(为本单元后面的习作作铺垫)

⑵读演结合:让学生分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表演,注意加入人物表情、动作,再现人物品质。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⑴搜集类似的故事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

⑵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相关文章。

资料

〔上帝〕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脚手架〕在建筑各种建筑物时,为施工便利而搭的架子。

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希腊的古代神话故事。

希腊全称希腊共和国,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南端,首都雅典。希腊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希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荷马史诗,悲剧家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都在世界享有盛誉。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关于神和英雄的传说和故事。希腊人以想象中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大神及其周围的男女诸神为主要系谱,并认为诸神具有人的形体和人的性格,从而编制了错综虚幻、丰富多彩的神话,反映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朦胧的认识。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孕育出荷马史诗与雅典悲剧的土壤,而且对古罗马的神话与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乃至以后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要了解西方文化,研读希腊神话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讲的是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解除人类在漫漫长夜中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将火种偷来带到人间,并教会人类使用火种。人类生活改善了,但普罗米修斯受到宙斯的严厉惩罚。故事塑造了一个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英雄形象,盛情赞颂了普罗米修斯的丰功伟绩与坚韧顽强、永不屈服、勇于牺牲的精神。

本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人”,指普罗米修斯,表明本文是以人为主的故事。“火种”,供引火用的火。普罗米修斯用茴香枝从天上偷来一颗火星带到人间,人类再从他这里点燃其他地方的火,普罗米修斯带来的那颗火星就是引燃别处火的火种。“天上”,希腊神话中说,人类头上的天空也是一个世界,是诸神居住的地方,是无上美好幸福的处所。

〔结构分析〕

本故事依事件发展顺序讲述的,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人间原本没有火,人们只能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普罗米修斯决心从天上偷来火种。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成功地把火种偷来带到人间,并教会人们使用火。第4自然段写他偷取火种,第5自然段写他带回火种,第6、7、8自然段写他教人用火。

第三部分(第9~15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因偷火而受到的严厉惩罚。先写宙斯决定给他严厉惩罚,再写他拒绝认错而甘愿受罚,最后写他承受刑罚的痛苦。

第四部分(第16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被救。

第五部分(第17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赢得人类的敬仰,称他为“人类的大恩人”。

〔语意理解〕

“人类没有火烧烤食物,就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

这句话写人类没有火的生活质量低下。第一,从食用方面说,没火就不能烧烤食物,只能吃生的东西。第二,从照明方面说,没有火,就无法照明,就赶不走黑暗。这一句是从火的基本特性与功能上讲的。句末用省略号,表明无火给人类带来的不便与痛苦还有许多许多,不一一赘述。

“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神来到了人间。”

“这时候”,指人类没有火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是一名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但他不是高级的天神。普罗米修斯是聪明、勇敢、善良的神,他当人们的老师,教人们文化和劳动等知识、技能,使人类满意和幸福。本文写他从天上偷来火种,是他为人类谋幸福诸多事件中的一件。

“当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轰隆隆地从天空中驰过的时候,他跑上前去,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悄悄地偷取了一颗火星。”

这句写普罗米修斯偷火种的过程。句中的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他是宙斯和凡人勒托的儿子。他常受天后赫拉的虐待,宙斯便把太阳授给阿波罗。由于他长得年轻漂亮、英姿勃勃,所以他特别受青年的崇拜。在他们看来,阿波罗是集礼貌、道德、英俊和青春活力于一身的完美形象。他的权力很大,不但是预言家的保护神,而且主管青春、畜牧、医药、音乐和诗歌,并代表主神颁旨宣诏。他的标志是弓箭、七弦琴和神盾。他是人们按照太阳想象出来的,说他行走驾着太阳车,太阳车的车轮喷着火焰。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忍人们受寒冷和黑暗的煎熬,曾向宙斯提出把火给人间,宙斯拒绝了。后来,普罗米修斯只好去偷。他只偷了一颗火星,偷的不多,他以为不会被发现。

“宙斯听到普罗米修斯偷走火种的消息以后,暴跳如雷。”

这一句写宙斯对普罗米修斯偷火种给人类后的愤怒,于是引出下文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灾难。“宙斯”是天上众神中的主神。宙斯统治着众神、人类和整个宇宙。他安排宇宙的运行,主宰人类的命运。他按照每个人、神的行为行使赏罚的权力。宙斯反对把火给人间。普罗米修斯把火偷到人间后,宙斯从天上高处望见遍地大火,嗅到了烟味,才问:“发生什么事?”诸神告诉他普罗米修斯偷走火种的消息。“暴跳如雷”,跳着脚喊叫,喊声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

“他决定给普罗米修斯最严厉的惩罚———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宙斯把这个任务交给火神去执行。”

本句承接上句写盛怒下的宙斯要用最严厉的办法处罚普罗米修斯。句中的破折号起注释说明作用,说明“严厉惩罚”的内容是“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黑海、亚速海同里海之间的广阔地带叫“高加索”。“悬崖”,高而陡的山崖。普罗米修斯被锁在山的悬崖上,无法躲藏,无法活动,只能任由狂风吹,暴雨打,烈日晒。这样,被罚人更加痛苦。“火神”,名叫赫淮斯托斯。他是带两个奴仆维亚和克拉道斯(暴力和威力)去抓普罗米修斯的。火神和普罗米修斯关系很好,也赞成把火种带到人间,他是不得已才锁普罗米修斯的。

“白天,他的肝脏被秃鹫吃光了,到了晚上,肝脏又重新长出来。”

既写出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折磨,写出他的痛苦,又写出他顽强的反抗,永不屈服。希腊神话中说,普罗米修斯从未屈服过。捉他时,他奋力反抗,是寡不敌众,力竭而败才被捉的。被锁后,他忍受风吹日晒,内脏还被秃鹫啄食。但他不屈服,在铁链下疯狂挣扎,甚至把秃鹫都吓得惊慌飞走。

“直到现在,希腊人对普罗米修斯仍然十分敬仰,称他是‘人类的大恩人’。”

这句是故事的结尾,总结了普罗米修斯的功绩,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进一步赞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谋幸福以及勇敢、坚韧、永不屈服的精神。“敬仰”,敬重而仰慕。普罗米修斯解除人们无火的苦难,使人们因有火而生活幸福,当然是人类的“恩人”,当然人民对他要崇拜、敬重、仰慕了。

〔写作特点〕

1.把神人性化。

本文与所有希腊神话一样,里面的神具有人形和人性,大英雄普罗米修斯被写成半神半人式的人物。作者把普罗米修斯想象成人的形象,赋予他人的情感、欲望和行为。他有同情心;他也会去“偷火”;他有人的语言,与人能沟通,教人们使用火;他也有人的内脏,和人一样有各种感觉。在故事中,他是神,也是人,是神中的叛逆,是人中的英雄。

2.在矛盾漩涡中写人。

故事有完整的情节,包括起因、发展、高潮与结局。故事中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前者爱人类,勇敢而富于叛逆精神;后者凶暴而残忍。两人之间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作者让主人公处在斗争中实施正义行为,展现不屈不挠的性格,展现高尚、宝贵的精神。这样写出的人物才丰满,故事才起伏跌宕,主题才更为突出集中。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忍受痛苦的坚强意志,学习他的聪明、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讲这个故事,了解人类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2.体会和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善良和勇敢。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这篇课文段落较多,故事内容耐人寻味,适合学生的探知和欣赏视角。教学时,主要进行兴趣阅读。

1.设疑导课。

你知道人类是怎么得到火种的吗?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2.读通课文。

⑴结合阅读提示阅读课文,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口吻读课文,同桌互读互评。

⑵在读通的基础上小组内先说说读后应向普罗米修斯学习什么精神,从课文哪些段落能够看出来,再全班交流。

3.学讲故事。

在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记忆加深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讲故事。要防止学生是背课文而不是讲故事,告诉学生讲故事不是按课文的原话来说,而是可以合理地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谈举止,加上自己的体会、感受,要注意和“听”故事的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讲故事小组,先小组练说、互评,再由小组推荐代表以竞赛的形式到讲台上讲,最后评选出全班的“故事大王”。

4.拓展延伸。

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续讲故事:“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之后,宙斯会善罢甘休吗?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讲述一个自己创作的故事……”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请同学们将关于火种的其他来历在图书馆或网上进行查阅,然后在全班交流。

资料

〔茴香〕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分裂成丝状,花黄色。茎叶供食用。果实长椭圆形,可以做调味香料。果实榨的油叫茴香油,供药用。

〔秃鹫〕鸟,身体大,全身棕黑色,头部颈部裸出,但有绒毛,嘴大而尖锐,呈钩状,以尸体和小动物为食物,也叫坐山雕。

能说会写

感谢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感谢的方式和使用的语言,教材内容有两部分,四段文字和一幅同学握手的图画。文字是对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的要求。第一段话是举例说明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向别人表示感谢;第二段是告诉同学表示感谢的方式有哪些;第三段文字是提出表示感谢和接受感谢时双方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第四段话是请同学确定感谢话题,小组内双向活动交流,准备表演。一幅图画表现了表示感谢时的一种方式———握手,为学生确定口语交际提供参考。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和表演,知道感谢的方式和使用恰当的感谢语言。

2.借助情境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训练的兴趣,形成礼貌待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选择适当的双向沟通方式。

2.能够真诚不夸张地使用感谢用语。

〔教学准备〕

创设和教学内容有关情境的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激发情感,朗读导入。

⑴由学生朗读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我感谢我的母亲,是她赋予我生命,在我困难的时候总会送来安慰,在我寒冷的时候则送来温暖;我感谢我的老师,是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让我的眼睛能看到未来,让我变得聪慧;我感谢朋友,是你们让我在人生路途中得到鼓励,让我不孤独。)

⑵讨论交流。

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感谢别人?

②回忆自己平时是怎么感谢别人的。

师:在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因为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发出由衷的谢意,你是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的?先想想,然后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师生评议。通过讨论出示说话要求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话,让学生分别谈一谈。通过评议使学生明白说话要求的第三段并总结出板书。

板书:

①感谢的态度应是真心实意的。

②感谢时要把话说清楚,要有礼貌,使用致谢用语。

③接受感谢的一方要有答谢。

2.创设情境,分层训练。

⑴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下午有位工人叔叔要来我们教室,为我们换掉老化的灯管,到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向工人叔叔表示感谢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说些什么。

⑵学生准备。

教师向学生提出注意黑板上的几点要求。

⑶分组练习。

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致谢,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练习时要互换角色,并且彼此提出意见。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⑷汇报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以学生评议为主,从是否符合感谢的要求进行评价,要肯定长处,指出不足。

⑸贴近生活,向课外延伸。

设想生活中几种需要我们致谢的情境进行表演,培养学生随机选择适当感谢方式的能力。教师结合实际及时进行指导评议。

⑹教师小结。

给助人老人的回信

教材说明

本次写话的内容是以帕特鲁普的身份给帮助他的老人写回信。教材由四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指出本次训练是以本单元课文《购买上帝的男孩》为基础,并简介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第二段文字是提出本次写话的要求:以帕特鲁普的身份写回信。第三段文字是提示动笔之前该怎么做,第四段文字提示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站在帕特鲁普的角度给助人老者写回信。信的内容是对帮助了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2.要注意表达清楚帕特鲁普内心的感受和应该表示的感激之情。

3.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要学会站在帕特鲁普的角度思考问题,写出他内心应有的真实感受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2.书写格式要正确。

〔教学准备〕

《购买上帝的男孩》原文和《爱的奉献》歌曲。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⑴放《爱的奉献》这首歌曲,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⑵你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的人和事?

⑶还记得这位老人吗?出示《购买上帝的男孩》,配乐朗读文章。

⑷读本次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2.讨论写话内容。

⑴假如你是帕特鲁普,收到老人的来信后你会想些什么?想对老人说什么?自己想一想。

⑵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3.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自愿说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互评,注意感谢是否诚恳、发自内心,感谢的语言是否得体。

4.动笔习作,个别指导。

⑴明确书信格式。

⑵动笔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朗读欣赏,评比奖励。

⑴各组推荐佳作,逐一朗读,主要围绕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感谢的内容是否表达清楚,使用的语句是否得体来评价。

⑵对照佳作,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语文七色光四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第一项共有两个练习:1.照样子把反问句换一种说法;2.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排好。第二项是“日积月累”:积累有关人生价值的名言警句。第三项是“知识窗”,通过阅读一些中外的神话,引导学生课外扩大阅读。第四项是“大家一起来”,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训练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能力。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顺序的能力。

3.积累名言警句。

4.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此项练习包含两项内容。

(1)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①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②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③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④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评价。

⑤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⑥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参考答案:

秋风秋水,他根本受不了!

不能就这么死去!

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意,说说它能不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加点词和括号中的词的含义和词性,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再仔细品味教材中所给出的句子,结合语意、语境来谈。

参考答案:

从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含义上来说,加点的词语是不能被替换的。

2.日积月累。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个名言,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诲。

⑴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⑵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⑶教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⑷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⑸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人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3.知识窗。

教材向我们推荐了几篇我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类神话,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些受人尊敬的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⑴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⑵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⑶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⑷总结:这些神话,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⑸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4.大家一起来。

⑴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⑵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①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②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③捐赠的钱物的分配。

④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与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⑶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活动要有秩序。

②态度要热情、平等。

③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的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⑷教师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资料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帮助其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取荆州,攻取益州,夺得汉中。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他曾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后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13年返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对宇宙学说也有贡献。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其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1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017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