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2日,我在组内上了一节《二力平衡》同课异构课,课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堂氛围等进行了如下反思:
首先,自己认为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引入时,以玩一种挑战类的游戏立鸡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两个学生积极参与,在没有成功将鸡蛋立在桌面上时,播放了立鸡蛋打破世界纪录的视频,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共鸣,于是我便说自己也可以很快地找到鸡蛋的平衡点让鸡蛋在水平桌面上保持平衡,引发学生大笑的同时,引入了新的概念-----力的平衡。
在学生理解了物理中的平衡状态之后,列举了生活中大量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由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上一节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中就有接触到,不同之处在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成立的,而生活中平衡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一个认知冲突,接着通过对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向学生介绍力的平衡及平衡力的概念。
其次,就是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小组合作,以课前鸡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鸡蛋静止在桌面上的受力情况,进而提出一对平衡力要想使物体平衡应满足什么条件呢,学生根据之前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猜想,大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都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开始猜想,因为通过前面的额学习已经了解到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感受学生对前一章内容的掌握还是很扎实的。因此针对学生的猜想,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小组之间进行探究,最后小组代表展示实验记录表格,分析交流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探究过程,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
最后,对学习小组进行过程性评价,评出表现好的前三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劲头。
同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把小卡片两端用细线系住,两条细绳同时绕过一个滑轮,在滑轮上挂等重钩码,放手后,小卡片将不保持平衡状态,对学生实验结论的得出造成了干扰。但是总体而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案及课后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
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504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