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3届高考地理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复习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3届高考地理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二部分城乡规划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城乡

形成

发展城市形成与发展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形成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城市化过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及其主要成因与相应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展聚

落概念指人类各种形式的______场所

类型划分依据________和________

类型城市与乡村

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环境

征城市

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________人口聚居的场所,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显著

特点城市有自身的成长______和运行______,具有不同于乡村的显著特征

特征最显著的特征:______

产业结构城市以第______产业为主体

特点具有高______和高______的特点

还具有多______和______性的特点

城市

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最古老的城市多诞生于______、印度和______等文明古国

城市

发展内容人口向城市集中______扩大______增强______提高

城市______的提升__________逐步完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______带动功能显著加强

基本动力______增长

中国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化

城市化基

念含义又叫______化,是指人口和______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地区的过程

原因是________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______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______规模不断扩大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____世纪,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展迅速

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表现出显著的内部______性

“________”城市化(又叫“________”城市化)与“________”城市化并存

化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时间特点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前________性和______性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受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地区我国城市化水平中的层次成因

东部______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______,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______。

中部中

西部______

密集带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现已形成综合实力雄厚、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密集地带

三.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__________高度集中

问题表现生态恶化

污染加剧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______波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社会环境

问题突出______过度密集______拥堵环境恶化地价昂贵______率较高

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环境问题__________严重________率偏低________环境较差

可持续发展对策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______

注重城市______和______,更强调城市的内在______

一.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深化探究

历史阶段时代背景城市特点

社会制度生产力状况职能规模形态结构

城市发展早期奴隶社会农业、手工业行政、军事很小四周城墙圈围

中世纪时期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职能增强较大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

工业革命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生产多种职能并存越来越大多元化(同心圆、扇状、多核心结构等)

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差异比较——方法指导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时间19~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城市拉动和乡村推动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追求更好生存环境市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图解

三.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深化探究

措施措施及作用

控制规模遏制因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控制城市规模,特别是控制大城市的规模,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控制规模,普遍的做法是把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等向郊区扩散,建设卫星城(镇)和城市新区

扩大绿地绿化道路、广场、居住区和修建公园、街心花园等。还可以进行“立体绿化”,营造“空中花园”

合理规划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规划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城市各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在建设城市新区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老城区的更新与保护,使整个城市环境得以改善

加强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等

四.反思归纳——城市是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现就其成因和措施分析如下:

问题成因措施

资源短缺耕地面积

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

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取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例1.世界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阶段(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中世纪阶段(公元500年~17世纪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17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读“世界和我国古代城市代表性建筑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阶段,城市的功能主要有()

①军事防御 ②举行祭祀仪式 ③生产功能 ④消费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早期城市的主要诞生地是__________。

(3)从雅典和罗马的形成看,属于城市发展的________阶段。

(4)北京故宫形成于城市发展的__________阶段,反映出我国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__________

影响最大,受__________影响次之。

(5)伦敦最早形成于中世纪,其规模迅速扩大是在工业化阶段,反映了此阶段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________。

(6)对比上面三幅图可发现,中国古代城市的面积往往比欧洲的城市面积__________,而且形状多呈________形。

第(1)题,早期阶段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市的功能主要有军事防御、举行祭祀仪式、消费中心,生产功能是在工业革命后才具有的功能。第(2)题,从形成时间可以判断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早期城市的主要诞生地是尼罗河流域。第(3)题,从雅典和罗马的建筑景观图下的时间即可判断城市发展阶段。第(4)题,从北京建筑景观图下时间可以判断形成阶段,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受政治环境影响最大,在形态结构方面表现尊卑有别、中规中矩的特点,其次受军事影响。第(5)题,工业革命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6)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1)C(2)尼罗河流域(3)早期(4)中世纪 政治 军事(5)工业化(6)大 四方

例2.读下列两表格,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年份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

19507.3429.24.4753.82.8717.0

196010.3234.25.7160.54.6022.2

197013.7137.16.8966.69.625.4

198017.0439.67.8970.212.229.2

199022.3442.68.7772.514.833.6

200028.5446.69.5074.418.739.3

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年份城市(个)镇(个)城镇人口(万)城镇化水平(%)

194913654000576510.6

2000663200004559436.9

(1)表格主要反映了世界和我国的什么过程?其标志表现在哪些方面?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1950~1980年和1980~2000年各有什么变化?

(3)198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比发达国家快,主要原因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与世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什么特点?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而且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了解其中的原因有利于理解城市化差异的实质。

(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1950~198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6.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2.2%,大体上相当;但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0.1%,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只提高了4.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

(3)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导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所以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4)起步晚,城市化发展速度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市数目和人口增长快,大中小城市都有发展。

例3.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图2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关系示意图”,表格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的年陆面蒸发量数值范围为__________。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

(2)指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图2时出现的一处错误,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3)分析乙地某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据此简述该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1)题,依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确定甲地数值范围为400~500mm。通过读图1可对比分析北方与南方蒸发量的差异。第(2)题,地下水水位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但与气温呈负相关。第(3)题,结合乙城市对应的表格数据对比分析。

(1)400~500mm 南方年陆面蒸发量大,北方年陆面蒸发量小(或陆面蒸发量自南向北减少)。南方年降水量大(雨季较长),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含水量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北方年降水量较小(雨季较短),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含水量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2)20世纪80~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水位应该为下降)。由于(自然原因)此时段该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水源不足;同时(人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所以地下水水位逐渐下降。(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下列关于城乡差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景观要比乡村景观复杂得多

B.城市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乡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

C.城市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为强烈的地方

D.城市人口的规模、密度都大于乡村

(2)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我国早期的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________地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带动下,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迅速发展,如沿海的上海、天津等;而广大内地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从地形上看,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从气候上看,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些大城市大多是各级行政中心,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对城市的影响较为深刻。

2.读图,完成有关城市起源的知识网络。(10分)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上图中的方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有剩余B.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场地

C.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中下游平原D.集市

E.社会劳动分工,手工业兴起,手工业产品丰富

(2)由以上联系图可以归纳出:人类曾经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某些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3.读“某城市略图”和“该城市各地区2006年人口变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造成该城市人口迁移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A~I的各城区中,人口增加最快的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______。

(3)A是该城的中心商务区,图3中能反映A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__曲线。

(4)简述A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下列布局合理的是(多选)()

A.D石油化工城B.G钢铁工业城C.B纺织工业城D.F微电子工业城

4.读“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量和车速的关系,在平均时速小于35千米时成_____相关。

(2)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除了汽车尾气外,还有______和________。

(3)城市大气污染物中除NOx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车尾气中的NOx等,在太阳辐射中的________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和过氧硝酸乙酞。

(5)世界上第一个受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是美国的________,此城市易受光化学烟雾危害的原因:自然原因是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

(6)根据上图分析,下列各项措施中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是(双选)()

A.改善道路状况,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B.减少汽车数量,发展其他形式的运输工具

C.改进汽车燃烧系统,减少尾气污染成分D.建立绿化隔离带,实行人车分道行驶

一.居住规模职能非农业机制规律密集二、三效率效益功能动态埃及中国规模功能地位内涵基础设施辐射经济

二.城镇产业城市社会经济二、三用地20差异过度虚假滞后波动曲折高低最高较低

三.产业活动电磁人口交通犯罪

四.环境污染绿地居住战略数量规模质量

1.(1)B(2分)(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沿海(2分)(3)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2分)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农业发达,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4分) 东部季风区(1分) 气候适宜,降水较丰富,气温适中(2分) 政治(1分)。

第(1)题,城乡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景观差别、规模差别、功能差别和环境差别四个方面。城市和乡村相比较,城市景观要比乡村复杂得多,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而乡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市人口的规模、密度都大于乡村,城市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为强烈的地方。第(2)题,我国早期的城市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沿海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迅速发展。第(3)题,我国的大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优越。

2.(1)见下图(5分)

(2)自然(1分) 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区消失。(4分)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出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二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集市,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进一步扩大,集市有可能演变为城市。

3.(1)城市化问题突出,卫星城镇的兴建(2分) (2)I(2分) 自然增长率为10‰左右,人口迁移差额率为15‰左右,两者和最大(2分) A、B(2分) (3)D(2分) (4)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小。(至少3点,3分) (5)BCD(3分)

本题综合考查了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城市中工业的布局。第(1)题,从图1、图2中不难看出市中心区A为人口净迁出区,郊区及卫星城为人口净迁入区,原因主要是城市中心区城市化问题突出,人口从市中心区迁往郊区及卫星城。第(2)题,结合图1中各城区的自然增长率及人口迁移差额率不难看出,人口增加最快的是I,不断减少的为A、B。第(3)题,中心商务区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白天川流不息,但夜间人员很少,甚至空无一人。第(4)题,城市中心区由于人口过多,会出现环境污染、居住困难、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绿地面积小等一系列问题。第(5)题,我国东部沿海位于季风区,冬夏季节盛行西北—东南方向的风,因此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避开西北和东南方位,以免造成中心区的大气污染,而无污染的企业可布局在城区,微电子工业城应选择环境最好的区位。

4.(1)负(2分)(2)家庭炉灶燃烧 工矿企业生产(2分)(3)硫氧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 煤烟 粉尘(3分)(4)紫外线 臭氧 醛类(3分)(5)洛杉矶(1分) 三面群山环抱,不利于污染气体扩散(2分) 汽车数量大,排出大量NOx(2分)(6)AC。(2分)

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要排出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平均时速小于35千米时,车速与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成负相关,车速越慢,排放越多。

相关知识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导致引起形成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危害
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
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转化为人口,
地区转化为地区,活动转化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随后出现在和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D(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A.3.1℃T3.9℃B.2.5℃T3.5℃
C.1.7℃T2.O℃D.2.9℃T3.0℃
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A.A点 B.B点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问题1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9.D10.B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导致引起形成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危害
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
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嗯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转化为人口,
地区转化为地区,活动转化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随后出现在和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D(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A.3.1℃T3.9℃B.2.5℃T3.5℃
C.1.7℃T2.O℃D.2.9℃T3.0℃
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A.A点 B.B点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问题1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9.D10.B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整合复习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整合复习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35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探究点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条件优势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自然条件面积大,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例1下列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③平原广阔,热量充足,降水丰沛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解析:①条件可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②条件可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大部分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但本区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A

探究点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劣势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该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存在问题

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益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例2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⑴~⑵题。

⑴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⑵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总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命题意图: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一般第一产业比值及其就业人口大致下降,第二产业的比值及其就业人口应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则持续上涨。本组题只要正确提取图像信息,错误选项可以逐个排除。

解析:第⑴题:从产值折线图来看,当地第二产业的比值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因此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而且主要靠第三产业的拉动,而不是工业化的拉动。第⑵题:从就业比值直方图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值最大,除中间略有下降外,基本稳定在80%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就业比值最低,但略有波动;第三产业就业比值变化比较明显,且大致呈上升趋势。

答案:⑴D ⑵D 

探究点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例3(2011杭州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读图回答⑴~⑶题。

⑴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A.模式1 B.模式2

C.模式3D.模式4

⑵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命题意图: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解析:⑴珠江三角洲大多数加工制造业是在改革开放后依靠廉价劳动力,承接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图中模式2,劳动力因素所占比重为50%,属于劳动密集型。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租、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等不断上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纷纷向附近的欠发达地区转移。⑶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后,应当一方面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答案:⑴B⑵D⑶A

探究点四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及其推动力比较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在此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都是主要动力

D.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工业化速度

2.在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技术指向型产业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C.动力指向型产业D.现代服务业

读下表,完成3~4题。

三次产业结构(%)人均GDP(元)

珠江三角洲2.58∶51.32∶46.1047094

广东东翼10.70∶52.46∶36.8411325

广西西翼21.84∶42.86∶35.3013637

广东北部山区18.84∶48.27∶32.8910717

3.表中四个区域,第二产业的地位是()

A.珠江三角洲——三大产业中排第一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二位

B.广东东翼——三大产业中排第二位,四个区域中排第四位

C.广东西翼——三大产业中排第三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三位

D.广东北部山区——三大产业中排第二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一位

4.表中四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广东东翼 B.广东西翼

C.珠江三角洲D.广东北部山区

(2011长沙模拟)读1990~2008年湖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回答5~7题。

5.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湖南省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

C.2008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D.全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平稳

6.导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如图所示的因素主要是()

A.没有特大城市,缺乏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B.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C.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D.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闭塞

7.有利于推动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的措施有()

①加大创新投入,推动科技进步,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将控制污染与循环利用相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职能 ④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城市容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11杭州模拟)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10题。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8.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9.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读图,回答10~11题。

10.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浙江温州模式”是()

A.模式aB.模式b

C.模式cD.模式d

11.“十二五”期间,d模式区域发展的重点是()

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C.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D.鼓励其率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深圳市GDP达7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12~13题。

12.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2008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07年相比,2008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

13.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15题。

14.下列不会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是()

A.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B.建设西电东送工程

C.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D.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富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列做法无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是()

A.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制造装配业,实现产业升级

B.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提高本区域地位,大力建设深水港和国际机场

D.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16.(2011济宁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17.(2011海淀模拟)阅读图甲、图乙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优势,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有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工业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严重。

(1)比较说明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

(2)简述麻涌建设外向型工业新城的优势条件。

(3)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4)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8.(2011泰安检测)下图是我国某经济区及其工业总产值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所示的是我国____________经济开发区,城市B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特区________。

(2)请说明该经济区在1979年~1990年和1990年后主导产业的差异,并分析1990年后进行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3)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试分析这种“前店后厂”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4)近几年,在图中城市A南部开发区相继发展了钢铁、石化、汽车等工业,请说明该城市发展这些工业有何不利因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城市化速度比工业化速度快。

答案:D

2.解析:读图可知,阶段Ⅲ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还在继续上升,说明此时的人口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如选项中的现代服务业。

答案:D

3.解析:见下题。

答案:A

4.解析: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答案:C

5.解析: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答案:C

6.解析: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C

7.解析:盲目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答案:C

8.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读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答案:C

9.解析: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其他三大经济圈的重工业比重都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B

10.解析:模式a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模式b是浙江温州模式;模式c是苏南模式;模式d是东北模式。

答案:B

11.解析:东北地区资源逐渐枯竭,应加快产业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项是针对西部地区而言的;C项是针对山西省而言的;D项是针对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而言的。

答案:A

12.解析:2008年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A错误;2008年深圳市GDP为7806.54亿元,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故产值最多,B正确;通过计算可知,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2007年约为6.96亿元,2008年约为7.81亿元,产值明显增加,C错误;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升级和转移的必要,D错误。

答案:B

13.解析: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提高土地价格,在现实中均不可取,排除A、D,深圳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排除C。

答案:B

14.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矿产资源比较贫乏,能源短缺。

答案:D

15.解析:深水港和国际机场的服务范围较大,一个地区有一个深水港和国际机场即可,如果大力建设,将形成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严重。

答案:C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东省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第(1)、(2)题较为简单,仔细阅读材料和图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污染问题。第(4)题,对该观点既可肯定也可否定,但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若肯定,可从水果的消费市场来考虑,若否定,可从水果的用地方面来考虑。

答案:(1)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任答两项)

(4)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的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或不利,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使果树种植面积减少。)(合理即可)

17.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判断出三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第(2)题,从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大量人口流入东莞,为东莞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有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很大等。

答案:(1)广州的等级最高,其次是东莞,麻涌最低;广州的服务范围最大,其次是东莞,麻涌最小。(2)麻涌位于珠江口,产品便于出口;有城际轻轨、高速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区际协作或区际联系条件好;劳动力资源丰富。(3)①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②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③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④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4)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城市用地紧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

18.答案:(1)珠江三角洲 深圳

(2)1979~1990年,该经济区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990年后,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范围扩大,使该地区政策优势削弱;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

(3)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再加上有利的政策优势,吸引了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成为香港的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主要通过香港贸易渠道输出。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不足;缺乏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案


学习要求: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及商业的出现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1)产业革命前: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2)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3)“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出现,还出现了。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转化为人口
即三个转化过程:地区转化为地区
活动转化为活动
(2)主要表现为:①增加;
②比重上升;
③增加;
④规模扩大;
(3)主要标志:比重上升,衡量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
(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5)逆城市化是指,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在提高。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大
起步时间城市化
水平目前速度主要表现或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家实现、
以及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消极影响
(1)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导致污染、污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此外,还导致效应加剧。
(2)产生社会问题(城市病):、、就业困难、混乱等。
导学检测
1.从城市出现的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促进③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④农村人口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A、产业革命以前B、产业革命至20世纪初期C、二战期间D、二战结束至今
3.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
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中美洲③印度河流域④黄河流域
A、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④
4世界上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
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5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6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内容是()
A、人口向城市集中B、城市规模扩大,大量人造景观出现
C、郊区面积扩大D、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7人类作用于环境最集中、最深刻的区域是()
A、海洋B、农村C、城市D、风景名胜区
8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真心区失业人口的增加B、乡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
C、乡村环境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D、乡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9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C、减少就业的压力
10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城市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城市起源的根本因素()
D.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数出现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2、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区除了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外,还有
①西亚的两河流域②长江流域③北美洲④亚马孙河流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关于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发展史大致经历了时间相等的三个阶段
B.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城市居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C.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发展促使人口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增加的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4、下列关于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与产业密集,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B.人口流动、职业变化十分活跃
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6~7题。
6、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7、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8、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宜过快的原因是()
A.人口素质还不高B.科学技术还不发达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9、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
C.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10、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煤烟型污染,尤其严重的是()
A.北方冬季B.北方夏季C.南方冬季D.南方夏季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11-12题。
11.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12.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二、综合题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此图表示一个地
理事物由t至t4的发展过程)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是。
(3)此过程被称之为。
(4)该过程可能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
良影响有、、
等。
12、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早期城市分布地区的名称:
A,B,C,
D,E,F。
(2)据图分析世界上早期城市:从地形和水文条件看,大多分布在上;从纬度位置看,大多分布在半球纬度范围内。这些地区一般都有肥沃的和便利的,因此,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水平的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
课后作业题源:
问题统计分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921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