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

194662

1946871947210070

1

19473202

3

3

4

阅读全文

立即下载

相关标签:粉碎碎国国民民党党军军队队的的进进攻攻教教学学设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emailprotected],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上一篇:全面内战的爆发教学建议下一篇: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教学建议M.jAb88.CoM

相关内容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高二历史《人类文明的引擎》教学设计·高二历史《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设计·《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复习教案·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热门内容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日本明治维新

相关推荐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下)

1、国共两党的关系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破裂
①孙中山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并决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②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了“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③接受中共和苏联帮助,建立黄埔军校。
④国共共同领导进行国民大革命。
⑤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领导权,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破坏国共合作。
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2)十年内战时期
①国共对峙的表现:A、屠杀与反屠杀: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实行屠杀政策,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反抗反动派的屠杀政策。B、“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C、政权的对峙: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局面。
②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A、“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先后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B、1933年,冯玉祥同共产党人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C、1933年11月,“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并与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D、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E、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维持
①“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②“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八路军与新四
军组成。
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④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实行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策略,不断掀起了反共高潮。但在主要矛盾的制约和中共的努力下,国共合作关系一直得以维持。
(4)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①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了国共双方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国共双方仍维持表面的合作关系。
②在做好内战准备后,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国共双方兵戎相见。
③先后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和战略决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5)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①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以台湾为“反共基地”,并企图“反攻大陆”,共产党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所取代。1955年4月,周恩来万隆会议期间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有条件地和平解放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开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探索。“文革”期间中断了“和平解决台湾”的探索,宣传舆论上又重新回到“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上。
②由“解放台湾”转变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79年1月,邓小平明确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84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把这一科学概念概括为“一国两制”。
2、对国民党政治纲领的评析
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有过多次演进,其中以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最大。在评价新、旧三民主义时,就应立足于阶级性和时代性。新、旧三民主义的相同点以及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都是由政党的阶级性决定的。比较、评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差异,应把它们分别置于新、旧三民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加以分析。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经验教训和批判地吸取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基础上,代表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比较完整、明确、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现状以及孙中山在认识上的局限,使三民主义带有很大缺陷。孙中山对中外反动势力缺乏深刻认识,在民族主义中只强调反满而未强调反帝。在民权主义中,仅仅把矛头指向清朝专制统治,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而且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孙中山甚至把汉族官吏看作兄弟,严重混淆了阶级界限,导致革命党人无法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更为后来汉族地主官僚、军阀破坏革命埋下了祸根。在民生主义中,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实行“平均地权”,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无法彻底铲除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曾经是一面旗帜。它指引人民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三民主义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孙中山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前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关头,把国民党的政治纲领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新纲领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国际方面,转向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阵线;在国内,走向与人民大革命合作的正确方向。尽管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阶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新三民主义仍存在不少局限性,未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未找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真正方法。
3、如何认识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在分析国民党政权性质时,一要看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因为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政权性质;二要看国民党的性质,因为政党是近代以来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任何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掌握和巩固国家政权,通常需要有本阶级的政党。政党及其所领导的政权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且阶级性是一致的。三要看国民党政权实行的内外政策。因为国家政权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内外职能通过内外政策体现出来。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政权性质的根本标志。现以武汉国民政府前后两个时期为例,说明分析政权性质的一般方法:
1927年初至4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是属新民主主义范畴的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主要原因有:第一,从武汉国民政府产生过程看,它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重心,在这一客观形势下决定迁都。第二,武汉国民政府是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组成的,而国民党左派在政府中占了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也在政府中拥有一定领导权。第三,从武汉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看,符合各革命阶级的利益,如继续北伐进军河南奉军,建立农民政权,工农运动出现高涨局面,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等。
1927年4月中旬至9月,武汉国民政府由革命走向反动,变为资产阶级政权。主要原因或表现有:第一,“四一二”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大权在握的汪精卫等人与蒋介石的立场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分共的方式和时间上与蒋不同。早在4月5日,汪精卫在明知蒋介石反共阴谋的情况下,还与陈独秀发表《联合宣言》,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作掩护。第二,武汉政府的政策是反人民的。颁布一系列限制共产党、压迫工农运动和保护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法令。第三,5月17日,武汉政府对反动军官的叛变采取纵容、庇护态度。而发动“马日事变”的许克祥被汪精卫赞扬为替国民解除痛苦的“许青天”。汪精卫的态度是武汉反动集团叛变的信号。4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武汉国民政府仅仅形式上保留着国共合作的局面,实质上已变为资产阶级政府。第四,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完全证实了反动政权的本质。
4、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首先,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是积极抗战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大会战和一系列保卫战。打了不少硬仗和胜仗,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这时期的抗战,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打击了日军的气焰,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客观上为中共建立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有助于全国军民抗日积极性的形成。但从总的方面来看,由于国民党片面的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战略战术方针及敌我力量的悬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处处被动,形成溃败。但国民党抗战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积极意义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它比不抵抗主义进一步,因为它是带有革命性的,因为它也是在为着保卫祖国而战。”
其次,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并存。由于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和国民党自身的局限,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在全局态势上实行收缩并趋向保守,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的同时,对日作战消极,千方百计地避战、观战,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大片国土沦丧。还不断与日本进行秘密接触,企图妥协投降。由于其采取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错误方针,一方面降低了其军队在抗战中的地位,还很大程度上起了妨碍和破坏抗战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日军并未完全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国民党虽消极抵抗但仍在抗日。其积极作用表现于:国民党并未完全投敌,仍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仍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抵抗,还组织了不少大会战。这些会战大多数失利,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在这一时期,正面战场还牵制着日军在华近40%的兵力,这对敌后战场仍起了一定配合作用;在国际上,国民政府仍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派远征军配合盟军作战,这对中国的国际威望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有一定影响的。
再次,在反攻阶段,国民党战场主要起了消极作用。在日军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不仅未实施有效的战略反攻,反而固守其错误立场,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等一系列溃败,从而大大削弱了总反攻的有利形势。在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力图垄断受降权力,独吞胜利果实,并为此积极准备内战,其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总之,由于受阶级局限和国际大环境的制约,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抗战中始终推行一种两面政策,即“主张抗日但又动摇,主张团结但又反共”。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体现。在抗战前期,抗日是主要方面,反共是次要方面,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在相持阶段,其政策发生了逆转,但仍是两面政策;到抗战胜利前夕,反共成为国民党政策的主导方面,抗战仅留于口头上。在整个抗战中,国民党一直奉行两面政策,推行了一系列误国政策,给抗战事业造成了过多损害。但基本上坚持了抗战,始终举着抗日旗帜而没有投降日本,这是应肯定的。但其作用,与当时执政党和抗战主要兵力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一心为民族而浴血奋战的中共及其武装力量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5、正确认识国共关系及其经验教训
国共两党的关系史,是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关于国共两党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924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土地革命时期的“分裂”、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解放战争时期的“分裂”四个阶段。
“分则两伤”: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要在中国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1927年后的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成为国共内战的根源,共产党要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的问题。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令人痛心。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会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独立统一,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从国共关系的历程中我们得出的基本经验是:过去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因此,今天积极推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和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国共两党和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利的。国共两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几十年来,国共两党寻求大同时,就出现合作;强调大异时,就发生斗争。正确处理大同与大异的关系,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祖国的前途。“一国两制”就是“求同存异”的经验在当今条件下的体现。

一、单项选择题:
1、蒋介石的立场开始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是在
A、中山舰事件后B、整理党务案后
C、四一二政变后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2、1928年4月,国民政府又一次“北伐”,其实质是
A、完成国家统一的革命事业B、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进步斗争
C、完成1926年北伐的未竟事业D、新旧军阀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
3、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A、南京政府成立B、宁汉合流C、东北易帜D、蒋介石改组南京政府
4、下列对国民大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基本上摧毁了军阀统治的基础B、使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C、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D、使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军队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宣言》,宣称:“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表明国民政府
A、决心收回东北三省B、公开表示自卫抗战
C、主张全民抗战D、要求国共合作
6、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对战胜外敌缺乏信心B、以“必先安内”掩护“不抵抗”
C、向帝国主义妥协D、维护其反动统治
7、在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集团始终未放弃抗日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反对投降B、英美支持抗日
C、日本未改变灭亡中国的方针D、中国共产党的反击
8、抗战期间,蒋、汪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
A、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B、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
C、爱国力量与汉奸势力的矛盾D、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的反映
9、抗日战争阶段,蒋介石的政治态度表现出两面性,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美对日本侵华的态度B、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C、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10、下列哪两次会议在确定专制独裁方面有直接的继承性
A、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五届五中全会
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46年秋“国民大会”
D、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秋“国民大会”
11、1947年,国民政府解散民盟的真正原因是
A、民盟与中共一起组织武装参加人民解放战争
B、民盟企图推翻国民党,取代其统治地位
C、民盟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政策
D、民盟已失去利用价值
12、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
A、大发战争财B、依靠政权实行经济垄断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英美帝国主义的扶植
13、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了80%,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西方列强因受经济危机打击,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推动了经济发展
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和发展,增加了工农业产值
14、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府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15、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其主要原因是
A、国内需要和平建设B、国内外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中共有相当强大的力量D、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二、问答题
16、1926—1928年国民党为什么能够迅速建立起全国统治?1946—1949年国民政府又为什么会迅速覆亡?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教训?

1、A2、D3、A4、A5、B6、D7、C8、D9、D10、C
11、C12、B13、A14、C15、D
16、1926—1928年国民党能够迅速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主要原因有:利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北伐战争中迅速扩大势力和地盘;在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作为国民大革命的领导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作为在历史上长期进行民主革命的政党,在人民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和欺骗性;以张作霖为代表的旧军阀丧尽民心,且十分腐朽,无法与之抗衡;英美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扶植和支持。
1946—1949年,国民政府迅速覆亡,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倒行逆施和独裁、内战、卖国和掠夺人民财富,完全违背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而陷于十分孤立的境地,连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民主党派也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在斗争中成熟和壮大起来,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已达91万人,武装民兵200万人,并且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从而挫败了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十年代国民党力量的迅速发展和四十年代的迅速覆灭说明: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命运取决于它的历史作用,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就能发展,违背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就必然衰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谁脱离人民,就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就必然要被人民推翻。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上)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上)

1、国民党名称的演变

(1)兴中会:1894年成立于檀香山,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国民党:1912年成立于北京。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限制其权力,防止其独裁,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1913年被袁世凯武力解散。

(4)中华革命党:1914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是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员组成的。由孙中山担任总理。

(5)中国国民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简称国民党)。中国国民党的改组:1923年起,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改组完成,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6)中国国民党转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孙中山逝世后,右派加紧争夺领导权。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7)退居台湾的国民党: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退守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等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2、国民党指导思想的演变

(1)兴中会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发展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3)国民党宗旨:1912年的《国民党宣言》提出“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4)中华革命党宗旨:以“实行民权、民生”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5)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法西斯主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仍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实际上是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3、政权的演变

(1)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做了民政部长。湖北军政府内虽有立宪派和旧官僚混迹其中,但仍不失为一个革命政府。

(2)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1912年1月1日成立于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广州军政府:1917年成立,孙中山为大元帅,后改为七总裁会议制,最后被西南军阀控制,孙中山被排挤。

(4)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国民政府取代广州国民政府。

(5)武汉国民政府(1927.1—1927.9):1927年初,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到武汉,开始了武汉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6)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9月,“宁汉合流”,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1928年底“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大陆。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重返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7)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3—1945.8):这是一个汉奸傀儡政府。

(8)台湾国民党当局:1949年2月,国民政府迁移到广州,10月至重庆,11月至成都,12月至台北。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北复行“总统”职权,取代“代总统”李宗仁。从1949年至200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历经李宗仁、蒋介石、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等人的统治。在2000年3月18日台湾大选中,国民党空前惨败,民进党主席陈水扁获胜。3月24日,李登辉宣布提前下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

4、政治独裁和对民主进步力量的镇压

(1)政治独裁的强化:1927年,“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39年,成立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抗战期间,实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的互相结合,成为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重庆谈判中,拒绝承认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1946年撕毁了政协决议;1946年制定伪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2)残酷镇压民主运动:1935年12月,在北平镇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全面内战爆发之前,制造了一系列反对民主、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的暴行;1947年5月在南京、天津制造了“五二O”血案,镇压学生运动,同年镇压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1947年,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民主党派被宣布为非法,被迫转入地下。

(3)实行文化高压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查禁进步书刊,迫害进步人士,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和高压政策;抗战期间,将进步思想和言论视为“非法”,利用审查等手段,查禁进步书刊。

5、重大的军事活动

(1)反帝反封建的战争

①同盟会领导下的反清起义。

②孙中山发动的维护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③广东革命政府及广州国民政府领导的战争:两次东征、北伐战争。

(2)军阀混战

①新旧军阀混战:1928年开展的第二次北伐战争,这是国民党新军阀同旧军阀争夺北方统治权的战争。

②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3)国共双方的交战

①十年内战期间:1930年至1934年对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遭到失败,第五次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至1936年对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围追堵截,使红军力量受到严重损失;1935年后调集军队到陕西进行“剿共”。

②抗战期间:1939年冬至1940年春,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进攻陕甘宁边区;1941年初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

③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1946年6月挑起内战,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很快被粉碎;1947年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遭到失败;在1947年开始的解放军战略进攻面前节节败退;在1948年至1949年中共发起的战略决战中,主力被消灭;在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中,千里江防被攻破,国民党在大陆溃退。

(4)组织抗日活动

①抗战开始阶段: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会战,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抗战相持阶段:进行了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遭到溃败。

6、官僚资本的发展和经济概况

(1)官僚资本的发展:

①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利用政权力量,通过垄断金融等途径,建立了“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成为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加强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③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以“接受”为名,实行吞并和掠夺。在反人民的内战中,又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掠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的官僚资本被没收,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概况:

①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金融,军费激增、赤字增加、财政困难。

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济有了发展,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重工业、农业都有所发展。

③抗战中,华北、华中的近代工业迁往西南、西北,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在官僚资本膨胀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艰难成长。土地日益集中,通货膨胀严重。在沦陷区,民族工业遭受摧残。

④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将大量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民族资本受到毁灭性打击。

7、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1)妥协投降卖国:“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一二八”事变后,不支持上海军民抗战,反而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可暂驻扎”;1935年,何应钦签订《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国民党内亲日派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于1940年在南京成立汉奸傀儡政权;为求得美国支持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特权。

(2)改订新约运动:其目的一是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创造对外“自主”的新形象,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其基本内容包括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结果,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权利,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则迟迟不能签约。

(3)组织抗日:“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同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相继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抗战相持阶段,由于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重大失败。

一、单项选择题:

1、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2、孙中山希望通过《临时约法》实现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但实际上《临时约法》并未发生效力,无法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其关键因素是

A、革命党人未做进一步的努力B、革命派未得到社会各方面支持

C、革命派的政治设计不周密D、袁世凯实力强大

3、1912年1月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中占主体成分的是

A、立宪派B、旧官僚和旧军官

C、资产阶级革命派D、旧官僚和立宪派

4、“宋教仁案”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共和与专制之争B、权利之争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之争D、日、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之争

5、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控制北京政权的是

A、直系军阀B、皖系军阀C、奉系军阀D、西南军阀

6、1917年,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其中的“逆”是指

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吴佩孚

7、旧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8、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曾依靠的力量有

①华侨②会党③新军④地方军阀⑤爱国知识分子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9、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了

A、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具有革命性

B、旧式的革命不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作用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

D、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0、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

A、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B、革命与保皇的斗争

C、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斗争D、卖国与爱国的斗争

11、孙中山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推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孙中山高度评价五四运动

B、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

C、孙中山没有认识到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D、孙中山对五四运动原因的认识片面

12、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其目的是

A、严守国际信义B、以主权换和平

C、向袁世凯妥协D、争取列强的支持

13、在国民党“一大”上,有人提出“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其实质是

A、主张改组国民党B、反对国共合作

C、维护三民主义D、企图夺取领导权

14、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必然产物②都代表某些帝国主义的侵华利益③都存在中央军阀和地方军阀的斗争④最后都形成了统一的核心力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5、我们说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它们

A、被野心家篡夺了革命果实B、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C、没有成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D、没有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二、问答题

16、有人说:“辛亥革命曾给中国带来一线光明和希望,但转瞬间烟消云散,中华民国招牌虽在,却已面目全非,民国政治是民主政治的扭曲。”试结合中华民国历史,评述上述观点。

1、D2、D3、C4、A5、B6、C7、D8、D9、D10、A11、B12、D13、B14、C15、B

16、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获得一些希望。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从此,中华民国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制独裁的门面和工具。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各派系割据混战,轮流控制政权,卖国独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内,加强对国民党内部控制和对人民统治,实行一党专制,制造了多起镇压民主运动的血案;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

从袁世凯到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建立反动政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已荡然无存,专制独裁始终是旧中国政治的主流,它说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在中国这块封建专制程度极深的土壤中不能生长,最终都逃脱不了破产失败的命运。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教案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在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的危机:政治上表现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风起云涌,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条战线;经济上表现为金元券风潮,金融崩溃。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不仅仅表现为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执政能力的失败(集中表现为经济、政治危机的激化)。
2、技能:
从历史图片中寻找关键信息分析具体历史问题的技能;从历史事迹中感知历史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民党的统治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国统区民主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伟大历史人物的为国为民伟大品质和牺牲精神;并感受到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前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历史发展总是在正反两股力量的斗争中波浪式前进。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947年5月,北平大学生在游行宣言中声明:“目前中国社会一切混乱不安的局面,都是因为政治上的不民主及打内战的关系,所以我们更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内战,恢复政协路线,实行民主政治。”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什么斗争要求?这些游行斗争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和平民主的政治要求。这些游行斗争表达了国统区人民追求民主和平的心声,揭露和孤立了国民党政府。形成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条战线。
2、造成国民党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哪些?财政危机给国民党的政治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国民党财政危机的原因:一内战军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入不敷出;二滥发法币到滥发金元券,金融系统被破坏;三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基础瓦解。
财政危机使国统区的广大人民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变得一无所有,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使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民心损失殆尽,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二)探索与争鸣
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一篇题为《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评论说:“和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经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
蒋介石政府为什么会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全民包围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共产党的斗争有哪些作用?
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的原因:
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随后内战军费支出急剧增加,财政入不敷出;滥发法币到滥发金元券,金融系统被破坏;纸币贬值,物价飞涨,经济基础瓦解。
军事上——人民渴望和平,可是国民党于1946年悍然发动内战,把国家又拖入战争,粉碎了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可是在1946-1947年5月间,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先后被粉碎,第一条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陷入了包围。
政治上——违背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意愿,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的政治阴谋,最终撕毁《和平建国纲领》,使人民追求民主的愿望破灭。内战爆发以后,镇压国统区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斗争,杀害爱国进步人士。蒋介石政府陷入了国统区人民形成的第二条战线的包围。
全民包围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共产党的斗争有哪些作用?
全民包围是国民党陷入了政治上极端孤立;经济上入不敷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军事上节节失利的尴尬境地,使国民党民心、士气尽失,加速国民党统治走向覆灭。
对共产党而言形成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民族党派以及广大人民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了与国民党统治斗争的两条战线。为中共推翻国民党腐朽政权,实现广大人民和平、民主建国愿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学设计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学设计

重点:伪“制宪国大”;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难点:第二条战线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会议《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就,以及内战爆发的时间。
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采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形式,教师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提问:“‘制宪国大’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召开的?其中心议题是什么?”“《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国人民对此的反应如何?”“为什么称这次会议为伪‘国大’,宪法为伪‘宪法’?”等。教师在归纳概括时要把握住三点:一是召开国大的中心任务是把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等路线“合法”化;二是通过“宪法”的形式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三是会议的召开违背了政协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会议,不承认通过的所谓“宪法”。因此,有伪“国大”、伪“宪法”之说。蒋介石的做法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在说明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漫画《二十年江湖独脚戏》的含义得出。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教师列出表格《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及制造血案简表》,由学生阅读后填写,可由学生联系课外知识讲述一二件事例,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选材的能力。教师在概括归纳内容时要讲清楚四点:一是“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战场上军事反蒋而言,是另一种斗争手段;二是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三是爱国学生为中坚力量;四是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民主党派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同蒋介石集团决裂?”“蒋介石集团取缔民主党派的目的是什么?”“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如何?”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归纳时要注意讲清两点:一是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使民主党派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逐渐放弃了“中间路线”,积极进行反对独裁统治和内战的斗争;二是各民主党派的成立及中国民主同盟的重建,中国民主同盟重建的目的,说明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分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思考。第一层次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及影响。第二层次是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及表现。
分析《中美友好通两航海条约》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漫画《反对蒋介石卖国》,通过分析漫画的含义,理解《中美友好通两航海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危害。
分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及表现时,可由学生先分析统计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利用相关历史图片和时人所画的漫画讲解通货膨胀,增强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要强调说明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法克服,而且会日益加剧的。国统区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强烈。
小结
本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介绍了蒋介石集团的腐朽黑暗,说明了蒋介石集团已丧失民心,揭示了它的统治必将退出历史舞台。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二条战线对解放战争的支持,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板书设计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1.国民党“制宪国大”的召开
2.“制宪国大”的破产
3.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历史意义
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l.国民党迫害民主党派
2.中国民主同盟的重建
3.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
四、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1.《中关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国统区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43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