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优秀教案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教案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了小真、小美和小叶之间的谈话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地分析小真丰富的想象力。

二、自由朗读第1-8自然段,思考:小叶、小美和小真是怎样谈论自己的长头发的?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真、小叶、小美的对话,注意准“长”这个多音字,读出小真的不服气和自信。

三、自读第9-12自然段,思考:小真想象自己的长头发有怎样神奇的功能?(课后第1题)

1、举“钓鱼”一事,学习转述趣事。

(1)请生读“钓鱼”的段落,其他同学一边听小真说钓鱼,一边想象,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2)体会“有意思的表达”。

将学生看到画面的零碎表达和课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进行有意思地表达的:运用一些动词,充满童趣的语言带给大家画面感。

(3)把画面变成语言,完成转述。

让学生把通过想象看到的画面,学着课文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争取说得更有趣、更有意思。

2、选其中一件事,练习转述趣事。

(1)剩下的趣事中选择其中一件事,分小组合作学习转述。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有趣。

三、引导发现,练写奇趣之事

1、发现引号的奥秘。

(1)奥秘一:读读课文第10-12段,发现这三个自然段引号的特点。

每段开头加前引号,最后一段结尾加后引号,中间几段都没有后引号。

小结:因为这是小真同一次说话,中间没有中断,所以只需在这次说话结束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末尾加上一个后引号,而每一自然段的前面都必须有前引号。

继续发现这样的引号用法:接下来哪几个自然段引号也是这样的用法?(15到16段)

(2)奥秘二:读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引导发现句子中出现的单引号。

小结:说话中间引用别人说话用单引号。

2、发现课文有意思的表达。

出示课文第9、10、11、12、15自然段,读一读,发现小真在描述长头发这些事情的时候,哪些表达特别有意思,给我们带来画面感,让长头发的趣事显得更有趣了。

3、续写小真的长头发。

(1)想想交流: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简单交流一下。

(2)引导学生把自己奇特的想象用几句话写下来,写的时候要运用刚才学习的本领:有意思的表达让画面动起来,借助动词,也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用上“要是……就……”或“只要…就……”的句式。

写话例举:

要是站在操场上,围着操场的四周把辫子一圈一圈地绕起来,嘿,现成的跑道就做成了,过跑道还能随时变化呢!小朋友们沿着这好玩的跑道,一边跑,一边笑。

(1)交流点评:想象是否合理、有趣、奇特,第二指向表达是否有意思,有没有画面感。

4、小结想象的重要。

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小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象力丰富

是的,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小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我们自己也体验了一回想象的美妙。这一单元我们将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想象的世界。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扩展阅读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小真的长头发》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小真的长头发》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6小真的长头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栅和多音字卷。学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棒,学会写左右结构的字。
3.抓嗖、像紫菜卷那样、暄腾腾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能理解小叶、小美对小真态度转变的原因,并能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抓嗖像紫菜卷那样暄腾腾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难点:能理解小叶、小美对小真态度转变的原因,并能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竞猜谜语,激趣导入
1.听说咱们班的孩子个个都想像丰富。今天我们就比比看,谁最有想象力?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形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契合本单元想象主题。】
2.(课件出示谜语)生猜。没错,就是头发。(板书:头发)
3.今天我们要读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名字叫《小真的长头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种读法)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0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词,排火车读。
预设:
(1)卷为多音字,出示[juǎn]1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2裹侠带动。3弯转裹成圆筒形的东西。[jun]1可以舒展和弯转成圆筒形的书画2书籍的册本或篇章3考试用的纸在文中应读哪个音?什么意思?
(2)学生识记困难的字有栅、碍。栅与册对比,了解象形文字的有关知识。碍与得进行对比,学习用偏旁区分字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字义偏旁和汉字演变来识记汉字,拓宽学生知识面。】
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指导书写
棒:提示木字旁变最后一笔变捺为点,腰、晾、烦、椅、沫、唯、碍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做到左窄右宽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学会质疑
1.又到了大家最喜欢的接读课文环节了,谁来当火车头?其他同学把书放平,做到耳到、眼到、心到。
2.读完故事,再看故事的名字,你有什么疑问吗?(小真明明是妹妹头,可为什么叫小真的长头发?)
3.故事里谁有长头发?拥有长头发的小叶和小美心情怎样?(板书:美得不行)
4.什么叫美得不行?美得不行的小叶和小美会带着什么表情和动作说话呢?(课件出示加上横线的小叶小美说的三句话,学生加提示语朗读)
5.当你们的好朋友在你面前炫耀自己漂亮的长头发时,小真呀小真,你会是什么心情?
6.(出示小真说的话)大家看看小真是怎么想的?你读懂小真的心了吗?再读
7.故事的最后,美得不行的小叶小美有了什么变化?(出示句子)(板书:听得入了迷羡慕)
8.是什么让他们发生的这样的变化?别着急,读完故事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质疑,孩子们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读故事解决疑惑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成为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研读故事,理解想象
1.默读故事,小真的长头发都有什么用?(课件,板书)
2.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生自由练习)
3.交流。(随机出示)
①钓鱼
你们钓过鱼吗?容易吗?小真钓鱼容易吗?从哪看出来的?再读。
②拉牛
○老师听到他把嗖这个字读得绘声绘色。一个嗖字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可别小看这个嗖字,(板书)这样的词语叫象声词,他能帮我们清晰地看到画面,甚至可以感受人物的心情。你能不能也试着用上这样的词,改改这两句话?(出示句子)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拟声词的运用让画面动了起来。这一环节适时地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③当被子
(出示去掉像紫菜卷那样和暄腾腾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去掉这两个词语行吗?为什么?奥,难怪故事的名字要叫《小真的长头发》?
④当晾衣绳
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小真的头发很长?(所有一次)
4.小真在介绍自己的长头发时,每段后面都有。有时标点符号也能帮助我们传达信息,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5.发挥想象,创意无限,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做什么?
6.小真在介绍自己的长头发时,都用上了要是就能这样的词,这叫?你能不能也用上这样的关联词把你想到的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做什么写下来?如果能用上嗖像紫菜卷那样暄腾腾这样的词就更好了。
7.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包括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感受想象的神奇,并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课堂上应该为学生营造思维、想象、表达的氛围。】
8.长头发可以做这么多事,真是太有意思了。可是这么长的头发给小真带来了不少麻烦胆小真都一一轻松地解决了。哪些描述让你觉得有意思?
9.听完小真的话你知道是什么让小真和小美从美得不行到听得入了迷和羡慕了吗?
10.故事读到这,你是不是也和小叶小美一样,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
四、了解作者,拓展阅读
1.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你们知道是谁创作的吗?(介绍作家和其他作品)
2.最后,老师要送大家一首诗。自己读读,你觉得那里写的有意思?配乐读。
3.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像小真一样,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成长!
板书设计:
小真的长头发
嗖钓鱼
像紫菜卷那样美得不行拉牛听得入了神
暄腾腾当被子羡慕
当晾衣绳
想得说得

小真的长头发教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真的长头发教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五单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和《我变成了一棵树》,带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本单元还安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四个版块。学习本单元课文,通过朗读,走进作者丰富的想象世界,感受文章中构造的神奇画面,在课文的学习和例文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二,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通过交流讨论,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让学生接受以诚待人的道德教育,做一个真诚的人。
课题内容简说
小真的长头发本文围绕小姑娘小真想象着自己的长头发可以变成什么,可以做什么来写,想象非常奇特、有趣,体现了孩子的天真。
我变成了一棵树本文以一个好玩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一些奇妙的事情。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1.本单元教学可以按照重温课标课文讲读记录业余生活交流平台习作的顺序进行。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奇特的想象世界,了解课文内容的生动、有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例文的引导,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编或仿写想象故事。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体会小真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心。
3.理解我变成一棵树后的心理变化,领会文章意图。
4.走进文本,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
5.发挥想象续编故事,或仿写故事。
16.小真的长头发2~3课时
17.我变成了一棵树2~3课时
习作例文习作3~4课时
1.本单元教学可以按照重温课标课文讲读记录业余生活交流平台习作的顺序进行。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奇特的想象世界,了解课文内容的生动、有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例文的引导,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编或仿写想象故事。
16.小真的长头发
课题小真的长头发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课文描述了小姑娘小真想象自身的长头发可以变成什么,做什么,奇特、有趣的想象,体现了孩子的天真。教学时,以读为主,让学生融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奇妙。最后让学生尝试续编故事,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深化内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识生字,认读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生)
2.自己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的奇思妙想。
学习重点认字、读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识字、读词,了解课文内容。(学生)
2.自己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图画导入。(用时:5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辫子的图案,学生想象这是什么?
2.教师继续延长图片,学生继续想象。
3.板书课题。1.学生想象,互相交流自己的猜想:图案是什么?
2.随着图案延长,学生继续想象。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课件出示三个小女孩在一起聊天的画面。1.跟随教师的引导识记生字。
(1)注意栅、揉、难、碍等字的读音。
(2)注意多音字系、椅、泡、提的读音和用法。
(3)注意凌的部首是冫,沫的右边是上横长下横短。
2.认识小真,从课件中指出小真。1.比较组词。
三、品读对话。(用时:10分钟)1.课件出示小叶和小美的对话,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
2.分角色朗读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小真的话: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
3.想象:小真的头发能长多长呢?1.从小叶和小美的话中感受到她们的骄傲、得意。
2.指导朗读对话,体会小真话语中的不甘示弱。
3.发挥想象,丰富内容。2.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说起那个长来啊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C.表示解释说明。
四、自读自悟。(用时:5分钟)1.学生自读小真说的话,感受小真奇妙有趣的想象。
2.书写生字、词语。1.自读课文,在文中做上记号。
2.书写生字、词语。3.照样子,写一写。
教学反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前,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小真的头发能长多长呢?能长成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学习设置悬念,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用多种方法识字。让学生自己想象、体会、讨论,为学习课文增添了情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真想象的奇妙、有趣。
2.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奇妙、有趣。
学前准备课文内容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听写词语。
2.板书课题,回顾上节课内容。1.学生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内容。4.听写词语。
手套麻烦悠闲
椅子泡沫冰激凌
提起很棒
二、交流理解。(用时:20分钟)1.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真的长头发可以做什么。
2.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9~12自然段,看看小真的长头发可以做哪些有意思的事情,与学生的想象进行比较。
3.再读课文,说说小真是怎样把想法说清楚,说明白的。
4.引导学生感受本文几个动词的妙用。
(1)出示小真用长头发钓鱼的图画,体会垂字的好处。
(2)出示长头发套牛的图画,体会动词拉的妙用。
(3)出示长头发当被子睡觉的图片,体会动词卷的妙用。
(4)出示长头发当晾衣绳,长头发变成树林的图片。
5.这么长的头发要怎么打理呢?引导学生自由想象。
6.教师让学生自读文中梳头、洗头的段落,体会小真高兴的心情。
7.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的含义。1.学生自由想象,小组讨论。
2.自读课文第9~12自然段,感受小真想象的奇妙、有趣。
3.用要是就能这样的关联词连接想法和结果,学写句子。
4.学会使用恰当的动词。
5.想象小真梳、洗头发的方法。
6.感受小真梳洗和打理头发的方法,体会小叶和小美的羡慕之情。
7.明白结尾这段话中小叶和小美对小真长头发的期待,体会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5.小真的长头发变成了什么?可以做什么?读课文,完成下表。
6.写近义词。
麻烦()
悠闲()
唯一()
遗憾()
羡慕()
三、续编故事。(用时:15分钟)1.小真的想象太神奇了,不仅让小叶和小美听得入迷,我们也入迷了,再读课文,感受想象的奇妙。
2.小真的长头发肯定不止做这些事,还能做很多有趣的事,还能做什么呢?
1.再读课文,感受想象的奇妙。
2.续编故事,编好之后展示给全班同学听并修改。7.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理解续编故事,这一教学思路清晰明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小真的长头发》教学片段
◆尝试写话,表现独特想象。(教学拓展点)
师:小真的长头发不止能做这些事,还能做很多很多其他的有趣的事。大家想想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做什么呢?
生:小真只要把自己绑在轮船上面,轮船抛锚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头发像锚一样甩过去,就能钩住岸上的东西,船不就靠岸了吗?
师:(简笔画辫子锚)长头发可以当锚用,想象太神奇了!大家用掌声鼓励他。
生:还可以把长头发挂在树下,荡来荡去,和小松鼠一起玩。
师:(简笔画辫子秋千)把辫子绑在树上,当秋千用。
你们看,只要把小辫子的方向改一改,形状变一变,就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呢。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讨论讨论长头发的妙用吧,每人至少说一个想法。
(生分小组交流)
师: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了,是吧?(生答是)要把想法说出来,让每个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是要有方法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真是怎么把想法说清楚,说明白的。(出示文中小真的话)自己读一读,你发现了小真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吗?
生:每一段开头都是要是就能
(板书要是就能)
师:也就是说,文中是用一个连接词来连接想法和结果的。大家真棒!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特点。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发现?
生:后面都还有两句话的:用长辫子钓到鱼了;妈妈会谢谢我了。
师:是啊,说清楚要是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后面还跟了一句,说出后来怎么样,对不对?(板书:后来)这样说,就说得更具体了。其实,在这两段话里面,还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出示放大的垂字)
生:垂。
师:把辫子从桥上往下挂,就是垂。还有一个是(出示放大的拉字)
生:拉。
师:左右两边的辫子拉在树上,才能晾衣服。这两个动词用得多好啊。(板书:动词)那现在大家在心里把自己刚才的想法,用上要是就能后来说一说。
(学生默默地在心里说想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要是把长辫子拴在狗狗的脖子上,就可以遛狗了。这样我就不用花钱去买狗链子了。
(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我也要把掌声送给她。她说得好吗?谁来评一评。
生1:她用上了连接词要是就能。
生2:她还说清楚了后来怎么样。
生3:动词拴也用得很准确。
师:她说得很好,大家评得也不错。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评一评吧!

部编版三下语文《小真的长头发》教学反思(共2篇)


《小真的长头发》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用单色和彩色画面相交替的方式串起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嫩的问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鲜艳明快的画面、妙趣横生的情节、智慧幽默的对白,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妙的童趣世界。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根据故事内容能够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并指导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2.通过读写绘,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一开始的猜一猜这个故事会讲一件什么事,到三个小女孩里面到底谁是小真,这个导入就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几个孩子说的很好,如:我觉得会是戴蝴蝶花的小女孩,因为她的头发很漂亮;可能是中间那个短头发的,因为我觉得她跟封面上的小女孩长的一样。
2.在接下来小真的描述中,我让孩子们先是安静地看四张图片,然后再请他们说一说你觉得哪张最有趣?为什么?我把以前试教的方法改变了一下,不是一张一张地看,这样我发现效果还不错,孩子们都能安静下来认真观察,在回答问题时孩子们回答的很好,表达能力也不错,我也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说。
3.在故事进展到高潮部分时,我提出问题:如果你也有像小真那样的长长的头发,你会用它去做什么?一开始有些小朋友不知所措,在我自己作了一个示范回答后,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就出来了,如: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摘树上的柿子;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抓坏人,把他给绑上;我拿我的长头发当滑梯,让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从我的头发上滑下去
4.有了小朋友的热情参与,后来孩子们的想象越来越活跃,在回答泡沫还像什么时,有的说像棉花糖,有的说像云朵,有的说像小鱼吐的泡泡,还有的说像喜羊羊的头发真是五花八门,意犹未尽啊!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故事情节全盘托出,而是积极地鼓励学生边读边想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比拟故事中的角色,让学生也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同时通过回话的形式,让孩子体验绘画的乐趣。通过读绘,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不足之处
教学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小真的长头发》这本绘本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学习的能力相当强,读图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计。另外,我也发现了在设计上及提问、回答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激趣引入,你们看,今天我们认识一下三个好朋友,她们分别是小真、小叶、小美。(板书)三个好朋友正谈论什么话题呢?接着观察图,三个小朋友的头发有什么不同?出示文本,学生自由读文本,了解中间的小朋友才是小真。然后大家看看小真是如何想的呢?咦,你怎么站在凳子上呀?她可能会说什么呢?指名站在凳子上示范一下。最后如果你是小真,你还会用辫子干什么呢?发挥想象,创意无限,拓展绘画。
《小真的长头发》教学反思2
《小真的长头发》是一本经典的课文,能为孩子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文进行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考虑应该怎样才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上来,怎样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孩子爱读书,快地读书。传统教条灌输式的阅读文本,僵化了教学方式,也拉远了书本与孩子间的距离。
课文里有许多环节需要联想,从一开始的猜一猜这个故事会讲一件什么事,到三个小女孩里面到底谁是小真,这个导入就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几个孩子说的很好,如:我觉得会是戴蝴蝶花的小女孩,因为她的头发很漂亮;可能是中间那个短头发的,因为我觉得她跟封面上的小女孩长的一样。
在接下来小真的描述中,我让孩子们先是安静地看四张图片,然后再请他们说一说你觉得哪张最有趣?为什么?我把以前试教的方法改变了一下,不是一张一张地看,这样我发现效果还不错,孩子们都能安静下来认真观察,在回答问题时孩子们回答的很好,表达能力也不错,我也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说。
在故事进展到高潮部分时,我提出问题:如果你也有像小真那样的长长的头发,你会用它去做什么?一开始有些小朋友不知所措,在我自己作了一个示范回答后,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就出来了,如: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摘树上的柿子;我可以用我的长头发去抓坏人,把他给绑上;我拿我的长头发当滑梯,让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从我的头发上滑下去
有了小朋友的热情参与,后来孩子们的想象越来越活跃,在回答泡沫还像什么时,有的说像棉花糖,有的说像云朵,有的说像小鱼吐的泡泡,还有的说像喜羊羊的头发真是五花八门,意犹未尽啊!
教学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小真的长头发》这篇课文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学习的能力相当强,阅读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计。另外,我也发现了在设计上及提问、回答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2022年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 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2020年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 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麻烦、悠闲、泡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小真的长头发能做些什么。

3.根据故事内容,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利用课件,通过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合理讲述自己的想法,并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麻烦、悠闲、泡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小真的长头发能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根据故事内容,大胆想象,乐于用通顺的语句讲述自己的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走上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头发,也是各色各样的: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或黑或黄。这些长短不一,曲直有别,颜色各异的头发,不知是否引起过你的注意呢?如果,你有一头飘逸的长发,会做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小真的长头发的妙用。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前鼻音“烦、闲”和后鼻音“冰、凌、棒”。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麻、冰、棒”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套、烦、闲、椅、泡、沫、提”时,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悠、凌”时,可以使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套:身着女套衫,奋勇来夺冠,中华好健儿,人人都夸赞。

烦:顽童去郊游,领队心烦忧,须要细照顾,顺着大道走。

同音字歌示例:

悠:幽幽果树园,悠长笛声传,性命攸关时,忧伤苦难言。

凌:姑娘手灵巧,伶俐又可靠,年龄虽不大,壮志凌云霄。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套”上面的“大”起笔 要高,撇捺要分开。

“麻”外面的“广”撇向下伸,“林”左小右大。

“烦”左边的“火”撇为竖撇,捺变点。

“悠”下面的“心”要写得略扁。

“闲”的“门”宽窄要适度,“木”竖不宜过长。

“椅”左窄右宽,右上的“大”略小,“可”第一横宜长。

“泡”的末笔竖弯钩要伸展。

“沫”左窄右宽,右边是“末”,不是“未”。

“冰”左窄右宽,偏旁是“冫”。

“提”左窄右宽,“日”略扁。

“棒”左窄右宽,右边“奉”横画较多,间距要均匀。

易错提示:

“悠”不要忘记中间的短竖。

“闲”里面的“木”最后一笔捺变点。

“凌”的左边是“冫”,不要写成“氵”;右下要写成“夂”,不是“攵”。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林-麻(麻烦)-淋(淋雨)-森(森林)

页-烦(烦躁)-顶(头顶)-项(选项)

门-闲(悠闲)-闭(关闭)-问(问答)

奇-椅(椅子)-畸(畸形)-崎(崎岖)

包-泡(泡沫)-抱(拥抱)-饱(吃饱)

末-沫(唾沫)-袜(袜子)-茉(茉莉)

(4)多音字。

cháng:长处 语重心长

zhǎng:长大 拔苗助长

xì:关系 维系

jì:系鞋带 系扣子

(5)重点词语释义。

暄腾腾:松软而有弹性。

麻烦:(多义词)

①烦琐;费事。

②使人费事或增加负担。

③烦琐难办的事情。

悠闲:闲适自得。

卖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唯一:只有一个的;独一无二的。

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在外交方面常用来表示不满和抗议)。

碍事:妨碍做事;造成不方便。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6)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 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留着妹妹头的小真,在有着漂亮长头发的两位好朋友面前一点儿也不服输。她津津有味地描述着当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的情景,那些奇特的用途让两个好朋友听得入了神,原本有着长头发的她们也开始羡慕起小真的“长头发”来。

(2)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呢?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共有23个自然段。

(3)小叶、小美和小真,三个人的发型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小叶和小美留着长头发,小真留的是短短的妹妹头。

(4)对于小叶和小美的长头发,小真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明确:小真一点儿也不服输,并开始畅想自己的头发“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候的情景。

(5)小真一共想象了多少个自己的头发变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候的情景呢?

明确:一共想象了七个情景。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小真想象自己头发长得老长时候的情景。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关于小真想象中的长头发,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是觉得那么长的头发很好,还是觉得她的长头发会带来麻烦呢?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2年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2020年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手套 麻烦 悠闲 椅子 泡沫

冰水 凌晨 提问 木棒

2.导入新课。

上节课结束后,同学们讨论过小真想象中的长头发吗?你们的想法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真用她的“长头发”做了些什么吧,去感受一下她想象的美好。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8自然段,思考问题。

(1)同学们根据文字想象一下“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

(2)“对,能到腰呢。”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朗读呢?

明确:要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3)“怎么,你们的头发才能长那么长?我的啊,能长得更长呢!”这两句话又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明确:第一句话要读出不屑的语气;第二句话则要读出不服输的语气。

(4)说说“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说起那个长来啊……”中的破折号和省略号分别表示什么。

明确: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省略号表示说话的中断。

2.学习第9自然段,思考问题。

“挂上一点儿鱼饵,河里的鱼,不管什么样的,都能钓上来。”请找出这句话里的关联词,并 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明确:“不管……都……”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所在的句子表示条件,“都”所在的句子表示结果,即“所有的鱼都能够钓上来 “。

3.学习第10自然段,思考问题。

“一下子就能套到牛角上,只要用劲拉啊拉的,一整头牛就是我的了。”请找出这句话里的关联词,并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明确:“只要……就……”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所在句子提出的是条件--“用劲拉啊拉的”,“就”所在句子表示的是结果--“一整头牛就是我的了”。

4.学习第11自然段,思考问题。

“只要把头发像紫菜卷那样卷在身上,就成了暄腾腾的被子了。”这句话是比喻句吗?

明确: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5.学习第12自然段,思考问题。

从这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从小真利用长头发帮助妈妈晾衣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体贴懂事的好孩子。

6.学习第13~16自然段,思考问题。

(1)“那泡沫啊,高得能够着云彩,好像一个大大的大大的蛋卷冰激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头上揉出来的香波泡沫比作大大的蛋卷冰激凌。

(2)“头发就在水里轻轻地荡来荡去,好像海带一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头发比作海带,展现了长头发在水里漂荡的样子。

(3)面对这么长的头发,小真打算如何梳洗呢?

明确:悠闲地坐在椅子上,会有十个妹妹卖力地给她梳头;躺在岸边,让河水冲洗头发。

7.学习第17~23自然段,思考问题。

(1)小叶和小美认为头发太长很碍事,头发拖在地上也很难受,小真是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明确:小真打算到那时就把头发烫起来。

(2)“于是,我的头发就会变成树林!”这句话有用到修辞手法吗?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比喻词为“变成”,将烫起来的头发比作树林。

8.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如果你是小真,你会用长头发干什么呢?

明确:要是把头发垂到水里,就可以变成小船,顺着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能看到水里的沙石,青青的水草,欢快嬉戏的小鱼,成群结队的小虾。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课讲述了小真想象的情景,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________。

明确:自己的头发长得“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时美好的童趣世界

2.课文有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请同学们试 着分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吧。

明确:想象是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为原型,在记忆中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利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特征,把各种信息经过头脑的组合、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描写对象的特点更鲜明、更具体、更生动。本文主人公小真就运用了合理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她的“长头发”的用途。课文语言活泼,富于变化,极具感染力。

3.学完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明确:这个故事从三个 好朋友的谈话开始,用画面相交替的方式串起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充满天真稚趣的问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鲜艳明快的画面、妙趣横生的情节、智慧幽默的对白,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好的童趣世界。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绝句》优秀教案设计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教案模板: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设计


【导语】这篇课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文,课文通过边防战士将拣到的一块“中国石”“奉为至宝”,并将它“精心保管”,抒发了边防战士身在边疆,以苦为乐,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现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注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嘱咐我要精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四、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词卡片、中国地图。2、学生准备:查找戈壁滩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

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 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

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解决了不认识的字。]

(四)精读课文

1、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3、 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评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序的指导下那么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我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我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傲然挺立的雄鸡。

第7自然段:“中国石”表面皱痕与祖国大陆地貌相似。

第8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

第9自然段:“赛石会”上,“中国石”赢得了“宝石”的盛誉。战士们感到祖国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①内容一致或紧密相关的应归并为一大段。(一般表现为相关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或较集中的情节。)②个别自然段跟其他自然段既不好保持一致,也不紧密相关,有独到的意思,就单独“提升”为一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二段(第2~8自然段):我拣到一块“中国石”。

第三段(第9自然段):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

(3)议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第1自然段为什么需要独立成段(第一段)?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它交代了两点:战士们驻守的戈壁滩上,沙海和碎石是环境特点。因此,战士们拣石、赛石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一段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特点,又总括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石”的故事做了铺垫。)

②为什么第2~8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二段?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第二段从第2~8自然段,写了拣“中国石”的经过及大家对它的珍视。第三段,也就是第9自然段,写了“中国石”成为大家的至宝。从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也不难看出两个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地点在营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拣到“中国石”之后,已经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取胜和对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动。)

[评析:不单单让学生了解怎样分段,而是在多种形式的配合下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分段,即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4)小结。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学习分段,归纳段意,是读懂全文,领会内容的必要手段。练习好分段、归纳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观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认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通过归并自然段,划分段落;再从自然段的归纳、提炼中,抓住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大段段意。

(5)质疑问难后,指名读课文

评析:注意自然段、特别是大段之间,停顿时间要长些。]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评析:把生活中的感知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掌握的有关戈壁滩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六)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评析:让学生选自己认为难写的字练习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写的很有兴致。]

(七)作业: 朗读课文。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4、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看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5、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评析: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将理解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

(三)感悟全文

1、练习复述课文,[评析:复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可以不用书中的原词,但是情节不能丢,重点词要用上。]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篇三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至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西湖》优秀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

3、认识一个多音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诵古诗文:

1、论语三则

2、对诗《木兰诗》中部分诗句;《敕勒歌》

3、春景诗(词):

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二、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1、江南的景色美不胜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天清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林升《题林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导入语

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览西湖美景。谁愿意来读读课题?

四、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设计1: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2:我们班有谁去过西湖?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五、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镶嵌硕大小瀛洲阮公墩

3、指名学生逐段初读课文。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重点指导第二节中的长句: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重点指导第三节中的句子:(1)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6、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7、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奖励西湖图片。)

8、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同学们读课文读得都非常认真投入,欣赏到西湖独特的美。现在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觉得怎样美?可以选择文中语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选择读课文)。

9、齐声朗读全文。

六、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素令(上下结构)

学生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

三、教学难点:具体分析描绘西湖的主要景点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

镶嵌掩映悠扬远眺层层叠叠

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神怡

二、学习课文,精读感悟,感受景美、文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

2、交流优美的句、段,结合课件,采用手势、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深入地朗读这些句子或段落。

(1)第二自然段中: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等句子,展示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远山峦真像山水画

湖面犹如银镜

(2)第三自然段中:抓住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明静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等句子,借助课件,让学生表演读,小组内合作读,挑战读,并学着来夸夸西湖的美等手段,进一步理解其意境。

板书:近湖堤就像绸带

倒影仿佛仙境

(3)第四自然段中:

抓住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等句子,出示图画,加以音乐,学生进行欣赏性朗读,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配乐,进一步赏读和背诵本部分。(谁愿意背诵可以随便站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板书:夜华灯宛如银蛇

琴声悠扬

3、概括总结;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并进一步板书:是一颗明珠

四、总结全文,配乐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五、布置作业: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家人听;写一段描写家乡的短文。

板书:

6、西湖(是一颗明珠)

远山峦真像山水画

湖面犹如银镜

近湖堤就像绸带

倒影仿佛仙境

夜华灯宛如银蛇

琴声悠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二、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借助课件资料和配乐,为学生创设情景。

三、教学难点:将音乐、画面和文字融为一体,使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然后进行听写。

镶嵌掩映悠扬远眺层层叠叠

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神怡

二、朗读品味

1、学生个别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通过绿、青、浓、淡等词语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3、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第三自然段,再欣赏课文插图,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把西湖景点描绘得逼真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受画面描写之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

4、播放舒缓优雅的音乐,教师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倾听,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解决之后,指导学生反复练读。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是如此美妙和迷人。

三、积累内化

引导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让学生反复诵读,渐渐领略一山浓,一山淡的美妙,绸带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神奇,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的朦胧。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受到感染。

四、迁移运用

1、口头造句:

(1)让学生弄清楚这些都是打比方的句子,每一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用来比作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导学生用犹如、像、仿佛、宛如口头造句,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个词来说。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时鼓励下等生大胆发言并及时纠正、评价。

2、开展词语汇展活动:老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猜谜语;也可以说一个词的近义词,让学生猜;还可以指着图中景物,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来描绘一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和熟字组成的新词语。2.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第2、3题,能正确回答练习第1题中的两个问题。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2.重点理解“学问”“照例”“私塾”等词语。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正确书写。

(二)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三)能借助拼音,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并掌握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词义。

(二)初读课文后,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12不懂就要问

2.谈话导入:简介孙中山(可挂画像)。

同学们听说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吗?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标出课文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孙中山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二人读课文,回答问题。

(共9个自然段。本课书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

4.指名读本课由生字组的词,全班对对。

(三)自学生字,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再齐读。

强调读音:懂d%ng;诵s^ng;例[emailprotected];呆d1i;圈qu1n。

2.纠正重点字、易错字的字形,交流方法。“诵”用把“通”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至”用把“到”去偏旁的方法记忆。

“例”用把“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厉”里面是“万”,不要写成“力”。

“题”要与“提”字区别用法、写法。

3.练习组词,口头把生字各组几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齐读“读读写写”的词。

4.理解词义。(提出文中不懂的词讨论)

私塾:旧时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吓呆:吓,害怕。害怕得呆住了。说明非常害怕。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用来打学生手心的板子。

霎时:指时间很短。

厉声:严肃而厉害的声音。

学问:在课文中指知识。

照例:照,按照;例,规定。按照一向的做法。

鸦雀无声: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在本课形容同学们正背得起劲的样子。咿咿呀呀:形容读书的声音。

胡里胡涂:形容对事情一点儿也不明白。

(五)指导书写:老师板书指导学生抄字头。

“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写紧凑些。

“照”上下结构,上边大,下边要小。

“题”半包围结构,写时把“是”字的一捺要伸向右半边,托住“页”。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能回答课后练习第1题的两个问题。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教育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这篇较长的课文。

三、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

(1)孙中山小时候读的什么书?那时候怎么上课?

2.理解词语“私塾”、“至于”。

3.小结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本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标出有关语句。

(1)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

(2)理解词语“照例”、“流利”。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这两个词并讨论。

(“照例”就是按照平常的做法。“流利”就是读得很通顺、熟练。说明了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他学习认真、成绩好。)

2.提问: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问的?

(孙中山不满足于只会背,不理解意思的现状,他认为糊里糊涂地死记硬背而不懂得意思是没有用的。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提出讲解有关教材意思的要求,渴望老师帮助,态度非常诚恳。

3.小结段意:

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有一天,他因为不懂书里的意思就站起来请求先生讲解。

过渡:孙中山这一问引起了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3~7自然段。

1.默读第4~7自然段,理清思路。

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谁?怎么做的?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5人读,每人读一段后回答问题。(第3段讲同学们吓呆了;第4段讲先生厉声责问孙中山会不会背;第5段讲孙中山背出了这段书;第6段讲先生答应讲解;第7段讲先生详细讲解,学生认真听。

3.从这几段课文中找出反映当时课堂气氛和先生态度的词语,讨论理解回答。板书:吓呆、鸦雀无声、拿着、厉声。

4.提问: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了呢?

(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他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写得很认真。他要求先生讲文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板书:收起,讲得详细。

5.把3~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要读出文中先生态度的前后变化的语气来。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四)学习第8、9自然段。

1.指名读第8、9段,思考回答:

(1)什么叫“学问”?孙中山是怎么理解学问的?

(2)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为什么认为“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

2.讨论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补充总结)(“学问”在这里指的是知识、学识。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是“不懂就要问”,要问个明白,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为了弄清书里的道理,为了学到知识,他当时宁愿挨打,这种精神

是可贵的。在当时情况下,孙中山敢于提出问题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需要有胆量,有魄力的,是求知的强烈欲望促使他这样做的。孙中山这种认真读书、不懂就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讨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反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词句,再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

(六)作业。

1.写本课生字词和“读读写写”的词各三遍。

2.熟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优秀教案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优秀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热闹、欢快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教案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思路:

《丑小鸭》是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历经种种挫折,磨难,最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让他们体会丑小鸭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幸以及变成天鹅后它的心情变化。在理解丑小鸭的不幸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更容易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内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体会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丑小鸭为什么能成为白天鹅,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格林兄弟的童话,谁一说是哪个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写的,名叫《丑小鸭》。(板书课题:28丑小鸭)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线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来,多读几遍,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或查字典来解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下面生字的读音。

惩罚、嫉妒、姊妹、沼泽、嘲笑、自卑、清澈、清晰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小声地跟着读,进一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4.边读课文边看图,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指名回答上述问题。(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自出生以来就被人欺负,被迫离开家,在历经了种种苦难、歧视、挫折之后,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6.出示《丑小鸭》的插图,根据插图讲故事。

7.师生点评。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四、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所带的词,读一读,写一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鸭子因为太丑,所以他的兄弟姐妹都欺负他。)

联系上下文理解“惩罚、排挤、嫉妒“等词的意思。

为什么兄弟姐妹都欺负他?(因为他长的难看。)

为什么他们说小鸭子长得难看?

(因为他们是以鸭子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他们说小鸭子长的难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鸭子离开了家。)

最后使小鸭子下决心离开家的是谁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

理解“冷漠”,指导朗读妈妈的话,读出冷漠的语气。

如果你听到妈妈用冷漠的语气赶你出家门,你的心情回怎样?(非常伤心、难过)

指导朗读小鸭离家出走的句子,读出非常伤心、难过的语气。

(3)快速默读阅读1—2自然段,用一句

话概括本段内容。(小鸭子不愿忍受兄弟姐妹的欺负而离开了家。)

2.学习3、4、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讲小鸭子离开家后遇到的种种磨难。)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讲过沼泽地时差被猎狗咬死,在婆婆家遭到母鸡和猫的嘲笑。)

母鸡和猫为什么要嘲笑他?(因为他不会生蛋。)

母鸡和猫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小鸭子的?(以自己的标准,猫会捉老鼠,母鸡会下蛋,所以鸭子也应该下蛋。)

理解“嘲笑”,指导朗读母鸡和猫的话,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他听到别人的嘲笑就离开了,这说明了什么?

(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要活的有尊严,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还要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冬天小鸭子差点被河水冻死以及遭到孩子们的追打。)

当小鸭子看到大雁妈妈带领孩子们往南飞时,他的心情怎样?(羡慕)

“羡慕”是什么意思?

小鸭子羡慕他们什么?这说明什么?(羡慕他们能在蓝天展翅高飞,说明小鸭子虽然历经苦难,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指导朗读,读出小鸭对天鹅的羡慕。

(4)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指名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看图、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经历种种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当丑小鸭发现自己是美丽的只天鹅时心情怎样?(欣喜、高兴、快乐)从那些句子读出来的?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欣喜的语气。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四、质疑。

五、拓展引申。

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把对他们想说的话写下来。

我想对丑小鸭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鸭妈妈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丑小鸭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猫说:―――――――――――――――。

我想对猎犬说:――――――――――――――。

我想对孩子们说:―――――――――――――。

板书:

丑小鸭

经历磨难丑小鸭白天鹅

拓展阅读: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优秀教案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优秀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练习把对于几种声音的描写与展开的想象融为一体,写一篇习作。注意拟声词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的运用,把文章写得生动。

2、过程与方法:回忆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并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体验、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表达出自己对各种声音的理解,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与联想。

教学难点: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与联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合作。

备资源:课件,声音录音,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一分钟训练

二.组织教学

三.猜谜激趣,导入新课:弟兄两个,隔山而坐,任何声音,休想逃过。----

耳朵。是的,我们都有一双聪慧的耳朵,靠耳朵,我们聆听了这时间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靠耳朵,我们领略了尘世生活的缤纷与奇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侧耳倾听那大自然的声音。

四.新课: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生读,找出要求中的关键词,声音和联想,以确定作文的主要内容。

2、比比谁的耳朵最灵敏,听录音,说一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3、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能模仿吗?用上象声词完整地说。

4、引导学生给声音分类,了解声音的来源。

5、欣赏相关的声音片段。说一说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6、回忆本单元三篇课文中联想的片段,指导学生展开联想的三种方法:一是从相近好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二是抓住相似特点展开联想,三是朝着相对或相反的方向想。

7.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当你聆听到一声鸟鸣,一声蛙叫,一阵风声的时候,相信你的心意会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吧,下面请大家再次聆听,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边听边联想。播放录音课件,说说听到这水滴的声音你想到了哪些画面呢?指生汇报。

8、出示图片,认真观察,学生互相交流,说出你的所看所听所想。引导学生完成校园三部曲。

8、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大自然的乐趣已经盈满大家的胸怀,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这次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吧。欣赏大自然风景视频,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场景自由练写,并进行展评。

9、大自然的声音可谓是声声入耳、声声传情、声声动听,让我们流连忘返,让我们感受多多,享受不尽,可是除了这些欢快的,动听的声音之外,老师还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看视频,倾听大自然的不和谐的声音,学生与之对话,进行环保教育。

五、总结:写声音,一定要抓住声音的特点,展开联想一定要合理,注意拟声词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老师相信,只要大家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相信都会写出心目中最美的大自然的声音。

六、美文欣赏师配乐朗读《大自然的声音》。

七、作业: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篇作文。

板书:

大自然的声音

(题目自拟)

一、开头:点题

生活中

声音(“象声词”)抓特点时间

自然界

二、中间+按顺序地点相关

联想(合理)有修辞季节

相似

三、结尾:抒情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28.枣核

名字来历

勤快能干

救出牲口

顺利脱险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优秀教案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345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