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三课时《谁敢试一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要有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2、学习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4、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语重心长”“遒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神态、表情、动作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完成小练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言警句吗?今天老师也要送给大家一个警句:
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课件出示)
2、能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吗?
3、课文《谁敢试一试》不仅能帮助你了解这句话背后的故事,还会给你以生活的启迪。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把课文读通顺,再来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小组内讨论分段方式。
三、研读课文,深化理解
1、初步感知人物
读了课文后,新班主任——耿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初步了解人物的特点。)
①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②耿老师的外貌让人记忆犹新,然而,他的课堂教学却更让人难以忘怀。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耿老师课堂上的风采?指名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深入研究人物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①耿老师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顿了一顿……又顿了一顿……再顿一顿……
问: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行为描写中你认为杯盖好拧吗?
②看到老师的表现,听到老师的话,课堂氛围怎样?同学们的表现怎样?在书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课件出示):
教室里静悄悄的。
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
“静”字说明什么?(来烘托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课件出示):
a、女生“纷纷扭头看”,前排的男生“把目光投向”最后一排的大块头,几个大力士则“相互吐吐舌头”。
b、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第一节课,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c、“咬咬嘴唇”、“狂吸一口气”、“贴在怀里”和“使劲拧”
③读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什么?(a句形象生动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同学们的为难和不敢尝试的心态。B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同学们不敢大胆尝试,不敢向老师挑战、向困难挑战的心理。C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小个子女生坚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④小女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这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
问:“才”、“竟”说明了什么?
(原来拧杯盖是不费力气的,和同学们的想像全然不同,结果出乎意料。)
⑤当同学们看到小女生轻易拧开了杯盖,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在小女生尝试的时候,同学们表现怎样?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课件出示):
全班同学都惊愕了
有些同学嗤嗤地笑了
问:从前后不同的表现中,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抓住机遇,树立自信才能成功,做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1、小练笔
有自信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更自信。本课中小个子女生以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老师所不能做的,此时,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小个子女生的举动换来同学们嗤嗤地一笑,此时,同学们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请你发挥想像,扬起你自信的手笔,以片段的形式写出当时小个子女生和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任选其一)
3、读片段(教师随机评价)
4、耿老师说明不能拧杯盖的原因
过渡:原来,耿老师为同学们创设的问题极其简单,但是由于同学们的不自信,没有勇气挑战,因而只能得到失败,正如德国叔本华所说:
——叔本华(德国)
(课件出示):
那些遇到了机会,还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败。
四、明确主题,感悟升华
1、看了同学们的表现之后,耿老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课文第三部分。
2、讨论交流,说说你对耿老师话的理解。
①耿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②“语重心长”“遒劲”是什么意思?
(“老师不能干的,不等于你们不能干”是教育学生在老师面前要有自信心,要敢于超越老师。“书山有崎路,科学有高峰”说明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更需要自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和险阻。)
1、过渡:通过讨论、交流,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耿老师的用意。
(课件再现):
勇气和自信是成功的朋友。
课前我们对这句话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感悟、理解,你还会有更新的感受吗?
2、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勇于迎接挑战,从小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上节课,耿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让我们扬起了自信的风帆,那么这节课,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鼓起勇气,迎接知识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步入“比一比”知识天地。
二、知识天地
(一)比记忆
给括号里的读音选择正确的字:
耿嘀咕
①(gěng)老师②心里犯(dígū)
朕嘀嗒
嗤嗤愕
③她(chī)地笑了④我惊(è)了
媸媸谔
插崎
⑤一段(chā)曲⑥书山有(qí)路
播琦
(二)比眼力
投影
1、认准字,读准音。(生认读)
2、说发现,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生强调)
3、教师范写:
①“拳”第五笔撇与第六笔捺书写时要舒展大方,第七笔要落在横竖中线的交叉点上。
②“插”偏旁在左,书写时左窄右宽,第八笔竖稍倾斜在竖中线上。
③“攀”共19画,书写时注意“木”字的捺变点,第5、6笔的交叉点要与第7、8笔的交叉点落在同一竖中线上,第13笔横要与上半部的宽窄度适宜。
1、学生练写。
2、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三)比收获
选择本课喜欢的词语,写在积累卡上。
(四)比文采
《谁敢试一试》写了一个小个子女生看似弱不禁风,但她却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她的自信与勇气令人佩服。那么生活中你有过用自信战胜困难的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1、学生自由言表。
2、小练笔:
把你刚才说的以“勇气·自信·成功”为题写一个小短文。
写作建议:
①叙事要完整。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选取自己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④字数不限。
1、学生作品展读。
2、师生共同评价。
三、阅读欣赏
勇气与自信
勇气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
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
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勇气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
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是乐谱错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设计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锁定重点语句,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广度;以品为手段,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潜心涵泳,读、思、悟结合,课内外结合,基础知识训练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达到三个维度的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面对挑战,要相信自己、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力目标:认真体会作者对小泽征尔的细节描写和对评委们态度的叙述,对表达教学设计文章中心的作用。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对小泽征尔自信表现的细节描写和对评委们态度的叙述和意图。
教学设备:1、课件出示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
2、课件出示本课有关的生字、新词及重点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1、课件出示:播放音乐家小泽征尔1979年第四次访华,指挥中央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片段。
2、这个指挥洒脱、大方、豪放、细腻的指挥家谁认识?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小泽征尔的资料。
4、谈话交流,引出课题。4、是乐谱错了。(板书)
二、解题入手,开启新课
课文题目是一个判断句,为什么在“乐谱错了”前加一个“是”呢?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这句话的意思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同桌间交流。
3、默读课文,标画出不懂的问题。
4、速读课文,理清教学设计文章思路。
四、与生沟通,引出话题
1、同学们熟读了课文,你们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挥家?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以下词语:优秀洒脱、与众不同、才华横溢、了不起、富于自信、不同凡响、令人敬佩、勇于挑战……
3、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小泽征尔是一个富于自信的人?(板书:不同凡响、富于自信)
五、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1、画一画:
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描写这位大指挥家自信的语言、神态和表情的句子、词语,从中体会出小泽征尔过人的勇气与自信的素质。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品一品
课件出示:句子1——“突然,小泽征尔发现曲调有一点不和谐。一个念头在他头脑中闪过:乐队演奏错了!”。这句话表现了小泽征尔具有什么样的音乐素质?
课件出示:句子2——“小泽征尔再一次停下来”。从重点词“再一次”看出此时小泽征尔是怎样认真、慎重的面对眼前的问题?看出他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句子3——“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一致认为乐谱没有错”。
(1)、这些短语体现出评委怎样的态度?
(2)、小泽征尔此时内心是怎样的?想象一下他的内心活动。
(3)、片段训练:用简短的话语写出小泽征尔内心的活动。
(4)、面对庄严的考场,面对音乐界的权威人士的态度,如果是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那么,小泽征尔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此时你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3、读一读:
指导练读文中对话,用怎样的语气读小泽征尔的话?
课件出示:
1、这次,他向评委提出:乐谱出错了。“不可能,乐谱是不会有错的”。一位评委肯定地说。(小泽征尔的话用肯定语气读)
2、“是的,乐谱怎么会有错呢?”另一位评委附和着。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的话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
(1)、教师用坚定、自信、不容质疑的语气范读。
(2)、学生练习读。
(3)、指名读。
六、超级访问,与大师对话
课件出示:1、小泽征尔访华演出的录象。
2、小泽征尔获得的各国音乐学院学位称号。
面对这位著名的指挥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七、熟读课文,练习复述
八、总结:本课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走近大指挥家小泽征尔,他教会了我们面对挑战要相信自己,只有自信的人,才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人。让我们师生以这个格言共勉吧!
课件出示:信心是命运的主宰——英国;
信心比天才重要——希腊。
板书教学设计
4、是乐谱错了
小泽征尔不同凡响行为:两次停下
著名指挥家重新演奏
富于自信语言:是乐谱错了
大吼:不,是乐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检查复述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我们在被他精湛的指挥艺术折服的同时,更佩服的是他超凡的自信。我想他的形象会深深地印刻在你们的脑海中,他在考场上那种出色的表现,你们一定记忆犹新。那谁愿意为大家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在讲述时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1、指名复述。
2、复述后师生评价。
二、绿色通道,OK检测
1、课件出示本课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当学生读准字音时,课件屏幕将出现“OK”的字样与声音。
2、记忆大比拼:学生随意在本课17个生字中,说出他记住的字并交流记忆方法。
3、奖励记忆之星。
4、特别的你:课件出示——分析重点字,如:凝、素、符,看谁的记忆方法好,记忆汉字有技巧。
5、金色手指显神威:课件出示——重点指导承、素、冠的笔画与结构,其他的生字,在小组内交流写字经验。
三、携手自信,共闯难关
1、词语大关。课件出示:舒缓、和谐、附和、权威、凝固、试探、素质、桂冠。
2、开火车,读词语。
3、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体会。
4、练习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或者一段话。
四、阳光互助,句子演练
课件出示:
1、只有具备自信素质的人,才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2、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是受环境影响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
(1)、读句子,看一看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小组内交流。
(2)、用画曲线的词语造句。
五、滴水藏海,日积月累
在本课中,把你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在妙词佳句的积累卡上。
六、文笔展示,话题写作
1、你在学习生活中,有充满自信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事例吗?
2、你在书报中,还知道哪些优秀人物自信的故事?
3、练习写一个有关自信话题的片段。
七、布置作业:做一个小小的读书卡。
课外阅读,选取有关自信的故事、诗歌、教学设计文章等,并把你读的好书记
下来,下节课推荐给大家。
八、结束语: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让书香温暖你们金色的童年,将来做一个有学问而且富于自信的人。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最棒的玉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从学生的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语文学习的拓展与迁移,把课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树立起大语文观。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树立自信心是要经受住考验的,坚定不移的自信心才能使我们成功。
2、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4、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感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做一个最棒的人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如果你经过努力,成为了“最棒的”,可是别人却没有发现,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最棒的玉米》,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会给你带来有益的启示。
“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轻声读,大声读,默读,同桌合作读等。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交流自读体会。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学习收获。
(2)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预设如下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自由读书,自主感悟,再交流互动,最后全班交流,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a、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最棒的玉米?
b、开始老婆婆为什么不摘最棒的玉米,难道说它不棒吗?
c、最棒的玉米心理是怎样变化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课件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配有音乐的动画。学生边看动画,边听老师范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逐段读文。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教师对学生给予恰当的点拨。
(1)找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最棒的玉米的自信?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①一定是最先摘我了,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棒的玉米!
②奇怪呀,怎么不把我摘走呢?一定是老婆婆的眼睛不好,没注意到我。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的!
③明天她一定会摘我的。
指名读三个句子。
教师提问:“一定”是什么意思?读三个“一定”时语气一样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齐读,读出最棒的玉米从开始时的充满自信到内心逐渐有了疑虑时语气及感情上的变化,再谈出感受。)
(2)是什么原因使最棒的玉米感到伤心和绝望?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它的这种心情?应该怎样读?看到最棒的玉米这样伤心和绝望,你想对它说什么?把你想说的用几句话写下来。
(课件出示语段:“我一直以为自己最棒,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最差的玉米。自负过头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现在只有被火热的太阳烤,被风吹雨打,直到烂掉为止了。”指名读、范读、齐读,用低沉的语调、悲哀的语气读出伤感的情绪。在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直”、“以为”、“最差”、“一定”、“只有”、“直到”等词语的语气和语调。在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对玉米说的话。)
(3)当得知自己被当作来年的种子的时候,最棒的玉米有什么表现?对于它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4)理清最棒的玉米的感情变化,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师生共同归纳出最棒的玉米的感情变化:充满自信-→自我安慰-→并不灰心-→伤心绝望-→恢复自信。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很多的,比如无论外界条件怎么变化,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都不要失去自信心。比如,是金子总会发光,总会被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四)积累迁移
1、在文中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再充满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2、自学课后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五)实践活动
把《最棒的玉米》这篇童话改编成你喜欢的形式,比如课本剧、诗歌、童谣、评书、快板等。
(六)布置作业
搜集以树立自信心为主题的文章,并把你喜欢的感人描写摘抄下来。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赞扬
教材简析
本课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口语交际训练部分。教材由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文字提示和一幅插图组成。文字提示分为3部分:一是启发学生选择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内容。二是对“说”提出的具体要求:选择一位同学,赞扬他(她)的好品质或某方面的长处;要把理由说充分,说具体。三是对“听”提出的具体要求:要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提出建议。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力求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和尽情表达的兴趣,并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倾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能抓住重点,并能补充或提出建议。表达要有条理,态度真诚、大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优点。
2.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实践,使学生能够理由充分、具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把赞扬他人的事说清楚、说具体,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准备
一些能表现值得赞扬的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值得赞扬的好人好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导言: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美”,美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向往、追求和歌颂的。下面请看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自制多媒体课件)一组组值得赞扬的画面。(工人叔叔头顶烈日建设楼房;一位少先队员在扶老人过马路;同学们在认真值日;一个小孩子为奶奶洗脚;少年在进行才艺表演……)
3.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按着“时间—地点—谁在做什么—如何做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这样的思路说。)
4.学生互评,教师及时点评叙述的事件是否完整,语言是否连贯,谈的观点是否正确。
5.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尊敬长辈,勤奋好学,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多才多艺……这节课我们就来赞扬身边的同学,也来体会一下欣赏、称赞他人的快乐感觉。(揭示话题)
二、利用教材,指导学生
1.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同学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赞扬?(指名说)
2.怎样让我们的赞扬真实、得体呢?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
3.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人称去赞扬同学。
(2)叙述的事件要具体,思路要清楚。
(3)赞扬同学要发自内心,态度真诚。
(4)要认真倾听,可给予补充或提建议。
4.主题交流,小组合作。
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各有各的长处,看谁最先发现了身边同学身上的美?(组内交流)
5.全班展示:“猜一猜”游戏。
同学交流,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赞扬的人是谁?
要求:(1)不点明被赞扬同学的姓名。
(2)同学们猜一猜,并且说出理由。
(3)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6.互相评议。
刚才哪些同学说得好?好在哪儿?
7.现场采访被称赞的同学心里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大家说点儿什么吗?
8.活动。
(1)播放音乐,学生自由选择对象,面对面,敞开心扉称赞同学。(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2)小结。
三、拓展话题,延伸训练
1.想一想,除了当面口头称赞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赞扬之情?
例如:(1)改换歌词用歌声赞美;(2)画简笔画;(3)写文章……
2.学生自主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别人。
四、总结激励
用心发现他人的美,发自内心地赞扬他人,不仅使我们心与心之间架设起了真诚的桥梁,更让我们学会了欣赏,在发现美、赞扬美的同时,自己的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延伸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教科版)
15紧靠森林,为什么还要种树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傣族小村寨为例,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写了村寨的人们如何爱护森林,自觉保护这个天然宝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事,告诉人们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物资源,自然规律不能随意违背,生态平衡不可随意破坏,只能根据生态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设计理念
本文文题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去理解文章,并深入地谈自己的感受。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较为深刻,让学生们用联系文中实例的方法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懂得保护森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懂得人类只能根据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的深刻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版、坝、菠等11个生字,会写族、印、萝等1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橄榄坝这个傣族小村寨紧靠森林,人们还要大量种植树木的原因。
2.理解课文最后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傣族村寨风光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观看傣族村寨风光片。
今天老师做导游,请同学们随我一起去领略一下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叫做橄榄坝的傣族小村寨的美丽风光。(播放橄榄坝小村寨的风光片。)
2?在片中,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各种各样的树木、很多的水果、鱼塘、农田、家畜……)
3?看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橄榄坝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生活富裕……)
4?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要告诉同学们,除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画面之外,橄榄坝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它紧挨着原始森林。(继续播放风光片,橄榄坝旁的原始森林。)
5?老师看到同学们的脸上出现了疑惑的神情,那你们好奇的是什么呢?
(挨着原始森林,为什么自己还要种那么多树呢?)
6?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紧靠森林,为什么还要种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好自然段。
3.男女生分组读文,纠正字音。
4.指名读文,检查读文情况。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读书思考,深入感悟
1.橄榄坝的人紧靠着原始森林,他们为什么不去旁边的原始森林采摘、砍伐、猎取现成的资源发家致富,而要辛辛苦苦地自己动手种树呢?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边读边画。
学习第3自然段,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关键句:因为他们知道,原始热带雨林是个“百宝园”。
关键词:“百宝园”:林中有珍贵乔木,树下生药材,树上长美味菌类,还有珍贵动物。
关键词:“绿色蓄水库”:整存零取。
小结:正因为原始热带雨林是“百宝园”,是“绿色蓄水库”,(引出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因此,他们十分爱护森林,自觉地保护这个天然水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
2.橄榄坝的人们是怎么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呢?
学习第2自然段。
关键句:这个小小的傣族村寨,真是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
橄榄坝的人们过着这么幸福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十分爱护森林,自觉地保护这个天然宝库,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学生读文。)
3?结合橄榄坝的例子谈一谈橄榄坝的五业兴旺,和他们爱护森林、保护水源之间的关系。学习第4自然段。
(如果人们不爱护森林,随意滥砍滥伐,森林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如果没有了森林这座“百宝园”,人们就不能烧柴、盖房子,不能打猎、采药材,没有了森林,动物们都没有了家园;没有了森林这座“蓄水库”,不再能细水长流,人们无法再种植水稻,发展农业;鱼塘都会干涸,就发展不了渔业……)
教师总结:也正是因为有了今天这样的生活,橄榄坝的人才更加懂得爱护森林,保护自然的好处,他们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第2课时
一、积累内化
1?默读全文,说说橄榄坝这个傣族小村寨紧靠森林,为什么人们还要大量种植树木?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给出的关联词语叙述课文大意。
因为……所以……如果……就……
3.做课后练习第3题,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4.完成“自选词语”。
二、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本课要求认的11个生字的认识情况。
2.指导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
区别形近字:族—旅稻—滔编—偏牧—放雀—省
重点强调:写“印”字时左边不要丢掉中间一短横;“律”字是双立人旁。
三、拓展延伸
1?查找破坏森林造成严重后果的实例。
2?让学生结合家乡的自然情况,提出保护森林、草原和城市绿地的建议。
教学反思:
16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是“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然后又以美国“黑色风暴”为例,具体说明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本课语言简洁明了,易读易懂,重点应是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从而能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2.能够举例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够主动积累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的道理。
2.能举例说出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生态平衡”。
3.正确书写本课13个生字。
教学准备
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大自然五彩斑斓、美丽、富饶,不仅给我们创造了生存的环境,还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大自然中也有一些可怕的、灾难性的事件,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录像。
(录像出示:雪崩、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强烈的视觉映象冲击学生的感官,在上课之初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好铺垫。)
2?启发提问。
看完课件后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片段,内心有什么感受?
预设:(1)这些灾难太吓人了!
(2)大自然太可怕了!
3?揭示课题。
是的,这些灾难太可怕了!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好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加剧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而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我们应该怎样警惕大自然的报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警惕大自然的报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引题能够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对“大自然”的报复有个较清楚的概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激情进入学习课文的氛围之中。)
二、自主读书知环保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带着问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
同学们,看到课题相信你一定对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学贵有疑,所以老师提醒大家,要善于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那么这篇课文你想带着哪些问题去读呢?
预设:(1)大自然为什么会报复我们?
(2)我们要怎样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教师桌间巡视。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间讨论交流。
(1)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3)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4.检查读书情况。
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你们一定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这句话的?
预设:(1)不应该破坏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
(2)要保护大自然,尽量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3)破坏了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合作交流议环保
1.自读课文,查找事例。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2.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请各小组统一答案后填在表格里。
表格示例:
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造成的自然灾害(小组合作交流,不仅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锻炼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1)捕捉护林益鸟后,破坏树林的生长。
(2)捕杀黄鼠狼造成鼠害成灾。
(3)1934年美国东部因破坏森林、草原而遭受黑色风暴袭击。
4.延伸学习,加深理解。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你还知道哪些由于人为伤害而造成的自然灾害?
学生展示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预设:沙尘暴、酸雨、虫灾……
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不去破坏“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四、探究升华做环保
1.理解词语,加深环保意识。
(1)阅读理解。
说到“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两个词?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大家结合实际来理解这两个词语。
谁能说说这里的“食物链”指的是什么?
预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或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2)师生共同归纳。
食物链: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例如,蚜虫食小麦,瓢虫食蚜虫,山雀食瓢虫,老鹰食山雀,形成一种包含几个环节的食物链。草食动物吃绿色植物,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这是最基本的食物链,也叫营养链。食物链中不同环节的生物,其数量趋向相对恒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生态平衡:指一定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如麻雀吃果树害虫,同时它的数量又受到天敌的控制,三者的数量在自然界中达到一定的平衡。
2.小组讨论。
生态平衡为什么不能被破坏,如果被破坏会怎样?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不要破坏森林,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小动物,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4?小结。
只有维持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联系,才能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通过小组内交流汇报和讨论,举一些实例理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让他们尝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保护大自然的必要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信你们一定能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板书设计
16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食物链:大鱼—→小鱼—→虾米—→浮游生物
生态平衡:不能破坏
第2课时
一、回顾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预设:(1)知道了谁破坏了生态平衡,谁就会受到惩罚。
(2)了解了什么叫“食物链”。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体现了整体性阅读。)
二、指名读文,圈画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2.反复认读,巩固识字。
(1)出示带注音的字,指名领读。
(2)去掉注音再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3)老师随意抽取生字卡片指名读,考查学生识字情况。
三、归类识字
1.本文共有13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按结构给它们分类。
2.指导写字。
教师对难写的字进行统一的指导,规范学生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警”字的长横要写长,托住上半部分;“蠢”的撇捺伸平些,盖住下面的两个“虫”字;写“愚”字时,下面“心”的卧钩的起笔、收笔要参照上半部分的宽窄来定。
(2)左右结构的字“啄”,写时引导学生想象,找窍门记住不要丢掉第九笔的“丶”。
3?评价提高。
学生书写时,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出示出来,并集体评价,再对自己写的字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归类识记汉字,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四、发出倡议唤环保
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了解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了让更多的人有环保意识,我提议,同学们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通过此项活动,引导学生重视环保,注意“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激发学生环保的热情。)
五、总结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八
地球只有一个
这是一首颇具童趣的小诗。这首小诗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比作我们亲爱的“妈妈”,把人类比作“妈妈的女儿”。小诗旋律优美动人,语言清新含蓄,让人读了不禁沉醉其间。这样的小诗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畅想理想世界的欲望,并产生愿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而努力,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而奋斗的决心。
设计理念
1?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魅力,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2?从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歌,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是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地球,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调动学生的内在体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认识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领悟诗歌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能用最美的词汇、最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美吗?预设:蓝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河、妈妈的微笑……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谁赋予我们的呢?(预设:家、祖国、大自然、地球……)对,是地球,地球给了我们一切,然而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又该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做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阅读“快乐读书屋八”中的《地球只有一个》这篇文章,相信读后你一定会有收获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并用笔圈出要认的字,反复读几遍。
2?结合学生读书的情况,针对学生读书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做相机指导。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测读书效果。
4?指生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5?汇报交流,再提出不懂的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他们的看法多给予鼓励)
三、细读课文,感悟主题
1?读文前提示,从中提炼出阅读要求。
2?默读课文,思考:要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好,我们该做些什么?可以在书中画出有关的语句,也可以在书中进行归纳和整理。
3?讨论交流读书的收获,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要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美,生活的质量更好,我们应该做:
(1)保护环境的使者:栽下爱的花朵淌过蓝色的河流飘过洁白的云朵
穿上五彩的衣裳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银波
嫩绿的竹林温馨的小窝
(2)维持和平的使者:放飞和平的白鸽开辟友谊的长河
保护地球中的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存
消灭战场让战场成为历史
四、精读段落,深化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指导3、4小节和6、7小节。
(1)当你读这两小节时,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语言描述)
(2)在朗读时应该选择合适的语气表达情感,让听的人和你产生共鸣,你觉得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才能让别人仿佛也看到那美丽的画面?(舒缓、欢快)
(3)练习朗读。
(4)指名读后师生评议。
(5)竞赛读或教师范读。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或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1?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配乐)
2?出示认字卡,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齐读、背诵课文。(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会背的背,背不流利的跟着读。)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我们理想中的地球是那样的美好,然而,你们知道吗?负载着60亿人口的地球已经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展示图片资料),面对这样的家园,我们少年儿童应该比成年人更关心自己和地球的未来。我们能为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做些什么呢?(生自由诉说)
2?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第40课《小孩与树木同价》和第41课《小鸟的呼唤》,回答文后问题。
3?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规范地抄写在本子上,然后读给家长听。
4?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保护地球的心愿。
板书设计
地球只有一个
保护环境的使者维护和平的使者
\/
负起神圣的职责
创造美好的世界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在学习本单元几篇有关生态平衡的文章后,通过这次口语交际,使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关注周围的环境,把语文学习与生活拉近、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和能力,树立地球小公民的责任心,增强环保意识。教材内容清楚地提出了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即“保护环境,你打算怎么做?结合生活实际说给大家听”。图中小朋友的话,提示了口语交际的部分内容和方式。
设计理念
1?口语交际话题要关注生活,倾向于小问题。口语交际的话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某一阶段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话题属于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切忌做大,要把大主题缩小,让学生认识到,环保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才能将这一主题回归学生生活,让每个孩子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同时又要体现出对生活的适度拔高、提炼和浓缩。
2?口语交际任务要具有指向性,致力于增强学生交际密度。口语交际是每个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生存与生活的必备能力,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指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尽可能多地为每个学生参与交际实践、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创造条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表达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2?说话态度要认真诚恳,举止大方端庄,语言要清楚简练。善于倾听,乐于表达,有礼貌。
教学重、难点
1?发言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听明白。
2?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及时补充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不重复表达。
教学准备
结合交际内容制作的短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了解交际话题
1?回忆单元内容。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一单元学过的文章,你能概括地说说,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吗?谈谈学习后感受。
2?观看短片,搭建互动平台,引出话题。
(短片素材建议:美丽的自然风光——地球遭受的破坏——引发的自然灾害。)
同学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看起来是个很大的话题,其实它与我们息息相关,环保话题随处可见。(短片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交际内容: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结合实际谈一谈。
(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把大主题缩小,结合实际,降低难度,便于学生操作。)
二、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调动全员参与
1?明确口语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
(1)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2)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有礼貌。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话题交流。
(1)独立思考想点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想出的点子,并说出理由。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发表不同的看法。比比看谁的点子有创意。
(2)全班交流,师生参与评价。(教师评价倾向于学生交流中随意插话现象,引导孩子认真听。对表达时语言逻辑性强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随时把交际中要注意的问题落实在实际中。)
(3)发表看法,评选出“金点子”。(如①见到破坏环境的现象要及时劝告。②周末组织几个同学到社区当义务环保劝导员或宣传员。③同桌合作办小报宣传环保。④为校园或社区设计环保广告牌。⑤提出环保建议等。)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给每位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让课堂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为环保献计献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检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环保意识。
(1)两组学生上台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①一同学打球后去洗脸,洗完脸抱着球就跑了,学校的自来水龙头大开着。
②一个小孩捉了一只青蛙,边走边玩。
(2)全体学生评议:如果你见到这种现象该怎么做?直接与表演者对话,彼此互评。在指导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听的时候围绕对方的发言思考自己的发言思路。
(3)请同学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参与评价。
(表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环保就在我们身边。)
4?设计环保广告。
(1)小组讨论,为一处环境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
(2)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佳广告语。
5?谈话小结,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本节课收获。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并付诸于行动。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环保广告语,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拓展延伸活动
课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为保护环境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付诸行动。
板书设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一课《举手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露”,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中的“我”是怎样进步的,感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高老师之所以能巧妙地给予“我”鼓励和信任,是出于她对学生的热爱。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学习时要充满自信。
2.了解高老师的做法,理解她对学生的“爱”。知道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有自己的秘密吗?谁愿意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他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举手的秘密。
2.师范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指导。
1.各自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办法记住字形、弄懂词语的意思。
(2)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说出故事的大体内容。
2.检查初读效果:
(1)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生字词:
A.谁能准确地领大家拼读这些生字词?指名领读。擦去拼音再读。随机抽查生字词读音。注意多音字:
露lù
lòu
找出课文中这些字读什么音,读读这些句子。
B.小组内相互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字形、弄懂词语意思的?
C.组织集体交流,教者适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办法。鼓励学生有创见。比如:记字形,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仍”,把“扔”(或“奶”)的偏旁去掉,换上“亻”(单人旁)。“份”还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识记。记“况”,左边“冫”,右边“兄”。“题”:左边是“是”,右边是“页”,注意“页”字要写在“是”字最后一捺上。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A.各自练习说。
B.指名当众讲述。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字,组成词。
仍()偏()急()兄()分()
扔()扁()隐()况()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对话,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试一试,你能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吗?
隐约虚荣心露馅儿声调习惯
仍然心照不宣一份情况偏偏
2.出示句子: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
指名读。那是谁的笑,为什么会这么大的魔力?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说说“我”遇到了什么困境?在遇到困境后,“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直接描写:不敢举手,出于虚荣心;动作、表情描写:“脑袋嗡的一下蒙了”“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眼泪很快流下来”。)
(2)结合实际,谈感想: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我”这样的困境?在困境中,你最希望什么?
(3)指导朗读: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4)指名当众朗读,说出自己对所读内容的感受。
(5)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在“我”很伤心的时候,高老师是如何对待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亲切的笑容”)如果将课文中的“搭”换成“放”,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看到高老师“亲切的笑容”,想想“我”会怎么想?
(2)思考:高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走出困境的?
“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如果你不会……我就知道……”
(3)高老师提出今后“我”怎样举手,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高老师不当众提出这种办法呢?(高老师对我十分尊重。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二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高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能看出高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师生俩的秘密。点题。
(4)齐读三、四自然段。
3.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1)高老师引导“我”走出困境了吗?指名读课文中相关句子。
(2)每每当“我”在课堂上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这种情形,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高老师和学生心心相印,情感交融。联系课题,体会师生俩的秘密非常美好。)
(3)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你有什么话想对高老师说?
(4)男女生比赛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采取分组读,师生共读等方式。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体会题目《举手的秘密》中的“秘密”二字,为什么用这个词?
2.你喜欢课文中的高老师吗?为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4.你希望老师跟你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可以用小纸条告诉老师。
五、课外活动。
小组同学合作,将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的课本剧。
板书设计
14.举手的秘密
秘密(老师的爱)露馅儿(不自信)
从容(自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火车接龙朗读课文。
(2)指名表演编好的课本剧。
提示指导:
a.可增加一个角色——“我”的同桌,通过“我”与同桌的对话表现“我”的内心活动。
b.在表演的过程中,安排小记者采访。如:谈谈你对这位老师的看法。当你身边的同学回答问题时由于紧张结巴起来,你觉得该怎样做?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将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抢、仍、况、份;半包围结构的字:题。上下结构的字:室。
b.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③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①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作业设计。
1.把你心中的小秘密写下来。
2.自制本课生字卡。
教学反思:
第二课《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经验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陶罐和铁罐各一个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看一看,老师讲台上摆的是什么?板书(陶罐和铁罐)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在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发言。
3、师归纳。
国王的御厨里有一只陶罐和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三、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听1——9自然段的录音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2、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3、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4、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5、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6、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到书101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7、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总结1——9段、学习10——17自然段。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3、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学生的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五、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
六、作业:
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板书设计:
陶罐易碎——→永久
忍让↑↓奚落
铁罐坚硬——→氧化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一、《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
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晏子使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晏子的机智过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点:
1.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对待的。
2.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时数:I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2.以“选择读段”法来汇报晏子进楚国时“楚王怎样侮辱”、
“晏子怎样反驳”以及“结果如何”的,同时板书。
启发学生:用更简洁的浯言来概括,分小组进行练习。如:“进楚国——进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三次板书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减缓学生概括全文的难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4.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小组研究,解决问题。
如:生提问:晏子是如何令楚于感到理屈的?
(1)生读书,研讨问题。交流看法:
(2)、汇报交流: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3)语言训练: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读出这种感觉,;
5.师从不同角度提问:楚王为什么侮辱晏子?你认为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
(教师意想不到的发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概括楚王是什么人可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6.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其中的含义,练习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反问句等。
(抓住训练点进行表达方式的培养,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介绍晏子生平,完善学生对晏子整体人格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晏子说一句敬佩的话。
(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之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引发学生对晏子的敬慕之情,表达的愿望也油然而生。)
四、课堂练习
1.说出描写人物智慧的3个词语,如有胆有识……
2.小练笔:回忆生活中的小事,练习用对话描写的方式突出人物的机智。
五、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加深对本课人物的理解。
2.开故事会,讲一讲春秋战国时期自己喜欢的故事。
板书
晏子使楚
楚王侮辱晏子反驳结果
进楚国进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见楚王下等人下等国赔着笑
酒席上齐人是贼国风不正赔不是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关心同学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能说会写”围绕单元主题“关心尊重他人”,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关心同学”。通过本节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自然得体地表达对同学的关心与问候。
设计理念
本设计结合单元主体课文《举手的秘密》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让学生顺其自然地进入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谈一谈、演一演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问候,并请学生自由推荐以“关心他人”为主题的美文,收集有关“关心他人”的名人名言,进行课外扩展练习,进一步体会“关心他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1.通过同桌间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师生合作、评价等多种交际形式,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亲切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问候,体会“关心他人”的美德。
2.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恰当地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锻炼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3.指导学生在语言交流实践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恰当地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与问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学习完课文《举手的秘密》后,请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好吗?
1.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老师参与其中。
2.指名学生发言,谈感受。
是啊,课文中的老师对待学生既宽容又友善,既关心又尊重。在生活中你得到过哪些人的关心和尊重呢?谁来说一说?
(1)学生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简单说一说。
在你得到亲人、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时,可曾想过我们也应该把关心和帮助无偿地给予他人?
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以“关心同学”为话题,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师板书课题)
二、营造氛围,展现生活
既然本次口语交际以“关心同学”为主题,那请大家先说一说对主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交流后发言。(也可同桌讨论交流)
2.指名说感受。
是啊,同学生病了,你送去问候是关心;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你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是关心;主动为同学补课、每天送同学回家等,这都是关心同学的表现。有人说,一个温存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话语能使人忍受生活带给他的磨难。看来关心真的很重要。那么你在给予别人关心时要注意什么,请想一想。
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明确:
(1)说话要恰当得体,态度自然大方。
(2)要使用礼貌用语。
对学生表述不准确的,师可适当点拨。
三、情境引路,激活再现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谈了自己的感受,下面就充分发挥你的交际能力,自主选择素材进行实景交流。
1?交际素材。
(1)平时爱说爱笑的小华最近沉默了……
(2)小英是名优秀的学生,可是最近成绩下降得特别快……
(3)小江生病住院了,几天没来上课……
(4)小华是个守时守纪的孩子,可最近却天天迟到……
(5)小东家受灾了,损失惨重,他情绪很低落……
(6)上学时小田不慎把书包和文具弄丢了,他急得哭了……
2.学生自由选择情境,组内交流,充分发表看法,师巡视,适当参与其中。
3.组内练习表演。
4.指名小组向全班汇报表演。
5.评价表演。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自然?有没有使用礼貌用语?
6.评选优胜者。
四、扩展延伸,推荐美文
是啊,关心他人,付出无私的关怀和问候,收获的是快乐!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描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文章?请把它推荐给大家。(学生自由推荐收集的美文)
生活中有许多有关关心、帮助他人的名人名言,你能把收集到的名人名言与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出示收集到的与本次交际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并相互交流。
五、总结
1.本次口语交际课你有什么感受?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2.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要给有困难的人以真诚的关心,热情的帮助。那样,我们将会在付出真诚关心的同时,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我们更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别人对我们的关心、问候和帮助,无论这份关心来自父母、亲人、同学,还是朋友或是陌生人。
教学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抗日烽火”。编有主体课文《歌词两首》《狼牙山五壮士》,“快乐读书屋”中编有《平型关首战告捷》《一个有缺口的馒头》。通过对这些描写抗日战争诗文的学习,增加学生对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篇章———抗日战争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举行一次抗日英雄事迹报告会”和“写一篇读(观)后感”,让学生围绕抗战这个主题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历史知识介绍和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注意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不要上成政治课或历史课,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9~11课时。

3歌词两首

教材说明

松花江上

〔解题〕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

《松花江上》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

〔结构分析〕

这首歌词共21行,依内容与感情脉络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6行),怀念沦陷的故土。写流亡的东北民众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

第二层(第7~14行),诉说流亡的凄苦,有家难归。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满怀家乡沦陷的哀痛与逃亡生活的凄苦。

第三层(第15~21行),呼唤光复。用感慨的发问,向故乡和亲人发出急切的呼喊,渴望收复失地,光复故土,返回家园。

〔语意理解〕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这3行歌词满怀浓重的乡恋之情,诉说家乡的美丽富饶。东北是我国原大行政区名,1949年设置,当时辖辽东、辽西、吉林、黑龙江、热河、松江六省和沈阳、鞍山、本溪、抚顺、旅大五市(后增设长春、哈尔滨两市),1954年撤销。歌词所说的东北,指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上段称第二松花江,源自吉林省东南中朝边界的白头山天池,向西北流到扶余县与嫩江汇合后称松花江,折向东北流经黑龙江省南部,在同江县境内入黑龙江。全长1840千米,流域面积54.56万平方千米。本句采用借代修辞格,借松花江代指故乡,借森林、煤矿、大豆、高粱,代指发达的工业、农业,概说家乡的美丽富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3行歌词诉说故乡除美丽富饶外,还有令人牵肠挂肚的亲人。“同胞”,本指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这里引申为同一国家的人。“衰老”,因年老而体力衰弱。第1行重复本诗的首句,突出思恋家乡的情感,第2、3行转入对人的怀恋,怀恋所有的乡亲,更怀恋年老体弱的父母。

前3行歌词诉说流亡者怀恋故乡的土地,后3行歌词诉说流亡者怀恋养育自己的亲人。这六行歌词由物到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抒发了漂流他乡的苦痛之情,为下面渴望回故乡做了铺垫。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这4行歌词诉说流浪的原因,是“九一八”事变使“我们”土地沦丧,“我们”才流浪。“九一八”,即指“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军队在南满铁路上埋下炸药包,炸毁了一段铁路。随即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军,制造了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的口实。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使区区700名日本关东军势如破竹般从西面、北面攻破北大营防线。9月19日,日军占领沈阳,同一天,长春、安东、营口相继陷落。在短短几个月内,东三省全部沦陷。日军在沦陷区大肆烧杀抢掠,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九一八”反复两次,表明这个日子对东北人民是何等的刻骨铭心,这是国家的耻辱,这是民族的耻辱!就是“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东北人民面对日军的铁蹄,军队不抵抗,手无寸铁的乡亲只能“脱离家乡”,“抛弃”“无尽的宝藏”,背井离乡,流浪关内。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表现了数以万计的东北民众过着漫无目的的,无休止的流动的生活。“流浪”反复出现三次,既表现了流浪时间之长,无休止,又表现了流亡者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是向上苍、向国人进行控诉,控诉日本法西斯的残暴,控诉国民党当局不抵抗,不体恤民众。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几行歌词与后面的“收回无尽的宝藏”“欢聚一堂”都是一个意思,即收复失地,返归故乡,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诉说、发问。第1问,是从场所上发问,现在“我”在关内流浪,什么时间能不流浪,从关内回到东北?强调了对家乡的眷恋。第2问,字面上是从物产角度发问,实质是强调了家乡东北物产丰富,现在丢失了,什么时候才能收回来?第3问更进一层,从人的角度发问,亲人离散,令人痛心,什么时候亲人才能团聚?回到家乡,收回物产,亲人团聚,都标志着打败日军,光复东北。

〔写作特点〕

1.采用哭诉的形式表达了流亡之痛。

面对东北流亡者的悲惨境遇,面对祖国大片土地的沦丧,作者义愤填膺。于是以流亡者身份,发出悲怆的控诉。这种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显得真实、感人。流亡者控诉日军的罪恶,控诉流浪的凄苦,控诉蒋介石的不抵抗。这种内容感人的歌词,再配上以河北妇女哭亡夫的曲调为基调的旋律,词曲珠联璧合,使歌曲成为一首悲怆的哀歌。

2.反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精炼与情感浓烈,是诗歌的重要特点。而必要又恰当的反复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这首歌词恰当地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格,比如,两次连用“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突显了怀恋家乡的情感。“九一八”反复用两次,表达了难忘国耻的情感。“流浪”反复3次,宣泄流浪之苦,以及心中的哀愁。“哪年哪月”反复两次,尽抒期盼回乡的情思,表达驱逐日寇的决心。最后反复两次“爹娘啊”,仿佛是流亡者大放悲声的哭诉,悲愤之情达到高潮。反复修辞格的使用,不仅强化了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使歌词的节奏感更为鲜明。

保卫黄河

〔解题〕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上源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24万平方千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该段黄河流经高原峡谷,水流较为清彻;河口至河南省孟津段为中游,穿黄土高原,含泥沙量大,水色浑黄;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抗战时,中共中央、八路军司令部都在黄河流域,因此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与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倾情合作的名作。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1938年11月武汉沦陷以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撤退,途经陕西宜川县附近的黄河。诗人看见黄河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壮观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联想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联想到威武不屈、英勇抗敌的中华儿女,创作灵感顿生,开始了《黄河大合唱》的酝酿。1939年1月,抗敌演剧三队抵达延安。2月26日,冼星海去医院看望负伤的光未然。两位在白区一起战斗的老朋友十分兴奋。畅谈中,冼星海流露出再度合作的希望。此时,光未然赞颂黄河的诗章已酝酿成熟,立即将激情汇集于笔端。3月11日晚上,在西北旅社宽敞的窑洞里,在几盏油灯辉映下,25岁的光未然为大家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当400多行诗句朗读完毕,窑洞里一片安静,顷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后来,冼星海仅用20天就把乐曲谱成。4月13日晚上,抗敌演出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次演出《黄河大合唱》,光未然披半身长的黑斗篷,亲自担任朗诵。演出结束,台下掌声如潮,持续数分钟。后来毛主席和很多中央首长都观看了大合唱的演出。《黄河大合唱》是抗战时期新音乐的创举,它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抗战的最强音,成为抗战艺术中的精品。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受到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许。

《黄河大合唱》由8首歌曲组成,《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词描写了抗日战争万马奔腾的伟大气势,抒发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精神和豪情壮志。

〔结构分析〕

歌词共14行,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6行),描绘了抗战时期黄河的宏伟景观。诗人勾画出一幅山河壮丽,人欢马跃,气势磅礴的抗日画面。

第二层(第7~14行),描绘抗日将士机智、勇敢战斗的情景,进而抒发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凌云壮志。先总写“抗日英雄真不少”,再写英雄们的战斗姿态,最后抒发了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语意理解〕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简洁地描绘了黄河边抗日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战斗气氛。“咆哮”形容猛兽在怒吼,在本诗中形容黄河水奔腾轰鸣。诗句先写天上狂风怒吼,再写地上战马嘶鸣,接着写黄河波涛汹涌,怒吼咆哮。这些描绘,既是黄河边实景的描写,又是抗日军民抗战气势的描绘。因为此曲编为《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有前面六个乐章的铺垫,整个大合唱已顺理成章地进入抗争、拼搏阶段,所以在这一曲中就要发出战斗的怒吼。作者用反复修辞格连写两次“黄河在咆哮”,意在表达黄河正在危急之中,也就是中华民族正在危急之中。4行诗,每行结尾均用感叹号,表达黄河儿女激昂的情感。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这里的“河西”“河东”“河北”在一起泛指黄河两岸的广大国土。黄河中上游大都是高原、高山,地势险峻,故说“山冈万丈高”。“高粱”指代农作物。这时,农作物大都成熟了。山高林密,青纱帐茂密,正是掩蔽抗日健儿,打击敌人的好条件。这两行与前边4行合在一起,构成黄河战场的环境。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万山丛”,形容山多,密集。这句词照应前边的“河西山冈万丈高”,描绘抗日英雄正与敌人周旋在高山密林之中,借高山密林掩护打击敌人。“青纱帐”,指成片的长得高而密的大面积的高粱、玉米等农作物。“万山丛”与“青纱帐”十分有利于游击战争。“逞英豪”,显示出英雄豪杰的豪气。“游击健儿逞英豪”,夸赞抗日战士个个战斗勇猛机智,战绩辉煌。

〔写作特点〕

1.写物赞人的手法巧妙运用。

诗人要歌颂抗日将士打击日寇,保卫祖国的战斗精神,但没有直接写人,而是先写景:天上狂风大作,地上战马嘶鸣,黄河波涛汹涌,咆哮奔腾,开篇就烘托出一种人喊马嘶,山河震怒的沙场气氛。接着写抗日军民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只能使用土枪、大刀、长矛和缴获的洋枪。他们在为保卫祖国而不屈地战斗。这几句歌词,写山河、写风吼、写马嘶,全是为了写抗日将士战斗的气势。

2.豪放、激昂的呐喊。

作者是一名抗日诗人,他是受黄河壶口的壮观景象启发而创作出这首歌词的。歌词充满战斗豪情,奔涌着奋勇抗战的激情。诗中多用短句,节奏急骤,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1个字,分3行,从天上写到地上。再如,“端起了土枪、洋枪,挥舞着大刀、长矛”,节拍急切,音调铿锵有力,极富战斗力。歌词结尾,4行排比,由狭而广,由小而大,急促而强劲,仿佛是催人的战鼓,伴着震天的呐喊,响彻云霄。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是两首内容较深的歌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远。所以教学时先要将歌词所涉及的时代背景讲清楚。让学生先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如何践踏中国大地,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再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建议教学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上汇报搜集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材料。了解当时的中国人民遭受到的苦难。可指名介绍,也可展示材料。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可以一首一首地教学,让学生先将歌词读通、读顺,再采取分小组读、指名读、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第一首可先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通过三部分进行表达的,先叙述家乡是如何美好,再说苦难的来临。尤其是三个“流浪”要让学生重点体会。最后是人民盼望早日回到家乡。)

⑴第一层先讲事变前人民的生活是如何自由快乐,他们有丰富的物产、有可爱的家园。

⑵第二层体会被迫离开家乡流浪时的情景,生活是多么的悲惨。要通过课件、音乐等形式进行渲染。

⑶最后齐读第三层人民渴望回家的心情。

⑷以读代讲即可。

⑸直接导入第二首歌词的教学。人民能甘愿受日本侵略者的欺侮吗?人民是如何进行反抗的呢?

读第二首歌词。第二首要以读为主。不必过多分析。

2.积累内化。

朗读两首歌词。

3.写字指导。

⑴读的字中应注意“逞”的读音是翘舌音。

⑵指导写注意“矛”不要丢掉下面的一撇。“衰”字不要丢掉中间的横。

4.练习。给形近字组词。

拂()彩()蓝()尊()

佛()睬()篮()遵()

资料

〔张寒晖(1902—1946)〕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原名张兰璞,出生在河北保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北平、西安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及报刊编缉工作。“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无数中国人民被杀害,无数家庭被拆散,大批东北军官兵和东北流亡者涌入了关内,涌入西安。当时张寒晖正在西安任教,他见此情此景,心潮难平,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1936年11月,他创作了《松花江上》。

4狼牙山五壮士

教材说明

〔解题〕

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三四千兵力进攻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这一带隐藏着许多干部和三四万名群众。由于我主力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因为力量悬殊,决定将干部和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六班担任掩护。六班五个战士完成任务后,为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狼牙山峰顶。在子弹打光后,他们英勇跳崖,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挂住负伤,后脱险。1942年4月,晋察冀军分区在狼牙山建烈士塔,后在日军扫荡时被毁掉。1958年人民政府在狼牙山棋盘陀重建烈士纪念碑。

本文记叙的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五位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舍身跳崖的故事,表现五位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的,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

全文记叙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语意理解〕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这句话表现出五位战士有惊人的勇敢和坚定的任务意识。他们不是一般地打击敌人,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吸引大批敌人,保证群众和主力转移。“一边……一边……”这个并列复句,说明五战士既英勇,又善战,他们是用智慧和勇敢在战斗。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记叙了五位战士选择绝路的目的和过程。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了任务,完全可以安全地追上大部队,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为更好地保证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自觉地引敌人上绝路。在“生”与“死”面前舍“生”而取“死”。“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众战士一声“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见战士们的坚定、果断。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体现石头砸敌人的迅猛、有力与密集。写石头“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砸向敌人,这是采用比拟手法写的,揭示了五战士英勇战斗的力量源泉。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两句赞颂五战士的壮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能做到坚强不屈、英勇战斗。“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点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抗战必定胜利。

〔写作特点〕

1.全文突出一个“壮”字。

文章紧扣题眼“壮”字展开叙述的。先写五个人面对超过自己数倍的敌人,接受掩护任务,揭示其胆之“壮”;再写英勇战斗,打击敌人,揭示其行之“壮”;接着写诱敌入绝境,揭示壮士们不仅豪壮,而且有智谋;最后高呼口号舍身跳崖,揭示其气节之“壮”。

2.通过对言行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

全文无一句人物心理描写,也无一句战士表态式的豪言壮语,其对敌人的恨,对祖国与人民的爱,对完成任务的坚定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都通过人物语言与行动揭示出来。比如,班长一声“走”,简洁明快,表现其态度坚定、判断果断、情况急切的情境,“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表现战士沉着、冷静;“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写出壮士对祖国、人民的留恋、热爱与忠诚,对群众与部队成功转移的欣慰和完成任务的欣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首先从解题入手。学生从题目的字面上能理解到什么?(题目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地点———狼牙山,以及五位英雄勇敢不怕死的精神。)为什么不说“五战士”而说“五壮士”呢?“壮士”和“战士”意义上有怎样的区别?(壮士更加突出他们的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因为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士,只有坚强到不怕死的战士才能称为壮士。)向学生介绍有关狼牙山的知识和幸存下来的两个战士的有关资料。

2.理解文章内容。

(1)前三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战士们是如何进行阻击的,为什么要走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的棋盘陀。应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内容。让学生画出写五位壮士阻击敌人时的句子。再把画出的句子自由、大声地朗读出来。

(2)第四段以情促读,了解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是怎样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体会重点句。课件出示:“他刚要拧开盖子……同志们!用石头砸”一句,当五壮士在子弹已经打光的情况下,依然为了拖住敌人坚持战斗。这句话体现战士的无畏精神。

(3)从第五段中找找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如“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教师引导:当五壮士的任务胜利完成以后,他们站在狼牙山顶峰上眺望着部队远去的方向,他们的心里一定感到无限的欣慰。因为拖住了敌人,群众转移了。面对愚蠢的敌人,他们的神态是怎样的呢?请同学读一读。五壮士对人民的爱是伟大的,请同学们牢记这种精神,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课文第5段,把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读出来。)

3.积累内化。

搜集本课的4字词语。

4.写字指导。

本课识的字较多。注意字不离词的原则,否则易造成识记不扎实的现象。“截”字注意下面的部分是四横。“喷”与“呱”字注意书写时的笔顺。

5.练习。给形近字组词。

快乐读书屋二

平型关首战告捷

教材说明

〔解题〕

平型关在山西省繁峙县内,邻近灵丘县。长城关口之一。古称瓶形寨,金时称瓶形镇,清时称平刑岭关,后改称平型关。平型关地势险要,是晋北交通的要冲。

1937年9月,侵入山西的日军向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夺取太原。八路军第115师以一个团和骑兵营于9月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前进,钳制敌人;三个团于24日夜冒雨设伏在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上。25日7时,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主力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敌分割包围,火力袭击后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一天激战,歼灭日军3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与军用品。

《平型关首战告捷》记叙的就是这次著名战斗的过程,讴歌了八路军将士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机智巧妙的战斗艺术,揭示了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捷”,战胜。“告捷”,取得胜利。自1931年9月18日起,武装抗日就已经开始。但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抗战。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重创日军主力的胜利,所以称“首战告捷”。

〔结构分析〕

全文按事件发展顺序记叙,共14个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交代平型关战斗前的敌我双方态势,及八路军选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日军逼近平型关钻入八路军115师已布下的口袋阵。

第三部分(第6~11自然段),写平型关战斗的过程。第6自然段写伏击得手,第7、8、9自然段写战场上双方对抗战况,第10自然段写冲上公路后的白刃战,第11自然段交代战斗胜利结束。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写平型关大捷的战果。

第五部分(第13、14自然段),评价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第13自然段从对日军认识角度写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写中国人民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胜利。第14自然段从抗战阵营内部写平型关大捷对振奋民心、推动抗战高潮到来和提高共产党与八路军的威望所起的作用。

〔语意理解〕

“平型关是山西东北部古长城南端的重要关隘,关内外群山峥嵘,层峦叠嶂,沟谷深邃。”

这句话描述了平型关的自然环境。先介绍平型关的位置。“关隘”,指险要的关口。然后描写平型关的险要形势。“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陡峭。“群山峥嵘”,写每座山都又高又陡,易守难攻。“层峦叠嶂”中的“峦”指山,“嶂”指屏障,写平型关不仅每座山形势险峻,而且山峰很多,层层叠叠,像屏障,是隐蔽大部队的好去处。“沟谷深邃”指山沟、山谷非常深远,敌人兵力难以展开,不利于反击。三个分句从三个方面写出平型关战斗的位置选得非常理想,这是战斗胜利的“地利”因素。

“待敌人完全进入伏击圈后,伏击部队首先炸毁了敌人队列前面的汽车,击毁了走在后面的车辆,将‘口袋’两头封死,然后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开火。”

这句反映八路军115师打仗十分有章法。让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其意在于务求全歼。炸毁头车,击毁后车,堵死敌人前进与后退之路,达到了封死“口袋”两头,关门打狗的目的。

“685团3营的两个连队,冲上公路后伤亡已经很大,但指战员们依然顽强地与敌人拼杀,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坏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

这是一句战斗场面的特写。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一句透视出115师全师指战员英勇善战、顽强坚毅的精神。先交代两个连已伤亡很大、在人数上已不占优势,但是,面对强敌,指战员仍然冲入敌阵与敌拼杀。第4、5、6分句具体写拼杀情景,武器递减直至徒手与敌扭打,表现战士的勇敢与顽强。

“平型关战斗的胜利大大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推动了全国抗战高潮的到来,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这是从抗战阵营的角度说明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先从民族角度说“振奋了民心”,再从军队角度说“鼓舞了士气”,接着从全国大范围说“推动了全国抗战高潮的到来”。句子最后从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讲,从这一仗可以看出八路军是抗战的主力。

〔写作特点〕

1.线索清晰,步骤分明。

文章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叙,线索十分清晰,大致是:敌我态势———布置伏击———伏击得手———白刃战———战斗胜利———战斗意义。写战斗意义,也有条理,先写战斗胜利排除了人们对日军恐惧的心理与认识上的错误,再写战斗胜利对抗战军民乃至我党我军的意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2.点面结合,可见战斗全貌。

写战斗打响,先居高临下地写战场全貌,再写敌人动态、我军的设伏与歼敌。既有整体鸟瞰,又有局部特写。到第10自然段,干脆将视点聚焦在3营两个连的战斗上。这样,从高到下,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使读者更容易把握战场的全貌。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过程和意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文中要求识的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八路军是如何取得平型关大捷的。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学生读文可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形式。

⑵可让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将本次战斗的时代背景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首战”的意思。

2.读懂内容,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弄清战斗过程。

⑴战斗开始时八路军是如何将“口袋”两头封死,让日军进退不得的。

⑵当日军要抢占制高点时,我伏击部队是如何与敌人进行顽强激战的,从哪能看出战士的英勇与无畏。

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可选择重点段落多朗读几遍。尤其是最后一段平型关大捷的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情感。

3.积累内化。

收集文中好词好句,自主完成。

4.识字指导。

“绥”与“嘶”两个字都是平舌音。“隘”读“ài”不读“yì”。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

教材说明

〔解题〕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抗击日寇、保卫国土方面也进行了艰苦战斗。本文讲述的是发生在滇西战场的一个小故事。一名国民党军队的少校押送弹药和食品上前线,途中遭遇饥民哄抢,少校晓之以利害,饥民又送回食品。文章歌颂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战斗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的美德。

〔结构分析〕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2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战场形势,中日两国军队在惠通桥两岸摆开决战架势。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写少校受命押送食品和弹药的车队运往前线。

第三部分(第7~18自然段),写途中发生饥民哄抢车上馒头的事件。第7自然段写饥民抢吃馒头,这是事件的发生;第8~10自然段写大胡子少校与押车的官兵欲弹压饥民时,发现一个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女孩,心灵震动,给饥民下跪,请求饥民停止哄抢,这是事件的发展;第11~18自然段写饥民深明大义,主动放回馒头并帮助车队前进。这是事件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写一周后,少校再回到事件发生地时,小女孩已饿死。这是事件的结局。

第五部分(第23自然段),写34年后,希望这个有缺口的馒头对今天孩子的心灵仍会有震撼作用。

〔语意理解〕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这是一句写战场的景色。战争是流血的拼杀,所以,常用“血色”描写战场。这一句可以当做实景理解,也可以只当做交代文章背景的虚景理解。

“日军第56师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这一句话简洁地交代了惠通桥战场敌我双方的态势。“长驱直入”,写日军从缅甸长距离地毫无阻挡地攻入我国境内。“滇”,指云南;“缅”,指缅甸;“滇缅国际通道”,指中国在云南通向缅甸的国际道路。这条公路1939年通车,通过这条公路大批军用物资能够从国外运往昆明、重庆,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1942年应英国政府邀请,为保卫这条“抗战血管”的畅通,中国10万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由于英军临阵逃脱,兵败缅甸,远征军大部分撤往印度,一部分撤回国内。日军乘胜直逼中国边境。1942年5月攻入中国境内。“切断”即割断。日军长驱直入,他们占领了怒江以西,“切断滇缅国际通道”。“怒江”,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穿西藏东部入云南境,向南流,经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后出国入缅甸,后入印度洋。“惠通桥”,云南境内怒江上的一座桥,位于坝湾附近,滇缅公路靠惠通桥穿过怒江,向西再向南入缅甸。因此,惠通桥是交通要冲,自然成了日中两军争夺要地。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这句写少校欲开枪制止哄抢馒头事态。他表情愤怒“嘴角抽搐”“双眼滴血”,前线已四天断粮,少校深知食品、弹药送不上前线的后果,保住馒头就是保住数万官兵的性命,就是保证战斗胜利,就是保住云南、昆明。

“‘叔叔,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小女孩的话表达了对日本鬼子的恨,表现了小女孩深明大义。女孩交回一个馒头就是交上一颗抗战的心。是中国人战无不胜的原动力。句中的省略号,表明小女孩已饿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34年后,一位国民党军队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个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永远传下去,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一个小女孩咬了一口的留下了缺口的馒头何以保留34年?因为这个馒头是抗战精神的体现,是百姓支持前线将士的实际行动,是可敬可爱又可怜的小女孩咬过的又交回的馒头,它震憾了少校、师长的心灵。也可能含有少校因没让女孩吃一口馒头而导致女孩饿死的悔恨、遗憾。将军之所以断断续续说把故事讲下去,是希望把中国人民在困难当头时团结对敌、一致对外的精神世代相传。

〔写作特点〕

1.独特的写作视角。

一般写抗战故事,大都写在战场上敌我双方激战场面。本文作者独辟蹊径,不写战场,也不写敌后斗争,却选择一件发生在战场外的关于馒头的故事。事件是微小的,是平凡人中发生的平凡的事,并不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但小事中蕴涵着大道理,感人至深。本文视角独特、有新意。

2.将情感融于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没有专门的抒情段落,也少有抒情句子,但作者艺术的炼句功夫使文章语句中充满了“情”。作者是饱含感情记叙、描写的,每句话都让人体验到情之所在。如,写面对饥民抢吃馒头时少校的表情与动作,让人体会到少校的“怒”与“不忍”之情;写无比饥饿的女孩抢吃馒头的样子,让人体会到女孩的可怜;写少校面对饥民的动作和语言,让人体会到少校的侠骨柔肠;写女孩对少校说的话与交回馒头的行动,让人体会到女孩在个人饥饿与民族大义间权衡后的抉择。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抗战中军民是如何以民族大义为重,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文中要求识的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本文内容较长,情感较为丰富。学生一读就容易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前方抗日将士的崇敬。加之有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作为铺垫,可以较为自然地激起学生对当时全国军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情感的理解与尊敬。例如,大胡子少校要为饥民跪下,是因为他知道那些饥民也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但是前方的将士为了抗击日本鬼子更是四天没有吃饭,更需要这些食品。大家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又将抓到手的馒头默默地放回车上,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才能过上安宁生活。当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站到尤小翠的坟前时心里会想,一个多么好的孩子就这样被饿死了。她是为了祖国的胜利而死的,是为了前方的战士能够吃饱了打鬼子才死的。一个幼小的女孩想的也是战斗的胜利,祖国的解放。今天他们来就是想让她好好吃一顿馒头,可是她却被饿死了,是因为日本鬼子的入侵才被饿死的。因此他们此时一定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对小女孩的死产生敬佩。这些内容都应让学生仔细体会,然后再品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可以先从解题入手,为什么会有“缺口”?谁留下的“缺口”?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读。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一定让学生读通读顺才可以进行讨论。

⑵讨论可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大胡子少校为什么要为饥民跪下?大家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为什么又将抓到手的馒头默默地放回车上?当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站到尤小翠的坟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们此时心情如何?这些都应要求学生进行细细地品味与咀嚼。

最后还可以将想到的写一写。

2积累内化。

在文章中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

3.识字指导。

“触、栓、搐、振”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资料

〔惠通桥〕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它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600千米处,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1936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吊桥全长205米,跨距190米,由17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7吨。至1977年新建钢筋水泥大桥落成通车,吊桥退役。

〔惠通桥阻击战〕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攻陷我国云南的畹町,然后直逼滇缅公路的咽喉———怒江上的惠通桥,企图打开通向昆明,威胁重庆的通道。这时国民党的36师奉命日夜兼程乘汽车赶赴怒江前线。

日寇56师团先头部队到达怒江西岸惠通桥头时,轰隆一声,惠通桥被中国工兵炸毁了。于是日军一边组织强渡,一边组织占领怒江西岸,向对岸进攻。这时,中国军队赶到东岸,同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课文中所写的事情,就是发生在此时。

在5月6日,由于中国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有效地打击了日军渡江行动。中国军队沿江布防,最后迫使日军不得不放弃渡江的打算。这种局面保持了两年。为日后大反攻打下了基础。

能说会写

举行一次抗日英雄事迹报告会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举行一次抗日英雄事迹报告会”,这是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刚刚学完本单元的4篇课文,对活动的时代背景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时会感到有话可说。

教材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说明性的文字,有三层意思。一是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把自己知道的抗日战争中英雄、志士的事迹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二是指导学生要做的准备活动。三是对本次口语交际训练提出要求。内容要充实、讲得要生动、有感情。

本次口语交际应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同学之间的互动性和说话内容的层次性。要注意让全班同学发言,发言面要广,多进行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的双向互动。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增加对爱国抗日英雄的崇敬之情。

2.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将自己的发言表达得正确流利。敢于在众人面前作较长的发言。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出示挂图,引出话题。

教师可以出示书中三位抗日英雄的挂图,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他们的事迹。

2.指名介绍,同学评价。

指名学生分别介绍三位抗日英雄的事迹,然后同学间进行互评。可以围绕内容是否准确,表述是否清楚,以及语气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出示要求,明确目标。

⑴阅读文字说明。

⑵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

⑶介绍自己应如何进行表达。

4.小组互动,全面参与。

在指名介绍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可提问谁知道其他抗日英雄的事迹,在小组内互相说说。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面前进行发言。

5.指名表达,全班互评。

在小组内互说的基础上,每小组可派一名学生到前面叙述,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要既找优点,又发现不足。

6.讨论小结,拓展话题。

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其他和抗日有关的情况。比如自己的家乡和当年抗日有关的情况,家乡著名的抗日人物。

写一篇读(观)后感

教材说明

本次写话的题目是《写一篇读(观)后感》。教材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文字提示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写话。第二段文字提示了从哪几方面选取写话的内容。

三幅插图分别给学生从事件、地点及时间方面提供了提示。由于四年级下学期已是第二学段的尾声,因而学生应该具备了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第1课时学生对具体事件进行叙述并表达自己由此产生的感想。师生评价或随机点拨,形成作文提纲。第2课时学生自主写文。

〔操作要点〕

1.读一读。

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写话要求,明确本次写话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说一说。

(1)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对哪幅图画有了解,介绍此次事件的经过。

⑵指名汇报,师生评议。

3.讲一讲。

每位学生在听了具体的事件后,都会对事件中的人物或事情发展有所感受。对人物的爱或恨就是感想。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在听了《八女投江》的故事后对抗联女战士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告诉学生对抗联女战士的崇敬或对日本鬼子的憎恨就是你的感想。

4.议一议。

根据教师刚才的讲解,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说自己对其他事件产生的感想。

5.写一写。

把自己刚才所说的写下来。注意要与叙述的事件紧密结合。感想是从所叙述的事件中产生出来的,不是空喊的口号。

6.议一议,改一改。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自己的写话,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根据评议自改或互改。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语文七色光二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有四项语文实践活动:1.练。内容共有两项。一是多音字组词。也可以再补充几组这样的练习。二是选字填空,即同音字组词。以上两项均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训练。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2.日积月累。共有两项内容,其中第二项读名言警句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尽量让学生背下来。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理解,然后熟读成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词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3.知识窗。介绍抗日战争中的几件大事。4.大家一起来。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大课堂里寻找语文资源。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进一步丰富知识积累,了解抗日战争中重大的历史事件。

4.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中的一些规律的认识。

2.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收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格言、谚语、图片。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本项训练中的两道题都是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中一些规律的认识。因而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主练习,然后形成正确答案。如有错例可以大家集体进行诊断,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

2.日积月累。

第一题可让学生先进行自主练习,然后全班讨论形成正确答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可以先说说每个成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写五壮士的词语和写侵略者可耻下场的词语。由此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褒义词和贬义词。

第二题可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再指导背诵。同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把收集到的有关抗日英雄的格言在班上进行交流。

3.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是介绍抗日战争中的几件大事。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几件大事。再指名介绍一下这几件大事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抗战的知识。

4.大家一起来。

本次活动是配合本单元主题设计的。活动内容是搜集抗日资料,然后全班交流。

具体要求:

⑴课前自行搜集或小组搜集资料。

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力争使材料系统有条理,丰富具体。时间、人物、地点等介绍清楚。

⑶小组合作完成,编辑成册供同学阅读。

⑷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此项活动要量力而行,不应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但对于有创意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活动应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与合作精神,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第二单元:珍贵的亲情和友情
单元主题分析:
人间处处都有真情在,“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千古咏唱的主题。无论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热情关爱《炊烟》《赏花》,还是深沉博大、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亦或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地震中的父与子》《新年礼物》,还是邻里之间的友爱,关照,“人间真情”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无处不在,真情的伟大力量,以及享受真情的温暖、幸福。融入真情之中,用心去体验、感受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带来的快乐……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幸福,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地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来学习这种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感受真情的无处不在。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人间真情”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炊、履、洛、攒、汁、”等45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炊、索、废、殊、汁”等5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学会写书信这种有固定格式的习作。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学会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检查识字情况。
2、通过品读、默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无处不在的真情,感受真情的温暖。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时设置:
6《炊烟》……………………………2课时
7《赏花》……………………………2课时
8﹡《地震中的父与子》……………2课时
9《新年礼物》………………………2课时
10《古井》……………………………2课时
阅读链接《感恩的心》………………2课时
综合学习二……………………………1课时
口语交际《我看课外“兴趣班”》…1课时
我的小笔头…………………………3课时
6炊烟
教材分析:
《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邂逅。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满。
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
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知识与技能:
1.知识教学: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理解通过写事来写人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读时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山里人真诚、淳朴品质的由衷赞美。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淳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畅谈爱心
1.课件播放:《爱的奉献》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
2.学生畅所欲言。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1.自由读课文。
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
(1)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课件展示)
(2)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品味真情。
1.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引导孩子从记叙文的六要素角度回答。
2.默读课文,体会真情。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找到相关的词句画下来。
●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件相机出示相关的重点语句
(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3)语言动作的语句:“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
——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5)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
女主人是()的人。
男主人是()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三、感受“炊烟”,升华浓浓真情。
1.感悟最后一段,体会“我”对这份关爱的感动与留恋。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2.自悟真情。(课件出示:填空)
“再也没有机会来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地飘着的炊烟……”
美丽的炊烟、轻轻飘荡的炊烟让我难忘,“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还有()。
3.感情诵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学法,体会写作方法。
1.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是怎样读懂人物的?
2.体会写作方法:(课件展示)
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第二课时
一、自拟文题,感悟真情。
1.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
2.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3.学生谈感受。
4.教师归纳:(课件出示)
“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是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时冒起炊烟;告别时回头在望见炊烟。袅袅的炊烟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使文章充满诗意。
二、再现生活,懂得给予关爱。
1.人间处处真情在:课件出示关爱行动的视频
2.谈体会:情感升华。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腾”“豪”等。
三、拓展延伸,让真情永驻。
1.人间处处有真情在,把你曾经得到过的一次帮助写下来,注意写清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
7赏花
教材分析:
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文章结尾)。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暖。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2.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本课九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重难点分析:
1.感受车厢内热烈的气氛,感受到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2.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畅谈关爱。
同学们都知道,在我们学校孙丽芳、田园一生都看不见光明,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们会遇到多少问题和困难呢?
3.揭示课题:
今天就有一队盲人走出家门,他们要去郊游了。盲人去郊游,那他们能看到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们一同去《赏花》。
二、初读课文,感知关爱
1.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意思对即可。
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3.指名读文,检查纠正字音。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
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5.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四、品读课文,感受关爱。
1.在《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第一段中抓住“步履蹒跚”“探索着寻找座位。——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帮助。
2.过渡:
“车开动了,随着客车向前行驶,车内的气氛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书上找一找表现车厢气氛变化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车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读读这些语句,并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4.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五、集体交流,品读关爱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真情。
在师生交流中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第2、3段中抓住“沉默”——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
(2)第6段中“一阵低微的笑声”——盲人对秀子的描述有了回应。
(3)第9段“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从秀子的描述中盲人们看到了梅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4)第13段“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的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游的快乐。
(5)第16段“一个人跟着唱了……有人在悄悄地擦着眼泪”——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唱和,歌声感动着每个人。
(6)最后一段“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心田。
六、深化理解,升华关爱
过渡:“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车厢里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
1.课件出示句子:“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
2.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填空:
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花好香啊!()弥漫了整个车厢。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读给别的同学听。
2.出示课后词语积累。指名读一读。
3.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加上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
指名复述,注意意思对即可。
二、再现生活情境,懂得给与他人关爱
1.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你帮助过别人或接受过他人的帮助吗?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畅谈,师生交流。教师过渡:是啊,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关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花香。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小组内合作自由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组内合作检查。
2.分析记忆字形,注意“盲”的上半部的写法,“协”的左边是个“十”不是“木”,“郊”与“效”,“架”与“驾”要注意区分。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留住关爱。课件出示
1.找一找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文章来读一读。
2.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学以致用。
9新年礼物
教材分析:
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
《新年礼物》讲的是新年前夜,麦克思来想去,决定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新年礼物:明天清早起来,偷偷帮助父亲完成挤奶的工作,给父亲一个惊喜。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懂得麦克以自己的行动作为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体会麦克与父亲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
2.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生活小事中所蕴涵的父子真情。
4.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在生活小事中所蕴涵的父子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话题导入:平时大家都送过或接受过礼物吧,谁来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时间给谁送过什么礼物?
2.学生交流
过渡:有一个男孩麦克,在新年送给了父亲一件非常特殊的礼物。让我们快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二、自读课文,感知亲情。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看一看麦克送给父亲的是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准确、通顺、读流利感受父子真情。
(1)指名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品读课文,感受真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结合问题,再读内容。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并体会着读读这些句子。
四、集体交流,品味亲情。
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相机指导朗读。
1.研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麦克的心理描写——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2.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地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与兴奋的心情。(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3.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从挤奶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平时经常帮父亲干活。(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4.研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关于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乱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地期待着”——内心更充满幸福感。(课件展示重点语句)
5.教师导语: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
(2)第八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
(3)课文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小练笔:
“这是我送给您的新年礼物,爸爸!”他张开双臂抱住父亲。觉得父亲的手臂也仅仅地搂住自己,尽管他们自己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脸。
此刻麦克会想些什么?爸爸会想些什么?
五、感情朗读,升华亲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麦克的心情。
2.读完课文,你此刻最想对麦克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麦克,是你让我感受到了父子亲情,此刻
我想对麦克说:____________。
我想对麦克的父亲说:_______。
我想对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说:。
第二课时
一、谈亲情。
1.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情。
2.再现生活,懂得感恩。
播放录像。
课件出示:中央台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
二、拓展阅读,延伸亲情。
学生阅读:(课件展示《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故事之:《孝感动天》
《二十四孝》故事之:《亲尝汤药》
《二十四孝》故事之:《百里负米》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
2.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
3.指导书写,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感恩亲情。
人与人之间送礼物是友爱的表现,礼轻情意重,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钱的多少,而在于付出了真情,传递了爱和友谊。现在,你决定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你父母、长辈或是朋友呢?课下就行动起来。
10古井
教材分析:
《古井》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充满儿童生活情趣。全文细致地描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古井给人们带来欢乐,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课文的作者运用精练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故乡的一口古井以及有关的故事。
这是一篇以物命题的记叙文。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人们到古井挑水时的热闹场面;讲到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却从来不要报酬。讲古行间,渗井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在叙事中,作者不仅说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自然地把古井和人们的品格联系起来。文字里透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赞扬了家乡人们的淳朴的民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格。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得到启迪,懂得应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
教学该文时,以读为本,使学生从读入手细品悟,引发思考。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理解古井的高尚品格和对人们的启迪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抓住一些含义深刻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句子,在组织学生通过读、思、议的过程中,透彻地理解它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利用课件展示山村美景。
导语: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潺潺而流的小溪,勤劳而又朴实的村民在田里辛勤地劳作:耕田、插秧、收割。在村东头的大树下,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凉可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记忆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听那口古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2.板书课题:古井。
二、初读课文,了解古井。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想一想古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3.交流:古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思考,感悟无私。
1.出示句子:(课件展示中心句)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学生汇报:古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泉水,也陶冶着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教师板书:生命的泉水、陶冶品格。
4.默读思考:
出示自读提示:(课件展示自读提示)
(1)从课文的哪部分可以看出古井为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画出相关语句。
(2)体会着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5.学生默读思考。
四、集体交流,体会无私。
根据学生汇报随机学习以下几个版块: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1)研读第一段:(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学生谈感受:古井对人们是不需报酬的——就像母亲对待她的子女一样。
(2)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那为什么要把它比做母亲呢?谈谈你的母亲)。
(3)研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教师:看来你对你的母亲充满深情,你的母亲非常了不起。可这位古井母亲他养育的仅仅是一个人,两个人吗?从哪里看出来?
(4)学生抓重点词句谈感受。
预设:“络绎不绝”、“晨光熹微暮色降临”
“叮叮当当快乐小曲”、“湿漉漉下过春雨”
(5)指导体会读第二自然段。
(6)再次体会读重点句,升华情感。
过渡:面对络绎不绝的取水人群,这位历尽沧桑的古井母亲拒绝过吗?她向人们要过报酬吗?没有!她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啊!古井,您多么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饱含深情再体会读:古井象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井水陶冶乡亲,乡亲帮老两口挑水。
(1)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3)反复引读重点句,加深体会:
课件展示重点语句:“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乡亲们的所作所为让老两口太过意不去了。可乡亲们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劝说:“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三、再读重点段,升华无私。
1.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最后一段)
多好的古井呀,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情境说话:乡亲们懂了什么?
四、自悟“古井”,懂得无私。
1.用心体会,这是一口怎样的水井?
课件出示:
这是一口()的古井
预设:温情母亲般的古井
无私奉献的古井
提供泉水的古井
陶冶品格的古井…….
五、内化升华,寻找无私。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人,你发现了吗?说说他们平时是怎样做的?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回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1.学习写法:
总结:古井的爱也是无私的,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篇课文表面上在赞美古井,实际上也在赞美像古井那样无私奉献的人。
课件展示:借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个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叫做借物喻人。借物喻人要抓住所描写的物体与所象征的人的相通或相似的地方。
2.让我们带着对古井的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生字复认。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暮、冶”等字。
3.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4.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三、课外拓展,学会写法。
(课件展示)
查找借物喻人的文章。
教师推荐两篇:《白杨礼赞》《荔枝蜜》,再次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十一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峪yù屯tún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远看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五《草地夜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使学生受到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精神的感染。
2.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险,体会出老红军为了革命,为了小战士,那种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学生对老红军为了革命,舍己救人的品质能够初步感到,但是关系到文章中的更深那种战友情,同志情,恐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这个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老红军是群像的代表,学生理解起来更有困难。
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初步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熟读课文。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有一个认识,对理解课文内容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回忆内容,理清层次。
1导言:引入课文情境,
2抓课题,理清层次。
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板书)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
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
一人行:
小红军一个人在稀烂的路上,疲惫,饥饿,艰难地行。这部分写出了道路的艰险,“我”的艰难,是故事的发生。采用默读,轻声读,指名读的办法使学生再现那小战士在草海艰难行走的画面。
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稀烂的路一步一挨)
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
3这段的意思是什么?
二人行:
随着老红军的出场,这部分情节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赶路;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生命。帮我行,老红军使用了三个办法,学生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读得懂内容,体会不深,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老红军语言,动作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使学生理解内容,体会老红军对我的帮助。
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2抓外貌,体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疲惫。
3抓“迎面”,体会同志情。
4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体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分角色读)
板书:激励行哄着行催我行帮我行背我行
第二部分: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扣人心弦部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的表现。老红军在遇到危险那一瞬间心里考虑的是“我”,是革命。可是书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是通过他的话语,行动而展现的。因此带着学生品味老红军的语言,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是体会文章感情的关键。
1引言:随着夜幕的降临,行军更加困难,我们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发生了什么情况?
2抓语言,体会老红军的心理。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3抓动作,体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板书:顶甩
4体会我的心理:朗读课文
一人行:
我化悲痛为力量,迎着风雨前进,在老红军的鼓舞下我已经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1体会是一幅什么画面?板书;光明大路迈开大步
2“要记住革命”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同?
三落实训练点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全文的训练点,通过概括段意,归纳内容实现,从中体会文章的主次。
1各段的意思是什么?
2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那些部分是次要的?
四总结全文:
五板书
草地夜行
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
稀烂的路激励行光明的路
一步一挨哄着行迈开大步
催我行
背我行
顶甩
教学反思:
第12课《莫高窟》教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枫桥夜泊》《乌衣巷》是第6单元“快乐读书屋”中的内容。本单元以“名胜古迹”为主题,这两首古诗也都是描写我国江南名胜古迹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夜泊枫桥时所写,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愁绪。《乌衣巷》是唐代刘禹锡所作,通过写乌衣巷这个原来东晋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居住之地的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
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是写所见景物,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慨,在结构、写作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前者直抒情怀,写景有静有动,有明有暗,江边江上,以夜景的宁静清冷与作者愁怀相融合,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后者颇含深义,以“野草花”“夕阳斜”的景物描写出朱雀桥北乌衣巷的残破,以“堂前燕”极其精练含蓄的今昔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粗通诗意,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诵读让学生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基本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其旅愁与怀古的感情和意境,两首古诗同时教学,要把握其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相应音乐、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铺垫诗情
1.引入新授,感知诗味。
古诗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之前的唐朝,到枫桥边,到乌衣巷口,透过诗句来体会诗人那如烟的旅愁,那无穷的感慨。
2.读通诗句,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诗句。
(2)指名来读两首诗,大家订正。
3.对照注释,粗通诗意。
(1)同桌间对照注释,进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境。
(2)指名说还有哪些句子听不懂,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说诗意,集体订正。
二、反复吟读,感知诗韵
出示诗的节奏,学生反复吟读诗句,要读出节奏和韵味,自由读、指名读、组合读、齐读。
三、用心品读,体会诗境
1.枫桥边的旅愁。
旅途的乡愁,是每一个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那么,诗人张继旅途思乡之愁又是通过诗中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用心品读《枫桥夜泊》来回答。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拨,说明作者通过景象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恰当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作特点。
2.乌衣巷口怀古。
怀古,是诗人对人生变化的一声叹息,深远而沉重。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而刘禹锡凭借一句“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怀古的绝唱。看似平常,却不寻常,诗中哪些是寻常之事,却又因时光流逝而变得不寻常?请大家品读后说一说。
同学交流。教师指出“野草花、夕阳斜、堂前燕”是诗人所见之物,物是人非,表达出诗人对社会变迁、人生变化的无限慨叹。
四、音画诵读,把握诗眼
1.通过配乐、出示画面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两首古诗。
2.同学交流其他借景抒情的诗文。
能说会写
当一次小导游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当一次小导游”,这是一次独白式口语交际训练。教材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部分交代了什么是导游,然后指出怎样当好导游,以及当导游的基本要求,插图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设计理念
精心创设情境,为口语教学构建必要的情境与氛围,这是决定口语交际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举措;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应努力实现交际的多向互动、沟通,为口语交际的实效提供保障;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来说,环境和活动是自由表达、评议的源泉,是产生思想感情的渠道。言为心声,如果学生感到交往互动是生活中一项现实的言语交际,是生活的需要,必将无拘无束,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视角,对家乡名胜、景点的风光进行自由的描述,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名胜的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2.在做小导游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培养学生说话按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做到说话时语言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
教学重、难点
1?搜集资料的能力。
2?向人介绍时,语言要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要自然、亲切;举止要文明、大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画面,感知家乡美
(播放家乡风光课件)你们认识这些地方吗?(生辨认)
咱们家乡还有哪些好去处?
刚才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景点,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两三句话概括地说说吗?(生描述)
(课件播放家乡风景,一方面能拉近学生和生活的距离,激活心中库存语言;另一方面能催发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激情,为下面创设教学情境、交际互动以及发散思维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是啊,人们都说咱们家乡是风景优美的宝地,因此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面对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人,这可让我们旅游局的同志犯愁了,因为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又要来临了,可是他们的导游不够。现在他们委托我招聘一部分学生做“小导游”,你们愿意来应聘吗?
2?小导游的条件就写在我们教材的89页,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阅读。
3?指名说应聘条件(口语交际要求),教师相机板书:熟悉景点,搜集资料;语言准确、流利;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
4?这些条件是作为一个导游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优秀的导游什么样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导游介绍景点录像片)
5.你从这位导游身上看到了什么?(提示生从讲述的顺序、是否抓住了景点特点等方面加以评价)
6.小结: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一定要熟悉游览的地点,了解与景点有关的资料。向游人介绍时,语言要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或值得一看的景观时要按顺序、抓特点(板书),才能吸引游人。
(“导游招聘”可激发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欲望。而对录像中优秀导游的评价这一环节紧扣教学主旨。为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互动交际指明方向,使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有衡量依据,倾听他人发言有评价标准。)
三、启发示范,尝试表达
1.分别练说,同桌相互提建议,再改进自己的解说词,准备应聘。
2.先由一位应聘考生登台应聘。教师与学生担任评委和游客。游客对导游没讲清楚或自己还想了解的地方要进行问询。
3.之后进行质疑、评议、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第1轮这位同学的应聘、学生评价等,起示范作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导游的要求”,即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实践“导游的要求”,再次明确努力方向。)
四、小组练说,准备应聘
分小组自由组成“旅游团”,并给“旅游团”命名,小组内选定一处景点,借助课外收集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充分展示,互说互评。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语言表达、交际上有障碍的学生,让小组长对组员加以帮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交际活动。
(注重开放教学时空,拓宽交际渠道,重视学生的交际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交际机会。在自我尝试、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的集体智慧。对说话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全面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交际互动,正式应聘
1.展示表演。
选一小组,边展示资料及图片边介绍相应的景物。
2.反馈意见。
你对“导游员”的导游服务满意吗?你认为还有哪些应该改进的地方?
3.各小组人员轮换“导游”和“游客”的身份,再进行现场应聘,再评价,看谁的表现最优异。
4.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展示,争当“小小导游员”。
5.学生自由交流、评价。
6.组织学生评出自己最喜欢的“导游小组”“优秀导游员”。
(此环节是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主体。教学中,采用点面结合、层层深入的方法,注重学生交际的“量”与“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述说机会、足够的交际空间,自主述说,自主评议,以达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的效果。)
六、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把口语交际课自己当导游推荐、介绍某处景点的资料整理成稿件,办一期“我说家乡美”的墙报。
2.总结全课,提出希望,结束本课教学。
(扩展延伸环节,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说写环节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板书设计
当一次小导游
内容: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
要求:1.熟悉景点,搜集资料
?2.按顺序、抓特点
?3.语言准确、流利
?4.态度自然、亲切
?5.举止文明、大方
语文七色光六
教材简析
围绕单元主题“名胜古迹”安排了4项内容:练——通过组词辨析形近字,通过选词填空辨别同义词;日积月累——积累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知识窗——列举了我国有代表性的8个名胜古迹;大家一起来——搜集名胜古迹的图文信息,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设计理念
课内与课外结合,书本学习与自我实践活动结合,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强调趣味性,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重视合作性,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区分形近字的读音、字形和用法;区别近义词,选择填空。
2.进一步了解黄鹤楼,积累与黄鹤楼有关的精彩对联或名句。
3.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够围绕名胜古迹的专题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剪贴,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专题,如“首都名胜组”“西湖名胜组”“东北名胜组”等,在课前收集相关名胜古迹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个学生在外地读书。一天,父母接到了他从学校寄来的信。父母看完了信,吓得面如土色。信的正文是:别人都有命,唯独我没有命。有命拿命来,没命送钱来。
老夫妻俩就这一个独生子,一看这信,心中火烧火燎,他们怀疑儿子闹出了人命案,于是便赶快把银行的全部存款提出带上赶路。但是,他们来到学校一看,儿子安然无恙。他们拿出信来气冲冲地问儿子出了什么事。儿子一看,惭愧地低下了头。原来,他在信中把“伞”字写成了“命”字!
原来如此!老夫妻俩又累又气,瘫倒在地上!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讲一个与错别字有关的笑话的方式导入。目的是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
二、字词训练,学习运用
1.你平时有没有犯故事中那个学生的错误呢?想一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2.仔细比较8组形近字,说说每组字有什么异同,并组词语。
3.同桌互相检查,指名汇报。
4.过渡:不管是形近字还是近义词都要认真区别,准确运用。出示“宏伟、雄伟、雄壮”3个词语,选词填空。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这3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及用法。
宏伟:指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雄伟:雄壮而伟大。
雄壮:气魄、声势强大。
不同之处:“宏伟”的适用范围较广,它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规划、蓝图等;“雄伟”和“雄壮”的适用范围较窄,通常一个是指建筑物,一个是指气魄、声势。
三、欣赏对联,怡情益智
1.过渡:“宏伟、雄伟、雄壮”3个词语都分别用在描写名胜古迹上,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
2.自由读,指名读,背诵。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或诗句?
四、游览名胜,开阔视野
1.过渡:“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下面我们随着电视镜头到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去游览一番。
2.多媒体演示或展台出示我国一些名胜古迹图像。说一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去过哪些地方?
3.阅读教材,看看这些名胜古迹分别在什么地方。
五、展示成果,拓展延伸
1.小组内展示搜集名胜古迹的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或收获,教师桌间巡视。
2.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发言,每组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内容。
3.教师及时鼓励评价。
4.小组根据本组的专题筛选材料,整理粘贴。
5.贴在展板上,组织学生进行评比,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编辑”。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科版)
14哈尔威船长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发情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习(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七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习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习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近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学习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2.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高尔基画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揭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给jǐ予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
(1)这壶水是从哪里来的?这壶水与家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要以“一壶水”为题目呢?
(3)“给”和“拿”为什么加引号?
(4)“给”是什么意思?“拿”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二、先学习《一壶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围绕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主线,交流感悟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板书: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围绕着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板书:抉择)
1.理解“抉择”。
(1)这个人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把这壶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说这个抉择是艰难的?在书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②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
(3)结合上面的句子谈谈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与死)关口的选择,叫做“抉择”。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在生与死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么?再读纸条上的话。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2)从纸条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告诉人们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才能有水喝,并且在走时还要再装一壶水,为以后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话说得很中肯,相信纸条上的话,也就是相信写这张纸条的人对人的真诚和无私。
③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课文中那个迷路的人一种力量,使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会得不到安慰。
(3)读了纸条上的话,本文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把水壶装满,再自己喝个痛快?为什么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4)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真诚、无私,相信别人且勇于奉献。)
(5)文中还有谁也具有这种品质呢?谈谈你的感受。
(他只不过是重复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样做法,他们是一群真诚、无私的人。)
三、学习《“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回读课题,回顾提问。
1.回顾先前提出的问题。
“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2.出示高尔基的画像,介绍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
(“给”指的是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是付出、是奉献;“拿”指的是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是接受、是索取。)
2.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当你给予别人好的东西时,也就是无私奉献时,不仅能使别人得到益处,而且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别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受过“给”比“拿”愉快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乐于奉献”的理解。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悟
再次朗读这两个故事,加深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巩固识字
以卡片形式检查巩固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六、综合实践活动
学了《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级里,或到你居住的社区,找一找“无私、乐于奉献”的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的境界,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歌颂我们身边这些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装满水“给”是奉献
“拿”是索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值得赞颂的事
教材简析
《值得赞颂的事》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习作训练,主题是“舍己为人”。本次习作的内容是该单元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表现了一个救落水儿童的场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设计力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和从各种媒体收集的值得赞颂的事,培养学生养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进行写事的训练,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发生在本班或本校学生、老师中的值得赞颂的事;收集最近媒体报道过的值得赞颂的事,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何为“赞颂”?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值得赞颂的事。(指名说)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这些“值得赞颂的事”写具体?
师逐条整理并板书习作要求:
1.写最受感动,最值得赞颂的事。
2.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把经过写具体。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指导看图,启迪思路
1.仔细看图。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这幅插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看图想象。
根据这幅图想象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把原因、经过、结果3部分串联起来,说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指导选材,先说后写。
1.想想自己见过、听过的值得赞颂的事。
提示: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动了你,你就可以去赞颂它,自由地抒发你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你认为最值得详细描写的情节。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下工夫。
2.组织好语言,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
3.选取典型当众说,大家评一评,重点是细节描写。
4.根据评议,充实构思,动笔写作。
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构思有问题的学生选材、构思。
五、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
1.指名朗读习作,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
2.根据评议,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3.指名读修改后的习作,共同分享习作的乐趣。
六、激励总结,提升情感
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赞颂的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动,完成了本次习作,你们真棒!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们面前,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五课诗四首《梅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教学反思: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
郑燮
板书: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反思:
《菊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j*)——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sh8)——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t2o)——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pi1n)——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c!)——此花,这个花。
尽([emailprotected])——完。开尽:开完。
篱(l0)——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三《黄山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夹xí()luǒ()露不屈不náo()
3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我最喜欢的诗文
教材简析
本课是口语交际教学。此次口语交际是本学习了本单元几篇描写植物的诗文后,安排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描写植物的诗文,说出喜欢的理由,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表达自己对读过诗文的体会,从而达到学会欣赏诗文,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遵循“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经常的、具有挑战性的听说训练,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的教学理念,课前安排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诗文并收集有关材料,课上让学生采取独白、会话两条线交叉进行的方式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叙说、去倾听、去评价,促使他们想说、乐说、会说,提高学生叙说、交流和评价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内心对读过诗文的感受。
2.能在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了解他人讲话的内容。
3.学会欣赏诗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表达欲望
同学们,你们喜爱诗吗?老师可是一个诗迷。我喜爱李白诗中“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飘逸;喜爱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尖锐。我时常慨叹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年华消逝,也常激动于“怒发冲冠”的壮怀激烈。
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诗文。(板书课题)
(在充满诗意的讲述中,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古诗优美的意境中,以创设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1?温故知新,生成口语交际的要求。
(1)自由说。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四首描写植物的诗,谁来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叙说刚学过的诗入手,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有话可说,也可调动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
这几位同学说出了自己喜爱的诗文,还说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龙龙和文文最喜欢的是哪一篇诗文吗?请大家把书翻到44页,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2)指名说。
预设:
①龙龙最喜欢的诗文是《竹石》,因为生长在岩缝里的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②龙龙最喜欢的诗文是《竹石》,他说:“一个‘咬’字把竹子写活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生长在岩缝里的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文文最喜欢的诗文是《梅花》,因为梅花有不畏恶劣环境而开放的坚强个性。
④文文说她最喜欢的诗文是《梅花》,诗文通过“凌寒”“独自”“暗香”等词语,写出梅花不畏恶劣环境而开放的坚强个性。
在学生的表述中生成并出示口语交际的要求:表明态度,说明理由,交流感受。
(教师站在旁听者、建议者的角度提示学生在表达中怎样才能把理由说得充分、具体、感人,学生更容易认同其课堂主人的地位,有利于其发挥主动性,明确了从诗文的字、词、句中表达喜爱之情的话题,满足学生想说的欲望,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感受。)
2?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1)根据本节口语交际课提出的要求,自由练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要说清楚喜欢的理由和感受。
(2)指2~3名同学说自己最喜欢的诗文,要说清喜欢的理由和感受,大家注意倾听、评价。
(3)刚才几位同学在叙说中,分别从诗文的字、词、句中说出了自己喜爱的原因。老师感到,很多同学都在跃跃欲试,想一吐为快。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评一评,谁说得最好,为什么好?
3?情境再现,提升能力。
同学们在自主交流中一定有很大的收获。那你们愿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让大家也从中得到愉悦呢?
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叙说,其他同学围绕刚才生成的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价。同时,老师把准备好的几首古诗的情境和音乐轻柔地播放出来。
(在学生自说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间的自主交流,让学生互说、互评,展开互动,并在具体的情境和音乐中,让学生体验叙说的乐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欣赏诗文的能力。)
三、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刚才述说的过程中,大家共同欣赏了优美的诗文,受到了美的熏陶。那么,你们想不想评选出几篇优秀的作品来,再深入地感悟一下诗文所蕴涵的哲理呢?
分小组进行评选。
(在学生评选过程中,再一次为学生创造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他们到生活实践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实践知识。)
四、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科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九课《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红军战士夺桥时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三)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夺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还知道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飞夺泸定桥”。课文是以中心事件来命题的。)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从题目上看,文章应该先写谁向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夺桥,然后写怎样飞夺泸定桥,最后写出夺桥的结果。)
(二)介绍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出示挂图),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又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大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花费多少日子啊!70多年前,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士兵曾因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贻误战机而全军覆灭,成为千古恨事。能否及时渡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蒋介石曾扬言,让红军到大渡河,作石达开第二。所以一桥系安危,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三)教师范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同学边听边认真思考,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本课生字较多,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如:“撤”ch6、“召”zh4o是翘舌音,要提醒学生读准,特别是“召”字声调是四声,容易读成平声。
“援”字的右边易写错,写成“爱”;“键”和“健”易混,从字义中加以区别;“撤”的中间是“育”易写成“”;“榴”的右边笔画较多,提醒学生共有10画。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天险:自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阻拦:阻止、拦挡。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来支援。
妄想:狂妄地打算。
诡计:狡诈的计策。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击溃:打散、打垮。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进攻、增援或逃跑。
索性:副词,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疑心:怀疑。
瓢泼:形容雨大得像用瓢向下泼一样。
宿营:军队在行军途中或战斗之后住宿。
心惊胆寒:形容令人十分害怕。
直泻:直直地向下急流。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极大,好像要把耳朵震聋了。
工事:保障军队发射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
疯狂:发疯,比喻猖狂。
霎时:极短的时间。
突击:集中兵力向敌人防御阵地发起猛烈而迅速的攻击。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号召:召唤(群众共同去做某一件事)。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顾,注意,照顾。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英勇:非常勇敢。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借喻声势壮阔广大。
奔赴:奔向定好的目的或目标。赴,前往。
前线:作战时双方军队接近的地带,跟“后方”相对。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形近字。近义词:
挺进——跃进防守——镇守
阻拦——阻挠增援——支援
妄想——妄图诡计——阴谋
击溃——击退索性——干脆
疑心——怀疑
反义词:
湍急——缓慢密集——稀疏胜利——失败形近字: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再根据字义组词。
援(支援)键(关键)
暖(温暖)健(健美)
撤(撤兵)瓢(瓢泼)
撒(撒手)飘(飘扬)
链(表链)泻(倾泻)
涟(涟漪)泄(泄气)
榴(石榴)召(号召)
溜(溜冰)沼(沼泽)
钧(千钧一发)狈(狼狈)
均(平均)坝(堤坝)
赴(奔赴)赶(追赶)
(五)理清文章结构。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在分段过程中有不同意见,只要有道理就行。本文既可以分成三段,又可以分成四段,还可以按五段来分。
三段:第1自然段为一段。
第2~8自然段为第二段。
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段: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8)
第四段(9)
五段:第一段(1)
第二段:(2)
第三段(3~5)
第四段(6~8)
第五段(9)
这里按五段分法学习。
第一段(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泸定桥。
第二段(2)讲红四团
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段(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第四段(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9)讲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一)理解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题《飞夺泸定桥》,想一想“飞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神速,像飞一样攻下的意思。)
“泸定桥”什么样?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6自然段。
通过读这部分,让学生初步感受泸定桥的险及周围环境的恶劣。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体会。
(泸定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险,书中称之为“天险”。
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了它的险:桥上人走过去像在荡秋千;桥下叫人心惊胆寒,文章是从河水的色彩、气势和声音来突出的;桥对岸敌人的两个团已经筑好了工事,时刻准备堵截红军战士。)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二)讲读第1自然段。
这样危险的泸定桥,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夺呢?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后,画出重点词句,加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红军北上抗日要渡大渡河,河水湍急,两岸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泸定桥。“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板书:北上抗日必须夺桥)
(三)讲读2、3自然段。
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画下来。教师边提问题边板书:(飞夺)
出示幻灯:
什么是关键?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关键的意思是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
第一句话强调抢在前面的重要性,要突出抢时间是胜利的保证。)
为什么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自由读2、3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
这里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可以画简图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懂得抢时间的重要性。简图如下:
(板书:抢时间)
(四)讲读4、5自然段。
默读4、5自然段。思考:红四团的战士们是怎样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画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过学生间的讨论,教师点拨体会文章的中心。
重点点拨:把敌人抛在后面,“抛”字是什么意思?“抛”说明抢时间取得了胜利。
困难:①饥饿和疲劳;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指名分句读课文。两名同学,一个只读“困难”的句子,另一个读“克服”困难的句子,交替进行。要求读出语气。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呢?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五)讲读6~8自然段。
到达了泸定桥,我们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再看一看这天险大渡河,齐读第6自然段。
出示投影片或小黑板,解决课后思考、练习3(1)。
(这些词语突出了泸定桥的“险”,它是极不容易通过的。)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详细地描写泸定桥的险?
让学生认识本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对中心思想的作用。这部分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反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的衬托作用。
“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的“飞”字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飞”的意思是“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快的意思。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
红四团的战士们,面对滔滔江水,面对疯狂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向天险大渡河发起总攻。自由读7、8自然段。
想一想: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攻天险的?画出表示夺桥动作的词语。
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板书:(攻天险)
(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指导学生抓动词深入文章内容,理解体会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什么是“千钧一发”?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千钧一发”的意思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
突击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所以称之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出示投影片或录像演示攻天险的内容。
结合画面说一说红军战士是怎样攻夺天险的?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但仅仅几个动词难以表示出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战士们奋勇杀敌人的战斗情形,很有必要放录像片或投影片,补充必要的战斗场面,加深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读出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斗争精神。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六)讲读第9自然段。
红四团的战士们英勇夺下泸定桥,取得长征途中又
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主力浩浩荡荡奔赴抗日最前线。齐读第9自然段。
结尾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第1自然段决定夺取泸定桥,结尾渡过天险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这样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板书:渡过天险,奔赴前线)
(七)总结课文。
看板书,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通过板书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经过:抢时间、攻天险。结果:渡过天险,奔赴抗日前线。)通过“抢时间,攻天险”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八)解决课后练习第4题。
指导用带点词造句。
①理解“关键”、“千钧一发”的词义;②读词所在的句子,并体会在其中的意思。举例:
关键:上课专心听讲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千钧一发:在洪水将要冲塌王大伯家房屋的千钧一发之际,是解放军战士把王大伯抢救了出来。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第十课《丰碑》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五
草地夜行
教材简析
这是《红军长征回忆录》中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红军老战士寻找到掉队的红军小战士“我”,为了帮助“我”赶上大部队,在出现险情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突出了老战士为了革命,为了他人,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设计理念
由有感情地朗读引出理性的思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体会幸福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认识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落”在本文中的读音,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通过对环境、外貌、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背景:过草地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到处笼罩着迷蒙的浓雾。最可怕的是在每一块草皮下面都可能是深不见底的泥潭,一不小心陷进去,很快就会被吞没。那里的气候十分恶劣,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冰雹骤至。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70年多前在这种环境下发生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阅读课文,引出重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小红军在行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想的。
板书:困难重重一步一挨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老红军和小红军之间的对话(第3~10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
(1)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
请为大家读一读。
(2)老红军见到“我”为什么大声嚷?是批评“我”吗?
请大声读一读他的话。
板书:见面激励谈话鼓劲
(3)老红军为什么要背“我”走?
板书:天色渐暗背上“我”赶路
(4)老红军掉进泥潭后,是怎样舍己为人的?(引导学生抓住动作和语言来体会老红军的优秀品质。)
(5)认真朗读描写老红军牺牲那一刻的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红军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饱含着他对小红军的希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体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崇高思想境界。
“顶”和“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红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沉着冷静,竭尽全力帮助小红军脱险。
板书:突陷泥潭临终嘱咐
(6)两人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甚至还来不及熟悉老红军的音容笑貌。可是他们的言行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吧。
请同学们先自己选好角色练习朗读,然后小组分角色朗读。(播放音乐,学生朗读,老师巡视指导。)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还是一样茫茫无际的草地,仍是孤身一人的小红军,此时此刻的环境更加恶劣,道路更加险难,他为什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进呢?这与文章开头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细细体会一下。
老红军的牺牲以及他的嘱咐,激励了小红军下定决心:一定要赶上革命队伍。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读出小红军的决心。
四、感悟深化,拓展延伸
1.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的。
作者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对人物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别具匠心,意味深长,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请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内容读一读,再想一想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说吗?(播放音乐)
3.大家还知道什么感人的长征故事,请讲给同学们听听。(推荐自己读过的长征故事)
五、认识生字,扩展阅读
1.出示要认的字,学生自己认读。
2.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要认的字。
3.教师出示字卡,检查认字情况。
4.出示“落”,学习它在本课中的读音“là”,再分别用“luòlà”的音练习组词。
5.请同学们读一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25课《草地颂歌》,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阮慧凌)七律·长征
教材简析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以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全诗采用七律的形式,浓缩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历程,是一首歌颂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借助书下注释,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品悟诗情。在深入而有层次的读文中,感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红军队伍那气势磅礴的革命英雄气概,从而达到熏陶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
录音机、《长征》歌曲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审清题意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毛泽东”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带领全国劳苦大众经过无数战争的洗礼,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七律·长征》就是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完成时,他诗兴豪发而写下的不朽之作。(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什么?
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内容是写“长征”的。
二、读诗解意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诗中不认识的字,注释中如果没有标注,可以自己查字典。为了把诗句读通,要多读几遍。
2.再次自由读诗。
要注意断句,争取读得流利。
3.同桌互读。
要注意倾听,对同桌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给予指正。
4.指名读。
检查学生读诗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5.自学诗意。
(1)结合注释,自己边读诗句,边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把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把弄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3)指名读诗句,讲诗意。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指导。
预设学生不明白的地方:
①腾细浪:翻起的小波浪。在这句诗中,是指五岭那气势雄伟、蜿蜒曲折的山势,在红军眼中,就像江河中的微波一般。
②走泥丸:滚动的泥丸。在这句诗中,是指乌蒙山尽管气势磅礴,广大无边,可在红军眼中,只把它看做滚动的泥丸。
③暖、寒:是给人的两种感觉。“暖”表现出的是一种愉悦、开怀;“寒”则表现的是惊心动魄,仿佛还心有余悸。
诗句的理解可结合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的历史背景。
(4)完整地讲一讲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只要学生大致理解即可。
三、品诗悟情
1.深读细想。
诗中提到了红军长征走过的哪些山,哪些水?从哪儿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学生读后汇报。
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那种豪迈气概。“五岭”只是腾起的“细浪”;“乌蒙”只是滚动的“泥丸”;水拍云崖,我们感到的是征服后的愉悦;面对桥索纵横,红军表现的是神勇无惧。这是何等气概!
3.请学生胸怀对红军的无比崇敬之情,激情饱满地来诵读此诗。
(1)个人练读。
(2)指名读。
(3)评议指导后再读。
(4)听课文录音。
(5)引导学生注意停顿及语调的抑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熟读成诵
1.根据提示背一背。
提示:……远征……,万水千山……。
五岭……,乌蒙……。
金沙……,大渡……。
……岷山……,三军……。
2.去掉提示,再背一背。
五、落实认字
用卡片出示要认的字,引导学生识记。
六、拓展阅读
为学生准备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领学生诵读,并鼓励学生课下背下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鄂教版)


课题4给家乡孩子的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造句。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巴金。

1、你对作者巴金了解多少。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的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家乡孩子想念他,都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2、质疑:引出课文。

二、自读课文

1、默读,说说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勾划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读生字,找新词,理解词语。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奉献:恭敬地交付,呈献。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4、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写孩子们的信给巴金爷爷带来了温暖。

写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巴金爷爷带病写了这封回信,代替他和孩子们见面。

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仍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写巴金老人认为自己的时间有限了,他十分珍惜每分每秒。

写巴金老人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写他对孩子们的祝福。

三、精读第一段

1、指名读。家乡孩子写40封信,给巴金怎样的感受?文中找答案。

(……好像你们都站在我面前,争先恐后,讲个不停,好不热闹。)

2、朗读巴金爷爷感谢孩子们的话,你有何体会?

(说明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爱是非常真挚的。)

四、精读第二段

1、87岁的巴金爷爷写容易吗?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有关句子。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手里有千斤重。)

2、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的句子。

3、理解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体会巴金思念孩子们但力不从心的思想感情。

4、理解多么……多么表达的强烈感情,并口头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指导写字

1、教师示范。

2、学生描红

六、作业

1、朗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一至二自然段。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巴金多么想念孩子们呀,力不从心的他用书信和孩子们交谈,他说了些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巴金是普通人吗?他只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说明了什么?

(我们从巴金爷爷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他是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游记等文学作品,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要为社会添更多的光彩!为别奉献更多的爱,巴金爷爷虽然是享誉世界的文坛的名人,但他却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平凡的人。他希望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更有意义。可见他品德多么高尚啊!

2、巴金为什么写作?理解课文后回答。

(以写作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

用不是……而是造句)

3、巴金在信中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双表达了什么希望?(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生命开花结果。)

4、理解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开花并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开花,而是指人生放出光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作为理解巴金爷爷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1)我们生存需要什么?我们比生存需要多得多的是什么?

(2)文中哪一句表达了让生命开花的意思。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5、指导朗读有关语句(读出对老人的崇敬)

6、小结:让生命开花说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三、精读第四段

1、引读:体会爷爷珍惜生活,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感情。

2、感情朗读。

四、精读第五段

1、用亲切的语气把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真诚关怀的感情读出来。

五、学习书信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分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2、对照课文,指明书信的五个组成部分。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七、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巴金

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作业设计1、造句:

多么……多么……

不是……而是……

2、课后

(1)巴金爷爷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声誉,但他认为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而87岁的他知道时间是有限的,他要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光彩,把爱、同情、精力和时间为自己生存所花的能有多少,更多的时间都给予了别人,而为别人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2)为着社会,为着他人,活着才有光彩,正如巴爷爷一生恪守的信条: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他。正是这样不断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贡献自己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向社会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反思

课题5万年牢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ba)闷(men)削(xiao)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1)为什么叫万年牢?

(2)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

(3)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万年牢指什么?

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1)什么是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2)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3第三处万年牢指什么?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能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所说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五)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6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教学重点

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就投你所好,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

2、揭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认读:

洋溢、允许、喧闹、破损、增添、训斥、叱责、凋谢、脸颊、拆除、

发脾气、北风呼啸、隆冬来临、绽出绿芽

说说:你知道的词语的意思。

(2)、重点句子:

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这些字词,并思考:

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花园怎么样?为什么?

3、交流个体感悟。

(生的几种可能:漂亮、神奇、变化多端)

第二课时

一、品读感悟

(一)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1、具体说说花园的神奇变化:

2、学生自由交流。

3、根据提示,规范说话:

当巨人外出,孩子们玩耍时,花园;

而当巨人回来,禁止孩子们玩耍时,花园却。

再当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花园又;

而当巨人训斥孩子们离开时,花园却又。

4、随机点拨对比朗读:

(1)、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读出花园的美。

(2)、描写花园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

(3)、描写花园又有了春意的语句。

(4)、描写花园又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5、师引: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三)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原因。

2、点拨,梳理:花园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是因为花园里人的不同。

3、随机引导去感受体会巨人和孩子性格的不同。

4、巨人的性格:

(1)、师: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一次地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认真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点拨:

态度:生气

相关语句:“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①、理解“四处逃散”,想象理解巨人吓坏孩子们的情景画面。

②、读好这句话的语气,正确把握巨人的生气程度。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①、理解“纷纷逃窜”,想象巨人伤害了可爱的孩子的情景场面。

②、正确把握此时巨人的生气程度。

“喂!你赶快滚出去!”

理解“叱责”,想象此时此刻的巨人发怒的情景。

(3)、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充分体现巨人性格的语句。

(4)、你觉得巨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小结过渡:这样的性格就像一年四季中的冬天。那么孩子们呢?是怎样的?

5、孩子们的性格:

(1)、结合课文,学着上述学法,找找,读读,品品,悟悟。

(2)、交流,畅谈看法。

(3)、引导梳理:孩子们有着春天般美好的性格,会给人带来温暖。

结合文中语句朗读。

(4)、随机理解重点句: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再一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

2、找读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语句:

重点句:

(巨人说:)“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梳理揭示寓意: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二、美读小结

1、师引读最后一小节:是的,从此以后,巨人的花园再也不变化了,它永远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而巨人则和孩子们成了好朋友。瞧,他们多快乐!

2、齐读最后一小节。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古诗诵读2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泊船、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

1.挂图、投影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磁带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板书课题;学前谈话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王安石

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2、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3、你背过哪些王安石写的诗,并说说你的体会。

4、下面我们来看这首《泊船瓜洲》。

二、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数重:读chóng,不读zhòng(重量)。

还:读huán,不读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并说全诗意思。“京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评议

你觉得哪一小组完成的质量最高。

4、教师演示

同学们,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电脑里画了一幅简图,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五、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出示挂图)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导朗读。

(1)、同学们说得多好啊,就让我们带着感情来读好它读之前先欣赏两遍配乐朗诵。第一遍,要求大家注意听;第二遍,我们边听边跟着录音轻声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下面我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我为你加上音乐(多请几个人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评价。)

(4)试着背诵《泊船瓜洲》。

七、启发学生推敲词句。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我们一起来想一下,作者可能用过什么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八、拓展练习。

课前我曾布置我们同学搜集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1.背诵《泊船瓜洲》,再看看诗中的每个字怎么写,准备默写这首诗。

2.预习《游子吟》。

教学反思

课题语文乐园(二)

教学目标

一、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二、“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读背背”的内容是12个成语。本题要求学生积累的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成语中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

三、探究与发现部分,注意阅读要仔细。

四、作文要言之有物。

五、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来演课本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复习背过的有关的成语,再让学生独立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喜爱热爱酷爱

尊敬尊重敬重

想念思念怀念

2、引导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这类词语,如,“一往情深”“情深似海”“XXXX”。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留心这样的词语,多积累这样的成语。

3、结合本次练习,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写人物心情、感情和表情的成语、花草成语等,开展语文活动,给学生提供学成语、用成语的机会,进一步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使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写一写、背一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还要在背诵的基础上运用。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2、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读一读”安排的是读短文《写给儿子》。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写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写作者写给已经离开人世的儿子的话,告诉他,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留下了很美丽的东西——鲜花。

短文告诉我们,给予比索要更为愉快。

1、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感慨,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谈对作者感慨的理解;可以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谈,也可以从自身的体验方面谈,更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

第二课时

二、探究与发现

这次学习主要是学习把句子写成一段话。

1、理解一段话要有一个中心。

学习句子的表达方式,照样字也写一些

2、一句话中有不少词语,但是,句子中也有重点词语,要围绕重点词语些具体。

三、口语交际给妈妈一个惊喜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陈述意见事情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围绕一个话题通顺、完整、准确的表达的看法。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三课时

四、习作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都在有趣的想象中展现出来,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本次习作,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指导。

1?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教师可以巧妙导入,如,讲许多生活中应该拒绝的事情,让学生知道,多方面的表达,丰富的想象,有条理的写作,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把花草树木都当成人来写。

值得注意的是,习作一定要把“下雨的时候,小花小草都喜爱做什么,怎么做”过程写清楚。这一点应作为评价这次习作的重要标准。

第四课时

五、演课本剧

《巨人的花园》剧人说话的神态语气、还有其他课本,都可以成为舞台上的剧目。

1、分角色。

2、四人小组练习。

3、班级演出。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芦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

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

板书: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词语。

芦苇、缤纷、密如蛛网、恬静、飘逸、口哨、舵手、纺织娘、包裹

舵手,看舵的偏旁你就一定知道它跟什么有关?那什么是舵手呢?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多装在船的尾部。那你能猜出舵手的意思吗?你瞧,有些词通过查字典或猜想也可以知道词义。

再看“纺织娘”,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见过吗?(看图片了解纺织娘)你能快速地在书中找到描写纺织娘的句子读一读吗?“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你瞧,作者抓住了纺织娘身体、触须和羽翼特点,仅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纺织娘的外形,写作时抓住事物特点多重要呀!

好了,同学们,其它的词语我们会在读文的过程中学习。

3.字词我们都认识后,相信读文更没问题了。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美景和趣事,板书)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一)体会芦苇之美

1.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故乡芦苇之美吧。

问:谁来读读文中描写芦苇之美的句子?(一片片,一簇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故乡的芦苇有什么特点?(多、长、绿、轻)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体会一下芦苇的特点。(2人)

读着读着,你体会到那份“恬静和飘逸”了吗?(课件变红)说说你的感受?你瞧,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呢。

那我们就读出这份恬静和飘逸。(指名读)

2.师:正是这芦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所以作者发着内心地说……(出示课件复沓1: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二)体会事情之趣

1.师过渡:这样朴实无华却飘逸美丽的芦苇在家乡随处可见,春天来临,它便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请同学默读第7、8、9自然段,思考:试着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每件事,写在这一段的旁边;再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份童年的快乐,将句子画下来。

2.请同学们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一下你每件事概括的语言,看能不能最简单;再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3.汇报交流

概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抓纺织娘

(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4.复沓2:正是因为有了芦苇,才有了我们童年的这些趣事,所以作者说“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三)感受缤纷的记忆

1.师:学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段话(课件出示)没学。(1读)请你先来读读这段话,说说对此你有什么疑问?(这段没有芦苇)

是呀,没有芦苇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谁来再读一读(2读)。

问:这段写了故乡的哪些事物?(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生我养我的故乡呀,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比如: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还有棉花。(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这样体现不出缤纷的记忆,不美)

师:那我们就加上这些词一些来体会那缤纷的记忆吧,齐读(3读)。

师:你想看看这些美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读句子,4读)

2.师:这些事物如此之美,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故乡的芦苇,由些我们更能体会到芦苇对作者的重要了,这也就是写这些美景的原因,更衬托出不起眼的芦苇的与众不同了,所以作者说(复沓3):“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四、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芦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单元整合,训练说话

师:故乡的芦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老家的萤火》,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还不曾远离故乡,但我想故乡也一定有你难忘的事物,你能想一想,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吗?“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因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都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无私奉献”。编有主体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和《开天辟地》,“快乐读书屋”中编有《购买上帝的男孩》和《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通过对这几篇赞美古今中外为别人、为人类甘心奉献的人物事迹的学习,学生们定会产生崇敬之情。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感谢”和“给助人老人的回信”,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了解感谢的技巧,习作既可以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拓展,又可以再次练习写书信这种常用文体。“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和知识介绍、“举办一次捐赠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自己去体验、感悟,由衷地产生崇敬感,不可以刻板地说教和生硬地灌输。

7血染的实验报告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出色地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的事。一天,卡尔施密特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剧痛,在5个小时里认真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应,最后献出了生命。他的记录成了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使抢救被毒蛇咬伤的人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这件事反映了卡尔施密特认真求实的科研品格,赞扬了科学家为科研事业、为人类的健康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

标题“血染的实验报告”,用一个偏正词组概括文章的内容。“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专门描述、记录某项课题研究全过程与结果的报告类文体。具体讲,就是以实验法为主进行观测、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记录成文,这就是实验报告。卡尔施密特的关于毒蛇咬伤治疗的实验是用他自身当实验对象的,他的研究与记录都是他在被蛇咬伤后忍受剧痛、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进行的,最后他为科研而牺牲。他的记录,就是实验报告。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实验报告,是用血写就的实验报告,所以称为“血染的实验报告”。

〔结构分析〕

本文共5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卡尔施密特作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完整地记叙卡尔施密特所作报告的特殊时间、地点及起因。这是事件发生的过程。第2自然段写卡尔施密特在实验室里专心研究美洲巨型毒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第3自然段写老科学家不慎被毒蛇咬伤。第4自然段,具体写老科学家在知道自己将要死去的情况下,决心为人类留下人被毒蛇咬伤后的感受与生理反应的资料,于是,他忍受剧痛顽强做记录。第5自然段写老科学家将“实验”记录一直记到停止呼吸,也写了老科学家这份记录在医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语意理解〕

“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是千千万万为科学事业捐躯的人中的一个。”

句子用“芝加哥”起首,点明卡尔施密特是美国的科学家,“血染的实验报告”写于美国的芝加哥。“捐躯”,为崇高的事业牺牲生命。科学事业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事业,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因此是崇高的事业。科学研究总有风险,轻则损财伤身,重则失去生命。历史上伟大的正义的科学家都是敢担风险的人,他们为科学甘愿奉献,不怕牺牲。卡尔施密特也是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一句话具体勾勒出巨型毒蛇的凶猛形象。3、4、5分句写毒蛇之大,在笼子中盘五六圈儿,说明蛇体很长。蛇的大小与蛇身长短有关,体长则型大,型大则力大,力大则凶猛。第6、7、8分句描绘毒蛇之凶。它被关在笼中也不安分,时刻准备攻击人类。蛇的视力不强,它了解周围情况主要凭长舌。蛇的舌头神经极其敏锐,能准确感知周围物体的性质、大小、远近,为其捕食、进攻作出判断。“不时”,时时,经常不断地。这条笼中的巨蛇,高抬头,频吐舌,正是它判断周围情况的表现,是随时准备进攻的表征。蛇大,毒大,力大,又时刻准备进攻,自然其眼睛给人凶恶的感觉。对蛇凶恶形象的描写,为下文老科学家被蛇咬伤做了铺垫。蛇这样凶恶,自然危险四伏,靠近者随时有被伤的可能。老科学家全然不顾,甚至还拿着它观察,抽蛇血化验,为科研事业他毫无畏惧。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的毒主要在蛇牙。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蛇毒进入血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亡。施密特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疼,四肢麻木时,清楚自己中蛇毒了。

“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几句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又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作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其意虽未言明,却使人明了,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落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写作特点〕

1.新颖的文题。

用短句或词语概括文章内容是拟题的常规方法。本文没有采取这个方法。一方面作者知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种包装,只有有创意,使标题新颖,才能具有吸引读者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文章在赞颂一个出色的科学家,而老科学家临终的行为正是在搞科研,其对被蛇咬后的生理反应的记录正是朴素的科研报告,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科研报告。所以,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比拟的办法去拟定标题。这个标题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巧妙地反映老科学家执著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老科学家的敬服、赞叹与纪念。

2.曲笔与直笔相互配合。

这也是作者艺术功力所在。曲笔,委婉地表达;直笔,直白地表达。曲笔与直笔有机相融,文章生动、耐读,也更能强烈地表情达意。比如,第1段,直写卡尔施密特的功绩,使读者一开篇便对老科学家的贡献有个概括的了解。“67岁的他以生命作为代价,完成了一次特殊实验”,设置了一个悬念,既扣题目,又促人读文。第2段写蛇的凶猛,是曲笔,全段无一个词语直写蛇的凶猛,也没写明它是毒蛇,而是在具体描写蛇的颜色、体长、脑袋、舌头、眼睛中,让读者自己产生蛇是凶猛的毒蛇的认识。文章歌颂老科家至高至上的人品及对人类的贡献,是在通过写老科学家在负伤后超常的表现后让人们自己悟出的。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情境导入。

①播放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②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③齐读这句话。

④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情景。

⑵精读课文。

①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②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③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的最强烈感受是什么?

④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⑤指导朗读4、5自然段。

⑶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做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呀,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2.积累内化。

⑴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⑵完成选择词语填空。

3.迁移练习。

⑴认读生字。

可以分为形声字和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认字。

⑵指导书写。

指导的重点:一类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博”容易误写成“”;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如“损、惧、肤、燥”等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4.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再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8开天辟地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是人类在幼稚时期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虚构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在古代,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对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幻想出一些有极大威力的神灵,这些神能够控制自然,能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先人迫切的要求与美好愿望。神话决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人类童年时代虚构出来的,是把自然力加以拟人化的产物。神话中的英雄都是神化了的人。神话表面上歌颂神,实际上是歌颂人类征服自然、反抗强暴的胜利。

文题中的“开天辟地”,就是开辟天地的意思,指宇宙的开始。人类在远古时就产生过疑问,这天地是怎样生成的?谁是天地的开辟者?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就虚构出一些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探讨开天辟地这个问题的当数屈原,他在《天问》中发出一连串关于开天辟地的疑问。正式记载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出现在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里。大意说,上古还没有天地时,世界混沌一片。后来出来阴神和阳神,苦心经营天地,最终使阴阳剖分,八方定位了,阳神管天,阴神管地,形成世界。在这之前、之后,还有许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直到三国时,徐整吸收众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也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关于“盘瓠”或“盘古”的传说,加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这一段空白,盘古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本文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述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地创造世界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坚强勇敢、勇于创造和富有自我牺牲品格的优秀民族,热情地讴歌了高尚的为征服自然的奉献精神。

〔结构分析〕

课文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远古时的世界一片混沌,像巨大的鸡蛋,盘古孕育在大蛋里。这是故事的起因,讲盘古的孕育。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盘古将天地劈开,又顶天立地支撑不让其合拢,直至累死。这是故事的经过,讲盘古成熟后的伟业,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先写盘古孕育成熟了,发现眼前漆黑,便劈开混沌的圆东西,使天与地分开。再写他头顶天,脚踩地,奋力支撑,并随天地的升高与加厚、身体也不断增高,直至天地不能重合,他也最终累死。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盘古死后泽被后人,仍造福于人类。这是故事的结尾,盘古不仅开辟了天地,而且把一切献给人类,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语意理解〕

“传说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

“混沌”,传说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庄子应帝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南海的天帝叫,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混沌没有七窍,和忽便用爷子、凿子给混沌凿七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结果混沌却死了。这个故事虽滑稽,却已包含开天辟地神话的概念。后来的传说中,混沌被丑化了。比如《神异经》说混沌是个像狗又像人熊的野兽,是个“睁眼瞎”。他抵触有德性的人,却对恶人服服帖帖。可见,人们对与黑暗差不多同义的混沌大无好感。本故事用这一句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表达人们对黑暗的厌恶,对光明的追求。

“天地的开创者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

本故事中的盘古是作者综合以前诸多故事创造出来的。中国南方瑶、苗、黎等民族流传的故事中把“盘瓠”两字音转为“盘古”。盘古开天辟地,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尊。传说南海有绵亘三百里的盘古墓。又说有个盘古国,一国人都以盘古为姓。

“随着一声巨响,蛋里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

“阴”和“阳”最初的意义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比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经》把阴阳交替看做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庄子》体现道家学派观点,把世界之初解释为阴阳混沌,是盘古将混沌劈开,阴阳割离。阳气轻而清,自然上升为“天”,阴气重而浊,自然下沉为“地”。

“刚劈开的天和地,相距是很近的。盘古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

盘古劈开天地,这是他创造世界的第一步。因为天地分开前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刚劈开也有重合拢的趋势。如不采取措施,则前功尽弃。另外,刚劈开的天地“相距很近”,天地空间太小,自然人们生活不会舒畅。从以上两点考虑,盘古必须设法阻止天地合拢。“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用身体当做支撑物去支撑。为了光明,为了人类的生存,盘古以血肉之躯奋力支撑着天地,他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故事到这里已为人们塑造出一个壮丽的巨人形象。

〔写作特点〕

塑造了一个富于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的英雄。

中国神话的主要特点,往往是赞美了一些英雄人物为实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传统美德。本文是体现这一特点的代表作之一。文中的盘古,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英雄。为人民谋幸福的宏大理想,使他奋斗不息,他用自我牺牲去抗击死亡,将自己全部血肉与灵魂奉献给了一个光明、美好、可供后人自由共生的新天地。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献身的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盘古的行为与古代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关系。

2.体会盘古为人类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趣导入,了解文题。

①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能把你收集到的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③能说说你对“开天辟地”这个词的理解吗?

⑵通读全文,理清层次。

①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时间、人物、事件说清楚。)

②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③哪几个自然段意思相近,可以划为一大部分?说说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⑶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①默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天地的不同?指导学生抓住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下沉”这些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②自由读第二大段,你有什么感受?(指导体会盘古的伟大献身精神,注意抓住写动作的词语)

③从第三段中感受到人们对盘古的赞颂了吗?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背诵最后一段完成课后练习(1)。

⑷指导复述,完成练习(2)。

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每个自然段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可以用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但不要背诵课文。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自主完成。

⑵建议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3.迁移练习。

⑴认读生字。

①课文中的生字可以先让学生分类,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可以运用形声字、熟字加减偏旁等方法。

②找学生指名认读。

⑵指导书写12个生字。

抓住重点进行指导,如“创”字左边是“仓”不是“仑”,“拢”字右边是“龙”不是“尤”,“孕”字的笔顺先写“累”和“衡”笔画较多,注意写字时摆好各部分位置。

4.实践活动。

⑴查找一些神话故事。

⑵可以召开一次神话故事会。

快乐读书屋四

购买上帝的男孩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徐彦写的一篇外国儿童故事。故事讲一个孤儿邦迪由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帕特鲁普在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医生告诉邦迪:只有上帝能救叔叔。于是,邦迪用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一个老者深受感动,卖给邦迪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又出钱请医疗小组把邦迪的叔叔治好。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应当有爱人之心,愿为他人谋幸福,爱心就是“上帝”。

“上帝”从字面解,在中国,称为天帝,或叫玉皇大帝,俗称天老爷。基督教把所信奉之神称为“上帝”。天主教则称“天主”。传说上帝神通广大,有仁爱之心,能普度众生,解救百姓。

〔结构分析〕

这篇故事共有8个自然段,依故事发展顺序讲述的,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邦迪用1美元到处买上帝,却总被店主赶出来。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一个老者将“上帝之吻”牌饮料卖给小邦迪。这部分借小邦迪之口交代了他买上帝的原因,是为了救昏迷不醒的叔叔。一个贫困的孤儿用仅有的1美元执著地买上帝救叔叔,感动了老者,老者卖给他一瓶“上帝之吻”牌的饮料。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在老者的帮助下,小邦迪的叔叔得救了。老者卖给小邦迪的“上帝”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实际是老者花钱请医疗组治好小邦迪的叔叔的伤。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老者给小邦迪的叔叔写信,说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语意解释〕

“一个小男孩儿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1美元是微不足道的。小邦迪的叔叔是建筑工人,收入不高,作为被叔叔抚养的小邦迪当然不可能有多少钱。这1美元,也可能是省下的零花钱。他要用1美元去为叔叔买救命的药,已经是“倾其所有”了。“沿街一家一家地问”,可见他的执著。他家家不落,生怕漏了一家店而漏了可能买到的“上帝”。这是他对叔叔的爱的驱动使然。小小年纪有如此爱心,怎不令人无比感动?“上帝”不是一般生活用品,也不是治病的药品,不能购买。邦迪不懂这些。他认为,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说的,自然是救叔叔的灵丹妙药,于是便天真地认认真真地“沿街一家一家地买”。这一举动看似荒唐,却映出小邦迪心灵深处的美好的东西———金子般的心。

“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老者”,老人。“银发”,灰白的头发。第1、2分句交代老板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是一个颇有阅历的人。“慈眉善目”,形容仁慈善良的样子。第3分句交代老板不但年纪大,而且心地很慈善。他没有武断地认为孩子捣乱、恶作剧,而是从弄清真相入手,因为老者阅历广,预料此中必有原委;因为慈善,才会不以坏人之心度人,而以君子之意看人,才可能深入了解。

“那个老者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者花重金聘来的。”

“翁”,年老的男子,即老头。“富翁”,泛指拥有大量财产的人。本文中的老者是“亿万富翁”,他的财产已超过“亿”,该是一个大富翁。“跨国公司”,指公司的业务超越本国,涉及两国或数国,说明老者的公司业务范围大,实力极其雄厚。“董事长”,企业、学校或团体,常组建董事会作为本单位领导机构。董事会的负责人叫董事长,他是这个机构的责权代表。“隐居”,原指对统治者不满或有厌世思想而在偏僻地方居住,不出来做官。本文仅指老者不再担任董事长,也不再过问公司事务,在远离公司的地方居住。“打发时光”,即消磨时间。“重金”,巨额的钱。这两句道出小邦迪叔叔得救的真相。老者的身份决定他十分富有。难能可贵的是这么有钱有势的人没有被铜臭污染,没有滋生霸气,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纯洁、富有仁爱的心。他不仅有慈祥的外表,而且有慈善的举动。他能帮助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普通的孩子,也一定常向社会献爱心,施善举。值得注意的是,献几美元或几百美元,一般人可能做到,而老者却是以“重金”聘医疗组,这就决不是一般人所为,不具备无价的爱心是做不到的。

“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这是点题句,也是总结全文的点睛之笔。老者道出一个道理,上帝是虚拟的,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化的人格体现。世界是没有上帝的,因而靠上帝拯救生灵也是不现实的。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心。有爱心,就会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关爱,一切困难与痛苦都可战胜,一切理想都可以实现。老者在这里是在选择小邦迪的爱心,也在表明,之所以救助病人,正是追求爱、实践爱,更是在宣扬爱,他企盼爱满人间。

〔写作特点〕

1.在直叙中巧妙地插叙与补叙。

文章开场就直叙小男孩在买上帝,接着逐段沿着“买上帝”这件事直叙下去,直到故事结束。小男孩是谁?为什么买上帝?完全可以放在前边作交代,即写出事件起因,但作者却放弃了这种平板的写法。这些问题是要交代的,否则读者会如堕云雾。作者巧妙地采取“补”与“插”的办法,使这些问题明了化。作者在写老者与邦迪的对话中说清了买上帝的原委。

2.耐人寻味的标题。

用“购买上帝的男孩儿”作文题,很诙谐,也使人悬念顿生:上帝是神是人们崇敬的万物之主,怎么可以购买呢?必有蹊跷,看下去!这正是作者立此题的原意。

3.别开生面的结尾。

最后两个自然段很妙,它不仅是情节的自然结束,更是对主题的深化与升华。写此类文章,大都事完了,文章也就完了。此文却跳出常规的框子。写老者已将杂货店卖掉,去旅游了。他是不想让邦迪叔侄找到自己表示答谢。卖掉店铺,表明不再回来;旅游去了,居无定所。老者的言行已告知:答谢就免了!帮助别人不言谢,做无名英雄,使老者仁爱之心再上一个台阶。一般说,写到此处文章结束已相当妙了,但作者又设计了一个老者来信的细节,解释原委,点明上帝就是爱心这一真理,读到这里,不由人不拍案叫绝:多么严谨的结构,多么奇妙的构思!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弄清小男孩的叔叔是怎么得救的,从而体会人世间人们真诚、无私的关爱是可以救助每一个人的上帝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爱心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情感。

2.理解老者信中话的含义,从而体会老者帮助小男孩的原因。

3.认识8个生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关于“爱心”的歌曲。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1.搜集相关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长请教,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条件的上网查阅,以便对“上帝”有所了解。

2.从课题引入交流资料。

上帝是什么,能进行买卖吗?有个小男孩要买上帝,这是为什么呢?共同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3.自读自悟,体验情感。

⑴初读课文时,先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读后交流初读感知。

⑵本课的难点是最后一段中老者信中话的含义,从中能看出他帮助小男孩救叔叔的原因,学生在读这部分时可能不易理解老者是被小男孩的一片爱心所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互读、互议、互听、自悟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结合第2自然段进一步领悟。

4.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⑴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奉献爱心?(播放歌曲)我们应该分别向老者,小男孩及他的叔叔学习什么品质?(为本单元后面的习作作铺垫)

⑵读演结合:让学生分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表演,注意加入人物表情、动作,再现人物品质。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⑴搜集类似的故事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

⑵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相关文章。

资料

〔上帝〕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脚手架〕在建筑各种建筑物时,为施工便利而搭的架子。

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希腊的古代神话故事。

希腊全称希腊共和国,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南端,首都雅典。希腊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希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荷马史诗,悲剧家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都在世界享有盛誉。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关于神和英雄的传说和故事。希腊人以想象中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大神及其周围的男女诸神为主要系谱,并认为诸神具有人的形体和人的性格,从而编制了错综虚幻、丰富多彩的神话,反映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朦胧的认识。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孕育出荷马史诗与雅典悲剧的土壤,而且对古罗马的神话与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乃至以后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要了解西方文化,研读希腊神话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讲的是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为解除人类在漫漫长夜中的痛苦,冒着生命危险将火种偷来带到人间,并教会人类使用火种。人类生活改善了,但普罗米修斯受到宙斯的严厉惩罚。故事塑造了一个给人类带来幸福的英雄形象,盛情赞颂了普罗米修斯的丰功伟绩与坚韧顽强、永不屈服、勇于牺牲的精神。

本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人”,指普罗米修斯,表明本文是以人为主的故事。“火种”,供引火用的火。普罗米修斯用茴香枝从天上偷来一颗火星带到人间,人类再从他这里点燃其他地方的火,普罗米修斯带来的那颗火星就是引燃别处火的火种。“天上”,希腊神话中说,人类头上的天空也是一个世界,是诸神居住的地方,是无上美好幸福的处所。

〔结构分析〕

本故事依事件发展顺序讲述的,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人间原本没有火,人们只能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普罗米修斯决心从天上偷来火种。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成功地把火种偷来带到人间,并教会人们使用火。第4自然段写他偷取火种,第5自然段写他带回火种,第6、7、8自然段写他教人用火。

第三部分(第9~15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因偷火而受到的严厉惩罚。先写宙斯决定给他严厉惩罚,再写他拒绝认错而甘愿受罚,最后写他承受刑罚的痛苦。

第四部分(第16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被救。

第五部分(第17自然段),写普罗米修斯赢得人类的敬仰,称他为“人类的大恩人”。

〔语意理解〕

“人类没有火烧烤食物,就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

这句话写人类没有火的生活质量低下。第一,从食用方面说,没火就不能烧烤食物,只能吃生的东西。第二,从照明方面说,没有火,就无法照明,就赶不走黑暗。这一句是从火的基本特性与功能上讲的。句末用省略号,表明无火给人类带来的不便与痛苦还有许多许多,不一一赘述。

“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普罗米修斯的神来到了人间。”

“这时候”,指人类没有火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是一名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但他不是高级的天神。普罗米修斯是聪明、勇敢、善良的神,他当人们的老师,教人们文化和劳动等知识、技能,使人类满意和幸福。本文写他从天上偷来火种,是他为人类谋幸福诸多事件中的一件。

“当太阳神阿波罗驾着太阳车,轰隆隆地从天空中驰过的时候,他跑上前去,从喷射着火焰的车轮上,悄悄地偷取了一颗火星。”

这句写普罗米修斯偷火种的过程。句中的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他是宙斯和凡人勒托的儿子。他常受天后赫拉的虐待,宙斯便把太阳授给阿波罗。由于他长得年轻漂亮、英姿勃勃,所以他特别受青年的崇拜。在他们看来,阿波罗是集礼貌、道德、英俊和青春活力于一身的完美形象。他的权力很大,不但是预言家的保护神,而且主管青春、畜牧、医药、音乐和诗歌,并代表主神颁旨宣诏。他的标志是弓箭、七弦琴和神盾。他是人们按照太阳想象出来的,说他行走驾着太阳车,太阳车的车轮喷着火焰。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不忍人们受寒冷和黑暗的煎熬,曾向宙斯提出把火给人间,宙斯拒绝了。后来,普罗米修斯只好去偷。他只偷了一颗火星,偷的不多,他以为不会被发现。

“宙斯听到普罗米修斯偷走火种的消息以后,暴跳如雷。”

这一句写宙斯对普罗米修斯偷火种给人类后的愤怒,于是引出下文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灾难。“宙斯”是天上众神中的主神。宙斯统治着众神、人类和整个宇宙。他安排宇宙的运行,主宰人类的命运。他按照每个人、神的行为行使赏罚的权力。宙斯反对把火给人间。普罗米修斯把火偷到人间后,宙斯从天上高处望见遍地大火,嗅到了烟味,才问:“发生什么事?”诸神告诉他普罗米修斯偷走火种的消息。“暴跳如雷”,跳着脚喊叫,喊声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

“他决定给普罗米修斯最严厉的惩罚———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宙斯把这个任务交给火神去执行。”

本句承接上句写盛怒下的宙斯要用最严厉的办法处罚普罗米修斯。句中的破折号起注释说明作用,说明“严厉惩罚”的内容是“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黑海、亚速海同里海之间的广阔地带叫“高加索”。“悬崖”,高而陡的山崖。普罗米修斯被锁在山的悬崖上,无法躲藏,无法活动,只能任由狂风吹,暴雨打,烈日晒。这样,被罚人更加痛苦。“火神”,名叫赫淮斯托斯。他是带两个奴仆维亚和克拉道斯(暴力和威力)去抓普罗米修斯的。火神和普罗米修斯关系很好,也赞成把火种带到人间,他是不得已才锁普罗米修斯的。

“白天,他的肝脏被秃鹫吃光了,到了晚上,肝脏又重新长出来。”

既写出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折磨,写出他的痛苦,又写出他顽强的反抗,永不屈服。希腊神话中说,普罗米修斯从未屈服过。捉他时,他奋力反抗,是寡不敌众,力竭而败才被捉的。被锁后,他忍受风吹日晒,内脏还被秃鹫啄食。但他不屈服,在铁链下疯狂挣扎,甚至把秃鹫都吓得惊慌飞走。

“直到现在,希腊人对普罗米修斯仍然十分敬仰,称他是‘人类的大恩人’。”

这句是故事的结尾,总结了普罗米修斯的功绩,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进一步赞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谋幸福以及勇敢、坚韧、永不屈服的精神。“敬仰”,敬重而仰慕。普罗米修斯解除人们无火的苦难,使人们因有火而生活幸福,当然是人类的“恩人”,当然人民对他要崇拜、敬重、仰慕了。

〔写作特点〕

1.把神人性化。

本文与所有希腊神话一样,里面的神具有人形和人性,大英雄普罗米修斯被写成半神半人式的人物。作者把普罗米修斯想象成人的形象,赋予他人的情感、欲望和行为。他有同情心;他也会去“偷火”;他有人的语言,与人能沟通,教人们使用火;他也有人的内脏,和人一样有各种感觉。在故事中,他是神,也是人,是神中的叛逆,是人中的英雄。

2.在矛盾漩涡中写人。

故事有完整的情节,包括起因、发展、高潮与结局。故事中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普罗米修斯和宙斯。前者爱人类,勇敢而富于叛逆精神;后者凶暴而残忍。两人之间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作者让主人公处在斗争中实施正义行为,展现不屈不挠的性格,展现高尚、宝贵的精神。这样写出的人物才丰满,故事才起伏跌宕,主题才更为突出集中。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而忍受痛苦的坚强意志,学习他的聪明、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9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讲这个故事,了解人类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2.体会和学习普罗米修斯的正直、善良和勇敢。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这篇课文段落较多,故事内容耐人寻味,适合学生的探知和欣赏视角。教学时,主要进行兴趣阅读。

1.设疑导课。

你知道人类是怎么得到火种的吗?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

2.读通课文。

⑴结合阅读提示阅读课文,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口吻读课文,同桌互读互评。

⑵在读通的基础上小组内先说说读后应向普罗米修斯学习什么精神,从课文哪些段落能够看出来,再全班交流。

3.学讲故事。

在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记忆加深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讲故事。要防止学生是背课文而不是讲故事,告诉学生讲故事不是按课文的原话来说,而是可以合理地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谈举止,加上自己的体会、感受,要注意和“听”故事的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组成讲故事小组,先小组练说、互评,再由小组推荐代表以竞赛的形式到讲台上讲,最后评选出全班的“故事大王”。

4.拓展延伸。

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续讲故事:“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之后,宙斯会善罢甘休吗?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讲述一个自己创作的故事……”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请同学们将关于火种的其他来历在图书馆或网上进行查阅,然后在全班交流。

资料

〔茴香〕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分裂成丝状,花黄色。茎叶供食用。果实长椭圆形,可以做调味香料。果实榨的油叫茴香油,供药用。

〔秃鹫〕鸟,身体大,全身棕黑色,头部颈部裸出,但有绒毛,嘴大而尖锐,呈钩状,以尸体和小动物为食物,也叫坐山雕。

能说会写

感谢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感谢的方式和使用的语言,教材内容有两部分,四段文字和一幅同学握手的图画。文字是对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的要求。第一段话是举例说明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向别人表示感谢;第二段是告诉同学表示感谢的方式有哪些;第三段文字是提出表示感谢和接受感谢时双方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第四段话是请同学确定感谢话题,小组内双向活动交流,准备表演。一幅图画表现了表示感谢时的一种方式———握手,为学生确定口语交际提供参考。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和表演,知道感谢的方式和使用恰当的感谢语言。

2.借助情境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训练的兴趣,形成礼貌待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选择适当的双向沟通方式。

2.能够真诚不夸张地使用感谢用语。

〔教学准备〕

创设和教学内容有关情境的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激发情感,朗读导入。

⑴由学生朗读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我感谢我的母亲,是她赋予我生命,在我困难的时候总会送来安慰,在我寒冷的时候则送来温暖;我感谢我的老师,是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让我的眼睛能看到未来,让我变得聪慧;我感谢朋友,是你们让我在人生路途中得到鼓励,让我不孤独。)

⑵讨论交流。

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感谢别人?

②回忆自己平时是怎么感谢别人的。

师:在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因为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发出由衷的谢意,你是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的?先想想,然后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师生评议。通过讨论出示说话要求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话,让学生分别谈一谈。通过评议使学生明白说话要求的第三段并总结出板书。

板书:

①感谢的态度应是真心实意的。

②感谢时要把话说清楚,要有礼貌,使用致谢用语。

③接受感谢的一方要有答谢。

2.创设情境,分层训练。

⑴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下午有位工人叔叔要来我们教室,为我们换掉老化的灯管,到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向工人叔叔表示感谢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说些什么。

⑵学生准备。

教师向学生提出注意黑板上的几点要求。

⑶分组练习。

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致谢,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练习时要互换角色,并且彼此提出意见。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⑷汇报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以学生评议为主,从是否符合感谢的要求进行评价,要肯定长处,指出不足。

⑸贴近生活,向课外延伸。

设想生活中几种需要我们致谢的情境进行表演,培养学生随机选择适当感谢方式的能力。教师结合实际及时进行指导评议。

⑹教师小结。

给助人老人的回信

教材说明

本次写话的内容是以帕特鲁普的身份给帮助他的老人写回信。教材由四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指出本次训练是以本单元课文《购买上帝的男孩》为基础,并简介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第二段文字是提出本次写话的要求:以帕特鲁普的身份写回信。第三段文字是提示动笔之前该怎么做,第四段文字提示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站在帕特鲁普的角度给助人老者写回信。信的内容是对帮助了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2.要注意表达清楚帕特鲁普内心的感受和应该表示的感激之情。

3.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要学会站在帕特鲁普的角度思考问题,写出他内心应有的真实感受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2.书写格式要正确。

〔教学准备〕

《购买上帝的男孩》原文和《爱的奉献》歌曲。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⑴放《爱的奉献》这首歌曲,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⑵你都知道哪些无私奉献的人和事?

⑶还记得这位老人吗?出示《购买上帝的男孩》,配乐朗读文章。

⑷读本次习作要求,明确写作内容。

2.讨论写话内容。

⑴假如你是帕特鲁普,收到老人的来信后你会想些什么?想对老人说什么?自己想一想。

⑵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3.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自愿说给全班同学听,同学互评,注意感谢是否诚恳、发自内心,感谢的语言是否得体。

4.动笔习作,个别指导。

⑴明确书信格式。

⑵动笔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朗读欣赏,评比奖励。

⑴各组推荐佳作,逐一朗读,主要围绕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感谢的内容是否表达清楚,使用的语句是否得体来评价。

⑵对照佳作,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语文七色光四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第一项共有两个练习:1.照样子把反问句换一种说法;2.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排好。第二项是“日积月累”:积累有关人生价值的名言警句。第三项是“知识窗”,通过阅读一些中外的神话,引导学生课外扩大阅读。第四项是“大家一起来”,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训练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能力。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顺序的能力。

3.积累名言警句。

4.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此项练习包含两项内容。

(1)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①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②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③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④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评价。

⑤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⑥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参考答案:

秋风秋水,他根本受不了!

不能就这么死去!

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意,说说它能不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加点词和括号中的词的含义和词性,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然后再仔细品味教材中所给出的句子,结合语意、语境来谈。

参考答案:

从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含义上来说,加点的词语是不能被替换的。

2.日积月累。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个名言,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诲。

⑴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⑵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⑶教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⑷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⑸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人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3.知识窗。

教材向我们推荐了几篇我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类神话,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些受人尊敬的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⑴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⑵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⑶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⑷总结:这些神话,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⑸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4.大家一起来。

⑴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⑵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①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②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③捐赠的钱物的分配。

④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与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⑶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活动要有秩序。

②态度要热情、平等。

③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的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⑷教师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资料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帮助其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取荆州,攻取益州,夺得汉中。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他曾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后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13年返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对宇宙学说也有贡献。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其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1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西师大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西师大版)
5、火烧云
教材分析:
文章描绘了晚饭后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课文。
3、学习火烧云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4、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二)
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马
变化快忽然形状变化多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
6、莫泊桑拜师
教材分析:
文章写了莫泊桑拜师学写作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谦虚好学,教育我们在写作和学习中要注意观察,勤学苦练。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造句。
酷爱——全神贯注——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2、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板书设计:
6、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教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
一无所获再次求教怎么没有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
勤学善教
7、一次特殊的实验
教材分析:
文章写了施密特博士被毒蛇咬伤后,面对死亡仍坚持做实验记录的故事,变线了他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品质,歌颂了他高尚的人格和执着敬业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发苍苍”、“燥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用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对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无数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次特殊的实验”吧!读课文题目,理解“特殊”。问:这次实验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自己读书弄明白。
2、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3、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学收获。
4、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自学情况汇总,再选几个在全班交流。
5、同桌互读课文,检查是否把课文读通。
6、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知精神
1、读着课文,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在小组内交流。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依次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互相补充或提问。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阅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拼读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读着课文,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在小组内交流。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依次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引导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读,体会科学家的顽强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产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施密特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仔细观察蛇的外形、特点”,“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科学家面对凶恶的毒蛇不畏惧的胆量。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从这句中体会科学家在自己被毒蛇咬伤又无人救援、生命危急时,想到的仍是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从“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一样”等体会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从“汗水淌着”、“肌肉抽动”、“感到燥热”、“耳朵里发出噪音”、“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血”等感受科学家经受着剧烈疼痛还坚持作科学记录的顽强意志。“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科学家敬业精神的敬仰,对科学家遭受痛苦折磨的心痛。
4、说一说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再交流。
三、拓展延伸,学习品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一次特殊的实验
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珍贵的记录
抽动燥热耳鸣淌血英勇献身
8、金蝉脱壳
教材分析:
本文生动的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奇特情景,启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二类生字,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
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8.金蝉脱壳脱壳中
脱壳后
积累与运用(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2.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性。
3.阅读成语故事,培养积累、运用成语的好习惯。
4.能清楚明白地讲述做客的文明和待客的热情;能热情、大方地与别人交往;在与人交流中,养成耐心倾听、文明建议的习惯。
5.留心观察你生活中熟悉的人,能找出其特点;能把自己想介绍的人物的特征写出来;能自读自改习作,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并积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2.积累成语,感受成语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留心观察你生活中熟悉的人,能找出其特点;能把自己想介绍的人物的特征写出来;能自读自改习作,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今天的“温故知新”栏目里,你准备怎样通过“温故”达到“知新”?(我先按要求读句子,然后想带点的词语的意思,看看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再写出类似的一些词语。)
2.学生自由读句子,读中感悟带点词语的意思,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都表示很快的意思;不同点:“顷刻间”表示很短的时间。“立刻”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
3.扩展练习,写出类似的一些词语。(马上、一会儿、转瞬间、一刹那)
二、语海拾贝
1.读成语,不懂的通过查《成语词典》了解意思。
2.每一列成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3.你还能补充这样的成语吗?
三、点击成语
1.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惊弓之鸟》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
2.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交流汇报,教师引导。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到别人家做客,家里也常有人来做客,我们每一个孩子既当过主人又当过客人,对待客与做客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和体会。下面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出示“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明确练说内容。
(1)自读“口语交际”内容要求。
(2)请一位同学把课前准备的“待客与做客”在全班表演一下。大家当评委。
全班交流评价:你最欣赏谁?原因是什么?你想给谁提点建议?为什么?
教师通过小结梳理学生的评价,让他们明白待客时,动作要自然大方,语言要热情,要有礼貌,要主动与客人交流。如果能根据当时的情境为客人考虑得更周到那就更好。做客人也要讲文明礼貌。
(3)小组分角色交流。
(4)小组自评:对你接待的客人满意吗?对接待你的小主人满意吗?评一评。
(5)全班各小组轮流表演,全班交流。
(6)评选出优秀“主人”和优秀“客人”。
(7)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交际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二、把口语交际中说的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习作百花园
1.审读习作要求。
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明白习作要求。
2.启发观察,筛选内容。
(1)对一个你不熟悉的人,你最想了解他的哪些方面(全班交流)?
小结:介绍一个人就得把你想要了解的写清楚。
(2)怎样让你所介绍的人给别人留下特别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呢?
交流小结:抓人物特点写。(如外貌、个性、兴趣、爱好等特征。)
(3)交流所观察的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4)根据特点习作可分为哪几个方面来写?其中哪些特征可以详写?这些方面可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集体交流,相互启发。
3.构思习作,学生自拟草稿。
4.自读自改。
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知道修改在习作中的重要性。
5.师生合作,当面评改,以点带面(教师重在指导习作修改的方向和方法)。
6.小组互评自改。在评价别人的习作中自己也学会思考,力求得到一些启发,丰富自己的语言,使习作写得更生动,笔下的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通过反复修改体会到修改后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7.全班欣赏,增加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兴趣。
看看范文怎么写:
夸张的她
大大的头,大大的耳朵,大大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大大的嘴巴……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一切都是大大的。她!咱全班同学都猜得出——陆莺。
陆莺是我们班长得最高大的女同学,她是个小队长,语、数、外各科成绩在我们班里属中等水平。她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喜欢把作文写得很夸张和“酷爱”流行歌曲。
那是在一节作文公开课上,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材料自选。陆莺写作文夸张惯了,此时,她又发挥起来。老师知道她作文写得不错,就请她上讲台朗读作文。她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消防员正在紧张地救火。这时,三楼传来了一个小孩的哭声。一个勇敢的消防员叔叔一个箭步,纵身一跳,踩在二楼的窗台上,又一翻身,跳到三楼,抱起孩子,往下一跳,‘啪’地一下,稳稳当当地落在了地上。他放下孩子,又开始灭火……”还没等她念完,台下就传来阵阵笑声。有的同学笑着说:“她又夸大其词了。”老师也笑了起来,说:“她写得太夸张了!”可陆莺却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得意洋洋地继续读下去。下课了,老师又重新指导她,并且再三叮嘱她作文遣词造句要准确合理,实事求是。可她从办公室走出来时,却不以为然地嘟哝道:“难道真的是我写得太夸张了?”
陆莺还是一个十足的追星族。平时口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歌星,而且还常学他们的样子。她最喜欢的歌星是张惠妹,每次下课都要哼几首张惠妹的歌才算过瘾。一次她带了盒张惠妹的歌曲磁带来学校。上体育课时,她竟擅自不下楼上课,还用教室里的录音机播放张惠妹的歌曲。正巧老师来了。老师没收了磁带,批评了她一顿。幸亏这几天她有了进步,老师才把磁带还给了她。可是她对张惠妹实在太“痴情”,依然悄悄地把磁带放在身边,下课照样唱张惠妹的歌,学她的样……
她和同学相处得很好,大家都喜欢和她谈论明星,看她的作文,笑她的夸张。
点评:
这是一篇有趣的习作。主人公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与她的关系,都写出来了。
我们写人物,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其独特的个性、爱好等。

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海上日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总结

五、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火烧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神奇。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作业设计、安排:课内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填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2、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开火车读课文。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4、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5、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你已经把它记住了吗?

(二)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五、想象,知识升华。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火烧云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估生:变化多端,形状各异等。

师总结:火烧云是那么得变化极多,那么从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自由朗读2—7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变化极多是从哪两个方面看出来的?(颜色和形状)

2.仔细观察,说说这些颜色有什么特点?(估:是ABB型ABAC型)

师:这么多的颜色用了不同的这些(师引导)词语来写,前面的是事物加上后面的是颜色,对啊,我们把这样的词语类型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颜色。还能说说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只要合理都可以采取)

师总结:这么多的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吗?

4.师引导: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5.自由朗读4—6自然段,找一找写了哪些动物?(马、大狗、大狮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读一读。(生读)

师引:是的,这三种动物是各有姿态,多可爱啊,你们还想读一读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边读边想象一下你心目中那可爱的小动物吧(齐读)。

师引:通过想象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师生齐说)“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师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其中一种动物。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按照这个顺序来想象复述一下。

6.天空中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化着,聪明的你猜想一下还会有其他的形状吗?

7.模仿其中的一段,(发挥想象),仿写一种其他事物形状的变化。写在练习本上。

8.生展示自己心目中可爱的小动物。

三、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估生:恍恍惚惚一会儿工夫

2.齐读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五:作业

把你想说的写在练习本上。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宿建德江》、《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皎皎空中孤月轮》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谈一谈观察的景象和感受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单元主体设计的,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说健说感谢下来。口语积极的内容是学生看见的、摸得着的事物,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材有如下要求:一是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抓住特点,要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一是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情景和体验说出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在其观察的事物有自己的体验。

2、能够有顺序表达,说话又,说得清楚明白。

3、尊重他人,养成倾听别人讲话,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直到课前观察,如何引导学生有自己的体验。

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有条理的说出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可见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伴随音乐)

每天清晨,太阳为我们送来第一缕霞光;傍晚,月亮为我们拉开想象的窗帘,星星闪烁得像孩子的眼睛。你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一番感慨呢?

(生说自己的感受)

二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再整理一下,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时组长注意纪录,并把小组内的进行汇总,形成小组汇报提纲。

三班级内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

五扩展练习。

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并把观察缩减和别人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66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