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西师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西师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三单元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1-42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M.jAB88.cOm

导入
新课
(导)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
教师将一段电线画在黑板上,并明确:这就是线段。
结合电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有2个端点、直的(先让学生观察、口说,在集体归纳)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在两点之间画线(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纸片上画),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结合黑板上的板演图(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补充)进行集体交流: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2.学习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尽量让学生说),并在黑板上演示。
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学习射线。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强调不可能画完)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条线的基本特征:1个端点,直的,无限长。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交流
展示
(展)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引导学生从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并完成下表:
端点是否直是否有限长
线段有限长
直线无限长
射线无限长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度量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3-44页。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角的度量方法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同桌互相展示,教师巡视。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角。
教师问:这些角是怎样形成的?
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佼佼的边。
教师明确: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并给黑板上的角命名“<1”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主
合作
(学)
1、认识量角器
教师: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量。
教师出示量角器。
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量角器讲解: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0度、30度、60度、90度和180度的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完成课堂活动的2题)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2个角,并提出任务:用量角器量这些角。
学生讨论: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3.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教师:这条线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交流
展示
(展)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巩固
提升
(练)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角的分类

内容教材第45、46页,练习十一第4~6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认识角的种类

导入
新课
(导)教师提问激趣: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自主
合作
(学)
1?学习平角。
教师引导学生把两个直角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感受形成的新角。让学生说出这个角的特点: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教师明确:这样的角就是平角。
引导学生填写:1平角=()直角,1个平角=()度
2、学习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学生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边的佼佼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左边的角小于90度,右边的大于90度)
教师直接指出: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的角叫钝角。
3、?学习周角。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特殊的角。
教师用活动角演示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的过程,同时又在黑板上板演。

交流
展示
(展)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两条射线完全重合在一起,即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
教师:一个平角是180°,两个平角是360°。
教师:这样的角是周角,一个周角是360°。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集体订正
巩固
提升
(练)指导学生完成第45-46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惑?

画角

内容教材第46、47页,练习十一第7-12题。课型新课课时第课时
学习
目标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
重难
点用量角器画角

导入
新课
(导)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自主
合作
(学)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交流
展示
(展)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巩固
提升
(练)46-47页课堂活动第1~3题
学习
评价
(评)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导学案(青岛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主赛场设在青岛浮山湾。大家已经知道为了给运动员创设洁净的比赛环境,清淤船对海湾进行了淤泥处理,同样,为了让观众在松软的沙滩上观看比赛,筛沙车已经在沙滩上忙碌起来了。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课件出示教科书情境:清理海水浴场
1.谈话:你能从图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
2.谈话: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因为图片上只告诉了我们筛沙车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提问题无法下手,因此这里要尽量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
3.很多同学想知道筛沙车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总量。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
谁想现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是否还存在着更有研究价值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课件出示统计表:
工作效率清洁沙滩面积(平方米/分)80808080……
工作时间(分)153060120……
工作总量清洁沙滩总面积(平方米)
1.下面咱们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学又快又好得把统计表填完整。
2.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随机板书,并在课件上依次显示答案。
80×15=1200
80×30=2400
80×60=4800
80×120=9600
3.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从统计表和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随机深入小组引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左往右看,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呢?能具体说说扩大和缩小多少吗?能结合乘法算式,运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来描述这种变化规律吗?)
4.学生汇报交流。
四、展示点评总结提升
总结规律并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规律运用(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先口算出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看看根据这一规律能不能不用计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
2.直接写得数(第2题。)
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一道都用积的变化规律加以说明。670×350=这一题初步感知,第二课时将重点研究)
3.学以致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咱们一起研究了这辆筛沙车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

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西师版)


班级:姓名: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1.①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百万是一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十个亿是十亿,十个十亿是一百亿,十个百亿是一千亿……。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②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从右起往左,数位顺序表里的数位是按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排列的。从右起往左的第一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第二位是十位,计数单位是十,第三位是百位,计数单位是百,第四位是千位,计数单位是千,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六位是十万位,计数单位是十万,第七位是百万位,计数单位是百万,第八位是千万位,计数单位是千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位是十亿位,计数单位是十亿,第十一位是百亿位,计数单位是百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③从个位起往左,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叫做数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个级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个级的计数单位有一、十、百、千。万级的数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万级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级的数位有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亿级的计数单位有亿、十亿、百亿、千亿。
2.万以上数的读法:在读数前,一般先分级再读,从个位起往左,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读数从最高位读起,读一个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要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亿级和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并在后面读出“亿”或“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多位数700700007的最高位是()位,是一个()位数,这个多位数左边的7表示7个(),中间的7表示7个(),右边的7表示7个(),这个多位数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以上数的写法:写数从最高位写起,写一个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要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一个多位数读作:四十亿零九百零三万零六十,这个多位数是一个()位数,这个多位数有4个(),9个(),3个(),6个(),这个多位数写作: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时,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
5.①把一个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要先去掉这个数末尾的4个0,再添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时,要先去掉这个数末尾的8个0,再添上一个“亿”字。
②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要看千位上的数字是舍还是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并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字是舍还是入。千位或千万位上的数字是4,3,2,1,0该舍;是5,6,7,8,9该向万位或亿位上的数字入(加)1。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有可能比原数大,也有可能比原数小,不可能与原数相等,否则不叫近似数,其中入得到的近似数比原数大,舍得到的近似数比原数小。
6.①匪警电话是110,查号台电话是114,火警电话是119,急救中心电话是120,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122。
②邮政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李馥乡投递局的邮政编码是635213,其中63表示四川省,52表示渠县,13表示李馥乡投递局。
③小明给家住北京的姑姑打电话时拨的号码是010-8618××××,其中的010是北京的区号;成都的区号是028;达州的区号是0818。
④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数字为行政区划代码(省、市、县),第7至14位数字为出身日期码(年、月、日),第15至17位数字为顺序码(其中第17位数字是奇数时为男性,是偶数时为女性),第18位数字为校验码。我的身份证号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51表示四川省,17表示达州市,25表示渠县,我生于()年()月()日,我的身份证号码的第17位数字是(),是()数,我是()性。
7.计算器的开机键是(),按一下这个键,就接通计算器电源,还可以清屏;关机键是(),按一下这个键,就切断计算器电源;清除数据键是();数字键是();四则运算键是()。
8.①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②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③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9.①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
②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③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减法的性质可以表示为a-b-c=a-(b+c)。
10.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凑整,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158+263+37333+(67+189)479+256+2133+219+117+81
====
====
====
721-362-138326-278+174+137-22835-(435+377)
===
===
===

631-148-231743-(188+243)558+154-258378-69+222
====
====
====

268+393-193632-(232-47)361-274+74234-(153-66)
====
====
====

346+198503+246512-397475-201
====
====
====
11.①两根电线杆之间拉紧的一段电线和黑板的一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限长,可以度量长度。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出无数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②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一条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射线无限长,不可以度量长度。以一个点为端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③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无限长,不可以度量长度。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过三点可能画一条直线或画不出直线。
④一条射线上有n个点,则在这条射线上有射线n条;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在这条直线上有射线n×2条,有线段n×(n-1)÷2条。
12.①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边。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张开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常用计量单位是度,度用符号“°”表示,如37度记作37°。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量,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时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用放大镜或缩小镜把一个角放大或缩小,这个角的度数不变。
②平角的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周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锐角大于0°而小于90°,直角是90°,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平角是180°,周角是360°。1个平角=2个直角,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能拼成一个周角,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先画一条射线,让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按照所要画的角的度数,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画一点,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过刚才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一副三角尺共有4种度数的角,分别是30°的角、45°的角、60°的角、90°的角。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15°的倍数的角,如45°-30°或60°-45°=15°,30°,45°,60°,30°+45°=75°,90°,45°+60°=105°,30°+90°或60°+60°=120°,45°+90°=135°,60°+90°=150°,30°+45°+90°=165°等。
13.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14.①口算700×50,先把这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也就是先算7×5=35,再看这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3个0,就在35的后面添3个0,最后得35000;口算90×480,先把这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也就是先算9×48=432,再看这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就在432的后面添2个0,最后得43200。
②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先用四舍五入法把三位数和两位数都估计成整十数,然后再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342×79≈()×()=(),49×687≈()×()=(),
63×492≈()×()=(),598×31≈()×()=()。
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三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三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例:659
×78
5272………先算()×()的积或()个()的和
4613…………再算()×()的积或()个()的和
51402……最后算()+()的和或()个()的和
④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100×10=1000,999×99=98901。
15.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16.①在空间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有三种:相交、平行、既不相交也不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②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点,这一点是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相邻的两个角组成一个平角,相对的两个角一定相等,这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锐角,那么其余3个角中必定有()个锐角,()个钝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余3个角都是()角。
③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垂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相垂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长和宽)互相垂直。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检验或根据计算出的相交的角的度数做判断。
④能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在同一平面内,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一点或已知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7.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的相对两条边互相平行。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已知)直线的所有直线互相平行;能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已知)直线的所有直线互相平行;经过已知直线上一点画不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8.①为了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分段整理数据,统计的结果可以用统计表表示,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②如何认识条形统计图:首先要认清条形统计图的上面的图名(标题),然后记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中哪条数轴表示什么事物,哪条数轴表示何种数量,再看清直条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最后记住直条的1格表示的数量是多少。条形统计图直条的高低(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直条越高(长)表示的数量越多,直条越低(短)表示的数量越少,数量的多少与直条的宽窄无关。
③画条形统计图之前要先写好条形统计图的图名(标题),画条形统计图的简略步骤是: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数轴),垂足处标上0,然后确定横轴和纵轴的单位长度,通常用横轴(不必从0开始)表示事物,纵轴(必须从0开始)表示数量(直条的1格表示的数量要适当),最后画出直条、标注数量。
19.①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②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③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0.①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是:可以用想乘法来做除法;也可以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后再做除法。
②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是:先根据四舍五入法把除数估计成整十数,然后根据怎样好用口算把被除数估计成整十数。
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是: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除得的商写在十位上,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除以除数,除得的商写在个位上,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应小于除数。
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一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等于或大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时,商是一位数。
21.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②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③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小于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22.①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就除以几;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就乘几。
②被除数乘几,除数不变,商就乘几;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不变,商就除以几。
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非0数,商不变。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23.①不止一种结果,且事先不能确定是哪种结果的现象是不确定现象,用“可能”描述。
②只有一种结果的现象是确定现象,用“一定”、“不可能”描述。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教案(西师版)


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kg。
学生2:另一个村产玉米大约27000kg,产稻谷比班米多18000千克。
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以上四条信息。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汇报时教师用课件同步显示以上3个问题。
……
教师:孩子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探究例1
(1)列出式子,口算结果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课件显示去掉后两个问题,只留下第一个问题。)
学生:260000+320000=。(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课件显示结果)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汇报。(可让学生上台边板书边介绍自己的口算方法)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
学生汇报完各自不同的做法后,教师小结(教师边小结,边用课件展示这两种口算方法):看来同学们的口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一种是把这两个数先改定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再口算。
(3)相互比较,优化算法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闪烁第二种算法。)
(4)尝试练习,初步运用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课件出示问题2)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课件演示算法)
(5)再次尝试,独立练习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课件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算法。
教师小结(课件同步显示结语):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课件同步显示连线方法)。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00”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课件显示答案)
3、想一想、算一算。
4000-300=50000-4000=80000000-6000000=
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一种是先去掉相同个数的0,相减后再添0;一种是把4000看成40个百,300看成是3个百,40个百-3个百=37个百,就是3700。(课件显示答案)
4、独立练习。
数学书练习六36页第3、4题。
第4题在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发现不同做法。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2及第36页练习六5、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估算多位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熟练地进行多位数加减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出示以下各题,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答案。)
开火车,一名学生汇报,其余学生判断。X|k|B|1.c|O|m
同上。
3、省略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6004305970052039800401535
让学生说出求以上各近似数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有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明明,上网查到了这样一条信息。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教师:明明查到一条怎样的信息?
学生:明明查到的是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和2002年退耕还林达2039800公顷。
教师:如果你是明明,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提出问题吗?思考以后,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交流交流。
同桌互动。
教师:谁来发表想法?
学生1:两年一共退耕还林多少公顷?
学生2:2002年退耕还林比2001年多多少公顷?
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以上两个问题。
教师:知道这两个问题分别该怎样列式吗?
学生:算式分别是2039800+401535和2039800-401535。(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这两个算式的数字都很大,算起来肯定比较麻烦。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也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结果。如果这两个算式只需要得到一个大约的值,问题应该怎样变一变?
学生:问题一变为“两年一共退耕还林大约多少公顷”,问题二变为“2002年退耕还林比2001年大约多多尔公顷?”(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变动后的问题。)
教师:加上大约就是要我们对结果进行估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板书课题)
2.引导释疑,探究方法
教师:能估算出2039800-401535这道题的结果吗?四人一组,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课件显示小组学习要求:议一议。)
小组探究。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1:我用“四舍五入”法,把2039800看作204万,把401535看作40万,再用204万一40万,结果大约就是164万。
学生2: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我把2039800看作200万,把401535仍然看作40万,200万-40万,结果大约就是160万。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估算方法。
教师小结:真是聪明的孩子,敢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大家通过讨论,已经找到了多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我们通常就是把两个数看作整万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
3.尝试练习,初步运用
教师:掌握了估算方法,能很快估算出2039800+401535的结果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200万+40万,结果大约是240万。
学生2:204万+40万,结果大约是244万。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课堂活动
完成第35页的课堂活动。
课件显示卡片,学生开火车估算,并说一说估算方法。
2.独立练习
练习六36页5、6题。(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汇报时课件显示答案)
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6题学生在分组完成的基础上汇报。注意启发学生提出估算的问题并计算。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怎样进行多位数的估算?(用四舍五入法把多位数看成是“整万数”再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一)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准备学习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生:算盘)
课件显示算盘。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算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不过现代人们拥有更方便的计算工具——计算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计算器。)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了解计算器多媒体
课件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99
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
(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
学生:计算器。(课件闪烁此选项)
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
学生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
学生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
学生:(略)
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课件显示计算器优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
2.认识计算器
(1)说一说:①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计算器,你认识上面的哪些按键,小组内说一说。②上台给班上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计算器和自己认识的按键。
(2)认一认:课件出示计算器示意图,教师指,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教师适时介绍相应按键的作用。
……
教师:计算器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这些是计算器的功能键,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会用到这些功能键了。
3.探究例1
(1)初次尝试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181+63,181-63。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收集问题。完成后请学生上展示台。
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显示“244”。(学生边说边演示)
教师:刚才有同学有疑问,请把你们的问题告诉大家。
学生1:如果我们要用计算器计算下一道题,该怎么办?
学生2:按一下开机键,因为开机键可以清屏。
(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对了,我们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屏幕上的数据消除变为“0”,这样才好进行下一次计算。
(2)再次尝试
教师:181-63,你们又怎样按计算器的呢?
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结果“118”。
教师:181+63输成了181+53,该怎么办呢?
学生1:按“CCE”,清除“53”,再输入“63”。
(上台演示)
学生2:还可以用再加10的方法。
学生3:还可以按开机键,然后重新输入“181+63”。
教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三、课堂活动、加深理解
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数学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授课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题旋转与角
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析本课教材特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析在此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各种包含平角和周角的图形,这对学习周角和平角有较大的帮助。



念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标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点、

点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难点: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
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
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时间教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一、自主学习、合作评价

二、呈现目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针对问题、展示交流、有效指导

四、问题训练、规范指导

五、归纳概括提升意义
3分
2分导入练习
当堂检测
(根据教学时间,教师随机处理)

谈收获口头导课

1、点拨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巡视指导,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评选优秀小组。
回顾学过的图形,直观观察。

一、认识平角、周角1、动手操作活动角2、汇报总结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能举一反三,运用新知

练习巩固。

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设计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数学学科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年级四年级上册课题旋转与角授课教师徐佳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难点: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主要导学过程教学
环节时间分配活动内容导学策略与方法备注
一、
激趣导入
3分1、角可以分为()角、()角、()角。
2、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二、
探究新知

20分【问题1】1、用准备好的角,旋转成平角。
得出结论:当两条边成一条直()时,所成的角就是()角。
2、用准备好的角,旋转成周角。
得出结论:当旋转一周后,角的一边与另一条边()时,所成的角就是()角。
【问题2】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角画角范围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问题3】明确关系。
1周角=()平角=()直角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由每组学科长收集、整理数据并做好记录。小组全部完成后汇报。
三、
当堂检测

按照要求完成活动单问题检测部分

15分1、判断
(1)一条直线就是一个平角。()
(2)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3)一个角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4)角的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着端点旋转到与固定的边成一条直线时,就形成了一个平角。()
2、数一数,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个角
3、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什么角?
3时()角6时()角
9时()角11时()角
2时半()角9时半()角
12时()角2时45分()角
先独立完成,再选出学生代表展示答案,全班评价。
四、
小结与评价2分总结学习过程
个人谈收获。
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笔算练习导学案(青岛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教学目标:
1.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成三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一、预习学案:
1.投影出示口算练习
11×4075×20220×3
14×526×33×800
4×32032×4230×2
50×10101×8302×4
2.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打上“√”
328×18□295×42□405×11□
596×19□321×22□187×49□
3.笔算练习
148×15375×24603×26
240×80850×12309×50
集体反馈,学生选取1题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导学案:
1.教科书39页第6题填表
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综合练习题。
(1)学生先根据提示认真审题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
(2)交流填写的方法,说算理。
2.教科书40页第9题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叙述题意,自主解决
(2)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运用估算的方法及判断依据。
3.教科书41页第11题
(1)叙述题意,自主解决
(2)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同桌互相解答,集体订正。
4.教科书41页第12题
(1)理解题意,自主解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问题,进行交流
三、课堂检测
(1)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到野外采集树叶标本。
第一小队14人,每人采集31枚,
第二小队15人,每人采集30枚,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解答
(2)鲜鱼25元/千克海捕对虾每千克的价钱是鲜鱼的5倍
①买120千克鲜鱼,拿2500元够吗?
②对虾一共卖了多少元?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教科书41页聪明小屋
(1)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解答。
(2)组织评价、交流。
五、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算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四上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品味词句,通过抓重点句指导个性化的朗读,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2、在拓展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懂得美好的东西与别人共享自己会更加快乐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分析: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童话故事是作者发挥了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对进行合理的推测,展现了人物的美好情感,及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不是生活中的事情,没有事实依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出示字词:(10分钟)

二、畅谈童话,引出课文。(5分钟)

1、出示“童话”二字,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回忆看过的童话。

2、“今天我们也要走进童话的世界,认识一个新的童话人物——巨人,去看看《巨人的花园》”(揭示课题——课题5个字以鲜花为背景拼成一个圆形大花园)。

3、学生自读课文。

二、由乐入境,由影入文。(15分钟)

本片断以音乐动漫创设电影场景:

场景一:我们已经走进了巨人的花园,听,美妙的音乐响起来了,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花园画面)

场景二:师生一起欣赏巨人美丽的花园,花园鲜花盛开、绿树成荫,还有许多小孩在里面玩耍,欢快的音乐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场景三:音乐声与欢笑声戛然而止,沉重的脚步声响起,紧接着巨人的怒骂声、砌墙声、钉钉子声相继响起。

1、巨人来了害怕吗?为什么(生从巨人的声音、外形上加以联想描绘)

2、愤怒的巨人一边砌墙一边还会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你会说吗?

(生表达,师着重在语气、动作上加以引导,通过个性化发言加深对巨人的印象)

三、图文并茂,以诗带文。

1、屏幕出示第六自然段,学生自读,通过背景图案的对比变化以及风雨声的渲染,出示问题“你注意到什么?”

①冷:北风呼啸隆冬来临瑟瑟发抖——从词语上加以朗读指导

②孤独: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啊……”——抓句子进行个性化表演读,深入理解巨人内心的“孤独”与“荒凉”。

③发现对比句:村子里的春天景象与花园内的春天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2、续写童话诗

“墙砌起来了

孩子走了

四、妙吟佳词,紧扣文眼。(5分钟)

1、学生快速默读七八自然段,用笔划出喜欢的四字词语

2、出示“明媚阳光是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鲜花凋谢是

绽开绿芽是”

[设计分析]由于这两个自然段中描写花园景物变化的很多语句在文章中的其它段落出现重复,但这两个段落中去有许多较好的四字词语,为了重点抓住这个知识点,即使同学们掌握这些好词,又借这些词带动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这两块内容以重点词穿针引线,通过给词语对同类词的形式进行学习。

3、出示写小男孩的语句,加以指导朗读。

五、再续诗篇,画龙点睛。(5分钟)

1、引出“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2、课件出示墙倒塌的景象

3、出示童话诗:“墙拆了

孩子来了

春天也回来了

巨人会在大树底下伸出双手说”

(生想象巨人拆墙后对孩子们说些什么,这一环节与前面的砌墙时的怒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巨人性格上的巨大变化)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美景(2分钟)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巨人的花园,这是一座美丽的花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可是自从巨人砌起一堵厚厚的围墙,花园里的一切就发生了变化。同学们,就让我们认认真真地,用心地去读一读6~1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花园会怎样变化呢?把有关的词句画起来,好,开始自由读

二、走进心墙,感受孤独(20分钟)

(一)、学生读文

(二)、学生交流花园产生的变化。

(三)、出示〔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1、好好读一读,你会有自己的感受。

2、多美丽的春天呀,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生接读。

3、把这样的画面定格在脑海里,再去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受。再请学生读文,齐读。

(四)此时巨人怎样呢?

〔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1、学生读文,体会巨人的孤独寒冷。

2、让我们用朗读表现出当时的画面。

3、多么鲜明的对比呀,一墙之隔,两个世界,一念之差,天壤之别。这一堵墙,围住了孩子的脚步,也围住了……(也围住了春天,围住了友谊,围住了温暖,围住了欢笑,只留下了寒冷、孤独、冬天、冷漠,根据学生归纳,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五)引读第7段,在引读中品读。

1、生活在冰冷的花园里的巨人是那么寒冷,那么孤独,那么冷清,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有一天早晨……

2、孩子们,巨人为什么这么激动?

巨人是好几个月没看过春天了,他是多么激动呀,谁来读。巨人盼了好久才盼来春天,他是多么激动呀,朗读指导。

3、指导读巨人态度的句子,体会巨人的自私冷酷。

4、你把“又”字读得这么突出,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是呀,一个“又”字将巨人又关进了冰冷的世界。

5、可是巨人还不明白呢,你瞧,他还不解地看看四周,他突然发现桃树底下还站着个小男孩,他还是大声叱责……

(六)探究原因

1、你们都明白了,可是巨人明白吗?赶快读读8、9两段。

2、出示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3、巨人是怎么明白的?

课文虽然没有写小男孩说了什么,我们却能在他凝视的眼睛里读出千言万语。小男孩,来,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吧。学生说心里话。这一切巨人是否明白?

4、巨人终于明白了。出示巨人后悔的语句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就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巨人醒悟了,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巨人被孩子感动了,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巨人回想过去觉得很后悔,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巨人冷酷的心融化了,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巨人为自己醒悟而激动,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三、走出心墙,感受快乐(8分钟)

1、巨人终于走出心墙,我们一起帮助巨人来拆除这座墙,请学生擦墙,一起擦去了寒冷、孤独、冬天、冷漠……

2、拆掉这座自私冷酷的围墙,让春天走进花园,让笑声走进花园,让欢乐走进花园,让友谊走进花园,这时候奇迹出现了。(音乐起)闭上眼睛,我们一起走进巨人的花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想像的花园。

4、来,用我们的笔把这座充满了友谊和欢笑,充满温暖快乐的花园写下来。

5、学生交流习作。

四、认识作者,拓展阅读(5分钟)

介绍代表作,引读阅读。

四、作业超市(5分钟)

(第一题必做,其余选一题)

1、积累文中的词句。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读《拇指姑娘》,发挥自己的想像,把巨人的大写具体。

3、看课文插图,写一个片断。

4、几个人合作,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10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分析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4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幸福的含义,感悟生活,体验幸福的感觉,关爱帮助别人,尽自己的义务。

5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2分钟)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5分钟)

三.理解什么是幸福,出示投影。

四、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20分钟)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3.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5分钟)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2分钟)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5分钟)

七、布置作业(1分钟)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5分钟)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5分钟)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10分钟)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5分钟)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10分钟)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3分钟)

七、总结深化(2分钟)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11去年的树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本人觉得:运用本文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现实、理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本人想轻讲本文教材,重在诚信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更多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四、学生学习情况情分析

信守承诺是人的重要品质,让学生体会大树与鸟的友谊,通过三次对话认真体会把握这种情感。

四、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3分钟)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5分钟)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10分钟)

4、深入阅读课文:(15分钟)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课文情感: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6、朗读指导:(5分钟)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7、总结并布置作业:(2分钟)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教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0分钟)

课件出示:鸟儿的日记。

师导语激趣:同学们,看!这是鸟儿写的日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10分钟)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因为它——————————————。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10分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大树

“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树根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10分钟)

1、师激: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4、余念:鸟儿明年还会来吗?2003年的日记又会怎样写?

12*小木偶的故事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三、教学难点分析

提高阅读能力

四、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自由阅读为主,学生掌握较好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2分钟)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10分钟)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10分钟)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10分钟)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5分钟)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1.读读读记记(3分钟)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口语交际.习作

学习目标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童话故事。

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

教学过程

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

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交流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
课题:总复习
【课型】:预习+展示
【课时】:第一课时:多位数的认识
【教师寄语】:
本册书你已经学完了,掌握的怎么样?下面我们要用5课时的时间对本册书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自主分类、自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推开记忆的闸门,来采撷一颗颗珍珠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一单元,自学课本第117页、118页第1—4题,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学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我会用类比、类推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多位数的认识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17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回忆第一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1、复习数位顺序表、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3、数的大小比较。
4、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
三、(精讲点拨):
1、按数位顺序,从右到左有哪些数级?每个数级里有哪些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出每个数级里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什么区别?(易错点)
4、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关键是什么?
5、(能力提升):
(1)打开课本117页做第1、2小题。
(2)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a.最大的数
b.最小的数
c.一个0都不读的数
d.只读出一个0的数
e.要读出2个0的数
(3)判断:
a.700200读作:七万零二百()
b.30025000读作:三千万零二万五千()
c.十四万三千写作:1400003000()
6、(问题探究):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什么?比较下列数的大小,看看你有什么窍门?(从大到小排列)
408001240000124500040800318000
(做完后和同学交流)
7、(问题探究)数的改写和近似数,你能回忆起哪些?如何改写整万的数?用什么方法求多位数的近似数?
8、(能力提升)做117、118页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2567070000读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2、九千零六万零三十写作(),这个数最高位是(),表示()。3、比79999多一的数是(),比10000000少一的数是()。
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040040400440000400040400004
【课后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121页第1、2题。
选做题:1、□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71□680≈71万99□540≈100万
325□428≈325万620□725≈621万
29□280≈29万199□753≈200万
2、□中最大填几?
68□524≈68万27□680≈28万
53□024≈54万79□825≈80万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预习+展示
【课时】:第二课时:乘法和除法
【教师寄语】:
大部分同学对于乘法和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已经很熟练,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应用的不太灵活,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注意提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这里很奇妙哦!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回顾第三、第五单元内容,自主学习课本第118页、119页第5—10题。积极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巩固了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我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我的归纳概括能力有进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习过程】:
一、整理、复习乘法和除法的口算
1、(自主学习):做课本第118页复习题5、题8和121页第3题
2、(精讲点拨):口算时,要认真看清运算符号及数字,要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使计算简便。
二、复习笔算乘除法
1、(自主学习):做118页复习题6、7。
2、(精讲点拨):笔算两位数乘多位数要注意什么?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试商?做除法时要注意什么?(高位除起→余数要比除数小→正确写商)
3、(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把下面8道题分类,想一想怎样分?分几类?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1400÷285340÷89945÷212016÷21
793÷53540÷15845÷28225÷25
4、(精讲点拨):分类(1):按被除数前两位够不够除来分,可以分几类?(两类)
分类(2):按不同的试商方法来分,分几类?(四舍法、五入法、商9法
2016÷21、直接口算法540÷15和225÷25)
二、复习乘除法的估算
1、(自主学习):做122页第5、6题。
2、全班汇报、纠错,探索怎样想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估算204×58时,把204看作()把58看作(),积大约是()。
2、估算479÷60时,把479看作(),商大约是()。
3、已知34×8=272,那么34×80=()340×8=()。
4、已知260÷13=20,那么2600÷13=(),260÷130=()
5、△÷□=48......48,□里最小是()
二、判断:
1、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2、两个数相除,商是23,余数是11,被除数最小是287。()
3、三位数乘最大的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商小。()
【课后作业】:
必做题:1、课本第119页第9、10题,2、第121页第4题、第122页7、8
选做题: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自学+展示+操作
【课时】:第三课时:空间与图形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角、平行线、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的影子。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它们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美的享受。它们变化万千,建筑师用它们构成一座座华美的建筑、画家用它们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服装设计师用它们设计出一件件靓丽的衣裳......,而我们要用它们来充实我们的头脑,建造我们坚实的人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二第、第四单元,自学课本第119页第11、12题,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并理解角、平行线、垂线、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几何概念的本质。
2、针对自学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我要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和特性。
2、我知道了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我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4、我的画图能力进一步提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四边形的的特征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能按要求画角,会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画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并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难点:会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理解所学的平面图形相互之间的关系。
【知识链接】:把角的度量、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中复习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角的度量是基础,可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平行的概念是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集中复习能够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写出网络图
1、为了更好的梳理这些知识,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写出知识网络。
2、(合作交流)展示整理成果,完善知识系统。
3、(精讲点拨)知识网络图:
二、问题探究、小组交流: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2)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3)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能力提升)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4)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5)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
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填119页第12题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课堂小结: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直线我们想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由射线想到角,由线段我们想到围成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复习了()知识,理清了知识脉络,学会了整理复习的方法。
【达标测评】:
一、做第122、123页第11、12题
二、判断正误:
1.直线比射线长。()
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一个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这个角越大。()
4.平角是一条直线。()
5.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那么其他三个也是直角。()
三、综合练习(能力提升):
画角:
练习画一个75度的角,你有几种不同的办法?
【课后作业】:
必做题:
1、课本第122页第9、10题。
2、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
(2)经过平面上一点能画()条直线,经过平面上两点能画()条直线。
(3)角的计量单位是(),用符号()来表示
(4)1周角=()平角=()直角
(5)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
选做题:
1、用我们画的75度的角的两边分别作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边(各截取2厘米和4厘米),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为什么?(垂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预习+展示+动手操作
【课时】:第四课时:统计与概率
【教师寄语】:“统计”在本册书中的重要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复习让我们体会统计图的特殊作用,既可看出每组样本中不同类数据的差异,也可看出不同样本数据差异,还可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我们还可根据图中的信息开放性的提出问题。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回顾第六单元,自学课本第120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通过交流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知识链接】:本节课通过身边的统计知识发展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统计现象,通过复习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统计的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20页,用笔勾画出疑惑点。回忆第六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三、(精讲点拨):
1、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观察所记录的数据
第二,将数据制成统计表
第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条形统计图的单位,写清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用不同的直条表示不同的人物和事物,写清图例。
第四,绘图要准确,直条的宽窄要一致
四、(能力提升):
1做第120页13题,第(1)小题很好回答,第(2)小题能提很多问题,要求合理,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比较,更有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补充(3)还有什么疑问或合理化建议。
2、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下表:
人数(人)项目

性别跳绳
踢毽子跑步足球
男生16152625
女生3025234
根据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回答问题:

(1)喜欢那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那个项目的女生最多?
(2)总人数排在第二位的是运动项目是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主探究)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必做题:课本第123页第13题。
选做题:调查本班身高情况:

人数(人)身高

性别1.30㎝以下
1.30㎝至1.35㎝1.35㎝至1.40㎝1.40㎝以上
男生
女生
(自主探究)根据统计表制成统计图,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总复习
编写者:张永红审核人:
【课型】:巩固+展示
【课时】:第五课时:数学广角及120页思考题
【教师寄语】: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我们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面对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怎样找到最佳的策略是关键。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寻找最优方案。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提高寻找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
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学习过程】:
一、回忆、整理数学广角的有关知识
(自主学习):回忆第七单元的内容,边整理边记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表示出来。
二、(合作交流):汇报、整理
1、烙饼问题。
2、沏茶。
3、排队论问题。(比较容易)
4、对策论。
三、(能力提升):
1、

2、劳动节那天,妈妈的3位同事来到小华家,妈妈让小华给客人烧水泡茶。小华开始做事:
3、妈妈杀好鱼后,小刚帮妈妈烧鱼。他有条理地洗鱼、切鱼、切姜片、洗锅煎烧,鱼烧熟后共花了17分钟(见下图)
4、

⑴如果有6个大人和4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⑵如果有4个大人和6个学生,该怎样买票最合理?

⑶5个大人和5个学生又该怎样买票呢?

三、第120页思考题:河内塔问题,这道题目做为思考题,试一试吧!
(点拨):题目中,需要把A、B、C(从上到下)三颗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一步:把珠子A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珠子B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珠子A从3号杆移到2号杆
第四步:把珠子C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珠子A从2好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珠子B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珠子A移到3号杆
这其实是一个逆向思维的方法,关键是能够了解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最后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思维能力提高就行。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复习了(),还有()问题?
【达标测评】:
1、丽丽长大了,想和妈妈学做菜,星期天要学做一个炒鸡蛋,妈妈告诉她这道菜有以下几项工序:
敲蛋(1分钟)搅蛋(1分钟)切葱(1分钟)洗锅(2分钟)
烧热锅(2分钟)烧热油(1分钟)炒蛋(4分钟)
2、一只平底锅上只能煎两条鱼,用它煎一条鱼需要8分钟。(正反面各4分钟),那么,煎三条鱼至少需要几分钟?

3、四(1)班的3个同学各拿一只水桶去接水,水龙头给3只桶注满水所需的时间分别是4分钟、3分钟、1分钟,现在只有1个水龙头可以接水,怎样安排能使他们总的等候时间最短?这个最短的时间是多少?

4、妈妈怎样安排所用的时间最少?
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5、小芳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哪一条路最近?
【课后作业】:
必做题:甲船运了80吨货物,乙船运了40吨货物,丙船运了160吨货物到码头卸货,但码头每小时只能卸20吨货物,而且也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使三艘货船等候时间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顺序卸货?
点拨:①先卸乙船,再卸甲船,最后卸丙船,等候时间总和最少。

卸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3=2×3=6(小时)
卸甲船甲、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2=4×2=8(小时)
卸丙船丙船等候时间为:160÷20=8(小时)
6+8+8=22(小时)
②先卸甲船,再卸乙船,最后卸丙船,等候时间总和仅次上一种卸法。

卸船甲三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3=4×3=12(小时)
卸乙船乙、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2=2×2=4(小时)
卸丙船丙船等候时间为:160÷20=8(小时)
12+4+8=24(小时)
③先卸丙船,再卸乙船,最后卸甲船,等候时间总和为第三。

卸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160÷20×3=8×3=24(小时)
卸乙船甲、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40÷20×2=2×2=4(小时)
卸甲船甲船等候时间为:80÷20=4(小时)
24+4+4=32(小时)

④先卸丙船,再卸甲船,最后卸乙船,等候时间总和为第四。

卸丙船三个船等候时间为:160÷20×3=8×3=24(小时)
卸甲船甲、乙二个船等候时间为:80÷20×2=4×2=8(小时)
卸乙船乙船等候时间为:40÷20=2(小时)
24+8+2=34(小时)
选做题:某商店雪碧、蛋糕、柚子3种物品标价如下:
雪碧:每瓶6元,两瓶装一盒,每盒11元
蛋糕:每块5元,两块装一袋,每袋9元
柚子:每个4元,3个装一包,每包10元
用50元钱把这3种物品都买齐,并且把钱正好用完,你认为可以怎样买?写出你认为比较好的几种买法。
点拨:①雪碧1盒,蛋糕1盒,柚子3包
11+9+10×3=50(元)
②雪碧2盒,蛋糕2盒,柚子1包
11×2+9×2+10=50(元)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相交与平行教案(西师版)


第六单元:相交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什么是相交和垂直;按要求画垂线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
理解“相互”垂直;理解其中一个角相交成直角时,另外三个角也是直角。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纸条、一颗图钉和一块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准备学习
教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画角,请同学们在你的练习本上画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老师也画出了几个角(课件展示画出几个角),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课件上角的边闪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单元主题图。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1)找一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些直线是相交的吗?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并汇报。
教师:对了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这些线都是相交的。课件显示几组相交的线,然后隐去图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两条线相交的一些图形。
(2)摆一摆
教师:这些直线是怎样相交的呢?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两根纸条怎样摆才是相交的呢?
课件出示问题及两根纸条。
学生摆出相交的纸条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老师这里也用两根纸条摆出了相交,请同学们看一看。教师用课件展示两根纸条摆出的相交,然后抽象成两条直线相交。
(3)说一说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课件显示:出现一个点,同时显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教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这个点我们称为交点(课件显示:交点),再看看4个角,能分别说出它们是什么角吗?(课件显示:标注4个角)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4)画一画
教师: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并同桌指一指它们的交点和形成的角。(课件显示操作要求)
学生分桌完成,并指名上台汇报展示。
(5)转一转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课件显示:出现刚才相交的纸条,并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这样一来,这两根相交的纸条就可以转动了,请同学们转动纸条,你又有些什么新的发现?(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的发现包括:
①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②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吗?(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转动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把学生展示的图形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来。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一个角成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课件显示)
教师:这个结论正确吗?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比一比。
学生比后,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就是垂足。(课件显示:互相垂直,垂足)
教师在课题后接着板书:垂直,使课题成为:相交与垂直。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地理解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时,就有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结论,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回答略。
(6)练一练
①课件出示课堂活动第1题。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互相垂直?(课件闪动互相垂直的直线)
②课堂活动第2题: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学生折出后指名汇报展示,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折的。
2.探究例1、例2。
(1)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互相垂直。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工具可以画出垂线呢?
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垂直是相交成直角,所以可以运用量角器或三角板的直角来画垂线。
教师:三角板上有现成的直角,用它来画垂线比量角器更方便。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三角板画垂线。请大家想一想:怎样用三角板来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呢?(课件显示:画出一条直线)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要使画出的线与已知直线成直角,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然后把直角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紧靠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不错,一起来看一看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吧!
课件演示怎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二画,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垂线的一部分再作沿长。
教师: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画一画垂线。
让学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试画后,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画,边画边解说:怎样操作。
(2)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
教师:看来啊,用三角板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很简单,两个步骤就搞定了。但如果要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又该怎样操作呢?
课件上显示:画出一条直线,同时直线上出现一点。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打一点,并过这一点画出直线的垂线。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指名一名学生上台板演,边画边解说:怎样画的?
教师:同学的方法很好,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课件显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一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二移,平移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上的点;三画,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垂线的一部分再作沿长。
教师:和刚才比起来,多了哪一步?
学生:多了移这一步,因为要过直线上的点,所以必须移动三角板的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上的点。(课件显示将移这一步变为红色)
(3)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
教师:同学学得不错。如果点不在直线上,在直线外,又该怎样画呢?
课件显示:画出一条直线,同时直线外出现一点。
教师:谁来说一说要分几步画?每一步分别做什么?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推理并说出:一对,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二移,平移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外的点;三画,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垂线的一部分再作沿长。
教师:也就是说不管是过直线上一点,还是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都要做到两对齐:一是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对齐,二是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和点对齐,同学们明白了吗?现在按这种方法试一试。
学生尝试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完成后指名上台汇报展示,并说说自己的操作步骤,最后课件再次展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方法(略)。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数学书97页4题。
学生独立寻找后,指名学生上台指一指,说一说,全班评议。最后课件显示垂直的线段总共有5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真不少,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平行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平行线意义及画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互平行”;正确、规范地画出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准备学习
(1)画一画
教师: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相交,你能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吗?
学生画后,抽几个学生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2)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能画两条相交的直线了,生活中有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吗?如果有,想象一下它们是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后,教师用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两条不相交的线吗?
学生一一举例,课件闪动吊杆、双杠、跑道线,花台上下两边。
教师:请大家想像一下,这两条跑道线延长出去会相交吗?
学生回答:不会相交。
教师用课件延长跑道,证实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另一个内容,平行。(板书课题:平行)
二、进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1)看一看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这几幅图,(课件显示:铁轨、跑道线、双杠图。)这三幅图反映的就是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课件闪动图中平行的两条边,并隐去图中的其他图形)。这3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
指导学生说出每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一样宽的,并且把每组直线延长出去,都永远不会有交点(课件显示)。
(2)做一做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书96页上边选一组你喜欢的直线延长一下,看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学生选一组直线来延长后,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师:我们所说的直线延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进行的延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课件显示平行线的概念)
(3)说一说
教师:这些图形认识吗?看一看这些图形中哪些边是互相平行的?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以下图形)
学生观察后说出: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中,上下、左右两边互相平行,梯形上下两边互相平等,三角形中没有互相平行的边。(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闪动图形中互相平行的边)
2.画平行线。
(1)看演示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那怎样画平行线呢?我们可以用两个三角板或一个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平行线。首先来看一看怎样用两个三角板画平行线:
课件演示用两个三角板画平行线:先用三角板任意画出一条直线,接着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一对,用其中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已画直线;二靠,用另一个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靠齐第一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三移,贴紧靠齐的边平移第一个三角板到新的位置;四画,沿第一个三角板原对齐已画直线的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的一部分再延长。(简单地说就是:一对、二靠、三移、四画。)
(2)跟着画
教师:同学们学会了吗?现在跟着老师一起用两个三角板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在黑板上范画,学生跟着一起画,画时注意理清步骤:一对、二靠、三移、四画。(之所以观看课件演示后还要教师带着画,是因为刚进入高段的学生往往还存在作图不规范、操作不严谨的缺点,教师带着学生画的目的就是强调作图操作时一定要规范、严谨,避免学生作图操作的随意性)
学生画好后,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3)尝试画
教师:用三角板和直尺又怎样画平行线呢?其实啊,方法和步骤都大同小异。先来看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略)。
教师:同学们学会了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师巡视指导,重点纠正学生在操作时不规范、不严谨的地方。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在展示台上汇报自己是怎样画的。
(4)自主画
教师:刚才啊我们画的平行线没有确定的位置,想画在哪儿就画在哪儿。如果要确定位置,像这样又该怎样画呢?动手试一试。
课件显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尝试在练习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直线的平行线,在操作中体会:第一步对的时候要做到两对齐(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外的点),其它操作步骤相同。当然也可以在“靠”时用另一个三角板的直角边与第一个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相靠,“移”的时候平移第二个三角板对齐直线外的点,也可以画出平行线。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汇报,重点说清楚思考过程和操作步骤。可让不同画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让学生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学生的方法正确,操作规范,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不错。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课件演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一对,(两对齐)一条直角边对齐已知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对齐直线外的点);(略)
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平行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对”时做到两对齐;“靠”时要靠紧;“移”时另一个三角板不能随意晃动;“画”时通常先画出平行线的一部分还要作延长。
3.检验平行线
教师: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要一个作用,就是用它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请同学们用刚才画平行线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数学书96页下面的图形,上下两边和左右两边是不是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完成后指名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汇报交流,最后课件显示检验方法和步骤。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第97页的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还有平行。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怎样画平行线?(学生汇报)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像并排的两条铁轨,两根电线等都是平行线。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平行线?
五、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练习十八第5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98页练习十八6、7、8、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直与平行的特征及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2.通过动手画垂线和平行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过直线外的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教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和平行,其中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怎样的相交才是垂直?
学生:相交成直角就是垂直。(板书:相交成直角)
教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学生动手操作,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范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学生比对是否和老师画法相同。
教师:当两条直线垂直时,它们的交点叫什么?
学生:垂足。
教师在黑板上相应位置标明垂足,同时要求学生也在所画的图形中标明垂足。
教师:那什么又是平行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师板书:永不相交)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优秀作品。
以上环节完成后,形成如下板书:
二、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数学书98页6题。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到台上视频展示台上或课件上指一指,说一说。
2.数学书98页7题。
同桌交流后,上台在视频展示台或课件上指一指,说一说。
3.数学书98页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到视频展示台或课件上汇报展示,说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数学书98页9题。
学生小组交流后,上台指一指,说一说,最后课件展示互相垂直的线。
2.数学书98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后,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最后课件展示:平行线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新北师大版)


七、生活中的负数
第1课时温度
【预习案】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正确地读和写。
2、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1、口算:
18÷6=400÷2=240÷3=90×7=
15×6=45×3=25×6=15×4=
2、昨天你看天气预报,今天是什么天气?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探究案】

1、今天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
最高气温5℃表示
最低气温2℃表示
2、观看P84地图,表示各个城市的气温:
漠河最高温度表示。
最低温度表示。
西安:
拉萨:
台北
3、把第二题这些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标在P84的温度计上

4、在温度计上标气温,你的方法是:
气温越,标的线越;
气温越,标的线越;
(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说明温度越低)
2、温度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3、比较零下2℃和0℃(即:—2℃和0℃)

5、比较-10℃和-20℃这些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标在P84的温度计上

6、、在温度计上正确标出以下温度,并从低到高排列。
10℃16℃7℃19℃0℃
0温度从低到高排序为:
()﹤()﹤()﹤()﹤()

7、如果把温度计水平放,你能把下面各数在直线上标出来吗?
+5-42.5-2.5

【训练案】

1、在○里填上、或=
-5℃○-20℃-5℃○-2℃-2℃○0℃-8℃○-2℃
从高到低:()
2、写出下面的温度
零下1摄氏度表示为
0摄氏度表示为
30摄氏度表示为
3、读一读:
-6℃读作:
0℃读作:
10℃读作:
-10℃读作:
【教(学)后反思】

第2课时正负数

【预习案】

教师寄语:
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以前我们学的数只能表示零上温度或者零度,从上一课开始,我们又认识了-2,-5,-20等可以表示零下温度的数。
2、读出下列城市的温度:
上海5℃青岛0℃天津-2℃长春-8℃
3、认真阅读学习教材P86内容。【探究案】
1、认识生活中的正负数(图见教材86页)(1)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43米,记作+8844.43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则记作-155米。(2)比赛中,如果答对得10分,记作+10分,那么答错了扣10分记作分。
(3)从下图表格中,可以看出:助民超市3月份盈利16900元,4月份亏损127元,五月份盈利15200元。其中的“-”表示亏损。

(4)右上图是存折的交易记录,中间:“-”表示从该账户支出(取出),“+”表示存入该账户,右边表示每次交易后的结余。如果再取出200元,中间将打印出,而右边的结余则变为。
2、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像10,200,8844.43,…都是正数,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如+10,+200,+8844.43;
像-1000,-500,-127,-100,……都是负数。负数的前面都有“-”号。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5读作正五,-2读作负二。
【训练案】

2、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如果风速度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
3、达标检测
(1)、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她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应记作元.
(2)、如果—3表示水库水位下降了3米,则+5米表示(3)、下列几个数中,正数有个,负数有个10—1.5+2.4—6+317
(4)、0既不是,也不是。
(5)、像2、4、6、8等这些书都是数,-2、-4、-8等都是数
(6)、如果收入100元应记作,如果支出80元,应记作
(7)、3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那么下降6层记作层.
(8)、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记作。
(9)、老师在统计某次数学成绩时,85分及以上成绩为优秀,比85分多2分记为+2,比85分少3分记为—3.
(10)95分,78分各记作什么?(11)+14,—10,0各代表什么?(12)、某日,早晨的气温是1摄氏度,到中午气温上升了7摄氏度,到晚上气温又下降了9摄氏度,则这天晚上的气温是多少?
【教(学)后反思】

第3课时滴水试验
【预习案】

教师寄语:

学习目标: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填一填
1、一年=()天一天=()小时一小时=()分钟
1千克=()克
2、认真阅读学习p88内容
【探究案】

1、在生活中,我们洗完手后如果水龙头没有拧紧,就会出现水龙头滴水现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一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能浪费多少水。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称重量是()克。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克水,那么1时浪费()×()=()克,1天浪费()×()=()克,1月浪费()×()=()克,1年大约浪费()×()=()克=()千克水。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
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g行吗?为什么?列式: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人饮1天。
我校师生共有()人,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天。

【训练案】
教材p90第三题

第4课时编码
【预习案】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学会用数进行编码。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阅读课本第91--92页,学习理解下面内容。
一、想一想,填一填。
(1)你知道这串数字是什么吗?612726198607281229是()。
(2)完成下列填空:
①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的代码;
②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的代码;
③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的代码;
④第7~14位数字表示();
⑤第()位数字表示顺序码;
⑥第17位数字是奇数表示(),是偶数表示();
⑦第18位数字是()。
二、请你为学校的每一位学生编一个号码。你的号码是()。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探究解决)
【探究案】
【探究一】:理解编码
1、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的身份证看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公民身份证号等)
2、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么组成的
(1)小组之间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学表示的意义。
(2)你还知道其他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身份证号码是由()位数字组成,我们把这()位数字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6位号码为行政区划代号:130132()
第二部分:第7至14位号码为():19900410
1990表示出生年份。
04表示出生月份(为什么用04表示月份呢?因为1年有12个月,用04可以与前面号码区分)
10表示()。
第三部分: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表示同一地址所有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号的顺序,单号分给男性,双号分给女性)。
第四部分:第()号为校验码。
榆林地区几个县身份证前6位号码

城市名称身份证开头城市名称身份证开头
榆阳区
610802
神木县
610821

府谷县
610822
横山县
610823

靖边县
610824
定边县
610825

绥德县
610826
米脂县
610827

佳县
610828
吴堡县
610829

清涧县
610830
子洲县
610831

【探究二】:编学号
淘气为全校每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码,其中201203321表示“2012年入学的(3)班学号为32的同学,该同学是男生”。你能看出淘气编号的规则吗?按照这个规则,200904172表示的是()年入学,()班的()号,该同学是()生。
你认为在给学校同学的编码中应该体现那些信息?

【训练案】

1、小游戏巩固
同学们,小明也收集了爷爷、爸爸、妈妈的三个人身份证号码,但是他不记得这三个号码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①、460030198111073027
②、460030195503203018
③、460030197911103031
学生汇报每一个身份证号码是谁的。
2、谁是火眼金睛
下面编的这些身份证号码对吗?
张大叔的身份证号码是:460030198308203059
符大妈的身份证号码是:460030196405043027
陈叔叔的身份证号码是:460030197809280440
3、(机动题)给自己编学号
我们学会了数字编码的一些知识,接下来我们也来试着给自己编一个学号行吗?
(1)、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教案(西师版)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
【教学目的】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进一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多位数中0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准备学习
课件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
如若学生不知道,则由教师直接告知:(课件同步显示)这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园旁。
师:(课件同步显示)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生: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上网查找。
师:这是老师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课件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170000m2,截至2006年底馆藏中文图书6083736册,外文图书3343683册。”认识这些数字吗?谁会读?
如若有学生会读,请会读的学生给大家示范一下;如若学生不会读,由教师示范。
师:这些数字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板书课题:多位数的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类推数位顺序表
(1)引出数位顺序表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比这三个数还要大的数?谁能举出例子?
如若学生不能举例,教师可举例(课件同步显示):比“亿”还大的数:①截止2013年年底,中国大约有人口1360720000人;②截止2013年1月全世界大约有人口7057000000人。
师:这两个数该怎样读?
如若有学生会读,请他示范,并询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读出这两个数的?引导学生说出:要准确地读出这两个数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课件出示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
师:请根据数位顺序表回答: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多少?
以是问题教师边问,学生边回答(略)。
师: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学生报出“十万”后,让学生数数看)它所在的数位是?(十万位)以此类推,10个十万是多少?(百万)它所在的数位是?(百万位)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吗?同桌说一说。(学生回答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汇报。(学生回答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3)读懂数位顺序表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哪些是计数单位?哪些是数位?
生1:个(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生2: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这些都是数位。
师:这些数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课件同步显示)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
师:请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和补充,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课件同步显示):
①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并重点提示学生记住:右起第5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②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③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揭示十进制计数法
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学生自由举例,教师可提示学生:包括自然数、长度单位、货币单位等的换算都要用到十进制。
3、探究多位数的读法
(1)自学例1、例2
师:同学们真能干,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的这些新知识对我们读数、写数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读多位数。(课件同步显示)请同学们自学数学书14-15页的例1和例2,边自学边思考如下问题,并弄懂例题中每一个数的读法:
①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亿级呢?
②读有0的多位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
(2)汇报交流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例题的多位数,汇报怎样读数。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读数时的思考过程,教师一旁点拨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回答自学前提出的两个问题。(略)
(3)归纳总结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
学生分组交流后,指名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课件同步显示):
①读数前先分级,从高级读起,一级一级地读。
②读万级或亿级时,要在后面加上“万”或“亿”。
③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再次练习、巩固加深
1、读一读。(课件出示)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指名汇报,汇报时说出读数时的思考过程。
2、读出横线上的数。(课件出示)
①截至2006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6083736册,外文图书3343683册。
②截止2013年年底,中国大约有人口1360720000人;截止2013年1月全世界大约有人口7057000000人。
汇报时强调:读数前先分级。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关于今天所学知识你最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多位数读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6页多位读法的课堂活动及第18页练习二1-4题。
【教学目的】
1.熟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熟练准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2.再次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熟练、准确地读多位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课件出示以下各题,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
1、补充数位顺序表。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出示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亿以内的数的数位分为哪几级?每一级都有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的进率是什么?
2、填空。
师:请根据刚才补充的数位顺序表填空。先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后指名汇报。汇报(1)小题时补充提问:右起第()位是亿位。
二、基本练习(课件出示以下各题,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将每组中两个数的读法写在练习本上,同时指名3个同学上台板演。完成后由板演的同学说说前后两个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尝试后汇报。添上3个0后怎样读这些数。
师:通过读上面这些数,在读数时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师:想一想,组成的8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生:千万位)
以排为单位玩游戏:每排8个同学在纸上各写1数字,从左往右顺序报出各自所写数字,教师板书。组成8位数后,让学生尝试读数,并说说自己读数的方法。(该游戏进行3-5轮)
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一说多位数怎样读?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适时补充,并课件显示多位数的读法,全班齐读,加深记忆。
三、独立练习
数学书18页2、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逐一汇报,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数的思考过程及方法。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多位数读法的练习,谁来说一说怎样读多位数?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6页的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二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各级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准备学习
1、师:多位数的0怎样读?
生:如果0在数级的末尾就不读,如果0在数级的前面或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
2、读有0的多位数。(课件出示)
7600005030004900080080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读数时的思考过程及方法,并强调读数前先分级。(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尝试、引入新课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怎样读多位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多位数,我已经把它们读出来了,你们能根据我的读法,把这些多位数写下来吗?(课件出示已经读出的多位数)
①三百五十二万八千六百一十九②一千零三十万七千③十亿
指名三名同学上台尝试,其余学生观察思考。
师:这三位同学的写法正确吗?想一想:可以怎样检查?
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读一读写出的多位数,看读法和原来是否一样,并用这种方法检查三位同学所写的多位数是否正确,如若有错教师不必急于纠正。
师:那多位数到底该怎样写呢?请同学打开数学书16页,自学例3及下面的写一写,边自边思考:怎样写多位数?然后小组交流一下课件上这三个多位数该怎样写?
2、自学课本、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例3及写一定,并在自学的基础上交流课件上三个多位数的写法,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发现学生在自学交流时遇到的困难或存在的问题。
3、指名汇报、全班探讨
分别指名汇报3个多位数的写法,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写数时的思考过程。每位学生汇报结束,都提问:怎样检查自己是否写正确了呢?通过写这个多位数,你想提醒大家在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写十亿时提问学生:为什么万级和个级上都要写4个0?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万级和个级上都有4个数位,要凑齐4个数位,就要写4个0。)(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4、再次尝试、巩固加深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怎样写多位数,再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五万零三十六百万二千零三九亿九千万零九
学生独立尝试后,指名汇报,重点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学生汇报时注意提问:
(1)五万零三十,个级为什么3的前面要写2个0,后面要写1个0?
(2)六百万二千零三,万级6的后面为什么要写2个0?个级2和3的中间为什么要写两个0?
(3)九亿九千万零九,万级9的后面为什么要写3个0?个级9的前面为什么要写3个0?
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1)写个级时,三十表示3个十,3在十位上,十位前面的百位和千位没有计算单位,所以都写0,就是3的前面写2个0;十位的后面是个位,个位也没有计数单位,所以也写0。
(2)写万级时,六百万表示6个百万,6在百万位上,前面千万位没有计数单位写0,可以省略;后面百位和十位也没有计数单位,就写两个0,所以就是6的后面写2个0;个级二千零三表示2个千3个一,2在千位上,3在个位上,百位和十位没有计l数单位就写0,所以写作2003,就是2和3的中间写两个0。
(3)万级九千万表示9个千万,9在千万位上,百万位、十万位、个位都没有计算单位,所以9的后面写3个0;个级零九,表示9个一,9在个位上,前面十位、百位、千位都没有计数单位,所以9前面写3个0。
总之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且每一级都有4个数位。
5、小组讨论、总结方法
师:请同学分小组议一议,怎样写多位数?
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得出(课件显示):
①写数前也要先分级,从高级到低级,一级一级地写。
②哪一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③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再次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二19页5-7题。(课件出示)
在学生独立练习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做法。(学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同步显示相应内容)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多位数的写法)教师板书课题。
2、你觉得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补充:
联系:都要先分级,都从高位起。
区别:读数时,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上的0不管有几个都只读一个;而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也就是说有几个数位没有计数单位,就要写几个0。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导学案(青岛版)


《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比较合适的问题;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导学案
(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
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1.创设情境:
瞧,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作为伙伴城市青岛,正在积极地进行城市美化建设,看这些工人们正在滨海步行道上忙着呢!(出示情境图及相关信息)仔细观察这幅图,阅读上面的文字你都知道了什么?
2.交流信息,并提出问题。(师根据生提出的信息分类有层次的板书)
3.分类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类问题: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滨海步行道共投资多少万元?
生独立列式并口头解答200×40=
看到这个算式,你想说点什么?(整百数乘整十数,直接口算)你能用本单元的知识来解释如何计算的吗?
(2)解决第二类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
一共运来建材多少吨?
独立列式,并估计大约是多少吨?(127×15)
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集体交流估算方法。
具体算一下到底运来了多少吨呢?
做完这道题,你想说点什么?
(3)解决第三类问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黄栌种了多少棵?
列式独立解答,巡视观察。
交流展示让不同的两种方法上台展示:
160×35=5600160×35=5600
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巩固应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解决第四类问题:三步混合运算。
①买木质栅栏一共用了多少元?
小组内合作完成。
交流做法,师生共同总结。
②根据方法解决其他与之有关的问题。
4.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对照板书: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包括: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步混合运算等。
三、课堂检测
估算和计算:
69×302215×32
207×40310×98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丰收园里结满了苹果,你觉得自己收获了哪一个苹果?赶紧涂上喜欢的颜色吧!如果感觉自己还收获了更多的苹果那就赶紧画上,一会儿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师: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滨海步行道共投资多少万元?
生独立列式并口头解答200×40=8000(万元)
一共运来建材大约多少吨?
127×15≈1500(吨)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北师大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北师大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北师大版)
三单元《乘法》
卫星运行(三位数乘两位数)
知识点:
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十位要乘三遍,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补充知识点
1、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1时=60分1日=24时
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体育场(实际生活中的估算)
知识点: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神奇的计算工具
知识点:
1、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利用“M+”存储键,“MR”提取键,计算四则运算的题目。
3、了解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
补充知识点:了解两个因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最大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
探索与发现(-)(有趣的算式)
知识点:
第一组算式:积的位数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1,积的最高位和最低位都是1,中间的数字为因数的位数,两边的数字相同并依次减1。(此为回文数)
第二组算式:积都由1、4、2、8、5、7几个数字组成,而且前后排列的顺序不变,只需要确定末位数字就可以算出积(如果能直接推算出首位数字则更好)
第三组算式:积的个位都是1,首位都是9;积的位数正好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积的每一位都是由9、8、0、1组成,只要在首位补9,倒数第二位补0就可以了,只有一个8和一个1。
第四组算式: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最后得到数字4176。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知识点:
1、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2、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知识点: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数:(a+b)×c=a×c+b×c或(a-b)×c=a×c-b×c
补充知识点:
1、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导学案(青岛版)


《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基本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
重点: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难点: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温故知新
1.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5×612×421×4
14×532×344×2
交流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欣赏图片,搜集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自主尝试独立探究
1.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2.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或在组内交流。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算法。
2.找出最简单的口算方法。
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么多的计算方法哪种你最喜欢,哪种你认为最方便,为什么?
四、展示点评总结提升
在学生比较交流中,教师引导得出(把其中的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分别乘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求和。)比较受欢迎,这种方法比较好。
五、清理过关挑战自我
1.口算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的前两组)
指名说得数,并说一说每个题的口算过程。
2.连一连。(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自主进行连线,全班共同订正。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连线。对于通过估算得出结果进行连线的,教师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3)全班反馈计算情况,如有错误共同订正。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1)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全班汇报,并说说思考过程。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西师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75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