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时2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分布。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

1.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①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②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

2.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北方③农牧交错区和④绿洲边缘区。

3.原因

(1)自然因素(重要因素):气候干旱,作用过程比较⑤缓慢。

(2)人为因素(主导因素):过度⑥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4.危害: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⑦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我国⑧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5.沙尘暴

(1)概念:一种⑨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⑩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

(2)发生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3)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北路、西北路和西路。

思维活动

1.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分缺乏,植被一旦破坏,水分很容易散失,但是恢复很难。

2.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答案 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是最有效措施。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面临严重威胁。

2.不断减少的原因:人类各种活动;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土壤、水和空气污染。

3.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思维活动

3.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它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哪些主要危害?

答案 外来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危害有: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探究点一 土地荒漠化

探究活动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材料二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下图为“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造成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

答案 (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反思归纳

1.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是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但其形成与过程比较缓慢,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导因素。如下图所示:

2.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强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沙源——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天气——形成沙尘暴的环流条件。

迁移应用1 2010年3月19日~21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先后影响了我国21个省(区、市),沙尘一度蔓延到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吉兰太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北京出现扬沙、浮尘。读“沙尘暴传输至北京路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并简要概括三个沙尘源地的共同自然地理特征?

(2)简要说明沙尘暴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对于沙尘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答案 (1)春末夏初。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地表水贫乏;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地形平坦,土质疏松。

(2)条件: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沙尘源、有利的空气不稳定的条件。

(3)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恢复植被;制定防灾、抗灾规划,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加强科普宣传,自觉保护环境。

解析 沙尘暴主要发生于春末夏初;三个沙尘源地在气候、地表水、植被、地形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当有沙源以及有利于产生大风的天气形势下,容易发生此灾害。防治此危害,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制定规划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探究点二 生物多样性减少

探究活动 读“1650~1950年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1650~1950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分析生物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加快

(2)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人为原因:人类破坏草地、森林等生存环境,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

(3)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要给后代人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

反思归纳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

人类活动造成的后果

森林砍伐、火烧、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工业、城市交通的发展(占用土地)野生动物生境破坏和栖息地丧失对野生物种造成毁灭性影响

高强度的捕猎和采集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系统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丧失

迁移应用2 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 ②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 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④考察人员使用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危害其生存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全球变暖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致使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另外,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工业的高速发展,释放出大量污染物,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土地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回答1~2题。

1.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水土流失

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关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D.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根据当地的谚语可以判断出该地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第2题,人为原因是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新华网杭州2010年5月10日电:位于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三只大熊猫的新家浙江省温岭市,目前正在开展一项针对大熊猫的野生动物异地保护性研究。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大熊猫对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以及从自然环境到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性。据此回答3~4题。

3.大熊猫主要栖息在()

A.温带季风气候区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C.热带雨林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4.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A.天敌的捕杀B.食物的缺乏

C.栖息地环境的破坏D.人类的猎杀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第4题,大熊猫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环境破坏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

5.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其人为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乙,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冻融等,沙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我国荒漠化动态变化如图乙,其中引起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简析其原因。

答案 (1)新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2)风蚀 水蚀 盐碱化 风力

(3)盐碱化 自然原因: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影响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三过一不合理”,由图乙可以看出盐碱化的面积呈增加趋势。

[基础过关]

1.图示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A.毁林开荒,森林大量减少

B.草场退化

C.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D.生物多样性骤减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不合理的放牧极有可能造成草场的退化。

2.我国很多地方森林资源锐减,主要原因是()

①采伐速度过快 ②疏林地多 ③基本建设 ④采矿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疏林地多是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不是原因。

3.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增大木材产量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D

解析 解此题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首要目标”,因为“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可以达到增大木材产量,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四个目的,但其首要目标应该是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四省中,广泛分布着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的是()

A.山东B.江西

C.海南D.甘肃

5.近年来,提倡多树种搭配建设防护林的根本目的是()

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C.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林主要分布在江西与福建的山区。第5题,多树种搭配的根本目的是使林区生产者多样化,生态系统复杂化,从而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D.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

答案 D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比较普遍,生态环境尤为脆弱,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原因尤为重要;三江平原过度开垦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jAb88.cOm

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读“全球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6~7题。

6.造成图中A、G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A.位于内陆,降水稀少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D.沿岸寒流的影响

7.下列关于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让植被自然生长,恢复自然界原貌

B.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营造“生态工程林”

C.控制牲畜数量,减轻草场载畜压力

D.控制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数量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A、G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遥远,水汽不易到达,降水稀少。第7题,防治土地荒漠化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荒则荒,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营造生态林并不合适。

8.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有一系列的“前兆”。下列不是荒漠化“前兆”的是()

A.地表反射率降低B.主要动植物物种丧失

C.土壤紧实度下降D.植被覆盖率下降

答案 A

解析 土地荒漠化地植被覆盖率低,裸地的反射率比林地和草地高。

[能力提升]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原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9~10题。

9.导致内蒙古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10.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9.B 10.C

解析 导致内蒙古大草原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差异,东部距海洋近,夏季风影响深刻,降水量大,荒漠化程度低。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是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和轮牧及轮流打草制度。

11.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注意分析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荒漠化形成的异同点,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而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这正是二者不同之处。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因此,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据此完成12~13题。

12.关于物种灭绝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历史上由于物种灭绝,生物的种类在不断减少

B.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C.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在500万年

D.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13.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A.遗传多样性B.数量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 12.A 13.B

解析 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每次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大幅度地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结合材料和“我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1)图中A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地区荒漠化加快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答案 (1)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 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等

(2)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劲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植被破坏

(3)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解析 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现象、危害和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A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土质疏松、降水和植被破坏有关。第(2)题,沙漠形成除与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人类的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第(3)题,冬春季节,北部地区盛行强大的西北季风,在其作用下沙尘向东、向南扩展。第(4)题,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植被破坏后地面裸露、沙源多等方面因素有关。因此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应该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 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精选阅读

荒漠化的防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荒漠化的防治”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A.以荒漠为主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D.以草原、荒漠为主
解析:西北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主要景观为草原、荒漠。
答案:D
2.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解析: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就时有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们利用昆仑山、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些地方成为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楼兰古国就是一例。这也说明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
答案:C
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干旱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错。
答案:B
4.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解析: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荒漠,水源比较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A、B、C错;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次生荒漠,治理难度小,D对。
答案:D
5.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A.河套平原B.宁夏平原C.河西走廊D.成都平原
解析: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主要靠黄河水灌溉;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成都平原降水丰富,还利用都江堰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形成商品粮基地。
答案:C
6.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土地荒漠化,既有工业化进程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因此()
①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预防为中心 ②任何有效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 ③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不仅要因自然地理的“地”,还要因当地社会经济现状的“地” ④只有先富起来,才能再去治理荒漠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解析: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及落后的灌溉方式等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造成荒漠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应以消除贫困为中心,帮助当地人们选择发展替代产业项目,停止采用现行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边发展经济边治理荒漠化。
答案:C
7.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解析:绿洲内部以种植业为主,其荒漠化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樵采,A错;过度放牧地点在井泉附近,B对;旱农业区荒漠化原因是过度农垦,C错;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用水不合理,会造成下游缺水荒漠化,D错。
答案:B
8.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B.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
C.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D.大风天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解析:多雨年植被发育好,地表较紧实,不利于荒漠化的发展,A错;地表沉积沙质物才有利于风沙活动,B错;气候干旱多风只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人类活动才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C错;荒漠化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干旱多风和地表有沙质沉积物,多雨年抑制风沙活动,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发展。
答案:D
9.位于我国最东部的沙地是()
A.浑善达克沙地B.科尔沁沙地C.呼伦贝尔沙地D.毛乌素沙地
解析: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东部,毗邻辽宁和吉林,是我国目前最东部的大片沙地。
答案:B
10.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解析: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C错。
答案:C
11.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D.农业集约化经营
解析: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但是在西北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是其决定性因素。
答案:B
12.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A.水资源B.石油资源C.天然气资源D.太阳辐射能
解析: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答案:A
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13~14题。
年份1949195519601970
东经121.97121.93121.94121.88
北纬43.5743.5143.5443.59
年份1978198519901995
东经121.86121.75121.80121.71
北纬43.6343.8043.6843.84
13.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A.向西北方向移动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D.向西南方向移动
答案:A
14.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解析:第13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数据的能力。第14题,科尔沁草原位于农牧交错地带,过度垦殖导致土地沙化呈现连片发展。
答案:A
15.关于荒漠化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是引起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B.持续干旱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所以气候干旱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疏松的沙质地表、集中而多大风的天气日数、干旱的天气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D.松散的地表物质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大风吹扬极易形成流沙,而人类过度樵采、放牧、开垦则加速了土地退化,使荒漠化土地大大增加
解析:本题的中心问题是荒漠化的原因。A项,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有自然原因作基础,因而不同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自然基础条件不同,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同,因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条件。B项,强调气候的作用因素不全面,因为在多雨的情况下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再则即使在干旱的条件下,也还得有疏松沙层地表的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而集中的动力条件。C项同B项一样,片面强调某种自然因素,不恰当。D项把B、C两项的问题都克服了,还提出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土地退化,答案全面。
答案:D
二、综合题
16.下面图甲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乙为图甲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中为图甲中P地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1)~(4)题。(双项选择)


月份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mm)
1-7.30.5
2-2.50.6
35.32.5
411.76.0
516.713.0
620.511.0
722.419.8
821.028.5
915.917.0
109.49.0
111.61.6
12-5.70.5
(1)根据表中的气候数据,判断P地所在地区属于()
A.亚热带B.温带C.季风气候D.大陆性气候
解析:见第(5)小题解析
答案:BD
(2)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A.夏季降水B.春季降水C.深层地下水D.冰川融水
解析:见第(5)小题解析
答案:AD
(3)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B.臭氧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多
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解析:见第(5)小题解析
答案:AD
(4)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A.温度下降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D.过量抽取地下水
解析:见第(5)小题解析
答案:CD
(5)协调本地区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途径有()
A.增加移民B.控制人口数量
C.扩大耕地面积D.保育天然植被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考查了气候的分布、可持续发展战略、荒漠干旱地区的特殊环境,是加强环保教育的好素材。
第(1)题,要仔细阅读材料,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一般都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入手。如表中地区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可判定为温带;根据夏季降水稍多,属于夏雨性,且总量较少,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选B、D。
第(2)题,根据图甲、图乙,R河发源于高大山脉,为季节性河流,可判定为内流河,内流河源补给主要来自冰川融水、山地夏季降水。选A、D。
第(3)题,注意题干,“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应为人为原因,而非自然原因,只要找到了这一点,不难作答。主要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从是否符合绿洲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选A、D。
第(4)题,从“近年来”可知,是近期发生的现象,主要应为人为原因造成泉水的来源减少,地下水运动方向改变,应选C、D。
第(5)题,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数量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方面。所以,协调本地区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途径应选B、D。
答案:BD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选修本
第22课时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知识精要
生物多样性包括: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药用价值
生物工业原料
多样①直接使用价值科研价值
性的美学价值
价值②使用价值:具重要生态功能,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③潜在使用价值物种丰富
我特有及古老品种多
国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经济物种丰富
生生态系统多样
生物物我国生物①全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多样多多样性②我国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面临威胁
性及样面临威胁③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其保性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护概生物多样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况性面临威③
胁的原因④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地
区使该地区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生物①保护: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多样②迁地保护:将物种迁出原地,移入、、
性和进行特护与管理保护
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知识精要]遗传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环境污染、就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典型例题分析
在进出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将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点拨]选ABC。被外来物种入侵的地区,一般会缺少其天敌,而得到较好的生存条件,种群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J”形增长。而入侵害虫的大量繁衍,将会对入侵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自我评价
1、下列不属于就地保护可以采取的形式是()
A、风景名胜区B、森林公园C、自然保护区D、植物园
2、属于我国特有的珍贵被子植物是()
A、银杉B、金钱松C、珙桐D、银杏
3、人们受到蝙蝠的启发研制出了雷达,受到蜻蜓的启发发明了飞机,这些都说明生物具有()
A、直接使用价值B、间接使用价值C、潜在使用价值D、以上都不正确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名句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A、文学价值B、美学价值C、经济价值D、潜在价值
5、野生生物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具有()
A、重要的生态功能B、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C、重要的美学价值D、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
A、基因、染色体和细胞B、细胞、物种和生物圈
C、降雨量减少D、气温下降
7、生物多样性保护重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是()
A、人工栽培和养殖B、就地保护C、迁地保护D、实施大型的生态工程
8、我国特有的、处于灭绝边缘的淡水哺乳动物是()
A、大鲵B、扬子鳄C、白暨豚D、儒艮
9、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的数量越来越来少,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致
B、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而死亡
C、地球气温的逐年升高而死亡
D、动物自身患病而死亡
10、在长白山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
A、稀有动物东北虎B、稀有植物金钱松
C、稀有鸟类丹顶鹤D、代表不同地带的自然生态系统
11、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

自我评价答案
1、D2、C3、A4、B5、A6、A7、B8、C9、A10、D
11、再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需要

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进化与生物多样性”,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识别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3、说出三个层次的多样性的关系;4、概述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关系。

一、预习及课堂展示内容:(预习课本104-110页,完成以下内容)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简介

1.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叫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平3个层次的多样性。

一个物种的_____________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就越广,同时反映了物种的潜力。

(主要指多样性)

(指多样性)

3.物种多样性: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1918

高3-07荒漠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3-07荒漠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七单元荒漠化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防治荒漠化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单元通过探讨该地区以风沙活动为主的荒漠化的发展、成因、防治与绿洲化过程,对荒漠化的形成、分布与防治技术有所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则在初一和高一所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例)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特征,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来考察荒漠化的形成、分布与防治,进一步认识到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复杂性,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成功的治理经验。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策略和实践的考察,应能够认识到,只要我们对土地荒漠化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依法治理,采取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一个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418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48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