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词的起源与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起源及其特点,学习阅读学术性文章的基本方法。
2、感受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3、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词的有关知识和“音乐性”的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学术性文章,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圈画关键句,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词的起源与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或熟悉的优秀词作并谈谈对词的认识。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词进入宋代以后,空前繁荣,名家辈出,宋词得与唐诗并称。我们把中国古典诗歌之胜并称为“唐诗宋词元曲”。词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能如此之“清如许”,定有它的“源头活水”。那么,词的起源在哪?它有什么特点?使学生进入到词的学习氛围中并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词当然也不例外。
阅读第一部分
了解词的起源1、圈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把握作者的观点。找出能体现词的起源的重点语句。
2、谈谈词这一文学样式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转变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与音乐的血肉联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和中心句,达成学生对词的起源的认识。提升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阅读第二部分
了解词的特点1、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如何紧紧扣住词的“音乐性”的特点。
3、了解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作来领会词的特点及词与诗的不同。提升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探讨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如何从词的起源说到词的特点,两部分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音乐性、文人词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解读本文的写作特点通过具体内容说说本文在立论上、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适当指导:
观点严谨明确,考据翔实;
结构环环相扣,层层展开;
语言客观准确,宽严适度。提升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及在精微中获真技的能力
课外拓展阅读一些其他的词学著作,并做些阅读笔记。推荐:
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龙榆生《词学十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补充资料
从花间尊前到慷慨悲歌——词的特点及发展
蔡义江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宋代发展到最高峰,人们常常“唐诗宋词”并称。那么词在形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简意赅,对词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清晰地勾勒出词的发展线索。
词,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是唐宋新兴的诗歌体裁。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的。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实际的。
诗,也有配乐唱的,主要是乐府。乐府与词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乐府起于汉代乐府机构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乐是以前的古乐,叫雅乐,还有汉魏以来的清商曲,叫清乐。而词所配的音乐,则是以隋唐以来大量传入中国的胡乐为主体、包含部分民间音乐成分,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新乐,叫燕乐(也作讌乐、宴乐)。燕乐所用的乐器也与以前不同,主要是极富表现力的琵琶,以后则有觱栗。词所配合的就是这种当时极受欢迎而广为流行的新音乐、新曲调。二、乐府以及也被拿来唱的声诗,都是先有诗,然后才配以乐的;词则是先有乐曲(词调)而后才倚声填词的。这一区别也很重要,由此我们知道乐府歌行中的长短句是自由的,作者可凭自己的意愿或长或短,并自己决定如何用韵;而词的长短句则是规定的,是必须与曲子相配合的,是由每一个词调的格律要求所决定的,犹律诗之格律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双句押韵、中间对仗”,不能任意违反一样。在这一点上,每一词调都像是一种不同格式的律诗。词,虽然也有乐府之称,其实它比近体诗更讲究声韵格律,所以又被人称之为近体乐府。
词除句有长短外,尚有些体裁特点是有别于诗的。首先是每首词都有个词调,也叫词牌。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因而也就等于是词在文字上的格律规定。词在初起时,词调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以后继作时,因为内容不同,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也有作者在择调时,有意识让词调的名称同时充当题目用,那是另一码事,词调还是词调,不是题目。一个词调,调名往往不止一个,如《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等,之所以有两名或数名,原因不尽相同,其中一个是本名,其它是别名;别名多的,可多至七八个。一调数名,是较普遍的;反之,也有两调同名的,就只是个别的了。这方面,有《词名索引》(中华书局)之类的书可查,兹不赘述。
词调中有些用字也可一提:带“子”字的,如《采桑子》、《卜算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带“令”字的,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当起于唐代的酒令。带“引”字“近”字的,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一百字)。带“慢”字的,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此外,还有局部改变原词调字数、句式的“摊破”、“减字”、“偷声”,以及增加乐调变化的“犯”等,就不一一介绍了。每一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有悲有喜,有调笑有嗟叹,有宛转有激昂……也有对不同情绪有较大适应性的,这也就是音乐曲调的情绪。曲调既已失传,我们就难以确知,只能从有关记载、当时的代表词作以及词调的句法、用韵等等去了解、分析和揣度了。
其次,词的分片,也是它与诗明显不同处。词除很少数小令是不分段的单片词(称单调)外,极大部分都分为两段(称双调)。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双调词通常称第一段为上片或上阕、前阕,第二段为下片或下阕、后阕。上下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不同。长调慢词中有少数是分三段,甚至四段的,称“三叠”、“四叠”。三叠的词中,又有一种是“双拽头”的,即一叠与二叠字句全同,而比三叠来得短,好像前两叠是第三叠的双头,故名。如周邦彦《瑞龙吟》,便是双拽头,而他的《兰陵王》就不是。四叠词极少,今仅见吴文英《莺啼序》一调,共二百四十字,是最长的词调。片与片虽各成段落,但在作法上上下片的关系也有讲究。下片的起句叫“换头”,在作法上又称“过片”。如张炎《词源制曲》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齐天乐》)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此外,词的押韵与诗多数是偶句押韵,少数是句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若干句一转的情况都不一样。词的韵位,大都是其所合的音乐的停顿处,不同曲调音乐节奏不同,不同词调的韵位也各别,有疏有密,变化极多,有时一首词中韵还可分出主要和次要来。如苏轼《定风波》,以“声”、“行”、“生”、“迎”、“晴”五个平声韵为主,而其中又夹杂进三处仄声韵为宾,即“马”与“怕”押,“醒”与“冷”押,“处”与“去”押。这样的押韵法,是诗中所未有的。当然,词的用韵,从合并韵部、通押上去声来看,又比诗的用韵要宽些。至于词的字声,基本上与诗的律句由平仄互换组成相似,但变化也很多,有些词调还在音乐的紧要处,要求分出四声和阴阳来。
词最初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这一点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文人词在初盛唐几乎是凤毛麟角。到中唐白居易、刘禹锡时代,词才算略有一席之地,但所作多半是《忆江南》之类颇似由绝句形式改造而成的小令,作者填词,也只是偶一为之。
到晚唐温庭筠、韦庄,词的创作才出现了重大的飞跃。有了一批专长于填词的作家,词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技巧也完全成熟了。温、韦都是唐末重要的诗人,同时又都是词的大家。以他们为首,包括一批五代的词作者共十八人,就有五百首词被五代后期蜀人赵崇祚收录在他所编的《花间集》一书中,从而被人称之为花间派。这些词人和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为娼家妓女和教坊乐工而创作的,这完全适应了当时南方都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爱情相思、离愁别恨,几乎成了这些词的唯一主题,同时词的语言风格,当然也是绮靡艳丽的,因为它们都是“花间(花,喻指妓女)尊前”唱的歌曲。乍一看,这个头似乎开得不好,但问题恐不能这么孤立地简单地看,要没有花间派词人的努力,没有这种为满足都市生活需要而创作流行的新曲子词的普遍热潮的形成,词这种新体裁和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艺术技巧,就不可能成熟得这么快,词对后来文坛的影响也不可能那么大,诗歌发展的历史就要推迟。而且说到底词的兴起,也不可避免的总会要经过这样的一个阶段的,不管它发生在何时何地。这就是历史,而历史是不能任意取舍割裂的。
不在《花间集》、不属花间派的五代词人中还有三位大词家,那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他们一部分词与花间派的题材、风格相近,只不过反映的是宫廷贵族的私情密约、风流逸乐的生活,在艺术境界上,则委婉蕴藉,有明显的提高。另一部分风格哀怨的抒情词,特别是南唐亡国以后,李煜过着“日日以眼泪洗面”的臣虏生活,所作之词,尽是伤悼身世遭遇、寄托故国之思的哀音,这就一扫“为侧艳之词”的花间风格,而以纯朴的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心真实而深切的感受,把词境推向了唐五代词的艺术最高峰。
北宋前期的词是唐五代词的延续,虽题材略有扩大,但基本上仍不出爱情、相思、离别、游宴、赏景等范围,如欧阳修这样的大作家,许多严肃的内容都见诸其诗文而并不写在词中,这就是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题材内容对作家影响的具体表现,因此论词者有词是“艳科”的说法。另一方面,欧词与冯延巳词又常常相混,还混作二晏词,这又说明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人的词与五代冯延巳词在题材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柳永之前,从中晚唐到北宋初,词基本上都是抒情的小令,且已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柳永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体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是他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他是一位长期出入于妓馆教坊的落魄文人,对当时都市生活的需求和市民的心态都有相当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加之又有诗歌才能和音乐素养,所以他的词写出来,便广为流传,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此外,长于写慢词的尚有张先、秦观等人,他们也都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词发展到这一时期,作者既多,词体渐渐不依附于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倾向也就自然产生了。同时,打破词只写绮语艳情、限于狭隘题材的传统观念而用来反映更广阔、更丰富的现实生活及感受的革新想法也随之而产生了。苏轼以他非凡的天才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他放笔挥洒,诙谐谈笑,深沉感慨,把咏怀古迹诗的内容写入词中,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此外,如围猎、记游、述梦、咏物、感慨人生、隐括唐诗、唱和古人、酬答朋友,以及描写农村风物等等,都一一入词。诗与词的界线被冲破,词的传统婉约风格被改变,词的题材内容得到了解放,苏轼被称为词豪放派的代表。在东坡之前,范仲淹曾以《渔家傲》(塞下秋来)写过边塞征戍事,可谓开了豪放词的先河,但终究只是偶作。东坡词虽对词的传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气候,倒是招来了一些讥议,说他的词是“长短句中诗也”,“不协音律”,“要非本色”等等,只是到了南渡后,他的影响才显示了出来。
苏轼的实践证明:词是可以脱离音乐而成为独立文体的。但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当时社会上对合乐的歌词的需要并没有减低,仅仅把词当作一种新诗体来创作的人,难免会被人讥为不能歌、不懂协律,即便他才名高如苏轼。这样,到北宋末期,词风就又回到讲求音律的路子上去了。宋徽宗设立了一个“大晟府”,相当于汉代的乐府机关,延请了一批精通音律的人来整理乐曲,制作歌词。“好音乐,能自度曲”的周邦彦和“元祐诗赋科老手”万俟咏就成了大晟府的主持者,他们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凡所制作,都成为典型而被人所效仿。周邦彦也确是一位天才,他既精音律,又善辞章,能写出保持传统风格,投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妓女各阶层人的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来。所以旧时被推祟为宋词的集大成作家,也被人称之为格律派。李清照是这个时期的最后一位天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新婉约,但不绮靡浮弱,有一部分已是南渡后感叹身世不幸之作,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与周邦彦等人的词风并不一样,但也极讲究声律。在创作上主张“词别是一家”,不应与诗相混;又自视极高,对诸多前辈词家包括苏轼在内,都有过尖锐的批评。
宋室南渡后,由于国土大半沦丧,一部分有爱国思想的人愤慨痛心,他们要表达内心的不平,除著文赋诗外,也就利用起这一已十分流行的词体来了。词既用来写家国事、民族恨,自然又走上了豪放派的路子。苏轼当年播下的词体革新的种子,埋藏了一段时间,终于到这时候开花结果了。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还有南宋后期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在抒写国家兴亡的感慨中拿起了词这个“武器”。其中最突出的自然就是辛弃疾。他不但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而且可算得上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他不但存词数量最多(六百多首),题材风格也最为多样;他不但能用词直接记述重大史实,如写金主完颜亮欲投鞭渡江,至瓜洲受阻,被哗变金兵所杀,恰值辛氏奉表南归,得以亲见的情形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等等;也能用香草美人手法写出“肝肠似火,色笑如花”的合乎传统婉约风格的作品来,如《摸鱼儿》(更能消)之类,还能作《祝英台近》(宝钗分)、《粉蝶儿》(昨日春如)一类“昵狎温柔”之词;他的农村词更是活泼清新,一派生机。他擅长使事用典,也能信手白描;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文为词”,如《沁园春将止酒》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漫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人谓此词是《毛颖传》(见《七颂堂词绎》),即是一例。总之,稼轩是大才,能无所不容。这样,词体又一次突破了倚声的局限而得到了解放。
慷慨悲歌和忧国情怀只是南宋时代闪光的一面,相比之下,另一面的情况要严重得多,也普遍得多:习于苟安、追求声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那些人当然不会欣赏革新派词人的作品。也还有些不同程度上对现实感到失望的人,他们躲进了艺术王国,在专心制曲填词上寄托自己的生活乐趣,竭力追求词的声律格调上的严谨与完美。这样,周邦彦就成了他们崇拜和效法的对象,而词则因此而明显地趋向典雅化。最初的代表人物是长于音律又艺术感觉敏锐的白石道人姜夔,后来则有史达祖、吴文英、蒋捷、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他们被人称之为格律派,也有人说他们是典雅派、风雅派。他们的艺术风格其实也不尽相同:“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故人称“清空”;史达祖风格虽说与之相近,却涉尖巧而多钩勒;吴梦窗则绵密秾丽、才情横溢,被人比作李长吉或李商隐,张炎讥其为“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苛刻之论,未免皮相。咏物词在这一时期特盛,那些成了遗民的词人多借此以寄托亡国之痛。宋亡入元之后,词多模仿前贤而缺乏创新,已趋于衰落了。

相关阅读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课标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罗马法律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以案说法

问题探究

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探究罗马法内容的变迁

情境再现,以案说法

罗马法作用和影响

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影响深远

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查阅资料探究问题历史比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万民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难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以案例为主的问题式、启发式教学

五、学习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究

六、学情分析

学生对罗马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罗马法未曾接触过,学习本课内容有较大难度,

所以要从学生已知知识出发学习未知内容,并且要联系实际,以案例来学习法律内容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领略了希腊的辉煌,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罗马的宏伟。你认为罗马的宏伟表现在哪里呢?

生:罗马通过扩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师:所以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罗马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讲授新课]

师:什么是罗马法呢?

生:它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师: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罗马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罗马法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呢?首先罗马国家的建立情况怎样?

生: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贵族垄断着政治经济大权,平民却缺地或少地。

师:现在请大家看一个案例,由此来了解罗马早期的法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

生: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

师:为何如此?

生: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师:对,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许多贵族出身的法官,往往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解释法律,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时候有了成文法?它是怎样产生的?

生:公元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了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不断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师:正如我们这个案例中,本可以得到地的平民其权利不能得到维护,势必要进行斗争,而这个案例只是反映当时罗马社会围绕权利问题平民和贵族两个阶层分裂的一个缩影,社会矛盾的加深,平民的持续抗争,使早期罗马国家局势动荡,罗马的贵族为了共和国的统治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如果还是上一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呢?依据是什么?

生: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罗莫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师:对,通过这个案例和相关法律条文,你如何评价《十二铜表法》?

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它的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发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的颁发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师: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罗马共和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十二铜表法》的颁发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此外它还带有原始落后的陋习。

师:罗马共和国时期开始了长期的对外扩张,伴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什么是公民法?什么是万民法?请从主体范围和内容方面进行比较。

生:略

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公民法的局限性,一是主体范围狭小,二是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那么公民法是如何发展到万民法的呢?

生:略

师:虽然有了万民法,但罗马统治还是比较困难,我们通过下面的案例来了解。“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请问法官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而克丽奥佩特拉是埃及女王,私生子也是在埃及出生的,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所以法院不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

师:那这种现象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怎么解决的?

生: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权,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了意义。

师:,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帝国,其中西罗马不久就因为“蛮族”的攻击而灭亡,震惊了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他积极改革内政,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请同学概括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生:略

师: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请同学根据示意图回答

生:略

师:罗马法中还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古罗马法学家认为,自然界的很多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都必须体现在法律当中。西塞罗被人称为“自然法之父”。现在请看这一份案例,这是公元2世纪的一件事:

“卢修斯是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平凡的经营航运的小商人,他向放高利贷的大商人加图借贷5000枚金币,并立下了契约半年后归还6000枚金币,可是卢修斯下半年经营不善,无力还钱,为此加图告上法庭要求剥夺卢修斯的家产,并让卢修斯家的二十个奴隶成为他家的奴隶。请问,法官同意加图的要求吗?

生:会,因为万民法作为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

师:对,万民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的适用条款,另外奴隶制也是不可侵犯,所以卢修斯家的奴隶只得乖乖地作为一种财富或物品被判定归属于加图家,那么卢修斯可以随意安排或处置这些奴隶么?

生:可以,因为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无异于其它一切形式的财产,可以被买卖和出租,奴隶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主人。

师:。案例4:〈孔雀东南飞〉通过描写因家长反对,刘兰芝、焦仲卿夫妻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表达了古代中国的广大人民要求争取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请问在古罗马时代,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会经常出现吗?

生:不会,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得到保证。

师:案例5:古代中国妇女与古罗马妇女哪一个在家庭中的地位高?

生:古罗马妇女地位高,罗马法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夫权

师:罗马法对罗马帝国所起的作用?

生: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它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笼络上层阶级;帝国还建立了大量的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师:(引用耶林的话并出示材料)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大家看一下下面的资料,说说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1)《拿破仑法典》的内容出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遍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2)“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一起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4)“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生: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师:罗马法是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师:再看这些资料: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

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民法大全》

以上规宣扬君权至定可以得出罗马法有何局限性?

生:君权至上,妇女地位不高女不平等。

师:以上材料表明这种在自由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所以罗马法也不能例外地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但是罗马法还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夫权等,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得到保证,并在2000多年前就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毕竟是一个社会的巨大进步。

阅读材料: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古罗马)西塞罗

中国历代有卷帙浩繁,分支众多的法律,法有“六典”,刑有“八议”都是对特权与等级的保护。……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结合以上材料,比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完成下列填空:

古代中国是一个的社会

古代希腊罗马是一个的社会

生:古代中国是一个专制,人治的社会古代希腊罗马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

巩固练习

1、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A习惯法的废除B《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公民法的确定D《民法大全》的编纂

2、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B公民法的形成

C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D《民法大全》的编纂

3、公民法和万民法最主要的不同()

A内容的不同B制定者不同

C适用范围的不同D制定的依据不同

4、罗马法强调“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B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避免纠纷

D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5、组织编纂《民法大全》的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是()

A屋大维B查士丁尼C凯撒D哈德良

6、万民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处的“人人”指()

A自由民B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

C罗马公民D万邦自由民

7、早期罗马习惯法可随意解释,此举对谁最有利()

A平民B贵族C奴隶D罗马所有公民

8、罗马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罗马法指()

A万民法B《十二铜表法》

C《民法大全》D罗马公民法

教学反思: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反思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反思
在科技楼二层观摩教室,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做了入职后的第一次汇报课。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平心而论,罗马法这节课也是压在我心里的一座大山,因为这节课不但涉及历史学,还涉及法学的部分内容。因此对于这节课,我自己也是现学现卖。第一次汇报课,无论讲得怎样,讲完了总算可以松口气。下午第八节是评课环节,各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这节课基本认可,我们组内的马占峰老师、何敬汉老师对我的课也予以肯定,说了诸如会讲课,板书、课件运用得恰到好处、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比较强、导入抛出问题,清晰明了、过渡语言很好,很连贯、能够在课堂中逐步渗透学习历史的方法、能够微笑的面对学生、无可挑剔、老练成熟、对历史概念的解释比较清楚之类的评价。这节课能够得到认可,这对我来说是倍感欣慰的。但是,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还差很多,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对于这节汇报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是在教学的能力素养方面:
1、本课的组织教学环节不够完善,缺少上课这一环节。
2、课件之中没有点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也应当是课堂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使学生明了本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但是我的这节课忽略了这一环节。当然,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如果从应试角度去说,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知识点。但如果从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影响这个层面来看,学习目标在课堂环节中出现,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目标的内容,忽视课堂中的其他内容,而对于历史这类人文学科的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3、教师语言艺术方面。教学是一门艺术,各个方面都需要精心雕琢,教师的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生。在讲课过程中,我虽然能够做到抑扬顿挫、充满激情,但是由于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经常夹杂着一些梅河口音、陕西口音,并且我讲课比较口语化,有时语速太快,导致下面的同学听的不是特别清楚。
还有讲课过程中的口头禅,比如那么那么、是吧是吧,我以为教师上课有几句口头禅倒也无妨,它也是提升教学艺术的一个途径,但是过多的口头禅,便会使教学艺术大打折扣。
4、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在自主学习环节,某位同学在黑板上写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忽略了公民俩字。当时我也做了适当的引申,比如教育学生阅读教材要仔细,要注意细节等等。不过课后想来,还会有比这更好的引申,比如为什么一定要加公民这个限定词呢?由此便可以切入下一个教学情境。
再比如课堂上有一个抽签环节,我采取的是轮番抽签的原则,目的是为了是学生联想到之前所学过的古希腊民主政治中轮番而治的内容,可是当我问道大家是否记得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某项内容与此有关时,同学们好多都回答了陶片放逐法。我则紧随了一句:什么放逐法?!难道我还把某位同学驱逐了不成?课后我总觉得这句话说得有些不太合适。这是一句课堂玩笑的话,但如果换成难不成你们还要把我放逐咯?是不是更得体?
再有在黑板的展示环节,某位同学落掉了封建制度的填空,但是后来组内同学提醒了她,她又到黑板补了出来,我在做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引申一下,这不就是相互帮助吗?这不就是荣辱与共吗?
其次是在知识结构素养方面,在这里我更加侧重于我的教学内容:
1、关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渗透。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史学上所说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渗透,虽然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的表达不甚明晰。换句话说,授课过程中部分内容逻辑不清。比如在罗马法的内容和历史影响方面,我们经常说罗马法对近代欧美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它是如何体现的呢?学生们往往只是背诵结论,而不是归纳结论。这就要去从罗马法的内容上去寻找,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自然法中自由、平等、正义等原则,正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部分。如果理清了这个思路,教师也好讲,学生也好学。所以一节好课一定要有好的逻辑,不但要在备课思路上有逻辑,而且还要在语言表达上有逻辑。
2、邵老师的评价很中肯:形式新颖、内容老套。我也深知在这方面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缺陷,我认为新内容是在教师阅读量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今后还是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3、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的。在备课过程中,我结合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出了如下学习目标:
1)能知道罗马法的概念,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历史作用。
2)能通过史料的解读,理解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
3)能通过罗马自然法中公平、正义等原则,认识到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所以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基本相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呢?我觉得通过罗马自然法中公平、正义等原则,认识到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这个目标很可能没有达到,我虽然在课堂上讲到了自然法中自由、平等、公平等原则,但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如何真正落实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今后在学习中应当注意的。
4、备课过程中资源利用是否充分。以前我以为备课过程就是在一节课未上之前;这次汇报课之后,我感觉备课环节直到授课完毕才结束,换句话说,讲课的过程中也有备课的过程。因为在授课过程中,也有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的不断补充和运用。
以这节汇报课为例,在上课之前,我曾预想了好多种上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导入、如何探究、如何进行小组展示等等。关于如何导入,我一开始准备运用学者观点引入,但是感觉十分生硬。就在上课的前半小时,临时通知我要授课的班级第三节不用跑操,这就突然来了灵感,既然他们不跑操,那么我就带领他们穿越吧!穿越到那里呢?古罗马。怎么穿越呢?带着问题去穿越。由此引入德国法学家耶林的一段话。这样导入新课,就显得比较随意,而不刻意。
关于如何进行小组展示,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曾经在这个环节很是苦恼,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后来想到学生在前一个讲到古希腊民主政治,既然如此,那么在展示环节就以一个民主的方式来进行。他们不是学过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吗?!而用什么方式抽签呢?由于我最近正在和师父学习乒乓球,这又启发了我。以小球标号的方式来抽签,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再有关于课堂上的资源运用,比如某组同学在回答万民法出现的原因时,回答的确实逻辑连贯,条理清晰。那么我就将这种答案资源做了一些处理,指出今后希望同学们无论是答题还是写文章,都应该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这样就在情感上与学生作了交流。某位同学在回答罗马法的影响时,声音洪亮、逻辑性强,我在评价她的答案的时候说她具有演说家的气质,我想着对学生来讲一定会有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许是我一厢情愿了)。
此外,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我还有一点感想:像历史这种人文学科的课,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反而浅尝辄止,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教学是一门艺术,对待这种艺术,要精雕细琢,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高三历史教案:《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


【课前回顾】

古代罗马的历史。

【高考考点】

罗马法

【复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两张判决书。在古巴比伦和古罗马,法官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会大相径庭。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罚金。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世界文明史》

探究1:据材料一概括普罗塔戈拉的主要思想,并评价他的这些主张。

思想:(1)提倡怀疑精神,反对盲从和绝对权威。(2)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3)重视人的感觉,强调人的自由。

评价:积极意义: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肯定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

局限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当堂训练】

1、(2015·重庆高考)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2、.(2015·海南高考)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3、(2014·课标全国Ⅰ,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4、(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0)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5、(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利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6(2013·课标全国Ⅰ,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7、(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8、(2016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B.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C.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9、(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10、(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4)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1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4)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1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1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14、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主张

A. 强化法律建设 B. 加强君主专制 C. 反思民主制度 D. 扩大公民权利

【反思小结】

1 方法1 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角度命题。多山靠海、岛屿众多的地理环境使雅典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造就了平等宽松的社会环境。解题时注意结合有关希腊地形分布图。

方法2 从城邦体制角度命题。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机会。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解题时往往结合城邦体制的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3 从公民意识角度命题。雅典公民具备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参政意识和法治意识。解题时注意分析公民意识对雅典民主形成的影响。

方法4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中,创立了一系列民主结构,如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会议等;创立民主运作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解题时需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

方法5 从雅典民主局限性角度命题。雅典民主政治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解题时需要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观点。

2、方法1 以具体案例分析考查罗马法。法律至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不告不理、同态复仇等体现了罗马法的内容和原则。解答时需一方面要依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另一方面要理解上述原则的基本内涵。

方法2 从历史发展角度命题。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是对外侵略扩张、版图扩大的结果。解题时需理清不同阶段,结合具体史实回答。

方法3 从文明传承角度命题。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近代欧美大陆法系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原则。解题时需结合罗马法的现代价值分析。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 姓名:小组:
课题: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课型:自学展示

1.通过自读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认识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1.灾害的概念: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和。
2.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3.自然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地球各圈层的。
4.自然灾害的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的;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1.具有广泛性与。①广泛性:自然灾害的很广;②区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征是由自然环境的决定的。
2.具有和不确定性。
3.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
4.具有联系性。①一方面是具有联系性;②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
5.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
6.具有和。

教材图1-7“1963~1992年全世界重大灾害发生次数的增加趋势”
(1)1963~1992年全世界发生重大灾害的趋势如何?

(2)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1.自然灾害的概念
(1)自然灾害是指主要形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①诱因——

②客体——

2.自然灾害的特点
特点简要介绍补充说明
①广泛性
区域性
②频繁性
不确定性
③周期性
不重复性
④联系性
⑤严重危害性
⑥不可避免性
可减轻性

: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见练习册选择题)

(2007年高考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双选)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
A.峰值均出现在4~6月B.峰值出现月份与降水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C.峰值出现的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D.珠江流域的受灾比最小
(2)(双选)当黄河流域水灾受灾比出现峰值时()
A.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到华北平原B.巴西高原草木生长旺盛
C.美国南部咫风活动频繁D.阿尔卑斯山雪线处于一年中最低位置
(3)(双选)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有()
A.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黄河在初春和初秋易发生凌汛
C.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不断加固下游两岸大堤
D.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长江的航运能力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89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