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6课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6课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jab88.cOM第16课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播放视频,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教师讲解框架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的过程和863计划制定的过程;掌握宪法颁布、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的时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通过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以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的学习,树立科教兴国意识。认识到教育和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科教兴国和“863计划”
教学难点
分析恢复高考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方法
小组讨论方法
教学媒体
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进入新时期后,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教育和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它们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教育和科技事业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
第16课 改革的全面推进(板书)

一、民主与法制建设(板书)
播放视频《走向法制》、《兴国之本》。
学生讲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造成社会秩序、党内民主的混乱的有关史实,交流收集一些课本上或周围守法和违法的事例,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历史上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来我国共颁布了4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颁布的现行宪法。现行宪法是在1975年和1978年宪法拨乱反正基础上,更多地借鉴了1954年宪法制定的。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对于国家权力的配制和对于公民权利的规定都比较详备。1975和1978年宪法,由于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它们对于1954年宪法中所规定的国家制度都有一些破坏性的规定。
投影《宪法》内容的目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逐步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投影村委会选举的有关图片,学生谈一下自己看到的村镇或者社区的选举。(教师总结)
二、九年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播放视频《科教兴国》,投影邓小平的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讲话,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9页小字内容,学生回答:
1.我国高考时从那一年开始的?为什么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学生回答完毕,教师讲解我国恢复高考的背景过程,讲述恢复高考受益者文科状元刘学红的故事,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的志向。)
2.九年义务制教育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什么是九年义务制教育?
3.解释“科教兴国”。
三、863计划和最高科学技术奖(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111页内容,回答:
1.“863计划”又叫什么?(《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2.为什么被称为“863计划”?(“86”指1986年,“3”指当年3月。那时王淦昌、王大衍、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了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所以称作“863”计划。)
3.“863计划”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4.最高科学奖授予了哪几位科学家?
指导学生阅读“希望工程”(课本112页)内容,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志向,了解还有好多贫穷地区的孩子上学的条件和艰苦,所以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

纵观新中国教育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党和政府对发展现代科技和教育的重视和正确决策分不开,与杰出科学家、广大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的自力更生、刻苦钻研、奋斗不止、无私奉献分不开。未来世纪将是科技决定国力的时代,而科技的发展又必须是教育先行,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板书设计
一、民主与法制建设
二、九年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
三、“863计划”和最高科学技术奖

精选阅读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


1.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和迁都原因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深化改革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1.从东汉末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北朝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以的影响最大。
2.孝文帝借鉴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__迁至________。
4.大力推行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孝文帝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带头将自己的姓名有拓跋宏改为_________。他提倡和鼓励鲜卑人改穿_______、与汉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30岁以下的贵族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话。
5.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6.那时,在中原大地上,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定居下来,成为________________。汉族则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不少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和____________________加工制作技术。

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中已经鲜卑族了,有人认为由于当年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所以,孝文帝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学习汉族文化
本题考查学生历史与政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选项看,似乎每个选项都没有错误。但统治者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巩固他的统治服务的。故选C项。
2.某“元”姓同学对自己的姓氏产生了兴趣,在上网查询时才发现历史上曾有将拓跋氏改为元姓的历史。询问它发生在()
A.秦始皇大同一时期B.商鞅变法时期C.汉武帝时期D.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元姓”“拓跋氏”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取寒性的内容。故选D项。

1.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不包括下更哪个少数民族()
A.匈奴B.鲜卑C.羯D.吐蕃
2.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羌D.氐
3.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时间是在
A.439年B.494年C.495年D.498年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5.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A.匈奴语B.汉语C.鲜卑语D.胡语 
7.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商鞅变法B.贞观之治C.孝文帝改革D.戊戌变法
8.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
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1.匈奴鲜卑羯氐羌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3.平成洛阳4.汉族文化风俗元汉服通婚学说汉话5.黄河流域6.游牧民族农业居民畜牧业生产畜产品

不赞同。因为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
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融入到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1.D2.A3.B4.D5.C6.C7.C8.D
9.(1)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如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北魏孝文
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2)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军功大小,赏给爵位或
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19课全面抗战的兴起教学案


第19课全面抗战的兴起教学案

一、课程标准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七七事变;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2、过程与方法:复述七七事变的经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七七事变

2、难点: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的实现

四、学法指导:

一、全面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

(1)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以军事演习为名,借口,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炮轰。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又称。标志

性质:日本帝国主义精心策划,为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而蓄意制造的事件。

(2)为扩大侵略,在七七事变后,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向和

发起大规模进攻,7月底,两城先后陷落。8月13日,日军又对

发动进攻,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共赴国难

(1)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两党再度携手。7月8日,中共发表

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7月17日,蒋介石发表表示。

(2)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陕北红军改编为,南方游击队改编为

。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平型关大捷

背景:

经过:1937年9月,在山西省东北部的附近,一一五师伏击日军,歼敌多人,击毁汽车多辆。意义:

五、练习检测

(一)达标反馈

1、下面哪一场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

A、平型关战役B、凇沪大战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于()

A、1937年10月B、1937年9月C、1937年8月D、1937年7月

3、八一三事变是指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

A、北平B、南京C、上海D、重庆

4、现在北京有一条马路名字叫“赵登禹路”,是为了纪念赵登禹,他牺牲在()

A、平型关大捷中B、台儿庄战役C、七七事变中D、九一八事变中

5、七七事变发生于()

A、1938年B、1937年C、1936年D、1935年

6、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变C、七七事变D、西安事变

(二)延伸拓展

1、材料题: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侵掠!

——中共抗日通电

请回答:

(1)通电中“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具体指什么事件?

(2)通电中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主张?

(3)通电中提到的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事变名称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2、看一看《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的国共两党政治的较量的有关事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出的努力,培养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为的能力。

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旧知识分析抗战的国内局势,结合有关的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浮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毛着巨大的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的成果。

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的展示或阅读地图,结合教科书文字的叙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通过学习国双方在和平与民主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重点:重庆谈判

难点: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阴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本课打基础: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抗战态度如何?

2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是如何争取蒋介石停止内战一直抗日的?

3抗战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主要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主张?

二、导入新课

回顾国民革命时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过程导入本课蒋介石又一次反共阴谋。

三、讲授新课

1谈判桌上的较量

学生看书讨论:

(1)蒋介石的反攻阴谋

(2)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学生讨论思考: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教师强调:为了把反和平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进一步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2)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分两种情况:一如果毛泽东去。二如果毛泽东不去。

(3)毛泽东为什么冒着巨大的危险亲赴重庆谈判?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家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4)学生讲述重庆谈判的过程、结果

2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读课本的114页,思考:马叙伦为什么说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时间

(2)人民解放军怎样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四、小结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垄断抗战胜利的果实建立独裁统治,而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一定,但迫于国内人民的压力赢得内战的时间,他三次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家和平阴谋亲赴重庆谈判。经过45天的较量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但是蒋介石在和谈后的一周内,撕毁协定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都被早有准备的解放局军击退。1946年6月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五、做自我测评、材料阅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484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