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重点难点:1.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2.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课前准备: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3、揭示课题: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呈性。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它斜拉,呈或性。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两手放松,呈性。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二、教学画线段。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说明: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练习设计:判断:1.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2.直线和线段都可以量出长度。3.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整厘米数)重点难点: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挂图,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和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请大家猜一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二、探索新知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⑴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例题“量一量”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②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⑵演示,直观感知⑶操作、亲自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几厘米)学生量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⑴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例题“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先让学生认识观察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⑵演示,直观感知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⑶操作、亲自体验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2.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3.想想做做第3题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者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四、全课总结板书设计:学画、量线段练习设计:一、量一量1.量一量你的笔盒的长大约是几厘米。2.量一量你的一支铅笔的长大约是几厘米3.量一量你数学练习本的长大约是几厘米二、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兆和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重点难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课前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二、新授。1、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练习设计:1.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做单位。2.知道物品的长短,可以用()来量。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重点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课前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答。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二、新授。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填写。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5、完成“想想做做”5。(1)口答,并说明原因。(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板书设计:认识米练习设计:1.()是比厘米大的单位。2.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做单位。3.1米=()厘米100厘米=()米400厘米=()米9米=()厘米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m.jab88.CoM

课题:厘米和米

本课初备

课时

共5课时,本课第5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量物体课前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三、用学生尺量。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4)小结。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四、想办法量。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五、全课总结。板书设计:量一量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精选阅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 米和厘米的复习

1、 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 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 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二、 复习角与直角

1、 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 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三、 综合练习

1、 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 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 随堂练习。

四、 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新版苏教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教学线段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3.联系具体情景认识厘米和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它们的长度,会画指定的线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认识线段、会画线段。
进度安排:
认识线段1课时

认识厘米和米2课时

我们身上的尺1课时

单元练习2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准备:直尺。
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
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
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知识点汇总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知识点汇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知识点汇总

二、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重点、难点
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3、(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4、(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如:

角.png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3种角.png

例题
1、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
2、一条线段有()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
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边是直的,不可以度量。
4、1米的绳和100厘米的绳比较,()
①两样长②1米的绳较长③100厘米的绳较长
5、亮亮身高85厘米,玲玲比亮亮高10厘米,玲玲身高多少厘米?
6、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
复习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完成期末复习第10~14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厘米、米的含义,感受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结合具体的事物选择合理的长度单位表示相应的长度,能用厘米和用米作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会数出简单平面图形中线段的条数。
4、让学生感受几何初步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目录,看看目录中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是什么内容?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图形、厘米和米这两个单元的知识。
二、认识多边形
1、回顾:我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设问:怎样知道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要知道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2、完成教材第106页第10题。
先请学生仔细观察第10题的主题图,指名说一说:
图中有哪几种多边形?每种多边形各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独立完成题中的统计图,集体反馈。
引导学生反思:填表时要注意些什么?
①要认真观察、仔细辨别,分清楚每种颜色的图形各是几边形;
②要认真有序地点数图形,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完成后要即时检查一遍。
3、小组合作探讨:
一个正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一个几边形?
记录结果并分组汇报,展示剪的过程。
三、厘米和米
1、长度单位。
①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②谈话: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1米呢?
你能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出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请学生对照学生尺上的刻度,看自己的估的准不准。
③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米?
④出示教材第106页第12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口答,全班交流。
⑤练习:在○里填上>、<或=。
1米○60厘米70厘米○7米10米○15厘米100厘米○1米
2、长度测量。
①提问: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通常用什么做单位?常常用什么尺作为测量工具?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什么做单位?用什么尺作为测量工具?
请学生举例说明。
②请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
③看教材第106页第13题,请学生先估一估每一条线段的长度,再量一量。
3、认识线段
①线段有哪些特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有短。
②先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量一量,互相检查看谁画得准。
反思画法:画线段需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长度要准确,线段要直,两个端点。
③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口答)
④小组合作探讨,分组汇报,展示画法。
过三个点,每两点画一条线段,最多可以画几条线段?
过四个点呢?过五个点呢?
四、全课小结。
五、补充长度单位选择变式练习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口答)
操场跑道长100();小红的鞋子长约20();
妈妈的裤子长约1();数学课本厚大约1();
企鹅身高约50();小红的鞋子长20();
教室长8();长颈鹿高约4();
教室里门高约2();教室黑板的宽约1();
算术本长约19();一棵大树高约16();
教室里讲台高约();小学生一拃长约12();
一栋大楼高约19();一个热水瓶高约55();
一块橡皮厚约1();茶杯高约12();
旗杆高约15();一本字典厚约3();
小红的身高是1()24()。
六、补充其它相关变式练习。
①把下列长度按从大到小排列:
6厘米、1米、60厘米、6米、95厘米
②数出下面每个图形中的线段有多少条。
【原创】二上总复习教案:认识图形、厘米和米

③1米比27厘米长()厘米,60厘米比78厘米短()。
④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可以从学生尺的刻度()画到刻度()。
如果从刻度4画到刻度8,这条线段长是()厘米。
⑤一根长78米的绳子,第一次剪去10米,第二次剪去18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⑥小明搭了一个三角形、小亮搭了一个正方形,小军搭了一个六边形,三人总共用去的小棒最少有多少根?
⑦我们已经认识的四边形有()、()和()。
⑧把一个五边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分成几个三角形?
⑨用一根15厘米长的彩带围成一个三条边都行相等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每条边长多少厘米?
⑩扎一个花环需要3米长的彩带,做8个这样的花环需要多长的彩带?一捆彩带有18米,可以扎几个这样的花环?
⑾一根彩带对折2次后,长度是6厘米,这根彩带原来长多少厘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乘加,乘减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算乘加、乘减题。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重点难点:1.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的原理。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出示挂图: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其中最后一个鱼缸有彩纸事先挡好)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学生列式4+4+4=12或者3×4=12谈话:看来小朋友们掌握的乘法知识还不错,那就再考考大家啦!准备接受挑战----(出示出第4个鱼缸)二、探究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提出疑问:这样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师:原来是这样,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生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三、拓展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四、归纳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五、应用教材第12页第1、3、4题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第3题,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猜一猜第(1)题图中的人数多,还是第(2)题图中的人数多?再列式算一算,你猜的对吗?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列出一步计算的乘法算式?第4题,能帮帮茄子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乒乓球拍吗?六、课堂作业教材12页第2题。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例题

A4+4+4+4+2=14B4×3+2=14

C2+4×3=14D2+4+4+4=14

试一试

3×4-2=□

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知识新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2、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厘 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cm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绿两色彩色纸条,黄、蓝两色不同长度的小棒、小正方体、回形针、硬币。

学生准备:

1把尺子,1把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准备好了。请最快的3生上来做排队游戏,看他们是怎么排的?

生:从矮到高(从高到矮)

师:你们可真行,一眼就看出这个队形是根据小朋友个子的高矮排列的。那你们能看出物体的长短吗?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提供:2件物体的长短比较。

2、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我们想知道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你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来表示呢?

(1)指导量的方法

(先找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来示范摆的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量的准呢?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台,指导摆法:左端要对齐、沿物体摆直、一个接着一个等)

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是4枚回形针的长,真不错。(2)用学具比较纸条的长度

师:选你喜欢的学具,就用刚才某某小朋友的方法来摆一摆、数一数,比比看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

生操作,师指导。

3、反馈[直接用媒体展示]

[课件出示用3种学具量红纸条的结果]

为什么同样是量红纸条,结果却不一样呢?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来进行测量,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板书:统一的标准]

二、做一做,引出1厘米

师:下面,我们就选用统一的标准——小正方体,来量物体的长[课间出示:做一做]先请你来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

1、用统一小正方体来估计下面物体的长度,再摆。

(全部出示后用小正方形作标准说一说)

2、师:数学家规定像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这样的长度为1厘米。[板书:1厘米]

一起来读一读。

3、用厘米说一说这些物体的长度约几厘米。

4、挑几个说谁比谁长几厘米

三、认识厘米,用厘米尺量

(一)认识厘米

1、介绍尺子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一般都用尺子来量。[课件出示:厘米尺]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这把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认识1厘米有多长同时渗透如何用尺子量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边长是1厘米,我们是这样看的。[课件出示]

师:拿出你的尺子,在你的尺子上找出这个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想想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可以拿一个小正方体,用它的边长去比一比。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有多长。

(1)比划1厘米

(2)剪1厘米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师:把两个1厘米拼在一起,是几厘米呢?

(二)用尺子量

1、拿出黄色的小棒,估一估它大约有几厘米长呢?

师:怎么才能准确地知道这根小棒的长呢?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2、请1生上台演示用尺子量的方法。

每生自己动手量一量。

3、师:红颜色的小棒长几厘米呢?请你先估一估,然后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对不对?

4、师:这些小朋友是这样测量蜡笔的长的(4厘米)你们看行不行?[课件出示]

(1)小红:左端未对准0

(2)小明:从0刻度起的正确量法

(3)小东:从刻度2~6

师:小东的这种量法可以吗?

5、师:现在你还想用这把尺子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呢?(自己量吧)

6、量曲面物体的长

(三)小结、揭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讲,师补充课题]

四、知识拓展(欣赏)

[媒体]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边长约11厘米

奥运会奖牌——金镶玉 直径7厘米

奥运会火炬——祥云 高72厘米

奥运会门票——长 20厘米 宽9厘米

五、实践作业

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课后,请小朋友们收集一些,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口诀求商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口诀求商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口诀求商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课前准备:例题插图、10个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二()得八三()十二二()十二2×()=8()×3=122×()=10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二.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插图。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2=)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3)小组讨论:10÷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看哪一组办法多?(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小结: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2、教学“试一试”(1)出示8÷4、12÷3(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4)学生们填写课本。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2)学生默算。(3)学生开火车比赛。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出示左边一副图(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每个笼里兔子只数同样多)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3)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4)出示右边一副图。(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12÷2=)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5)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练习设计: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二()得八一()得四四()二十()四十二()五二十三()得九()六三十一()得一二()十二2、6×()=12()×2=105×()=10()×5=156×()=6()×2=83×()=3()×2=62×()=43、3×4=()4、5×1=()12÷3=()5÷1=()12÷4=()5÷5=()口诀:()口诀:()5、2×6=()6、5×2=()12÷2=()10÷2=()12÷6=()10÷5=()口诀:()口诀:()二、口算。8÷4=12÷3=12÷4=4÷2=9÷3=10÷5=5÷1=6÷2=12÷2=3÷3=12÷6=5÷5=三、列式计算。1、把8个橘子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个橘子?()○()=()(个)

2、把10本本子每2本分给一个小朋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个)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口诀求商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课前准备:“想想做做”第6题插图,6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1)学生列式解答。(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2)学生列式。(板书:20÷5)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2、教学右边一题。(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板书:20÷4=5)(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小结: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二四得八四五二十五六三十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4、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想想做做”第9题。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练习设计:一、口算下面各题。16÷4=2×5=12÷4=3÷3=1×4=6÷3=2×4=12÷3=5×5=15÷5=24÷6=30÷6=5×6=30÷5=15÷3=9÷3=二、列式计算。1、把1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2、被除数是20,除数是4,商是多少?3、30里面有几个5?4、除数是3,被除数是18,商是多少?5、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口诀求商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二、求商训练1、练习五第1题2、练习五第2题3、练习五第3题让学生独立连一连,再要求说说用哪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些乘除法式题。4、练习五第4题学生计算后,分别说说计算每组要想哪些口诀。5、练习五第6题比大小完成P46第6题,同学自己评定。6、练习五第7题你能填出几道算式?还有不同的填法?三、作业第46页第5题练习设计:一、看谁算得对又快。25÷5=30÷6=18÷6=15÷5=12÷6=20÷5=6×4=25÷1=12÷4=12÷2=24÷4=24÷6=20÷4=6×6=36÷6=5×6=二、填表。

被除数

15

20

18

12

24

9

18

16

除数

3

4

3

6

6

3

6

4

三、列式算一算。1、把1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2、被除数是15,除数是5,商是多少?3、30里面有几个5?4、除数是4,被除数是24,商是多少?5、6个3相加,和是多少?6、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口诀求商(练习课)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口算。10÷5=6×2=4×3=4×6=15÷3=5÷5=12÷3=2×3=3×6=5×5=3×5=12÷2=6÷3=18÷6=8÷4=30÷5=2、口答。(1)3个6是多少?(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3)18里面有几个3?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1.出示P46第8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刚才的完整的说一说。(出示题)大家齐读。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大家齐读。2、完成练习五第9题。(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3、完成练习五第10题。(1)出示第10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完成练习五第11题。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5、完成练习五第12题。出示插图。提问:商店里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6、完成练习五第13题。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四、全课总结。练习设计:一、填空。1、△△△△△△⑴有()堆△,每堆()个,一共有()个。算式:()⑵把()个△,平均分成()份,每份()个。算式:()⑶把()个△,每()个分成一份,分成了()份。算式:()2、根据“三五十五”写出两道除法算式。()()3、填一填。()×5=20()×2=126×()=304×()=12()×4=163×()=186×()=245×()=25()×3=15二、列式计算。1、5个6是多少?

2、把36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被除数是10,除数是5,商是多少?

4、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多少?三、把合适的条件和问题连一连,再解答。

一共有多少筐?

一共有多少个?

平均每筐放几个?

每筐放5个西瓜,有6筐

1、

有30个西瓜,每筐放5个

2、

有30个西瓜,放在6个筐里

3、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认识乘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二、新授1、教学例1。(1)出示例1图(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板书:2+2+2=6(只)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板书:3+3+3+3+=12(只)(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2、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1)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填在书上。(2)第2题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小棒4个4个地数一数,最后填一填。三、认识乘法1、教学例2(1)出示例2图观察图,并说一说: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2)、认识乘法老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板书:4×2=8(乘数)(乘数)(积)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2、教学第2页“试一试“(1)学生观察图,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三、完成“想想做做“1、完成“想想做做”1(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学生填空独立完成(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2、完成“想一想做做”2(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3、完成“想想做做”3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4、完成“想想做做”4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可以写成:

4×2=8或2×4=8乘号乘数乘数积

练习设计: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认识乘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强对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并能灵活运用乘法。2、进一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能自觉地在练习中把两者有机结合统一。3、能熟练读、写乘法算式,并加强对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和理解。重点难点:加强加法和乘法之间的沟通,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课前准备:光盘、小棒教学过程: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乘法,你们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下面老师要来看看哪个小朋友记性最好,通过一次见面就记住了新朋友的特征,谁愿意试试?一、复习旧知,导入练习1、学生介绍,老师适时板书回顾要点(1)“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简便的乘法算式,乘法算式的意义就表示“几个几相加”(2)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3)计算乘法算式的积时可以想加法算式。2、小结:小朋友友真厉害,记住了新朋友的这么多特征。我们知道了这个新朋友原来是以前的老朋友“加法”变来的,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下面我们和加法、乘法这两个好朋友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二、实践操作摆一摆3个2(1)学生独立摆,同桌检查(2)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3)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4)追问:你是怎么计算出乘法算式的结果的?(为什么只要想加法算式就可以呢)2个5,5个2每题过程同上,讨论:为什么摆出的小棒不一样,写出的加法算式也不一样,可是写出的乘法算式却一样呢?读一读写的乘法算式,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三、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一第2题、第3题。(1)四人小组:独立完成(2)交流汇报: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分别是如何得到的?进一步结合图分析两个算式的意义。2、出示练习一第4题(1)四人小组:独立完成。(2)交流汇报:这题和第2、3题有什么区别?没有了加法这个好朋友,怎么得出乘法算式呢?说说每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3、出示第5题(1)独立完成(2)同桌检查:读一读乘法算式,说说各部分名称以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板书设计:

练习一

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认识乘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课前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沟通加法、乘法的联系第一组练习:3+3+3+3=□×□5+5=□×□6+6+6=□×□4+4+4+4+4=□×□完成算式,并说说等号左右两边算式表示的意义。你发现了什么(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小结:乘法是由加法而来,是比加法更简便的形式,它们表示的意义都相同,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第二组练习3个5相加7个2相加2个4相加(1)写出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2)追问: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为什么可以通过加法来计算?二、练习1、出示第6题第(1)小题,(1)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2)完成图右边的填空;(3)完成算式:2×3=6(个)或3×2=6(个);(4)提问2、3、6分别表示什么?2×3或3×2表示什么?(5)6是怎么得来的呢,除了看图还有别的方法吗第(2)小题,步骤同上,同桌交流,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以及是如何得来的。2、出示第7题(1)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图意(2)追问:也就是“几个几相加”呢(3)独立列式:2×4=8(个)或4×2=8(个)。(4)分析乘法算式3、出示第8题(1)独立完成算式(2)汇报交流4、出示第10题(1)小组讨论:找出“几个几”并完成在书上。(2)汇报交流:板书2个64个2(3)猜一猜:几个几分别表示图上的什么?根据黑板上的“几个几”分别列出乘法算式。(4)全班交流:结合图意说说每个乘法算式的意义。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练习一

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用米量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由练习三的第6题引入。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一把折尺,把它拉直,告诉学生这是一把折尺,把它拉直正好是1米。这种尺子可以折叠,携带比较方便,也叫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折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课间活动。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的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手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学生量完后,把结果告诉大家,大家把它填在教科书上。
(2)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5、7、8题。
1.第5题的第1、2个测量活动,可以让学生量出自己的身高和小床的长度,填在教科书上。课桌的宽可以让学生量自己的课桌。
2.第8题先让学生读题,再计算。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量时要从哪里量起?量到哪里?”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教案(表格式)


科目:数学第2课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课题认识米编写者: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2、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观念教学准备: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提问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可补充人身上的三把尺的介绍,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的积累)(二)学习新课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操作发现)

1米=100厘米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选择恰当的单位名称

一棵树高15()

一本书的厚度约为2()

一张床的长度是2()

铅笔盒的长度约是20()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修改意见:

备注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54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