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专题四)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专题四)》,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通史概要:

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与奋斗,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

教学建议:

(1)可以通过幻灯片打出图片——孙中山和一段有关于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的一段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2)“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一目,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的中国同盟会的建立的内容,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本子目的重点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学习。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使学生自己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自己总结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三步,教师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做成幻灯片,边向学生展示边进行讲述,要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阐述清楚,要阐释它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第四步,让学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难答疑的过程中结束本问题的学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教师可首先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对本栏目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本栏目内容列出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以下内容: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精选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中的作用。(二)教材地位 本课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主题,以“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三目为线索,介绍了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和过程,解释了三民主义的含义,揭示了三民主义的实践,阐述了三民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从与本册教材的关系来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必修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课,上承“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为我们介绍了民族危机中中国人不断求变,不断创新的思想;下启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发展。从历史教材的整体脉络来看,本科的学习上承必修1辛亥革命的学习和必修2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从思想的角度为我们进一步介绍了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然具备了成人的抽象概括思维,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够基本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独立判断。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已经有所积累,经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历史思想知识的讲授,这类知识较为抽象,远离生活对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会通过运用多媒体和探究法的结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掌握三民主义的定义。 2.辩证的认识三民主义,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探究,进一步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 问题、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做一个良好的合作者。 3.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评价,学习和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过程和三民主义的含义,辨析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客观、联系的历史观。 2.通过对孙中山思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确定依据:内容是认识的载体。只有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才会认识孙中山思想的内涵和孙中山关心民众,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断奋斗的精神。(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确定依据:学习思想史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思维能力,同时教材中对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阐释不充分,对于这一难点,应当补充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五、教法学法(1)教法:问题导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史料分析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模拟高考神器销售现场高考,你想一鸣惊人吗?高考,你想鱼跃龙门吗?高考,你想金榜题名吗?高考神器伴你行,笑傲考场你最行!以此来推销中山装,进而导入三 民 主 义 ——孙中山的中国梦寻梦——三民主义的概念及背景

追梦——三民主义的精髓和意义续梦——三民主义的与时俱进

1、三民主义的概念: 是孙中山倡导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胡适2、三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1905年 材料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概况(1895-1911)年均投资:687万;年均办厂:17家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经济上: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材料二:思考:从《时局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政治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材料三:1900年以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中国近代史》

思考: 1900年后中国思想界有什么新的变化?

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材料四: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哪些救国主张?结果如何?(1)鸦片战争时期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提出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3)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4)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五: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上李傅相书》1894年6月)1894年,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从此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由“医人”到“医国”;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三民主义产生的 时代背景:1905年

(1)政治: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 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历史教训: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等救亡图存方案均未能使中国摆脱危机(5)主观:孙中山个人思想的转变和丰富的革命实践1、三民主义的提出:2、三民主义的内容: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内容

对应的同盟会纲领

具体含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实现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原价归主、涨价归国,逐步实现国民共享

民族主义

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家。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1.实质:推翻清政府 2.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民权主义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年)

材料二: 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1906)

1.实 质:反对君主专制政体,主张民主共和制

2.局限性: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

民生主义

材料一: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

1.实质: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局限: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后果:缺乏的群众基础。

3.评价

⑴性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

①它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它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即反映了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

③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

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续梦】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满反清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1、不反帝→反帝;2、反满→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1、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2、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1.背景: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4)孙中山个人思想的转变

2.提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孙中山制定全新政策: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准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满反清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1、不反帝→反帝;2、反满→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1、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2、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两个三民主义相同点有哪些?

相同:

目的:都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作用: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4.评价

(1)进步性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发展。

(2)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

2、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其核心内容是( )

A、驱除鞑虏 B、建立民国 C、恢复中华 D、平均地权

3、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4、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革命缺乏农民的支持 B.致使革命阵营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D.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板书设计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①经济②政治③思想 ④主观⑤历史教训

2.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二、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①意义②局限性

三、三民主义的实践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新发展

3.新三民主义的作用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最得力的助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导学案优势,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掌握课本基本内容;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知识升华。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其历史思维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运用理论逻辑思维,思维也比较活跃所以常会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但总体历史理论思维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听讲但没有积极思考,学习动力不够,积极性不高,学生基础不扎实,解题能力较差。
3重点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视频。
设问: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和设问导入法,便于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大致了解,树立对孙中山先生的感性、直观的认知,为理解三民主义做好铺垫
活动2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突出重点,自主研究。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记录,留给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质疑讨论。
各小组成员先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讨论。如果本组不能解决可以请求外援帮助。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5个问题,进行分层教学:A层学生完成2)、5)题,B层学生完成3)、4)题,C层学生完成1)、2)题。(多媒体展示)
1)、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三者的关系?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并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3)、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后,以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进行了哪些实践?
5)、民生问题是个长效热点和高频考点,如何理解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目的。
3、合作探究:
问题: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奋斗一生中,他在方式、目标和思想三方面发生过哪些变化,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理念及教学目标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成果展示:
明确方法:各小组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字材料,可以口头表述或板书展示。
5、激情点评:
明确点评方法(如第五组学生点评第一组),教师在学生点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引导型点拨或启发型点拨等。
设计意图:体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原则。
活动3第16课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
高考链接:多媒体展示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7题第2、3问。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视频。
设问: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和设问导入法,便于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大致了解,树立对孙中山先生的感性、直观的认知,为理解三民主义做好铺垫
活动2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突出重点,自主研究。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记录,留给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质疑讨论。
各小组成员先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讨论。如果本组不能解决可以请求外援帮助。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5个问题,进行分层教学:A层学生完成2)、5)题,B层学生完成3)、4)题,C层学生完成1)、2)题。(多媒体展示)
1)、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三者的关系?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并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3)、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后,以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进行了哪些实践?
5)、民生问题是个长效热点和高频考点,如何理解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目的。
3、合作探究:
问题: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奋斗一生中,他在方式、目标和思想三方面发生过哪些变化,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理念及教学目标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成果展示:
明确方法:各小组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字材料,可以口头表述或板书展示。
5、激情点评:
明确点评方法(如第五组学生点评第一组),教师在学生点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引导型点拨或启发型点拨等。
设计意图:体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原则。
活动3第16课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

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

2、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重点难点

1、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2、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过程

导课

1、单元引言:投影三次历史巨变

2、出示图片,缅怀孙中山。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3、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主要活动,你知道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领导的重大革命运动是什么?

4、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

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师生交流看书。教师点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2、提出:学生看书列举:中国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

3、内容:学生看书解释,教师投影内容

4、从内容中分析三民主义的进步意义(提一下局限性)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回忆列举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捍卫共和的重大事件。

过渡:实践证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西方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没有放弃----实现了他一生当中的有一次重要的飞跃。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中心问题探索

1、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

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将内容做成表格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投影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新三民主义影响及评价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关于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问题二、新三民主义同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建议教师处理好二个角度: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二、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小结:以问题代替小结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孙中山一生中两次转变,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教学后记: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高二历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2)(政治)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3)(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现实)救国探索不断碰壁。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方案时都以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为前提,改良方案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5)(个人)孙中山个人转变。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冷遇。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中,痛陈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局面:“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在中国人民面前树起了革命大旗。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2.“三民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1)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所反的只是满族贵族封建统治,且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2)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三民主义的补充与发展。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在“三民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进展。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军事成功。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
《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进行其它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他热烈欢迎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指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他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曾想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建立政权,但接连遭到失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起义队伍,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当机立断,改变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并非“一夜春风”,它是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1—1927)——发端阶段
毛泽东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
相关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指出“若无农民从乡村奋起……根本倒塌”。
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
2.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阶段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要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
行动:进行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结果:起义一再失败。启示:不能照搬照抄俄国模式,走适合自己的路。
为此,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思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抗战时期(1937-1945)——正式形成阶段
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相关文章:《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当党内一些同志提出要宣传毛泽东思想时,毛泽东在1943年4月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
两年后,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报告中,毛泽东又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在其他场合,他也多次表明,“如果同志们要为这种思想找一个人的名字作为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须说明,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经验教训的结晶,是很多同志的正确思想集合而成的”。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发展表现与作用)
1.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报告
1949年春,毛泽东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社会情势,指出:党的工作中心……的袭击。
意义:报告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文章回顾了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指出:资产阶级的方案在中国……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文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伟大的变革。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
提出一系列……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
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邓小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段分析
阶段特征主要思想理论著作意义
大革命时期发
端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土地革命时期初


成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抗战时期正


成作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首创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B.英国C.俄国D.日本
3.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引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同盟会时期
C.武昌起义时期D.兴中会时期
4.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5.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帝国主义压迫D.反对民族压迫
6.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
①按照三民主义思想制定的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具有进步意义
A.①不正确,②③正确B.①②③都正确
C.①②正确,③不正确D.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8.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不包括()
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废科举,举办新式学堂
C.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D.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9.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因为()
①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它反映了中国人们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③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④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者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10.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包括()
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改良道路的失败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④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丰富
⑤孙中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1.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
C.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
D.民生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中国国民党宣言》
C.新三民主义
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13.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伟大功绩不可磨灭,其依据不包括()
A.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对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起了指导作用
C.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D.对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4.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D.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5.孙中山之所以把“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部分提出,主要是因为()
A.清王朝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B.鉴于维新改良失败的教训
C.汲取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经验
D.国内汉族与满族的矛盾尖锐
16.“民权主义”在当时的进步作用主要是()
①否定清王朝存在合法性
②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
③保障了汉族君主政体的重建
④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7.下列对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定的新三民主义性质的表述中,最准确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B.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斗争纲领
18.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A.兴中会纲领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D.三大政策
19.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20.对三民主义的认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C.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2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D.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理论
22.下列哪些文章的发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①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论十大关系》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A.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3.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主张不包括()
A.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B.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C.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4.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毛泽东强调的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的指导性
C.学习经典著作D.实践检验真理
25.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主要著作是()
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C.《论十大关系》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26.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
27.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著作是()
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D.《论人民民主专政》
28.下列图片中所显示报告出现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大革命时期
29.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新民主主义 D.邓小平理论
30.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
⑤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31.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论联合政府》
D.《新民主主义论》
32.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A.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经验的总结
B.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正确经验的总结
C.毛泽东思想是全体智慧的结晶
D.毛泽东思想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33.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
A.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4.下图所示著作,阐明了当时的中国应走什么革命道路()
A.中心城市武装暴动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和平谈判,维护国民政府
D.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35.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一大”
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36.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端于()
A.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7.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共产国际的指示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
C.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D.中国的国情
3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报告内容有()
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④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39.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但后来到了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又转移到城市,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的胜利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40.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十大关系》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试观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清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讲
材料三:“这十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们贫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然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的改组》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之半殖民地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至苏联遗书》1925年3月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孙中山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1)驱逐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
(2)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
——1911年《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24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1)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
②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
③根据以上材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变化?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
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毛泽东
材料二:
图一图二
图三中共八大会场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的哪篇文章?阐明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哪一幅图片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为什么?
(3)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关于当时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B4.D5.C
6.D7.B8.B9.A10.A
11.D12.C13.C14.C15.A
16.D17.B18.D19.C20.B
21.D22.A23.D24.A25.C
26.B27.D28.A29.B30.B
31.D32.B33.C34.B35.A
36.A37.D38.B39.C40.C二.材料解析题
1.(1)从改良维新转向暴力革命;
(2)理论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推动了三民主义的进一步传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3)最伟大的转变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阐发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重大影响: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2.(1)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局限: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还没有提到反帝国主义。失误:把国内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与外国侵略的界限混淆,把满族排挤到“中国”之外。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约;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历史因素:斗争的屡次失败,孙中山接受苏俄的建议与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带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
(3)早期只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望帝国主义支持中国革命,后来发展到较明确地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等反帝斗争的纲领。孙中山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3.(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图二的《新民主主义论》。因为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系列重大问题。
(3)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73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