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数学公式法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数学公式法”,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学生体验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明确运用公式求根的前提条件是b2-4ac≥03、在探索和应用求根公式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广义观点。学习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应用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难点:求根公式的结构比较复杂,不易记忆;系数和常数为负数时,代入求根公式常出符号错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次项系数化1,移项,配方,变形,开平方,求解,定根

2、用配方法解下例方程

(1)(2)

3、用直接开平方法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比较麻烦,能否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迅速求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实数根呢?

二、探究学习:

1.尝试:

如何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回顾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解:因为,所以方程两边都除以,得

移项,得

配方,得

(这样原方程就化成了(x+h)2=k的形式)能用直接开平方解吗?什么条件下就能用直接开平方解了?

当,且时,大于等于零吗?

让学生思考、分析,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因为,所以,从而

当时,得

所以即

到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概括总结

一般地,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当时,它的根是()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这个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这个公式说明方程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所确定的,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次方程中系数、、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

问题2、(1)为什么在得出求根公式时有限制条件b2-4ac≥0?

(2)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如果b2-4ac<0,那么方程有实数根吗?为什么?

在用配方法求的根时,得,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

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如果b2-4ac<0,那么方程无实数根,这是由于无意义。

3.概念巩固:

(1)把方程4-x2=3x化为ax2+bx+c=0(a≠0)形式为,b2-4ac=

(2)用公式法解方程3x2+4=12x,下列代入公式正确的是()

A.x=B.x=

C.x=D.x=

4.典型例题:

例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⑴x2+3x+2=0⑵2x2-7x=4

分析:第2小题要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再用求根公式求解。

解(1)∵a=1,b=3,c=2解:移项,得2x2-7x-4=0

b2-4ac=32-4×1×2=1>0∵a=2,b=-7,c=-4

∴b2-4ac=49-4×2×(-4)=81>0

∴x1=-1,x2=-2∴

∴,x1=4,

(3)x2=3x-8

解:移项,得x2-3x+8=0

∵a=1,b=-3,c=8

b2-4ac=9-4×1×8=-23<0

∴原方程无解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说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要把它化为一般形式,进而确定a、b、c的值,再求出b2-4ac的值,当b2-4ac≥0的前提下,再代入公式求解;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解(根)

5.巩固练习:

练习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x2-3x-4=0(2)2x2+x-1=0

(3)(4)

(5)4x2+4x-1=-10-8x(6)2x2-7x+7=0

练习2两个连续正偶数的积等于168,求这两个偶数

三、归纳总结:

1、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般有哪几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2、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能用公式法求解吗?举例说明。

3、若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时,b2-4ac<0,请说明这个方程解的情况。

【课后作业】

班级姓名学号

1.方程的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__________时,代数式与的值相等.

3.已知两个连续的奇数的积是255,则这两个奇数为______________.

3、用公式法解方程x2+4x=2,其中求的b2-4ac的值是()

A.16B.4C.D.64

4.用求根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

(3)(4)3x(3x-2)+1=0.

(5)2x2-7x+5=0(6)2x2-7x-18=0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9,腰是方程的一个根,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6.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a+b)x+b=0(a≠0)

延伸阅读

四年级数学公式汇总:图形计算公式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公式汇总:图形计算公式”,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公式汇总: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四年级数学公式:圆锥体公式、四则运算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年级数学公式:圆锥体公式、四则运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公式:圆锥体公式、四则运算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有关零的运算规律

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都得0。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还得0。(注意:0不能做除数)

公式法


第二章分解因式
3.运用公式法(二)
总体说明
本节是因式分解的第3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二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通过逆向运用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得出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等有了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整式乘法的公式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这为今天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通过前几节课的活动和探索,学生对类比思想、数学对象之间的对比、观察等活动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采用的活动方法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观察、对比、讨论等方法,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本节课又安排了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旨在让学生能熟练地应对各种形式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为下一章分式的运算以及今后的方程、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数学能力:
(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观察,推导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做一做——辨一辨——试一试——想一想——反馈练习——学生反思.

第一环节做一做
活动内容:填空:
(1)(a+b)(a-b)=;
(2)(a+b)2=;
(3)(a–b)2=;
根据上面式子填空:
(1)a2–b2=;
(2)a2–2ab+b2=;
(3)a2+2ab+b2=;
结论:形如a2+2ab+b2与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观察,把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公式进行逆向运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第(1)组a2–b2是起提示作用.
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到第一组式子与第二组式子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环节辨一辨
活动内容:观察下列哪些式子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请将它们进行因式分解.
(1)x2–4y2(2)x2+4xy–4y2(3)4m2–6mn+9n2(4)m2+6mn+9n2
结论:找完全平方式可以紧扣下列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两倍在中央;
完全平方式可以进行因式分解,
a2–2ab+b2=(a–b)2a2+2ab+b2=(a+b)2
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完全平方式特征的理解,并由此得出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注意事项:由于有了七年级的整式乘法的学习基础,同时对照口诀,大多数学生能顺利识别完全平方式,但少部分同学由于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的理解模糊,不能很好地掌握完全平方公式,这需要老师更加耐心地引导和启发.

第三环节试一试
活动内容: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4x+4(2)9a2+6ab+b2
(3)m2–(4)
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能力;
(2)让学生理解在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与b不仅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注意事项:学生对第(3)小题含有分数的完全平方公式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由于受解方程的影响,习惯首先去分母,再因式分解,这是很多学生经常犯的一个错误.

第四环节想一想
活动内容:
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ax2+6axy+3ay2(2)–x2–4y2+4xy
活动目的: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提公因式法(包括提取负号)是分解因式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注意事项:在综合应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时,一般按以下两步完成:(1)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2)再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第五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1、判断正误:
(1)x2+y2=(x+y)2()
(2)x2–y2=(x–y)2()
(3)x2–2xy–y2=(x–y)2()
(4)–x2–2xy–y2=–(x+y)2()
2、下列多项式中,哪些是完全平方式?请把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1)x2–x+(2)9a2b2–3ab+1
(3)(4)
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m2–12mn+36n2(2)16a4+24a2b2+9b4
(3)–2xy–x2–y2(4)4–12(x–y)+9(x–y)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是否清楚,对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运用是否得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否真正了解,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注意事项:当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与b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时,学生运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结合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给学生以有效的学法指导.

第六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认为分解因式中的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与乘法公式有什么关系?
结论: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的互逆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加深对类比数学思想的理解.
注意事项:学生认识到了以下事实:
(1)有公因式则先提取公因式;
(2)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与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互逆关系;
(3)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与b既可以是单项式,又可以是多项式;
课后练习:课本第60页习题2.5第1、2、3题;
思考题:习题2.5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造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秉承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定性思维,对于逆用公式法则等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
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公式从左到右转换为从右到左就形成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60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