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语文四年级上《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语文四年级上《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发现美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通过学习认识了刘章爷爷的家乡,也认识了他的最爱----搭石。(师板书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次走进那个美丽的山村,去发现,去感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指名说说什么是搭石,再谈谈对搭石的印象。

3、小结后引生质疑:

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得还真不错啊。正如你们所说,搭石的确很重要,难怪刘章爷爷要赞美它。文中有一句话就直接赞美了搭石,谁来说说?(师相机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学生齐读。

师: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过渡:问的好,爱提问题的孩子才会学习。是呀,搭石为什么会成为一道风景呢?它究竟美在哪里呢?别急,学完这一课,你们自然就会明白的。不过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读书,静心思考。

4、学生自主读文寻美。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请用“”

标出相关语句。读书的时候,还可以在文字旁边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感受美

师过渡: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真认真呀,那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一下,看看究竟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美。

预设一:

生汇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离去。”

1、请学生继续谈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品读。

师: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同学们,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打动了你?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汇报)谁再来读一读?

(师过渡:读得真有感情,不过老师现在想增加一点难度,请看大屏幕。)

3、启发想象。M.JAb88.cOm

课件出示:“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他不由得停下了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

“他首先,接着,然后,看到搭石稳极了,他满意地,他仿佛看到人们。

4、再次指名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善良、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认真、勤劳……)

5师小结、引读:

真是一位善良的老人,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美,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6、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生齐读这一句。

预设二:

生汇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美感。”

师鼓励: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真不错。

1、请生继续谈感受……,师启发引导:这两句话写的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那你们具体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美的呢?(生汇报)

2、学生走搭石,感悟“协调有序”的和谐美。

师:看来你们都有一双慧眼啊,真好。这样吧,现在咱们也,来走一走这搭石,走得不好可要掉进水里的哦,有信心吗?(生走搭石)没有人踩脚,没有人不掉入水中,动作是那么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3、品读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悟和谐之美。

(1)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想象画面。

(2)生读悟美。(由画前进入画里)

4、品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之美。

(1)生谈感受,美读。

(2)生齐读第二句“前面的抬起脚来……美感。”

5、师生有感情朗读。

师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啦。读的好,给点掌声哦。

(1)师配乐范读这两句,生闭眼想象画面。

(2)生赛读。

(师:读得真好,感觉如诗如画,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中的这首清丽的小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生齐读。

6、小结:同学们,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怎能不让人赞美呢?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三:

生汇报:“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相背而行。”

1、请学生继续谈感受。

2、生齐读此句。

3、师小结:这是一种谦让之美,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四: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理所当然的事。”

1、请学生继续谈体会。

2、师启发:哪些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呢?(生汇报:伏、理所当然)

3、演“伏”悟美。

请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师随机扮演合肥晚报记者采访:小伙子,你认识这位老人吗?你在背他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老人家,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4、理解“理所当然”,师顺势加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师过渡:还有哪些来走搭石呢?乡亲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5学生仿照课文写句子。

课件出示:假如遇上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上来走搭石,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6、小结、齐读。

师:在刘章爷爷的家乡,尊老敬老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所以刘章爷爷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生齐读,读出感动。

三、升华美

1、总结写法。

师:今天我们有幸欣赏了这一道道由搭石构成的风景,你还觉得这搭石还是普普通通的石头吗?谁来说说?(生汇报、板书“乡亲们”)齐读最后一段。

师顺势总结写法:刘章爷爷就是通过仔细的观察,透过这小小的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乡亲们的纯朴善良和无私奉献,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生板书“借物喻人”)大家也要认真学习这种写法。

2、写一写生活中的美。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刘章爷爷从平凡的搭石上发现了美,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呢?快拿出你们的纸和笔,一起来写写吧!

延伸阅读

四年级上《搭石》课堂导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搭石》课堂导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上《搭石》课堂导学设计
设计理念: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文美、意境深远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力求在嚼在经典之处,运用“根据语境判别多音字的读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意境”、“改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读文句想画面品意境悟情感”等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突破重点:
充分使用白板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并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再现乡亲们走搭石的情景,从而深入体会、感悟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突破难点:
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课文描述的情景走向生活中的场景,挖掘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出示情境图,师旁述)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村庄。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我知道谢老师已经带着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问问大家,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生3:搭石就是一块块小小的石头。
师:初读课后,大家能有这么多的感悟,真了不起,那么在作家刘章爷爷的心里搭石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快速的浏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里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搭石的印象,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来,读一读.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找得真准,全班一起来读读吧(全班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重点精读,品味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读、圈划,2分钟左右)
(一)品味“摆搭石”美
师:好,我看到很多语句上都画上了美丽的波浪线,那下面咱们依顺序来读一下好吗?谁先来读,你先来吧,(指名读),她读的是这样一段话(出示句子),谈谈你们对这段话的体会,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体会到家乡人民爱帮助别人,因为发现石头不平整,怕有人才会掉进水里去)还有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很会为他人着想)
说得真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体会,那现在咱们这样,咱们同学们就是文中所说的这位上了年岁的人,同学们都是,我呢来采访一下大家,好吗?(好)我先来问一问,(指名问答)请问您今年多大岁数了?(56岁了)那我们该怎么称呼他呢?(老大爷)很好,真懂礼貌,我要再接着问问看,我看您这么匆匆的赶路,一定有什么事吧?(生答)再接着问,我刚才看您都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生:搭石不平稳,如果有人过搭石可能掉到水里)我还发现您搭好石头后,又再上面走了好几个来回?(怕它不稳,看着是平稳,如果不平怎么办)多么会为他人着想的老人呀!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赞美一下这位好心的老人?(指名读)(指名评)要想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我们必须得抓住一些关键词,把他们读重一些,你们觉得这段话中哪些词该重读才能凸显人物的品质呢?(指名说,老师相机把词语变红)(指名再读)真好,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赞扬这位老人,你们会想到哪些成语?(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那老师还要问问同学们,是不是只有一两位上了点年岁的人会是这样子做呢?(不是)(会有很多吗?)(全乡的老人都是这样)是的,在这个村子里上了点年岁的老人们都是这样默默的为乡亲们想得更全,做得更多。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夸夸这些可亲、可敬的老人们!(全班齐读)
师:老人匆匆而来,整好搭石,又匆匆而去,也许只有搭石知道他做过什么,也许每一块平整稳定的搭石上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老人们无私奉献的画面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品味“走搭石”的美。
过渡:咱们继续读课文,你还画出了哪些走搭石的句子,谁来接着读?(指名读)(出示句子)。
1、一行人走搭石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
师: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这段话里的三个生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指名读)。
师:男生来读读第一个词(协调有序)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搭石好走不好走?(指名说:石头摆在水里,难免会(生:活动),石头的表面又凹凸不平,想走得稳当,走得安全,还真不容易。)在刘章爷爷的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意思就是走搭石(生:要快一点)过桥(生:要慢一点)。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分组读,一组读前面的,一组读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同学们注意力要集中了,要跟着老师的节奏,特别是走在后面的同学可要跟紧了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听,踏踏的声音
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这种协调,这种有序就构成了―――(生答:家乡的一道风景)。师:这道风景里还有水(大屏幕出示图片)仔细观察用语言来描述这画面。
生:水很清
师:用一个四字词。
生:清澈见底
师:清得,可以看见------
生:这溪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和沙粒。
师:再请同学用语言表达这美景
生:这溪水静得像一面镜子,清得像一块碧玉
师:“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在你们的描述里加进风呀
生:微风轻轻一吹,水面漾起层层波纹,
生:这溪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和沙粒,一阵风轻轻吹过,水面就荡漾起层层波纹。
师:用作者的话就是一个词-----
生:清波漾漾
师:哪个同学能把这个词读美了?
生:清波漾漾
师:有谁比她读得更美,更轻柔?
生:清波漾漾
师:一起来读出这清波的美
生:清波漾漾
师:这水面上的人影呢?(大屏幕出示图片)哪位同学来读出这幅画面中的词。
生:人影绰绰
师:绰是一个生字,在这个词语里有姿态柔美的意思,文中是说什么?
生:人影
生:人影姿态柔美
师:谁能把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指名说)
师:这清波,这人影组合在一起就像画一样呢?(出示图片)齐读图片上的文字。(齐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六十四道,一共踏过了十六万六千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样一幅协调有序、有声有色的画面,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2、面对面“让”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有礼貌,互相关心)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这样一幅谦让的画面,我们能不说他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吗?
师: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生:弯下腰。
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人们碰到了犬都会恭敬的弯下腰,那么这个伏在这里是怎样的弯下腰(恭敬的弯下腰)。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年轻人尊老敬老
师:这份敬老爱老的美德很自然的就构成了(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如果我是这位老年人,有谁愿意是这位年轻人?
生:纷纷举手
师:真令我感动。
师:如果你把我背到了对岸,你需要我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我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理所当然,你们能感受到什么呢?我们能感受到,这家乡的人一代又一代都是那么的尊老敬老,)这种美德已经成了乡民们的一种习惯,也已经积淀成了小山村里淳朴的民风和乡风,这一代代传承着的美德,理所当然就构成了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4自然段。)
四、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同学们,每天有多少人来走搭石呀,老师想到: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人来走搭石呢?指名说:(假如——)假如这些人来走搭石,这搭石上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在书上写一写心中的假如(大屏幕出示相关句子,进行仿写)
生:假如外乡人来走搭石,家乡人总会告诉他们走搭石的窍门,还会帮他们背行李的,家乡的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如果有小孩子来走搭石,家乡人总会把小朋友放在肩上,稳稳地走过,家乡的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如果有盲人来走搭石,总会有人踩在水中扶着他走过,或者背着他走过,家乡的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假如背着木柴的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总会搭一把手,家乡的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如果涨水了,家乡人总会把孩子一个个送过去,接过来,上学,家乡的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正是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就构成了-------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简介背景、感悟情怀
师:(音乐起,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作者来到城里定居之后,当他看到熙攘的人流,便不自觉地想到家乡那潺潺的小溪,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便想到了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和礼让,看到马路上的石头、树杈,人们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便想到乡亲们在雨后,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搭石--------
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所以无论何时他也忘不了这平凡的-------
生:搭石
师:无论何地他也忘不了这不平凡的-------
生:搭石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还认为搭石只是一块块小小的没有生命的石头吗?此时此刻在你的心里搭石代表着什么?
生:搭石是家乡人美好情感的鉴证
生:搭石代表着谦让
生:搭石是块块警示牌
生:搭石代表着关爱
生:搭石就是尊老的写照
生:搭石就是爱幼的表现
师:总之搭石就是--------------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如果作者刘章爷爷坐在教室里,他也一定会为你们精彩的发言而鼓掌。因为你们读懂了他的文字,读懂了他心中的搭石。关于搭石的美一节课时间我们无法一一去探究,望同学们下课后再读文章,去寻找搭石的美,寻找生活中的美。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蟋蟀住宅的选址,从中感受到了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剩下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讲解住宅外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找一找蟋蟀住宅的外部有什么特点?预设A: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师: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引导:朝着阳光可以概括为?而且这条隧道是隐藏在草丛中的,别人很难发现,说明它有怎样的特点?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又大又急的雨)下骤雨,这里竟然立刻就干了,说明它怎么样?)共同得出:朝阳、隐蔽、干燥。(板书:朝阳、隐蔽、干燥)

预设B: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师:“九寸深,一指宽”是多大?你们知道一寸是几厘米吗?大约是三厘米三毫米,那九寸将近有30厘米。一指宽就是一个手指这么宽。(师比划)这样的隧道对一只只有两三厘米长的小蟋蟀来说够大了吗?足够宽敞舒适了。预设C:出口的地方总是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预设:有门。(板书:有门)

师:看看书上的插图,出口的旁边有一丛草,就像咱们房子的门一样,多形象呀!预设D: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师:除了有门,还有?预设:平台。(板书:有平台)

师:蟋蟀还在这平台上弹琴呢!看来这小小的蟋蟀还很会享受生活!师:我们把第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觉得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为什么?预设1:聪明:能把自己的住宅建造得很隐蔽;隧道倾斜,即使下骤雨都能立刻变干;吃草从来不吃门口的那一丛草。预设2:能干、勤劳:把门口收拾得很平坦。预设3:会享受生活:在平台上弹琴。(二)讲解住宅内部特点

师:那住宅的内部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第六自然段,找一找。预设A: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师:重点在哪个词?预设:光滑。(板书:光滑)预设B: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板书: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师:住宅虽然简朴,但是我想,蟋蟀在里面一定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我们把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

(二)体会“伟大的工程”

师:作者又是怎么赞叹蟋蟀的住宅的?预设:假使我们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名答,再齐读)(板书:伟大的工程)

师: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惑,蟋蟀怎么会有修建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作者又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一起读第三自然段。(齐读)

师:蟋蟀就用这样柔弱的工具修建了舒适的住宅,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呢?那蟋蟀又是怎样用这柔弱的工具修建出这么好的住宅呢?课文7—9自然段着重写了这方面内容,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圈一圈描写蟋蟀挖掘时的动词。(板书:挖掘)预设:扒、搬、踏、推、铺。

师: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进行挖掘,你们觉得它盖房子的过程辛苦吗?非常地辛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它盖房子的工具有哪些呢?预设:钳子、前足、后足、锯。

师:凭着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盖出有门、有平台、清洁、干燥的住宅,难怪作者会

这样赞叹——ppt: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师:当蟋蟀累了的时候,它会怎样?预设: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师:多么勤劳的小家伙!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指名读)

师: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后才告诉我们的。读读这句话。ppt: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师: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有耐心、细心、善于观察

师:现在,蟋蟀的住宅已经挖了有两寸深,这么宽敞了,已经可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预设:整修。(板书:整修)

师: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生读)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整修的呢?预设:蟋蟀长时间地进行整修,天气变冷了或身体增长了,它就把洞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它都在里面不停地工作。

师:我们发现了,住宅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修,要不断地加深加阔。这个过程是十分繁重而漫长的,最后,蟋蟀才能修建了一座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样一个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生接:伟大的工程。)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一)品味拟人手法及运用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一样呢?预设:因为作者描写得很生动。还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因为作者写得很具体,观察得非常仔细师:有同学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拟人手法,请你们在课文中找一找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找到了就自己读一读。(学生汇报)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能不能也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写小动物呢?试试看。ppt:仿写:用拟人的手法来描述一种你喜欢小动物。

(二)介绍法布尔和《昆虫记》师: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把书翻到31页读一读“资料袋”。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作品叫《昆虫记》,蟋蟀的住宅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师从作品中摘录了一段话,与大家分享。ppt:我的蟋蟀们!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才感到生命的活力,而生命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一个活着的微点——最小最小的生命的一粒,更能引起我的无限兴趣,更让我无比地热爱你们!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季羡林老先生说来,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文字之美。

2.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3.初步认识对比的作用,通过朗读感受对比的独特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由眼前景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学会表现美。

教学重点: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感情,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读课题

2.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季羡林老先生说来,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出示第六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指名读,齐读。

二、品词析句,感受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坚强不屈……)

(出示:韧)韧,“韦”字旁,表示熟的动物的皮,右边刃,整个字连起来就是用一把刀割熟的皮,感觉是柔软的,可又是难以割断的。(出示:韧性)由此,韧性,往往形容一种事物的性质是柔软而结实。夹竹桃具有韧性,那其实是它所特有的一种性格特点。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儿呢?文章哪个小节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2.学生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反复阅读,写下体会。

3.交流: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

(1)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a.你从哪儿你从哪儿看出夹竹桃的韧性?重点体会“又”。

(最细微处最见精神。这里的两个“又”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百折不挠、不服输)

b.“悄悄地”“一声不响”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不扬)

c.指导朗读。虽然是不起眼的,不是特别亮丽的,但夹竹桃不服输,永远坚持。它生生不息,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夹竹桃的这份常开不败、默默无闻,就是可贵的——韧性。

(2)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想象体验:

在和煦的春风里,你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在盛夏的暴雨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在深秋的清冷里,你还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此刻你看夹竹桃,迎风吐出得还仅仅是枝头鲜艳的花朵吗?(它吐出的是一种精神,是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笑对困难的豁达。)这就是韧性。

c.指导朗读。不张扬,不起眼,这正是“柔”的一面,但它又是坚强的,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它都能坚持,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结实”的一面。这就是属于夹竹桃的韧性。

(3)所以季羡林先生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夹竹桃陪伴了哪些花呢?让我们一起去季老的小院看一看吧!读第三自然段

(1)数一数,这儿一共介绍了多少种花?(14种)课文题目为“夹竹桃”,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为何洋洋洒洒用了200来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是浪费笔墨?还是离题万里?

原来写其他的花是为了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板书:对比衬托)。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老院子开得热热闹闹的花儿们。能用第三自然段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反复导读句子: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和煦的春风里,人们赞美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人们赞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意,夹竹桃——

在盛夏的暴雨里,凤仙花、石竹花五彩缤纷,令人赞叹,夹竹桃——

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都收敛了笑容,只有玉簪花和菊花傲视风霜,夹竹桃——

难怪季羡林感慨地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三、读写结合,感悟奇妙幻想

1.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仅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请你细细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夹竹桃引发了作者哪些幻想?为什么会引起这些幻想。

2.多么美丽的幻想,你来猜一猜,引起作者幻想的可能是什么原因?

或许引起作者幻想的是花香,理解“袭”

香气从花枝上袭了下来,一个袭字,体现的是突然的,强烈的,令人无法阻挡的。花的香气浓浓烈烈,毫不客气,渗入到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令你无法的阻挡,沉醉在这种香气里。

或许引起作者幻想的是月光。“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或许能引起作者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作者对夹竹桃有情意。喜欢,有情意才能赋予它美丽的想象。

就这样,作者站在自己喜欢的夹竹桃下,香气,月影,树影,作者顿时就恍惚了,就有了许多的幻想,就为我们创造了这美丽的意境。

3.每一种幻想就像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都能为我们创造一份独特的意境。提到画,想起一个故事,宋朝时,一位考生围绕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赢得了赞誉。你觉得在他的这幅画了,什么可以称之为点睛之笔?

【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图片】在这幅画中,以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表现了踏马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香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

4.那么在作者的一幅幅幻想之图里,你觉得哪里描写的最为传神?

【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在作者的幻想里,什么都活了。让人读着读着,也就陶醉在这样奇异的幻想世界里。在作者的幻想中,有静态的描写,有动态的描写。

接下来再请同学读读这几个美丽而奇特的幻想图,用自己的朗读来创造这美好的意境。

5.练笔: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在朦胧的月光下,在夹竹桃的浓香里,同学们一定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其中,会产生许多幻想。那就让我们写下来吧。

四、感受花色,体会奇妙有趣

1.学到这,我们发现课文的第二小节还没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小节是在写什么呢?请你自己去读,去发现。

2.课文的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一样也是在写夹竹桃的奇妙有趣,由红色的花朵联想到火,由白色的花朵联想到雪,火上有雪,雪上有火,火雪相融,只不过第五小节幻想中的奇妙有趣更富有神秘奇幻的色彩。

3.齐读,体会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五、由花及人,拓展升华

1.补充资料:(出示)

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术泰斗”。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历经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他说:好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牛棚杂忆》一书。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出示)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你又有什么体会?

读到这里,我们已然了解为何季先生独爱夹竹桃了,这样的——(引读最后一小节)。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也爱上了夹竹桃,因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们许多幻想,我们爱上了夹竹桃。

3.读题:最后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愿夹竹桃的精神对你们有所启迪。

4.作者说,我爱上了夹竹桃。课文学到这,老师相信不仅仅是作者爱,借助作者的文字,我们也一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夹竹桃。不仅季羡林先生喜欢夹竹桃,古时候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喜欢夹竹桃,请同学课后可以去从其他作家的笔下去欣赏夹竹桃的风姿。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仿照课文中反衬对比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品质的人或事。

板书设计:夹竹桃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引发幻想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二、品读文本,深入感悟
过渡:课文的哪些段落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呢?同学们一边自由朗读一边画线批注。
(一)品“长”,感悟气势。
指名学生读句子,简要说感受。
1.感受气势,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1)图片理解崇山峻岭。
(2)动作理解蜿蜒盘旋。
(3)指导朗读,读出长城的气势。
2.感受“长”
(1)抓关键词“一万三千多里”,理解长城的长。
(2)出示长城地图,了解长城跨越省份,直观感受长城之长。
(3)指导朗读,读出长城之长。
3.回归“奇迹”。
师:这样长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品结构,感受巧妙。
1.再读文本,找长城“奇迹”之处。
出示句子“这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城的。”
2.合作学习,了解结构。
(1)小组长带领完成学习单
《长城》学习单
A、按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__________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__________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B、画出长城垛子示意图,并将下列名词填入图中(“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2)交流学习单,上台填表,提出观察方法,感受构造精巧。
(3)了解从整体到局部的介绍事物写作方法
2.观察图片,知其设计巧妙
(1)观察垛子,想象一下,在战争中,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
(2)你来评评这样的设计如何?
师: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地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
3.回归“奇迹”
师:这又让我们再次由衷地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品“智慧”,体验伟大
1.朗读第三自然的第一句,体会作用。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站在……踏着……抚着……”是承接上文;“很自然……”是引起下文。)
2.走上长城,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联系上文,为什么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在观察到长城的雄伟坚固之后,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古代劳动人民产生赞叹之情,所以……)
3.作者以什么为例,说明修筑长城的艰辛的?(条石)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一是多;二是重;三是无运输工具;四是山陡。)
总结:修筑万里长城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付出血和汗,而且要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
4.指名读第三句话,并理解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四)赞美长城,抒发情怀
1.齐读第四自然的。
2.为什么说长城的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长城“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今天,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让我们游览了——长城,见识了——长城,赞叹了——长城。
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2.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世界各国人民对长城的赞美)
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两句话表达出来。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理解和感受了长城的雄伟气势以及高大坚固。下节课作者还会从另一个角度带领我们去理解——长城。
四、作业布置
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17.长城
伟大的奇迹
远────→近﹛整体部分
(长、雄伟)(高大、坚固)
附:相关链接
1.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课文中描写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八达岭、居庸关一带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气魄雄伟。)
2.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军都山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东连永宁,西接宣化,南达北京,北连延庆,因“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有此名。
联合国与长城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2年,联合国为教科文组织所推动的“世界遗产”运动发行了一套邮票,共6枚,图案是6个国家的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其中之一。这套邮票在纽约、日内瓦、维也纳各发行两枚。长城票在纽约发行,1992年1月24日首发。
很多国家都向联合国赠送过代表本国的礼物。我国政府于1974年赠送给联合国的巨幅长城挂毯,现挂在联合国大厦安理会代表休息厅。
3.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4.词语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用以掩蔽)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用以瞭望)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崇,高。峻,陡。岭,山。
蜿蜒盘旋:长而曲折地延伸。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绕曲折。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文中指“形成、建成”之意。
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察视敌情。
互相呼应:一互一应进行联系。呼,呼应。应,答应、回应。
屯兵:驻扎军队。
堡垒:①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②比喻难以攻破的事物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
5.多音字
垛:duǒ(城垛、垛口);duò(草垛、垛草)
应:yīnɡ(应该、应当);yìnɡ(呼应、答应)
应:yīnɡ(应该、应当);yìnɡ(呼应、答应)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十一个字,会正确书写八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谴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味文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2.通过“采访”“表演”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角色换位体验中深入文本,增进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乡间搭石这一平凡事物,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并从中感受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想象画面,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并从中感受美。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策略

《搭石》这篇文章通过质朴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境中,体现了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切的怀念之情。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以“感情朗读”为主线,体验文本之美。

通过自主默读,感悟人们走搭石的行为美;通过想象画面、配乐诵读,感悟人们走搭石协调、有序的画面美;通过整体回读,感悟人们走搭石的情意美。

2.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体会文本内涵。

为缩短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本设计力求通过“采访”“表演”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角色换位体验中深入文本,增进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搭石

我们跟随作家刘章爷爷来到他的家乡,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但作者始终难以忘怀的却是溪中的这一排普普通通的石头,这就是搭石。

【设计意图】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乡间美景之中。

(二)回顾课文,提出质疑

1.回顾课文内容。

初读了课文,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描述,看到了发生在搭石上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谁能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呢?(预设:摆搭石、走搭石)

2.通过预习,你对课文内容有什么困惑吗?

预设:为什么说这平平常常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联结着乡亲们怎样的美好情感呢?

出示课件: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读书、去思考,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出示学习提示,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学习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然后交流反馈,表达见解。

出示课件:

默读二至四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先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再圈出让你有感受的词语,然后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美的切入口,让学生在体会搭石的自然美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情感美。“自学提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自主阅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学习画面一:乡亲们摆搭石,换搭石。

(1)在欣赏“摆搭石”的风景时。

抓住“早早地”“谴责”等词语,理解将搭石摆放好的原因。

出示课件: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为什么“早早地”?(秋凉以后,如果人们来来去去还趟着水走,是很凉的)

②那为什么人们会“谴责”没有摆好搭石的村民懒惰?(因为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要在寒凉的水里走,所以这个村子的人会受到谴责)

③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我们明白了人们摆搭石的原因,体会到了早早地摆放搭石的重要,是为了让人们免受秋的寒凉,也不会受到乡亲们的谴责。

④指导朗读。

(2)在欣赏“换搭石”的风景时。

①品味文字,以读促悟。

上了点年岁的人每次遇到搭石不平稳的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关注关联词语“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来回答。

②创设情境,随机采访。

两三个学生接着谈体会后,顺势采访学生:看来,不少同学都对这句话有体会。好,那么咱们师生合作一下。你们就扮演这里上了年岁的人,我扮演记者,看到此情此景,我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下面,我就采访你们其中的几位。准备好了吗?

创设采访情境:

师:老人家,您找到这块合适的搭石就不容易了,为什么还在上面踏来踏去呀?

预设学生发言:我心里不踏实!这样踏几个来回,才知道它稳不稳,免得人走上去东摇西晃。

师:大娘,我看您在这地上都找半天了,您想找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

预设学生发言:姑娘啊,你不知道,这摆在溪中的搭石,一定得找平整的、方正的。

师:大爷,您都在这搭石上踏了好几个来回了,歇歇吧!

预设学生发言:不累,不累!这溪中的搭石只有多踏几个来回,它才稳当啊!

出示课件:

想一想,说一说。

大娘,我看您在这地上都找半天了,您想找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爷,您为什么要在石头上踏来踏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借助“随机采访”这一学生感到新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人们在调整搭石过程中“找”“踏”的行为,从中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淳朴情感。

(3)回扣“一道风景”。

老师总结:村里人及时摆放,精心调整搭石的画面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3.学习画面二:一行人走搭石。

(1)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协调有序”什么意思,谁知道?(相互配合得好,很有顺序)

谁能想象这情景,读一读这一行人是怎么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呢?

开火车师生合作学习。让一组第一个同学做前面的,第二个同学做后面的,第三个同学做前面的,第四个做后面的,依次类推:

前面的抬起脚来,(一组一桌小朋友读)

后面的紧跟上去。(一组二桌小朋友读)

前面的抬起脚来,(一组三桌小朋友读)

后面的紧跟上去。(一组四桌小朋友读)

…………

出示课件: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老师总结:人们没有踩脚,没有人掉入水中。动作是那样地默契,那样地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创设,关注了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课堂。学生仿佛自己就在走搭石,在情境中体会了什么是协调有序。

(2)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指名配乐读:这个情景打动了你、我,咱们一起读读。请大家看大屏幕,找两个同学分别来读,其他人静静地欣赏这有声有色的画面。

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只见在朝霞中,乡亲们就说说笑笑地来到搭石前,他们是怎样走搭石的?每当上工──

到了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一路欢歌笑语,又来到搭石前,他们又是怎样走搭石的呢?每当下工──

你们看,作者描写得多么生动啊!不仅写出了声音美,还写出了形态美,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力求通过品析文字、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读与悟有机结合,以读促悟,以悟激情,以情导读。

4.画面三:两人面对面走搭石。

我想这一行人走搭石时的画面一定印在了你们的心里,那么两个人走搭石时,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你还体会到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抓住“总会”“止步”“招手示意”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可以让学生相对而站演一演,走进文本,感悟村里人先人后己的美德。

5.画面四:年轻人和老人走搭石。

两个人走搭石,互相礼让。那么,遇上老人过搭石呢?

出示课件: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1)依托“伏”字感受淳朴,理解“理所当然”。

学生抓住“伏”字谈自己的感受,老师顺势让学生说一说“伏”的意思,表演“伏”的动作,再说一说年轻人为什么要“伏”下身子。

学生谈到“理所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村里人世代沿袭的敬老的民风和民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认识到家乡这种礼让敬老之美体现在时时处处,延续于世世代代。

(2)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碰上小孩,提着重物的外乡人,残疾人……走搭石,村里人会怎么做呢?

出示课件:

年幼的孩子

提着重物的外乡人

残疾人

…………

假如碰上_______,村里人会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设计意图】有效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联系表达,使学生在感受什么是“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的基础上,感受到这美是动作美,更是心灵美。

6.再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四个画面,有主次的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使学生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地理解人文内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习第五自然段。

总结:这些“理所当然”的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一排排搭石还仅仅是一排排联结故乡小路的石头吗?它还联结着什么呢?(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2.看来,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深深地记住了这一排排默默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普普通通的搭石,因为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大声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课件: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入体会、品味搭石环节中,不断感受到村里人淳朴的民情和美好的民风,此时以读代讲,学生再理解“搭石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便水到渠成。

(五)课外延伸,读写指导

1.同学们,作者具体地描绘出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时美丽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风景美、人情美。普普通通的搭石为什么给作家刘章爷爷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呢?预设:他小时候走搭石,年轻时走搭石,离开家乡数年后,还要回来走搭石。这一排排搭石,他不知见过多少次,也走过无数次。

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留心观察生活,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

2.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像这样的“搭石”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你发现了吗?请你回想身边那些普通的人、平凡的事,把想到的情景写一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文字之美。

2.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3.初步认识对比的作用,通过朗读感受对比的独特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由眼前景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学会表现美。

教学重点: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感情,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读课题

2.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季羡林老先生说来,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出示第六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指名读,齐读。

二、品词析句,感受韧性

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坚强不屈……)

(出示:韧)韧,“韦”字旁,表示熟的动物的皮,右边刃,整个字连起来就是用一把刀割熟的皮,感觉是柔软的,可又是难以割断的。(出示:韧性)由此,韧性,往往形容一种事物的性质是柔软而结实。夹竹桃具有韧性,那其实是它所特有的一种性格特点。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儿呢?文章哪个小节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2.学生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反复阅读,写下体会。

3.交流: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

(1)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a.你从哪儿你从哪儿看出夹竹桃的韧性?重点体会“又”。

(最细微处最见精神。这里的两个“又”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百折不挠、不服输)

b.“悄悄地”“一声不响”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不扬)

c.指导朗读。虽然是不起眼的,不是特别亮丽的,但夹竹桃不服输,永远坚持。它生生不息,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夹竹桃的这份常开不败、默默无闻,就是可贵的——韧性。

(2)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想象体验:

在和煦的春风里,你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在盛夏的暴雨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在深秋的清冷里,你还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夹竹桃——()

此刻你看夹竹桃,迎风吐出得还仅仅是枝头鲜艳的花朵吗?(它吐出的是一种精神,是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笑对困难的豁达。)这就是韧性。

c.指导朗读。不张扬,不起眼,这正是“柔”的一面,但它又是坚强的,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它都能坚持,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结实”的一面。这就是属于夹竹桃的韧性。

(3)所以季羡林先生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夹竹桃陪伴了哪些花呢?让我们一起去季老的小院看一看吧!读第三自然段

(1)数一数,这儿一共介绍了多少种花?(14种)课文题目为“夹竹桃”,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为何洋洋洒洒用了200来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是浪费笔墨?还是离题万里?

原来写其他的花是为了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板书:对比衬托)。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老院子开得热热闹闹的花儿们。能用第三自然段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反复导读句子: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和煦的春风里,人们赞美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人们赞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意,夹竹桃——

在盛夏的暴雨里,凤仙花、石竹花五彩缤纷,令人赞叹,夹竹桃——

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都收敛了笑容,只有玉簪花和菊花傲视风霜,夹竹桃——

难怪季羡林感慨地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三、读写结合,感悟奇妙幻想

1.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仅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请你细细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夹竹桃引发了作者哪些幻想?为什么会引起这些幻想。

2.多么美丽的幻想,你来猜一猜,引起作者幻想的可能是什么原因?

或许引起作者幻想的是花香,理解“袭”

香气从花枝上袭了下来,一个袭字,体现的是突然的,强烈的,令人无法阻挡的。花的香气浓浓烈烈,毫不客气,渗入到你身上每一个细胞,令你无法的阻挡,沉醉在这种香气里。

或许引起作者幻想的是月光。“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或许能引起作者幻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作者对夹竹桃有情意。喜欢,有情意才能赋予它美丽的想象。

就这样,作者站在自己喜欢的夹竹桃下,香气,月影,树影,作者顿时就恍惚了,就有了许多的幻想,就为我们创造了这美丽的意境。

3.每一种幻想就像是一幅画,每一幅画都能为我们创造一份独特的意境。提到画,想起一个故事,宋朝时,一位考生围绕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赢得了赞誉。你觉得在他的这幅画了,什么可以称之为点睛之笔?

【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图片】在这幅画中,以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表现了踏马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香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

4.那么在作者的一幅幅幻想之图里,你觉得哪里描写的最为传神?

【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在作者的幻想里,什么都活了。让人读着读着,也就陶醉在这样奇异的幻想世界里。在作者的幻想中,有静态的描写,有动态的描写。

接下来再请同学读读这几个美丽而奇特的幻想图,用自己的朗读来创造这美好的意境。

5.练笔: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在朦胧的月光下,在夹竹桃的浓香里,同学们一定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其中,会产生许多幻想。那就让我们写下来吧。

四、感受花色,体会奇妙有趣

1.学到这,我们发现课文的第二小节还没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小节是在写什么呢?请你自己去读,去发现。

2.课文的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一样也是在写夹竹桃的奇妙有趣,由红色的花朵联想到火,由白色的花朵联想到雪,火上有雪,雪上有火,火雪相融,只不过第五小节幻想中的奇妙有趣更富有神秘奇幻的色彩。

3.齐读,体会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五、由花及人,拓展升华

1.补充资料:(出示)

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术泰斗”。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历经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他说:好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牛棚杂忆》一书。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出示)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你又有什么体会?

读到这里,我们已然了解为何季先生独爱夹竹桃了,这样的——(引读最后一小节)。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也爱上了夹竹桃,因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们许多幻想,我们爱上了夹竹桃。

3.读题:最后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愿夹竹桃的精神对你们有所启迪。

4.作者说,我爱上了夹竹桃。课文学到这,老师相信不仅仅是作者爱,借助作者的文字,我们也一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夹竹桃。不仅季羡林先生喜欢夹竹桃,古时候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喜欢夹竹桃,请同学课后可以去从其他作家的笔下去欣赏夹竹桃的风姿。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仿照课文中反衬对比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品质的人或事。

板书设计:夹竹桃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引发幻想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

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殿、廊”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2课时

◆资源准备:PPT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导入新课

视频

播放

下载

理解课题

图片+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检查字词、理解词语

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理清顺序

文字

播放

自制

学习长廊美

图片+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学习万寿山景色美

图片+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学习昆明湖

图片+文字

播放

下载+自制

拓展资料

文字

播放

下载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重难点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课件出示句子: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4.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5.课件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6.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课件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7.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8.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9.课件出示仿写句子:

政务大楼中心耸立于石泉县城的春潮广场上,是一座15层的高楼。

仿写:,那就是政务大厅。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把作者描写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1.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2.课件出示第二句:(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3.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4.课件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课件出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6)、指读课文。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5.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描写石桥的句子用“~~~~~~”画出来。

(1)课件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十七个桥洞上百根石柱上百只狮子姿态不一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同的姿态吗?

课件出示:

拓展练习: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有的(),有的()……

6.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回顾游览顺序,理解移步换景法。

课件出示五句话,让学生找出动词。

四、拓展延伸

1.拓展资料。(课件出示)

2.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写一处后柳的景点。

3.搜集更多的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感受颐和园的美。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抓特点)

颐和园(美丽大)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高美

游记昆明湖:静绿比喻

游览顺序十七孔桥

移步换景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学案(第二课时)


四年级语文下册《尊严》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懂得什么是尊严。

2.感悟文章揭示的做人的道理,学会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3.能融入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不仅要有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深刻道理;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出示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年轻时,逃难到,坚持用换取食物,维护自己的事。)

2.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而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

3.杰克逊说年轻人什么都没有,他究竟都没有什么呢?(出示幻灯片:那时的他没有,没有,没有,没有……)能用这样的句子说说吗?

4.可杰克逊为什么说他是个“富翁”,而且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文章,走近哈默,去探个究竟吧!

5.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感受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相同与不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画一画描写他的语句。

2.反馈相同之处

①谁来说说,这些逃难的人,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从课文里找出一两个词来形容。

哈默此时什么样?(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②他们还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他们吃东西都是“狼吞虎咽”的。)

a.勾画出描写逃难者和哈默狼吞虎咽的句子。

b.“狼吞虎咽”是什么意思?

c.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3.反馈不同之处

a.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b.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什么?

c.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三.合作探究:聚焦“尊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说这个年轻人有“尊严”?请联系课文相关语句体会,谈谈你的看法。

(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体会,可在书上简单批注,之后同桌交流。)

2.学生展示交流

预设1:“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这句话中体会到哈默一定要先干活再吃饭。

a.(出示这句话)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被哈默反复的在运用,哪个字?

b.(句中三个“不”变红)读一读,从这三个“不”中你读到了什么?生朗读体会。

c.指导朗读。请你坚定地读一读。

师:哈默的语调并不激昂,可能还有些虚弱,却字字透露着坚定,谁再来读读。

预设2:透过哈默的语言(板书:语言)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你们注意到他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了吗?(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

a.师:猜想一下,此时他可能在想什么?

b.看来人物一个神态的变化,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内心。你们注意他的动作了吗?

师:什么时候你会做这样的动作?你觉得此时哈默怎么样?(

师:人物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想法。

3.小结: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你们可以说个个是哈默的知音啊!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哈默此时的感受吧!

4.尽管他那样渴望食物,尽管他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可他依然坚持先干活,再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耐力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

师:从哈默的话中我们听到了哈默一定要先干活再吃饭,哈默没有金钱,没有权势,没有地位,可他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

5.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出示:他拥有_________,以及别人对他的__________。)谁能说?

6.哈默用尊严获得了食物,获得了工作,也收获了幸福。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句话,(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同桌讨论:

⑴师:你觉得“富翁”指什么样的人?

⑵杰克逊能这样评价一无所有的哈默,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展示,教师小结:哈默自尊、自强,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这就是一种尊严;杰克逊善良,尊重别人,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是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虽然哈默现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他拥有尊严,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正如杰克逊大叔所言,这个人真的成为了一个让全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羡慕的财富,成为石油大王。

7.出示哈默资料

学了课文,听了老师的介绍,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四.总结、作业

同学们,自尊者自信,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尊严,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激励你不断努力,不断向前!

1.如果感兴趣请利用电脑网络或图书资料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也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和同学交流。还可以阅读《勇敢的人--哈默传》,进一步了解哈默。

2.小练笔: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学案


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例子说明作者喜欢他描写的猫。

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巩固词语。

忧虑呼唤抓痒遭殃责打生气勃勃

2、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3、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至3自然段

1、讲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找一找,试用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相机辅导)

(3)师肯定引导:对,大家一起读一读句子,注意要读出猫的古怪来。

(又老实又贪玩)

继续汇报。

(4)师引导:说得对,现在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5)解词:谁来说说“尽职”与“屏息凝视”的意思。

“尽职”指尽到责任。

理解“屏息凝视”的站起来说一说再做一做。

一生讲并演示以加深理解猫的尽职。

“屏息凝视”:指控制呼吸并专注地看。

(6)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大花猫的性格真古怪,它又又又。

2、自读第2自然段。

(1)刚才大家学了第一自然段,谁知道老师是抓住哪一句话来讲的?(第一句话)

(2)现在我们自学时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来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分钟自学,讨论)

(3)评讲: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举手。

学生汇报。

归纳引导:文中的“几朵小梅花”能否改成“几个小脚印”?(不能,“几朵小梅花”写出了老舍先生对大花猫的喜爱之情。)

师归纳引导:大家说得对,这高兴与不高兴变成反义词怎么说?

高兴──生气

师:这高兴与生气时的表现也是猫的性格,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只大花猫的性格又是什么特点?(古怪)

(4)对,大家把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读出来。

(5)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给你什么印象?说一说。

这是一只(古怪、可爱)的大花猫。

3、独立学第3自然段。

(1)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迁移独立学第3自然段。

(2)师检查辅导;

①找也一对反义词。(害怕)──(勇猛)

②把体现害怕与勇猛的句子读一读。

③这害怕与勇猛也是大花猫(古怪)性格的表现。

三、小结课堂,鼓励背诵

1、这是一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又多么目中无人,胆小时什么都怕,胆大时又勇猛无比,这大花猫真(古怪),老舍先生的笔墨真是酣畅淋漓,让我们一同来把这些文字“录进”脑际吧。

2、说说该怎么记诵比较快,同桌合作。

四、回读全文,感受喜爱1、这哪里是在写猫,分明是在写家里那个淘气的小孩,让我们难以忘记。究其实,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老舍先生是非常喜欢他的猫,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

2、学生再读课文,用笔描画。

3、交流后,朗读文句。

五、布置作业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写一段旁白,抓住特点记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大猫古怪胆小勇猛

(可爱)

顽皮

坚强

小猫淘气胆大

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猫》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检查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感悟第一段

1.理清层次

(1)师:这部分的第一句概括地说它的性格特点是“古怪”,并在“古怪”前面加上“实在”一词。“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实在”,的确。“实在有些古怪”就是说的确有些古怪。

(2)那么,老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猫的古怪性格的?划分层次。

第一层(1):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层(2):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层(3):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2.品悟第一层

(1)从三个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它老实是具体表现,再写它贪玩,最后写它很尽职。)

(2)从哪里看出它老实,你能读读吗?(“说它老实吧……什么也不过问。”)“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明什么?(肯定它“老实”。)“有时候”说明什么?“成天睡大觉”是说什么?(爱静不爱动,好像很懒惰。)“无忧无虑,什么也不过问”说明什么?(安闲自在,很,不惹人讨厌。)从它老实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点?(温顺,驯良,与世无争。)[注:驯良—温顺和善。驯,顺服的;善良。]

(3)谁来读一读描写它贪玩的语句?(“可是……不回家呢?”)“出走”是什么意思?(出去玩)“一天一夜”说明什么?(是说长时间呆在外面,连家也给忘了。)“任凭……不肯回来”说明什么?(说明它在外面玩起来什么也不顾了。)

(4)它又是怎样尽职的呢?“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说明什么?(等待的时间长。)“非……不可”说明什么?(抓老鼠的耐心和决心。)

(5)重点句子理解

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在本文中是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三是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无比胆小。这样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只能称其古怪。课文中还有“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以及“任凭谁”“的确”“非……不可”“比谁都”“无论谁”“什么都”等一些表明极端说法的词语,也体现出猫“实在有些古怪”的性格特点。这句话明贬实褒,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②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是“无论、不管”的意思,这句话用“任凭……也……”这组关联词语,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③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工作时认真负责,可以一连几个小时有意地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来突出它是多么尽职;“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3.品悟第二层

(1)猫高兴时有何特点?(温柔可亲)它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动作温柔可亲:蹭、抓、跳、踩;

叫声温柔可亲: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不叫:呼噜解闷)

“几朵小梅花”指什么?为什么不说脚印?(对猫的喜爱)哪几个词是说“丰富多腔地叫唤”?为什么不用“咪、咪叫”?(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和对它的喜爱。)

(2)不高兴时表现怎样?读有关语句。

理解“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这句话用“无论……也……”,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与“任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结:写两种表现时前者具体细致,后者概括。写两种矛盾的性格时,用一个“若是”把两者联系起来。

4.品悟第三层

(1)默读,这层写猫的哪两方面的特点?(胆小、勇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2)猫什么都怕,又那么勇敢,这说明什么?(性格古怪)

三、课堂总结

1.说说猫有哪些古怪性格?

2.师总结。

四、作业布置

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二课时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二课时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上册《母鸡》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

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这是一只()的母鸡。

学生读课文,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

提示:

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

2.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提示:第9自然段

齐读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板书:这是一只()的母鸡。

预设:⑴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4.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9自然段。

5.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

6.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反馈交流。

3.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板书

母鸡讨厌敬佩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用语文的规律。”本节课设计紧紧围绕“实践性”预设了两个学习环节,即用“靶向”读写法自学课文和仿写片段,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亲历文字,亲自动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信息技术、数字信息资源的运用改变了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之前学生运用过“靶向”读写法学习课文,所以本节课让学生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课文,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是一组描写人物的课文,前面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和《全神贯注》,学生对描写人物的方法已有所感知,所以在本课学习中,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等具体描写的方法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但“侧面描写”是一个新的学习点,因此,这方面的写法指导要细致一些,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达到学语文用语文之目的。

【教材简说】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去杭州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特别”的聋哑青年。这位聋哑青年观鱼的时候认真专注,他画出的鱼儿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作者赞美了青年专注、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通过“靶向”读写法,抓住围绕“靶心”的重点词语,品读课文,感悟青年的“特别”,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靶向”读写法开展语言实践尝试。

【教学重难点】

通过“靶向”读写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迁移运用文中的表达方法,开展语言实践尝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贴卡ipad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方法,引出“特别”的青年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鱼游到了纸上。

2.回顾“靶向”读写法。

同学们,我们常用什么方法来阅读和写作?——“靶向”读写法。谁能带大家回顾这方法?(“靶向”读写法就是指阅读时要先瞄准“靶心”即了解文章围绕什么来写,再围绕“靶心”找出关键词句段学习,了解作者具体写什么,怎样写。习作时,要先确定“靶心”,即想好我要围绕什么来写,再围绕着这个“靶心”选择材料,组织语言,做到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3.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围绕什么来写?(以“特别的青年”为线索,描写了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聋哑青年。)围绕青年的“勤奋专注”文中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自读课文,圈画出关键的词句段,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通过回顾“靶向”读写法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将继续用此方法阅读、习作。用科学的方法学习会如虎添翼,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的随意性。】

二、直击重点,品读语句,体味“特别”的青年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分享自学成果,师相机引导。(学生用ipad把自学结果传送到屏幕)

预设1:画鱼部分

(1)抓住“静静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游动、融为一体”等词体会青年的画技高超和做事专注的品质。

(2)学生在交流“他有时挥笔细描,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这句时,观察课件说出鱼有哪些栩栩如生的动态。

(3)抓住“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赞叹着、议论着”这些词句体会围观人的赞赏,进一步衬托出青年画技高超。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说什么?

(4)配乐朗读第7自然段,用心感受这位“特别”的青年。(出示课件)

预设2:观鱼部分

(1)抓住“呆呆地、静静地、忘了吃饭、忘了回家”这些词语体会青年观鱼时的专注。你会用学过的哪个词形容?(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如痴如醉等)

(2)联系下文,抓住“一年多,每个星期,一整天”这些词语体会青年的勤奋,进而理解鱼“游到我的心里”与“游到纸上”的关系。

(3)配乐引读,把这位青年可贵的品质记在心里。(出示课件,师读红色的部分)

青年静静地看鱼,一看就是一整天,一看就是一年多,

不管在春风和煦的星期天,还是在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不管在秋风习习的星期天,还是在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三)小结。

1.就这样,静静地看,鱼游到了他的心里;就这样,静静地画,鱼游到了他的纸上。让我们再读读课题,能说说你得到的启迪吗?

2.相信你们已经能体会到,每一个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都需要付出你的努力。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自由地读读给你感触最深的句段。

3.同学们,刚才我们运用“靶向”读写法学习,紧紧围绕着“青年的勤奋、专注”圈画、品读文中关键词语段,进而体会到青年可贵的品质,读懂了课文写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语文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朗读等方式体悟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可贵品质。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领悟、感受,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同时,ipad在课堂的应用,使学生能直观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大家互相启发,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领悟写法,迁移运用,描写“特别”的同学

(一)过渡。

我们光明白作者写什么还不够,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上有许多独到之处,我们就以“画鱼”的片段为例,看看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二)片段对比,学生交流写法,师相机总结。(出示课件)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原文: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对比段:

我看见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有时又挥笔速写,大家对他的画赞叹不已。

1.学生自读后交流文中的写法,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到以下三个方面:(1)作者抓住青年画鱼的神态、动作进行具体地描写。(2)展开想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青年一丝不苟的作画态度。(3)运用侧面描写衬托出青年画技高超,表达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2.了解什么叫“侧面描写”。(出示课件)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写文章时,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可以使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3.小结。

正因为作者这样细致传神地描写,文中这位聋哑青年的“特别”形象才能刻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脑海中。

(三)仿写。

1.那咱们活学活用,请大家观看一段同学们课间活动的视频,特别要细致观察视频中这位同学的神态,动作以及周围同学的表现。

2.看视频后交流:(1)“靶向"读写法告诉我们写作时要先想想我要围绕什么来写?(2)如果我们要把视频中的画面描写下来,那要围绕什么来写?——下课了,陈映竹同学还在专注地思考问题。(3)怎样才能把陈映竹同学专注的特点写好?——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具体描写,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周围同学的表现衬托出她的专注。

3.学生动笔写,写后同桌交流修改。

4.请学生分享小练笔,师生相机点评。(展示台展示学生练笔)

【设计意图:此环节直击语文文字训练有特色的段落探究语言形式,既文中“画鱼”部分的表现形式,接着发挥例子功能,开展语言实践尝试,从而内化成能力。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教学指导思想下的整体教学思路。】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课外延伸

(一)梳理板书,总结全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看看板书)

今天,我们运用了“靶向读写法”不仅很快地读懂了课文写什么,还明白了作者怎样写,并能把文中的写法运用在自己的小练笔中,特别棒!希望今后我们在阅读、习作中能多运用这样的方法,让我们读得更有效率,写得更精彩。

(二)课外拓展。

1.你身边有谁最值得你敬佩?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写你敬佩的人。

2.自读选读课文《到期归还》,感受作者笔下的毛泽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梳理全文,回归整体。让学生继续运用“靶向”读写法进行课外阅读和习作,课内向课外延伸,方法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升。】

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写什么怎样写

观鱼勤奋抓特点

画鱼专注用比喻

赞叹侧面写

四年级语文下册《搭石》的说课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搭石》的说课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针对选编意图和我班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悟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心灵之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倡导个性阅读,珍视独特体验。

一、以“美”贯穿课堂始终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开始就让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搭石美的句子,再投下引子“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积极创设情境,感受由“搭石”所蕴含的美

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调整搭石”画面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当老人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出示句式:

1、当上了点年岁的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他不由停下匆匆的脚步,心想:()。他不仅这样地想着,还这样地做着。

2、他先(),接着(),然后()直到满意才离去。又如在感受“协调美”中,我让一组的学生开小火车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语速一次比一次快。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协调有序”再如体验“敬老美”中,我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一做年轻人。过了小溪后问他“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又引导学生说,“这个老人年轻时肯定也……”“这个年轻人老了以后,肯定有……”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指正。

《语文四年级上《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017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