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相交与平行教案(西师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相交与平行教案(西师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六单元:相交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什么是相交和垂直;按要求画垂线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
理解“相互”垂直;理解其中一个角相交成直角时,另外三个角也是直角。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纸条、一颗图钉和一块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准备学习
教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画角,请同学们在你的练习本上画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老师也画出了几个角(课件展示画出几个角),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课件上角的边闪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单元主题图。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1)找一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些直线是相交的吗?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并汇报。
教师:对了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这些线都是相交的。课件显示几组相交的线,然后隐去图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两条线相交的一些图形。
(2)摆一摆
教师:这些直线是怎样相交的呢?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两根纸条怎样摆才是相交的呢?
课件出示问题及两根纸条。
学生摆出相交的纸条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老师这里也用两根纸条摆出了相交,请同学们看一看。教师用课件展示两根纸条摆出的相交,然后抽象成两条直线相交。
(3)说一说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课件显示:出现一个点,同时显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教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这个点我们称为交点(课件显示:交点),再看看4个角,能分别说出它们是什么角吗?(课件显示:标注4个角)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4)画一画
教师: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并同桌指一指它们的交点和形成的角。(课件显示操作要求)
学生分桌完成,并指名上台汇报展示。
(5)转一转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课件显示:出现刚才相交的纸条,并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这样一来,这两根相交的纸条就可以转动了,请同学们转动纸条,你又有些什么新的发现?(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的发现包括:
①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②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吗?(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转动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把学生展示的图形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来。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一个角成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课件显示)
教师:这个结论正确吗?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比一比。
学生比后,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就是垂足。(课件显示:互相垂直,垂足)
教师在课题后接着板书:垂直,使课题成为:相交与垂直。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地理解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时,就有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结论,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回答略。
(6)练一练
①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互相垂直?(课件闪动互相垂直的直线)
②课堂活动第2题: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学生折出后指名汇报展示,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折的。
2.探究例1、例2。
(1)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互相垂直。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工具可以画出垂线呢?
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垂直是相交成直角,所以可以运用量角器或三角板的直角来画垂线。
教师:三角板上有现成的直角,用它来画垂线比量角器更方便。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三角板画垂线。请大家想一想:怎样用三角板来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呢?(课件显示:画出一条直线)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要使画出的线与已知直线成直角,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然后把直角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紧靠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不错,一起来看一看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吧!
课件演示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二画,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垂线的一部分再作沿长。
教师: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画一画垂线。
让学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试画后,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画,边画边解说:怎样操作。
(2)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
教师:看来啊,用三角板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很简单,两个步骤就搞定了。但如果要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又该怎样操作呢?
课件上显示:画出一条直线,同时直线上出现一点。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打一点,并过这一点画出直线的垂线。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指名一名学生上台板演,边画边解说:怎样画的?
教师:同学的方法很好,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课件显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二移,平移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上的点;三画,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垂线的一部分再作沿长。
教师:和刚才比起来,多了哪一步?
学生:多了移这一步,因为要过直线上的点,所以必须移动三角板的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上的点。(课件显示将移这一步变为红色)
(3)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
教师:同学学得不错。如果点不在直线上,在直线外,又该怎样画呢?
课件显示:画出一条直线,同时直线外出现一点。
教师:谁来说一说要分几步画?每一步分别做什么?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推理并说出:一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二移,平移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外的点;三画,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垂线的一部分再作沿长。
教师:也就是说不管是过直线上一点,还是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都要做到两对齐:一是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对齐,二是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和点对齐,同学们明白了吗?现在按这种方法试一试。
学生尝试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完成后指名上台汇报展示,并说说自己的操作步骤,最后课件再次展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方法(略)。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数学书97页4题。
学生独立寻找后,指名学生上台指一指,说一说,全班评议。最后课件显示垂直的线段总共有5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真不少,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平行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平行线意义及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互平行”;正确、规范地画出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准备学习
(1)画一画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2)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两条不相交的线吗?
学生一一举例,课件闪动吊杆、双杠、跑道线,花台上下两边。
教师:请大家想像一下,这两条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教师用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板书课题:平行)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1)看一看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这几幅图,(课件显示:铁轨、跑道线、双杠图。)这三幅图反映的就是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这3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
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课件显示)。
(2)做一做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书96页上边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我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课件显示平行线的概念)
(3)说一说
教师:这些图形认识吗?看一看这些图形中哪些边是互相平行的?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以下图形)
学生观察后说出: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中,上下、左右两边互相平行,梯形上下两边互相平等,三角形中没有互相平行的边。(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闪动图形中互相平行的边)
2.画平行线。
(1)看演示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那怎样画平行线呢?我们可以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首先来看一看怎样用两个三角板画平行线:
课件演示用两个三角板画平行线:先用三角板任意画出一条直线,接着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一对,用其中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已画直线;二靠,用另一个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靠齐第一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三移,贴紧靠齐的边平移第一个三角板到新的位置;四画,沿第一个三角板原对齐已画直线的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的一部分再延长。(简单地说就是:一对、二靠、三移、四画。)
(2)跟着画
教师:同学们学会了吗?现在跟着老师一起用两个三角板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学生跟着一起画,画时注意理清步骤:一对、二靠、三移、四画。(之所以观看课件演示后还要教师带着画,是因为刚进入高段的学生往往还存在作图不规范、操作不严谨的缺点,教师带着学生画的目的就是强调作图操作时一定要规范、严谨,避免学生作图操作的随意性)
学生画好后,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3)尝试画
教师:用三角板和直尺又怎样画平行线呢?其实啊,方法和步骤都大同小异。先来看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略)。
教师:同学们学会了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纠正学生在操作时不规范、不严谨的地方。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在展示台上汇报自己是怎样画的。
(4)自主画
教师:刚才啊我们画的平行线没有确定的位置,想画在哪儿就画在哪儿。如果要确定位置,像这样又该怎样画呢?动手试一试。
课件显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尝试在练习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直线的平行线,在操作中体会:第一步对的时候要做到两对齐(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外的点),其它操作步骤相同。当然也可以在“靠”时用另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与第一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相靠,“移”的时候平移第二个三角板对齐直线外的点,也可以画出平行线。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汇报,重点说清楚思考过程和操作步骤。可让不同画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让学生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学生的方法正确,操作规范,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不错。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课件演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一对,(两对齐)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外的点);(略)
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平行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对”时做到两对齐;“靠”时要靠紧;“移”时另一个三角板不能随意晃动;“画”时通常先画出平行线的一部分还要作延长。
3.检验平行线
教师: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要一个作用,就是用它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请同学们用刚才画平行线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数学书96页下面的图形,上下两边和左右两边是不是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完成后指名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交流,最后课件显示检验方法和步骤。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第97页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还有平行。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怎样画平行线?(学生汇报)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像并排的两条铁轨,两根电线等都是平行线。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平行线?
五、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5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8页练习十八6、7、8、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及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2.通过动手画垂线和平行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过直线外的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教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和平行,其中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怎样的相交才是垂直?
学生:相交成直角就是垂直。(板书:相交成直角)
教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学生动手操作,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范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学生比对是否和老师画法相同。
教师:当两条直线垂直时,它们的交点叫什么?
学生:垂足。
教师在黑板上相应位置标明垂足,同时要求学生也在所画的图形中标明垂足。
教师:那什么又是平行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师板书:永不相交)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优秀作品。
以上环节完成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数学书98页6题。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到台上视频展示台上或课件上指一指,说一说。
2.数学书98页7题。
同桌交流后,上台在视频展示台或课件上指一指,说一说。
3.数学书98页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视频展示台或课件上汇报展示,说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数学书98页9题。
学生小组交流后,上台指一指,说一说,最后课件展示互相垂直的线。
2.数学书98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后,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最后课件展示:平行线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小编推荐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西师版)


第三单元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1-42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导入
新课
(导)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学习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学习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交流
展示
(展)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度量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角的度量方法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主
合作
(学)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交流
展示
(展)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分类

内容教材第45、46页,练习十一第4~6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认识角的种类

导入
新课
(导)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学习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学习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交流
展示
(展)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巩固
提升
(练)指导学生完成第45-46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画角

内容教材第46、47页,练习十一第7-12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用量角器画角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自主
合作
(学)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交流
展示
(展)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巩固
提升
(练)46-4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至第六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至第六单元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速度×时间=路程
单价×数量=总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零除外)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零除外)。
两位数乘三位数,积最多五位数,最少四位数
估算原则:便于口算、接近准确数、能解决实际问题(估大或估小)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面积变化,高变化,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5、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5、画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别注意:画高时,请注意;虚线、垂直标记、和名称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数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在哪一位上面;
每求出一位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但是余数也要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第六单元【统计】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和策略。
1、烙饼类问题策略:
饼个数×2÷同时可以烙的个数=需要烙多少次
需要烙多少次×每一面的时间=至少需要的时间

2、沏茶类问题策略:首先要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3、排队论问题策略: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事情做起,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4、“田忌赛马”问题策略: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三场两胜,田忌胜出。
————————————————————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确定位置一用数对确定位置

知识点

1、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

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数对的写法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

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

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

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确定位置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知识点

1、认识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

结论在哪个方向上。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补充知识点:认识并初步了解比例尺如15000单位千米就表示图上1厘米等于实际距

离5000千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七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内容分析 :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课题:小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教材72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 — 737 =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1)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 )部分,右边是( )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 3.00 =( ) 0.200 =(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 ) 14 =(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 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是要多小数点。

(5)计算:1.25+0.45 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6)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三、巩固练习

完成P72做一做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七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一)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从末位算起。

得数的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得数里小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课题:小数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教材73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和上一例题有什么不同?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

(4)百分位上怎样计算?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根据是什么?

(5)在小数加减法中,要想直接相加减,这两个数字得什么相同啊?

2、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

(1)独立验算,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2)小结: 小数的加 减法的验算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的。

3、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P73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五、作业:练习十七4、5、6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二)

6.45+8.3=14.75 8.3-6.45=1.85

6.45 8.30

+ 8.3 - 6.45

14.75 1.85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76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回顾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可以简便计算吗?

156+48+244 1000—356—444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1)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竖式:7.45+5.8+4.69=17.94 递等式: 7.45+5.8+4.69

7.45 =13.25+4.69

5.8 =17.94

+ 4.69

17.94

(2)小结: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出示例3(2)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20-6.45-8.3 20-(6.45+8.3)

=13.55-8.3 =20-14.75

=5.25 =5.25

3、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运算。

三、巩固练习w

1、P77做一做1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作业

练习十八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7.45+5.8+4.69=17.94 递等式: 7.45+5.8+4.69

7.45 =13.25+4.69

5.8 =17.94

+ 4.69

17.94

20-6.45-8.3 20-(6.45+8.3)

=13.55-8.3 =20-14.75

=5.25 =5.25

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w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口算(小组开火车)。

6.52+0.48= 3.6+6.4= 2.54-0.54=

0.17+3.83 = 5.47-2.47= 4.8-1.8=

2、计算

35+28+72 125+49+75 156-47-53 137+98+2+43

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 (a+b)+c=a+(b+c) a-b-c=a-(b+c)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3、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板书: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2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三、新知应用

出示例4:0.6+7.91+3.4+0.09

1、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汇报:

0.6+7.91+3.4+0.09 0.6+7.91+3.4+0.09

=8.51+3.4+0.09 =(0.6+3.4)+(7.91+0.09)

=11.91+0.09 =4+8

=12 =12

3、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那种方法简便?第二种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证明了什么?

4、小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1、2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九第1、7题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

内容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

1、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82-83页例1、2.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这些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三、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 这幅图对称吗?

(2)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 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 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5) 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6) 我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

2、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3、出示例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A、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B、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C、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D、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课堂练习:P83做一做.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1-3题。

课题:平移

教学内容:教材86-87页例3、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

P87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2题。

板书设计

平移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利用平移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教案(西师版)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
【教学目的】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进一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多位数中0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准备学习
课件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
如若学生不知道,则由教师直接告知:(课件同步显示)这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园旁。
师:(课件同步显示)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生: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上网查找。
师:这是老师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课件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170000m2,截至2006年底馆藏中文图书6083736册,外文图书3343683册。”认识这些数字吗?谁会读?
如若有学生会读,请会读的学生给大家示范一下;如若学生不会读,由教师示范。
师:这些数字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板书课题:多位数的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类推数位顺序表
(1)引出数位顺序表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比这三个数还要大的数?谁能举出例子?
如若学生不能举例,教师可举例(课件同步显示):比“亿”还大的数:①截止2013年年底,中国大约有人口1360720000人;②截止2013年1月全世界大约有人口7057000000人。
师:这两个数该怎样读?
如若有学生会读,请他示范,并询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读出这两个数的?引导学生说出:要准确地读出这两个数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课件出示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
师:请根据数位顺序表回答: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多少?
以是问题教师边问,学生边回答(略)。
师: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学生报出“十万”后,让学生数数看)它所在的数位是?(十万位)以此类推,10个十万是多少?(百万)它所在的数位是?(百万位)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吗?同桌说一说。(学生回答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汇报。(学生回答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3)读懂数位顺序表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哪些是计数单位?哪些是数位?
生1: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生2: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这些都是数位。
师:这些数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课件同步显示)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
师:请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补充,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课件同步显示):
①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并重点提示学生记住:右起第5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②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③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揭示十进制计数法
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学生自由举例,教师可提示学生:包括自然数、长度单位、货币单位等的换算都要用到十进制。
3、探究多位数的读法
(1)自学例1、例2
师:同学们真能干,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的这些新知识对我们读数、写数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读多位数。(课件同步显示)请同学们自学数学书14-15页的例1和例2,边自学边思考如下问题,并弄懂例题中每一个数的读法:
①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亿级呢?
②读有0的多位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
(2)汇报交流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例题的多位数,汇报怎样读数。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读数时的思考过程,教师一旁点拨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回答自学前提出的两个问题。(略)
(3)归纳总结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
学生分组交流后,指名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课件同步显示):
①读数前先分级,从高级读起,一级一级地读。
②读万级或亿级时,要在后面加上“万”或“亿”。
③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再次练习、巩固加深
1、读一读。(课件出示)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指名汇报,汇报时说出读数时的思考过程。
2、读出横线上的数。(课件出示)
①截至2006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6083736册,外文图书3343683册。
②截止2013年年底,中国大约有人口1360720000人;截止2013年1月全世界大约有人口7057000000人。
汇报时强调:读数前先分级。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关于今天所学知识你最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多位数读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6页多位读法的课堂活动及第18页练习二1-4题。
【教学目的】
1.熟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熟练准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2.再次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熟练、准确地读多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课件出示以下各题,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
1、补充数位顺序表。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出示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亿以内的数的数位分为哪几级?每一级都有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的进率是什么?
2、填空。
师:请根据刚才补充的数位顺序表填空。先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后指名汇报。汇报(1)小题时补充提问:右起第()位是亿位。
二、基本练习(课件出示以下各题,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将每组中两个数的读法写在练习本上,同时指名3个同学上台板演。完成后由板演的同学说说前后两个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尝试后汇报。添上3个0后怎样读这些数。
师:通过读上面这些数,在读数时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师:想一想,组成的8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生:千万位)
以排为单位玩游戏:每排8个同学在纸上各写1数字,从左往右顺序报出各自所写数字,教师板书。组成8位数后,让学生尝试读数,并说说自己读数的方法。(该游戏进行3-5轮)
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一说多位数怎样读?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适时补充,并课件显示多位数的读法,全班齐读,加深记忆。
三、独立练习
数学书18页2、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逐一汇报,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数的思考过程及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多位数读法的练习,谁来说一说怎样读多位数?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6页的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二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各级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准备学习
1、师:多位数的0怎样读?
生:如果0在数级的末尾就不读,如果0在数级的前面或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
2、读有0的多位数。(课件出示)
7600005030004900080080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读数时的思考过程及方法,并强调读数前先分级。(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尝试、引入新课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怎样读多位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多位数,我已经把它们读出来了,你们能根据我的读法,把这些多位数写下来吗?(课件出示已经读出的多位数)
①三百五十二万八千六百一十九②一千零三十万七千③十亿
指名三名同学上台尝试,其余学生观察思考。
师:这三位同学的写法正确吗?想一想:可以怎样检查?
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读一读写出的多位数,看读法和原来是否一样,并用这种方法检查三位同学所写的多位数是否正确,如若有错教师不必急于纠正。
师:那多位数到底该怎样写呢?请同学打开数学书16页,自学例3及下面的写一写,边自边思考:怎样写多位数?然后小组交流一下课件上这三个多位数该怎样写?
2、自学课本、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例3及写一定,并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课件上三个多位数的写法,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发现学生在自学交流时遇到的困难或存在的问题。
3、指名汇报、全班探讨
分别指名汇报3个多位数的写法,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写数时的思考过程。每位学生汇报结束,都提问:怎样检查自己是否写正确了呢?通过写这个多位数,你想提醒大家在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写十亿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万级和个级上都要写4个0?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万级和个级上都有4个数位,要凑齐4个数位,就要写4个0。)(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4、再次尝试、巩固加深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怎样写多位数,再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五万零三十六百万二千零三九亿九千万零九
学生独立尝试后,指名汇报,重点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学生汇报时注意提问:
(1)五万零三十,个级为什么3的前面要写2个0,后面要写1个0?
(2)六百万二千零三,万级6的后面为什么要写2个0?个级2和3的中间为什么要写两个0?
(3)九亿九千万零九,万级9的后面为什么要写3个0?个级9的前面为什么要写3个0?
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1)写个级时,三十表示3个十,3在十位上,十位前面的百位和千位没有计算单位,所以都写0,就是3的前面写2个0;十位的后面是个位,个位也没有计数单位,所以也写0。
(2)写万级时,六百万表示6个百万,6在百万位上,前面千万位没有计数单位写0,可以省略;后面百位和十位也没有计数单位,就写两个0,所以就是6的后面写2个0;个级二千零三表示2个千3个一,2在千位上,3在个位上,百位和十位没有计l数单位就写0,所以写作2003,就是2和3的中间写两个0。
(3)万级九千万表示9个千万,9在千万位上,百万位、十万位、个位都没有计算单位,所以9的后面写3个0;个级零九,表示9个一,9在个位上,前面十位、百位、千位都没有计数单位,所以9前面写3个0。
总之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且每一级都有4个数位。
5、小组讨论、总结方法
师:请同学分小组议一议,怎样写多位数?
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得出(课件显示):
①写数前也要先分级,从高级到低级,一级一级地写。
②哪一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③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再次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二19页5-7题。(课件出示)
在学生独立练习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做法。(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多位数的写法)教师板书课题。
2、你觉得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补充:
联系:都要先分级,都从高位起。
区别:读数时,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上的0不管有几个都只读一个;而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也就是说有几个数位没有计数单位,就要写几个0。

四年级上《平行与相交》教学实录(青岛版)


四年级上《平行与相交》教学实录(青岛版)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
平行与相交是青岛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主要解决平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画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做了铺垫,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了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引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难点: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以及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和三角尺。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大家看:这个字是(无),这个是(始),这个是(无)这个是(终)。那无始无终是什么呢,猜一个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名词?
师:对,直线,为什么是直线呢?
生:因为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说的真好,因为直线有一个特点是能向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师:咱们再看,这四个字在不同的?
生:平面内。
师:我们的黑板是不是平面,大屏幕是不是平面,桌面是不是平面,课本封面是不是平面?
师:那咱们再来看,老师如果把这个图形展开,你们看这四个字就在同一个平面内了。(板书:同一平面)
谈话:今天我们就是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大前提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二、认识平行与相交
(一)画图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谈话:你们会画直线吗?赶紧的任意画两条直线。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老师看到你们出现了好多种画法,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挑选了6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为了便于表述,我们编上序号,你们说,老师写。
(二)分类感知,认识平行与相交。
(1)、学生尝试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六组直线,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他们分分类吗?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生:1、4、6一类,3、5一类。
师: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1、4、6交叉在一起了,3和5没交叉。
提问:如果把每个图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把图中的直线两端延长)
追问:现在再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分?(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师:像这样交叉的一组直线,我们数学上有个特殊的名称,叫相交!他们的交叉点叫交点。(板书)
这样我们就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相交,一类是不相交。(板书)
师:咱们看大屏幕,这是一组不相交的直线,延长后也不相交。不相交又叫什么呢?
生:平行
师:你觉得怎样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总结,教师适时引导。
2、进一步理解平行的概念
课件出示平行的定义,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
提问:那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互相平行吗?(教师给两条直线写上字母:a和b)
指名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
提问: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同一平面内呢,不在同一平面内还成立吗?
师:大家来看,(屏幕)高架桥相交吗,平行吗,为什么呢?
生:不平行也不相交,因为他们不在同一平面内。
三、联系生活,找出实例
谈话:同学们,平行是我们数学上讲的,那生活中有没有平行的影子?
师:咱们教室里有没有平行的现象?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再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及时评价,并捕捉有效的资源。
师:平行不光在教室里能找到,在教室外也可以。大家看(大屏幕)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有没有平行的现象?
四、画平行线
1.自主动手,学画平行线。
谈话:同学们,咱们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创造出一组平行吗?
你可以用画的,也可以用折的
(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画图后,组织交流各自的办法。
学生可能有的画法:利用方格纸来画;利用数学本子上的横线来画;利用直尺的两边来画;利用垫板的左右两边来画……(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你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这会儿我们要用到三角板和直尺了。
下面我边画边说,请你仔细观察每一步,看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每一步的要点。师讲述:步骤:
一画,首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二靠:然后直尺紧紧的靠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
三移:然后把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
四画:最后画另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是一组平行线。
小结:你能说一说画已知直线平行线的方法吗?师生共同总结。
谈话:画平行线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2.练习。
师生一起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一组平行线。
五、巩固新知
同学们,这就是咱们这节课的内容,你学会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自主练习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想一想,想好后与同桌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3题。
出示题目。
谈话:请你画一画,画好后同桌交流。
(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六、本课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科版)
第十一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峪yù屯tún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远看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屋五《草地夜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使学生受到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精神的感染。
2.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险,体会出老红军为了革命,为了小战士,那种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学生对老红军为了革命,舍己救人的品质能够初步感到,但是关系到文章中的更深那种战友情,同志情,恐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这个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老红军是群像的代表,学生理解起来更有困难。
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初步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熟读课文。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有一个认识,对理解课文内容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回忆内容,理清层次。
1导言:引入课文情境,
2抓课题,理清层次。
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板书)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
二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
一人行:
小红军一个人在稀烂的路上,疲惫,饥饿,艰难地行。这部分写出了道路的艰险,“我”的艰难,是故事的发生。采用默读,轻声读,指名读的办法使学生再现那小战士在草海艰难行走的画面。
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稀烂的路一步一挨)
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
3这段的意思是什么?
二人行:
随着老红军的出场,这部分情节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赶路;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生命。帮我行,老红军使用了三个办法,学生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读得懂内容,体会不深,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老红军语言,动作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使学生理解内容,体会老红军对我的帮助。
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2抓外貌,体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疲惫。
3抓“迎面”,体会同志情。
4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体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分角色读)
板书:激励行哄着行催我行帮我行背我行
第二部分: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扣人心弦部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的表现。老红军在遇到危险那一瞬间心里考虑的是“我”,是革命。可是书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是通过他的话语,行动而展现的。因此带着学生品味老红军的语言,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是体会文章感情的关键。
1引言:随着夜幕的降临,行军更加困难,我们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发生了什么情况?
2抓语言,体会老红军的心理。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3抓动作,体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板书:顶甩
4体会我的心理:朗读课文
一人行:
我化悲痛为力量,迎着风雨前进,在老红军的鼓舞下我已经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1体会是一幅什么画面?板书;光明大路迈开大步
2“要记住革命”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同?
三落实训练点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全文的训练点,通过概括段意,归纳内容实现,从中体会文章的主次。
1各段的意思是什么?
2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那些部分是次要的?
四总结全文:
五板书
草地夜行
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
稀烂的路激励行光明的路
一步一挨哄着行迈开大步
催我行
背我行
顶甩
教学反思:
第12课《莫高窟》教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枫桥夜泊》《乌衣巷》是第6单元“快乐读书屋”中的内容。本单元以“名胜古迹”为主题,这两首古诗也都是描写我国江南名胜古迹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夜泊枫桥时所写,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愁绪。《乌衣巷》是唐代刘禹锡所作,通过写乌衣巷这个原来东晋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居住之地的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
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是写所见景物,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慨,在结构、写作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前者直抒情怀,写景有静有动,有明有暗,江边江上,以夜景的宁静清冷与作者愁怀相融合,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后者颇含深义,以“野草花”“夕阳斜”的景物描写出朱雀桥北乌衣巷的残破,以“堂前燕”极其精练含蓄的今昔对比,让人回味无穷。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粗通诗意,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诵读让学生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基本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其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课后3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其旅愁与怀古的感情和意境,两首古诗同时教学,要把握其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相应音乐、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铺垫诗情
1.引入新授,感知诗味。
古诗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千年之前的唐朝,到枫桥边,到乌衣巷口,透过诗句来体会诗人那如烟的旅愁,那无穷的感慨。
2.读通诗句,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诗句。
(2)指名来读两首诗,大家订正。
3.对照注释,粗通诗意。
(1)同桌间对照注释,进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境。
(2)指名说还有哪些句子听不懂,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说诗意,集体订正。
二、反复吟读,感知诗韵
出示诗的节奏,学生反复吟读诗句,要读出节奏和韵味,自由读、指名读、组合读、齐读。
三、用心品读,体会诗境
1.枫桥边的旅愁。
旅途的乡愁,是每一个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那么,诗人张继旅途思乡之愁又是通过诗中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呢?请大家用心品读《枫桥夜泊》来回答。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拨,说明作者通过景象描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恰当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作特点。
2.乌衣巷口怀古。
怀古,是诗人对人生变化的一声叹息,深远而沉重。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而刘禹锡凭借一句“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怀古的绝唱。看似平常,却不寻常,诗中哪些是寻常之事,却又因时光流逝而变得不寻常?请大家品读后说一说。
同学交流。教师指出“野草花、夕阳斜、堂前燕”是诗人所见之物,物是人非,表达出诗人对社会变迁、人生变化的无限慨叹。
四、音画诵读,把握诗眼
1.通过配乐、出示画面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两首古诗。
2.同学交流其他借景抒情的诗文。
能说会写
当一次小导游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当一次小导游”,这是一次独白式口语交际训练。教材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内容组成,文字部分交代了什么是导游,然后指出怎样当好导游,以及当导游的基本要求,插图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设计理念
精心创设情境,为口语教学构建必要的情境与氛围,这是决定口语交际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举措;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应努力实现交际的多向互动、沟通,为口语交际的实效提供保障;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来说,环境和活动是自由表达、评议的源泉,是产生思想感情的渠道。言为心声,如果学生感到交往互动是生活中一项现实的言语交际,是生活的需要,必将无拘无束,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视角,对家乡名胜、景点的风光进行自由的描述,在情境中,训练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名胜的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2.在做小导游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培养学生说话按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做到说话时语言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
教学重、难点
1?搜集资料的能力。
2?向人介绍时,语言要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要自然、亲切;举止要文明、大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画面,感知家乡美
(播放家乡风光课件)你们认识这些地方吗?(生辨认)
咱们家乡还有哪些好去处?
刚才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景点,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两三句话概括地说说吗?(生描述)
(课件播放家乡风景,一方面能拉近学生和生活的距离,激活心中库存语言;另一方面能催发学生参与交际活动的激情,为下面创设教学情境、交际互动以及发散思维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是啊,人们都说咱们家乡是风景优美的宝地,因此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面对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人,这可让我们旅游局的同志犯愁了,因为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又要来临了,可是他们的导游不够。现在他们委托我招聘一部分学生做“小导游”,你们愿意来应聘吗?
2?小导游的条件就写在我们教材的89页,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阅读。
3?指名说应聘条件(口语交际要求),教师相机板书:熟悉景点,搜集资料;语言准确、流利;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
4?这些条件是作为一个导游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优秀的导游什么样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导游介绍景点录像片)
5.你从这位导游身上看到了什么?(提示生从讲述的顺序、是否抓住了景点特点等方面加以评价)
6.小结: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一定要熟悉游览的地点,了解与景点有关的资料。向游人介绍时,语言要准确、流利,力求生动、形象;态度自然、亲切;举止文明、大方。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或值得一看的景观时要按顺序、抓特点(板书),才能吸引游人。
(“导游招聘”可激发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欲望。而对录像中优秀导游的评价这一环节紧扣教学主旨。为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互动交际指明方向,使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有衡量依据,倾听他人发言有评价标准。)
三、启发示范,尝试表达
1.分别练说,同桌相互提建议,再改进自己的解说词,准备应聘。
2.先由一位应聘考生登台应聘。教师与学生担任评委和游客。游客对导游没讲清楚或自己还想了解的地方要进行问询。
3.之后进行质疑、评议、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第1轮这位同学的应聘、学生评价等,起示范作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导游的要求”,即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实践“导游的要求”,再次明确努力方向。)
四、小组练说,准备应聘
分小组自由组成“旅游团”,并给“旅游团”命名,小组内选定一处景点,借助课外收集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充分展示,互说互评。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语言表达、交际上有障碍的学生,让小组长对组员加以帮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交际活动。
(注重开放教学时空,拓宽交际渠道,重视学生的交际过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交际机会。在自我尝试、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的集体智慧。对说话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全面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五、交际互动,正式应聘
1.展示表演。
选一小组,边展示资料及图片边介绍相应的景物。
2.反馈意见。
你对“导游员”的导游服务满意吗?你认为还有哪些应该改进的地方?
3.各小组人员轮换“导游”和“游客”的身份,再进行现场应聘,再评价,看谁的表现最优异。
4.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展示,争当“小小导游员”。
5.学生自由交流、评价。
6.组织学生评出自己最喜欢的“导游小组”“优秀导游员”。
(此环节是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主体。教学中,采用点面结合、层层深入的方法,注重学生交际的“量”与“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述说机会、足够的交际空间,自主述说,自主评议,以达到以人为本、全面提升的效果。)
六、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把口语交际课自己当导游推荐、介绍某处景点的资料整理成稿件,办一期“我说家乡美”的墙报。
2.总结全课,提出希望,结束本课教学。
(扩展延伸环节,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说写环节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板书设计
当一次小导游
内容: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
要求:1.熟悉景点,搜集资料
?2.按顺序、抓特点
?3.语言准确、流利
?4.态度自然、亲切
?5.举止文明、大方
语文七色光六
教材简析
围绕单元主题“名胜古迹”安排了4项内容:练——通过组词辨析形近字,通过选词填空辨别同义词;日积月累——积累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知识窗——列举了我国有代表性的8个名胜古迹;大家一起来——搜集名胜古迹的图文信息,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设计理念
课内与课外结合,书本学习与自我实践活动结合,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强调趣味性,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重视合作性,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区分形近字的读音、字形和用法;区别近义词,选择填空。
2.进一步了解黄鹤楼,积累与黄鹤楼有关的精彩对联或名句。
3.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够围绕名胜古迹的专题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剪贴,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专题,如“首都名胜组”“西湖名胜组”“东北名胜组”等,在课前收集相关名胜古迹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个学生在外地读书。一天,父母接到了他从学校寄来的信。父母看完了信,吓得面如土色。信的正文是:别人都有命,唯独我没有命。有命拿命来,没命送钱来。
老夫妻俩就这一个独生子,一看这信,心中火烧火燎,他们怀疑儿子闹出了人命案,于是便赶快把银行的全部存款提出带上赶路。但是,他们来到学校一看,儿子安然无恙。他们拿出信来气冲冲地问儿子出了什么事。儿子一看,惭愧地低下了头。原来,他在信中把“伞”字写成了“命”字!
原来如此!老夫妻俩又累又气,瘫倒在地上!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讲一个与错别字有关的笑话的方式导入。目的是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
二、字词训练,学习运用
1.你平时有没有犯故事中那个学生的错误呢?想一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2.仔细比较8组形近字,说说每组字有什么异同,并组词语。
3.同桌互相检查,指名汇报。
4.过渡:不管是形近字还是近义词都要认真区别,准确运用。出示“宏伟、雄伟、雄壮”3个词语,选词填空。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这3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及用法。
宏伟:指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雄伟:雄壮而伟大。
雄壮:气魄、声势强大。
不同之处:“宏伟”的适用范围较广,它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规划、蓝图等;“雄伟”和“雄壮”的适用范围较窄,通常一个是指建筑物,一个是指气魄、声势。
三、欣赏对联,怡情益智
1.过渡:“宏伟、雄伟、雄壮”3个词语都分别用在描写名胜古迹上,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
2.自由读,指名读,背诵。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与黄鹤楼有关的对联或诗句?
四、游览名胜,开阔视野
1.过渡:“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下面我们随着电视镜头到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去游览一番。
2.多媒体演示或展台出示我国一些名胜古迹图像。说一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去过哪些地方?
3.阅读教材,看看这些名胜古迹分别在什么地方。
五、展示成果,拓展延伸
1.小组内展示搜集名胜古迹的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或收获,教师桌间巡视。
2.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发言,每组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内容。
3.教师及时鼓励评价。
4.小组根据本组的专题筛选材料,整理粘贴。
5.贴在展板上,组织学生进行评比,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编辑”。

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西师版)


第一课时总复习——小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书第133—136页及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过程:
1、让学生回忆本期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整理在练习本上,学生进行交流后板书。
2、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的意义,举例说说。然后回忆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
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数位顺序表:中间是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练习:(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
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个。(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让学生说说小数性质。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
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
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2)0.61里面有()个0.01
(3)3.61里面有()个0.01(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23/1000改写成小数()
34/10000改写成小数();3/1000改写成小数()
0.25写成分数();0.312写成分数()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让学生说说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
添零
练习:63.6×10×100÷1000=
2)63.6缩小为原数的1/10()缩小为原数的1/1000(),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a缩小10倍b扩大10倍c缩小10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3)完成134页第2题。

第二课时总复习——小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书第133—136页及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
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书135页4题。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
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2.37米=()厘米1.46米=()毫米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1吨25千克=()吨52米4厘米=()米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
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
注意什么?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P134、1、3、4、及练习二十八的1、2、3题。

第三课时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书134—135页和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计算带小括号。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期数的运算进行整理与复习。想想本期数的运算包含哪些内容?
指名说说。
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
1、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45=135720÷36=20
()÷()=()()×()=()
()÷()=()()÷()=()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指出:可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填空,还可以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
2、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1)回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2)、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5×(12-12×1+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3)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4300-(224×78)(41-16)×(89-64)(375+31-16)×(89-64)
4)、小结:四则运算顺序做书135页的6题。
3、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完成138页的5题。
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12514-389-11187×201125×8669×9
28×3+28×5+22×825×4×74098×2723×37+27×37
三、综合练习:
书P138的6、7、9题。

第四课时总复习——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35—136页的相关内容,平面图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及四边形的特征。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
辨认和区别它们,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分类整理(三角形、四边形)
二、三角形的复习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在图中找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2、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三、复习四边形
1、各类四边形的意义、特点及内在联系。
说说你们对四边形的了解,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出示四边形让生观察。
(1)共同点。
①都是四边形。②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③都有四个顶点、四条边、四个角。④内角和
360°⑤容易变形。
(2)区别
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四、综合练习:课本P135第8题P136第9题P139第10—12题。

第五课时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标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
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标高:
学生说一说标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第六课时总复习——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书136页的内容和140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
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P136的10题。独立完成回答问题。
4、综合练习
第140页第13、14题。

第七课时总复习——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书14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
二、基础练习
1、两列火车同时从天津和济南出发相向而行,甲火车每时79千米,乙火车每时100千米的
速度行使,经过2小时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独立完成)
2、独立完成141页第15题
3、比较两题的异同。
解题思路同:速度和×时间=路程只是行使方向不同,一个是相向,一个是相反。
三、指导练习
出示141页的17题的相遇问题。
1、题目中告诉我们王老师和李老师在相遇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情况?理解、相距、交
叉而过的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讨论:在三种情况下,两位老师行的路程与出发地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相遇时:两人所行路程=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相距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交叉而过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让两位学生演示体会)
3、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独立练习
第141页第16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拓展练习
第141页第18题及思考题。

第八课时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练习题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输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2)8×(11×125)(3)25×11(4)72×125
(5)54×99+54(6)3900÷25÷4(7)(100+4)×25(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律(6)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3、填空
1、2、3、4、题为小数的基本题,再次强调公式重要性。
5、6题为小数提高题,应用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
1)3.05千克=()克9千米56米=()千米7千克60克=()千克
20平方米3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6元7角5分=()元=()角=()分
2)八十亿七千五百万吨写作(),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
3)7.094保留两位小数约是(),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4)把10.35扩大100倍得(),再缩小1000倍是().
5)由3个十万,4个百,5个十组成的数是(),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4、选择:
(1)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1.20分米1.02分米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
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5百位上的1是百分位上的1的10000倍.()
(2)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
(3)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实践操作
(1)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正确找出平移后的位置后用数对表示。
(2)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
6、解决问题
1.有两个粮食仓库,如果第一个仓库运走2.5吨,两个仓库存粮一样多,已知第二个仓库存
粮原有5.02吨,原来两个粮库共存粮多少吨?

2.师傅每小时生产机器零件64个,徒弟每小时生产48个零件,师傅3小时生产的零件,
徒弟要几小时完成?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20米,宽60米,如果每12平方分米种一棵西红柿,这块菜地一
共可以种多少棵西红柿?如果每棵西红柿收3千克,一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
4.一个服装厂5天生产西服850套,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生产西服多少套?(一个月按30天计算)

5.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2筐梨,每筐苹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6、某工地需水泥240吨,用5辆汽车来运,每辆汽车每次运3吨,需运多少次才能运完?(用两种综
合式解答)
7、同学们参加植树劳动,四年级共有96人,每人栽3棵树,五年级有87人,每人栽4棵树,
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栽树多少棵?
8、.第一小组6个同学数学测验的成绩分别是:86、79、98、100、89、94,算一算他们
的平均分是多少?
9、.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
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公园里有松树64棵,比柳树少16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柳树棵数和的3倍,公园里
有杨树多少棵?
11.儿童节时两组同学用3小时共做花240朵,第一组每小时做44朵花,第二组有6人,
平均每人每小时做花多少朵?
12.民工队修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84米,34天可以完成,结果每天修102米,可以提前
几天完成?
13.一块长方形菜地面积是1公顷,长125米.一块麦田长250米,这两块地的宽相等,
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1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两小时行了90千米,第三小时行了48千米,正好到达
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5.果园收一批苹果.用小筐装每筐能装25千克,需要28个筐,如果改用10个大筐装,

还要剩下50千克.平均每个大筐装多少千克?
1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
时行5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可以相遇?

17.徒弟每天加工零件25个,师傅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比徒弟的3倍少8个,师傅每天加工
零件多少个?
18.永福街小学一年级有男少先队员47人,女少先队员比男少先队员多15人,四年级少
先队员的人数正好是一年级的2倍。四年级有少先队员多少人?

19.红旗童装厂计划生产3500套童装投放市场,第一缝纫小组每天生产65套,第二缝
纫小组每天生产80套,两个小组共生产了20天,还剩下多少套没有生产?

20.振华养殖场有鹅530只,鸭的只数是鹅的3倍,鸡的只数比鹅和鸭的总数多80只,
鸡有多少只?

21.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慢车先出发2小时,快车才从另一地方
相对而行,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2.食品盒厂原来每天生产食品盒600个,由于必进了生产设备,现在每天可以多生产食品

盒120个,照这样生产18000个食品盒,可以比原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3、一本故事书,丁丁前3天平均每天看23页,后6天平均每天看28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24、张师傅每小时做18个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做20个零件,两人同时工作,6小时后完成,

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25、某超市上午运进大白菜130千克,下午运进的比上午的2倍还多50千克。超市上午比下午少运进大白菜多少千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训练》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训练》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训练》数学教案

第6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单元综合训练

【教学内容】:教材第91页、“练习十八” 。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正确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用商的变化规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举例说明吗?

1.组织学生翻阅教材,小组交流,归纳整理,然后分小组汇报。

2.由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本组的整理成果。

3.组织学生评议:你认为哪个组整理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4.教师通过回顾,引导各组继续完善各自整理的成果,进一步回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二、知识运用

1.复习口算:教材第91页第1题。

学生口算,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小结口算方法。

2.复习笔算:教材第91页第2题。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并集体订正。

3.复习商的变化规律:教材第91页第3题。

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再汇报。

4.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除法的问题:教材第91页第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求“176元最多能买多少棵树苗”是求什么问题?

可以怎样解答?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归纳方法后板书?算式。?

方法一:

176÷16=11(棵)

11÷3=3……2(棵)

11+3=14(棵)

方法二:

176÷(16×3)

=176÷48

=3……32(元)

3×(3+1)+32÷16

=12+2

=14(棵)

哪种方法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八”第3题。

接着往下算,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教材“练习十八”第6题。

从表里你知道些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回顾:速度×时间=路程。

4.教材“练习十八”第4、5题、7~10题。

先自己独立练习,不会做的或有问题的可以小组议一议、说一说,交流方法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对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商的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角教案(西师版)


第四单元: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线段、直线和射线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并在生活中举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实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准备学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图形?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学生:我看到图中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量衣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教师:(教师介绍同时,课件同步闪烁图中相应图形)图中的确有很多数学图形,比如:①砖块、门、木板……的形状是长方形;②桌面……的形状是正方形;③篱笆……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④窗户、木桩横截面……是圆形;⑤还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线。(板书:线。)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研究线段
(1)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抽象出线段的过程),我们把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画下来就得到一条线段。请仔细观察这条线段,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汇报:我发现线段是直直的,它的两边有两个点。(课件显示:线段:直直的,两个点)
教师:这两个点叫什么知道吗?
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点叫做端点(课件显示:线段从一点起到另一点止。),即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2)指端点,测长度
教师:(拿起数学书,同时课件出示数学书封面)实际上数学书封面的四条边都是线段。同桌指一指这四条线段的端点分别在哪儿?再摸一摸这四条线段有什么感觉?最后量一量这四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并记录相关数据。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①指一指端点(边指边说);②摸一摸,说感觉(感觉线段是直直的);③量一量,说长度(教师用课件闪烁相应的边,学生说出长度)。
教师补充强调:看来啊,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它的长度可以测量,这是线段的又一个特点。(课件显示:长度有限,可以测量。)
(3)举例子,估长度
教师: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这样的线段?(课件显示)
学生自由举例,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教师和全班同学判断。重点看学生所举实例是否是直直的,有没有两个端点,能否估计出大约的长度。
(4)画一画,作比较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先在练习本上画两个点,再在两个点之间画线。看你能画出什么样的线?(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我在两个点之间画了曲线、弧线、折线、线段……
教师:(课件同步显示)对了两点之间可以画出很多线,比如说曲线、弧线、折线、线段……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些线,你觉得什么线最短?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线段最短。
教师:(课件显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请同学们量一量你画的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多少?
学生测量以后汇报,再次感受线段的长度可以度量。
(5)按要求,画线段
教师:请在练习本上再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完成后指名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研究射线
(1)观察思考
课件显示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线段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我发现线段向一端延长了。
教师:如果一直这样延长下去,会得到一条怎样的线?(课件显示再次延长线段)
学生:会得到一条直直的,很长很长的线。
教师:有多长呢?能量出它的长度吗?这条线有端点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不知道有多长,不能量出它的长度,它有一个端点。
(2)揭示概念
教师:其实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射线(课件显示:射线。)。想一想射线有什么特点?
学生:射线是直直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往没有端点的一端无限延长,长度不可以测量。(课件依次显示射线的三个特点。)
(3)举出实例
教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射线吗?
引导学生回答:手电筒、探照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射线。
3.研究直线
(1)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了一条射线。如果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一条怎样的线呢?它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小组讨论。
课件演示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学生观察并小组交流。
学生:会得到一条直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的线,它的长度不可以测量。(课件依次显示直线的三个特点)
(2)揭示概念,举出实例
教师:对了,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课件显示:直线。)。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线是直线?
引导学生说出:地平线、海平面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
(3)按照要求,画出直线
教师:现在我们来画直线。请在练习本上先画一个点,再过这个点画直线,看你能画多少条直线?(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画好后汇报:能画无数条直线。(课件演示能画无数条直线)
教师: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课件显示),过两点呢?试试看。(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画两个点,再过这两条点画直线,画好汇报:只能画一条。(课件演示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师:看来啊,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教师:线段、射线、直线都是线,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大家用列表法比较一下,并小组交流。(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以下表格提示分组比较交流,汇报后完成如下(课件随学生汇报显示相应内容):
名称相同点不同点
端点长度
线段直直的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可以测量。
射线一个端点长度无限,不可以测量。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不可以测量。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1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教师:弄清楚了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
汇报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2.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判断后说明理由。
3.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3题(2)小题。(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画了线段,画了直线,就是没有画射线。现在我们来画一画射线。
学生按要求画射线。画完后指名上台展示。
教师用课件展示两种画法:①往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问学生组成了一条什么线?(直线)②往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问学生组成了什么图形?(角)
四、拓展延伸
1.完成思考题。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老师这儿有一组线段,谁能数得清有多少条?
学生尝试数线段,数完后指名汇报:多少条?怎样数的?学生相互补充得出正确答案:10条。
2.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①角的概念及组成;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重点】
①量角时读数的方法;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硬纸条,一颗钉子或图钉;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准备学习
教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初步认识了角。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数学书64页图1的角),这些图形都是角。角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画一画角。
教师口述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先画一个点,再以这个点为端点画出两条射线,画好后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
学生画好后,展示优秀作品,并范画一个角在黑板上。
二、引导探究、主动学习
1.再次认识角
(1)角的形成
教师:请仔细观察你所画的角,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引导学生说出: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
教师:谁来指一指。
学生上台指认角的各个部分,指认后教师在相应位置板书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角?
引导学生说: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边。(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角的概念)
(2)角的判断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一起来看看哪些是角?
课件出示数学书69页1题,学生独立判断后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特别强调,图形5也是一个角,它是一个周角,它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课件显示)。)
(3)角的举例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角,谁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角?
学生自由举例,教师和其余同学判断。
(4)角的符号
教师:生活中的角还真不少!为了书写的简便,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如黑板上的这个角我们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请你在你所画的角上标一标、读一读。
学生标注并读。
(5)角的大小
教师:同桌比较一下你们所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比较后发现:不一样。
教师:看来啊,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度量(同时出示量角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2.认识量角器
(1)小组学习
教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并按屏幕的提示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学生按要求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
②我们知道整个圆表示360°,那么量角器最大能表示多少度?为什么?
③在量角器上是怎样表示1°的?
④在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线,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0°、30°、60°、90°、180°的刻度线吗?
⑤有的量角器上有内外两圈刻度线,你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
⑥量角器上除了刻度线以外还有一个中心点,也就是量角器所在圆的圆心,你能找到这个中心点吗?
(2)汇报交流
学生完成后,指名结合课件逐一汇报,其余小组补充,通过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
①量角器是半圆形。
②量角器最大能表示180°,因为整圆是360°,半圆是整圆的一半,所以用360°÷2=180°。
③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
④略(有两种找法:左起和右起)。
⑤表示量角的时候既可以从左边量起,也可以从右边量起。
⑥略。
3.用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教师:认识了量角器就可以用量角器来量角了。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量角器量一量数学书65页例1的角,看一看你能想出几种量法?量好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量角,并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
完成后,指名不同的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最后课件显示怎样量角(两种方法),可让学生边说教师边操作。
(3)总结方法
教师:看来啊,量角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请同学们分组议一议,用量角器量角要注意什么?(课件显示议一议的要求)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要注意两重合,再读数。也就是先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读出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学生汇报,课件显示量角时的注意事项)
4.尝试量角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每个角的度数。(课件分步出示数学书70页3题)
学生完成汇报,汇报时补充提问:读数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读数时要注意把哪边看作0刻度线,就从哪边读起。
(2)用量角器量下面角的度数。(课件出示数学书70页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不台展示汇报,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教师:看看老师是怎样量的?(课件展示量以上角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加深理解
1.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1题。(课件出示)
(1)做活动角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量角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条和图钉。仿照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1题的方法做一个活动的角,看看做好的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尝试做角,做好让部分同学上台汇报展示,说说这个活动的角的特点,使学生明确:拉动角的两条边,就可以把这个角变大变小。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拉一拉屏幕上的角,边看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课件显示拉动角的两条边,使角变大、变小。)
引导学生说出: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关吗?边越长角越大吗?
学生大胆猜测,教师不必急于公布答案。
教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将一个角的边延长,角的大小不变)
教师:看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生补充:无关)(课件显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练习(提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量一量)后校对答案。(课件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关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想提醒大家些什么?

平角、周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6、67页,第70~71页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周角的形成。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准备学习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量角,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和三角板,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几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把每个角的度数记录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这些角都是些什么角?(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动手操作,并记录数字,同时判断各自是什么角。
学生完成后结合课件汇报测量结果及说出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平角
(1)拼钝角
教师:等于90°的角是直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那比直角大的是什么角呢?
学生:钝角。
教师:三角板上有没有钝角?
学生:没有。
教师:那你能用两个三角板想办法拼出一个钝角吗?试试看。(课件显示活动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拼钝角,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让不同的学生说说不同的拼法。最后课件展示用三角板拼成钝角的四种方法。
(2)拼平角
教师:如果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在一起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角呢?(课件显示拼角要求,并闪烁两个三角板的直角)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显示两上直角拼在一起,并闪烁拼在一起的角)
教师: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角?
学生:平角。(如若学生不知,则由教师告知)(课件显示:两个直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
(板书:平角)
(3)认识平角
教师:想一想平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平角是180°,因为它是由两个直角拼成的,就是90°×2=180°。(课件显示)
教师:真聪明。哪位同学上台来指一指,拼成的这个平角的顶点在哪里,它的两条边又在哪里?(课件显示要求)
学生上台指认拼成平角的顶点和边,教师及全班同学判断。(学生指认后课件展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画平角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拼成的这个平角的两条边,你有什么发现?(课件显示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它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课件显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办法把这个平角画下来吗?谁来说说方法。
生1:先画一条直线,再在中间打一个点作顶点。
生2:先画一个点作顶点,再往相反的方向引出两条射线。
教师:其实啊前两天认识射线的时候,我们就画过平角。我比较赞同第二个同学的画法。先画一个点作顶点,再……(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范画平角)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平角。
教师:1个平角等于180°,是指从哪里到哪里的夹角是180°呢?
指导学生标注好角两边之间的弧线。(注意说明有两种标注方法)
(5)归纳总结
教师:下面我们来量一量数学书66页下面三个角的度数。量完以后再比较一下左右两个角与中间的角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完成后小组交流。
指名学生结合课件汇报展示,并让学生说说三个有分别是什么角。
教师:你们能分别用一句来说一说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吗?
学生:等于90°的角是直角,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的角是钝角。(课件显示)
教师:大于90°的一定是钝角吗?怎样说更合理?
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不一定,平角也大于90°。所以大于90°小于180°的角是钝角,这样说才合理。(课件显示)
教师:那等于180°的角是?(学生补充:平角)(课件显示)
2.认识周角
(1)初识周角
教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不同的时刻也会组成不同的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依次出示以下画面)1点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夹角是什么角?2点呢?3点呢?5点呢?6点呢?如果分针从12出发走一周,又回到12的位置所成的角是什么角呢?一起看一看。
引导学生说出(课件同步显示):1点是锐角,2点是锐角,3点是直角,5点是钝角,6点是平角,分针转一周是周角(如若学生不知,由教师告知)。(板书:周角)
(2)自学周角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67页,在67页的上半页找一找什么是周角,并读一读。
学生按要求自学。
教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周角?周角是多少度?1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又等于几个直角?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汇报。(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答案)
教师:(课件出示一周角)谁上来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在哪儿?
学生上台指认(学生汇报后,课件用不同的颜色展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强调:周角并非只有一条边,而是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课件显示)
教师:周角360°是指从哪里到哪里是360°呢?
学生上台指认。
(3)尝试练习
①想一想,填一填:
1周角=()平角=()直角。(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②给角排队:
教师:(课件同步显示)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角?你能给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吗?
学生: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钝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课件分步显示答案)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1.课堂活动
(1)剪一剪,拼一拼。
课件出示:数学书67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分组完成后汇报,教师小结: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和是180°。(课件分步显示结语)
(2)课件出示:数学书67页课堂活动3题。
同桌活动后指名全班汇报展示。
2.再次练习
数学书70-71页5-8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独立完成后,校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的角?你有哪些收获?

画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时怎样确定角的度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用量角器测量了三角板上角的度数,一起来回顾一下。
学生结合课件回顾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用三角板画角。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用三角板画角
(1)画30°、45°、60°和90°的角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课件显示)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课件出示讨论要求)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和老师一样,先来看看老师怎样用三角板画30度的角。
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30度的角。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简要板书在黑板上:一找、二定、三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2)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2.用量角器画角。
(1)引入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40°的角、140°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那用什么工具可以画出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量角器来画。
(2)讨论
教师: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40°的角?(课件出示思考要求)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用量角器画角的四个步骤。)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课件闪烁第3步)
(3)示范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教师用课件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课件显示)
(4)练习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量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5°、140°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课堂活动第1~3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如此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11、12题可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72页角的相关知识,完成教科书第72页第13-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有关角的初步知识,提高学生画角、量角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梳理角的初步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几个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同学们,请翻翻数学书第60-72页,看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学生分小组汇报本单元的所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同步整理板书:
二、夯实基础,巩固提高(课件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在下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请将图形番号填到相应的括号里。
直线有(),射线有(),线段有()。
2.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我画了一条长5cm的直线。()
(2)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
(3)下午3时整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是90°()
(4)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5)大于90°的角一定是钝角。()
3.把下面角的度数分别填在合适的圈里。
124°,10°,100°,178°,99°,64°,3°,29°

锐角钝角
4.请用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并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分别说一说它们是什么角。
135°75°120°180°
课件出示以上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三、拓展提高,促进发展(课件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3题。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数学书上量出下面各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在表中。
学生自主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教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4题。
学生审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针刚好走一个平角,那分针后来指着哪个数字?那小玲是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的?
3.课件出示第72页第15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得越开角越大,两条边合得越拢角越小。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3.商的变化规律。

二、主要变化 ppt (还有一些细节变化)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

2.增加了例题或习题:

再如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商5。

出示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具体内容

(一)口算除法

例1、例2:口算除法。 (算式的正确写法)

因为“四舍五入”法都是把除数看做整十数来试商,所以这里安排了这两个口算例题来为后面的笔算除法的试商作准备。

例1是借助小棒图,从包含除的角度来理解算理,例2则脱离了小棒直观图,但也是从包含除的角度来理解算理,抽象程度更高。两个例题之后的想一想,各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意在巩固口算方法,同时为后续学习试商做好铺垫。

(二)笔算除法

7个例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商一位数,包含例1到例5,第二部分是商两位数的,包含例6和例7。其中,商一位数的重点是讲试商的方法。

1. 例1、例2。

例1教学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重点是借助小棒图的直观支持理解“商为什么写在个位”的问题。

例2教学整十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重点是理解“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道理。并给出结论式总结。

2. 例3:“四舍法”试商。

例3 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试商, “把21看作20来试商”的方法,并把试商的思考过程放在虚线方框里,同时给出完整的除法竖式。第1小题不用调商,第2小题则需要调商。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在试商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调商,怎样调商等问题,教材在虚线框里给出了试商、调商的过程。

3. 例4:“五入法”试商。

例4教学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在试商的过程中需要调商。教材在虚线框里把调商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商和调商的方法。最后,通过“你做的对吗?请验算一下。”自然引出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

练习 3张

4. 例5:灵活试商。

例5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当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又不接近整十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往往需要多次调商,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灵活试商。教材呈现了三种方法,分别通过虚线框展现试商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练习 2张

5. 例6: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重点是弄清楚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教材用虚线框呈现除的过程,重点突出两个问题的探究:第一次除得的商写在哪一位上?第一次除后的余数表示什么?进而理解并掌握商的书写位置。

6. 例7: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7教学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即当余数不够除时商0。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个位写0的道理。最后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验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完7个例题后,教材呈现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概括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7. 例8:商的变化规律。

例8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渗透初步函数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材安排了3个层次来引导学生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第三层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呈现了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的结论,并通过小精灵的引导,进一步理解商不变的性质。与实验教材相比,商的变化规律的编排 层次更清晰 , 结论更明确。

8. 例9、例10: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例9和例10是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新增的内容。例10特别关注了简便运算中余数的处理问题。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讨论余数是4还是40,并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在简便运算中对余数问题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口算教学。

口算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将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探索口算方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二是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注意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可以组织“对口令”“摘苹果”“拔萝卜”“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试商的方法是笔算除法的重点内容,教学中不能把现成的方法结论让学生去记忆,也不能忽视对计算方法的概括总结,要通过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经历算理算法概括总结的过程。教材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用虚线框的形式完整呈现试商过程,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以记录讨论结果的方式呈现不完整的试商方法,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试商的过程,既可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试商方法,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笔算除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而当被除数和除数具备一定的特点时,可以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如教材在例题中就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此外,在练习中教材多次安排了“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与除数的特点,发现灵活试商的“小窍门”。如第79页第10题、第80页第18题、第82页第4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去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数字特点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s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s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课时方案设计

课题寓言两则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目标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邯鄣学步>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4、能正确理解“姿势、优雅,顽固”等词语的意思。

5、能正确、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教具准备

教学难点寓意的理解教法

教学方案设计修改意见

第一则《滥竽充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教学后记:

第二则<邯鄣学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姿势、优雅,顽固”等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邯鄣学步>所包含的道理。

3、能正确、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讲故事。

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2、解释“优雅”“一扭一摆”

3、指名做动作

4、你从这个动作体会到了什么?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什么决定呢?

6、现在,你认为他做的对吗,为什么?

7、那么,你从他学走路的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8、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配音讲故事。

五、教师总结

你们从这位学步者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六、布置作业

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事。

教学后记:

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课时方案设计

课题24、米芾学书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目标1、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准备

教学难点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教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方案设计修改意见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米芾的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老师说道:“这就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板书:米芾学书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教学后记:

1、

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课时方案设计

课题语文百花园六教学时间课时

学习目标1、区分音形相似的字,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3、懂得交朋友的重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4、通过阅读平台中的短文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通过能说会道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交际能力。

6、通过笔下生辉,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准备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难点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教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教学方案设计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谁的花朵开得最鲜,开得最艳!

二、分项训练

语海畅游

1、汉字真有趣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两幅图画)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画,它们有什么不同?再读读泡泡框的内容,你能说说图画的意思吗?

(2)请同学们看看第一幅图画,比较图画和相应的字体,你发现了什么?第二幅图又是怎样的呢?

[在观察、比较中明白两个字是怎样造出来的。]

(第一幅图说明“即”的造字过程,画的是一个人嘴对着装满美食的容器,表示“就餐”所以“即”有“接近”“靠近”的意思。第二幅图说明“既”的造字过程,画的是一个人头背着装满美食的容器,表示“吃饱了”,所以“既”有“完”“已经”的意思。)

(3)(板书:即既)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两个字,谁能为这两个字组词呢?

2)你还知道哪些形近字的造字过程呢?说一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来汇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读一读,体会带点词的意思,互相说一说。(课件出示)

这是妈妈给我买的鞋,可结实啦!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不结实。

玉石经过琢磨(zhuómó),变得更加光华美丽。

米芾认真地琢磨(zuómo)字贴。

锅里的水沸腾了。

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其他同学想一想,这几个句子都是什么意思呢?

(2)句子的意思我们了解了,可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又会有哪些不同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讨论讨论,看看你有那些看法。

(3)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

(结实:第一句中是“牢固,耐穿”的意思。

第二句中是“勇敢,坚强”的意思。

琢磨:第一句中是“打磨”的意思。

第二句中是“思考”的意思。

沸腾:第一句中是“水烧到一定的温度,热气上升。”

第二句中是“气氛热烈”)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说一说。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搜集不同汉字的造字过程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再次走进“语文百花园”,不但与那里各族的友谊格言相聚,还要去“向奶奶学语言”。

二、分项训练

1、积少成多

同学们,你们喜欢格言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组。

(课件出示)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藏族)

骑快马的,感觉不到路远;朋友多的,感觉不到困难。(鄂伦春族)

有朋友的人,像草原一样宽广;没有朋友的人,狭窄如同巴掌。(蒙古族)

智慧不凭年龄凭心灵,友谊不在一时在平时。(维吾尔族)

(1)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格言出自不同的民族,而且与友谊相关的。)

(2)谁能说说每句格言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第一句是说树长得直,它的作用就大,人如果要正直,就有许多人愿意跟他做朋友。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广结朋友,朋友越多,困难就越容易解决。

第三句是说有朋友的人,心胸开阔;没有朋友的人,心胸就狭窄。

第四句是讲人的智慧不在于年龄的大小,也就是说并不是年龄越大就越有智慧,而在于是否爱动脑筋。一时友好不是友谊,平时经常的关心帮助才是真正的友谊。

这四句格言说明了朋友的重要,并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1)请同学们再多读几遍格言,能试着背下来吗?

(2)你好知道哪些有关友谊方面的格言,说给同学们听听。

2、阅读平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我向奶奶学语言》,边读边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短文,思考:奶奶的话好在哪里呢?小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读文,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可结合短文中的句子来理解,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

(4)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鼓励学生质疑,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这节课,老师在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真正的友谊,还懂得了学习语言的好办法,你呢?

2、查阅资料或上网搜集更多有关友谊的格言。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又要和你见面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位同学丢了一支和你同样的一支钢笔,他责怪你私自拿了他的东西,你受到了委屈,心里会怎样呢?(难过)

再比如,你走过有果皮纸屑的地方,没有弄清楚情况就批评旁边的同学不讲社会公德,使别人受到委屈;后来知道不是他乱扔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内疚)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确定自己最想说的内容。

(3)不论是你受到了委屈,还是你委屈了别人,该怎么办呢?

(4)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适时出示泡泡框的内容。

1)我要把自己受到委屈的事情说清楚。

2)向别人说明情况,不要着急,要有礼貌。

3)向别人道歉,态度要诚恳。

(5)确定好了自己要说的内容,又懂得了表达的方式方法,就先说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吧!

(6)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是否把事情说清楚了,是否有礼貌,态度是否诚恳。]

(7)教师小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委屈可以向别人解释,委屈了别人要向别人道歉。

2、笔下生辉

启发谈话,揭示主题

(1)在“能说会道”中,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情,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

(2)习作内容:

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并写一写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然后写一写自己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向别人道歉的。

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在众多的事情中,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要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情。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通过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写得也真实、感人。你觉得自己又有了那些进步呢?说一说。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把除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大了要调小,试商小了要调大。(四舍商大舍去1,五入商小加上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三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商是两位数。

5、商的变化规律(一),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就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6、商的变化规律(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反而除以(或乘)同一个数。

7、商的变化规律(三),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非0的数,商不变。

8、解决问题 :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总价÷数量=单价

③总价÷单价=数量

9、在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 ÷ 除数 = 商……余数;

被除数 = 商 × 除数 + 余数。

商 =(被除数 - 余数)÷ 除数;

除数 =(被除数 - 余数)÷商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相交与平行教案(西师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97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