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三下《朋友之间》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三下《朋友之间》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朋友之间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朋友之间不仅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还需要沟通,交流和爱护,得到对方的肯定和鼓励,并感受到友谊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情感交流的方法,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
2.揭示课题,板书:朋友之间
3.师述:
我们该怎样保持朋友之间的友谊呢?学习可今天这篇的问题。她们是怎么解决的呢?通过这件事,她们又有什么收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朋友之间》。
4.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兴奋、欲言又止、抗议、
光彩夺目、糟糕、自不量力、震惊、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学习质疑解难。
3.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在学习课文时找答案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左右结构:段词扭证
左中右结构:傲
上下结构:简
上中下结构:意
(3)重点指导书写“傲”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15课,你知道了什么。
二、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友谊得真正内涵。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1)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讨论交流。
师问:这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习课文5—28自然段。
(1)讨论:“我”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2)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不理解——“我只是觉得……”林童欲言又止。
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
生气——我转身离去。
难过——一想起和林童过去是那样友好,现在却不能共同分享欢乐,我就很难过。
怀疑——也许很糟糕。
3.学习课文29—33自然段。
(1)请同学读演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谈谈自己的体会。
(2)分小组表演。
(3)全班表演。
(4)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5)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课文的感受。

精选阅读

三下语文《点金术》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下语文《点金术》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点金术

教学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贪得无厌是愚蠢的,是不会得到幸福的。感受国王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反映人物感情变化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
1.用已会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读会认会写。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心花怒放”、“贪得无厌”、“闷闷不乐”等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感情,领悟文章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国王的两次说话,找出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讨论“什么是幸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解答什么是点金术,激发学生去探究谁拥有点金术,拥有了点金术后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用已掌握的方法学习生字。强调读准字音,并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
3.教师用听写生字,分析字音、字形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生字。
4.回答课前提问:谁拥有了点金术?拥有了点金术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感情朗读,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1、2段,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贪得无厌”这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理解词语。)
2.为什么说麦得斯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王?
3.当这个特别喜欢金子的国王听到神灵的话时,心情怎样?(心花怒放。教师板书)
4.师:什么样的心情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理解“心花怒放”的意思。
5.师:麦得斯是因为什么而心花怒放呢?(出示课件: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完后读一读这种句式。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
7.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麦得斯认为幸福是什么。
四、总结,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
1.什么是幸福?你认为“最富有”的人是否就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
2.希腊国王麦得斯是怎样认为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八课《点金术》。

二、深入理解:
1.默读并思考:麦得斯是否认为“最富有”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
2.学习重点语句
(1)出示句子:“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
(2)男、女生读句子。
(3)为什么麦得斯说“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理解“贪得无厌”的意思。
(4)理解“愚蠢”的意思。
(5)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可加词、换词,但意思保持不变。
3.小结过渡:
为什么麦得斯的想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他会认识到最富有并不一定最幸福呢?我们继续来学课文。
三、深入阅读,理解内容。
1.默读并思考: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觉得富有是幸福的?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虽然富有但并不幸福?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写出了国王从“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的感情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为什么麦得斯很富有但一点也不幸福的原因。)板书: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3.你能用这些词语中的两三个说几句话吗?
4.句型练习:麦得斯是因为。
5.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6.最后麦得斯是怎样获得幸福的?
四、整体阅读,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到底什么是幸福?
板书设计:
点金术
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富有幸福

三下语文《发愤立志》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下语文《发愤立志》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发愤立志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认识4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识记四个词“聪明机敏、盖世无双、呆若木鸡、恍然大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苏东坡两副对联的前后的变化,懂得学习是无止境的,切莫骄傲自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是无止境的,切莫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苏东坡的生平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对联,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吗?
2.有一副对联口气特别大,我们来看看。(出示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吗?知道谁写的吗?他就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
3.有谁知道他?跟大家说一说。
4.教师简介苏东坡。
5.后来苏东坡对自己的这副对联很不满意,在原来的对联上分别加上了两个字“发愤”、“立志”(板书课题)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看究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3.出示词语。依仗渐渐页码脑门呆若木鸡送客
4.指名读课文,顺势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出示两副对联,“改”
3.读一读对联,针对课文的内容,你想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让大家探讨呢?
(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动对联?)
4.默读课文,找出他为什么写上一副对联,后来又为什么改动?把自己的看法说说。
(师巡视)
5.同座交流自己的所得。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出示对联,生读
上节课同学们对苏东坡为什么改动对联作出了讨论,这节课我们全班同学了交流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引导探究,朗读感悟。
1.指名读“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评价:怎样来读这副对联呢?)引导学生看图,观察苏东坡的神情,体会他当时得意的心情。
2.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师注意评价孩子们的朗读,通过评价让孩子们读出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
3.再读这副对联。(读得好的,师评价“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啊!”)
4.假如你是过路的行人,看了这副对联,你怎么想?怎么说呢?
师:年轻傲慢,自己觉得聪明机敏的苏东坡为什么把对联改成了
指名读“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呢?
5.指名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一人读老人的话,一人读苏东坡说的话,其他同学读旁白。
(理解“盖世无双”)
6.出示挂图,见了老人之后,原来头抬得高高的苏东坡低下了头,这是怎么回事呢?(指名说)
7.夸下了海口,却还有这么多的字不认识,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
8.出示句子:苏东坡脸上立刻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指导学生苏东坡无地自容的感受)
师:自认为才高过人的此时此刻羞愧难当,他——生读“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忘了送客。等他缓过神来,他才恍然大悟。”
(理解“恍然大悟”)同学们,苏东坡明白了什么呢?
(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明白要发愤学习……)
9.再读“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指名读,师评价:我感受到了苏东坡已经醒悟了。
我看到了一个更认真学习的苏东坡了。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好学的苏东坡了……)齐读。
师:正因为苏东坡在老人的指点下,很快地改正了自己错误。孜孜以求地学习。
10.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回归,明白事理。
1.在读两副对联,从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复述课文。
3.续写故事,后来苏东坡是怎样发愤立志的?

板书设计∶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6发愤立志学无止境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三下《画杨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分三大块来展开我的说课:1、说教材;2、说设计理念;3、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8册第23课《画杨桃》。课文说的是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受到同学们取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从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又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语,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梗概。

2、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块解读课文,逐步挖掘主题。

3、初步认识“实事求是”的内涵,感受老老实实作画的态度,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目光去评价别人。

其中第2、3个目标是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三、说教学设计:

以上述理念为基础,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打算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先在学习字词了解课文梗概后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整合“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为此我主要安排以下(4)个环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形成话题。3、围绕话题,品读课文。4、走出文本,读读写写。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引入课文学习。

简单介绍杨桃,拉近文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也进入美术课堂,一起去看看小主人公是怎样画杨桃的。然后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步,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新词。

第三步,教师出示词语:【叮嘱审视轮流和颜悦色教诲受用】先要求学生读准这些词语,再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大致意思,最后让学生选用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意图:这一设计首先是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把学习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既使学生理解了词义,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词语。

2、再读课文,形成话题。

第一步:请同学再读课文,想想我在课堂上是如何画杨桃的。

第二步:从学生找到的(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这句话入手,请学生用结合其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谈谈感受,找出关键词—老老实实,通过理解引导学生形成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其中的涵义。

意图: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希望用文章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全文主题的关键词“老老实实”来形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3、围绕话题,品读课文

这部分我重点要突破“我作画的态度”、“同学态度的转变”以及“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

第一板块“我作画的态度”,我打算围绕“老老实实”这个词进行突破。

第一步:教师引导:你是如何理解“我”这种“老老实实”的作画态度的呢?可以从上文1-2段结合句子去发现

(生读书思考)

预设学生会找出以下两处:

1、父亲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针对此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父亲的话让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同时解决对于“想当然”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想当然只能画走了样。

接着采用引读的方式训练朗读。预设教师使用这样的语言“所以,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想起父亲严肃地说:——在我粗心大意、画得想当然的时候,父亲仿佛在跟我语重心长地说:——

引导理解父亲的严肃和语重心长,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我正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了父亲的叮嘱,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2、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就此处我选择用对话的形式和“现身说法”的方式(也就是让学生坐在“我”的位置上来看看这只杨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度,会使你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让学生作者的感受获得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份共鸣读出来。

第二步,将第二处与第一处进行回应。让学生体会小作者在看到杨桃时心中也产生过疑惑,是父亲的叮嘱让我消除了疑惑。再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时能读出实事求是,读出我对自己的画的满意和自信。

第二板块:同学们态度的转变。这个板块我打算用对比朗读的形式进行突破。

第一步: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然后交流自己有什么发现?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在此处的教学中,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第二步:请学生每一句的对话后补充提示语,如在(“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这句话后可补充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大声说),然后在体验中感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预设学生能抓住神态,手势,重点词、标点、语势等进行朗读,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步:教师转动杨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这个角度,这时学生可以自由交流。然后提问:你就是刚才发出嘲笑声的同学,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心里想说些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说的话。引导学生写下心底的感受。相信通过这三步的层层递进,在学生的文字里一定会感受到学生已经学会去尊重在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这时,适时地回应父亲的叮咛,进一步理解“老老实实”,之后再次朗读这些对话,学生的朗读一定有一个新的提高。

第三板块:“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一板块我打算用抓关键词句,自主品读的形式来突破。

第一步,请学生围绕“面对这个事件是一个怎样的态度”这一问题自主探究课文,要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写下感受。

预设学生会重点抓住以下几句: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3、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抓住关键词进行交流。

第一句重点抓住“审视”这个词语,理解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的原因。可能是老师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或者是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也许是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也可能是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等等。

第二句抓住“严肃”这个词语。理解“严肃”的背后是老师怎样的心理。(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第三句抓住“和颜悦色”这个词语。理解“和颜悦色”。请学生谈谈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他们已经知道要去尊重别人作画时的实事求是了)。

并且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朗读。

第二步: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再次深化对“老老实实”的理解。

第三步:体会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意图:在这一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同时借助、引读、范读、对比朗读、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走出文本,说说写写。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并非要求学生进入文本不再出来,那样的话对学生来说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解水平上。我们应该“凿通”文本与学生生活的通道。在本节课的结尾处我以“实事求是”为桥梁过渡,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归现实,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下自己的理解。这是对文本的运用,也是对文本的升华。

各位老师们今天我这节课的设计力图使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语文课应有的激荡的情感味和率真的儿童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地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提高!

谢谢!

三下语文《诚实和信任》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下语文《诚实和信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诚实和信任

【教材分析】
故事很简单,但极富特色。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平常的小事,但人物“诚实”的品质跃然纸上,的确让人感动。平平淡淡的描写,极少的气氛渲染,淡淡的人物刻画,白描化的语言,使文章感人至深。“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故事所表达的不正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为人根本——诚信吗?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处世态度。
4.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含义。
【教学重点】
1.读懂人物对话,感受主人公“诚实”的品质。
2.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诚信的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宋庆龄小时侯的故事吗。说说:宋庆龄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诚实和信任的课文,第12课诚实和信任。
2.板书课题,读课题,学生质疑:谁诚实?谁信任谁?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故障毕竟环顾歉意知晓费用宝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责任在谁?作者是怎样做的?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做法的?
3.全班交流讨论:
(1)事故发生的原因:
天黑有雾能见度很差
红色小车车身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2)责任在谁?
双方都有责任。
(3)作者是怎样做的?
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理解词语:环顾
(4)你怎样看待作者的做法?
4.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书写“毕、货、贵”字。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读了第八12课,你知道了什么。
2.师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了解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4—11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和红色小车的主人有几次对话,都说了些什么?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一次对话:
(1)指明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从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车子的反光镜碰坏了;车主自己换上了;车主向作者表示感谢。)
(3)从他们的这次对话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讨论:反光镜是怎么碰坏的?车主为什么要向作者表示感谢?
(4)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习第二次对话:
(1)指名读对话。
(2)“无人知晓的情况”是指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
(3)对作者的这一举动,你又怎么看?
(4)当车主发现这一字条时,心里会怎么想?
(5)小结:正是由于作者的诚实和信任,使车主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深深地被感动了!
(6)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对话:
(1)指名朗读对话。
(2)交流:你想说什么?
(3)出示句子: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4)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实和信任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收集关于诚信的故事,全班交流。

三下《美丽的槐乡》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下《美丽的槐乡》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美丽的槐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8个生字,会写其中10个生字,理解“瑞雪、披散、清亮清亮、清香、大大咧咧”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知道五月槐乡的美丽所在,体会五月槐乡孩子的喜悦和幸福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课文和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说说看后的感受。
2.槐乡是怎样的美丽?快快来读课文吧!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gǎngjiānzībànxián
岗肩滋拌咸
(山岗)(并肩)(滋味)(搅拌)(咸味)
yóuchǎozhīmáliào
油炒芝麻料
(油菜)(炒饭)(芝麻)(麻木)(材料)
词语:
如:白茫茫美滋滋清亮清亮
白生生甜丝丝大大咧咧
香喷喷披散瑞雪
洋槐:也叫刺槐,落叶乔木,枝上有刺,羽状复叶,花白色,有香气。
瑞雪:应时的好雪。
披散:(头发)散着下垂。
清亮清亮:清澈。
清香:清淡的香味。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不在意。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从哪里看出槐乡的景色美?
二、朗读感悟(利用课文插图)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想作者看到槐乡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感受又是怎样的?
2.自由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槐乡景色美的句子。
3.哪些句子描写槐乡的景色美?全班交流并朗读背诵。
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可结合插图理解“抱、挂满、玉雕的圆球、披散”等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
1.如:“五月的槐乡,连风儿打旋窝都香气扑鼻,整个都浸在乡海中”一句中“都”“整个”等词说明槐花开得又浓又艳,整个槐乡被槐花香味包围着,风儿轻轻吹过,把弥漫在空气中的槐花香味吹得很远很远。
2.指名读。
3.齐读。
4.小结:
自渎自悟————品词赏析————想象画面————感情诵读
5.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其他写槐乡景色美的句子。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
根据本课的写作特点介绍自己的家乡,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板书设计:

3.美丽的槐乡
洋槐开花,有的……有的……花香——熏醉
五月孩子们,槐花饭待客,小姑娘别着戴着槐花,
小伙子口袋装槐花——满意

三下语文《春的颂歌》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三下语文《春的颂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春的颂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理解“不甘示弱、艳丽、漫山遍野、五彩缤纷、追逐、生趣”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
(1)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去查字典掌握。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春风”为主线,按“地上—空中—水中”的顺序来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绚丽多彩的春景图。
3.学习生字、词。
字:wāngānpīxuān
弯曲甘心披上宣传
líncuìdàizhú
来临清脆带鱼追逐
词语:
不甘示弱:不甘心显出比别人差。
艳丽:色彩鲜艳美丽。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错杂繁复,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追逐:追赶。
生趣: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提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述这美好的春天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春风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自由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标上记号。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结合课件)
1.第二自然段(地上变化)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紫的、黄的……
2.第三自然段(空中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清澈的小溪里,小鱼……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四、总结拓展,升化情感。
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
2.小组交流。
3.背诵有关段落。
4.学习课文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你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1.春的颂歌

小草新衣各种花草披上漫山遍野热闹
原野上枝头上小鸟蝴蝶蜜蜂景象
小溪里——小鱼嬉戏小蝌蚪游戏

三下《七色花》教案


七色花

【教学目标】
1.能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地回答课后习题第1、2题,所提出的4个问题。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习题3的三个句子。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小女孩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双腿有病的小男孩而感到快乐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德。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歌曲,谈话揭题。
板书课题:七色花
二、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思考:
1.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思,并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带着课后1、2两题的4个问题读课文,思考并试着划出有关句子。
3.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检查部分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讨论没弄懂的词语意思。
3.指名回答习题1的两个问题。
五、学习1、2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3.一、二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六、指导有感情朗读1、2自然段。
七、作业。
1.给下列带点字注上拼音。
(ní)(sī)(suì)(jiāng)
珍妮撕下打碎冻僵
2.用一句话写出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提问找出重点段。
1.珍妮用七色花的7片花瓣帮她做了7件事。
2.你认为哪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三、学习10、11自然段。
1.找出写最后一片花瓣的有关段落。
2.轻声读。思考并讨论:这部分内容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读第10自然段。想象,当时珍妮会怎么想。
4.小男孩站起来,高兴地跑啊跳啊。这时,为什么珍妮心里充满快乐?
5.用“珍妮碰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时,就撕下一片花瓣帮她做了什么事”的格式说说这部分主要内容。
6.朗读。
四、总结学法。分五步:
1.找(找相应段落)
2.读(读有关内容)
3.思(思考几个问题)
4.概括(概括主要内容)
5.朗读
五、用同样的方法自学3—9自然段。
六、讨论交流。
七、3—7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用两个字概括。
板书:用花
看板书回答习题2的两个问题。
八、总结全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谈读后感。
3.质疑。
4.如果你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会用它帮你做哪些事?
九、作业,复述课文。

三下语文《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下语文《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课题

古诗诵读村居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

2.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辨别、游戏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图创设语言情境,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突破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生字,诵读古诗;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生字,诵读古诗;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调整

一、游戏导入,引出课题。

1.小组自由赛诗。

2.教师参与游戏,朗诵《村居》,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巧认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小组合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3.汇报交流所学生字。(教师随机引导)

4.书写生字“忙”(教师巡视指导)

三、比较辨别,理解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

2.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背景图),让学生根据诗句补充画面景物,(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草长、莺飞、杨柳等词语)。

3.配乐朗读一、二两句。

4.小组讨论平时怎样放风筝。

5.朗读三、四两句。

四、趣味背诗,感悟诗境。

1.小组合作背诗,感受春天的美好。

2.游戏背诗,体验村居生活的情趣。

五、想象拼图,口语训练。

1.学生利用资料,拼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

2.口语训练:说说心中“村居”的美景。

板书设计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景、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鸾。(人、乐)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三下语文《处处皆学问》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三下语文《处处皆学问》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处处皆学问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3个字。
2.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了解文中提到的星象、潮汐、动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奇怪的现象,你都是怎么处理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2.师述: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
3.板书课题,读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奥秘、巧合、潮汐、心领神会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文第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学问?板书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你还了解哪些这样的事例?
(3)指导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讲到了哪些现象?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处处皆学问。
(3)教师小结: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只有仔细观察,研究才能了解其中的学问。(指导朗读)
4.仔细品读第五自然段。
(1)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体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的含义。
(3)体会“聪明的人类已经将许许多多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4)指导朗读。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自己的体会。
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
1.教师小结: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小知识,记下它们,与同学一起交流。
2.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重点指导书写“宇、宙”字。
(4)学生书写。

板书设计:

处处皆学问
星象观察
潮汐现象
动植物生长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下《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下《科利亚的木匣》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3.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帮助学生理解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的内容。
【教学难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教学准备】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5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人教版三下《检阅》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下《检阅》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及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教育学生自尊、自强,并要关心、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4课《检阅》。板书齐读课题。

2.谁知道“检阅”什么意思?(生答)

【检是检验,阅是观看。检阅一般是指一支队伍的最高首长对他的队伍举行隆重的检验仪式。用来表示队伍对最高首长的敬重和效忠,用来显示最高首长的尊严,只有最高首长才有资格进行检阅。】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检阅吗?

3.大家在电视上看过09年国庆节的阅兵式,谁能说一说这次大阅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知道吗?这次大阅兵之所以能给我们带来震撼,除了导演组的精心编排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大检阅提前一年就开始选人训练,而且对受阅者的身高等体貌特征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每个方队的动作才会那么整齐划一,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过渡:了解了国庆大阅兵,让我们继续学习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读了本课的字词,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前做一下词语热身训练好吗?

(出示词语:俱乐部鸦雀无声情不自禁贵宾纠正棘手博莱克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真棒羡慕主席台观众拄拐洪亮)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小组读——齐读

2.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直奔重点

1.参加检阅前大家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说到棘手,我相知道,究竟什么事这么难办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1——6自然段去了解一下。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指名答)

2.文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大家很为难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6自然段来思考。可以画出有关语句,做做批注。

(指名答,相机指导朗读)

(抓住“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俱乐部立刻鸦雀无声了”,以及第6自然段一连串的问题去感受问题的棘手。)

相机出示: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怎么跟他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师:是啊!这一段共有五个问号,多为难啊!谁能把这种为难用朗读的方式传递给大家呢?(自由练习——展示读——评价——再读)

3.我不明白博莱克截肢了,已经不适合参加检阅了,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我相信他会理解的,还用这样为难吗?

(预设:生:不能直接告诉他,直接告诉他,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的。)

4.能伤害自尊吗?我不相信,我们来模拟一下如何劝慰博莱克。谁觉得自己能说会道,愿意承担起劝慰博莱克的任务,请起立。剩下的同学和我就是博莱克,听听他们是怎样劝说的,听了他们的劝说后博莱克的心理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1:“对不起博莱克,你是残疾人,为了国家荣誉,你就不要去了。”

生2:“为了集体荣誉,博莱克,检阅时你就在家里休息,把身体养好。”

生3:“博莱克,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等你把腿养好了,下次再参加吧。”

……)

5.如果你是博莱克,听了这样的劝告,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生1: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些劝告会让我很伤心。

生2:我本来就很伤心了。现在又受到了这样的打击,以后可能会放弃,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3:我好伤心啊!他们都看不起我,嘲笑我是残疾人。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没意思。)

6.博莱克伤心了、绝望了、自卑了,这可怎么办?如果你是队长,你有好主意吗?(指生答)

(指生读队长的话:队员们让博莱克参加,如果我们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呢?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想想队长是怎样提出这个主意的?指导读出感情。

7.这个主意好不好?大家都夸奖队长的主意好,但好在哪里呢?谁来帮我解决这个疑问?

(预设:生1:好在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给了博莱克信心。

生2: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别人能做好的事自己也能做到。)

8.说的好!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普通的儿童队员是一样的,这就是队长主意的高妙之处。后来博莱克参加了那次检阅,他在国庆检阅时的表现怎样呢?大家的决定正确吗?赶快读课文的10——16自然段吧,你会明白的。(自读思考)

9.出示:

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读读这一小节,说说那是个怎样的场面?(盛大、隆重、热烈、热闹)

能把这种盛大热烈的气氛读出来吗?(指读——评——再指读)

10.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到博莱克所在的儿童队,有人情不自禁地夸起来:这个小伙子真棒!,有人夸:这些小伙子棒!相机板书:这个、这些、真棒!

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11.这个小伙子棒在哪儿?谁能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他会忘记自己在拄拐吗?这时的博莱克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自豪,激动、兴奋、全身心地投入)他在想些什么?相机板书:自信自强

(预设:A、师:当博莱克拄着拐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时,他想:这是队员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走稳!读——

B、他想:这是队员们对我的鼓励,我一定要走整齐!读——

C、他想:这是队员们对我真诚的爱,我一定要走出精神!读——)

12.他为什么能这么棒呢?博来克能做到这样容易吗?请你想象一下博来克在训练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摔到了……,每天累的腰酸背疼……胳肢窝磨出血泡,脱皮疼痛,起茧子……)再读上面这段话,体会感情。

13.那么,这些小伙子棒在哪儿?

大家没有嫌弃他,而且尊重他,接纳他,作出了正确的决定,敢于让他参加检阅,使博莱克鼓起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相机板书:关心尊重

14.所以观众们情不自禁地称赞道: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棒!”

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你由衷的敬佩和赞美。

所以观众们除了称赞,还情不自禁地为儿童队鼓掌。那掌声经久不息,他们用长时间的掌声来表达自己心里的敬佩、赞美和激动。

把敬佩、赞美和激动的感情送进去再读最后三句话。

四、总结提升

1.我想,这次检阅,一定会在波兰人民的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儿童队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也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我想说:博莱克你真是好样的。你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吃尽了苦头才练出这样的水平。

博莱克我好佩服你,你是个英雄!

儿童队员们,你们的爱心创造了奇迹。没有你们的关心、理解、支持、尊重和鼓励,就不会有今天的博莱克。你们也是英雄。)

2.尊重身体有残疾的人,是一种闪光的品质!博莱克在伙伴们的关心和鼓励下,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拼搏,所以他创造了奇迹。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多残疾人,在周围亲人和朋友的关心下,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他们珍惜生命,自强不息,也走出了精彩的人生之路。谈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五、布置作业

1.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a.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b.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2.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检阅

这个:自信自强

真棒

这些:关心尊重/

三下《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三下《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16大禹治水
走遍吃尽挖通劈开制服洪水
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代代相传

三下《春天的雨点》教学设计


春天的雨点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读写“补课、褐力”等词语,理解“竭力、发誓”等词语的意思。
2、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通过理解重点句从而理解课文。
3、能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4、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的内涵
教学准备:录音、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自学课文,做读书记号,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从而理解乌汉娜的关心爱护学生的品格。
一、揭题:
1、读题。
2、师:《春天的雨点》是一个发生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故事,请大家听一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事?
3、播放课文录音。(示课件)
二、交代本堂课目标:(示课件)
1、学习生字、词语;
2、按“发现—补课—护送”的思路把课文分为3段;
3、用做读书记号的方法找出并读懂课文中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
4、完成部分作业。
三、教学生字、词语,分段
1、生字、词语。(示课件)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讨论分段。
四、学习课文中写课文中写乌汉娜老师的句子。
1、师:同学们,你们在平时上课时有没有跟达丽玛类似的情况?当达丽玛走神以后,老师是怎样对待她的?你认为乌汉娜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板书:关心爱护学生)下面我们分组学习先把课文读一遍,找出最能反映出乌汉娜老师关心学生的句子用“~~~~”划出,告诉组内的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这是重点句。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分学习小组朗读、讨论、分析重点词句。
五、汇报交流(抓住重点句进行探讨学习)。
1、组内推选一个同学朗读重点句,选一位同学做说明理由,另两位同学进行补充。(示课件)
例: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的眼睛走了神。
①、找句子(我找的句子在77页第2自然段第1行)
②、读句子
③、想句子。说一说怎样理解“走神”“发现”这说明了什么呢?
④、证明,说理由。从“发现”一词可以看出乌汉娜是个怎样的老师。
指导朗读。
2、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分析、朗读重点句子。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1、2、3
附,板书:
春天的雨点
乌汉娜→关心爱护→达丽玛
发现→补课→护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运用学习记号,抓住重点句,深入理解感悟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乌汉娜是个怎样的老师?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二、感悟达丽玛的品质。
1、朗读全文。
2、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达丽玛是个怎样的孩子?”(知错就改)
3、用“~~~”划出最能看出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句子进行研究、感悟、交流。
例:①放学后,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回家去,达丽玛低着头走进了办公室。
a.从什么地方看出达丽玛知错了?
b.达丽玛低着头走进办公室,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c.指导朗读。
②达丽玛望着老师亲切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印在心里。
a.“发誓”什么意思?
b.达丽玛的誓言是什么?
c.你从达丽玛的誓言中感悟到什么?
d.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发过什么誓?
e.指导朗读。
③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隆隆的春雷声!
a.句式改变,给句子个说法。
b.达丽玛只看见,没有看见。
c.从这句中感悟到什么?
d.指导朗读。
三、领悟题意。
1、课题中“春天的雨点”在课文的结尾出现了几次?
2、怎样来理解“春天的雨点”?
3、为什么说春天的雨点会落在达丽玛的心里?
(感受老师的爱犹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孩子的心里,使新一代茁壮成长)
四、指导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五、小结。
六、作业:
1、熟课文;2、完成课后作业4、5、6题。

《三下《朋友之间》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教案朋友”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276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