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磁铁的两极》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磁铁的两极》”,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并通过实验验证体会探究的完整过程。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孩子的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角硬币、无标识的条形磁铁、回形针、塑料盘、实验记录单、记号笔、木支架、棉线

演示材料:无标识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回形针、木支架、棉线的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索,发现问题

1、教师出示条形磁铁和一枚硬币,将硬币放置磁铁中间,问“我将手放开后硬币会怎样”。

2、学生交流发现。

(硬币由中间往边上跑……)

二、实验探究磁铁有磁极。

1、提出假设

谈话: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的这种现象?

孩子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2、设计实验

谈话: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吗?

1)孩子分小组讨论。

2)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要求: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后面的发言作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教师引导孩子完善实验方法。)

3)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好办法。由于课堂时间和实验材料有限,我们就选择(比回形针的数量)这个实验吧,可是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4)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3、实验操作

1)教师示范演示规范操作的实验要领。

定点的统一:先在条形磁铁上找到定出的5个点,并用写有修正贴字母A、B、C、D、E在条形磁铁上表示。

将条形磁铁一端留出桌面,另一端置于桌面并用手压住。

挂的统一:在每个点下挂回形针,要求轻轻的挂;如果,挂钩满了,就往下加;如果加上去的那根掉了,那根不算。

2)提出实验要求。

一个点做完后,记录员马上记录,再做第二个点,依次往下。记录单上的记录就是我们收集的证据。

在实验中,同学之间要比一比哪组的合作能力最好,能快、静、齐地完成实验。提前完成的小组思考怎样清楚的交流汇报给同伴听。

3)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并完成记录表(一)。

()()()()()回形针个数。

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学生挂回形针的位置和填写记录单的情况。

4、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收集数据,并板书在记录表(二)中。各点磁力大小统计表。

各点磁力大小统计表

小组

A

B

C

D

E

1

2

3

4

5

6

7

8

5、师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如数据一致,可直接向下进行;如有不同结果要排除少数不准确意见,分析产生的原因)

教师小结:我们把磁铁磁力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条形磁铁有几个磁极?(2个)

板书课题:磁铁的两极。

6、知识运用

谈话:你能说出蹄形磁铁有磁极吗?

孩子猜测。

教师演示用蹄形磁铁去吸回形针,证明蹄形磁铁有两个磁极。

三、实验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猜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有两个磁极,如果把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会怎么样呢?

学生猜测。

2、实验论证

教师演示实验方法。(手拿一根条形磁铁,用其中的一个磁极分别去靠近悬挂在木头支架上另一根条形磁铁的两个磁极。)

孩子交流观察的现象。(有时会相互推开,有时会相互吸引)

3、教师小结

给出吸引和排斥的定义。

我们把磁极之间相互吸的现象叫做吸引(板书符号“→←”);把磁极之间相互推开的现象叫做排斥(板书符号“←→”)。

磁极间可以相互作用的。有时吸引,有时排斥。(板书小结)

4、提出困惑:谁能准确的说出是哪两个磁极间相互吸引或者相互排斥吗?

5、师生解决困惑:把磁铁的磁极用字母标出来。

教师演示用A、B、C、D标出两根磁铁的磁极。

6、分小组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提出要求:先用字母标出磁铁的磁极;为了让每个磁极相互作用。先让B和C接近,B和D,A和C,A和D,每次做完都要及时的记录。

2)孩子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三),用符号记录。

3)孩子交流数据。

4)教师收集数据板书记录表(三)。

5)分析数据,再生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结果不一样?

6)孩子分析原因。(刚才我们随意的用字母标出磁铁的两级,并没有按统一的标准标出字母,所以答案才不一样。

7、教师小结:由于我们在实验中标准不统一,才造成实验结果不一致。那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呢?由于时间的关系,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研究。

四、师生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摔断的磁铁有两极吗?你能找出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吗?请孩子们找到答案告诉老师。

六、板书设计

磁铁的两极

磁极(2个)

吸引(→←)

排斥(←→)

相关阅读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美苏由盟友变成了对手
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期):美苏主导,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矛盾日益加剧

2、形成的过程:
①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序幕
②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冷战”开始

△根据“学思之窗”提供的两段材料,思考“学思之窗”提出的两个问题:
(1)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2)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直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对欧洲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②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直接动武,这对集团内部乃至欧洲地区的安全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作用
二、两极世界的对抗
1、总体局势: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2、两种对抗:
(1)“冷战”:①德国的分裂②朝鲜的分裂③古巴导弹危机
(2)热战:①朝鲜战争②越南战争
△两极世界的对抗尤其是“冷战”持续了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美苏两极之间的激烈争夺,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世界被人为地分为两半,阻碍了世界的交流和发展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不敢直接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孕育了世界多极化的力量,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随堂练习——《全品》第25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5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五)

两极格局的结束


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能力培养: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好教训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说明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整个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及对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里根的“新遏制”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要点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景与内容
3,美苏缓和的表现
二、冷战的结束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2,东欧剧变
3,苏联解体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从美国方面的政策来看,1981年上台并连任至1988年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美苏关系及双方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任期内,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表现为从强硬对抗到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的两个阶段。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了“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在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目的是在美苏争夺中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规模的战争的能力。1983年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目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造成对苏联技术和经济的压力,以技术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利用高科技拖垮苏联。此时,苏联则希望以国家首脑的高级会晤谋求双方关系的改善。但里根对此没有兴趣。恰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像走马灯似地频繁更迭。这让里根有了很好的借口──他没有谈判对手。里根在1981年1月取消了自尼克松以来延续12年的苏联驻美大使进入美国国务院可以不走正门,并可单独会见美国国务卿的特权。这一行动恶化了美苏关系。同时,里根政府还特别针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第一阶段的严重对抗持续了4年之久。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内,双方关系逐渐改善。美苏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的时期。这主要因为80年代美国的大规模扩军使政府背上巨大的财政包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继续对抗已力不从心。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景及内容
从苏联方面来看,全球争霸所造成的国内经济衰退使苏联实力大大落后于美国。面对严峻现实,1985年3月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新思维”。强调在核对抗时代,“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他提出美苏两大体系只能和平竞赛、和平竞争。这一方面是借此减轻由于过度扩张带来的重负,同时也希望以温和的行动赢得美国的支持。
3,美苏缓和的表现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苏联的对外策略和措施发生了转变,即为放弃争夺、裁减军备、全面收缩、改善关系、放松控制。
二、冷战的结束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1985年苏联开始了改革进程,在经济改革中遇到了近70年旧体制形成的巨大阻力,改革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旧政治体制的阻碍,于是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正式确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党的理想,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建立总统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国家经济衰败。而政治上的“多元化”和多党制则更削弱了共产党的地位,败坏了共产党的威信,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政治失控和民族分离运动的加剧。
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美国表示支持。从1989年12月至1991年7月美苏先后进行了5次高级领导人会晤,协调双边关系。而在经济上,美国则利用提供经济援助的许诺,向戈尔巴乔夫施压,以左右苏联改革进程。布什政府明确告诉苏联,只有实行根本变革才有可能得到美国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戈尔巴乔夫希望用苏联“朝着民主方向前进”、“实现市场经济”等作为条件,来换取1500亿美元的援助,但如此廉价的拍卖并未得到西方的响应。
2,东欧剧变
对于东欧各国,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适合本国社会制度的主权,对他国人民这种主权的尊重是欧洲正常化过程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苏联对东欧的“松绑”和美国长久以来对东欧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终于导致1989年的剧变,各国共产党纷纷下台。特别是民主德国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变化。1989年,民主德国开始有大批居民出走,搅乱了民心,影响了政局的稳定。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自由进出国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并拆毁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在分裂45年之后实现了统一。德国曾是美苏争夺的主要对象和斗争场所。因此,德国的统一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3,苏联解体
在苏联国内,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先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从而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1991年3月,苏联就联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草案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8月19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少数苏共领导人发动政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但很快失败。“八一九”事变后,戈尔巴乔夫虽重新掌权,但影响力大大下降。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至12月,大多数加盟共和国都宣布独立。11个共和国领导人排除戈尔巴乔夫,在阿拉木图会晤,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至此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告苏联公民书中宣布:“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他同时辞去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并将核按钮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几十年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升起俄罗斯的三色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了一项宣言,宣布苏联终止存在。战后持续了40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以苏联一极的自行坍塌而告崩溃。
美国自战后以来在军火上花掉数百万亿美元都没有搞垮苏联,却不用一枪一弹、一兵一卒,仅以数十亿美元的许诺就赢得了在美苏较量中的胜利。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关于冷战对世界局势、地区和平的影响应客观分析,美苏的激烈对抗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对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威胁,对局部地区的局势更造成动荡不安,错综复杂,甚至是战争灾难。但对峙过程中的缓和态势也有其积极影响,由于美苏两国对于国际事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两国在危险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就为稳定世界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两国之间通过谈判、协议、裁减军备的方法表现出的缓和,也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可以借鉴的缓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美苏对抗给人类生存环境和自身的经济正常发展都造成重大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比如“视对方为本国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威胁,是最大和最危险的敌人”,“认为己方之所得恰是对方之所失”,“制造安全困境,迷信核武器和核威慑”,等等。而且,美国长期的意识形态宣传──把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描绘成专制主义、没有人性、侵略扩张的邪恶势力,使西方社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共产主义是邪恶之源。这些看法很难从人们的固有意识中清除,故而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而原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随着滋长,如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更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随着苏联一极的崩塌,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因而它表现出在国际事务中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这些都会对国际局势形成负面影响的因素,成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

“两极格局”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
华盛顿的“和平鸽”
◆图片解读
上图是冷战期间苏联的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图中三名美国人正在组装一只和平鸽,但是,很明显这只美国制造的象征和平的白鸽徒有其表,其实质则是一枚象征对抗的炸弹。漫画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与苏联冷战的实质,表明美国在冷战期间以“和平”之名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实质是为了与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对峙。
◆考情分析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集中考查知识点,近三年的高考历史题目都对此有所涉及,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尚未涉及。2008年高考曾考查过冷战的表现(德国、朝鲜的分裂)、推动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美、日、西欧国际关系的变化);2009年高考曾考查过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美国与苏联的外交政策、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2010年全国卷Ⅱ就特别考查了美苏冷战期间“古巴导弹危机”的有关内容。
◆考向预测
冷战是二战后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而且它对此期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影响很大,冷战的原因、表现、实质、影响,都有可能成为2011年高考的命题点,同学们要结合教材对冷战进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根据2010年各地高考命题的情况分析,该部分考查相对较少,2011年的命题方向应该在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和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方面进行考重点的复习准备。
◆即时训练
1.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DW2〗B.马歇尔计划?
C.北约成立〖DW2〗D.华约成立〖ZK)〗?
3.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从美苏竞争的结局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B.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C.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科技的竞争D.单极世界的梦想不符合世界潮流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①③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相符,故答案为B。
2.B〓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欧洲的手段。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即可得出答案。A、C、D均与材料意思无关。
3.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冲击的因素很多,但是苏联一极的坍塌主要是内因,过分注重与美国的军事竞争,忽略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国际综合实力的下降才是苏联解体的关键。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与科技实力的竞争。答案选择C。A、B、D项结论不能从题干信息总结得出。

两极格局的形成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4-1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政治、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3.主要内容:

⑴成立联合国

⑵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1.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②西欧的衰落

※美国的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⑴表现:

①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经济上:大战期间,以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确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见课本材料)

③军事上: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率先掌握了核武器

⑵原因:①自身经济基础雄厚,本土未受战争破坏

②战争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⑶意图:“世界蓝图”——称霸世界

※西欧的衰落:

⑴英:海外贸易、黄金储备、工业生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⑵法: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的崛起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③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实力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⑴表现:①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扩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

①东欧八国:(建立政权的途径——都得到苏联的帮助;都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南、阿

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罗、匈、保、波、捷

在苏联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东德

②亚洲四国:中、朝、越、蒙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苏为首的社义阵营形成

⑹标志:1949和1955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4.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表现为“冷战”

②经济: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

③军事:表现为“局部”战争

④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疑难解析

1、几个相关概念

⑴“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⑵“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⑷明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关系

①同: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

②异: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可以说,雅尔塔体系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2、单元线索: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②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③“冷战”和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

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3、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1)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2)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

(3)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结果: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5)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6)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的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本矛盾都没有根本解决.

不同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背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主宰体系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体系美苏两大国意志

缓和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中心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性质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基础金题

1.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包括

①铲除德国、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②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③对日本进行分区占领④划分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大国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格局的划分

B.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局面

C.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

D.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3.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争夺霸权B.美国极力遏制苏联,苏联与美国抗衡

C.美苏在处置法西斯问题上态度一致D.苏联要争当霸主,但战后重建依靠美国援助

5.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性会议的召开B.国际性组织的建立

C.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D.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7.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有

A.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并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欧、亚、非、大洋洲等地

B.英国有效地加强了殖民地的统治,使其帝国的基础更加稳固

C.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军事大国

D.战后,亚、非、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8.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欧洲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B.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立

C.亚洲4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50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