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高考,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

(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春联。

上文我讲到,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

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农村用)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薄利多销生意兴隆。(商业用)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学校用)

在些我说明一点,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2.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3.寿联。

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例:

鹤算千年寿,松龄万古春。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北海开樽本园载酒,南山献寿东阁延宾。

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一般大庆整寿。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例: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七十整寿)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八十整寿)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

相关知识

高三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归纳


高三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归纳

一、静心自学、主干梳理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及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

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②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①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②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外交政策及基本方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政策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

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新中国初期外交基本方针是之一是“一边倒”,分析实行这一外交基本方针的原因有哪些?

①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②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

③从国家性质上看: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注意:“一边倒”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

(二)第一次建交高潮

1、中苏关系

①中苏建交;②毛泽东、周恩来访苏;③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孤立,巩固中苏团结

针对训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内容、意义)

首次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同意成为基本原则和准则: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的联合声明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①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是我国处理国与国关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③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④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针对训练: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3)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运动的指导原则。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反殖反帝的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国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

D.贝尔格莱德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走向国际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2)内容:为解决朝鲜和印度问题

(3)影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在会中起积极作用,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955.4)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主题:亚非国家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的会议

材料: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存异”又指的是什么?

3、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精讲助学(2017·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4分)

三、实战固学、能力提升

1.(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4.(2017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土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5.(2017届浙江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朝鲜战争的冲击

C.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6.(2017届贵州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7.(2017黑龙江模拟)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8.(2017温州模拟)“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C.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D.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9.(2017届湖南省长沙一中)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能力提升训练

(1)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

(2)原因: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周恩来的个人因素。

发展: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共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影响:中美双方结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精髓:主权平等。

高三历史《罗马人的法律》考点归纳


高三历史《罗马人的法律》考点归纳

一、定向导学、考情分析

1、考纲解读: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2、考情预测

视角:2017年高考在关注古希腊民主的同时,也要关注罗马法;

内容:复习应着眼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对近现代法制产生的影响等

方式:概念、观点、史籍材料、案例分析等新情境材料切入;

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

难点:掌握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对罗马政权统治的维系作用。

二、静心自学、主干梳理

1、什么是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历经哪几个阶段?罗马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几个阶段:起源、发展、成熟、拓展

起源:习惯法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法典》

成熟:《自然法》

2、《十二铜表法》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当时有何影响?

十二铜表法(重点掌握):公元前449年正式确定(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1)背景:习惯法的弊端;平民强烈要求和长期斗争的结果

(2)内容:包括法律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关系、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内容庞杂。

(3)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4)评价:

①进步: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②局限:掺杂落后习俗,保留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3、什么是公民法?为什么会形成“万民法”?与公民法相比,它有哪些突破?

公民法(时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①含义: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②范围:罗马公民

③特点(重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④局限(重点):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司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⑤意义: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的激发和提高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4、万民法(时间: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

①含义: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②特点(重点):

A、与公民法的最大不同,适用范围扩大,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B、不触动原有公民法,借鉴外邦人法规。

C、简洁灵活、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③结果: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意义: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项目

公民法

万民法

时间

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

适用范围

罗马公民

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内容

侧重国家事务;偏轻私法规范

更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形式

注重形式、缺乏灵活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形成原因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版图急剧扩大;公民法的弊端;商品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的斗争

4、完善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把历代罗马法系统化、法典化,汇编《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拿破仑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民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5、什么是自然法?提出者?意义?

自然法(时间:罗马共和国晚期)

①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②提出:西塞罗

③地位: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6、罗马法对当时的罗马和后世分别有何作用和影响?

对罗马:维系罗马持久统治的重要工具

(1)共和国晚期(公民法):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2)帝国时期(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

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整体:罗马法提高了罗马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①政治:提高了官吏办事效率,规范了从政行为

②经济:有利于裁决商业纠纷,保护正当商业利益

③社会关系:有利于调节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各阶层的紧张程度。

对世界: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2)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3)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法国:1804拿破仑《民法典》)

(4)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5)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泽被后世(对后世而言):

(1)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①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审级制度;法院中立和不告不理的原则;重视证据等。

(2)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高三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归纳


高三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归纳

一、主干知识检测

1.“这是一个早就该取得的胜利,这是联合国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站起来高喊:“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出现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盛况,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这描绘的是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联合国承认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为了保住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尼克松亲自向许多国家的首脑写信、开展“拉票外交”、和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并用“准备提供援助”或“准备撤销援助”进行利诱或威胁等。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是得以恢复,其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3.某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时说其“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可能是

A.1949年中苏建交B.1979年中美建交

C.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0年1月的某天,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对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眼很疑惑,基辛格听后笑着回答:“大使先生,难道你不认为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么?”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此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B.中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D.两大阵营间的矛盾相对缓和

5.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所做的一项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尼克松

A.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B.访问中国,改善中美关系

C.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6.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它标志着

A.中美两国矛盾彻底解决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7.基辛格,见证中美外交风云的“活化石”,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之间进入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一代人的进步”。下列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事件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朝鲜战争的爆发

C.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D.1972年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8.1972年中日建交;2000年后小泉曾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举行了会晤。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9.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10.台湾当局在“邦交”史上经历了多次“断交”危机。第一次“断交”危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其“邦交国”迅速减少,加拿大、日本、美国等有影响力的国家先后与台湾“断交”。其历史背景是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B.台湾经济衰退,无力援助他国

C.台湾国际地位崛起冲击了西方国家的利益D.台湾当局接受了“一国两制”

11.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B.中美关系的缓和

C.美国遏制与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材料主要说明当时中国

A.急于改善中美关系B.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C.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D.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二、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三、精讲助学、点拨提高:

(2015年福建卷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四、实战固学、能力提升

1.(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

2.(辽宁省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种现象说明

A.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B.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D.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3.(四川省成都2017届高三6月热身考试)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A.就两国关切的问题作出让步B.支持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C.宣布与台湾断绝所有的联系D.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4.(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5月模拟)基辛格曾回忆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这说明当时

A.中美对台湾问题已达成共识B.中国传达了台湾问题的内政性

C.美国不再干涉中国统一台湾D.台湾问题地位仅次于中美关系

5.(天津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反映了战后中日两国不断交流往来的结果B.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C.日本海员来航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D.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

6.(2016届江苏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7.(2016届湖南省岳阳二模)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8.(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第四次月考)“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

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C.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二、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持反华态度。(2分)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华报道比较客观,主要是政治层面。(2分)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2分)

第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多角度的。(2分)

总结: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因素的多元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2分)

三、精讲助学、点拨提高: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语文考点归纳: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一、考点总结

1.读准字音

“长字读一截,矮字读一边”,对一般形声字来说,这是一个规律。但有些形声字由于时间演变、地域差异等,读音发生了变化,声旁已不表明它的读音,对这种字要特别注意。其读音的变化有加种情形:

⑴读音基本相同,但声调发生了变化。

如:“规矩”的“矩”,读jǔ,不读jù;“癖好”的“癖”,读pǐ,不读pì。

⑵声母发生变化。

如:“炽热”的“炽”,读chì,不读zhì;“畸形”的“畸”,读jī,不读qí;“悭吝”的“悭”,读qiān,不读jiān。

⑶韵母发生变化。

如:“酗酒”的“酗”,读xù,不读xiōng;“愤懑”的“懑”mèn,不读mǎn;“塑料”的“塑”,读sù,不读suò。

⑷声母、韵母都发生变化。

如:“臀部”的“臀”,读tún,不读diàn;“殄灭”的“殄”,读tiǎn,不读zhēn;“破绽”的“绽”,读zhàn,不读dìng;“脚踝”的“踝”,读huái,不读guǔ。

2.区别多音多义字

⑴弄清多音字音义对应关系

多音字的读音,一般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随义转,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

如“开拓”音“tuò”,“拓片”音“tà”;“乳臭未干”的“臭”是一股气味,音xiù,与香相反,难闻的气味才读chòu。

⑵注意区别口语和书面语

有些多音字的读音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只是表示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如“血”,书面语读“xuè”(血压、血债、血海深仇);口语读xiě(流血、血淋淋)。又如“嚼”,书面读jué(咀嚼),口语读jiáo(咬文嚼字、味同嚼蜡)。

⑶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区别。

如“巷”一般读xiàng(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hàng,还有“可汗、单于、龟兹、论语”等专业名词都有特殊的读音。

3.区别形似字

如:湍喘揣

4.区别辨识生僻难认字

如:盥guàn舛chuǎn蠡lí燮xiè彘zhì

二、复习注意

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要克服“形声字认半边”的思想,避免习惯误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⑵注意归纳总结读错字音的原因,将自己易读错的字列出来,反复记忆。

⑶注意多音字“因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要将音义结合起来记忆。

三、考查重点

1.容易读错的字

例题①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隽juàn永畸jī形怒不可遏è

B.稽qǐ首酗xù酒良莠yǒu不分

C.蛇蝎xiē向隅ǒu因噎yē废食

D.聒guō噪租赁lìn讳huì疾忌医

2.多音多义字

例题②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扁(piān)舟 屏(bǐng)气 博闻强识(zhì)

B.亲(qìng)家 复辟(pì)心宽体胖(pán)

C.执拗(niù) 星宿(xiù) 气喘吁吁(xū)

D.女红(gōng) 铆(mǎo)钉 悬崖勒(lè)马

四、能力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踝(huái)骨庇(pì)护憔(qiáo)悴

B.一瞥(piē)粗犷(guǎng)龋(qǔ)齿

C.刹(chā)那咆(páo)哮蜕(tuì)变

D.濒(bīn)临戊戍(xū)酝酿(nià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红挺身而出,排除了危险。

②这种险恶的行径令人发指。

B.①他盯着被李明扔在地上的汤匙,沉默了许久。

②妈妈掏出钥匙,打开了那只早已陈旧的木箱。

C.①发展生产才能够保证供应。

②他已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D.①当初,是你拍着胸脯保证完成任务的。如今,你可不能食言哟。

②灵灵,快来尝尝北京果脯。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哺(bǔ)育拓(tuò)片嗔(chēn)怪伺(cì)侯

B.殷(yān)红狙(jū)击皈(guī)依屏(bǐng)除

C.气馁(něi)禅(shàn)让重迭(dié)轮廓(kuò)

D.畸(jī)形歼(jiān)灭抨(pēng)击对峙(zhì)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中zhōng中听中兴中坚中流砥柱

B.处chǔ处理处所处世处变不惊

C.奔bēn投奔奔驰奔赴奔走呼号

D.角jiǎo角度角落角色群雄角逐

五、考前训练100字。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畸形() 2.酝酿() 3.阐述() 4.粗犷()

5.复辟()6.铁屑() 7.破绽()8.棘手()

9.玷污() 10.海獭() 11.哺育() 12.憔悴()

13.鞭笞() 14.鸟瞰() 15.愤懑() 16.别墅()

17.鞭挞() 18.澎湃() 19.浸渍() 20.瑰丽()

21.菲薄() 22.隽秀()23.蹒跚() 24.糟粕()

25.跛腿() 26.媲美()27.欺侮() 28.蓦地()

29.包庇() 30.炽热() 31.沮丧() 32.狙击()

33.氛围() 34.梦魇() 35.颀长()36.慰藉()

37.妩媚() 38.娴静()39.颤粟() 40.轻佻()

41.不啻() 42.寒伧() 43.穿凿() 44.角逐()

45.筵席() 46.譬喻()47.提供() 48.怂恿()

49.租赁() 50.拮据()51.驾驭() 52.怯懦()

53.悚然() 54.挨打()55.胳臂() 56,高三.创伤()

57.首创() 58.宽绰() 59.苏打() 60.提防()

61.逮捕() 62.瓜葛() 63.供给() 64.勾当()

65.暖和() 66.蛮横() 67.喝令() 68.内讧()

69.矩形() 70.龟裂() 71.关卡() 72.细菌()

73.溃烂() 74.烙印()75.溃脓() 76.落枕()

77.委靡() 78.妥贴()79.静谧() 80.抄袭()

81.和泥() 82.符合() 83.联袂() 84.禅让()

85.坐禅() 86.讹诈() 87.荷枪() 88.干涸()

89.体已() 90.召开() 91.挟持() 92.发怵()

93.歼灭() 94.了望() 95.与会() 96.游弋()

97.泥泞() 98.箴言()99.宝藏() 100.撩起()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84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